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民间传说 民间传说故事

小学作文 zuowen 2浏览

【 – 小学作文】

【第一篇】民间传说

家乡的习俗

家乡的习俗作文500字
家乡的习俗作文500字一:家乡的习俗

我的家乡是温州,温州的海鲜是有名的。

我们温州过年的十大习俗是:1冬至吃汤圆2晒酱油肉和鳗鲞5捣年糕4祭灶5掸新6贴春联7分岁酒8开门炮9拜年10穿新衣

以上10点是我们温州人在过年时会准备的事情。

在我们的温州的传统节日有:1、正月初一 春节2、正月初五 路神生日3、正月十五日 上元节(元宵节)4、二月初二 春龙节 又叫龙抬头 青龙节5、二月十五 花朝节6、清明节的前一天 寒食节7、三月初三 上巳节 传说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8、春分后十五日 清明节(现定阳历四月五日)9、四月初八日 佛诞日,又有牛节之称过了这天牛就要下地了。10、五月初五 端午节11、夏至节12、六月六 晒伏节“六月六,晒红绿。” “姑姑节”“六月六,请姑姑”,在古代还是另外一个节日,名叫天贶(赐赠的意思)节,六月六也是佛寺的一个节日,叫做翻经节13、七月七日, 习称七夕、七月七、乞巧节14、七月十五日 中元节,又称鬼节,盂兰盆节。15、七月三十 地藏节 16、八月十五日 中秋节17、九月九日 重阳节 18、十月初一 十月朝,又称祭祖节19、十月十五日 下元节20、十一月二十二日 冬至21、十二月八日 腊八节22、腊月二十三日 祭灶节,祀灶日,俗称“过小年”,亦称小年、小年下、小年节

23、腊月的最后一天 年除日、除日,除日晚上叫除夕、大年夜、大节夜、大尽等,民间称年三十、大年三十。

以上是我们家乡的节日与习俗。

家乡的习俗作文500字二:咱家乡的风俗

香喷喷的粽子熟了,黄澄澄的雄黄酒酿好了,赛龙舟的船也准备好了,端午节也就随着风而来了。

彩绘的龙舟,整齐的着装,如潮的人群,那热烈的场面实在令人悠然神往。今年荣幸地来到新会司前大范亲眼目睹一次久违的赛龙舟。

比赛在人们的翘首以待中终于开始了。青年桡手们意气风发,头上腰上各束一块红布,在朝阳的光线下熠熠生辉。鼓声响起,龙舟便如一支离弦的箭,在塘江上来去如飞。一时间,呐喊声、锣鼓声、劈劈啪啪的鞭炮声交汇在一处,在江面上回荡,震耳欲聋。

端午节又怎能少了粽子呢?我们新会司前的粽子是所有粽子之中体积最大、用料最丰富、做法最讲究的。咸粽内馅有咸肉、蛋黄、烧鸡、烧鸭、叉烧、栗子、香菇等;甜馅有莲蓉、绿豆沙、红豆沙、栗蓉、枣泥等;更有广东碱水棕、竹叶粽等。

然而这一天还得戴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佩香囊,虽是一种民俗,但也是一种预防瘟疫的方法。在夏季传染病开始抬头的时候,古人为了确保孩子们的健康,用中药制成香袋拴在孩子们的衣襟和肩衣上。

我非常喜欢端午节,因为其中含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

家乡的习俗作文500字三:家乡过年的习俗

我的家乡是九江,在过年的时候,可有很多特别的习俗呢!

过年前夕,家家户户挂满了腊肉、腊鱼和腊肠,像是在为人们提前宣告了新年的来临,又像是在争斗谁更有喜气。在我家中,人人都在忙上忙下,有的忙去订年货,有的还在打扫卫生,还有的正在分配红包,虽然累得满头大汗,但我们脸上的喜悦却是对新的一年的美好向往。

除夕来临,街道上空无一人,家家灯火通明,鞭炮声络绎不绝,我家也不例外。家中,大人小孩正团聚在一起,手烘着温暖的火,正惬意地吃着由“顶级厨师”婆婆亲自现做的可口饭菜。可为什么大家并没有“大饱口福”呢?嘿!这你都不知道?当然是为了大吃几碗“压轴菜”八宝饭啦!八宝饭俗称我国的年夜饭,是由甜糯米和几种干果拌成的饭,据说吃了这一年就万事如意,一家子和和美美的。

饭后,便到了最令人激动的环节了,那就是发红包!我和弟弟妹妹忙去向大人献殷勤,逗得爸爸妈妈直乐,大人们才给了我们“小费”,可“小费”也不是白拿的,还要帮大人们在门上贴上红红的对联,这对联也是我国过年时的着名传统习俗之一,红运来临的象征。

初一初二的景象与除夕截然不同。街道上人来人往,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有句潮汕俗谚说:“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说的是拜年越早越见其诚意,咱们九江人也同样好拜年这口。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都要去别人家拜个年,说上几句祝福,以示祝别人在新的一年里家道兴旺。

怎么样?你想不想也来体验体验九江过年时的习俗?

家乡的习俗作文500字四:家乡的习俗

我的家乡在福清。那儿山清水秀,人们生活美满。而家乡的习俗和小吃更是让人大开眼界、赞不绝口:清明节吃光饼、冬至吃番薯丸、春节吃海蛎饼……其中我最喜欢的当属春节时吃的海蛎饼了。

海蛎饼由面粉、海蛎、胡萝卜丝、瘦肉、紫菜做成。入锅炸完之后,外皮金灿夺目、香脆可口。里面的馅料呈金字塔状,上层的海蛎、瘦肉,柔嫩多汁;下层的胡萝卜丝、紫菜清爽美味。一口下去荤素搭配、海陆俱全。那味道,神仙走过都要停下尝一尝。

春节期间,福清很多人家都会炸海蛎饼,这成了福清特有的习俗。春节期间,你若去福清乡下,便能听见那不绝于耳的噼噼啪啪的炸海蛎饼声和烟花爆竹声。我们家也不例外。只见外婆将油倒满了锅,拿出了一个铁制带柄小圆铲,将面糊均匀地涂抹在上面。然后又将红宝石一般的胡萝卜丝放于底下,再将褐色的紫菜放在上面,接着将海蛎和肉放在上面。这海蛎可是整个海蛎饼的点睛之笔,没了它,海蛎饼定会失掉一半的美味。这海蛎必须用刚刚捞上来的新鲜海蛎,只有这样,海蛎饼才会那么鲜、那么香。最后再涂上一层面糊,入锅用中火炸10分钟左右便好了。可10分钟对我来说却很漫长,我像只馋猫似的不停地在油锅旁转悠,等着做第一个吃海蛎饼的人。海蛎饼终于出锅了,我一口咬下去,香软的海蛎在口里慢慢融化,再加上香脆的皮,美味至极,一股香气直沁心田,简直比山珍海味还好吃呀!

说起海蛎饼,还有一个传说呢!当年荷兰军队占领台南,郑成功从鹿耳门率兵攻入,欲收复失土。郑军势如破竹、大败荷军,荷军一怒之下,把米粮全都藏匿起来。郑军在缺粮之余急中生智,索性就地取材将海蛎、番薯粉混合加水然后炸成饼吃。这便是海蛎饼的起源。可见我们福清的海饼还是小吃界的“长老”呢!

我爱我的家乡,爱那可口诱人的海蛎饼。

家乡的习俗作文500字五:咱家乡的习俗

中国有很多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都有一个历史或传说,这些传说有的是真实的,也有的是虚假的。

在这些传统节日中,我最喜欢的是春节。春节的时候,我们可以逛庙会、赏花灯,每家每户都必须要贴春联,小孩、大人穿着新衣服,在一起放鞭炮,可热闹了。

春节这些特点是从一个传说中演绎而来的。传说很久以前,在某一座山上住着一只怪兽,山下有一个村庄,村里的人过着幸福的生活。

有一天,怪兽下山来觅食,它找了很久,最终喜欢上了吃小孩。然而这一天刚好是正月初一,人们便把这只怪兽叫做年。连续几年,都在这同一天,许多小孩被年吃掉,村民们开始害怕起来。到了晚上,大家做了一个同样的、奇怪的梦:一位老者说:“年怕红色、怕鞭炮声,大家只要有这些就不用再怕年了。”

正月初一到了,年下山来了,来到山脚还是没有进村庄,因为它看到村庄里到处都是红彤彤一片,心里害怕起来,还看见几个小孩在放鞭炮,它吓得慌,逃走了,从此再也不敢出来了。村民们知道了这个喜讯,开心得不得了,于是就把赶走年的这一天叫做大年初一。

年,因为吓坏了,再也没有下过山,有人说它在山上饿死了;有人说由于那一次的原因,它吓坏了,回到山中就吓到死了……

中国有很多的传统节日,他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我要了解更多的传统节日,了解它们的由来,让我对传统节日的了解更加透彻。

家乡的习俗作文500字六:家乡的风俗

我的家乡风俗很多,如清明节吃鸡蛋,七月七吃小饼,八月十五吃月饼,元旦吃饺子,春节吃饺子、喝糖水……在这众多的家乡风俗中,我最喜欢的是春节。

“春节”,家乡人又叫过年。在这一天还未来临之前的十几天里,家里的大人们就停下手中的活,开始准备过年用的年货。大人们出去赶集,买鸡、鸭、鱼、肉,有的大人留在家里给孩子们做过年要穿的新衣服,老人们就准备过年用的吉祥品。这些吉祥品全部是用面食做的,如龙、凤凰、八角馒头、年糕等。再过几天,这些活都做得差不多了,就开始忙活着收拾房间,做一次彻底性的大扫除,要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每次家里的玻璃窗总是归我。这时候,我总是兴致很高,我会使出我的巧妙方法,把玻璃擦得干干净净,明亮的玻璃照得我心里亮堂堂的。

终于迎来春节了。大年三十的晚上,一眼瞧出去,每家每户门口都挂上了大红灯笼,贴上了对联。伴随着“噼啪”的鞭炮声,饭菜就端上了桌子,全家人围在一起吃团圆饭,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文艺联欢会。最高兴的还是初一早晨,清晨大约三四点钟时,外面的鞭炮声就“震耳欲聋”了。大人们忙着下饺子、放鞭炮,我们小孩子从里到外换上了新衣服。吃饭时要先给老人们拜年,拜完了年,老人就送给小孩子压岁钱。早晨的饺子中包着钱、栗子、糖、枣之类的东西,每次我都拼命吃,期望能吃到糖和栗子,因为它象征着来年能甜甜美美的,能激励我努力学习。

红红火火的春节一过,人们就要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的一年。我喜欢春节,春节是晚霞,是岁末的最后一道风景;春节是朝霞,预示着红红火火的一年又要开始了。

家乡的习俗作文500字七:家乡的习俗

我生在城里,长在城里,可是每年都要回几趟南乡老家。

我的老家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在南乡,有许多风俗习惯,比如叠罗汉,大年三十祭拜祖宗等,但我最有趣的是“祝寿”了。

今年,外公六十岁了。到了大寿的时候,我们都很高兴,准备热热闹闹地为外公祝寿。

祝寿选在大年三十的头天,我们大家都来到外公家里。这可是我们小孩最热闹的时候了,叫啊,跑啊闹翻了天。大人们忙里忙外,厨房里飘来丁丁当当的案板声和葱花香味儿。

傍晚时分,我们开桌吃寿酒了。我看见外公这个“老寿星”没有上酒席,就纳闷地叫着“外公呢?外公到哪里去了呀?”妈妈听见我喊,就笑着说:“外公不在这里!在另外一桌!”我更疑惑了:“今天是外公祝寿,他怎么不到呢?”我的话刚说完,堂前里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我红着脸,有些害羞了。舅舅说:“这是家乡的习俗,老寿星本人一般不在正堂如席的。而是请几个和外公要好的长者作陪,他在另外一个地方喝酒呢?”

听了舅舅的话,我们几个小孩吵着说:“舅舅,你就给我们说说家乡祝寿的习俗吧!”舅舅笑呵呵地说:“我知道多少说多少,也不是很清楚的!”“好呀!好呀!”我姐妹几个异口同声地叫着。舅舅一边倒酒,一边说:“祝寿是南乡的一个风俗,一般以女婿女儿为主,我们儿子就是作陪的。无论男女,到了三十就可以做寿了,一般四十不做的,一百岁也不做的。意思就是‘四’即‘死’,不吉利的。一百岁呢,太满了,‘满招损’呀,也不做的。”舅舅倒好了酒,坐下接着说:“祝寿还要拜寿的。拜寿要先设好寿堂,挂灯结彩,正中挂‘寿’字,两边挂寿幛。早上吃茶叶蛋和长寿面。下午拜寿,老寿星上座受拜。我们下午不是拜了吗?”“拜了!拜了!”我们嘻嘻哈哈地说着……

这次给外公祝寿还真学到了不少知识。家乡的习俗让我难忘而充满好奇!

【第二篇】民间传说

民间传说的价值

民间传说的价值:

历史价值,以客观实在物为中心建构的民间传说,寄寓着民众对各类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评价,是他们历史观点,历史情感的重要载体,因此人们常将民间传说称为“口传的历史”。从民间传说总的情况来,民间传说的历史价值体现在民间传说可以填补历史记录的空白,纠正历史记录的谬误。

其次,民间传说具有较强的实用功能。作为民众生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民间传说,不仅以它特有的方式保存民众的历史,而且在大力发展旅游事业的今天,民间传说仍然能够发挥作用。民间传说一般以本地人文景观,名人遗迹,陵墓洞穴作为“传说核”,这些优势当地开展旅游事业的主要资源。围绕“传说核”构建的故事能够使静态的客观实在物流动起来,使已逝去的人物活跃起来,因此增强了客观实在物的生动性,丰富性。民间传说能够使民众由眼前的现实追寻到遥远的过去,使人们由自然美联想到社会美,从而增强到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理解。 再次,民间传说有利于人们深刻理解乡土文化和民族精神。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传说在叙述人物,刻画景物,解释风俗时,讲述者的语言常常是自豪而亲切的;尽管传说质朴纯真,充满着乡土气息,但是这些极富韵味的方言土语却将沉寂的山水描绘得灵光四射,使民众从传说的字里行间中自然升腾出热爱故园的乡土情结。

传说与历史的关系:

首先,以客观实在物为中心建构的民间传说,寄寓着民众对各类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评价,是他们历史观点,历史情感的重要载体,任何一个民间传说都有它独立的历史源脉,因此人们常将民间传说称为“口传的历史”。

民间传说

其次,民间传说的历史真实性很不一致,有的表现为纯虚构的传说,如牛郎织女的传说等;有的为虚实结合的传说,如孟姜女的传说等。而就单个的传说来看,民间传说自然都不是信史,民间传说采用艺术手法,将民众对历史的认识,评价,爱憎编织成具有传奇性的作品。

再次,民间传说填补历史记录的空白,这一点在原始社会和当今无文字的民族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民间传说可以纠正历史记录的谬误。例如:历代史官站在统治阶级立场常常将农民起义领袖的正义斗争进行歪曲的记录,比如《资治通鉴》中

将黄巢污蔑为“盗贼”“匪冦”,而在民间流传的赞扬黄巢的传说就纠正了历史记录的谬误

【第三篇】民间传说

蒙古族民间传说故事

蒙古族民间传说故事

部落祖先神话——《天女之惠》

传说杜尔伯特人游牧的地方,有一座高耸入云的纳德山。山顶终年积雪,云雾迷漫,泉水泛涌而成的山湖,清澈如镜,人们都说这是天神隐居的地方。一

蒙古族神话传说——鹰

图腾

天,一位年轻的猎人在山顶湖岸忽然发现一群天女在湖中嬉戏,那婀娜的身姿、动人的笑语使猎人惊羡不已。他悄悄拿来一副套马的皮挎索隐身窥伺,天女们尽情地追逐戏耍,丝毫不觉。猎人飞来皮挎索套住其

中一名天女,其他人惊慌躲入云端。猎人向被套的天女求爱,天女应允。但欢爱是短暂的,由于天上人间悬殊,两人当天便分手了。后来天女怀孕,重又回到与猎人相遇的山湖旁边,生下一个男孩。但是她不能在人间常住,将孩子放入自编的摇篮里挂在树上,又派一黄色小鸟日夜守护,为之鸣唱,然后悲痛地回到天上去了。

这时杜尔伯特的祖先们还没有自己的酋长,他们急切地盼望找到一名理想的首领。在一位"先知"的指引下,他们登上了纳德山,并顺着鸟鸣的方向,在山湖旁的树枝上找到了这个孩子。迎接的人们说:这是上天的恩赐。民间传说

杜尔伯特的祖先们异常高兴,欢天喜地地把孩子抬回部落里。后来孩子很快长成为一名身材魁梧的伟丈夫,创立了伟业,并成为绰罗斯家族的祖先。

《麦德尔娘娘开天辟地》

是流传于新疆卫拉特蒙古人中的洪水神话。传说很早以前,天将要形成,地将要生长,人将要投胎,马将要生驹,万物将要繁殖,整个天地经历了一次浩劫,洪水滔滔,铺天盖地。不知过了多少年,神女麦德尔身跨白色神马,视察了三千色世界,只看到蓝色的天水中微露着须弥宝山的山尖。麦德尔发现须弥山山顶有一洞穴,洞穴中住着一些人,这些人不足一尺高,马也只有兔子那么大。早晨生下来的孩子,晚上就骑着马接火送火,在须弥山的山洞中来回奔驰着。麦德尔娘娘骑着神马往来奔驰在蓝色的水面上,神马的四蹄踏动水面,放射出耀眼的火星。经过燃烧的尘土变成灰,撒落在水面上。灰越积越厚,渐渐形成了一块无边无际的大地,大地压着水面往下沉落,天与地慢慢地被分开,大地形成了,是一块大大的平板,因为浮在水面上,晃动不稳,就派一只大神龟下水,用龟背顶着大地,不能动弹,更不能离开。有时神龟太累了,舒展身体的时候,就会发生地震。麦德尔的马蹄燃起大火,烧得蓝色的大水不停地蒸发,这些水汽在天空飘动,形成了云彩。马蹄踏水溅起的火星,飞上高空成了星星。麦德尔娘娘怜惜须弥山上那些矮小的人,就派了神男、神女每天给他们照明。神男白天值班,发热发红光,这就是太阳;神女晚上值班,发白

光,这就是月亮。他(她)们两个每天按照麦德尔娘娘的指示环绕须弥山,神男转到山后,就成了黑夜,他(她)们两个从来也不能见面。麦德尔娘娘的化身每年三次视察大地,三次时间是正月十五、四月十五、七月十五三天。这三天是卫拉特蒙古的节日,杀牛宰羊,举行祭把恭请麦德尔娘娘视察大地。

《冰天大战》的故事梗概如下:

在比太古还古的时代,天地不分,世界一片混沌,似浮动的云雾,漂荡的脂膏,轻轻蠕动。不知过了几千几万年,产生了明暗清浊的物团。于是,轻清之物上升为天,重浊之物下凝为地。天上出现了以"多伦敖登腾格里"(即"七星天")为中小的东、西、南、北诸神共九十九尊天神。在这些天神下还有几千万个"布日汗"(星神),从此天上呈现出一派光辉灿烂的景色。但是,地界还处在一片漂浮的状态,土地不凝固,无草木生物。于是诸神加固土壤,使土地变得平平整整,并从天上撒下草木,把照天神模样造的人送到地上,从此地上有了人类,有了草木生灵。人们游牧为生,没有罪恶和灾难,日日过着安宁幸福的生活。

那么,后来人间为何出现众多灾难?故事接着叙述了原来是天庭内部发生争战。北天一隅有位车格尔,策布吉克(即策根察布登,意为冰空或北极)天神(下称冰天)不受任何天神主宰,对其归属问题,东方最高神特勒昆查干的长子霍尔穆斯塔(天帝)和北方神阿岱乌兰天神发生争夺,并发展到诉诸武力,阿岱乌兰首先发难一举占领冰天。霍尔穆斯塔之幼子格斯尔宝格都为了替出门未归的父亲雪耻,领兵直捣冰天,除夺取冰天外,枪刺阿岱乌兰,将其摔至下界,又将他的部下一个个踢碎踏烂,扔到人间。从此阿岱乌兰变成了"沙尔魔汗",他的部下变成了"芒嘎泰"这样一批恶魔。这些恶魔给人间带来了冰雪严寒、病魔劫难、虫兽吞噬人的生命的严重灾难。人们不得已向上天祈祷,请求速降天神消灭恶魔。最高天神知悉此情,便举行诸天会议商讨决定,令格斯尔宝格都降生人间,除灾灭魔。

解释自然和征服自然的神话民间传说

古代蒙古人还以自己特有的幻想形式对自然万物来源作出种种解释性的神话比起一些关于天地创造的神话更加丰富多彩。这类神话故事广泛而庞杂,从对

【第四篇】民间传说

民间传说及其艺术特色

民间传说及其艺术特色

【摘要】: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民间故事,各个民族也都有自己美丽动人的传说,

民间故事是一个浩瀚的大海,它以劳动群众为主体,是广大人民思想、感情的忠实表白,是历代社会生活的直接或间接的艺术反映,也是人民文艺才能的有力体现,它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和角度,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心声,凝聚着人民丰富的知识、智慧和经验,各民族文学包含民间口头文学和书面作家文学,民族民间文学的体裁主要有神话、传说、故事、歌谣、史诗、谚语等,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依存,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特色,都是反映社会生活的酸、甜、苦、辣,由于时代和社会的变迁,造成了它们流传下来的方式各不相同。

关键词:民间文学 口头性 反抗 追求 执著 自然流露

一、民间文学的产生

民间文学从最初产生时起,就具有集体性,人类自从出现在世界上,就都过着集体的生活,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人,一起耕种一起饮食,互相依存,共同生活于社会。原始社会时期,人们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团结起来,组成一个小团体,共同对抗野兽。离开了群众的人将无法生存,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畜牧、农耕等生存方式,在劳动生产和求取安全方面,对社会集体力量的依靠更为需要,不管是在原始氏族社会还是在后来的阶级社会,民间文学都是依靠集体来创作,依靠集体来流传,也依靠集体来保存的。

那些最古老的神话传说和歌谣都是整个氏族部落最关心的事物,作品的思想感情也是整个氏族部落的集体观念、共同心理状态的艺术概括。人们在进行种种集体活动时,就会伴随着种种的文化行为,一种文学的产生,有种方式:一种是你一句我一句地编唱,另一种是主要由一个人领唱,在场的其他人则随声附和,表现为一唱百和的形式,还有一种是分工合作的创作,先由一个人出故事,再由另一个人据以编出唱词,然后由第三个人编出曲调。种种迹象表明,民间文学的创作不可能不是集体创作。例如《牛郎织女》。

二、牛郎织女故事的完善

这是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人物传说,最早记载牛郎星和织女星的是西周的《诗经·大东》,《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借喻人间恋人两者相爱,一年一度才会相会一次,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曹丕的《燕歌行》、谢惠连的《七月七日咏牛女》等才有了牛郎织女的故事和七夕相会等完整情节,到了张华的《博物志》、任昉的《述异记》等,故事才进一步发展和丰富起来。张华的《博物志》说,人间的人朝天河,见了牛郎,任昉的《述异记》讲,河东织女是天帝之女,能织云彩,天帝怜其辛苦独处无欢悦,把她嫁给了河西牛郎,后来,又怒其贪欢忘了工作,把她责归河东,一年只准见一次面,从张华的《博物志》到任昉的《述异记》,扯到了得道仙人的事,可见,这个故事已经与仙道发生了关系【1】。现在通行的《牛郎织女》传说,把织女改为王母娘娘的外孙女,把误传了天帝命令的乌鸦改成了在天河上为他们夫妻搭桥的喜鹊。

三、牛郎织女故事的情节与发展

相传在很早以前,南阳城西牛家庄里有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她父母早亡,只好跟着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马氏为人狠毒,经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他嫂子逼他去放牛,给他九头牛,让他等到有十头牛时才回家,牛郎无奈只好赶着妞出了村,他独自一个人赶着牛进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树下伤心,不知道何时才能赶着十头牛回家,这时,有位须发皆白的老人出现在他面前,问他为何伤心,当得知他的遭遇后,笑着对他说,别难过,在伏牛山里有以同样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照顾它,等它好了你就可以赶回家了,牛郎翻山越岭找到那头牛,细心照顾它,等它病好了的时候就赶回家去了。回家后,他嫂子多次加害于他,都被老牛设法相救,最后他们都被赶出了家。

民间传说

一天,天上的仙女下凡来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织女,二人互生情意,后来织女偷偷下凡与牛郎成亲,结婚后,男耕女织,情深意重,他们生了一男一女,一家人过着幸福的日子,但是好景不长,这件事很快被王母娘娘知道了,她亲自下凡来强行把织女带走,恩爱夫妻被拆散,老牛故事他在它死后用它的皮做成鞋,穿着就可以上天,牛郎按它的话做了,穿上牛皮做成的鞋,拉着自己的儿女,一起腾云驾雾上天去追织女,眼看就要追到,岂知王母娘娘扳下头上的金簪一挥,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就出现了,牛郎织女被相隔两岸,只能相对哭泣,他们忠贞的爱情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对此也没办法,只好允许两个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

我们在秋夜的繁星中间,在那条白练一样的天河两边,可以看到两颗明星,那就是牛郎星和织女星,牛郎星前后有两颗星小星,那是牛郎的两个孩子,离牛郎稍远的得地方有四颗星,排成平行四边形的样子,传说那是织女抛给牛郎的织布梭,离织女星不远的地方,有三颗星,排成个等腰三角形的样子,传说那是牛郎抛给织女的牛鞅子,他们用这种方式传递彼此的思念之情,天河虽然隔断了他们的通路,也隔不断他们真挚的爱情,他们态度坚决,他们一年相会一次,见面时彼此倾诉情思,说到伤心处,不觉黯然泪下,每年的七月七日这天,下界有些地方还下着绵绵细雨,这是牛郎织女的眼泪【2】。

每当七月七的时候,姑娘们就会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己能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和美丽的爱情,由此形成了七夕节。

四、故事的艺术特色

第一、 这个传说反映了我国小农经济的特点,以牛郎为代表的自耕农和以织女为代表的手工劳动者相互结合,有子有女,过着自由幸福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对他们的压迫剥削,这情节是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逐步完成的,主题也把他们的反抗性越来越加强,面对剥削者,他们毫无畏惧,但是由于自身能力有限,最后造成悲惨的结局。

第二、对爱情的忠贞,他们不因为被相隔银河两边而放弃哎对方,哪怕只能见一次面,他们也是争取的,对对方的思念从未停止,人是有爱的,即使是长生不老的神仙还是卑微的普通人,他们都有追求和最基本的人性,还有对爱情的渴望,地位的悬殊和阻拦也阻挡不了他们的爱,让人佩服的是他们经历了那么多的磨难还未曾停止爱对方,有了鹊桥的相会,诠释了爱情的伟大。

第三、追求与反抗并肩。他们追求和向往美好的爱情,打破了现实和常规,为了爱情,他们奋不顾身,面对压迫者,他们没有退缩,而是坚强地走下去。

第四、牛郎织女是广大劳动人的心灵写照,是群众情感的自然流露,他们追求完美的爱情,向往幸福的生活,现实的残酷让他们苦不堪言,只有将自己的感情倾注于故事之中以表达自己对爱情的向往和情感【3】。民间传说

第五、牛郎织女的故事具有可信性,他把历史上存在过的人和事件相结合增强了其可信度,它实中有,虚中有实,虚实结合,事件的离奇,脱离了平常生活,具有传奇性的情节,如老牛说话、仙女等,通过夸张幻想等艺术手法来完成,传奇性的情节不仅深刻表达民众的思想,而且还吸引了听众,把人们所有的相同点集中放到牛郎身上来写,体现了人们对这一类人的同情和向往。

第六、他们爱情的结局不是因为自己的软弱,而是封建势力过于强大所造成,面对残酷的现实他们无能为力,只能听从命运的安排,人生苦短,拥有一次轰轰烈烈的爱情也就没有什么遗憾了,一帆风顺的爱情是没有的,有的是经历过生离死别后依偎在一起的相惜,只有正确面对现实,学会珍惜身边的人,在遭受挫折的时候不要一味埋怨、消沉,经得起考验的爱情才是最美好的,不要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民间传说

完美无法逃离“悲凉”的纠缠,现实与历史、审美与启蒙、传统的羁绊与理性的向往,都把我们现实中的人抛入一种两难境地,而难以获得一种历史的大欢喜,是那些最现意识到历史的召唤和依稀听到未来声音的人,感到苍凉的苦难之情。有人说爱情像一碗粥,又浓又稠,或许偶尔会有烧焦味,但唯有相爱的两个人才能品尝出其中的甜美滋味。爱情是美好的,从古到今它都是一个热点话题,也是人们时常关注的一个话题,或许一碗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小小的问候都让人难以忘怀,振动心弦,荡起爱情的火花。

无论是神话、传说,还是故事,它们都是一定时期人们思想感情的流露【4】。反映了古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他们向往的爱情犹如甘泉般甜美。世界的颜色并非只有黑色和白色,黑与白之间还有很漫长的灰色地带,只要多相处,便能发现对方的优点,从而产生好感,这才是发展感情的自然过程,一见钟情以及从一而终的感情是不切实际的,我们需要的不是这种华而不实、虚幻的感情,有人形容跟异性交往就好像子海边捡石头,大家都会捡自己喜欢的那一颗,一旦捡到自己最喜欢的石头便把它带回家去,好好对它,因为那是你唯一的石头,要相信,自己已经找到最大最美最适合自己的那一颗,不要把它丢到海里。

民间传说是集体创作的并且是由口创作饿,具有一定的传承性,由不同的人流传下来而有所变化,这就是它的变异性。各种异闻都有相同的部分,叫“主体”或“母题”,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意识形态,他们所说的话不尽相同,但大体意思是一致的,有时是语言形式的变异,有时是思想内容的变异。对后世影响较大。

参考文献:

【1】 高有鹏《中国民间文学史》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1年第一版324页

【2】 龙柒《中外民间故事》. 中国画报出版社 2010年第一版

【3】王光东《民间理念与当代情感》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4】刘守华 陈建宪《民间文学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第二版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民间传说 民间传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