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节日作文】
篇一:《尴尬的一天作文》
尴尬的一天作文 生活中我们有过快乐的,伤心的,幸福的,难过的时光但也少不了有尴尬的时候。 那天早晨,我睁开眼,觉得脸痒痒的,有些不对劲儿。我好奇
地摸了摸,立刻反弹似的缩回手,哇哇大叫起来。老妈一看笑了:“你脸上长青春豆啦!” 夜里,也不知道哪只欠扁的蚊子趁我熟睡时,给我来了个亲密大接触,亲就亲呗,竟然把它的“红唇印”都留在了我的脸上!这个样子我怎么上学呀?可是学还得上,不能因为几个小小的疙瘩就不上学呀!可是同学笑话我怎么办?我纠结了半天,一咬牙,拎起书包向学校走去。 我一边祈祷,千万不要有同学注意我的脸,一边忐忑不安地走进教室。,偏偏迎头撞上死对头,这家伙是哪壶不开提壶:“大家快来看,吴凡脸上长青春豆了!”“真的啊?”大家好奇地围过来。“该死的家伙”我心里恨恨道。赶紧捂住脸坐到位子上。“叮铃铃”!救命
的铃声及时地响了。多么悦耳的铃声啊,今天的铃声是那么的美妙!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语文老师走了进来:“吴凡,你的脸怎么了?”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今天老师的眼睛怎么也这么锐利呢!“被蚊子叮的。”我低下头回答道。“看来还是只多情的蚊子,一连“亲”了好几口。”同学们一阵哄笑。顿时感觉脸就像火烤得一样直冒热气。 这一上午我是如坐针毡。好不容易中午疙瘩全消了。 下午,我阳光灿烂地来到学校。第一节课是英语,同学们又像往常一样,积极举手,踊跃回答老师的问题,英语是我的强项,这回我该扬眉吐气了,我把胳膊扬得像一根笔直的棍子,高高地举过头顶,可老师就像看不到似的。同桌见我这副着急的模样,一边坏坏地看着我,一边佯装打电话:“喂?噢,不要请吴凡?哦,知道了!”然后,就怪里怪气地唱:“不要请吴凡,不要请吴凡”一开始我也不理他。心想,唱吧,唱吧,反正英语老师又不会真的不请我!可恨的是他的话就像咒语一样灵验,老师真的不请我了!气得我火冒三丈,伸出拳头就要去扁他,结果他冷不叮地改口道:“喂?什么?要请吴凡?哦,知道了!”哪知英语老师就像和他说好了一样,突然又请我了!!!最悲催的是,我无比激动地站了起来,却没注意老师提的什么问题,一脸茫然地望着老师,嗯,老师瞪大两只眼睛,一动不动地,露出奇怪的眼神看着我,同学们也都惊诧不已,几十双眼睛齐刷刷地盯着我,好像我突然变成了外星人似的。
篇二:《写最尴尬的事的作文700字》
写最尴尬的事的作文700字 “赤脚大仙”献丑记 记得那是小学三年级时的一个晴朗的秋日,我上了一节最难忘也最尴尬的体育课。 还没上课,我便穿着心爱的运动鞋奔下楼去。这是一双流行的时尚运动鞋,我缠着妈妈好久才买到的。买的时候妈妈还怕质量不好,想到这里,我不禁从心里暗暗笑她迂腐。我低头看了看这双漂亮的鞋子,满意地点了点头。 上课了,做完操后,我们和以往一样,先绕着操场跑一圈。穿着心爱的鞋子,跑得自然卖力气。正当我洋洋得意的时候,突然后面的一个同学不慎踩在我的脚后跟上,还没来得及心疼鞋子,便听见“嘶拉”一声。不好!我心头一惊,忙停下脚步,抬起脚查看,糟了!运动鞋的底被踩掉了一半,另一半还晃晃悠悠地吊在鞋帮上,脚后跟也露了出来。这一突发情况,好似在人群中丢了一颗重磅炸弹,周围突然爆发出一阵大笑。有几个顽皮的同学边笑边说:“哈!哈!赤脚大仙来了”听到这句话,同学们笑得更欢了。我顿时羞得无地自容,只好捂着脸,一瘸一拐地跑进了教室。 不一会,下课铃“丁零零”响了起来。有几个同学跑进教室,议论着什么,看见我,又笑了,仿佛我是杂技团的小丑一般,后来“赤脚大仙”的绰号传遍了全班。我不敢看同学们嘲笑的眼神,低着头,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望着刚刚还心爱不已的运动鞋,瞬间把我变成了“赤脚大仙”,我真想把它撕得
粉碎,然后丢得远远的。我真恨这双鞋子,为什么质量这么差,害得我在同学面前出丑。 第二天,一直下着小雨,我把新换的鞋子检查了好几遍才敢去上学。整整一个上午,我像一个木头人一样,一直呆呆地坐在椅子上,哪儿也不去,谁也不理。我本来是一个整天嘻嘻哈哈、快快乐乐、活泼可爱的人,就因为无意中扮演了一次“赤脚大仙”,使我成了被嘲笑的对象。我望着穿外,雨还在不停地下。
篇三:《尴尬的语文》
尴尬的语文课
语文课似乎很尴尬,有前几年国家机关党报的头条“误尽苍生”四个触目惊心的大字为证,教天下所有的语文老师颜面尽失,无地自容。 语文课,我们到底要干些什么?
蒋乔维认为“学文之道则求明晰以适日常之运用”;孙良工认为“学文则不定是专门的学问家,也不必有特别的才能,但鉴赏兴趣的培养倒是十二分的必要”;关于这个问题在这里我不想妄加评议,那么多的专家学者都无法争论清楚的问题,哪里会是像我这种微不足道的小教师能说得清的。但是有一点,对于绝大多数处于教学第一线的语文教师来说都应该明白的:语文课首先应该是一门语言课,其次才有其他。先有语言,文学或文化才有所附丽。所以,一个负责任的语文教师决不会忽视语言文字的教学,字、词、句、篇,点点滴滴,扎扎实实地日积月累,直至涓涓细流汇成大河。不管课程标准、课程体系怎样地变,语文教学的这一功能不应变。但是这也是一个乏味的、长期、难有创造性的过程。于是,我们看到有许多语文教师有意回避这一步,少有强调,生怕一多讲就有“满堂灌”和“填鸭子”的嫌疑。因为近些年,几乎大部分的指责和批评都集中在这一点上。它已成为语文教师心头永远的痛,说不得,触不得,语文教师可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贸然行事。面对这样一股潮流和风气,不管它们对教学实际是否有所裨益,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如果养料丰富而且营养全面,但是鸭子又坚决不肯吃,为什么不能喂呢?如果你满腹经纶,才华横溢,出口成章,为什么不能在课堂上引经据典,滔滔不绝呢?谁能说这不是一种熏陶,一种学习?你的课堂可能是平平淡淡的,没有那么多出人意料的问题,也没有那么多激烈的讨论,但只要学生积累和领悟上有所得,谁又能说这一堂课是不成功的呢?怕只怕你头脑空空思维僵化,语言乏味面目可憎,让学生觉得听你的课是一种生命的浪费,还不如睡一觉能养精蓄锐补充元气。如果是在这样的前提下,做
什么样的改革都是白费力气。所以归根结底,教师的个人素质修养是关键。解决好了这个问题才有条件讨论其余。而一般的课堂怎么样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读懂一首诗,一篇文章,并且多多少少留下点什么,(或技法,或内容,或语言,)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也很难用三言两语说清楚。靠的是长期的实践和不断总结学习,当然一个人的悟性也很重要。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围绕着让学生“懂”这么一个中心点展开的。如何让学生懂得快,懂得多,懂得高兴就是一个教师的技艺所在了。语文课本来应该是很有意思的课,可是目前的现实却并非如此。
课堂过于呆板僵化虚假琐碎,是造成学生对语文失去兴趣的最大原因。我主张语文课应该有一种游戏精神。像论语上所记载“暮春时节,春服既成,冠者六七人,童子五六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可以看作一种“游学模式”。现在有很多专家喜欢创造“模式”,这个模式,那个模式,今天一个模式,明天又一个模式但是没有一个专家能够创造出真正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富有游戏和创造精神的模式来。他们的“模式”除了评职称晋级能起点作用外便一无是处。游戏教学如果操作得法,它将很好地增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任何事物如果能有一种游戏精神的参与,它就将变得有趣起来,教学就会走向良性循环。但是,我们大部分教师上课都是过于严肃,缺乏一种举重若轻的轻松愉悦,上课如临大敌。更有甚者琐碎无聊,唠唠叨叨,把学生仅有的一点学习热情破坏殆尽。这是一件非常糟糕的事。为了改变课堂过于依赖老师的现象,语文课应该从传统的一只粉笔一张嘴一本书的古旧模式中走出来,成为一门综合性的课程,成为真正的艺术课,甚至人生修养课。
另外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是惯性语言和套式思维问题。我们这个民族并不是一个习惯思考的民族,而今天当我翻开报纸、杂志、电视、网络各种公共媒体的时候,就会被各种各类的语言套式包围起来,有时差点窒息。我发现所有的语言套路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虚伪。伪道德伪信仰伪崇高等等。这些假模假式的套话,它们在被创造的同时就已经在死亡了,于是我们的生活空间到处飘满这种套式语言的死尸,它们腐化时阵发的恶臭甚至都已经遮盖了世界的原味,使
我们闻不到花香、水气、木材等自然的气味,让我们以为世界本来就是这般恶臭难闻。
而我发现语文课堂原来是各种滥调语言和虚假抒情模式的大本营。过去,只要我一提到这个问题,就会有人拿很奇怪的眼光来看我,大概在他们看来,说一些人尽皆知的假话废话是一个人应该做的事,是天经地义毫无疑问的。说话,写文章,想事情就应该是这么样,大家都是这么做的,你不这样做,你就有问题。这是大多数人的逻辑。
我同我的学生讲,你们不要用那种虚伪的模式化的俗滥的言说方式,要有一点点表达的真诚和独创性,但是我的学生,他们大多数都不明白我的意思。这也是一件很悲哀的事。
语文是一门充满真情和个性的学科,它注重学习者的参与和领悟。阅读,更是与他们相伴一生的精神家园。这个“家园”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眼界、学识、和综合修养。因此,语文教学最质朴的要求就是让孩子们“好读书”,能从阅读中体验到成功和快乐。
篇四:《浅谈当前语文教学的几种尴尬》
浅谈当前语文教学的几种尴尬
作为母语,汉语言承载着几千年文明的绵延之责,更是人们日常生活表情达意的交流工具。其美丽的文字和音韵,曾让无数文人墨客为之迷醉。但在今天,语文却面临着挑战。面对各种多媒体的视觉冲击,现在的孩子们,已经失去了阅读文字图书的兴趣,喜爱电视电脑,厌恶读书的孩子不在少数。导致一些高中毕业生或大学生上了十几年语文课,却无法写出一篇能够真实反映自己思想情感的文章,有的甚至错别字满篇,句子也不通顺。这引起了人们对中小学生的语文课出现的种种问题的高度重视和反思,2000年起,中小学生的语文教材 版本不断更迭,教育部于2001年、2003年先后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新课标”一出台就引起各方密切关注,一些省份开始进行新课标教育改革的试点,继而又向全国推广。但新课标的实施,仍然面临诸多问题。记者近日走访了兰州市有些中学,就中学语文教学及新课标下语文未来趋势等方面,一线教师们有着诸多感受。
新课标教育改革是必然趋势{尴尬的一节课作文}.
已有10多年语文教龄的田浩老师是兰州市第五中学的高中教师。他认为:“中小学语文教学已引起全国的关注和探讨,这几年,语文教材一直在变化,这是好事。记得上个世纪80年代我上高中时,语文课本还沿用的是五六十年代的课本,很枯燥。那时的语文教学强调工具性,忽略人文性,把语文课上成了政治品德课,教材方面也是高大全,全是一些与当时政治经济关联密切的典型示范和英雄人物。我之所以还能热爱语文,是因为小时候就看了许多课外书,受了大量文学熏陶的缘故。我觉得,教育本来应该能帮助每个人克服精神上的狭窄、软弱与缺陷,但以前过于功利化、工具化的教育,不但无法补救这种缺陷,而且只会强化这种缺陷。人文教育不只是语文教育,但语文教育应当是核心。因为语文的文学性对青少年更富有感染力。中学语文教育落实到人文教育上时,就是给人建立一种精神底子。”
今年40岁出头的冯先生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商务工作,他告诉记者,他的梦想曾是当一名作家。他说:“有时翻看孩子的课本,我就会想以前的语文课本到底教了我们些什么呢?我们今天形成的爱情观、伦理观从语文课本中得到的有多少?语文课本上当然是有些精华,但是毕竟是少数,更多对人生的态度和理念还是从自己看的一些书籍上得出来的。我上初中的时候就比较喜欢看外国名著,虽然看不太懂,但是有些情节比较有意思,那时可看的书也不多,一开始就是懵懵懂懂地去看。接触文言文后,我开始喜欢诗经,里面很多词句现在还会背,再大点,特别喜欢宋词,喜欢那种唯美中带点忧伤的感觉。高中时看的最多的是《红楼梦》,大概读了10来遍,每天睡觉前都看,看得很投入。散文我也喜欢,《林语堂散文》《郁达夫散文》都是在这个时候看的。所以我后来人生观的形成很受他们的影响,但我喜欢的这些作品基本上没选入课本中,那时凡是涉及感情伦理方面的文章一律回避,入选的大多是符合政治需求的文章,并没有考虑青少年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我觉得,在我们一生最需要精神营养的年龄,语文并没有给我们对美好追求提供帮助,打下底子。”
教材单一枯燥,那么,语文的教学方式又是怎样的呢?田老师说:“也是填鸭式地满堂灌。一节课下来,老师累得口干舌燥,学生们听得头昏脑胀。为了应对高考,老师们课前要翻阅大量资料和参考书,在阅读分析上做足了工作,却因为过于琐碎,过于全面而遭致学生的反感。课堂上老师什么都讲了,却让学生失去了想像的空间。但老师还是怕自己在什么方面没讲到,学生在高考中答不准确、答不完整丢了分。老师们更多关注的是语文知识的学习,尤其关注的是如何熟练而准确地完成考卷,取得高分。所以老师在教学的同时会花很多的精力
去揣摩各级各类考试的命题方向以及尽可能的教会学生更多的解题技巧。至于如何实现语文知识的学习,如何使语文知识转化成语文能力,如何发挥它的工具性、高效实现它的工具价值等等问题,却被老师们忽略,语文教学面临前所未有的尴尬。”
新课标教改 理论指导与实践脱节
这是一堂初一的语文课。有近20年教龄的司老师正在给学生们讲解由捷克作家雅•哈谢克创作的一篇小说《黑信》。两天前,他们刚刚学完了安徒生童话《皇帝的新装》。从教学角度,老师必须引导学生们学会如何阅读这篇文章。“你会读吗?”这是司老师给学生们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她要求学生们通过朗诵初步理解课文,并找了几个同学依据自己的理解揣摩文中人物的心理特征,模仿人物的口吻进行对话。在梳理作品的脉络时她又提出第二个问题:“你读懂了吗?”。据司老师讲,这是新课标教学中必要程序。整个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孩子们朗读课文时语气与人物性格也很相符。但认真听讲的多数是坐在前面的学生,后面仍然有些孩子在那里发呆,还有一个学生一遍遍地把笔掉在地上,然后再捡拾起来。
记者在课后采访了几位同学,令人惊讶的是,就连那些没有认真听讲的同学,也回答说自己喜爱语文课。当问及为何喜欢?这些孩子们说,语文书上的许多文章都很美,很有趣。而他们对有兴趣的课文就会认真听讲。
司老师说:“新课标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实践‘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这种方法好是好,但老师还是总结者,学生的思维免不了被老师诱导到既定目标上来,分析完老师想要分析的所有问题,学习完老师想要教给你的全部知识,答案也得统一到以教学参考书为中心的答案周围才算完事。因为毕竟我们还得考虑高考这个目标。所以虽然表面上课堂热热闹闹,学生思维活跃,都没有逃出如来佛的手掌心,还是在应试教育下打转转。”
教高中的杨巍老师说:“以前的高中语文教学,课程相对固定,很少变化。而新课标课程结构十分灵活、自由。说老实话,我们有些不适应,因为可供学习和参考的书籍和经验太少了,一切都在摸索之中。”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是新课标的重要目标之一。说到新课标改革,所有接受采访的老师都认为势在必行,但信心不足。因为靠一张试卷定终身的高考,从形式上看固然比较公平,却在衡量学生真实水平上,在构建学生均衡的知识结构上弊端多多。而且,社会上常把应试教育的罪责归咎为教师。“我们老师很愿意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才能,”许金辉老师说:“一个人的语文能力绝不仅仅是会答几道题能判定的。写作、口头表达和交往能力、审美能力等等都很重要,而且每个人发展方向和潜力也不相同。但是,到目前为止,教学的最终评价在高考,老师们只能一头钻进练习题。学校用考分压老师,家长和社会用考分压学校。高考成绩不好,学校就没有好的生源,生存就会有问题。这些都像一根锁链捆住了老师培养多元化人才的手脚。”
新课标没有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兴趣
一位老师的话引起记者的关注。“语文教改这么些年了,包括新课标的改革,很是热闹,但我觉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并没有因此明显提高。语文学科在中学教学中的地位也
没有提高。”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无论是高中学生还是初中学生,语文课都不算是拿分的科目。所以初高中学生有课外补习数理化英语的,却很少有家长要求孩子补习语文。对高中学生来说,数理化和英语甚至政、史、地才是主课或得分的重要保障。学生在这几门学科上花费的时间和投入的精力是语文课的几倍。学生和家长们对数理化老师的课“盯得很紧”。如果这些老师的教学态度、水平和方法有问题,立即就会引起反应。而语文老师教得好坏与否,许多学生及家长抱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一些任课教师和家长学生们不约而同地达成了这样的“共识”:考上大学的关键,是数理化和英语的成绩要考好。这些课程考上去了,就能获得高分。
在教育部门的课程标准中,语文始终是排在“大三门”之首的主课。可在学生自己的课程表上,却无情地把它排在了所有高考学科之尾。在平常的学习中,语文课既不属于学生爱上爱学的“小四门”──音、体、美、计算机,又无法和“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数理化以及最热门的英语相提并论。在大多数学生的心目中,语文课下多大的功夫也不见能得高分,少花点精力也未必吃多大亏,多学少学、学好学坏、学与不学都一样,根本算不上是主课。就连一些真正爱好语文的学生,也在高考的重压下不得不忍痛割爱了。
一线教师认为新课标教改有几大难点
田老师说:“当前新课标下的语文教改正在蓬勃开展,热闹的表象下我们是不是应该有一些冷静的思考?语文教学人文性与工具性如何有效统一?语文教师如何摆正自己的位置?语文教师该读些什么书等都在困扰着我们这些一线的老师。”实行了20多年的高考制度已经造就出极为固定的、功利化的教学模式,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练什么。老师们已经习惯按应试教育的思维指导教学了。如果高考一卷定终身的方式不改,如果学校对老师教学的评价尺度不改,如果选修课的最终评价方式与课改理念不配套或不科学,语文课改就有可能变味。
杨老师说他很担心课改会逐渐变成说与做两张皮。他说:“现在普遍的看法是,没有学生讨论参与就失去新课标合作探究的目的;没有多媒体的介入就是教学手段单一;安静的课堂教学就是课堂气氛不活跃等,名目繁多的新评价让老师左右为难却不得不变着法子去追求所谓的新教学方式。有些展评课上,电视、幻灯、DVD、投影等各种多媒体全上,表面上热闹非常,课堂气氛特别活跃,学生们反响热烈,但一节课上完之后,学生就看了个热闹,什么也没记住。”
一些老师认为新课标所提的教育理念很好,但能否全部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却有难度,这就要看教师的水平如何。新课标对教师的要求很高,不仅要专业,还要博学多才,成为杂家。而目前一线的教师都被沉重的升学压力和众多的琐事所累,很难及时充电。所以,许多老师抱怨语文教学越来越难,越来越让人不知所措。
司老师说:“每次举办中学语文优质课展评,我们一些同事们就在下面议论。老师们课堂教学的专项素质、现代媒体的熟练运用、教学流程的精心安排都值得一看。但有些也会流于形式,有做秀之嫌。语文课堂教学异常热闹,但实际效果呢,未必如想像的好。给我们这些苦战在第一线的教师带来哪些可供借鉴的东西呢?给在升学高压下的学生们多少帮助呢?展示的教学方式和流程是不是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呢?”
课改加大了选修分量,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大了,老师讲课的灵活性大了,的确容易激发起教学双方的兴趣。但也有老师担心学生特别是高三初三的学生根本没有业余时间,除了要做大量的家庭作业,所有的课外时间还要用来补习数理化英语等其他学科。钟玲老师说:“选修给的时间越多,越可能被其他课程占用。到头来语文更可能被边缘化了。”
通常老师在讲一篇文章时,以课外阅读的方式顺便向学生们推荐作者的其他作品,可真正完成要求的并不多。大量的家庭作业,让这些疲于奔命的学生们常常在深夜挑灯苦学,根本没有时间认真去读一些文学作品。钟老师说:“语言能力应该是在实践中获得的,它需要点点滴滴的积累。中学语文不在深,在广。可现在社会读书风气不好,人都变得浮燥,加上学生可读的书不多,除了网络言情小说、武侠小说和卡通颇爱学生青睐,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没有多少学生在看。给初中学生推荐的都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战争与和平》等,学生爱看的不多。”
课改大大压缩了必修课的课时,却没有减少内容含量。杨老师说:“打基础不能开快车,否则容易事与愿违。原来用一个课时就能‘灌’完的,现在用两到三个课时还不一定能落实全部目标。”课时这么少,几乎每节课都要讲一篇新课文,这与巩固基础的初衷有些矛盾。
语文教学中最根本的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