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人教版《圆柱的表面积》教学设计 人教版圆柱表面积教案

小学作文 zuowen 2浏览

【 – 小学作文】

【篇一】人教版《圆柱的表面积》教学设计

《爱莲说》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②学习托物言志、衬托的表现手法,初步提高同学们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③领悟主旨,提升同学们高尚的道德情操。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文言知识要点;学习托物言志、衬托的表现手法。

难点:文言判断句式;作者心目中君子应具有的美好品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2分钟)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莲花是友谊的象征和使者,中国古代民间就有春天折梅赠远,秋天采莲怀人的传统。殊不知,莲花还是高洁的象征呢,这恐怕得归功于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吧,今天我们—起来学习周敦颐的《爱莲说》。

(二)出示学习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②学习托物言志、衬托的表现手法,初步提高同学们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③领悟主旨,提升同学们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先学环节(15分钟)

过渡语:让我们带着目标,根据自主学习的要求,开始自学。

(一)出示自学指导

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用法,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语速、语气、停顿、重读。

相关知识链接

(1)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先生,谥(shì)号元公,北宋著名哲学家,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周敦颐为官清正廉洁,以为百姓洗脱冤屈为己任,甚得百姓爱戴。

(2)“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记叙、议论、抒情,但一般以议论为主,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相当于现代的杂文。

(3)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或反面的事物作陪衬,这种手法叫衬托。运用衬托,能突出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感受。衬托可分为正衬与反衬。

(二)自学检测反馈

要求:独立完成自学检测,书写要认真、规范,然后一对一用红笔批阅并纠错。

1、《爱莲说》的“说”是一种,通常借某一事物说明道理。课文的作者,是时著名的家。

2、熟读课文,给下列字注音。

蕃()濯()涟()亵()噫()鲜()

3、解释划线的字词:

1)可爱者甚蕃()2)濯清涟而不妖()()3)不蔓不枝()4)香远益清()

5)亭亭净植()6)可远观而不可亵玩()7)花之隐逸者也()8)花之君子者也()

9)陶后鲜有闻()10)宜乎众矣()

4、初译课文,并翻译下面的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莲,花之君子者也。

4)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三)质疑问难

在自学过程中有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请同学或老师帮你解答。

三、后学环节(15分钟)

过渡语:在整体感悟课文扫除字词障碍之后,我们针对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

1、找出课文中直接写“莲”的句子,并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歌颂“莲”的?

2、作者借莲的形象来言君子之志,这是一种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自己怎样的志向?

3、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4、“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四、当堂训练

1、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

2、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3、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4、“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5、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

6、托物言志是古代诗文常用的写作手法之一,试写出你所积累的诗词。

7、仿写句子。蜡烛:站得不端正,必然泪多命短。月亮:正因为有圆有缺,才使人不感到乏味。镜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风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写出你所积累的写“莲”的诗句。

五、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爱莲说周敦颐

菊——陶渊明——隐逸者(孤傲避世)→(鲜)正衬

牡丹——世人——富贵者(庸俗逐利)→(众)反衬

莲——予——君子者(清高坚守)→(独)托物言志

李民

【篇二】人教版《圆柱的表面积》教学设计

《落日的幻觉》(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落日的幻觉》教学简案

十陵中学张显希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体会并学习描写在说明文中的作用

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像的能力,训练思辨能力

重点目标:12难点目标:3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型:自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以折射现象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并引出课题《落日的幻觉》

二、展示课题

教师多媒体展示落日的精美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生共同解决生字词的拼音

2、学生速读课文,圈点勾划重要信息,并讨论填写课后第一题的表

3、师生共同讨论完成第一题的表

四、朗读课文,体会美景

1、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本文语言的生动和准确的特点

2、学生选择语句进行朗读,体会生动语言带给人的美好感觉

3、师生点评

五、读写结合,拓展延伸

1、教师多媒体播放日出的精美图片,激发学生的想像力

2、教师引导学生由落日的神奇美丽转而想像日出时的情景,并加以口头表述

3、师生点评

六、听读名学生模仿《海上的日出》,写一篇观赏日出的片断作文

七、教师寄语,深化认识

1、教师用多媒体出示“教师寄语”

2、学生联系现实谈感受,对幻觉做深层的认识

八、教师小结,结束教学

【篇三】人教版《圆柱的表面积》教学设计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词语,背诵全文。

2、概括小石潭的特点,学习文章写法。

3、感悟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学习重点:1、掌握重点词语,背诵全文。

2概括小石潭的特点,学习文章写法。

学习难点:体会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基础达标

1.作者作品介绍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请大声读课文,给加点字注音,并在空行处写出本课你遇到的读音障碍。

篁()竹清冽()为坻()为屿()为嵁()佁()然

俶()尔翕()忽差()互寂寥()悄怆()幽邃()

自己还不会读的字————————

自学提示二:

(1)结合课本注释和其他工具书,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水尤清冽()②潭中鱼可百许头()()

③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④以其境过清,小可久居()()

⑤明灭可见()⑥乃记之而去()()

(2)文言现象

①一词多义

可:潭中鱼可百许头

明灭可见;不可久居

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隶而从者

清:水尤清冽

以其境过清

差:参差披拂

其岸势犬牙差互

②词类活用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

皆若空游无所依。空:

日光下澈。下:澈:

潭西南而望。西南:

斗折蛇行。斗:蛇:

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

凄神寒骨。凄:寒:

③古今异义。

去:

小生:

④特殊句式:

如鸣佩环

全石以为。

乃记之而去。

不会解释的词语

自学提示三:结合课本注释和其他工具书,通译全文,并注意重点句子的翻译。

(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4)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5)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6)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自己不会翻译的句子:—————————————

自学提示四: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②其岸势犬牙差互

(二)初读感知

自学提示五:学生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二、合作探究

(一)研读赏析

1围绕小石潭,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景物有什么特点?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2文章开头写“心乐之”,结尾又写“悄怆幽邃”,前乐后忧怎样理解?

(二)展示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选代表展示合作探究问题,师生共同探究,明确答案。

研读第1题时,逐段分析文章内容,把握景物特点,学习移步换景法、动静结合、正侧面描写相结合和借景抒情等写法;研读第2题,结合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拓展延伸(内容必须包含一今湖南省道县。唐时偏僻荒凉,元结曾在此为官。②合营溪:汇入营溪。③敧:倾斜。④嵌:凹陷(又作“张开”)。⑤逸民退士:遁世隐居的人。⑥置州:设置州郡。

(1)、文中描写溪水的语句是。

(2)、解释下面加横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南流数十步南:

②不可名状名:

(3)、面对美景,作者为什么会产生“怅然”的情绪?(用原文回答)

四、布置作业

(一)、请不看课本和资料独立完成课文背诵.

1.文中写游鱼静态的句子是:

2.写游鱼动态的句子是:

3.描写游玩时的凄凉感受的句子是:

4.跟《与朱元思书》一文中的“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写出了水的清澈见底,透明可爱的句子是:

5.文中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

6.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

7.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

8.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

(二)积累整理文言词语。(重点词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五、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柳宗元

发现小潭:篁竹、青树、藤蔓

景清潭中景物:潭水、游鱼

小潭源流:溪身、岸势抒发在寂寞处境中

的悲凉凄苦的情感

神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韩三其

【篇四】人教版《圆柱的表面积》教学设计

《圆柱的表面积》教案

小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章

《圆柱的表面积》教案

教学内容:《圆柱的表面积》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

1.掌握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概念。

2.学会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认识取近似值的进一法。

3.初步了解圆柱体表面积、侧面积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触摸、观察、操作等多种方法经历探索圆柱表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培养学生质疑、问难、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求实、求真的学习态度。

2.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材重点 :理解掌握圆柱表积积的计算方法,能计算圆术柱的表面积,并应用表面积的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圆柱表面积公式的推导。

教具 : 电脑课件一套、实物投影仪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请看桌上,老师准备了哪些学具?

生:两个圆柱。

师:它们有什么特点?观察比较这两个用纸板制作的圆柱,想知道什么吗?

生:我想知道哪个圆柱用的纸板多呢?

生:我想知道它是怎么做的?用了多大面积的材料?

师:你们真的想知道?猜猜看,圆柱筒是怎么做的?

引导说出,是由两个圆片,和一个长方形围起来的。

人教版《圆柱的表面积》教学设计

师:那么,你们认为圆柱筒用了多少材料要分几个步骤呢?

生:算出两个圆,算出长方形面积,然后加起来。

师:说得很好,这几个面围起来就是一个圆柱,把它们几个面加起来算出的材料面积其实就是圆柱的表面的面积。谁来给这个表面的面积来取个名字?

生;叫表面积吧。

师:对,带着这个问题,这节课我们来进一步探讨圆柱的表面积(板书课题)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课件出示圆柱,揭示圆柱的表面积公式

师:刚才我们说的长方形其实就是圆柱的侧面,圆就是圆柱的底面.根据刚才的讨论,你能说说应

该要求出圆住的表面积?

生:因为圆柱的表面有一个侧面和两个底面。所以用一个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

2、教学圆柱的侧面积

(1)提出问题

师:(课件出示上堂课中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上堂课,我们研究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通过这个侧面展开图,你们能知道如何计算圆柱侧面面积吗?下面我们来分组交流.

出示问题:

A、圆柱的侧开后是什么形状?形状发生了变化,面积有没发生变化?

B、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的什么?长方形的宽就是圆柱的什么?

C、 如何求圆柱的侧面积?

指导分组讨论,让学生分别拿出一张纸卷起来看成了什么?然后又打开看又变成了什么?再眼睛盯着长方形的长,看卷起后这条线变成了什么?长方形的宽卷起后变成了什么?

(2)汇报交流:根据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可以知道: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板书推导过程:

长方形面积= 长 × 宽

相等人教版《圆柱的表面积》教学设计

圆柱侧面积

= 底面周长 × 高

用公式表示:S=Ch

(3)小巩固

出示例1。求下面圆柱的侧面积。

8分米

说出已知什么?要求什么?怎么求?

指导列式:3.14×12×8=

强调单位加上“平方”

3、教学圆柱的表面积。

人教版《圆柱的表面积》教学设计

师:我们已会计算圆柱侧表积了,那么表面积怎么算呢?

引导说出:分别算出侧面积,和底面积再加起来就行。

出示例题:一个圆柱的底面半径是2厘米,高5厘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

A、读题,弄清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B、确定解题方案。

C、写出计算过程。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底面积:3.14×2^2=12.56(平方厘米)

侧面积;2×3.14×2×5=62.8(平方厘米)人教版《圆柱的表面积》教学设计

表面积:62.8+12.56×2=87.92(平方厘米)

4、圆柱的表面积公式实际运用

(出示例题)

师:读题之后,你有什么想对同学们说的?

生:这道题是求做这个水桶要用铁皮多少平方厘米.实际上是求这个圆柱形水桶的表面积.题里告诉我们的“一个没有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计算时就是用侧面积加上一个底面积.

师:谁到下面来做一做?

(1)多人板演(指名)。

水桶的侧面积:3.14×20×24=1507.2(平方厘米)

水桶的底面积:3.14×(20÷2)

=3.14×10

=3.14×100

=314(平方厘米)

需要铁皮:1507.2+314=1821.2≈1900(平方厘米)

答:做这个水桶要用1900平方厘米.

(2)讨论“进一法”

师;“1821.2”为什么约等于1900?说说你的想法。

引导学生思考得出:如果用“四舍五入”法保留需要铁皮1800平方厘米,材料不够。所以,这里不能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在实际中,使用的材料都要比计算得到的结果多一些.因此,要保留整百平方厘米,省略的十位上即使是4或比4小,都要向前一位进1.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叫做进一法.

(3)比较“四舍五入”法与“进一法”有什么不同。

师:通过刚才老师的讲解,你觉得“四舍五入”法与“进一法”有什么不同。

生:(1)“四舍五入”法在取近似值时,看要保留位数的后一位,是5或比5大的舍去尾数后向前一位进一,是4或比4小的舍去.

(2)“进一法”看要保留位数的后一位,是4或比4小的舍去尾数后都向前一位进一.

4、小结算法,深入理解

师:谁来说说要求出圆柱的表面积,应该具体什么条件?

组织讨论,引导说出:

(1)知道底面半径和高可以求出表面积。

(2)知道底面直径和高可以求出表面积。

(3)知道底面周长和高可以求出表面积。

师:这节课我们所研究的例2、例3都是有关圆柱表面积的计算问题.圆柱的表面积在实际应用时要注意什么呢?

引导归纳:圆柱的表面积,在实际应用时,要根据实际需要计算各部分的面积,必须灵活掌握.如油桶的表面积是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无盖的水桶的表面积是侧面积加上一个底面积;烟筒的表面积只求侧面积.另外,在生产中备料多少,一般采用进一法,就是为了保证原材料够用.

三、巩固练习

(1)求出下面各圆柱的侧面积.

厘米

20分米

1分米

(2)拿一个茶叶桶,实际量一下底面直径和高,算出它的表面积.(有盖和无盖两种)

(3) 砌一个圆柱形的沼气池,底面直径是3米,深是2米.在池的周围与底面抹上水泥,抹水泥部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四、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通过哪些条件可以求出圆柱的表面积?在实际应用中如何根据实际情况取近似值?

【篇五】人教版《圆柱的表面积》教学设计

2016版人教版六年级数学《圆柱的表面积》教学设计人教版《圆柱的表面积》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圆柱的表面积》教学设计

XXX

课题:圆柱的表面积

课型:新授

备课时间:2016年3月20日

授课时间:2016年3月22日人教版《圆柱的表面积》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理解和掌握圆柱体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会运用公式计算圆柱体的侧面积、表面积,会解决有关圆柱的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

掌握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学习难点

明确求圆柱形物体的表面积实际是求哪几个面的面积和。

教学具准备

圆柱展开图、制作好的硬纸片圆柱模型、剪刀等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谁能说说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怎么计算?

2、我们上节课进一步认识了圆柱,圆柱有哪些特征?它各部分的名称叫什么? 师:两个底面和侧面合在一起就是圆柱的表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圆柱的表面积。(板书:圆柱的表面积)

二、出示学习目标

让学生朗读,了解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三、合作探究新知

1、圆柱的表面积指的是什么?(例3)

师: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了圆柱的展开图。(侧面展开是长方形或正方形和2个底面都是圆。)

2小组讨论:圆柱的表面积指的是什么?如何求圆柱的表面积?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圆柱的表面积,刚才大家讨论两个底面面积和侧面面积合在一起就是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底面是圆形,侧面展开是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长方形的宽是圆柱的高。

小组讨论,圆柱的表面积怎么计算?

总结发言:两个底面和侧面合在一起就是圆柱的表面,所以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圆柱的底面积×2

3.圆柱的侧面积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圆柱的展开图(沿着圆柱的一条高剪开,圆柱的侧面是一个长方形)

师: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小组讨论:

问题:①这个长方形和圆柱体有哪些关系?②你能推导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吗? 师板书: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4. 圆柱的表面积

(1)推导公式

同学们已经学会求圆柱的侧面积,那么如何求圆柱的表面积呢?

根据学生汇报过板书: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2个底面面积的和。

四、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21做一做 ,师引导学生独立完成。(可让学生板演)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之后,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发言)

六、布置作业

练习四1—6题

板书设计: 圆柱的表面积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面周长×高

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

【篇六】人教版《圆柱的表面积》教学设计

2016新人教版圆柱的表面积教学设计

1

人教版《圆柱的表面积》教学设计

2

3

4

5

【篇七】人教版《圆柱的表面积》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圆柱的表面积》教学设计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1—22页的例3,完成第14页的“做一做”和部分习题。 二、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已经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又制作过圆柱模型,所以对圆柱表面积的理解并不困难。因此教材一开始就提出问题:圆柱的表面积指的是什么?让学生在交流中逐步理解圆柱表面积的含义。对于表面积的计算,由于空间想象能力有限,学生往往不能将圆柱的底面半径(直径)及圆柱的高,和圆柱侧面的长、宽建立起联系。因此,教材加强了操作,让学生将课前做好的圆柱模型展开,观察展开后的形状,并在展开后的图形中标明圆柱的底面和侧面,以便于把展开后的每个面与展开前的位置对应起来,得出: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两个底面的面积。接着引导学生再借助表面展开图,推出: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三、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圆柱体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会运用公式计算圆柱体的侧面积、表面积,会解决有关圆柱的实

1

际问题,培养和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3.渗透事物之间互相联系和转化的唯物主义观点,培养认真审题、仔细计算、自觉验算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难点:

1、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根据圆柱的表面积与侧面积的关系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五、教学重点:

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六、教具准备:

圆柱形的物体,自制的圆柱体 ppt课件 七、教学过程:

2

3

4

板书设计:

5

【篇八】人教版《圆柱的表面积》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的表面积》优秀教学设计与反思

《圆柱的表面积》

教学目标:

1、理解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

2、通过操作独立推导并掌握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中解决问题。

3、体验成功与失败的收获,体会合作的愉悦。

教学重点:

动手操作展开圆柱的侧面积

教学难点:

圆柱侧面展开图的多样性,并能够将展开图与圆柱体的各部分建立联系,并推导出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具准备:

圆柱表面展开图、纸质圆柱形茶叶罐、长方形纸、剪刀、圆柱体纸盒。

课前准备:

课前检查学生们做的圆柱体,明白他们在制作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并抽了其中几个比较典型的(做得好的和做得差的)学生说一说自己在制作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感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起兴趣。

师拿出圆柱体茶叶罐,谁能说说圆柱由哪几部分组成的?想一想工人叔叔做这个茶叶罐是怎样下料的?(学生会说出做两个圆形

的底面再加一个侧面)那么大家猜猜侧面是怎样做成的呢?(说说自己的猜想)

二、自主探究,发现问题。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茶叶罐的包装纸展开,看看得到一个什么图形?先猜想,然后说说,再操作验证。这个图形各部分与圆柱体茶叶罐有什么关系?小组交流。(学生要说清楚展开的方法不同能得到什么不同的图形?展开的形状可能是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正方形等)

1、独立操作 利用手中的材料(纸质小圆柱,长方形纸,剪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验证刚才的猜想。

2.教师提问:请大家猜一猜,如果我们将圆柱体的侧面(也就是这个包装纸)展开,会是什么形状的呢?

3.操作活动: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茶叶罐的包装纸展开,看看得到一个什么图形?

(2)观察这个图形各部分与圆柱体茶叶罐有什么关系?

独立操作后,与小组里的同学交流

4.小组交流,能用已有的知识计算它的面积吗?

5、小组汇报。

生1:我用的方法是测出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用S=πr2算出底面积,用S=2πrh求出侧面积,最后用侧面积+底面积×2,求出圆柱的表面积。

生2、我用的方法是测出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用S=ch求出侧面积,r= 求出半径代入S=πr2求出底面积,最后用侧面积+底面积×2求出圆柱的表面积。

生3、我测的是圆柱的底面直径和高,我用S=πdh求侧面积,用r= 求出半径,再用S=πr2求出底面积,最后用侧面积+底面积×2求出圆柱的表面积。

6、师提出:如果侧面展开是平等四边形呢?

学生动手操作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点评:因为刚才是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剪开的,所以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此时可以让有关同学介绍一下他的剪法。)

7、请大家试着求出自己手中圆柱的表面积。(集体交流)

8、结论: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三、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教学例一。

①出示例一

②尝试练习

③小结

④反馈练习:完成做一做第1题。

2、圆柱的表面积公式运用

(1)教学例二

①出示例二

②学生尝试解答

【篇九】人教版《圆柱的表面积》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的表面积》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的表面积》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P13-14页例3、例4,完成“做一做”及练习二的部分习题。

二、教学目标

1、在初步认识圆柱的基础上理解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能解决一些有关实际生活的问题。

2、培养学生良好的空间观念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实践操作,在学生理解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的含义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探索意识。

三、教学重点: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预设 :

(一)、自学反馈

1、求下面各圆柱的侧面积

(1)底面周长2.5分米,高0.6分米

(2)底面直径8厘米,高12厘米

2、求下面各圆柱的表面积

(1)底面积是40平方厘米,侧面积是25平方厘米

(2)底面半径是2分米,高是5分米

(二)、关键点拨

1、圆柱的侧面积。

(1)圆柱的侧面积,顾名思义,也就是圆柱侧面的面积。

(2)出示圆柱的展开图:这个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面积和圆柱的侧面积有什么关系呢?

(3)那么,圆柱的侧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呢?(引导学生根据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可以知道: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人教版《圆柱的表面积》教学设计 人教版圆柱表面积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