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三角形的面积优秀教学设计 三角形的分类教学设计

小学作文 zuowen 3浏览

【 – 小学作文】

【篇一】三角形的面积优秀教学设计

多媒体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陆天池作者系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苏州215005

如何将现代技术成功地应用于教学,是世界各国竞相研究和急需攻克的课题。三年多来,苏州市广大教育工作者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将多媒体应用于课堂教学,显著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这一教育科研成果在苏州市迅速普及和推广,一场课堂教学革命正在悄然兴起。本文试就多媒体教学的效果,发展历程,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原则以及对传统教育的挑战等方面谈些体会和认识。

一、多媒体教学的效果

“大气压强”这堂课是初中物理的难点和重点。一位仅有四年教龄的青年教师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在一节课内就轻松自如地完成了原来需要两课时的内容,学生对基木概念掌握的牢固程度以及运用的灵活性,都远远超过了用传统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的效果。测试表明,教学质量比用传统方法授课提高了一倍以上。一般来说,教师讲授马德堡半球实验时,把两个马德堡半球合在一起,抽掉里面的空气后叫一个学生拉一下,拉不开,就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但是,究竟大气压强有多大?学生没有感受,印象不深。采用多媒体,可以在课堂里模拟300多年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分拉两个半球的马匹从2匹增加到4匹、8匹,直到16匹,再配以紧张而有节奏的马赛进行曲伴奏,直到“啪”的一声,把两个半球拉开,声像并茂,把学生带入了现场实验情景,所有学生都十分投入。采用多媒体对马德堡半球进行剖析讲解,强化了学生对大气从四面八方施压给半球的基本概念的理解。以往教师做测量大气压强量值的托里拆利演示实验时,由于无法改变教室里的大气压强,只能凭嘴讲:随着大气压强的变化,管内水银柱的高度也会发生相应变化。而运用多媒体后,就能模拟这一过程。运用大气压强原理制成的活塞式抽水机及离心式抽水机,不少教师因为这部分不作考试内容,往往就略去不讲,即使讲,也只能在挂图上讲解,学生往往一知半解,无法看到抽水机的动态工作过程。而多媒体却方便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以讲解活塞式抽水机工作原理为例,当活塞提起时,圆桶内形成一个低压区,下边大气压强将阀门冲开,使整个圆桶内形成低压区,外面的大气压就把水压入桶内。这一动态过程是在一瞬间完成的,而运用多媒体教学即可视学生理解程度,随时停顿或放慢速度,以便讲解清楚。这样,就化难为易,使所有的学生都能一目了然地掌握抽水机的工作原理。

“24时记时法”是小学数学教学难点,然而,一个仅有两年教龄的青年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辅助教学,配以动画、录像、声音、文字、计算机随机出题,12时与24时计时法的互换算,时钟转动与线段计时同步延伸运动等等,将这堂课上得有声有色。一道综合应用题要求学生计算坐火车从上海出发,途经苏州、南京、泰安等地到达北京所花的时间,计算机屏幕上同时展示了火车运行的动态过程以及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苏州虎丘山、南京长江大桥、泰山南天门和北京天安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气氛进入高潮。

以上两堂课于1996年5月16日向江苏省全省展示后,引起强烈反响,《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新华日报》以及香港和美国的报纸都及时地报导了这一科研成果。目前,已有上千个由教师和学生自己开发的多媒体课件广泛地运用于中小学和幼儿园。来自苏州市一中的实验报告表明,他们开发的40多个多媒体课件应用于课堂教学后,普遍提高教学质量40%,节省时间50%,总计能提高效益一倍左右。民治路幼儿园采用多媒体讲授“准点和准点半”,只用了一课时就完成了原本需要两课时的内容。苏州市聋哑学校教会学生在计算机上画图以后,聋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得到充分显示,他们采用计算机设计的彩色图案精美绝伦,不仅超越了自我,也超越了正常的健康儿童。

学生参与多媒体创作既开发了自身的潜能,也为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苏州中学一位学生设计制作的智能化围棋比赛软件获江苏省OEH多媒体创作一等奖。另一位学生为了形象地表达功和能的转换与守恒关系,自学了大学《普通物理学》教材的相关部分,用力和距离相乘的“面积”形象地展示了功能转换和能量守恒定律,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这一内容。一位初中学生用不到半天时间制成了船闸工作示意图,通过二维动画生动形象地展示了船过水闸的运作过程。教学相长,学生创作的多媒体课件不仅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开发创造性思维能力提供了用武之地。

二、苏州市多媒体教学的发展历程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历史上生产工具的革新往往会引发一场生产力革命,蒸汽机和电动机的发明引发了工业革命,计算机的发明引发了信息革命。可是,计算机在教育领域中引发的革命却姗姗来迟。其中有许多原因,最重要的是受计算机发展水平的制约。多媒体进入教学领域,国际上也是近三四年的事。美国克林顿总统1996年才宣布要在每所中小学推广多媒体教学,法国政府计划从1995年到1998年在高中重点发展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处于世界前沿的新加坡1997年计划在全国试验,1998年在全国推广。1995年,当江苏省教科所为苏州市展示了多媒体计算机的功能及介绍了国际上多媒体教学的发展背景后,我们立即意识到,一个新的机遇已经展现在眼前。在多媒体教学上,我们与发达国家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凭着广大教师的聪明才智和奉献精神,我们有希望走在这场革命的前列。苏州市教科所主动请缨,省教科所把多媒体教学的攻关任务作为课题下达我所。从1995年10月18日开始,苏州市的多媒体教学大体经历了科研攻关、扩大实验和普及推广三个阶段。

(一)科研攻关阶段。从1995年10月至1996年5月为科研攻关阶段。我所与市教研室通力合作,组建了“初中物理”和“小学数学”两个课题组。课题组经多次观摩研讨,了解熟悉多媒体计算机的功能,然后编写“创意流程书”。在编写“创意流程书”的过程中,出现了两种有分歧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要将整堂课的内容全部用多媒体来教学,另一种意见认为多媒体不能包揽一切,应该解决重点难点。我们支持了第二种意见,并取得了共识。在省教科所的及时指导下,开发制作了一批中学物理和小学数学的课件。其间,进行了反复的试验和修改。为了检验高新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我们尽量减少人为因素,大胆起用了青年教师,于江苏省首届OEH多媒体课件展示会上开出公开课,一举成功。

(二)扩大实验阶段。从1996年7月至1997年7月为扩大实验阶段。为了迅速推广多媒体教学的成果,在市教委的统一部署下,我所在一年时间内共组织了八次培训班。全市各学校派出一至二名骨干教师接受培训。入学水平是通过计算机市民初级考试的教师。培训内容有四项:多媒体教学的发展背景、创意流程书的设计原则与优秀多媒体课件介绍;动画制作;交互软件;独立创作简单课件。不少学员通过学习消除了多媒体课件制作的恐惧感和神秘感,他们说,在计算机上画图比制作幻灯片还容易。原来要十几个人合作几天才完成的行程问题课件,现在几分钟就可以制作出来了。一位小学教师深有感触地说,原来编了三个月才完成的课件,学了多媒体制作技术后,三天就完成了。一位教师进学习班时连怎么开关计算机都不懂,结业时已能制作漂亮的二维动画……谁先接受培训,谁就能先出成果。市聋哑学校在全国聋哑教育中成为第一所采用多媒体进行教育的学校。全市地理教研活动,由于采用多媒体教学而引起一场“小小的地震”。学员们回到学校后,在中小学各门学科中都开发出多媒体课件,并用于课堂教学实践,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对比实验,在实践中检验、完善和修订多媒体课件。全国各地同行们慕名而来,并要求参加培训和邀请到当地去讲学。在1997年上半年江苏省教委组织的首次优秀多媒体课件评奖中,共评出一、二、三等奖189个,其中,苏州获82个,占43.4%;评出一等奖28个中,苏州获14个,占50%。

(三)普及提高阶段。从1997年8月开始,进入普及提高阶段。昆山市长江路小学、苏州市民治路幼儿园、吴江市北厍中心小学、苏州市三中、苏州中学、苏州高级工业学校、吴江市实验小学、常熟市元和小学等等一大批学校的校长们认识到,多媒体是提高教师素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因此,相继对教师组织全员培训。为了适应这一形势,我所组织力量及时开发出质优价廉的为多媒体教学服务的双向传输网络。市场上一个拥有32台计算机的教室,安装一个传输多媒体的网络要8万元左右,而我们开发的才不足3万元。这一技术突破,及时满足了学校全员培训的需要。许多学校为了支持、鼓励和组织教师参与多媒体教学的开发和实验,还制订了相应的激励措施。教师们要想开发出优秀的多媒体课件,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学习现代教学理论,掌握教育科研方法。因此,多媒体课件的开发成为提高教师素质的契机和抓手。

三、创作多媒体课件的原则

实践是推动理论发展的原动力。总结三年多来我市多媒体教学的经验,我们归纳出创作多媒体课件要坚持的七条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首先,课件设计不能出现科学性错误。不能把错误的概念和原理教授给学生,这一点似乎是人所共知的常识。然而,市面上出售的许多光盘恰恰在这一点上就没有过关。我们在开发多媒体课件中也经常出现这种情况。比如,我们在旋转的地球外制作了一层厚厚的大气,作为《大气压强》这一课件的开头。在试验时谁也没有发现,地球的旋转是从东往西的,开出公开课前方有教师指出,地球旋转方向不对,才及时纠正。多媒体课件作为固化的宜于普遍推广的科研成果,一旦出现科学性错误,则造成的损害远远不是一个教师的失误所可比拟的,因此,在这一点上千万不可掉以轻心。其次,要充分运用多种媒体,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用文字、图像、动画、声音同时对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形成良性刺激。最后,要充分运用现代课堂教学论的已有成果,优化组织课堂教学,按照教学规律实施教学。

(二)辅助性原则。十年来我国计算机辅助教学中始终存在两种不同的设计思想。一种观念认为,选择优秀教师设计教案,由计算机专业人员制作出课件。这种一加一的开发模式固然从商业的角度来说,能很快地出产品,出经济效益,但是,再好的教师,再好的教学方法,不可能面对所有的学生都那么高效。况且,不经过教学实践的检验就匆匆忙忙地投向市场,是对教师和学生不负责任。难怪教师普遍反应,市场上购买的教学光盘好看不适用。以巨人集团(已破产)生产的光盘为例,完全成了教材的翻版,它把教师排挤到边上,用机器取代教师,对学生实施目中无人的教学。这种设计思想,既违背了教学规律,也忘记了国情。因此,我们始终坚持计算机只能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不管计算机发展到什么水平,它始终不能取代教师的作用,只能辅助教师的教,辅助学生的学。为此,我们设计多种课件,供教师和学生选择,使教师把课教活,学生学得主动。

(三)悦纳性原则。一般来讲,每个教师创作的课件都是蔽帚自珍,然而,如果不能做到使大部分教师和学生愉快地接纳的话,其应用价值就非常有限。多媒体课件要接受实践的检验,接受市场的检验。“大气压强”这个课件,二年多来,凡是教授到这项内容,学校都用多媒体上课,连实习教师都争着使用。

(四)交互性原则。交互性是多媒体的一大特性和优势。多媒体从本质上说,就是对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和交互式处理。人机之间缺少“友好”的交往,严格来说还称不上多媒体。多媒体课件的交互性大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检索方便。无论你需要哪一个课件,哪一部分内容,只要一按鼠标,计算机就会把你需要的内容推送到你的面前。二是控制速度。实际过程发生在瞬间,然而,为了讲清原理,必须分解动作,多媒体能够完全受控地适宜于不同的教师与学生,可以放慢运动速度,也可以加快,可以分解动作,也可连续运作。三是分步提示。学生采用多媒体课件自学或解答某些难题时,计算机能分步提示学生,按照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进度,循序渐进,引导和指导学生学习。四是自动批阅试题。计算机能随机出题,对于学生的解答能立即批阅,给学生及时反馈,及时解决疑难问题,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为个别化教学和因材施教提供了条件。

(五)简约性原则。现代教育非常注重思维的敏捷性,注重学生感悟和直觉的培养。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必须重视这一原则。要把基本概念、重要原理、基本方法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以最简约的方式传授给学生。所谓名师出高徒。名师的高明之处正在于此。现实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把简单问题复杂化,对于复杂问题束手无策,画蛇添足地引出结论以及低估学生的理解能力把似是而非的证明教给学生等问题。在用常规方法的教学中,其负面影响尚不算大。若是作为固化的科研成果,在大范围内进行推广,则实为不宜。比如,圆面积的计算,是小学六年级教学中的难点。教科书上一般将圆分割成16份,然后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为了使学生相信,还需把一边切去一个“三角形”补到另一边上,这样似乎拼成一个长方形,然后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有的教师甚至画蛇添足,要学生把16个扇形堆放成一个大三角形及梯形,以此来引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我们在这一课件的设计上,先将圆分成二个半圆分别涂上红色和蓝色,然后将每个半圆平均成四分之一个圆,并将其镶嵌在一起,让学生观察,这时候,这一图形并不显示什么特征,随着将圆分成8份、16份、32份和64份,按上法而成的图形越来越趋近于一个长方形,教师在这里把极限的思想直观地传授给学生,引导学生去想象,如果把圆按照这一办法无限细分的话,将十分精确地变成一个长方形。这个课件在课堂教学中产生了十分明显的效果,被评为江苏省优秀多媒体课件创作一等奖。

(六)艺术性原则。优秀的多媒体课件都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和谐统一。在可能的条件下,应尽量把课件制作得精美一点。一般来讲,采用二维动画用于教学已经能产生预期的效果。当然,采用三维动画立体感更强,教学效果会更好。由于制作三维动画技术要求和计算机要求都较高,所以,我们不过份地提倡和强调。

(七)效益性原则。效益性原则是多媒体课件创作中必须坚持的最重要的原则,是多媒体课件创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现代教育技术既可以强化素质教育,也可以强化应试教育,创作多媒体课件的指导思想必须是为了提高素质教育的效益。搞错了方向,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课件做得再精美也是一个失败的课件。效益是质量和效率的乘积。课件的好坏最终要受课堂教学实践效果的检验。只有被课堂教学实践反复证明和广为证明,相对于传统教育手段来讲,能明显提高效益的课件才是值得保留、肯定和推广的课件。效益性原则也是自然淘汰法则。凡是违背这一原则的多媒体课件迟早要被淘汰。

四、多媒体教学将引发教育革命

教育革命是极大地变革传统教育模式以明显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过程。教育革命往往是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技术有机结合的产物。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教学后,已经对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评价等等形成了极大的冲击,世世代代被压抑的教育生产力奇迹般地被解放出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凡是亲身参加了这一实践的人都能深切感受到多媒体进课堂引起的革命性变化。多媒体教学不仅信息量大,而且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静为动,把平时教师说不清道不明,学生不易掌握和理解的知识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多媒体的交互性特征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能力,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测试表明,多媒体教学还明显地缩小了学生学习成效的差距。成功的多媒体课件实现了其他教学手段达不到的教学效果,体现了“不可替代性”原则。多媒体教学的诞生使许多基于传统的粉笔和黑板这一“小生产”基础上产生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面临冲击和考验、反思和革新。不少传统教学手段条件下产生的课堂教学模式和理论,由于较多的依赖于教师自身的素养,造成了成果推广的局限性。而多媒体教学则强化了先进教学方法的可传播性,每一位合格的青年教师采用优秀的多媒体课件都能上出精彩的课来。这就为解放教育生产力揭示出可喜的前景。目前,网络技术发展迅速,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结合,广泛深入到教育领域,必将促使教育产生革命性变化。

苏州的多媒体教学从实验室走向大众化体现出以下四个鲜明的特征:一是多媒体教学的科学性。多媒体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益,一般都是在学习现代教育理论、钻研教材和研究学生学习规律的基础上集体攻关的成果。因此,立意高,观念新,开发出的课件科研含量比较高。二是有广泛牢固的实践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只有经过课堂教学实践检验的才能保留下来。三是领导认识的前瞻性。各级领导以抢先实现教育现代化为己任,全力支持和领导多媒体教学的实践推广工作,在舆论导向、力量配备、资金投入、教师培训、推广应用以及建立相关的导向激励机制上增强工作力度,以敏锐的目光领导了多媒体教学的开展。四是教师和学生的广泛参与性。广大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和应用,形成了这场课堂教学革命的广泛的群众基础。十多年来,各种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探索在苏州也进行了不少,鲜有重大突破,基本上是低层次重复的多,推广验证性实验多,开拓创新的实验成果少,然而,正是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这种有准备的头脑,抓住了多媒体技术的出现这一机遇。教师一旦掌握了多媒体课件制作的思想和技术,蕴育长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象高峡之水,一泻千里,不可遏制。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师中的普及应用,学生的创造性能力被极大地激发出来,教学相长,有些学生创造的课件,充满了新意,令教师都感到十分惊奇。

多媒体是一种技术,一种工具,它既能为素质教育服务,也能为应试教育服务。多媒体能扩大课堂教学容量,节省教学时间,如果将学生误引入题海战中,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指导思想是关键。教师在科研探索的海洋里尝到了成功的乐趣,提高了自身的素质。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可以使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经验物化在多媒体课件中,使它更易于推广应用。课堂教学是师生共渡的生命过程。再好的教师,再好的标准课,由于面对不同的学生,面对活生生的教学过程,用电视和录像来播放会显得缺乏生气和苍白无力。多媒体课件由于它的可选择性和良好的交互功能,为每一位教师独立自主地上课提供了一位可以信赖的帮手。多媒体教学正在促进这样的过程:教师以传播知识为主转到以教会学生学习为主。教师的科学探索精神对学生是一种最好的教育,身教重于言教,教无止境,学无止境,科研无止境。教师不懈追求的人格力量将使学生受益终身。

在多媒体教学上,现实的操作策略是,走一条“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以至无穷”的螺旋式上升的符合认识规律的道路。就苏州目前的工作来讲,市教委已把经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优秀课件经加工后出版光盘,加快推广和交流,在推广交流及实践应用中,进行再创造,不断地提升多媒体课件的水平,开拓宜于用多媒体上课的领域,拓宽多媒体教学的思路,把每一堂课都当作实验课来上,认真比较、记录,不断开拓创新。在实践基础上创作出更高水平的多媒体课件,如此循环,以至无穷。这种做法有别于市场上把课本搬上光盘的制作模式,有利于克服以光盘取代教师等弊端,尝试走一条新路。师生共同参与多媒体教学,不仅产生了物化的成果,更重要的是培养和锻炼了一批勇于进取、不断探索的高素质的教师和学生,而这正是我们民族自强不息、勇于创新精神的体现。

【篇二】三角形的面积优秀教学设计

古代诗歌鉴赏优秀教案十[第十课时](高三必修)

第十课时(一)

课时要点:浅谈古典诗歌的对比鉴赏

一.选题目的

古典诗歌在中国文学画廊中独树一帜,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它不但蕴藏着丰富的生活内涵,而且代表了中国古典文化的主流。学习研究古典诗歌,不仅可以给我们带来美的愉悦,并且对我们的生活有指导意义,我们要在继承和发扬中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

二.研究过程

1.为了能更好的了解学习古典诗歌,我认真搜集和阅读了初高中语文课本中有关古典诗歌的一些资料,并对其进行了分析,筛选了有关内容,确定了基本思路,制定了行文大纲。

2.随着对课题研究的逐渐深入,我还找了与课题相关的大学中文系的教材,如:《唐诗分貌》、《中国文学史》、《古典诗歌赏析》等。经过对每一份资料的分析,仔细地筛选,进一步完善行文大纲。

3.集中有关资料,确定中心思想,融入自己的研究结果与分析评价,准备着笔。

三.结题报告

在浩如烟海的古典诗歌画廊中,留下了古人生活的印记,展现了一个多姿多彩的文化世界:有改造山河、振兴乾坤的诗人;也有不平则鸣、强烈干预政治的诗人;有展示气象恢弘、歌颂自然与社会和谐统一的诗人,也有一步三叹、落拓不羁、怀才不遇的诗人。产生诸多不同意境的原因,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环境的塑造。

在阅读古典诗歌时,最好采用对比方法进行阅读,可以收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的效果,更能深入体验作品丰富的内涵,更能触发对作品的共鸣,更能感受人、社会、自然的水乳交融。

下面我们以曹操的《观沧海》与汪湾的《次北固山下》、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等诗为例,谈谈诗歌的对比阅读。

通过对诗歌的体裁、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诗人运用的语言以及诗歌意境的对比阅读,进而品位不同时代、不同诗人的情感世界,领悟不同时代、不同诗人寄寓在诗歌中的情感和意境。

(一)诗歌体裁和写作背景的对比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学样式,而不同时代的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不同的。既有时代的特征又有自己的个性特征,而鲜明的个性又体现了所处时代的骨气与风貌。

《观沧海》这是一首古诗,作者是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操。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观沧海》这首壮丽的诗不同时期的作者他们采用的表达方式不同;不同时代、不同经济地位的诗人,他们选择诗歌的内容不一样,传递的信息不一样,透露的情怀不一样,诗歌的内容无不打上各自时代的烙印,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二)诗歌语言的对比

诗歌语言是诗人情思的外在表现形式。当诗人的情思在胸中鼓荡的时候,他就要寻找恰当的语言来表现。通过语言形式把信息传递给读者,使读者产生共鸣,进而领悟诗意。例如:

《观沧海》一诗,诗人一开头就用了一个“临”字和“观”字,奠定了全诗的气势,揭示了一位居高临下的军事家的气魄。接下来用“丛生”“丰茂”“耸峙”“涌起”等词层层蓄势,以致脱口而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显示了一幅吞吐日月,含育群星的气派。

而《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诗人首先运用“青山”“绿水”等表现季节特征的词语,显示了自然界万物复苏一片勃勃生机的景象。接着用“潮平”“风正”加以渲染,后又用“海日”“江春”来形容,最后又用“乡书”“归雁”来呼应,形成一种和谐的宏大的气象。

再看《天净沙•秋思》,曲人马致远一生坎坷,仕途不顺,到处漂泊,为了揭示曲人这一心境,故用“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这九种景物排列组合,并在九种景物之间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以致结尾不由自主地道出“断肠人在天涯”的游子真情,令人产生悲从中来的共鸣。

从对上述三首诗语言的比较中,我们不难发现:不同身份、不同地位、不同感情的诗人,运用的语言不一样。但是,他们都突出了各自的欲望:革新,维新,求新;张扬了各自的个性:主宰与人文并举,赞颂与继承并存,无奈与怀新相依;体现了各自的骨气和风貌:激昂,祥和,哀怨。可见,诗人为表现各自的感情,必须选用能揭示各自个性特征的语言。

(三)诗歌内容和意境的对比

诗歌的内容是为诗歌的意境服务的,不同的内容表达不同的意境。而内容又是诗人生活的反映,离开诗人的生活体验,则所表现的意境就无所适从。

首先,我们来看曹操的《观沧海》,它主要写了诗人登上碣石山俯视大海的情境,诗人不但写出大海在无风情况下水波动荡的样子和海水一遇大风,就会立即掀起轩然大波的情态,诗中还插以山岛草木来点染,有了山岛草木的点染烘托,才能把大海写得生机勃发、欣欣向荣,使人感到大海不仅浩瀚壮阔,而且美丽多姿。在此基础上,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把我们带进了一个更加宏伟的境界:“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光灿烂,若出起里”。它道出了诗人博大的情怀。

其次看,汪湾的〈〈次北固山下〉〉,〈〈次北固山下〉〉首联就形成开展的、向前行进的气氛。“青山”“绿水”实际上已经透露了一种季节特征。颔联写出了长江下游水势浩淼、风帆高举的情状。颈联写残夜还未消尽之际,海上一轮红日已喷薄欲出,旧年还未过尽之时,春天的气息已经预先进入大江。尾联写年节将到之际对故乡的怀念。通观全诗,揭示了新旧交替,万物更新的意境。

再看〈〈天净沙•秋思〉〉,由于作者处境清苦,抱负未能施展,沦落天涯,为了表达孤寂愁苦的情思,勾勒出着样一幅生动的图景: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穿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天净沙•秋思〉〉恰如其分的揭露了作者自己的悲愁之苦。

同是写景状物,为什么三位诗人选取的内容却不相同呢?这是为了表现各自的心境决定的,各自的情感和内容不能互相替代。“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这两句诗道出了自然景物是相对不变的。可三位诗人选取的诗歌内容的变化之大,已充分说明了内容的选取、意境的确定,必须服从表达诗人主观情感的需要。

意境是思维的火花,是诗人瞬息捕捉到的生活与思维的交汇点,是诗人产生写作的潜在动力,是诗人的豪情或悲伤的艺术概括。

从以上三马致远的生活中有过登临却没有登临的激情;汪湾虽居高层却在蓝天之下,心中无上九天揽月的豪情,只是发出对“青山、绿水、海日、江春”的称赞;可曹操却不同,上指九天,俯视四海,有气吞山河之势,包举九州之概。

同是诗人,为什么会产生如此之大的差异呢?这主要是由于他们各自的心态不一样志向不一样,因而对生活的看法态度就不一样,所以,提炼的意境也就不一样。

学习鉴赏古典诗歌,我们既要在重视诗歌内部的横向比较,又要在外部进行纵横结合式的比较,对诗人立身行事、思想作风、文风派别等方面进行对比。

例如:中唐时儒学政教型的韩愈的诗与世俗才子型的白居易的诗,就表现出诸多的不同。

韩愈的突出特点:一是尊奉儒学,排斥被其视为异端的佛道诸教。如“欲为圣上除弊事”。二是强调君权,干预政治的愿望强烈。如“肝以为纸,血以书辞”。三是思想作风严肃。如散文“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白居易的诗则与韩愈不同,他的诗主要特点是:其一、不为儒教所囿,习儒而兼奉佛道。如“上遵周孔训,旁鉴老庄言”。其二、自我意识增强,传统的朝士对君主的依附性下降。如“只有一身宜爱护”,又说:“朝廷我做闲人”。其三、开放浪漫,思想作风接近世俗潮流。如“祸福茫茫不可欺,大都早退似先知。当君白首同归日,是我青山独往时。”(〈〈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感事而作〉〉)。

从上述的对比中,我们不难发现韩之奇险,白之平易的诗歌特点。

古典诗歌离我们已很遥远,阅读鉴赏中一定要结合对诗歌的体裁、背景、语言的了解,进行深入的揣摩品味。不但可以把不同时代、不同诗人的诗歌进行对比,而且可以把同一诗人的不同诗歌进行对比,找出诗人情丝的异同。重点把握诗歌语言中向我们传递的信息。众所周知,语言是意象的外在表现形式,一个个意象组成意象群,形成诗歌的意境表现诗人和谐的情丝。因而在阅读中要细细揣摩一个个的意象特征与深层的内涵,要精心品味意象群所展示出来的特殊意蕴——意境。

【篇三】三角形的面积优秀教学设计

古代诗歌鉴赏优秀教案六[第五课时](高三必修)

第五课时

课时要点: 从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特征入手欣赏诗歌

养成逐字逐句品味语言,分析形象,反复诵读把握作品的表现技巧及作品的意境的阅读习惯。这是鉴赏诗歌的第一步。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诗歌语言的特征,即要懂得“诗家语”,懂得诗歌对语言的变形。这是诗词鉴赏的基础。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歌当然也是语言的艺术。诗歌艺术分析的依据首先就是语言。严羽说“诗有别材”,其实,诗也有“别语”。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中国诗歌多半是短小的抒情诗,一首诗里面的词语数量并不多,蕴含的意象却非常丰富。要借助非常俭省的语言外壳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还要符合音韵的需要,诗歌非对语言作出变形不可。实际上,没有人用平常说话的语言来做诗,如果有的话,也是可笑的打油诗。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等,主要目的是建立格律以造成音乐美,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教师可以举一些例子,注意引导学生初步感知、了解诗歌语言组织的规律,使之能迅速进入诗歌的语境。

传说中,苏东坡有个聪明的妹妹苏小妹,其诗才在东坡之上。一次妹妹出题考哥哥,要大哥在“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之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苏东坡不假思索,张口就来:前句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不屑,讥之曰“下品”。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再来两句:“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虽好,但仍不属上品。”东坡哑然。苏小妹不慌不忙,念出答案:“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东坡吟诵玩味之后,不禁叫绝。“轻风”徐徐,若有若无,“细柳”动态不显,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地形象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与“轻”、“细”相宜,和谐自然。“扶”字又把风人格化了,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东坡的“摇”、“舞”当与“狂风”相配才妥帖。下句中添“映”全无朦胧之美,“隐”也欠贴切。既然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自然就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这样,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一着此字,满句生辉。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这种手段叫炼字。炼字是古代诗人提升诗歌品位的重要手段。我国古代诗人对炼字感慨良多。老杜自称“新诗改罢自长吟”,孟郊感慨“夜学晓不休,苦吟鬼神愁”,杜荀鹤自诩“江湖苦吟士,天地最穷人”,卢延让感叹“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贾岛更是激动得“二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炼得好的,便成了诗眼,甚至句以字名、诗以句名,千古流传。“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以“噪”衬“静”,以“鸣”衬“幽”,使“静”的特点更为突出,更为鲜明。“红杏枝头春意闹”,一“闹”字以动态写静态,表现出春天的勃勃生机,给人以美好享受。“微风燕子斜”,一“斜”字,化动为静,刻画出一种悠然的情态。这都是从写作的角度说的。

我们今天要从鉴赏评价这个侧面,来探讨一下如何抓住诗歌的诗眼,借一般以窥全豹,牵一发而动全身,更便捷的鉴赏古代诗歌。

(一)抓住诗词中能粘合情与景的实词、虚词,以“融合”诗歌的情与景,体会诗歌的意境。

诗歌,或借景言情,或寓情于景,或缘情布景。对于借景言情和缘情布景的诗歌则需要寻找一个情景交融的“融”合点,如:“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江汉》诗中,诗人用“共”、“同”、“犹”、“欲”四字将客观景物与诗人的思想感情自然融合在一起。与天共远,与月同孤,心视落日而犹壮,病遇秋风而欲苏,老骥伏枥的情怀溢于笔端。而寓情于景的诗歌则需要抓住诗中附着情感的“景语”,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①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例1:你记得跨清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哀江南》孔尚任)在这里,一个“剩”字引人注目,作者并没有用“留”、“见”,其妙处就在“剩”虽与“留”意思相近,但“剩”字一般是被动的,而且有“残存”,“残余”的意思;另外“剩”字有时间性,给人一种“无可奈何”之感。“留”则无这么多含义。“见”只就眼前而言,不能给人以今昔对比的变迁感。

例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例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痛苦。

例4: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蒸”、“撼”具有夸张色彩。

例5: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郊兴》王勃)》

看这句诗,“湿”言“光”,“疏”言“影”,本身就不寻常,王勃写春雨,雨下的时间短,雨后日出,花上已没有雨水,在日光照耀下更见滋润,所以说“花光湿”,这个“湿”字极为确切。这个“光”字显得花有精神,所以说“光”字有情。风停了,在日光照耀下,叶影清疏,一个“疏”字,显得日光从叶影透出。完全按照生活的样子写出,又显得有诗情,用字尽妙于此。

②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例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例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曰细,脉脉绵绵,写的是自然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

例3: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王昌龄)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这时候,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所遇者: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这是一位满脸稚气的少妇。一个“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③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

A、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例: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竹枝词其一》刘禹锡)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王安石)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依依”、“霏霏”正是怅然若失的征夫情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萧萧”“寒”满载的是壮士报国的悲壮情怀。

B、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作用: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例: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李煜)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

C、量词

量词无时无刻不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但很少有人注意到它的修辞作用。吟诗作文中如果注意对量词的精心锤炼,往往可达到妙笔生花的效果。

一、巧用比喻修辞,量词可以加强对事物的描绘,使其更加形象生动。

(1)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张岱《湖心亭看雪》)

这里的“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用词再准确不过了,极有层次感、对比感的写出了雪后银白世界中的景物。而“一芥”“两三粒”,则以“小草”“米粒”作喻体,更加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事物形状、大小。

(2)应是水仙梳洗罢,一螺青髻鉴中心。(雍陶《题君山》)

整个诗句写君山之美,作者先以青髻的量词“螺”为喻体,说明水仙刚刚梳洗罢的乌黑发髻高高蓬起,就像螺壳那样的形状,真是美丽至极。作者又想象洞庭湖是水仙的一面镜子,仿佛水仙正对着镜子欣赏自己的青髻,娟秀挺拔的君山恰似镜中的螺形发髻高耸的样子。这种联想绝妙奇特,然而后面的联想完全是在前面“螺”这个量词比喻的基础上形成的,可见“螺”的美化作用的分量。

二、巧用移就修辞,量词可以化虚为实。

(1)友人来访,不小心碰翻了一杯乡愁,浓浓的气氛四溢弥漫。(曲近诗)

乡愁”是一种思想情绪,摸不着,看不见;而量词“林与之结合,便将其化为清香扑鼻的浓茶,浓香四溢,形象地展现出羁旅异乡的游子相聚,互吐思亲怀乡之情的动入场面。真是妙手著春。

乡愁”是一种思想情绪,摸不着,看不见;而量词“林与之结合,便将其化为清香扑鼻的浓茶,浓香四溢,形象地展现出羁旅异乡的游子相聚,互吐思亲怀乡之情的动入场面。真是妙手著春。

(2)、习习的清风在首在面上.手上.衣上,这便又感到了一缕新凉了。(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新凉”是一种感觉,不具体,作者用“缕加以修饰,化无形为有形,由于通感作用,仿佛立刻会使人感受到如丝佛身的清凉滋味。

三、有些虽词牵动全文,有助于主题的表达,意境的形成。

(1)、四国山色中,一鞭残照里。(《西厢记•长亭送别》)

‘鞭’用得形象贴切,使人仿佛看见四周山色中;渐渐西下的残阳,离山只有一鞭子”高了。既写出了离别的时间,又曲折地描绘出了莺莺依依不舍的心理张生的马已经望不见;但莺莺那颗依恋的心,却还始终系牵在张生的鞭捎上。同时;‘鞭’字还创造出令人销魂的意境四围山色,黄昏笼罩,莺莺伫立凝望远方,张生的身影由近及远,逐渐消融在残阳晚照中,唯有那道鞭影时隐时现,依稀可辨,从而形象而有效地突出‘送别这个主题。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港之上,侣鱼虾而友庭鹿,驾一叶之扁舟,举樽槽以相属。(苏轼《前赤壁赋》)

‘叶;不仅生动地再现扁舟的形状特征,而且配合语境赋予扁舟以动人的美感,使其与清风、明月和水波相映成趣,构成如诗如画的意境,使入遐想无穷仿佛自已荡着那轻盈如叶的小舟;课荡于茫茫无际的江面上,体验着那飘飘然羽化而登仙”的感受。

再则,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境界与“一叶扁舟’相形对照,大江水光更显浩渺无际;而小舟越发像风中之叶,轻微飘忽;似有若无。这自然而然地引出作者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等一系列的人生感叹。

总之,妙用量词不仅能令你的语言形象生动,引入联想,而且常常牵系着整

何逊“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

王维“下马饮君酒”、“日色冷青松”

常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王昌龄“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

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

以上各句中的“暗”、“饮”、“冷”、“悦”、“空”、“淡”、“绿”、“红”、“绿”、“老”、“肥”,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三)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侧重点。典型的比如杜甫的“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在教学中,让学生将己学过的含有倒辞的诗词,回顾出来,重新排序。如毛泽东词“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学生可以很快重排为“寒秋,(我)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湘江北去”;更为典型的、学生再熟悉不过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学生亦能很快重排为“欲目穷千里”,并能感知倒辞是为了对偶的需要。又如“柳色春山映,梨花夕鸟藏”、“云掩初弦月,香传小树花”、“内分金带赤,恩与荔枝青”。重新组合为:“夕鸟藏(于)梨花”、“小树花传香”、“内分赤金带,恩与青荔枝”。重新还原的目的就是要理解诗人特定环境中的思索,美丽景象中的情趣。

(四)注意诗词中的省略,用想象和联想去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

金开诚先生指出:诗词赏析始终离不开一个“想”字。吴世昌先生也说,读词须有想象。在诗词鉴赏中,根据诗词所规定的“再造条件”进行再造想象,可以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还原诗歌的场景,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这是诗词欣赏的必要环节。诗词的省略跟意象的组合有关。贾岛的《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对话,作者采用答话包孕问话的方法,精简为二十个字。在诗歌的鉴赏中,就可以指导学生能够根据问答,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发挥想象和联想,把省略的空白部分补充出来。这就有如电影里蒙太奇手法,一个意象接一个意象,一个画面接一个画面,镜头之间留下大量的空白,让我们的读者根据生活的逻辑、经验的积累、自身的修养去补充完善。

其实,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组合,借助了汉语语法意合的特点,词语与词语之间、意象与意象之间可以直接拼合,甚至可以省略起连接作用的词语。例如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又如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全部是名词的连缀,“象”的方面看好像是孤立的,“意”的方面却有一种内在的深沉的联系,似离实合,似断实连,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和再创造的可能。杜牧《过华清宫》后两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一骑红尘”和“妃子笑”之间没有任何关联词,直接拼合在一起。可以说是“一骑红尘”逗得“妃子笑”了;也可以说是妃子在“一骑红尘”之中露出了笑脸,好像两个镜头的叠印。两种理解似乎都可以,但又都不太确切。诗人只是把两个具有对比性的意象摆在读者面前,意象之间的联系既要你去想象、补充,又不许将它凝固起来。一旦凝固下来,就失去了诗味;而诗歌的魅力,正在诗的多义。再如欧阳修的《蝶恋花》:“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门掩”和“黄昏”之间省去了联系词,可以理解为黄昏时分将门掩上,也可以理解为将黄昏掩于门外,又可以理解为,在此黄昏时分,将春光掩于门外,或许三方面的意思都有。反正少妇有一个关门的动作,时间又是黄昏,这个动作就表现了他的寂寞、失望和惆怅。

(五)通过体会诗中字词体现的色彩,理解诗人有意构筑的画意与诗情。

这些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语用。但是作用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古人在诗词中,对色彩词的使用,常常是成对的。这些成对的色彩词,相互间或映衬,或点缀,或烘托,或照应。例如,在一些边塞、征戍诗中,多以黄白两色相对使用,表现出一种悲怆、苍凉、空旷、寥廓、广袤、萧瑟的意境。这样的诗句有:“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王昌龄)“边城何萧杀,白日黄云昏。”(高适)“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李白)“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发人。”(司空曙)“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李颀)在表现岁月流逝、感慨世事沧桑的诗中,常见青色与白色相对,烘托出一种孤独寂寞的意境。在这些诗句中常常以亘古不易的事物,如青山、青松等来反衬年华易逝的蹉跎人生。这样的诗句有:“青枫江上秋天远,白帝城边古木疏。”(高适)“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岑参)“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司空曙)“当君白首同归日,是我青山独往时。”(白居易)把红色同绿色相对,让它们相互映衬,相互对照,构成富有情调的和谐画面,来表现大自然的绚丽多彩。王维的《田园乐》:“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归,莺啼山客犹眠。”粉红的桃花,翠绿的细柳,缀着隔夜明亮的雨珠,又笼在空灵、灰白的晨雾之中,再加上黄莺婉转的啼鸣,好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村春晓图。这里红绿对照,洋溢着一种蓬勃、热烈的气息。王维在《辋川别业》中写道:“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由于映衬鲜明,对比和谐,绿色更加鲜艳,红色也格外热烈,造成一种扑人眉宇,甚至使人的心都仿佛要燃烧起来的浓郁春意。这种红绿对照的写法,后来的诗人一再运用:“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王安石)

大自然是色彩的宝库。但是,文学作品中的色彩世界是作家创造的,这和自然界的色彩有不同的地方。其中最主要的差异是:文学作品中的色彩具有作家的情感倾向。作家笔下的色彩,不是直陈自然环境的颜色,而是通过对色彩的选择与具体描绘,来抒发自己的感情。例如,白居易的诗句“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青门柳》),元稹的诗句“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行宫》)等,都是用色彩表达情感的例子,其中“青青”、“红”都随诗中所示的特定环境,附着上了诗人独特的情感。杜甫的著名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就是利用黄、绿、青、白四色的鲜明而和谐的对比,构成了一种色调柔美绮丽的画面,展示了春光的旖旎明媚,从而也表现出诗人愉悦欢快的心情。《西厢记》“长亭送别”中有一段曲文:“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是一幅秋风萧索的景象,其中的色彩给人带来一种凄凉的感受,使人最后读到“离人泪”三个字时,会产生深切的共鸣。

他们不仅用不同的色彩表达不同的情感,而且也用同一色彩表达不同的情感。例如,本文前面所提到的王维《田园乐》一诗,写桃红柳绿,这里的“红”、“绿”是一种“怡红快绿”,充溢着诗人悠闲安适、自得其乐的心情。李清照《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既然“红瘦”中浸透着惜花的感情,“绿肥”也就不可能产生使人满足的感觉。蒋捷的《一剪梅》写游子的心情是“一片春愁待酒浇”,环境是“风又飘飘,雨又萧萧”,所以当他感叹“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时,这“红”和“绿”只能是蒙上淡淡哀愁。柳永在《定风波》一词中,出于“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的特定心境,说“自春来,惨绿愁红”,这“红”和“绿”便带有一种惆怅惨淡的情味了。

课下作业:学考联通

【篇四】三角形的面积优秀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角形的面积》教案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执教者:团结小学 雷丽芝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91-92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完全相同的两个锐角三角形、两个直角三角形、两个钝角三角形、一条红领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不但请到了在座的老师们,而且请到了平面图形家族的成员们,看看有哪些图形呢? (教师出示准备好的纸片,分别是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形。)

师:这些都是我们常见的平面图形,同学们可要好好地了解它们。这些图形中,哪些图形的面积是我们学习过的呢?

生: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师:下面就看看同学们还记得吗?

(课件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请同学口述计算面积的方法并计算出结果。)

师:同学们真棒!作为一名少先队员,你们想知道自己佩戴的红领巾的面积吗?它是一个什么形状的图形 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三角形的面积。

板书:三角形的面积

二、新知探究

(一)、明确“转化”思想

师:在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们是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学过的长方形来研究的,那三角形的面积能不能也转化成我们学习过的图形,从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呢?

(二)、动手实验

师:请同桌用手中的三角形拼拼看,你能拼成我们会求面积的图形吗? 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 ( 同桌合作,用课前准备的三角形拼一拼,教师巡视指导。各小组派代表演示拼图过程。) 师:你们都拼出了以前学习过面积的图形,老师也想来拼一拼。

(教师用两个不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摆,怎样也拼不出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板书: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师:想一想:每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三角形的底和高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又有什么关系?(课件出示)(学生思考后回答)

板书: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师:现在你能猜想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学生思考后回答)

(三)、分类推导公式

师:猜想得对不对,我们具体来看一下它的推导过程。(课件出示)

1、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

3、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四)、知识小结 师:通过以上实验,你能回答以下问题吗? (归纳总结,课件出示)

一、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二、每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三、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底)。

四、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三角形的高)。

所以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 底×高

三角形的面积 = 底×高÷2

师:(课件出示)如果用S表示三角形的面积,用a表示三角形的底,用h表示三角形的高,那么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可以写成:S=ah÷2 ,由此公式还可以推出:a=2S÷h h=2S÷a。 板书:用字母表示:S=ah÷2

(五)、解决问题(课件出示)

1、例2、红领巾底是100cm,高33 cm,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S=ah ÷2

=100×33÷2

=1650﹙cm^2﹚

答:它的面积是1650平方厘米。

2、你认识下面这些道路交通警示标识吗?一块标识牌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 课件出示道路交通警示标识:向右转,注意危险,注意行人,慢行。)

(让学生计算其中一块标识牌的面积,底:9dm,高:7.8dm), 核对答案。

三、巩固提升

1、下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2c㎡,求涂色的三角形的面积。 (教材92页做一做)

2

、求出下面三角形的面积: 师:求三角形的面积时,要找到三角形中对应的底和高。

3、说一说:图中有甲、乙、丙三个三角形,你认为那个图形的面积最大?为什么?

师: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但形状不一定相同。

4、判断题:

1、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 × )

2、三角形的面积等于三角形的底乘以高再除以2。( √ )

3、两个三角形一定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

4、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那么形状也相同。( × )

5、三角形面积的大小与底和高有关,与形状和位置无关。(√ )

6、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它们的底和高一定相等。(× )

四、课末总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布置

教材93-94页练习二十第4、5、7小题。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面积

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 底×高

三角形的面积 = 底×高÷2

用字母表示:S=ah÷2

【篇五】三角形的面积优秀教学设计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姓 名:

工作单位:

地 址:

电 话:

电子邮箱:

廖锡明 永善县示范小学 永善县示范小学 13578071899 767356587@qq.com

五年级上册《三角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内容摘要:本课以折纸游戏导入,在复习旧知的同时悄悄为学生搭设好通往新知的桥梁;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发现、总结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阶梯状的分层练习,让学生在由易到难的训练中体会运用数学的乐趣。

关 键 词:三角形 面积 转化 游戏 小组合作 操作探寻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84~85页内容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体会转化思想的价值,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每小组各一个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纸;每小组各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一条红领巾;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发现规律

1、师:同学们喜欢玩儿游戏吗?(喜欢)今天我们就来玩一个游戏,好吗?(好)。请各小组拿出为大家准备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听好了,既然是游戏当然就有游戏规则,请想一想,如何在每个图形上折一次,使折痕两边的形状、大小完全一样,先思考、讨论有几种折法,再开始折,并用彩色笔画出折痕。看看哪一个小组完成得又好又快!

2、小组学生代表上台汇报操作结果。

3、师根据汇报有选择地在黑板上贴出以下四种折法:

4、让学生观察后提问。

师:这三个图形分别被折成了两个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什么图形?

生:这三个图形分别折成了两个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三角形。

师:如果我们知道长方形长为30厘米,宽为20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被折成的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你是怎样求出来的?

生1:长方形的面积是30×20=600(平方厘米)

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600÷2=300(平方厘米)

师:如果我们知道正方形边长为30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每个三角形的面积又是多少呢?为什么?

生2:正方形的面积是30×30=900(平方厘米)

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900÷2=450(平方厘米)三角形的面积优秀教学设计

师:如果我们知道平行四边形的底为40厘米,高为20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每个三角形的面积呢?为什么?

生3: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40×20=800(平方厘米)

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800÷2=400(平方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既做到复习旧知,又让学生初步理解三角形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为新知的探索做好铺垫。

5、 引出课题。

师:看来今天我们班的同学很乐意表现自己,老师真为你们而高兴。如果我们从桌子上任意取一个三角形,(师拿起任意一个三角形模型)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怎样求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研究的内容。

【设计意图】:从不会计算面积的图形中揭示课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6、板书课题:三角形的面积

二、自主探索,得出公式

1、玩游戏,小组内交流问题。

师:刚才同学们玩了一次折一折的游戏,想不想再继续玩?(想)好,现在我们再来玩一个。请听好要求:拿出信封里面的学具,从中找出两个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一拼,看你能发现了什么?同时在拼时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课件出示以下问题)

A、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能拼出什么图形?

B、拼成图形的面积你会算吗?

C、拼成的图形与原来每一个三角形有什么联系?

(学生在小组里动手拼一拼,并相互交流以上问题)

【设计意图】: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空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合作精神,自主探索三角形的面积的公式。

2、学生代表上台演示汇报(2名学生,1人汇报,1人演示)

生1边演示,生2边汇报:

我们用2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每一个锐角三角形的面积是这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师:哦!原来是这样!同学们,你们明白了吗?请把掌声送给刚才这两位小老师。

师:刚才这个小组是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来拼组的。你们还有其他新的发现吗? (寻找用直角三角形拼组的小组代表汇报)

(学生汇报的过程略)

师:汇报得真好!还有吗?

(点名用钝角三角形拼组的小组代表汇报)

(学生汇报的过程略)

【设计意图】:让各组学生口头表达自己小组的推导过程,锻炼学生整理思维、理顺思路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根据学生的汇报,老师小结。

(每一种拼组学生汇报后都贴在黑板上。在老师小结时,应故意把其中的一个三角形拿掉,并画虚线表示。)

师:看来不管是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还是钝角三角形,只要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就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追问:是不是任意一个三角形面积是任意一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师任意拿起一个三角形和不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纸板,让学生对比进行引导) 生:不是。三角形的底和高必须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相等时才对。

同学们现在说的很有道理,我们再来回忆一下刚才大家拼图形的过程。

老师板书:

三角形的面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板书)

师:看来,我们通过玩一玩,拼一拼,知道了怎样求一个三角形的面积了。那谁来说一说三角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生: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老师板书)

师追问:同学们,老师有点不明白,为什么写这个公式时用三角形的底乘高呢?“底×高”表示什么意思?为什么要“÷2”?

生:“底×高”表示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因为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要“÷2”。

(学生加深对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后,生齐读公式)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追问,让学生更进一步对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的理解,为下一步解决实际问题做好充分的准备。

师:同学们,如果用a表示三角形的底,h表示三角形的高,s表示三角形的面积,三角形面积的字母公式是什么?

生:s=ah÷2(师板书)

4、介绍教材P85页的数学知识。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今天我们一起动手推导出来的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2000多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发现了,请看屏幕。(多媒体出示P85页的数学知识)

师:同学们,我国古代数学家固然伟大。但是,老师觉得你们更了不起!他们年纪很大了才发现的,而咱们小小年纪不也找到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了吗?来,把热烈的掌声送给咱们自己!(响起掌声)好,接下来我们是不是更有信心继续展示自我?(是)

【设计意图】:通过数学知识的介绍,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同时增强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

三、回顾过程,总结方法

1、两个完全相等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是这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即:三角形面积=底×高÷2。

2、我们是把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来计算面积的,即利用旧知解决新问题。

四、学以致用,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推导出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现在我们就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好吗?(好)

1、 计算生活中的三角形的面积

(1)计算红领巾的面积

师:老师这里有一条红领巾,(展示实物)如果想求它的面积有多少?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生:需要知道三角形的底和高。

(课件出示例2)

红领巾的底是100cm,高33cm,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师:请同学们算一算。

(学生练习后讲评订正)

(2)计算三角形标志牌的面积

【篇六】三角形的面积优秀教学设计

《三角形的面积》微课教学设计

微课教学设计方案

【篇七】三角形的面积优秀教学设计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三 角 形 的 面 积 》教 学 设 计

五(4)班 叶华丽

教学内容:三角形的面积优秀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84-85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推导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理解长方形、平 行四边形和三角形之间的内在联系;

理解三角形的面积与形状无关,与底和高有关,会运用面积公式求三角形面积。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操作使学生进一步学习用转化的思想方法解决新问题;

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推理、概括等多种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三角形面积的推导过程。

教法与学法:教法:演示讲解、指导实践。

学法: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教学准备:三角形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同学们,我们每天都佩戴着鲜艳的红领巾,高高兴兴地来到学校学习新的知识,那你知道做一条红领巾需要多少布料呢?我们佩戴的红领巾是什么形状的?,怎样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三角形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三角形的面积)

二、探究新知

1、复习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求法

回忆一下,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是怎么推导的?

我们是先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运用学过的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找到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之间的联系,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用转化的数学思想来探索三角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2、操作实践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四种类型三角形(各两个)小组合作动手拼一拼、摆一摆,并讨论思考:

我们是用两个( )拼成了( )

拼成的新图形和原来三角形有什么关系?

(1)原三角形的底等于拼成的( )形的( );

(2)原三角形的高等于拼成的( )形的( );

(3)原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 )形的( )。

3、交流反馈

展示:(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摆拼)

(两锐角三角形)(两钝角三角形)(两直角三角形)(两等腰直角三角形)

看看这几种拼法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呢?认真观察,同桌互相说说。

〈1〉通过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只要是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谁能说说,每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拼成的平行四边形是三角形面积的二倍。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

4、归纳公式

(1)讨论:(屏幕显示提纲)

A、三角形的底和高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B、怎样求三角形的面积?

C、你能根据实验结果,写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下面请同学再仔细观察所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与三角形的底,所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与三角形的高看看有什么发现?

我们把这种相等的关系叫等底等高。

那么三角形的底乘以三角形的高求出的是什么?(与三角形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为什么除以2呢?(因为三角形的面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要除以2。)

(2)归纳交流推导过程,说出字母公式。

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的转化过程,无论什么样的三角形,

只要是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

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谁能说说,每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三角形的底和高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那么现在,你能得到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1〉底×高表示什么?

〈2〉为什么要除以2?

〈3〉如果用S表示三 角 形 面 积,用α和h分别表示三 角 形的底和高,那么你能用字母写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吗?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S=ah÷2

三、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1)这里有一条红领巾,求它的面积,你需要知道什么条件?你能估测一下这条底边有多长吗?(100厘米)

师:(出示课件)它的高是33厘米,你能计算出它的面积吗?

在练习本上算一算

(2)我们经常见到类似的标志的标志牌(课件出示),你知道这个标志牌的面积吗?谁口算一下。

3×4÷2=6(平方分米)

为什么不用2.5分米?如果这条底边是4.8分米(课件出示)还可以怎样列式。(2.5×

4.8÷2)

小结:通过这道题的解答,你明白了什么?

(3)你认识下面的这些道路交通警示标志吗?

向右急转弯 注意危险 减速慢行 注意行人

交警队准备用铁皮制作四块这样警示牌,你能算出需要多少铁皮吗?

(教育学生要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交通安全,接着让学生口头列算式,不用计算。)三角形的面积优秀教学设计

(4)小精灵也给大家带来了问题,请大家看屏幕

师:下图中哪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你还能画出和它们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吗?

学生打开书,在书中画一画

你画出了几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如果给你足够的时间你能画出多少个这样的三角形? 通过画这样的三角形,你发现了什么?(三角形的面积与底和高有关,与形状无关。)

四、总结收获

今天我们分小组通过动手操作,相互讨论、交流,用摆拼等方法将三角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推导出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种“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能帮助我们找到探究问题的方向,相信同学们今后能应用这一数学方法探究和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

五、作业:课本 P86 3、4

六、板书设计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长方形的面积=

三角形面积=2 三角形面积=底×高÷2 对 应

S=ah÷2

【篇八】三角形的面积优秀教学设计

公开课《三角形的面积》教案含教学反思

三 角 形 的 面 积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84-85页

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面积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第二课时,是在学生掌握了三角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学习的,是进一步学习梯形面积和组合图形面积的基础,教材首先根据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的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把三角形也转化成学过的图形,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和探索,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这样一方面使学生初步体会到几何图形的位置变换和转化是有规律的,另一方面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情分析:

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初步认识了各种平面图形的特征,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学生学习时并不陌生,在前面的图形教学中,学生学会了运用折、剪、拼、量、算等方法探究有关图形的知识,在学习方法上也有一定的基础,教学时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与日常经验出发,设置贴近生活现实的情境,通过多姿多彩的图形,把学习过程变成有趣的、充满想象和富有推理的活动。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推导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理解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之间的内在联系, 体验转化的思想方法解决新问题。

2、理解三角形的面积与形状无关,与底和高有关,

3、会运用面积公式求三角形面积。

4、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推理、概括等多种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三角形面积的推导过程。

教法与学法:教法:演示讲解、指导实践。

学法: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教学准备:三角形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课前游戏(激趣、引入新课)

老师:同学们好,上课之前我们玩一个拼图游戏好不好?看一看哪位同学是我们班的拼

图高手,高手在哪里?(课件出示拼图)

老师及时鼓励和表扬学生!

二、引入新课

老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你是拼图游戏的制作者,你应不应该知道这些图形的面积大小呢?

追问:应该知道哪些图形的面积呢?

学生:平行四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面积?

老师:那这些三角形的面积怎么计算呢?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开始我们的新课?(板书课题:三角形的面积)

老师:上课!

学生:起立,老师好!

三、探究新知

活动一:完全相同的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优秀教学设计

(1)老师:同学们想一想,我们是怎么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

追问:那我们能不能用同样的思想考虑三角形的面积问题呢?现在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三角形,怎样把三角形转化成我们所学过的图形?两人一组想一想,拼一拼。(教师巡视指导)

(2)演示互动,交流反馈

老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拼的?

(学生汇报并且交流拼法,培养学生的有序、不遗漏的思考)

看看这几种拼法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呢?认真观察,同桌互相说说。

【意图】:让学生明确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活动二:探究三角形面积公式

(1)老师:下面我们再次合作,根据你们转化的图形,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先学生独立思考,后讨论交流)

(2)学生汇报

老师:谁来说说你们组的想法?(教师及时鼓励学生,并加以引导,注意课堂生成) 师板书: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追问:那么三角形的底乘上对应的高,求出的是什么?(

学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追问:为什么除以2呢?

学生:因为三角形的面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要除以2。(强

调除以2的意义)

总结:无论什么样的三角形,它的面积都可以转化成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来计算,所以我们得到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底×高÷2

能用字母表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师板书s=ah÷2(生齐读)

活动三:推导公式的多样化(flash动画播放)

三角形的面积优秀教学设计

老师:还有没有别的想法的推导的?(如果有,让学生汇报;若没有,进行Flash动画播放)

追问:谁想说一说你看到的想法?(让学生汇报,教师发挥引导者的作用)

活动四:三角形面积大小受底边和高两个因素的影响

老师:同学们都知道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那三角形的面积大小到底受谁的影响呢?怎么影响?

学生:底和高

老师展示课件,让学生直观的看到面积的大小变化,让他们亲身体验和看到面积大小变化受底边和对应底边上的高的影响。

四.、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1、(意图:用公式解决)回到游戏,通过测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意图:用四边形的关系解决问题)上图是一个平行四边形,看图填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三角形ABC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3、

(意图:底边乘对应的高)

4、 (意图:不同方法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及知道面积和高的情况下求底边)

5、拓展题:阴影部分的面积和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关系?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面积

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

三角形的面积=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2

=底×高÷2 ? 3 12÷3×2 =4×2 =8(厘米)

附教学反思: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三角形的面积》这节课,我是按提出问题、寻找思路、实验探究的步骤,以小组合作交流学习为主的形式进行教学。学生已经经历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所以我以学生在推导中获得的经验为基础,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下面就本节课谈谈我的想法与做法:

一、本节课的导入,我开始设计的是:校园内有一个三角形的花坛要种花,得根据花坛的面积来买种,你能帮助计算出花坛的面积吗?试讲时,同学们根本不感兴趣,而三角形花坛现实生活也很少。而红领巾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事物,关于它的面积是多少,大家一定很想知道,我本着生活中产生数学,又作用于数学的理念。所以我以求一条红领巾的面积是多少来导入新课,这样会比较自然。

二、为了落实学目标,让学生在拼摆过程中发现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我预设了两种情况:一种是学生没有说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一种是学生直接归纳出两个完全一样: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结合这两种情况,我采取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果是第一种情况我就会拿出两个不一样的三角形问学生:这两个三角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学生回答不能,我进一步追问:为什么?这样强调了必须是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才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突破了重难点,为下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在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的过程中,在试讲时发现学生对三角形的底、高与平行四边形的底、高之间的关系理解不透,因此教学时,我把这个内容作为教学的难点,我力争运用准确,简炼的语言去引导学生发现、表达、同桌互相说,使学生对于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不但理解还能准确地运用语言表达出来。在练习的设计上主要明确三角形的底与高必须相对应,三角形的面积与底和高有关。

三、本节课我不但注重数学知识的学习,还关注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转化”是数学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思想,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中我已经渗透了。在本节课自始至终从引入到探究,直到运用环节始终贯穿对数学思想的渗透。在总结时还向学生介绍了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其它方法:割补或折叠,这样不但尊重了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从不同的途径和角度去思考和探索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四、在本节课中,我认为还存在许多不足

1、老师的语言不够严密,应加强理论方面学习和自身素质的提高。

2、评价语言不及时、不到位,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对学生的问题有包办代替现象,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进一步改进。

以上是我个人初浅的看法与做法,敬请各位教导及同行提出宝贵意见与建议,以便今后更好工作。

【篇九】三角形的面积优秀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三角形的面积优秀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 多边形的面积

第2课时—三角形的面积

1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91页主题图、92页例2、 “做一做”, “你知道吗?” 2 教学目标

2.1 知识与技能:

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2过程与方法:

是学生经历操作、观察、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3 教学重点/难点/考点

3.1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3.2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3.3 考点分析:

能根据具体情况应用三角形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4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三角形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我们学校有一批小朋友要加入少先队了,学校为他们做了一批红领巾,要我们帮忙算算要用多少布。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帮学校解决这个问题?(屏幕出示红领巾图)

师:同学们,红领巾是什么形状的?

生:三角形的

师:你们会算三角形的面积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探索这个问题。

板书:三角形的面积

二、 新知探究

(一)、课件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

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么计算?

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得到的?

生说推导过程

师:在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时,我门是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学过的长方形来研究的,那三角形的面积你打算怎么研究呢?

生1:我想把它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

生2:我想看看三角形能不能转化成长方形或平行和四边形。

(二)、动手实验

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学具: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一个长方型,一个平行四边形,你们可以利用这些图形进行操作研究,看哪一组能用多种方法发现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生小组合作,教师巡视指导。

(三)、展示成果,推导公式

师:同学们经过猜想,验证,已经推导出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请展示给大家看。 生展示

汇报一: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

汇报二: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

汇报三: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

除此之外,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还可以拼成三角形

三角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2

=长×宽÷2

=底×高÷2

(四)、例题讲解

红领巾底是100cm,高33 cm,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三、巩固提升

(一)、 一种零件有一面是三角形,三角形的底是5.6厘米,高是4 厘米。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单位:厘米)

5.6

(二)、指出下面三角形的底和高,并口算出它们的面积。 ( 单位:厘米)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三角形的面积优秀教学设计 三角形的分类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