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南京大屠杀温书林 南京大屠杀电影

小学作文 zuowen 1浏览

【 – 小学作文】

【篇一】南京大屠杀温书林

《 南京大屠杀》教案

《 南京大屠杀》教案

五中 陈月菊

概述:

《南京大屠杀》是一篇关于日军侵华历史的报告文学作品。它被安排在八年级语文下的第五单元的第一课,在八年级上的教材中我们已经接触了新闻体裁,这一单元是对前面学习的继续也是深入。作为第五单元的起始课,它使学生了解了新闻体裁的多样性,充分体现了报告文学这一文学样式在新闻体裁中的重要作用。本文以大量的史料证据和目前尚存的人证,揭露了日寇惨绝人寰、令人发指的罪行。充分体现了报告文学的文学性和记实性,同时本文在内容上涉及历史、思想教育等方面,也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极好的教材资源。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之际,学习这篇课文既有它的历史意义也有它的现实意义。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纪实文学多方面引用资料的作用,初步了解史实性报告

文学的基本特征

(2)整理归纳作者列举的几大案件,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

(3)能对课文中的生动语句、含义深刻的语句以及描写精彩之处等进行点评。 过程与方法:

(1) 学生通过课前自查资料、课堂听讲、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完成上述知识与能力目 (2)学生学会查找资料的方法,领悟与人合作的好处,意识生命应该敬畏、历史不可忘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能够体会作者隐含于文字中的悲愤之情

(2)

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了解南京大屠杀的的基本史实,能够铭记历史,不忘国耻,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明确人生方向,发奋图强。

(三)学生特征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霞浦五中初二(2)班的学生。

学生具有较好的朗读能力,语文的基础知识比较扎实,理解能力较强

这班学生思维活跃,阅读的兴趣和表达的愿望比较强烈;

学生的概括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需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四 教学策略设计 以阅读方式体验文本

用朗读品味情感 以史实激发感受 研讨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以多媒体创设情境 注重情感激励和过程点评

教学媒体选择分析表

①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任务提示

②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A.设疑—播放—讲解;B.设疑—播放—讨论;C.讲解—播放—概括;D.讲解—播放—举例;E.播放—提问—讲解;F.播放—讨论—总结;G.边播放、边讲解;H. 边播放、边议论;I.学习者自己操作媒体进行学习;J.学生实验-讨论-交流。

演示型课件资源应用计划表

(注:凡是需要用到信息化资源的知识点才需要填写此表)

知识点 1了解课题

资源名称

了解认识课题内容

素材类型

图片

南京大屠杀温书林

水平

感知、了解

来源

下载

使用时

5分钟

应用方式和作用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渲染气氛,调动学生的情感

学生阅读并理解,通过课文内容找依据,

2

了解

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

文字 理解,掌握

开发 5分钟

史实性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

3整理归纳作者列举的几大案件,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

本文中日本人的三起集体大屠杀和零星屠杀中国同胞的具体情况

文字 数据

南京大屠杀温书林

整理、归

课本内容 些有关数据

30分钟

从而理解掌握

学生自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有关的时间、地点、对象、数据,并在黑板上板书,教师出示课外的有关南京大屠杀中的遇害中国同胞的数据,以供学生更好的理解,从而了解日本侵华的基本史实

纳、感受 下载的一

4南京大屠杀温书林

体会作

者隐含于文字中的悲愤之情

5结合课文,

延伸拓展

课文中的文字 生动语句、含义深刻的语句以及描写精彩之处

理解、感受

课文中抒情性和议论性的语句

25分钟 学生在第一课时学习的基础上,从文中找出能够表达作者心情的抒情性和议论性的语句,并有感情地朗读,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联系现在文字

日本的态度,谈看法

体会

下载文字材料

15分钟

讨论、交流,教育学生勿忘国耻

1、 认识了解课题内容:包含南京大屠杀中,中国遇害同胞的惨壮图片4张,成了废墟的南

京城图片一张,以及课题文字。保存在课件中

2、 了解史实性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有关报告文学的知识点,保存在教学设计中

3、整理归纳作者列举的几大案件及有关数据:主要是解决教学中的问题,问题是从本文中找出这场屠杀中,中国同胞遇难的具体情况。问题如下

(1)、思考文中重点写了哪三次集体大屠杀,填表格。(2)除了集体屠杀,文中还写了几起零星屠杀?学生在黑板上板书,教师总结,保存在教学设计中 教师播放:有关南京大屠杀的数据 保存在课件中

4、体会作者隐含在文字中的悲愤之情 主要是学生在了解史实的基础上找出文中的抒情性和议论性的语句并说出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问题是:找出文中抒情性和议论性的句子,说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5、结合课文内容,延伸拓展:教师讲述日本右翼分子否认这一史实的情况,请学生谈谈看法

主要问题是:通过课文的学习,结合当今世界的形势以及日本右翼分子的态度,谈谈自己的看法?你觉得做为中国人,你们应该怎样走好以后的路?作为中学生,我们又应该怎么做?

图片:勿忘国耻 四字,保存在课件中

说明:

1) 水平: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水平,分为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2) 名称:为此知识点的信息化资源起一个名字

3) 类型:指图形/图像、视频、音频、文本、动画(包括flash),或者上述几类的组合,

南京大屠杀温书林

比如:“图+文+声”,注,可以自定义其它类型(一般以超级链接的形式来集成中演示型课件中),如认知工具类南京大屠杀温书林

4) 来源:开发、现有、现有需修改、下载 5) 使用时间:资源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的时间

6) 应用方式:该资源在教学中如何使用?它起什么作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查找资料,了解南京大屠杀具体情况。关注当今日本对侵华历史的态度。 2.准备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图片。

◆学生准备1.查阅资料,了解日军侵华与抗日战争历史。2.预习课文,标记理解有疑问的地方。 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1.创设情景,导入课 2.介绍报告文学的风格,指导阅读 学生活动

1.观看图片,思考并回答问题

2.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结构及主要内容。

3、学生找出课文中列举的日本人杀害我们中国人的史实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播放南京大屠杀的影片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南京大屠杀。 1、教师播放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图片,(图片(1—6))

同学们,你们刚才所看到的图片中的画面就真实地发生在我们中国的南京城。

讲述:南京是中国著名的古城,与西安、洛阳、北京并称为中国四大古都,

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自古就是沟通大江南北的要害。可是就在1939那12月那个寒冷的冬天,厄运降临到这座古城。

日本侵略军在短短的6个星期的时间里,杀害了我们中国同胞34多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温书林的报告文学《南京大屠杀》

二、介绍报告文学特点,交待现实背景

1、本文体裁是报告文学,这种体裁有什么特点呢?

报告文学兼有新闻和文学的双重特征。“报告”要求真实,不能虚构,即真实性;“文学”要求人物、事件典型,有一定的艺术加工,即文学性。 2、交待现实背景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呢?我们看一看现实背景。

南京大屠杀是我们中华民族永远的疮疤。然而,日本右翼势力却极力否定历史事实。日本拓植大学讲师田中正明便是其中的一个。此人于1984年6月出版了一本名为《“南京大屠杀”之虚构》的书,想把南京大屠杀从历史上一笔勾销。日本还在1982年和1986年两次修改历史教科书,想用南京大屠杀的“争论说”和“疑问说”等不明确的概念误导青少年。日本右翼势力还胡言,说屠杀只是针对中国的军事力量。 难道曾经的罪恶无据可查了吗?我们进入下一个环节—— 三、速读课文,梳理文章结构。

1.了解了南京大屠杀,让我们回归文本,请同学们根据学案上的提示梳理文章的结构。 2.教师根据学生的表述,补充,纠正。提示:中心事件是“南京大屠杀”

本文可分为三部分:一、(1—11)写静缘老太太发疯,揭露当年日本侵略者令人发指的罪行。 二、(12—37)写日军在南京大屠杀中令人发指的兽行。 三、(38—42)告诫我们要记住灾难,记住耻辱,走好今后路

3、(图片15)明确:开篇写1986年南京的生气勃勃、和平繁荣,再写1937年的南京大屠杀,采用了倒叙的手法。而对南京城风光的描写,似乎与南京大屠杀无关。设置了悬念,与下文静缘的发疯形成反差和对比,提醒人们勿忘国耻。

【篇二】南京大屠杀温书林

南京大屠杀教案

16、南京大屠杀

一、导入

师:同学们,温书林的这篇“南京大屠杀”的体裁是——报告文学。

师:那么,报告文学具有哪三个特点?

生:新闻性、文学性、政论性

师:点击幻灯片

师:全班齐读

师:在分析课文之前,请大家看一段视频,点击幻灯

师:同学们,(点击幻灯片)这是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华大地上犯下的滔天罪行!! 68年前,侵华日军在南京屠杀了我们同胞达30多万人!!!

二、分析课文

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揭露日本鬼的滔天罪行吧 师:请同学们思考屏幕中的几个问题。(点击幻灯片)

(1)、文中记述了哪几起大屠杀惨案和零散屠杀?找出时间、地点和死亡人数。南京大屠杀温书林

(2)、文中记叙部分的细节描写具体写了哪几个受害者的典型事例?这些细节描写起到了什么作用?

(3)、本文采用全景规模的报告文学,课文中哪些详实而丰富的资料是揭露日本侵略军人罪恶行径的?这些资料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师:解决问题(1)提问后点击幻灯片。

师:(2)、文中记叙部分的细节描写具体写了哪几个受害者的典型事例?这些细节描写起到了什么作用?

(提问,明确:1.静缘老太太 2、少妇和小孩等。

这些细节描写的 作用:增强文章的现场感和真实感. (点击幻灯片)

师:同学们,日本在我们中华大地上犯下的滔天罪行,一直抱否认态度,不但如此,还大力宣扬他们是怎样爱好和平的。请看屏幕。(点击幻灯片)

师:日本这样做无非是想掩盖他们的罪行,歪曲历史,大家看看日本在“日新版教科书”中如何歪曲历史,否认历史,又是篡改历史教科书的,请看屏幕。(点击幻灯片——点击幻灯片) 师:事实真的如此吗?是不是日本在中华大地犯下的这些滔天罪行(点击幻灯片)就无证可取了呢?答案是否定的,请同学们找出这些罪行的证据来源。

提问学生

证据来源南京大屠杀温书林

1、燕子矶大屠杀——日军随军记者的报道

2、下关大屠杀——日本老军人的回忆

3、草鞋峡大屠杀——中国幸存军人的控诉

(点击幻灯片)

师:那么零散屠杀(提问)

1、两恶魔杀人竞赛——日本报刊的公开报道

2、“助广”剑连杀无辜中国人——《皇兵》一书的记载 (点击幻灯片)

师:军事法庭统计:屠杀34万人

(证据来源:军事法庭查证、外国观察家的分析) (点击幻灯片)

师:静缘老太太等:活着的受害者(活的见证人)

证据来源:外国护士的日记

(点击幻灯片)

师:那么,引用这些资料的作用是什么?

(提问学生)

教师明确:(点击幻灯片)首先——是引用这类资料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点击幻灯片)因为中国幸存者军人的控诉、外国护士的日记、国际军事法庭查证、外国观察家的分析这些所谓“事实胜于雄辩”。

师:(点击幻灯片)

这样多角度、多侧面叙述南京大屠杀惨状,更具现场感、真实性,更有冲击力、震撼力。

其次——(点击幻灯片)引用这类资料还有其现实意义

师:日本军人真相揭露、日军记者的报道、日本报刊、报纸的公开报道,(点击幻灯片)实则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自打嘴脸。 师:引用这类资料还有其现实意义,怎样的现实意义呢?看屏幕(点击幻灯片)——有力批驳了妄图否认南京大屠杀者的弥天大谎,更有说服力。

师:同学们,此时此刻我们的心在流血(点击幻灯片)

师:同学们,让我们再来看看日本的滔天罪行吧,让我们铭记日本的兽行吧!(点击幻灯片)

师:同学们虽然这段历史已经过去半个世纪了,但是我们作为中华儿女,是永远不会忘记这段耻辱的,如今我们祖国不再是任人宰割的东亚病夫了,我们祖国日益壮大,我们是中国人,我们自豪、我们骄傲!同学们,让我们再一次全体起立,唱出我们民族的吼声!(点击幻灯片)

师:下课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南京大屠杀温书林 南京大屠杀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