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学作文】
【篇一】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文从字顺
第五单元写作-文从字顺
商南县初级中学七年级语文学科教案 编号
课 题: 第五单元写作——文从字顺
主备人: 殷书相 二次齐备时间 __________ 三次备课人
一、教学目标:
1.培养语感,养成多读书的好习惯;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
2.文从字顺,有条不紊地表情达意。
二、学习重点:
1.文从字顺,有条不紊的表达。
2.培养学生语感,学会修改作文。
三、学习难点:
1.文从字顺,有条不紊的表达。
2.培养学生语感,学会修改作文。
四、教学方法: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法
五、课时设计:一课时
六、教具: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流程:
(一)学生自学:说一说下面的句子错在哪里并修改。
1 .两个职业中学的老师来到这里。
2. 进考场什么也不准带,只能带钢笔、铅笔、直尺和圆规。
3. 巴乔在前有追兵,后有堵截的情况下带球冲入禁区。
4. 我们大约下午3:00左右到达濉溪。
5. 由于严重干旱,致使淮北的玉米产量降低了一倍。
6. 濉溪的秋天是个美丽的城市。
7. 一百多年前,英法联军烧毁并洗劫圆明园,对这段惨痛的历史,我们怎
能不忘记?
(二)对学:
l.“文从字顺”是写作的基本要求,那么“文从字顺”包含了哪些
方面的意思?
2.作文时如何才能做到“文从字顺”呢?(同桌讨论,举手回答)
(三) 群学:【单元写作要求】
1.写作片段,要注意观察景或物的细节(形状、色彩等),抓住其总体特
点来写。建议借鉴《紫藤萝瀑布》和《一棵小桃树》中描写景物的方法。
2.扩展写作时,可以借鉴课文的写法,想好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出景物的
特点,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力求做到景美情真。
3.“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下笔前查阅描写月亮的诗文,
想一想:月亮寄托了人们哪些情感?又是如何寄托的?我的启发是什么?
选择一个新颖的视角,写出你对月亮的独特感受。写完后多改两遍,力求
达到文从字顺,抒情自然。
(四)教师点拨:【技法点拨】
“文从字顺”是写作的基本要求,意思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用词恰
当、妥帖,作者心里想的是这样一个东西,所感的是这样一种情境,而所
用的词语恰好能表达这样一个东西,这样一种情境,读者读后的感受与作者期望表达的意念完全一致;二是句与句之间顺从畅达,文气贯通,能很好地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地表达出来,没有任何含混、错乱和别扭之处。
1.文字通顺。
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可以判断出话怎样说才算通顺,怎样说就别扭。这种通顺感主要表现在对词语的搭配和词语的排序正误的判断上。汉语用词有一定的搭配习惯,比如,我们可以说“深情厚谊”,也可以说“深厚情谊”;可以说“浓情蜜意”,却不可以说“浓蜜情意”。词语的排序也是如此,先说什么,后说什么,有约定俗成的规律,我们写作中遵循这些规律,话就会写得通畅。
2.意思连贯。
在向别人陈述一个问题时,注意话与话之间该怎样衔接别人听了才会明白,这就是语言的连贯感。例如,上下两句话的安排要合乎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或人们观察认识问题的顺序;一段话要围绕一个话题说,说完一个意思再说另一个意思,而不能东一句西一句,前言不搭后语;讲完一个意思再讲另一个意思时,衔接处要有过渡词语。写作时注意这个问题,也有利于把文章写得通畅。
3.注意分寸。
人们掌握了大量语汇,这些语汇在描绘事物时在范围、数量、程度、褒贬上都存在一些细微差别,若能敏锐地感觉到这些差别,在遣词造句时表现出精确的分寸感来,将有利于把自己的认识表达得精妙确切。
4.掌握韵律。
汉语有音调上的变化,在人的视觉或听觉中形成自然的节律,产生韵律感。例如人们会说“又唱歌又跳舞”或“又唱又跳”,而不会说“又唱歌又跳”或“又唱又跳舞”。这种形式上的匀称感和语调上的协调感运用在写作中,也有助于将文章写得文从字顺。作文完篇后,注意检查:一是自己出声地读,看有没有拗口的地方;二是请别人来读,自己听,看是不是句句听得清;三是对觉得别扭处认真检查一下,查语汇的搭配、词性,语法的结构、语序等。除了在语言运用上下功夫外,还要注意书写、行款、标点。
(五)当堂检测:【范文引路】 (见学案) 月亮
这是一篇借景抒情的美文。小作者紧紧抓住“中秋”这一特殊的时令,写了月之“圆”、月之“羞”、月之“白”、月之“晶”、月之“亮”,共同突出了家乡中秋月亮的显著特征,语言优美,语句通顺。篇末由月亮引发的想象自然、大胆、丰富,很能撼动读者;巧借月亮寄托美好理想,更显写作之高超,有“情”有“志”,主题鲜明、突出、积极向上,引人思考和赞叹。
1.布置作文。(题二题三二选一)
2.推荐作文评讲。
(1)同桌互评。(2)教师点评。
(六)课后反馈:
八、板书设计:
九、教学反思:
【篇二】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文从字顺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 勤于修改
1.认识作文修改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2.引导学生了解修改作文的方法。
3.引导学生通过自主修改和他人修改,从而使作文做到文从字顺,中心突出,详略合理。
2.“枝大于干”
我们容易对自己熟悉的事物写得更投入、更详细,等到写完才发现某些不该过多的展开描述的却写得太详细了,就像是树枝长得比树干还粗壮。怎么办?这时就必进行删减或精简,否则就犯了详略不当,中心不突出的毛病。例:体会《木兰诗》的详略处理艺术。
删1.删去内容重复的。2.删去空洞的议论和抒情。3.删去与主题无关的内容。 C作文修改的常用符号
一、高效预习
名人作品与修改
列夫.托尔斯泰和《复活》《复活》是作家托尔斯泰烩炙人口的作品。但它的创作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最先开始的时候,托尔斯泰听检查官托尼讲的一个真实的故事,托尔斯泰想就这个故事写一部以道德忏悔为主题的中篇小说,并很快写成了初稿,但他自己很不满意。于是,写了又推翻、推翻了又重写,一边创作一边进行艰苦的思索。光是开头部分就设想了多种方案,足足写了一年多。小说自1889年一直写到了1899年,六易其稿,历时十年。小说出版后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
曹雪芹和《红楼梦》作家曹雪芹过着“举家食粥酒常赊”的生活,但仍“增删五次,披阅十载”而创作了“读来字字皆是血”的《红楼梦》,该作品成为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品
(二)修改作文的方式(实践部分) A自主修改
下面一段摘自一位同学的习作,请用恰当的修改符号按提示在原文上修改。(提示:改正两个错别字、一个语病、一处标点符号误用,删除一句与文意无关的句子。)
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对待挫折的态度不同,得到的结果也不同。有人会因为挫折而激起旺盛的斗志,勇往直前,最终成就一番事业;也有人会因为一次挫折而一蹶不震,沦为一个碌碌无为的庸人。勇敢的人往往能直面挫折,把它当作前进的垫脚石。懦弱的人总是恐惧挫折,把它看成可怕的陷井。面对成功,我们更要谦虚谨慎。我们只有坦然直面挫折,依靠智慧和勇气披荆斩棘,就可能直达人生的美好彼岸。 B生生互评
提示:1.通读全文(熟悉思路)
2.提出修改意见(可以从以下角度考虑)
(1)符号(删、改、调、换、补)(2)内容(中心、立意、材料、感情)(3)语言(标点、格式、文字、语句、病句)(4)结构(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段落层次安排、谋篇布局、详略安排)(5)综合(主题通篇完整、材料更趋合理、结构更加严谨)
3.提倡眉批、旁批,有评语(包含优点、不足) 4.可以将作文打上等级。 5.作文右下角写上批阅者姓名。
二、小组研习
(一)作文的修改范围(理论部分) A作文语言的修改
作文语言的修改包括字词句标点等方面的修改。 1.错别字或粗心导致的各种笔误。 2.用词不当。
例:可是现在,母亲的手不再白皙嫩滑,不会再有纤纤的玉指我责怪自己:我是多么狠毒地吞噬着母亲啊!
作者想表达自责的心情,“狠毒”“吞噬”用词太重,用词不当。 3.病句。
我们之前学习过如何修改病句,看看你的作文中,有没有类似的病句出现。 例如:(1)通过老师的教育,使我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 成分残缺,缺少主语。“通过使”掩盖了主语。
(2)她想了半天,拿不定主意,最后决定到离她家不远的王阿姨家去,让她陪她一同回家。 “她”指代不明。到底是谁呢?从本意看应该是“王阿姨陪她”。
一般来说,听起来顺口入耳的多半是好的,反之则不好,就需要做出修改。 B作文内容的修改(增、删)
1.作文内容单薄,读起来干巴巴的,难以打动人。
比如记叙文,如果只是平铺直叙,粗线条勾勒,自然不能出彩。应当考虑补充一些细节描写,如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心理等;或者增添新的描写角度,如写了视觉,还可以从嗅觉、听觉等方面加以描写,以增加描写对象的立体感;还可以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例:回忆朱自清《春》的语言特色。 增1.增加细节描写2.增加感官角度3.增加修辞手法
三、反馈练习
1.重新誊写批改过的作文。
2.发挥想象力,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现代汉语扩写《夸父逐日》这个故事,使其内容更加丰富,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教(学)后反思
:评分参考
A级(46-50分):立意新颖、深刻;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语言准确、流畅;书写美观,用字、标点、格式正确。
B级(40-45分):中心明确;结构完整、清楚;语句通顺;字体端正;用字、标点、格式正确。 C级(31-39分):中心基本明确;结构基本完整、清楚;语句基本通顺、有少量语病;字迹清楚;错别字和标点错误合计不超过四处。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文从字顺
D级(0-30分):中心不明确;结构混乱;语句不通顺、语病较多,字迹潦草,用字、标点错误较多。
修改例文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文从字顺
【点评】
从这篇文章可以看出,小作者情感细腻,对生活中的点滴幸福有着敏锐的感受力,而且善于思考,对幸福有着不俗的认识。行文详略有致,表达自然生动。 不过美玉有瑕,文章题目是“幸福原来很简单”,而不是“幸福很简单”,根据题意,在详写“原来很简单”的幸福时刻之外,如能略写自己以前对幸福的忽视,“原来很简单”这一中心就更突出了。
【点评】
文章增加了第2段对比和第5段过渡,内容更加充实饱满,行文更加流畅。详写两件事,先叙后议,中心更加鲜明突出。对个别句子也作了修改,表达简洁了,情感也显得更饱满。
【篇三】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文从字顺
第五单元写作 文从字顺 配套教案
第五单元写作 文从字顺 配套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文从字顺,如何做到文从字顺的方法。
2、学会修改病句,增强语言表达的能力。
3、 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写作时做到文从字顺的方法,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学会修改文章。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平时要养成多读书的习惯,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
教法学法:以讲授为主,方法与实例相结合。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什么是文从字顺 文从字顺——从:服从,顺从;
顺:通顺。
指文章通顺。
文章思路清晰,文意连贯,表意明确,语句通顺,用词妥帖。
二、如何才能做到文从字顺?
文从字顺是人们对书面表达的基本要求。怎样才能做到文从字顺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
手,对作文用语进行推敲。
准确 连贯 分寸
第一:准确
准确,是作文用语最起码的标准。
法国作家福楼拜有一段经常被人引用的名言:“我们无论描写什么事物,要表现它,唯有一个
名词;要赋予它运动,唯有一个动词;要得到它的性质,唯有一个形容词。我们必须继续不断地苦
心思索,非发现这个唯一的名词、动词与形容词不可。仅仅发现与这些名词、动词或形容词相类似
的词语是不行的,不能因为思索困难而去用类似的词语敷衍了事。”
故事链接:前苏联卫国战争进入大反攻时,一位将军向斯大林报告说:“敌人撤退了!”斯大
林立即纠正道:“不是敌人撤退了,而是敌人在逃跑!”斯大林把“撤退”换成“逃跑”,准确地点
明了战况。
电影《风雨下钟山》里,有这样一个镜头: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团与以张治中为首
的国民党代表团在北平举行谈判。谈判破裂以后,传来了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消息。张治中低头
叹道:“这是天意如此!”周恩来立即予以严肃的更正:“不,是民意如此!”—-周恩来对张治中
的话,仅更换一个字,就把国民党败亡的原因科学、准确地揭示了出来。
第二:连贯
连贯,指句与句之间要连接得上。文章要连贯,应做到:
1、人称清楚。
2、立足点清楚。
文章要连贯,应做到:
1、人称清楚
一般地讲,一篇文章所使用的人称是固定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第三人称。因为第一、第二人
称的所指只有一个人,比较清楚,第 三人称的“他”可指的人就多了,所以,行文中一定要搞清
“他”是谁。“他”的所指不清,就会影响上下文的“连贯”。
第三:分寸
如果一种见闻,一种心思,说出口或写成文,只能有一种形式,那么,人们的口头或书面的交
际便不会如此丰富多彩了。
所幸的是,同样一种见闻,同样一种心思,常常可以用若干种不同的方式来表达。
能掌握好用语的“分寸”,是语言运用能力强的表现。
请看明人冯梦龙辑《笑府》中的一个棋手的妙语:
有个自负的棋手,与别人较量,连输了三局。后来,人们问他:“你与某人赛了几局棋啊?”
棋手说:“三局。”
人们又问:“胜负如何?”
棋手说道:“第一局我不曾赢,第二局他不曾输,第三局我要和,他不肯,罢了。”
在上述话中,这位棋手挖空心思回避“输棋”二字,可谓口头表达的妙例。
比如作文中写到某个朋友的亲人去世了,你该用什么词呢?用“去世”、“病故”或“辞世”等都可
以,这里有一种庄重、崇敬的心情在里面,用 语是准确的。而如果改用“没命了”“断气了”“进
棺材了”等词语,就会有一种幸灾乐祸的味道。所以“褒贬”二字,千万小视不得。
“分寸”主要体现在:
得体
得体,就是讲话、写文章因时、因地、因对方情况的不同而变化,使之与环境相适合,更好地
达到交际的目的。
传说清朝乾隆皇帝到镇江金山游览。当地的方丈派了一个能说会道的小和尚做向导。当乾隆皇
帝上山时,小和尚边走边说:“万岁爷步步高升。”
乾隆听了很高兴。一会儿,下山了。乾隆皇帝有意试试小和尚的口才,便问:“你在上山时说
我步步高升,现在你看我怎样?”
小和尚 不假思索,立即答道:“万岁爷后步更比前步高!” 下山时后面脚步的位置当然比前一
只脚要高,所以,仍然暗含着“步步高升”的意思。这个小和尚能随地点的变化而更换恰当的用语,
得到了乾隆皇帝的奖赏。这样因地、因时或因听众不同而变化的言辞,就是注意了“得体”与否。
语感包含哪些具体内容呢?
1、要文字通顺
人们在长期的与言实践中可以判断出话怎样说才算通顺,怎样说就别扭,而别扭的话不仅别人
听不明白,自己写着也觉得不顺。这种通顺感主要表现在对词语的搭配和词语的排序正误的判断上
厚。汉语用词有一定的搭配习惯,比如,我们可以说“深情厚谊”,也可以说“深情谊”;可以说“浓
情蜜意”,却不可以说“浓蜜情意”。词语的排序也是如此,先说什么,后说什么,有约定俗成的规
律,我们写作中遵循这些规律,话就会写得通畅。
2、要意思连贯
人们在向别人陈述一个问题时,都会注意话与话之间该怎样衔接别人听了才会明白,这就是语
言的连贯感。例如,上下两句话的安排要合乎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或人们观察认识问题的顺序;一
段话要围绕一个话题说,说完一个意思再说另一个意思,而不能东一句西一句,前言不搭后语;讲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文从字顺
完一个意思再讲另一个意思时,衔接处要有过渡词语。写作时注意这个问题,也有利于把文章写得
通畅。
平时该怎样培养自己的语感呢?最重要的是培养读书的习惯。一些优秀的文章,最好能熟读成
诵。这样,一些好的语言就会形成范例,并进而化为自己的语言习惯。还要多听:听广播,听别人
读文章,这样可以强化读的效果。同时要尽量丰富自己的语汇,确切掌握词语的含义,只要向这个
方向努力,做到文从字顺就不难了。 在作文完篇后,要注意检查:一是自己出声地
读一读,看有没有拗口的地方;二是换个立场,请别人来读,自己来听,看是不是句句听得清,是
不是没有一点儿磕绊;三是对觉得别扭处认真检查一下,检查时一方面要查语言材料–语汇,看其
搭配、词性、色彩等;另一方面要查语言的组织形式–语法,看其结构、成分、语序等 。
要做到文从字顺,除了在语言运用上下功夫外,还要注意书写、行款、标点。写文章,字要写
工整,字迹潦草难于卒读的文章,还谈得上什么通顺呢?还要不写错别字。因为一字之差表意上很
可能差之千里。文章行款格式一定要正确,尤其是应用文,行款上的错误会直接影响意思的正确表
达。标点符号是文字表达的重要辅助工具,它帮助显示句子的结构、词语的性质以及作者的情感。
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不仅是写作的一项重要基本功,而且是文章做到文从字顺的必要条件,写作时
不光要注意使用正确,而且要注意规范。
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
一天,唐朝年轻的诗人贾岛去长安参加考试。他骑着驴,在大街上一边走一边想着他的诗句。
突然,他想到了两句好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又一想,觉得“推”字改为“敲”字更好
一些,他想的正入神时,只听得对面喊了一声:“干什么的?”还没弄清楚是怎么回事,便被拉下
驴,带到韩愈面前。原来,他碰见了大文学家韩愈和他的随从,等贾岛把事情说了一遍后,不但没
有受罚,反倒引起了韩愈对诗句的兴趣,韩愈想了一会,"还是敲字好。静静的夜晚,在月光下,一
个僧人德德的敲门,这个情景是很美的。”于是“推”字改为“敲”字。后来,“推敲”便成为人
们反复考虑的意思。
三、病句诊疗
原文:
一位胖得肥猪一样的阿姨又挤上了车。——《抢座》
改文:一位肥胖的阿姨又挤上了车。
改法一: 把不恰当的词句改恰当。
原文:
你总是把你眼中的阳光传送给别人,冷漠,你总是将它摔得很重。
——《致父亲》
改文:
你总是把眼睛中的阳光送给别人,你总是将冷漠摔得很重。
改法二:把不整齐的词句改整齐。
原文:
妈妈,你是我生命中的火焰,没有你,我的世界不再转动,我将在沼泽森林中迷失方向。——
《母亲》
改文:
妈妈,你是我生命中的火焰,没有你,我的世界不再温暖,我将在人生的森林中迷失方向。
改法三:把不搭配的词句改搭配。
原文:
宽容是一门交际艺术。它润滑了彼此的关系,消除了彼此的隔阂,扫清了彼此的顾忌,增进了
彼此的了解。宽容打开两颗相对封闭的心灵,像一种明澈而柔韧的调和剂,使之相融相知。懂得宽
容的人生是美丽的。
——《宽容别人,就是解放自己》
改文:
宽容是一门交际艺术。 学会宽容就能润滑彼此的关系,消除彼此的隔阂,扫清彼此的顾忌,增
进彼此的了解,因此,懂得宽容的人生是美丽的人生
改法四:把啰嗦的词句改简洁。
好的文章总是从怦然心动到若有所思
妈妈是一个勤劳的人,她对我很关心,但是要求很严格。有一次,我的数学考了95分,妈妈
就很耐心地给我讲错在哪里,她讲得非常细致,我听得明明白白。妈妈把家里的活全承担下来了,
让我一丝不苟地进入学习,所以我的学习里面是有妈妈的心血在里面的。
这段文字有什么问题?
要围绕中心说话,人称要清楚。
这段文字是叶圣陶先生根据民间传说故事编写的,突出的优点是清楚通顺。文句中没有生僻的
字,也没有华丽的辞藻,句子明白如话,前后衔接紧密,连贯自如。这就叫文从字顺。
古时候有个孩子,爹妈都死了,跟着哥哥嫂子过日子。哥哥嫂子待他很不好,叫他吃剩饭,穿
破衣裳,夜里在牛棚里睡,牛棚里没有床铺,他就睡在干草上。他每天放牛,那头牛跟他很亲密,
用温和的眼睛看着他,有时候还伸出舌头舔舔他的手,怪有意思的。哥哥嫂子见着他总是待理不理
的,仿佛他一在眼前,就满身不舒服。两下一比较,他也乐得跟牛一块儿出去,一块儿睡。
小结:文章写完后,同学们要通过小声地读来感受一下,看看思路是否清晰,意思说明白了没
有,句子通不通顺。还可以请同学读一遍,提提意见。语感,即人们对语言的一种敏锐的感觉。它
包括语言的通顺感、连贯感、分寸感、韵律感等。这种“感觉”的形成,一是要平时养成多读书的
习惯,对一些优秀的文章能熟读成诵;二是要“多听”,强化读的效果;三是要尽量丰富自己的词
汇量,确切掌握词语的含义,且懂一点语法。这种感受语言的习惯一旦养成,做到文从字顺就不难。
四、病句诊疗门诊部 如何辨析病句
(1)感读——凭语感,凡是读起来别扭,听起来含混的,就可能有语病。
中考失败,小镜伤心极了,他多么希望知心朋友和他分享这无限的苦恼啊!
说法不合事理,苦恼不能用分享 。
改为“中考失败,小镜伤心极了,他多么希望知心朋友和他分担这无限的苦恼啊! ”
(2)梳理——由主干到枝叶逐步检查。先缩掉句子的附加成分,化简后,留下句子的主干(即所要
表达的中心意思),然后检查句子的主干,再检查附加成分是否有语病。
同学们以敬佩的目光注视着和倾听着班长的报告。
改为“同学们以敬佩的目光注视着班长,倾听着他的报告。”
(3)分析——从事理上进行分析,检查是否自相矛盾和符合逻辑。
为了防止非典疫情不再反弹,市领导要求各单位制定严密的防范措施。
改为“为了防止非典疫情再反弹,市领导要求各单位制定严密的防范措施。”
(4)类比——用同义词替换,关联词替换、仿照原句造句等比较法来检查语病。
无论工人们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他们却能披荆斩棘,一往无前。
改为“无论工人们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他们都能披荆斩棘,一往无前。”
修改病句的主要方法
(1)增——残缺的成分要增补上
(2)删——重复多余的词语要删除
(3)调——语序不当的要调整
(4)换——搭配不当的词语要更换
友情提示
修改不是再造,切忌改变句子的本意。尤其应该注意,能调整语序的就不能增删,能改动一处
的,决不能改动两处,改病句也应简要、高效。
修改病句的原则是:对症下药、原意不变、多就少改。
五、经典中考题回放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D)
A.看到义务工作者们全心全意为“九运”忘我地工作,使我很受教育。
B.青年歌手黄小芳的歌声,清亮、甜美、朴素、亲切,焕发着泥土的芳香。
C.父亲从头到脚凝视着面前的儿子,激动得热泪盈眶,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D.世界杯足球门票上最为显眼的是位于门票右上方的激光全息防伪标 志。
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A.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们所缺乏的,一是勇气不足,二是谋略不当。
B.租界里的洋楼,是近代史上一个独特社会产物,很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C.万里长城的各个游览点,每天都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数以万计的旅游者。
D.这种做法,既稳定了农户与土地的承包关系,又促进了适度的规模经营。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C)
A在建设三峡大坝的过程中,无论工人们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他们却能披荆斩棘,一往无前。
B在列车长粗暴的干涉下,使爱迪生在火车上边卖报边做实验的愿望破灭了。
C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在香港演出大型音乐舞蹈《我的梦》,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D为了防止“非典”疫情不再反弹,市领导要求各单位进一步加强管理,制定严密的防范措施。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D)
A老师慈爱的笑容和亲切的话语时时浮现在他的眼前。
B只有不断学习,努力钻研,我们的学习成绩就会提高。
C经过反复推敲,他终于找到了解决和发现问题的办法。
D这句话的后面,包含了多么丰富的关怀和祝福啊!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C)
A经过大家的努力,使我们出色地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
B是否有“以农民为本”的理念,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C手机是科技进步带给人类的新工具,本身并无利弊对错。
D即使一直没有试验成功,但他一点儿也不气馁。
常考的病因及病例:
(1)滥用介词“通过”、“由于”、“经过”、“在下”、“当的时候”和动词“使”,
导致句子主语残缺。
如:通过紧张的期末复习,使我们的各科成绩都有了提高。
(2)前面的主语是正反两面的意思,后面的宾语只有正面一面的意思,导致前后不呼应。
如:能否推进素质教育是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之一。
(3)滥用否定词,导致前后矛盾,不合逻辑。
如:为了防止这类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4)修辞方法使用不当
例:她唱起歌来,就像刮大风一样。
(5)词语搭配不当。
如:老师慈爱的笑容和亲切的话语时时浮现在他的眼前。
6、句式杂糅
例:我国经济之所以能够飞速增长,被外国人称作“爆炸性的增长”,靠的是正确的政策。
改句:①我国经济能够飞速增长,被外国人称作“爆炸性的增长”,靠的是正确的政策。
②我国经济之所以飞速增长,被外国人称作“爆炸性的增长”,是因为我们有正确的政策。
当前,作文时反映出的词汇贫乏,语病百出,正是由于读得太少,背得太少,一篇好文章,读到滚
瓜粒熟,作者的语言就有可能转化为读者的语言,自己在写作时,就会得心应手,运用自如。读得
多了,自然会有一定的语言积累,就会找到语感,从而减少语病的出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