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从古代诗歌看古代交通工具 涉及古代交通的诗歌

小学作文 zuowen 1浏览

【 – 小学作文】

【篇一】从古代诗歌看古代交通工具

古典诗歌中各类意象归类总结 中考复习(九年级)

有些同学在做诗歌鉴赏题时,感觉很迷茫,不知道作者要表达什么。要想理解作者的真正所指,还要了解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在诗歌中的意象。

一、树木类:

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

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竹:气节积极向上

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

折柳:是汉代惜别的风俗。后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杨柳”:伤别情怀堤柳堆烟:能触发往事如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

红叶:代称传情之物,后来借指以诗传情。

松柏: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

松: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

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梧桐:梧桐是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

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

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

二、、花草类:

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

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

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桃花:象征美人。

兰:高洁

牡丹:富贵美好

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离恨身份、地位的卑微

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


岁寒三友(松、竹、梅)、菊花象征人高洁的品格

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源自王维的《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

菊:隐逸高洁脱俗

菊花: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

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

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逆境

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

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莲: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

丁香,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人牛峤《感恩多》)

三、动物类:

猿猴:哀伤凄厉

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鸿鸽:理想追求

鱼:自由惬意

鹰: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

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

(瘦)马:奔腾追求漂泊

乌鸦:小人俗客庸夫哀伤

沙鸥:飘零伤感

鸟:象征自由

莼[chún]羹鲈脍:指家乡风味。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

双鲤:代指书信

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诗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即以双鲤借代远方来信。

庄周梦蝶:语出自《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蝴)蝶,栩栩然胡(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蝴)蝶与?胡(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以此说明物我为一,万物齐等的思想。后来文人用来借指迷惑的梦幻和变化无常的事物。如陆游《冬夜》诗云:一杯罂粟蛮奴供,庄周蝴蝶两俱空。”

(孤)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鸿雁:书信——对亲人的思念。

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诗人在北朝做官时,出使南朝陈,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

以雁写思的还有“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唐人赵嘏《长安秋望》)、“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宋人戴复古《月夜舟中》)等。

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如“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等。

鹧鸪鸟: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诗中的鹧鸪都不是纯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

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在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如唐人骆宾王《咏蝉》起首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西陆:秋天〕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

宋人柳永《雨霖铃》开“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寒蝉鸣我侧”(三国人曹植《赠白马王彪》)等诗句也表达这样的情思。

鸳鸯,指恩爱的夫妇,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人卢照邻《长安古意》)。

“燕子”:燕属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喜欢成双成对,出入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因此为古人所青睐,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或惜春伤秋,或渲染离愁,或寄托相思,或感伤时事,意象之盛,表情之丰,非其它物类所能及。

(1)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相传燕子于春天社日北来,秋天社日南归,故很多诗人都把它当做春天的象征加以美化和歌颂。如“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韦应物《长安遇冯著》),“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宴殊《破阵子》),“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丰丰韵韵”(乔吉《天净沙•即事》),“鸟啼芳树丫,燕衔黄柳花”(张可久《凭栏人•暮春即事》),南宋词人史达祖更是以燕为词,在《双双燕•咏燕》中写到:“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极研尽态,形神俱似。春天明媚灿烂,燕子娇小可爱,加之文人多愁善感,春天逝去,诗人自会伤感无限,故欧阳修有“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采桑子》)之慨叹,乔吉有“燕藏春衔向谁家,莺老羞寻伴,风寒懒报衙(采蜜),啼煞饥鸦”(《水仙子》)之凄惶。

(2)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燕子素以雌雄颉颃,飞则相随,以此而成为爱情的象征,“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燕尔新婚,如兄如弟”(《诗经•谷风》),“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诗经•燕燕》),正是因为燕子的这种成双成对,才引起了有情人寄情于燕、渴望比翼双飞的思念。才有了“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薛道衡•《昔昔盐》)的空闺寂寞,有了“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的惆怅嫉妒,有了“罗幔轻寒,燕子双飞去”(宴殊•《破阵子》)的孤苦凄冷,有了“月儿初上鹅黄柳,燕子先归翡翠楼”(周德清•《喜春来》)的失意冷落,有了“花开望远行,玉减伤春事,东风草堂飞燕子”(张可久•《清江引》)的留恋企盼。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3)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燕子秋去春回,不忘旧巢,诗人抓住此特点,尽情宣泄心中的愤慨,最著名的当属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另外还有宴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浣溪沙》),李好古的“燕子归来衔绣幕,旧巢无觅处”(《谒金门•怀故居》),姜夔的“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点绛唇》),张炎的“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高阳台》),文天祥的“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满地芦花伴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金陵驿》)。燕子无心,却见证了时事的变迁,承受了国破家亡的苦难,表现了诗人的“黍离”之悲,负载可谓重矣。

(4)代人传书,幽诉离情之苦。唐代郭绍兰于燕足系诗传给其夫任宗。任宗离家行贾湖中,数年不归,绍兰作诗系于燕足。时任宗在荆州,燕忽泊其肩,见足系书,解视之,乃妻所寄,感泣而归。其《寄夫》诗云:“我婿去重湖,临窗泣血书,殷勤凭燕翼,寄于薄情夫。”谁说“梁间燕子太无情”(曹雪芹•《红楼梦》),正是因为燕子的有情才促成了丈夫的回心转意,夫妻相会。郭绍兰是幸运的,一些不幸的妇人借燕传书,却是石沉大海,音信皆无,如“伤心燕足留红线,恼人鸾影闲团扇”(张可久•《塞鸿秋•春情》),“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冯延巳•《蝶恋花》),其悲情之苦,思情之切,让人为之动容,继而潸然泪下。

(5)表现羁旅情愁,状写漂泊流浪之苦。“整体、直觉、取象比类是汉民族的主导思维方式”(张岱年•《中国思维偏向》),花鸟虫鱼,无不入文人笔下,飞禽走兽,莫不显诗人才情。雁啼悲秋,猿鸣沾裳,鱼传尺素,蝉寄高远,燕子的栖息不定留给了诗人丰富的想象空间,或漂泊流浪,“年年如新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周邦彦•《满庭芳》);或身世浮沉,“望长安,前程渺渺鬓斑斑,南来北往随征燕,行路艰难”(张可久•《殿前欢》);或相见又别,“有如社燕与飞鸿,相逢未稳还相送”(苏轼•《送陈睦知潭州》;或时时相隔,“磁石上飞,云母来水,土龙致雨,燕雁代飞”(刘安•《淮南子》)。燕子,已不仅仅再是燕子,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融入到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液中。

四、风霜雨雪水云类:

海:辽阔力量深邃气势海浪:人生的起伏

海浪的汹涌:人生的凶险江湖的诡谲

江水: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短暂绵长的愁苦。历史的发展趋势

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前途的迷惘、渺茫理想的落空、幻灭

小雨:春景希望生机活力潜移默化式的教化

暴雨:残酷热情政治斗争扫荡恶势力的力量荡涤污秽的力量

春风:旷达欢愉希望东风:春天美好

西风: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狂风:作乱摧毁旧世界的力量

霜:人生易老社会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

雪:纯洁美好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露:人生的短促生命的易逝

云:游子飘泊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的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天阴:压抑愁苦寂寞天晴:欢愉光明金风:秋风

“水”的意象

(1)因水的柔和清冷,常用水比喻月色之类虽具体可感却难以把握的事物。

如:“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从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

(2)因水的剪切不断,绵软不绝,常以水喻愁。

如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抒发了诗人因强烈的感到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不可调和而产生的烦忧和愁苦。

五、器物类

玉:高洁地重游脱俗

珍珠:美丽无瑕簪缨

(冠):官位名望

捣衣砧:妇女对丈夫的思念。

西楼小楼:闺怨之情;

丝竹:音乐;

汗青:史册;

须眉:男子;

巾帼:妇女;

桑梓:故乡;

轩辕:祖国;

三尺:法律;

寸管:笔;

青鸟:信使

船:兰舟、征帆去棹(往往比喻孤舟)、樯撸(借代大船、战船)。

吴钩:泛指宝刀、利剑。例如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通过看吴钩,拍栏杆,表达了自己意欲报效祖国,建功立业,而又无人领会的失意情怀。

昆山玉:比喻杰出的人才。语出李斯《谏逐客书》:“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指随侯珠与和氏璧),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吴国名剑’),乘纤离(骏马名)之马,建翠风之旗,树灵鼍(tuó,扬子鳄之类的动物,皮可制鼓)之鼓……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后来就以“昆山玉”比喻优秀人才。

中国古典诗歌中用以表现“漂泊”之感的意象很多,如浮萍、飞蓬、孤雁等,“船”则是表现这种情感的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一叶扁舟,天水茫茫,越发比照出人的渺小;人在旅途,所见多异乡风物,更易触发无限的思绪。杜甫诗中的“船”意象出现得极为频繁,表现漂泊之感也非常强烈: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漂漂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旅夜书怀》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岳阳楼》杜甫经历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巨大转变,晚年在四川、湖南一带漂泊达11年之久,最后病死于自潭州赴岳州的一条小船上。船是他晚年最常用的交通工具,也成为他最终的归宿。他在诗中反复写到“船”意象,“危樯独夜舟”“老病有孤舟”,船是诗人漂泊身世的象征和写照。

苏轼因“乌台诗案”贬官黄州时写下了《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与“漂泊”之感相对,中国古典诗歌中“船”意象的另一典型内涵是“自由”。这种思想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庄子,他说“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他的思想虽然消极,但是对中国文人来说,“泛不系之舟”,却成为颇具吸引力的人生理想: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宣州谢眺饯别校书叔云》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韦诗描写春花、春草春树春鸟春潮春雨等明丽的景象,用一系列繁密景物烘托出“野渡无人舟自横”的中心意象,既是写实化描写,又是诗人心态的形象化表现。

六、颜色类

白:纯洁无暇丧事

红:热情奔放青春喜事绿:希望活力和平

蓝:高雅忧郁

黄:温暖平和

紫:高贵神秘

黑:黑暗绝望庄重神秘对死者的怀念命途的多舛

七、关于人的品质、行为活动的。

英雄:追慕自愧自叹

小人:鄙夷明志自省鞭挞

六朝旧事、南朝旧梦:表示往日富贵繁华的生活。

击楫:谓立志报效国家,收复失地。

娥眉(蛾眉):美女

峨眉:高尚的德行

青青子矜:有才能的人

巴歌:亦称巴唱、巴讴、巴人之曲。借指鄙俗之作,多作谦词。多和“阳春白雪”比照着来写,表达自己的微不足道。

碧血:借指为正义事业所流的血。后来也用“碧血”、“苌弘化碧”比喻蒙怨而死或忠心不泯。例如《窦娥冤》:“不是我窦娥发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折桂:比喻科举及第。典出《晋书》:“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怀桔:指孝顺双亲。

采薇:借指隐居生活。《史记•伯夷列传》记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说的是伯夷、叔齐隐居山野,义不侍周的故事。后来也表现坚守节操。

诗人常常用诗歌里的“山林”和“宫阙”的形象,来表现诗人的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所谓“宫阙”也言“魏阙”,是朝廷的代称,也是诗人受到当道重用的象征。所谓“山林”则是指诗人在政治理想破灭或者是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时,作者心生怨愤而转向归隐山林息影草泽的形象的代称。

哀鸿: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诗歌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喜使者到来,皆合词倾诉,如鸿雁袁鸣之声不绝。后来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

咏絮:谓女子咏雪。指女子工于吟咏,有非凡的才华。后来“咏絮”即指咏雪,“咏絮才”即非凡才华。

南冠:指囚犯。典故出自《左传•成公九年》一楚人钟仪囚于晋,仍然戴南冠.弹奏南国音乐,范文子称赞这是君子之行:后来一般文人以此指代自己怀有节操的囚徒生活。`

八、地点:

古迹:怀旧明志昔盛今衰(国家)衰败萧条(古迹一般和古人密切相联)

乡村:思归厌俗田园风光生活气息纯扑美好安逸宁静

草原:辽阔人生境界人的胸襟

城市(市井):繁荣热闹富贵奢华

仙境:飘逸美妙洁净忘尘厌俗

凭栏:思念故国、故乡、亲人

南山代表隐居的地方

桃源:代表着一个理想的乐土武陵人代表隐居的人

柳营:指军营。后也代称纪律严明的军营。

天地尘世:鸿蒙、希夷、太清、太虚。

细柳营:汉代周亚夫屯军之地。王维《观猎》“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九、其他类:

白衣苍狗:亦叫白云苍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出自杜甫诗《可叹》:“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人事变化,犹如浮云,一会儿像白云,一会儿像灰狗。

破晓:初现希望

深夜:愁思怀旧

雪:琼玉、碎玉、冰花、六出;

信:鸿雁、尺牍、尺素

亡国:后庭花。

天地:人类的渺小人生的短暂心胸的广阔情感的孤独

浮生:表示短暂虚幻的人生。朝阳:希望朝气活力

夕阳:失落消沉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人生或事物

正午:热烈热情奔放恶势力对社会、对人的摧残

酒:欢悦得意失意愁苦

月亮:人生的圆满、缺憾思乡思亲

“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

月亮的别称:蟾宫、玉盘、银钩、婵娟、桂宫;“玉盘”、“玉轮”、“玉环”、“玉钩”、“玉弓”、“玉镜”、“天镜”、“明镜”、“玉兔”、“嫦娥”、“蟾蜍”

月亮: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表现了李白的思乡之情。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唐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

此外“月”还有以下意象:

(1)明月蕴涵边人的悲愁。

如:“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的悲亢幽怨;“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悲壮雄浑。

(2)明月蕴涵情感的无奈。

如谢庄“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的祈祷和祝福;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希冀和渴盼。

(3)明月蕴涵时空的永恒。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把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邱琳

【篇二】从古代诗歌看古代交通工具

从古代诗歌肯古代交通工具 (语文版九年级)

湖南省城步县白毛坪中学(422508)祝军刚(15973977209)

【摘要】诗歌起源于劳动,是对一定社会生活的集中反映,涉及婚姻、战争、祭祀等多方面,古人出行的交通工具为舟、马、车,从《诗经》到《唐诗三百首》,到清代的文人诗,对之有或多或少的描述。纵观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一部内涵丰富的古代交通工具“百科全书”。

【关键词】诗经唐诗舟马车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起源于劳动,是对一定社会生活如婚姻、战争、祭祀等方面的集中反映,包罗万象。从《诗经》【1】到《楚辞》,从《唐诗三百首》【2】到清代的文人诗,源远流长,众彩纷呈,流派多样。这些诗歌对人们出行或车或马或舟有着零星的记录,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风格和特色,纵观诗歌的发展史,不难发现它同时也是一部丰富多彩的古代交通工具“百科全书”。

较早提及舟和车的诗商颂:玄鸟》里面写道:“武丁孙子,武王靡不胜,龙旌十乘,大饎是承。”武丁是商汤的孙子,继承了商朝的大业,率领十辆龙旗飘飘的马车前来祖庙祭祀,表明在奴隶社会的商朝前期,马车已经成为帝王的出行常用工具,但是气势不够恢弘,相当于后来的诸侯出行。

舟、车、马大集合当属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子虚出使于齐,向乌有夸耀楚王在云梦泽游猎的盛况—–

(乌有)曰:“可得闻乎?“

子虚曰:“可。王车驾千乘,选徒万骑,畋于海滨……”

“于是郑女曼姬……浮文鹢,扬旌栧,张翠帏……将息獠者,击灵鼓,起烽燧,车按行,骑就队,纚乎淫淫,般乎裔裔。”【3】

仅此一柏舟》)

(2)洪水悠悠,桧木松舟。(《诗经:竹竿》)

(3)泛泛杨舟,绋纚维之。(《诗经:采菽》)

《诗经:大明》中载有周文王用船搭起桥梁渡渭水,以迎娶新娘的场景:“文定厥祥,亲迎于渭。造舟为梁,不显其光。”《诗经》记载的历史为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是周朝的“史诗”,应属可信。

2、舟如果挂上帆,可适宜远距离航行,则称之“孤帆”、“云帆”、“归帆”等。

(1)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3)向国惟看日,归帆但信风。(王维《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

(4)汴水日驰三百里,扁舟东下更开帆。(韩驹《夜泊宁陵》)

3、根据用途不同,可分为渔舟、楼(战)船、客船、龙舟等。

(1)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2)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

(3)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4)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皮日休《汴京怀古》)

春秋时期,我国的造船技术日趋成熟。用于水战的船已有了甲板,战船分为上下两层,下层供船工驭船之用,上层供甲胄之士专用,便于远距离航行。关于海战的记录首见于《史记:吴越世家》,吴王夫差争霸中原时出动水军北上伐齐,从钱塘江水面出发,顺利到达山东海面与齐国交战,虽然吴军失败了,但吴国的造船技术可见一斑。值得一提的是“龙舟事”,隋炀帝多次巡游江都,随行的船队达数千艘,同行的后妃、宫女、僧侣、道士、官兵共计20余万,仅挽船的就有8万多人【4】,阵容庞大,浩浩荡荡,堪称历史上最牛的“游轮”队,耗费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掏空了隋王朝的国库,也掏空了江山社稷,隋亡于“龙舟事”不为过。

船入海以后,要自由航行,不致迷失方向,就要靠指南针导航。宋代以后有了指南针,宋朝的官贵由泉州前往海南岛、使节前往高丽,都是得益于指南针的发明。明代郑和下西洋时船队最大的船长44丈,宽18丈,装有12帆,可乘坐1000多人,堪称当时海上的“巨无霸”,承载力相当于现在的一艘中型战列舰。坐上海船的感觉和舟是完全不一样的,清代的诗人赵执信的《泛海言杯》有诗为证:“忽登万斛舟,如蹑长鲸背”【5】,描述的既形象生动,有具体可感。

二、马

1、供坐骑之用的一般叫“马”或“骑”,对马的体质和速度求不高。

(1)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诗经:绵》)

(2)之子于归,皇驳其马。亲结其缡,九十其仪。(《诗经:东山》)

(3)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此报平安。(岑参《逢入京使》)

(4)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

(5)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骑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代,但逐渐为平民百姓所接受,当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至唐代骑马之风盛行,上至皇亲国戚,下至黎民百姓,骑马高手众多,由于不少诗人好建功立业,和马有关的诗作数不胜数,如李白、岑参等。女子骑马高手也不乏其人,而且身手敏捷,杜甫的《哀江头》摄下精彩的瞬间:“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翻身向天仰射天,一箭正坠双飞翼。”

2、驿马,官用马,用来传递军情、官方文书或信函的马匹,此类型的马对体力和速度要求严格,需日行400里以上才达标。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咸阳为中心,修筑了贯通全国的驰道和直道,各地设立统一的驿站,以方便传达命令和传输军情,自此历代均有驿站。一直到清代洋务派在全国设立邮局之后,才逐渐取消了“飞马传书”之传统。

(1)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郭茂倩《木兰诗》)

(2)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3)生初当乏飒爽姿,可怜邮传长奔驰。昨日甫从异县至,至今不得辞缰辔。(林则徐《驿马行》)

3、战马,军用马匹,和驿马比较,要求更加严格,必须经过严格的挑选和专业的训练,西域出产的汗血宝马为马中上乘。战马大规模投入作战始于赵武灵王军事改革,到汉武帝时期对匈奴三次大规模的作战,损失的马匹高达几十万,数量之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们西征,是凭借强悍勇猛的骑兵纵横驰骋,到达东欧平原的,震撼了中世纪的欧洲。

(1)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奈若何!(项羽《垓下诗》)

(2)马边悬男头,马头载妇女。(蔡琰《悲愤诗三首其一》)

(3)征骑屯广武,分兵救朔方。(鲍照《代出蓟北门行》)

(4)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5)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冰凝。(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二、车(一般平民乘坐的舆,做工稍逊,款式不多,故在此不作阐述)

1、婚车,供女子结婚出行的专用车,装饰华美,先秦以前有之,流行于汉代。

(1)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自我徂尔,靡有朝矣。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诗经:氓》)

(2)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俱会大路口。(《孔雀东南飞》)

2、轩,身份高贵者乘坐的车。轩是一种曲轅,车厢前高后低、有帷幕的车,车身以兽皮装饰叫“皮轩”,鱼皮装饰的叫“鱼轩”或“夫人车”,只有大夫级别的人才有资格乘坐,诸侯的车称“路车”。驾车的一般是四匹公马,到了汉代有五马车,天子的为六马车。

(1)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与敝舆也。(墨子《公输》)

(2)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冉冉孤竹生》)

(3)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陌上桑》)

不过天子坐的车有特定的称谓“驾”,分为大驾、法驾、小驾。古代帝王出巡,其乘舆前有道车5辆,游车9辆,以显“九五”至尊,两边有仪仗队和侍卫队伍。记录帝王出游盛况最仔细的是司马相如的名“于是乎背秋涉冬,天子校猎。乘镂象,六玉虬,拖霓旌,麾云旗;前皮轩,后道游。孙叔奉辔,卫公参乘,扈从横行,出乎于四校之中,鼓严簙,纵猎者。”

3、战车

战车是不带帷幕和篷的,便于作战。将帅乘坐“君子车”,根本区别在于旗帜的多少,帅车有两面旗帜,将车只有一面旗帜。士兵乘坐“戎车”,战车以乘为单位,有大小之分,重型的即为“元戎”(《大雅:六月》“元戎十乘,以先启行”,驷马驱动“戎马既驾,四牡业业。”

春秋时期的战车是方形的,大约宽3米,驾上马车后,主长也是3米左右,一辆战车约占9平方米的路面,一般乘坐3人。每辆战车配备士兵75名,“千乘之国”则有士兵75000人【6】。准确记载兵车首次出现在战场上见于《大雅:大明》:“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维师尚父,时佳鹰扬。”

4、牛车

周宣王时,召伯南营谢邑,率其徒众,能犒慰他们,使其大功告成,就曾用牛车运输物资,《诗经:黍苗》一诗提及了“牛车”一事:“我任我辇,我车我牛。我行既集,盖云归哉!”汉高祖建汉以后,因长年的秦末农民战争,马匹不足,就有大臣坐牛车上朝的例子。牛在古代充当运输工具,在诗歌里也偶有出现。

(1)南簸北有斗,牵牛不负轭。(古诗十九首《明皎夜光》)

(2)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白居易《卖炭翁》》

舟、马、车在古人生活中有着相当主要的意义和作用,是古代交通工具的“三大件”,故常有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舟车劳顿、人仰马翻、船到码头车到站等说法。它们载着古人走过了几千年,华夏文明是舟行、马驰、车载的文明。随着现代交通工具如轮船、火车、汽车、飞机的相继问世,舟、马、车已经完成神圣的历史使命,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人们出行进入了机械化时代。诗歌记录了历史的轨迹,给我们研究古代交通工具提供了珍贵的资料,诗歌不愧是时代的另一种摄影机,给人重温文明的同时,又感受了古代生活的神秘与真实。

参考书目:

【1】吴兆基编译,《诗经》,长城出版社,2002年8月版

【2】吴兆基编译,《唐诗三百首》,长城出版社,2002年8月版

【3】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一册,1997年3月版,第316页

【4】刘宗绪主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岳麓书社,2010年11月,第3页

【5】丁国成、迟乃义主编,《历代名诗一万首》,花山文艺出版社,1997年3月版

【6】语文出版社教材研究中心主编,《语文教师用书:八年级上册》,语文出版社,2010年8月,第429页

祝军刚

【篇三】从古代诗歌看古代交通工具

从古诗看古代交通

八年级下册主题探究学习:从古诗看古代交通

主题探究学习:从古诗看古代交通

教学要求:从古代诗歌看古代交通工具

初步了解和体验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掌握收集、分析、归纳信息的方法和步骤,学习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查找资料。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运用语文、历史、地理等相关学科知识的综合能力及动手实践能力。探求、了解古代诗歌里所沉淀的古代社会、文化、人任知识。培养积极主动参与探究的意识、严谨负责的科学态度、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和良好的科学道德。

教学内容:

一、探究准备

1.从诗歌中了解古代交通状况。

2.了解古代交通工具的情况。

3.从古代赠别诗中体会诗人的情感。

二、阅读材料

1.《蜀道难》:李白在诗中描绘了古代的道路——栈道。栈道又名阁道,是古代人为了生活及战争的需要而修建的。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三十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可见当时的交通是多么的不方便。

2.《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骊山,林木葱茏,花草繁茂,宫殿楼阁耸立其间,宛如团团锦绣。山顶上那座雄伟壮观的行宫,忽然一道接着一道缓缓地打开了。宫外,一名专使骑着驿马风驰电掣般疾奔而来,身后扬起一团团红尘;宫内,妃子嫣然而笑了。《新唐书杨贵妃传》:“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从这首诗来看,唐代使用的交通工具有马,其交通设施是驿站。民间通信主要靠专使骑着驿马,一站一站送达。从古代诗歌看古代交通工具

3.《送元二使安西》: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北边疆的诗。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从汉代以来,阳关一直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古代陆路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见难,所以送行就成了人们表达深情厚谊的一种形式,也成了诗人们争相歌咏的题材。

4.《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晁监(衡),即阿倍仲麻吕,随遣唐使入唐。仕于唐,并受玄宗皇帝重用。与李白,王维等交往颇深。753年,回国途中,遇狂风暴雨阻挡,重返唐,死于长安。虽然唐代造船和航海技术的巨大进步(如船体比前加大,结构更加坚固,指南针、牵星术、航海图以及季风助航普遍应用),航海活动进人了繁荣时期,但海上的风浪还是阻挡了晁监回国的路。

三、推荐网址

1. http//www.lingshidao.com/

2. http//www.search.sina.com.cn/search-dir/wx/sgyw/gd/

3. http//www.chinapoet.net/hwochao/

四、探究活动

1.围绕三个方面,将学生分为三个小组。第1组负责了解古代交通状况;第2组负责了解古代交通工具的情况;第3组负责从古代赠别诗中体会诗人的情感。

2.温习以前所学过的古诗中有关交通的内容,搜集阅读材料中有关古代交通的信息以及涉及古代交通的诗歌。

3.采取讨论的方式,对古代产生众多的送别诗进行探索。

4.每组组长在班上进行专题发言。

5.将探究的成果写成小论文,与同学、老师交流。

五、有关资料

1.古代交通事业发展的历程。

先秦时期我国古代交通初具规模,陆路修筑许多通行战车的道路,沿途设有驿站,水陆交通不仅利用黄河、长江天

然水道,而且相继开凿了胥河、邗沟、鸿沟等人工运河。

秦汉时期水陆交通形成全国网络,秦统一中国后,颁布“车同轨”的法令,并建成遍及全国的驰道。挖掘灵渠,把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连接起来,汉朝开辟了汉帝国和罗马帝国的海上航线。

隋唐时期,古代交通进入高峰时期,唐都长安成为国内外交通枢纽和中心,构成了以长安为中心的遍及全国的驿路系统。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和沟通海上贸易的海上“丝绸之路”使水陆交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宋元时期,古代交通进入鼎盛时期,宋朝将指南针应用到海船上,航海技术大大提高。元朝继续开挖运河。京杭运河全线通航。大都成为全国乃至世界交通中心。

明清时期,我国古代交通由盛而衰。明代出现造船高蜂,郑和七下西洋,把我国古代航海活动推向顶峰。不久以后明清两朝相继实行了海禁,航海事业从此一蹶不振。

2.中国古代出行交通素描从古代诗歌看古代交通工具

我国古代的出行交通工具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先民们为了出行方便,就已经学会了制造和利用代步工具了。传说黄帝之时,曾“刳木为舟”,即用一个大原木从中剖开制独木小舟以济深行远。

传说,中国最早的的车子是由夏代的车正奚仲发明创造的。从《史记夏本纪》所记的大禹治水“陆行乘车,水行乘舟,泥行乘橇,山行乘辇”的记载可见,夏代之时已经出现了适应于不同用途的交通工具。

据古代文献记载,商族的先公相土作乘马,王亥作服牛,即训练牛马等家畜以驾辕驱车。到商汤之时,已将马车作为战车用于征伐阵战,商汤正是凭借着这一先进于夏王朝的坚船利炮,“革车三百乘”,一举打败了夏桀王,而建立了商王朝。从甲骨文内容来看,除了用于征战以外,商代的车子也用于商王及贵族们的出行和田猎。从商代晚期殷墟遗址已经发现了的车马坑来看,车子已有复杂的构造和精美的装饰,当时已由发达的车马制造业。从甲骨文“舟”字等字形来看,商代已经出现了木板船,木板船的出现,是我国古代水上交通工具发展史的一大进步。 道路——径、途、道、路、阡、陌。

3.古代主要的交通工具——车、马、牛、舟、船、轿。

4.涉及交通和交通工具的古诗

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②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晋陶渊明《饮酒》

③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唐王湾《次北固山下》

④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⑤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唐李白《渡荆门送别》

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⑦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南宋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⑧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南宋陆游《游山西村》

⑨行道迟迟,载渴栽饥。——《诗经采薇》

⑩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明王磐《朝天子咏喇叭》

5.有关送别的古诗标题

①唐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②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③唐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④唐李白《渡荆门送别》

⑤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⑥无名氏《送别》

⑦唐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⑧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⑨唐高适《别董大》

⑩唐王昌龄《芙蓉楼送别辛渐》

六、试题样式

一) 主题探究。根据下面三则材料,围绕“从古诗看古代交通状况”这一主题写下两点探

究成果。(提示:交通工具、交通设施、出行观念、交通道路、民间通信等)

材料一: 过清华宫绝句 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材料二: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材料三: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探究结果:1.

2.

3.

(二)写出有关涉及古代交通道路和交通工具的古诗句四句。

(三)写出古诗中有名的送别诗四句。

从古代诗歌看古代交通工具

从古代诗歌看古代交通工具

中考连接:

[05四川省眉山市]古诗词鉴赏: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题。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这首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表现了作者 的情怀。

(2)从诗中选取你最喜欢的两句诗,仔细品味,说说它好在哪里?

(答案:(一)1.交通设施:馆驿。交通工具:马。2. 交通道路:路。交通工具:马;马车。3. 交通工具:船。民间通信。(二)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③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④行道迟迟,载渴栽饥。(三)①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②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③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④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05四川省眉山市] (1)客游他乡而 思念故乡的情怀。(2)选取句子并言之成理(可以从思想感情、修辞、炼字或者根据自己的联想、想像来谈,2分),表达有个性(1分)。)

【篇四】从古代诗歌看古代交通工具

语文版《主题探究学习:从古诗看古代交通》同步练习

九、主题探究学习:从古诗看古代交通

(一)主题探究。根据下面三则材料,围绕“从古诗看古代交通状况”这一主题写下两点探究成果。(提示:交通工具、交通设施、出行观念、交通道路、民间通信等)

材料一: 过清华宫绝句 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材料二: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材料三: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探究结果:

1.

2.

从古代诗歌看古代交通工具

3.

(二)写出有关涉及古代交通道路和交通工具的古诗句四句。从古代诗歌看古代交通工具

(三)写出古诗中有名的送别诗四句。

答案:

(一)1.交通设施:馆驿。交通工具:马。2. 交通道路:路。交通工具:马;马车。3. 交通工具:船。民间通信。(二)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③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④行道迟迟,载渴栽饥。(三)①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②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③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④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篇五】从古代诗歌看古代交通工具

从古诗看古代交通教案设计

《从古诗看古代交通》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从古诗看古代交通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交通的一些知识:如道路、交通工具、交通设施、以及陆路与海陆的情况;也可上网查询。

2、借助唐宋诗词鉴赏方面的书籍,从交通的角度去看待古代诗词中的送别诗;

教学重点:背诵古诗,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和家长、朋友、老师围绕选定的话题展开交谈,丰富自己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请同学们观看现代交通资料:陆路:立交桥、地铁、高速公路;水路:海底隧道、气艇、游轮等;空中:飞机。

2、学生用几个词语来概括现代交通的特点吗?(要点提示:发达、神速、便利、安全等等)

二、展示收集资料,交流提取信息

1、出示古代常用的交通工具图,并伴以相应的诗歌。从诗词中找寻交通信息: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3、质疑解惑:你对古代交通还有什么新发现?你还想了解什么?鼓励学生大胆发问。

三、合作探究,加工信息

1、自主选择话题后,同一话题的同学组成一个小组,小组成员互相交流资料,围绕主题有秩序的发言,并推荐一位同学做好发言记录。

2、小组成员展开讨论,对众多资料进行筛选,去粗留精,材料一定要为主题服务。

3、老师到各小组听取学生的讨论,与学生交流。并指导学生整理、提炼搜集的材料。提醒每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注意聆听别人的发言、并能及时写下自己

的感受。

四、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读诗,读到的是古代落后的交通,道路的曲折、工具的原始、设施的简陋,也读出了古代人们出行时浓郁的离愁别绪。一首诗,从不同角度去读,会有不同的发现,在发现中交流会更聪慧。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从古代诗歌看古代交通工具 涉及古代交通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