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学作文】
【篇一】九年级下册人教版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免费下载
《鱼我所欲也》高效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课题:19《鱼我所欲也》主备:罗有志审核:罗有志
姓名:班级: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2.准确、明白地翻译文句。
3.学习本文比喻恰当、对比鲜明、说理透辟的论证方法
4.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及其现实意义
一、预习导学
1、给加点字字音
苟得辟一箪食一豆羹蹴尔不屑乡为身死
2、对照注释,理解识记以下词语
【所欲】【得兼】【有甚于】【苟得】
【恶】【患】【使】【何不用也】
【由是】【是故】【非独】【勿丧】
【箪】【豆】【羹】【呼尔而与之】
【蹴尔】【不屑】【万钟】【何加】
【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今为宫室之美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本心】
3、指出通假字并解释
辟辩得欤向
4、翻译下列句子。
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④此之谓失其本心。
⑤故患有所不辟也
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⑦乡为身死而不受
⑧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⑨乡为身死而不受
二、探究展示:
1、理清课文结构。文章第一段分为三层。写出大意并理清论证思路。
2.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3.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各赞扬斥责了什么样的人?
4、作者使用了哪些不同的论证方法,并思考本文的写作意图?谈给你的启示。
5、提问:课文中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它们的句式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试找出两个这样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6、提问:第3段运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好处?
7、提炼中心论点。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这样提出有什么好处?
8、分析论证方法。在论述中心论点时,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9、赏析《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这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
①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②万钟于我何加焉!③贤者能勿丧耳④此之谓失其本心⑤故患有所不辟也⑥乡为身死而不受⑦是亦不可以已乎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③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④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⑤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⑥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⑦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⑧乡为身死而有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三)、选择题
1.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妇拍而呜之B.此之谓失其本心其真不知马也
C.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至于负者歌于途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选出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A.所识穷乏者得我与?B.故患有所不辟也。C.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D.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3.下列“而”字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A.舍鱼而取熊掌也B.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C.乡为身死而不受D.呼尔而与之
4.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B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C此之谓/失其本心D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A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B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C乡为身死而不受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6、下列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一项是()
A、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同舍生皆被绮绣B、是亦不可以已乎然胡不已乎
C、故患有所不辟也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D、万钟于我何加焉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7.下面对文段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段开头以鱼和熊掌比喻生和义,以“舍鱼而取熊掌”比喻“舍生而取义”,引出中心论点,自然贴切。
B.孟子认为,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同时兼得时,应该舍生取义。
C.宋民族英雄文天祥说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与文段的主旨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他抗元兵败被俘,宁死不屈,也正是这种精神的写照。
D.在孟子看来,不仅贤人,就是每一个普通人,都有舍生取义之心,在生死考验的关键时刻,都会做出合乎义的选择。
(四)、简答题
1.填空:作者用“一箪食,一豆羹”来进行论证,这属于的论证方法。文段中着重论述了“”比“”更重要,人应该保有本心的道理。
2.请任意写出文段中具有对比性的一组句子(内容)。
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心”的意思是________,《岳阳楼记》中对“心”的解释与之不同的例句是_____________。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请搜寻古今这样的“贤者”的言或行去印证孟子的观点,完成下面的表格。
人物言或行
5.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
6、我们很熟悉的一个成语就源自自文第一段,这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
7、简要概括作者在第二段中阐述的观点(4分)
8、从全文看,本文先后运用了______________论证和______________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这一观点。生活中有许多人将这个观点奉为行为的准则,请你根据对这个观点的认识,列举一个奉行这种行为准则的事例,加以简要阐述(要求:举例典型,叙议结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作为继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师,孟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请根据自己的积累,试写出其中的两条(不得从本文中选取)。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以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三篇文章中孟子的形象与《故事两则》(《惠子相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庄子的形象有很大不同。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孟子与庄子形象的不同点。
罗行安
【篇二】九年级下册人教版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免费下载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人教《木兰诗》教学设计(2)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人教《木兰诗》教学设计(2)
课题《木兰诗》执教者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体会文章作者对木兰爱国精神的赞美。
2.学习本文详细得当的叙事方法,领会故事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
3.学习本文排比、对偶、比喻、互文等修辞手法。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在以前的语文学习中,学过一些文言诗词,但毕竟很少,对《木兰诗》中一些特殊的字词、诗句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再加上生活在和平安泰的年代,而且生活经历短暂,所以对《木兰诗》的思想内涵的感悟也存在困难。因此教师必须灵活设计教学过程,精心指导学习内容,力求做到凸显个性,兼顾全体,比如简单的问题,由学生独立完成;稍难的,学生间讨论,教师点拨;难点,则在教师的启发下进行探讨。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回应学生当堂提出的各种问题,就此展开新讨论,或安排课后的活动。
教学重难点1、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及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2.体会文章的详略的安排。
3.理解掌握互文,排比等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教法与学法主要采用①诵读法、②复述法、③鉴赏法、④讨论探究法等方法学习课文。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及内容【知识链接】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乐府诗”——继《诗经》《楚词》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查政治得失。《木兰诗》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即《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巾帼不让须眉是什么意思?你们有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是啊,我国古代确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千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不仅流芳百世,而且流传海外,这个故事却来自于一首诗――《木兰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预习提示】诵读全文,扫除字词障碍,查找资料了解乐府诗;复述课文内容,理解文意。
1.重点字词的注音与释义:
机杼:zhù(织布梭子)可汗:kèhán鞍鞯:ānjiān(马鞍下的垫子)辔头:pèi(缰绳)燕山:yān金柝:tuò(打更用的梆子)胡骑:jì(战马)戎机:róng(军事)著我旧时裳:zhuó(穿)
红妆:zhuāng(装饰,打扮)朔气:Shuò(北方)傍地:bàng(临近,此处引申为贴着)
2.通假字:
(1)对镜帖花黄:“帖”通“贴”(2)出门看火伴:“火”通“伙”
3.积累本课的文学常识(见“知识链接”)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配乐朗读),提出应注意的字音。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2)画出喜欢的段﹑句。
3.疏通文义,把握故事情节并复述故事。
(友情提示:复述故事情节不必像翻译那样,要求字字落实,复述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必要时还可以增加一些细节描写。人称上可用第三人称。)
四、合作探究
(一)理清文章结构。
例如:
第一部分(1、2、3段):写木兰代父从军、踏上征途。
第二部分(第4段):写木兰经过长期激烈战斗胜利归来。
第三部分(5、6段):写木兰还朝辞官,功成身退,返回家乡,家人团聚。
第四部分(第7段):吟唱诗歌的人用比喻赞美木兰。
(二)赏析第一部分
1.木兰从军的原因是什么?(“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从此替爷征”即代父从军。)
2.写木兰买骏马和马具,为什么要分东西南北反复去写?运用什么修辞?有何作用?(提示:因为这是铺排式的语句,木兰买鞍马东西南北都跑遍,这不是在说废话,而是起着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全诗大半是类似的铺排式语句,运用这种铺排手法,是排比修辞方法,使这首诗的人物刻画、感情意蕴、音韵节奏等都具有浓郁的民族情味,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3.第三段两次写“不闻……,但闻……”目的是什么?这样写有何作用?
(写木兰踏上征途,马不停蹄,日行夜宿,离家越远思亲越切。这样写夸张地表现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
(三)赏析第二部分
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在诗中起什么作用?你从中又想象到什么?
(概括上文“旦辞……”八句的内容,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赴战场,飞越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
2.后四句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你从中又读出了什么?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描写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画面,“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这句运用互文修辞手法,意思是将士们十年征战,历经一次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而英勇善战的木兰,则是有幸生存、胜利归来的将士中的一个。)
五、课堂检测: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文学常识积累
本文选自代编的《》,这是时期北方的一首,采用顺序,以先后来写的。本文与被称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
第二课时
一、由学生集体朗读(或背诵)课文导入。
二、合作探究(把握人物形象、探究诗歌主题)
(一)赏析人物,把握人物形象
1.千百年来,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家喻户晓,木兰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她具有哪些美好品德?在课文中哪些语句体现了这些品德?
例:
①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勤劳孝顺
②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愿”——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③“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慨
④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不慕荣华富贵,甘过普通百姓生活。
⑤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机智、谨慎
——花木兰形象:勤劳善良、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
2.从“木兰见天子,辞官还乡”这一部分中你又读出了什么?结合你对封建社会的了解谈谈你对木兰辞官还乡的看法?
例如:
(1)从“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中读出了天子为木兰记功多、赏赐甚丰,并且还“问所欲”,想封她为高官;而“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可见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乡耕织生活、不慕荣华富贵的纯真性格、高贵品质。
(2)“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一家亲人因木兰归来而各自产生的符合年龄、身份、性别特征的行动,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表现出木兰胜利归来给全家亲人带来了一片欢乐。
(3)“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一连串富有年轻女性特征的换装梳妆动作,表现出木兰久征胜利归来,恢复女妆,欣喜兴奋的感情。九年级下册人教版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免费下载
(4)“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表现出伙伴看到“木兰是女郎”时的惊诧和赞叹,衬托了木兰在长期从军当中的谨慎和机警。木兰从军的故事也就在喜剧高潮中结束。
3.第四部分是吟唱诗歌的人在诗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
(明确:这首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三、小结:请你归纳本文的写作特色。
如:
1.本文运用哪些修辞手法?举例说明。
(顶针、对偶、排比、互文等,举例略)
2.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样安排?
(繁笔的运用:木兰当户织时的心事重重,木兰准备行装时的活动,木兰奔赴战场时的心态,木兰回家后家人的欢乐,木兰重着“女儿装”时的欣喜等内容,都写得不厌其繁,细致入微。简笔的运用:主要是对战斗过程的描写力求其简,十年生活,只用了几句话就交代完了。这样安排是为了突出对木兰的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运的性格的颂扬,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而对能够反映美好心灵的内容则不惜笔墨。另外,这种繁简安排似乎还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
四、课外延伸
让学生列举我国历史上还有哪些著名的女英雄并作比较。
例:梁红玉击鼓退金兵,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红娘子等。
五、总结全文
全诗叙述了木兰女扮男妆、代父从军、还朝辞赏、回到故乡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北方人民矫健尚武的精神,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纯朴、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不慕名利的优秀品质。
木兰,相传姓花,花木兰已成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的形象。她是一个勤奋织布的普通姑娘,但当战争到来的时候,竟自勇敢地承担起一般妇女所不能承担的代父从军的任务。从这一壮举中,可以看出木兰深明大义,既体贴父母的困难,又考虑到国家的需要。买了“骏马”“长鞭”,经历黄河黑山,北到燕山朔野,万里长征,十年征战。凯旋归来后,木兰不但不贪功图赏,而且鄙弃功名利禄,这种气概是何等的磊落轩昂。在爹娘姊弟的热烈欢迎的欢愉气氛中,她“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理云鬓”“帖花黄”,一旦恢复女儿装时,同行的伙伴才惊讶的认出这个十年征战,功勋卓著的“壮士”,竟是一个“女郎”。这个喜剧性扑朔迷离的传奇故事,无不烘托出纯朴、天真、活泼、机智的女子形象来。这个美的化身,也正是人民群众所喜爱的巾帼英雄。
教学效果检测与反馈、小结《木兰诗》这首叙事诗塑造了花木兰这个不朽的女英雄形象。她既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战士。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得胜归来之后,她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融合在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敦朴的优秀品质。
这首诗在叙事上有详有略,对木兰从军缘由、出征想家、辞官还乡和会见亲人写得比较详细,淋漓尽致地写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对出征前的准备和十年军旅生活则写得比较简略,前者只有四句,后者也仅有六句,详略得当,是这首诗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板书
设计一代父从军
踏上征程(详写)深明大义扮男装
木兰诗二十年征战(略写)英勇机智驰沙场
三辞官还乡爱家爱国
亲人团聚(详写)不慕荣华显本色勤劳勇敢
四、双兔作比(附文)巾帼英雄美名扬
教学感悟或反思本课的教学设计最突出的亮点是:教学观念突破传统,适时创新。
这堂课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索新知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不是孤立于课程之外,而是课程的创造者、课程的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的信息交流属于互动性和互惠性,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实现教学相长的愿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并且在学生学习方式上改变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了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发现学习的能力,鼓励学生对课文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赞赏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
版)
李小妹
【篇三】九年级下册人教版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免费下载
九年级语文下册 19《鱼我所欲也》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19、鱼我所欲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重点积累“欲”“舍”“甚”“恶”“患”等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对文中的其他实词和虚词进行一般的学习和复习。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本文比喻恰当,对比鲜明, 说理透辟的论证方法
2、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及其现实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正确抉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本文所运用的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逻辑推理论证等方法。
难点:1、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2、理解文中的“义”“本心”的内涵,把握本文的主旨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文天祥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引出生死观,导入孟子的《鱼我所欲也》,了解孟子关于“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
二、走进作者:
作者作品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保留在《孟子》一书中。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三、预习检测:
1.用课文原句填空:(4分)
⑴生,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 。
⑵呼尔而与之, ; ,乞人不屑也。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6分)
⑴二者不可得兼(兼: )
⑵故不为苟得也(得: )
⑶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得: )
⑷故患有所不避也(故: )
⑸贤者能勿丧耳(丧: )
⑹蹴尔而与之(蹴: )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请两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评点。
可以从读音准确、节奏分明、重音清晰、流畅自然等方面评价。
3、教师点评。
黑板显示:
1
(1)不为苟得也(wéi) (2)为宫室之美为之(wèi wéi)
(3)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wù)九年级下册人教版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免费下载
停顿及重音,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
4、学生齐读课文。
5、学生自读课,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
6、请学生概括本文大意
明确:人在进行选择时,应以义为重;人应保持自己的“本心”。
五、 合作探究:
1、学生朗读课文,思考: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明确: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人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明确:提出“生与义不可得兼,则舍生取义”的论点后,首先从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是因为人皆有“欲生不为苟得,恶死有所不辟”的思想。然后再从反面说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可是事实上,“义”超过了“生”,所以人能够不贪生,不避死。这种羞恶之心,人人皆有,贤者更能保存而不丧失。接着举例说明,人即使在饥饿时仍有羞恶之心,自古以来就有宁死不食“嗟来之食”的人。最后,文章陡然一转,“乡为身死而不受”,现在“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又是为了什么呢?难道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先前为了“义”可以“舍生”,现在却为了高官厚禄和物质享受就舍掉了“义”,这种行为不是应该停止吗?
总之,这段文章是说,能做到“舍生取义”是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辩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全文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
六、 精读品析:
(一) 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明确: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
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对比。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排比。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九年级下册人教版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免费下载
(二)引导学生讨论本文的论证方法。九年级下册人教版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免费下载
明确:
1、用类比论证法提出论点。文章一开头,就提出“鱼”和“熊掌”都是好吃的东西,但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那就舍鱼而取熊掌。接着,提出“生”和“义”两样都很贵重,
2、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显出两类不同的人,有的能保持本心,有的则失去本心。
第一部分中用假设的推理,第二部分中用前后两种不同的态度作对比,然后得出结论,使读者
2
七、拓展延伸 :
对比阅读以下几则材料,联系课文说说它们各自表现出了怎样的价值取向。
材料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
材料二: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匈牙利 裴多菲) 材料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材料四: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夏明翰)
板书设计:
鱼我所欲也
论点:舍生取义
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教学反思
虽然这节课没有按照我预定的教学计划进行,也让我着实感受到了语文教学中面临的尴尬局面,但我庆幸,最终的教育效果还是好的。我在想,语文的教学并不只是单纯的语文知识的教学,而是要灵活的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灵活的与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接轨,能学有所用。作为教师,如果不断的唤唤这群孩子的良知,对于他们人生观世界观的成型该有不小的帮助。
3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九年级下册人教版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免费下载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