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学作文】
【篇一】与人教版八年级第四单元有关的课程标准要求
说课稿精选《说“屏”》《桥之美》(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安徽省濉溪县“第三届教坛新星评选”
濉溪县教育局教研室
2006年10月24日
濉溪县“第三届教坛新星”优秀说课稿选
《说“屏”》说课稿
抽签编号:03
选送单位:岳集中心学校
说课人:张军永
《说“屏”》这一是重点练习学生快速阅读能力,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提高学生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二是适当复习,介绍说明文的文体知识。不少学生可能没见过屏风实物,教师可提供一些图片,学生有了直观印象后文章就好理解了。可以让学生自学课文,不必过多讲解本课内容,要调动学生的想象能力,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审美能力等。鉴于此,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如下: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了解屏风的有关知识。4.理解文中古诗词的含义。5.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装点更加美好的生活,感受浓浓的诗意,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能力。
教学重点
1.体会文章诗情画意的语言。2.使学生能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中引用的古诗文的含义。
其次说教学法。《课程标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得到积极提倡。所以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如下:
1.导读法——创设情境,指导点拨。
2.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学习中掌握方法,在实践中提高能力。
3.利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搜集相关知识。
再次,说教学程序,分四个步骤来说。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教师出示一面屏风,由此导入:1.这是一件什么东西,谁能说明一下?2.大家回忆一下,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结合这(1)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给“屏”做一个解释,并说明其用处。(2)本文作者对屏风的感情是怎样的?请指出具体的句子。
此一程序的设计旨在扫清阅读障碍,让学生掌握识字的方法,达到汉字辨形的目的,培养学生查字典的习惯。其中问题2的设计在于让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课文。这一环节的时间实际上也是训练学生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以及筛选归纳和概括信息的能力,反复朗读并变化方式,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三)研讨课文,合作探究
1.找出文章中引用的古诗词,并尝试理解。
2.老师提供《秋夕》全诗,让学生猜读字面意思,诗歌内容,进而猜测意境。老师点拨:此为一个失意宫女深宫生活的图景,在一个秋天的晚上,白色的蜡烛发出微弱的光,给皮肤上的图画添了几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调。这是一个孤单的宫女用夏日的小扇扑打着飞来飞去的萤火虫。她在无聊中过着怎样的日子?
3.老师小结:这些古诗词使全文有了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而这和本文的说明对象“屏风”这种传统器具是相称的。
这一环节的设计在于让学生体会文中古诗词的含义,培养学生对古诗词,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感受浓浓的诗意,进一步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此环节旨在让学生再次明确教学内容和重难点,并巩固所学知识。
最后说一下板书。就文章内容而言,首先就交待了什么是屏,并引出其“似隔非隔,在空间中起着神秘作用的东西”的特征。紧承前文,介绍了屏风的三个作用:分隔内外,艺术点缀,挡风,而后介绍分类,最后点出用屏的不足,提出希望,含有期盼之情。而在字里行间又渗透着对屏的赞赏之情,所以做以下设计:
说“屏”
1.对象及特征
说2.作用和分类赞赏之清
屏3.应注意的问题期盼之情
4.再强调作用
《说“屏”》说课稿
抽签编号:06
参选单位:濉溪初级中学
姓名:任明新
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特点:
《说“屏”》是古建筑园林专家陈从周先生写的一
1、了解中国古代“屏”的实用功能和艺术装饰功能,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征、条理清晰地说明事物的写法。
2、理解作者对屏风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3、了解文中古诗词的意思,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以上确定的三个教学目标,把其中第一、第二条确定为教学重点,第三条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一)课型设计:赏析探究课
让学生通过有感情朗读,感受作者对屏的浓浓的喜爱之情,以及文中多处引用古诗词所散发出的浓浓的诗意和韵味。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了解我国古代屏风的常识后激发创新欲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赏析文章语言,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关于屏风的古诗词,展望屏的新用途。
(二)学情分析
很多学生对屏这一具体事物缺少直观性的了解,因此,教学开始,教师可通过出示小屏风并用多媒体展示屏风的图片,增进学生直观性的认识,同时激发学生对于屏的学习和探究兴趣。文中几处关于屏的古诗词,学生不易理解,可在课前布置学生查工具书理解诗词大意。
三、教学程序
本文的教学环节由整体到局部,引导学生了解关于屏的知识,于文本的字里行间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文中浓浓的诗意。为此,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分三步
1、展示一件屏风:同学们,这是一件什么东西?明确:这是一件贝雕的屏风
2、你还见过什么样的屏风?然后投影屏风画片。
学生自由讨论,然后简单评述。
导入:屏风,一个富有诗意的名称,自古以来它就有着神秘的作用,集实用与装饰于一体,虽然在我们的生活中已不多见,但它独有的魅力仍能牵动着我们的情思。今天,让我们与陈从周先生一起来说“屏”。
3、作者简介:陈从周(1918—2000),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分四步骤
1、正音释义,积累词语
令人销魂齐声称道帷幕因地制宜伧俗得体
休憩擅长忒驻足雅俗之分
2、体会作者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师生点评:
3、用一句话归结本文大意?
讨论后明确,本文介绍了屏的作用、种类和设置,流露出对屏的喜爱之情。
4、用文中语句回答什么是“屏”?用自己的话作一解释。
讨论后明确:第三段中“屏者,障也”。意思是,屏风是用作遮挡、阻隔的东西。
(三)理清思路,体会感情:分五步骤
1、本文在结构上有何特点?梳理一下作者的思路。
讨论后明确:总写—分说—总写
第一部分(1)充满深情引出“屏”
第二部分(2—4)介绍“屏”的作用、种类和设置
第三部分(5)再说“屏”的作用,点明写作意图
教师就势完成板书设计
2、对屏的感情怎样?用文中语句说。
讨论后明确:富有诗意,令人销魂,心生向往之情,实在微妙,齐声称道
3、根据课文,说一说屏风有何作用?
讨论后明确:①分隔作用②艺术点缀③可以挡风
4、屏风可以怎样分类?
讨论后明确:按其建造材料和装饰的华丽程度,屏风可以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
5、作者认为屏风的设置应注意些什么?
讨论后明确:因场合不同,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风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都要做到得体。
(四)赏析语言,感受诗意:分为两步骤
1、本文是一①记得童年与家人……②后来每次……
③小时侯……④近来我也注意到了……
⑤古代的画中……⑥旧社会男女有别……
⑦从前女子的房中……
作用:①作者与屏相关的亲身经历穿插其中,给读者真切的实感。
②有意无意的旁引,向读者展现了旧时人们独有的文化现象和生活情景,有一种动人的温馨的情韵。
2、借助诗词赏析工具书,了解文中引用古诗词的意思,说一说引用这些古诗词有何作用?
讨论后明确:
①“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描写封建帝王后宫宫女们寂寞凄清的生活图景,烘托人物内心的孤寂。
②“锦屏人忒看得这韵光贱”。
“锦屏人”指闺中女郎杜丽娘,她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
③“抱膝看屏山”。
写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
好处: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和展示屏风之美是相称的。
(五)总结积累,拓展延伸:分三步骤
1、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喜爱之情。希望引起建筑师和家具师们的注意,以期屏风在今后的装饰艺术中重新大放异彩。
2、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写“屏”的古诗词,写出来交流。
如:南朝《闺怨“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
李商隐《嫦娥》:“方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李贺《洛妹真珠》:“金鹅屏风蜀山梦,鸾裾凤带行烟重。”
《屏风》:“月风吹露屏外寒,城上鸟啼楚女眠。”
3、想象一下,屏风将来会有怎样的用途?
板书设计:
说“屏”
一(1)深情总引屏
作用
二(2—4)分说:种类
设置
三(5)写作意图
《说“屏”》说课稿
抽签编号:08
参选单位:安徽省濉溪县刘桥中心学校
姓名:穆振华
各位评委:
我的抽签号是8号。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材上册第三单元的第15课《说“屏”》。下面,我主要从对文本分析,课程三维目标、教学重难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教学程序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及课程目标的确定。
1、教材分析:《说“屏”》是陈从周先生小品文的代表作,作者以艺术家的独特眼光.凭借建筑家的深厚学养,为我们解读了“屏”这一经典建筑语言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说”的对象有几分古朴,有几分清雅;“说”的内容有几分专业,有几分见地;“说”时有一点悠闲,还伴有几许深情。文本向我们介绍了“屏风”的功能与种类,但这不是文本的重点内容,文本的目的在于提出期望:今天,我们应更好地使用屏风,让现代的建筑融入一点古典之美。
基于文本的以上特点,从教学内容来看,不能把它当作单纯的说明文来处理,而应在教学中强调训练学生的阅读概括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应关注语言,品砸其中的情味。因此,在教材处理、内容取舍方面,我拟定兼顾两个方面:一是重点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提高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二是关注文本的语言特点,引领学生品味语言美。
2、课程三维目标的确定
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重点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屏”的相关知识;体会文本诗情画意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
(这样的文章,学生一读可能会喜欢上的,但这种喜欢是感性的、浅表的,要完成从文本知识到阅读能力,从文化积累到技法欣赏,从文字表面到内心感动的飞跃,就必须在教师的引领下自主、合作和探究,通过师生、生生、生本对话交流来完成,有机构建教师、文本、学生三位一体的灵动课堂。)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对话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体味古典美与现代美的兼融。
二、教学重难点的确定,学生资源分析及教学方法的运用。
1.重难点的确定:关注语言的情味,理会行文的技巧
2.学生资源分析:我们知道:面对课堂,教师是资源,文本是资源,学生也是资源。下面说说对学生资源的认识;时代的发展,岁月的变迁,年代的久远,屏风已淡出我们的生活。不少学生可能没有见到过屏风实物,作者在文中也并未对“屏”作形象化描述,加上“屏”在日常生活中也不多见,没深入大众生活,这种时空上的隔膜,有可能阻碍学生的兴趣,阻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品味,这就需要在教学时,教师巧用多媒体展示,提供各种屏风图片,给学生直观印象,让学生对屏风的古朴美、通透美、玲珑美、趣味美、文化美有些了解;在课文的整体把握上,学生的能力可能欠缺,缺乏比较系统的学习方法,概括能力有待提高;在品味语言方面,由于本课的诗词较多,难于理解,学生可能体会不到文本古朴的、诗意的语言。因此,我在问题设置和学法指导上尽量做到具体,有梯度,易操作。
3.教学方法:教师运用导读法,创设情境,以预设为主,引领指导、点拨感知文本、研读文本;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学习相结合,在小组学习中掌握方法,在自学中实践提高。
三、说教学程序
在课堂教学中,我构想通过激发兴趣、导入文本——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品味赏析、合作探究——总结、拓展延伸这四个环节来组织教学。
(一)激发兴趣、导入文本
课堂伊始,我准备借助多媒体课件,把制作的屏风工艺品的画面展示出来,让学生获得切实的感受;并让学生自由谈论:你所见到的屏风及特点。此活动既能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唤起学生与课文对话的欲望,还能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引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此铺垫,教师再激情导入文本:屏风,一个富有诗意的名词,它有着神秘的作用,集实用与装饰功能于一身。虽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多见,但它独有的魅力仍能牵动我们的情思。今天,让我们与陈从周先生一道来说“屏”(板书课题、作者)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我准备在学生感知文本之前,先引领学生扫清文字障碍。通过多媒体投影文中需要识记、积累的词语:“纳凉”、“帷幕”、“伧俗”、“忒”、“雅俗”等。引导学生以“幕”为例,把它与“蓦地”、“坟墓”、“募捐”、“慕名”、“摹仿”等形似字区别开来,让学生掌握识字的方法,达到汉字的辨形目的,而对文中“雅俗”、“美感”……等词,则完全放手让学生自查词典、自行释义、以此培养学生查字典的习惯。然后,让学生限时读文,根据出示的思考题来把握文章大意。我设计了三个问题:
1.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给“屏”作一解释。并说明其作用。
2.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
3.文中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请找出具体的句子。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语文教学要重视整体把握的能力,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针对课标关于“阅读”的建议,解决问题一时,实际就是训练学生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以及筛选、归纳、概括信息的能力的一个过程。针对问题二,我准备组织引领学生运用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思维,表述自己的看法,学会合作学习,通过预设的问题,让学生交流、合作,同时在合作学习中要注意方法指导:合作学习要建立在学生真正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合作技巧的指导,就近组建合作小组,确定中心发言人,组织讨论,教师巡导,成果展示,用“我们小组认为(收获)的是……”的句式说话。在合作交流中明确:作者主要从屏风的作用、分类、设置三个方面介绍了屏的知识。而对问题三,则在指导学生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抓住以下关键语句把握:“富有诗意”、“心生向往之情”、“更觉得它实在微妙”、“诚如是,则我写这作者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小时候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更深。全文多处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并期望屏风走进大众生活,我们应更好地使用屏风。至此,在本环节,教师引领学生理解了文本内容,明确了行文思路,突破了教学重难点,也培养了学生搜集、筛选、分析、归纳概括信息的能力。
(三)品味赏析、合作探究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所以,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有必要让他们勾画出自己感受最深、最喜欢或认为写得很精彩的语句或段落,并谈谈读后的感受。我准备通过设置能激发学生阅读期待、激活学生思维、关注他们的情感流露并对他们进行语言训练的主问题来勾联前后环节:“同学们,屏风在我们的生活中已不多见,可是读了文章,或许你也喜欢上了屏风,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作者引用了不少古诗、用词典雅。请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并用‘我最喜欢_______这个句子,因为它________’的句式回答问题。”(多媒体展示此问)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一定要摒弃看似活动热闹,实则浮躁无功的自主与合作探究,要竭力通过有效地预设引导学生探究理解文中的古诗词,感受浓浓的诗意。学生可能会提到的句子是:“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抱膝看屏山”、“闲倚画屏”。说到这些句子后,要让学生说出诗中的意蕴,来提高语言感悟力,通过品味诗文,体会文本信手拈来的诗文化用,表现出的古朴的语言风韵;还要引导学生体会文本俯拾皆是的雅词、单音词、文言词。如①纳凉、销魂、称道、点缀、徒劳;②置、咏、勾;③屏者、障也、皆可置之、未始不能。这些词均彰显了语言的魅力。这样的朗读与语言品味,才能体悟到作者对屏风、对中国古典文化的深情,从而把“审美”和“感动”的种子播洒到学生心灵,有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四)总结积累、拓展延伸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文本学习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教学任务的结束。我准备在对本课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后,利用现代网络技术,让学生克服以往以文本为中心进行学习的倾向,实现教材内外的沟通、整合和课堂内外的交流,用多媒体展示古诗词中涉及到“屏”的诗句:南朝《闺怨》“屏风有意障明月,灯光无情照无眠”、李商隐《嫦娥》“去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交流讨论、重现画面、轻松自然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加厚了学生的人文底蕴,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维度的目标要求。最后让学生想像一下,屏风将来会有怎样的用途?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并写成短文。布置此项作业,其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课堂学习内容,并将已经调动起来的生活体验深化,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及写作能力。当然,因时间原因,可能拓展部分无法当堂完成,不妨放在课后探究。
我以为,这样的程序设计有感知、有体验、有操练,听、说、读、写的能力力求落到实处,突出情趣,真正让语文学习成为能力训练的有效形式。
四、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的功能主要是简要而全面的概括教学内容。
附:
说“屏”
陈从周
作用
分类设置愿屏风走进生活
巧
各位评委,以上是本人对《说“屏”》的教材分析、教学程序等方面的前瞻性预说。文本解读可能粗浅,设计程序也许不尽人意,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评委批评指正。
以“读”贯之活动充分积累丰富
——《桥之美》说课
抽签编号:13号
选送单位:濉溪城关四中
说课人:胡丽
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八年级上册第12课《桥之美》,由粗读到品读,我对这一课有如下认识
一、解读教材
《桥之美》是著名画家吴冠中的一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积累美词,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的美学知识。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思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3、品读赏读精彩语言,体会科学小品文的语言魅力,体味语言的个性色彩。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的说明技巧。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充分感受美的熏陶,提高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 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
知识和能力目标当属教学的重点,培养学生获取知识,提升能力,锻炼思维应是语文课永远的使命,而“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则是教学中努力突破的重点,尤其是对文章极富个性的语言赏读,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演练的好契机,可能会在课堂上形成一个各抒己见,人人争议的小高潮,也是鼓励学生个性阅读,大胆思考,创意表达的一个设想。
二、关于教法:
对这样一
我设想“以读贯之,活动充分,积累丰富”,八年级学生刚刚接触说明文,而本文又是一
快速阅读,感知形象——定向阅读,提取信息——可视阅读,学会鉴赏——句段品读,体味语言——美文联读,感受特点——课外扩读,拓展延伸。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桥是经过放大的一条板凳——桥梁专家茅以升这样解释桥,那么在画家眼里,桥又是怎样的形象呢?又会有怎样的魅力呢?让我们跟随吴冠中先生一起,对“桥之美”进行一次全方位多角度的审视与探寻吧!
(直入课题,会比图片展示更具简洁性,闲言少叙,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课文情境语境中)
(二)快速阅读,感知形象。
要求学生速读全文,思考文章说明对象是什么?用“这是一(1)在作家看来“桥”“美”在何处?
(2)你对此有何感想,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3、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语言信息最丰富的学习内容,我设想让学生注意勾画圈点,学做批注,大胆积极思考,进行个性化的表述,要求他们学习中切实体现合作意识。)
4、默读课文,把握课文的行文思路,理清说明顺序。
(教师点拨指导:可先概括各段的内容要点,内容相近的段合成部分,把全文划成相对独立的若干部分,归纳每部分大意,依次衔接,就形成了文章的思路,得出了文章总-分-总的说明顺序)。
(1)同桌之间合作、交流。
(2)师生互动交流。
(这一环节是本课应突破的难点,重视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教是为了不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注重学生自主能动的学习并让学生自主实践,合作探究。)
(四)可视阅读,学习语言。
多媒体显示形态各异,背景不同、多姿多彩的桥,让学生比较鉴赏,认识“桥之美”。
(这一环节回扣课文,形象直观的对学生进行了美的熏陶,并且让他们直接学用了文章的美学原则如变化和谐等去品评鉴赏,而不仅仅止步于欣赏。)
(五)句段品读,体味语言。
1、多媒体显示一组句子,要求学生体味其情味。
如“茅盾故乡……舒畅的气”
“早春天气……令画家销魂”等。
2、自己寻找一些充满诗意,语意蕴含丰富的语例,品读赏析,可用“我喜欢……这句话,因为它……”(可以用词,修辞,表达手法,句式特点等多方面入手)
(这一环节的设计重在让学生在个性化阅读的基础上,进行语言积累,畅谈审美体验)
(六)美文联读,鼓励创新。
联读《中国石拱桥》,比较两文的异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或制作表格具体对比。
(教师提示:从两文的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语言特征等角度,比较评析。)
(这一环节设计是主要引导学生充分理解规范说明文与科学小品文的区别联系,全面认识“说明文”这一文体,深入认识文章写作特点。)
(七)课外扩读,拓展延伸。
1、课外搜集有关“桥”的诗词文字,或者了解桥的名称由来,有关桥的故事传说等。认识立体全面的“桥”,发掘全方位多角度的“桥之美”。(可以当堂展示一些教师准备的诗文资料)
2、以“写”为主的拓展延伸,用书中所学的美学原则,如对比、变化、和谐等欣赏、品评一幅山水画,学用第四段文字表述。
(这一环节联系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树立“大语文”学习观,连接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八)板书设计:
桥之美
顺序:总_——分——总
语言:描写说明
(板书设计原则力求简洁,全面,概括。)
在这样一节“以读贯之”的语文课上,学生“活动充分,积累丰富”,他们不仅收获了知识,而且提高了能力,训练了思维,愉悦了审美,而且在贯穿全课的阅读中,在对课文富有情趣的欣赏中,在师生自由平等的对话中,在深入内质的思考中,会引导培养学生拥有开放的学习视野,合作探究的意识,自主创新的勇气。这样的语文课,我想也一定符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发展为核心的新课标理念,课堂上才能出现活泼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及较好的效果,才有可能达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点。
《桥之美》说课稿
抽签编号:14号
选送单位:任集中学
说课人:凌涵伟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1、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的意义和作用2、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3、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应当说新课标更突出了对学生心灵的品味和个性解读。综合以上要求,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积累一些雅词妙局,了解课文脉络,品味文中优美活泼、形象诗意的语言。
〈2〉能力目标: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感悟能力。
〈3〉情感目标:体验生活,学会审美,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感官灵敏、感受丰富的人。
4、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品味文中优美活泼、形象诗意的语言。体验生活,学会审美,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感官灵敏、感受丰富的人。
二、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学习必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意识,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为了促进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本课的教学方法可采用:
1、朗读教学法。本文语言优美形象富有诗意,很适合十几岁的学生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学生兴趣,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含义,品味文章语言的精美,为全方位的品评鉴赏奠定基础。
2、点拨引导法。在新课标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组织要求下,教师组织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教师只是点拨引导。这样能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自觉性,思维活动的灵活性,使他们由接受性学习向探究性学习、由从书本中学习向生活中学习。
3、美点寻综法。学生是课堂的主人,阅读的主体,进入文章情境中去欣赏文中的美点,和作者产生共鸣,并用自己的语言谈谈其独特的美。
三、说学法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适应这一原则,本课的学法可采用朗读、跳读、研读、精读等读书法,以及欣赏法、交流法等。
三、说教学程序
为了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在教学程序的设置上,要特别注意课堂教学的民主性,教师是以平等对话的方式进行教学,要注重课堂自然动态生成,因势利导,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具体设计如下:
〈一〉激情引趣
我准备这样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各类名桥图片,让学生欣赏并谈感受。这样设计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引起他们强烈的阅读期待心理,从而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二〉听读课文,感受体验。
教师配乐朗读,学生用心倾听,感受课文的美。并出示阅读目标:文中描写了哪些桥?展示了哪几幅画面?谈谈听后的感受。这样设计能营造出一种轻松活泼的教学气氛。
〈三〉朗读课文,感知文意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从而感知文意。
2、要求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找出在作者的眼中桥美在哪里。
3、学生自由发言,畅谈自己的感悟。对学生的发言言之有理就应给予表扬。
〈四〉研读课文,美点寻综
设计这一环节,是为了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具体设计如下:
1、学生采用跳读、研读等方式研读课文,并说说文章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品评文章的美。
〈1〉语言美。教师提问:文章哪些语言美,美在哪里?
〈2〉结构美。文章结尾生发拓展,点出桥的内涵美。
〈3〉意蕴美。文章将桥自身的结构美与它的构图美作对比,强调了桥之美在构图。
3、在以上基础上,教师归纳文章在写作的不凡之处,并形成板书。
——以美写桥
——以情写桥
——以形写桥
——以桥写桥
〈五〉、用心欣赏,用心感受。
1、多媒体展示各类桥,让学生用心欣赏,并把感受形成文字写下来。这一设计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自己的感受体验化。
2、交流。先小组交流,再由小组代表向全班交流。这样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精神与创新精神。
〈六〉拓展延伸
把本文与〈〈中国石拱桥〉〉从内容和写法上进行比较。设计这一环节是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感悟,引导他们以新的审美视角来欣赏事物。
〈七〉课外学习自助餐
1、课外观察自己身边的桥,把对桥的感悟写成文字。
2、从古诗词或文学作品中搜集描写桥的佳句做一个专题积累。
设计这两个问题,是为了巩固课堂所学内容,使学生的感受体验化。
附板书:桥之美
——以美写桥
——以情写桥
——以形写桥
——以桥写桥
《桥之美》说课稿
选送单位:韩村中心校
说课人:周智龙
抽签编号:22号
尊敬的各位评委:
我是来自韩村中心校的周智龙,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的第十二课《桥之美》,这是一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积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美感、驻足等词语;了解桥的美学价值;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和审美能力;训练学生的语文基本功;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理清文章思路;揣摩文章诗意化的说明性文字;感悟精读四步法;(教学重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令学生接受美的熏陶;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及生活品位;(教学难点)
这里要强调说明的有以下两点:
一是训练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即听说读写思辩悟的能力。这是语文教学必须承担的基本任务,无论教改的方向往何处发展,也不管他是哪一类的课文,只要是语文教学,就必须直下承当,无可卸责。这里之所以标显出来,是因为近来的教学大有忽略倾向,借此警示自己,语文教学的根本不在花色而在务实。
二是教学重难点的设计,并没有凸显说明方法及顺序等,而是注重领受语言文字及其内涵的美的熏陶,同时感悟学习方法。这是因为这
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抚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湖水苍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一座长桥,卧龙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
如此优美的文字,充满着诗情画意,这样生动的意象,具足着艺术底蕴,句句如歌,旋律动人,这决非常规说明文可比,若不将此定作教学重点,岂非失之交臂?并且此若不悟,下面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令学生接受美的熏陶,提高审美情趣及生活品位的教学难点,也就不可能得到突破。
目标制定之后,便要选择确定符合课文个性特征的教学方法,针对这一课,我以为诗化意象的语言,应当以读摄之。因为只有读,才易与作者产生共鸣,才能领会文章的精妙之处,进而领悟其内涵。因此,鉴于课型,私下设计了“精读四步法”展开教学,即:
一读通字词整体感知,
二读品佳句领悟印证,
三读析特色实现收获,
四读重迁移能力提升。
实践证明,这一方法在实施二类阅读课文的教学时,效果较为理想,甚至一类课文的教学也可在这基础上细化运用,具体原理将在教学设计的程序中加以解释。
那么确立科学规范的教学模式流程更是不可或缺的教学准备工作之一,鉴于新课标理念中的自主合作与探究这一理念已成共识,这儿不再多说。
接下来,谈一谈教学程序的设计:
一、创情景,自然导入(旨在将学生导入学习境界)
(具体做法:采用与上一课《中国石拱桥》作对比的方法导入,两课的作者,一是科学家,一是画家,艺术家,他们眼中的桥分别是怎样的呢?激起疑情,导入学习。)
二、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㈠听读课文,初步感知桥之美
(指名口述感受及感觉,训练感悟思辨及语言表述能力)
1、听读,说感受
(要求听出关键词句,之后说出自己的感受,旨在落实听力训练)
2、圈点勾画,解决字词(重视积累的习惯培养)
深化感知,发现疑问(引导学生初步进入自主学习)
㈡快速默读课文,要求:
1、圈划自己喜欢的词句,同时批注喜爱的理由(个性化阅读能力培养)
(这正是个性化阅读的体现,这种阅读放中有收,既能发散思维又能深化感受,即可读中内化又可写中运用,而且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感情需要,十分重要,并且圈点批注也是读书必须的基本功训练之一,他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体现,故而有此设计。)
2、交流互动(引导落实课后练习中四句美文)
(在交流中解决重点)
3、小组合作讨论探究:
①桥美何处?揭示相关文句(探究主旨)
②划分层次,思考文章运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及顺序?(理清思路(重点))
(这里要说明的是,以上两个问题是非常简单的,学生很容易地就可解决,但却不可缺少。第一个问题“桥美何处?”实际上在整体感知及前面的个性化阅读中已经得到了较为充分的解决,这儿提出探究,一是想在交流探讨中进一步完善答案,深化印象。再者意在降低由感知到探究的难度,赋予学生合作学习的成功感,令其产生愉悦,从而培养与他人合作的崇高精神。第二个问题的设计也基于此,只是他还肩负着解决教学重点的使命,文章思路的理清,十分有助于明了说明方法和顺序,很好地巩固单元学习重点。)
③读后有何启示?哪里最值所学?(发散思维为下伏笔(突破难点))
(这是为突破难点而设计的问题,一方面他是探究的核心,有利于深层次把握文意,吸收文章营养,另一方面他能更好地发散思维,为下面三读收获而伏笔。更重要的是,本节教学难点“提高审美情趣及生活品味”,将在这成熟的契机中得到解决。大家知道,所谓提高审美情趣及生活品味,实际上是难以具体操作的教学目标,他的突破只能依靠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见识增广、见地开发、观点观念的形成等理性境界的提升来实现。而在以上的学习、讨论、交流、探究中,学生已经得到美的熏陶,他们的思维已经经受许多次碰撞,那些闪耀着智慧之光的灵感,已不同程度地促使他们的见识增广、见地开发、观点乃至观念渐趋形成。于是,在这种成熟的契机中,抛出这一问题,便能很好地实现教学难点的突破。)
④讨论小组成员个性化阅读疑问(照应开头,借智慧开释疑情)
(以上四个问题的设计,其难度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正适宜八年级学生的学情及心理特征。)
4、汇报、点拨(深化思维提供语言组织锻炼机会)
㈢三读课文,出声朗读,要求:
1、在与中国石拱桥的对比中,说出本文特色(深化印象,实现内化建构)
(一方面对比阅读可以明辨思维,另一方面,之所以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目的是让学生实现知识的内化建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新旧知识之间一旦建立了联系,便易于同化而内化。这里两文对比,即可彰显其意。同时也照应了开头,解决了导入疑情。)
2、集体整理与本文相关的生动形象的词汇
从中精选十个左右(为四读迁移作准备)
(这是为四读迁移做准备工作,在前面我讲过,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语文能力的核心却是思维,于是激活发展思维就是我们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另外,大家所共知,学语文就是要学会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如果我们只是简单的读书而不学会运用文字,那就收效甚微了。怎样把二者结合起来?我从语文教学通讯中得到启示:串词成段,乃至串词成
1、读精美句段,悟写作方法
2、将精选词汇串成文段(写作训练,将内化知识外化为能力)
三、反思过程,总结学法(要求为学法命名)
一读感知二读领悟三读收获四读迁移
(精读四步学习法)
四、板书设计:
桥之美
━━━━━━━━━
桥之美(?)→━━━━━━━━━→串词成段
━━━━━━━━━
一读感知二读领悟三读收获四读迁移
(精读四步学习法)
整个教学过程,依学法展开,既实现了过程中的自主合作与探究,也让学生在变幻着的意义阅读中体验到了快乐,收获到了学法,提升了听说读写思辩悟等多种语文基本功能力。
总之,该课教学重在实上着力,一方面继承传统,着实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深刻发掘其思辩智慧,另一方面,吸收时代营养,赋予学生会学习、爱学习、能合作、敢探究的人文素养。这是我所设计的基本思路。当然,鉴于水平,疏漏与错失难免,愿在反思中不断改进。
【篇二】与人教版八年级第四单元有关的课程标准要求
《海燕》说课稿(人教版八年级必修说课)
八年级人教版下册第二单元第9课
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中学李卫国
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9课《海燕》。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课时安排、说教学过程、说作业布置、说板书设计、说教学反思这九个方面向各位展示本节课教学。
一、说教材
1、文本的特点和地位:
《海燕》是高尔基的一首著名的散文诗,是俄罗斯文学的开山之作。本文写于1901年,那时正是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最黑暗的年代,俄国工人运动不断高涨,动摇着沙皇统治的根基。来自社会底层、深谙人民疾苦的高尔基,触摸到刚刚开始跳动的新时代的脉搏,以敏锐的艺术感悟力创造出了“海燕”的艺术形象,来欢呼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为无产阶级唱出了一曲充满战斗激情的颂歌。自它问世以来便以深刻的思想,锐利的锋芒和激越的诗情赢得众多读者的喜爱,也是中学语文教材的必选强调朗读,注重联想与想象,了解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学习抒情性语言。自然这也是顺应新课程标准“阅读”部分的要求。
2、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三个维度,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及本文特点,我把本文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和能力目标:把握作品艺术形象及主题;学习本文使用的典型写作手法;培养朗读及鉴赏散文诗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分析认识海燕的艺术形象;品析用词的准确性;训练知识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海燕的战斗精神,把握“海燕”精神的现实意义。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程度和思维能力的发展,结合本文的教学目标,我将本课文的教学重点、难点确定为:
(1)教学重点:朗读课文;理解文中艺术形象的象征意义;学习本文典型的写作技巧。
(2)教学难点:文章象征手法的运用;结合实际把握“海燕”精神的现实意义。
二、说学情
八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本文虽文字浅显,但由于课文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现代生活相隔较远,学生由于受到年龄的限制,可能对文章理解得不够透彻,老师要善于利用教学手段,适宜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表现欲望,适时的引导,让学生增强对文章内涵的理解和认识。
三、说教法
《新课标》要求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所以拟采用如下方法完成教学任务。
1、加强诵读感知。对于初中生来说,要切实领悟本文主旨内涵,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我采用诵读法,用范读和学生自由朗读等形式强化学生感知文本。
2、设疑合作探究。通过精心设疑合作探究,逐步引导学生把握艺术形象,并理解其精神内涵,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3、电化器材教学。根据教学需要,使用多媒体,将课堂涉及的重要问题与知识点制成多媒体课件,直观形象地展示给学生,将易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
四、说学法
“老师要教给学生发现真理的方法”,所以本课的教学就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具体的学法如下:
1、读书入境法。坚持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入境,在读中感知,在读中培养感悟,在读中受到熏陶,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2、勾画圈点法:勾画出课文描写海燕生命之美的词语和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强化理解。
3、合作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解决难点,使学生认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五、说课时安排:
安排学生提前预习,要求学生了解作者、掌握字词。课文阅读教学拟一课时完成。
六、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在课的开始,我利用多媒体播放海燕搏击长空的视频,然后师生共同点评,引导学生在感受海燕雄壮美的同时,进入到《海燕》散文诗的学习,激发他们去寻找发现《海燕》的美。
(二)多样诵读
《海燕》是一首充满激情的散文诗,教学中要抓好朗读这一环节。
一读: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读,把握文章的朗读基调。师生共同探讨本文感情基调,研讨部分句段的朗读技巧。
二读:学生自读。要求学生按照前面老师的指导,读好停顿、重音、语速,读出感情,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整理出文中的艺术形象及描述的画面。然后讨论归纳文中塑造了哪几个艺术形象,描述了哪几幅画面并简要阐述分析。
三读:集体诵读。要求学生放声动情诵读,读出诗情、诗意、诗味,并在朗读中初步感知艺术形象的特征。
(三)揣摩品味
《海燕》是
第一步:自主学习:
教师引导学生跳读文本,用勾画圈点法找出描写海燕神态、声音、动作的词句,并进行自主品析,进而归纳出海燕的性格特点,体会本文用词的准确。在此过程中,教师可有的放矢,适时点拨。
如:准确的用词(“飞翔”、“飞舞”、“穿过”、“掠起”等)、恰当的修辞(比喻、拟人、反复等)、性格特点(勇猛矫健,英勇无畏,充满自信等),从而完成对语言的品析、对海燕性格的归纳。
此环节为重点,引导学生准确理解海燕的象征意义,进而领会无产阶级先驱者的战斗精神,从而完成对海燕形象的分析、主题的挖掘、象征手法的理解等重难点的突破。
第二步:合作探究:
拟采用合作讨论法完成下面的思考题,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师生再明确答案。
探究题如下:
1、暴风雨到来前海面景象有何变化?这是什么描写?作用何在?
2、文章为什么要写海鸭、海鸥、企鹅等海鸟?
3、文章采用了象征的手法,作者对不同形象赋予了不同的意义,请找出文中相应的描写,联系课下注释中时代背景的介绍,想想它们各象征了什么?
4、“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一句有什么深刻含义?为什么用它作全诗的结束语?
(四)拓展实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设计了以下三个课堂练习:
练习一、想一想:引导学生由海燕形象联想到海燕精神及相关的人和事,进而让学生抛开时代背景,赋予“海燕”新时期新的象征意义。
练习二、说一说:请学生从语言风格、形象塑造、写作技法三方面用“《海燕》美在¬”说一句话。(提示:准确生动的用词、灵活多变的句式、圆熟精湛的技巧、搏击风浪、勇敢无畏、乐观自信……)
练习三、写一写:播放一段动物世界片段,让学生利用课内学到的方法技巧进行描写。(提示:可以抓住动物的姿态、动作等进行直接刻画,也可以从侧面进行描写。用恰当的词语和修辞手法。)
“写”的环节时间可灵活掌握,课堂时间不足,可让学生在在观看完影片后,课后作为小练笔写作。
(五)总结归纳
教师归纳指出,《海燕》虽然是特定时期的特定产物,“海燕”这个艺术形象有着深广的政治意义和象征内涵。在新时期“海燕”仍能给我们生活带来有益的启示。因为在每个人的生活中,也会有各种各样的“暴风雨”的考验。那么面临生活的“暴风雨”,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我们应该从勇敢的海燕身上找到答案。我们应该学习海燕精神,在生活中做一只搏击长空,英勇无畏的“海燕”。
七、说作业布置:
1、课外阅读郑振铎的《海燕》,比较赏析两文在海燕形象的内涵、立意、写法方面的不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运用象征手法自选意象写一
海燕海鸥、海鸭、企鹅
(正面描写)对比(侧面描写)
突出海燕英勇乐观之美
赞扬———————讽刺
九、说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注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力求让学生更多地接触文本,还学生大量的课堂活动时间,通过开展多样诵读、圈点批注、小组讨论、说话写作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把体验、感悟权利交给学生。同时借助实践活动来带动教学流程的步步推进,并在读、说、写的层进训练中一一落实了教学目标,最终突破了教学重点和难点。
李卫国
【篇三】与人教版八年级第四单元有关的课程标准要求
八年级思品第四单元课标要求
课标要求
1.主动锻炼个性心理品质,磨砺意志,陶冶情操,形成良好的学习、劳动习惯和生活态度。(课程标准1.1.5)
2.理解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造福于人民的必要性。必须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课程标准3.4.2)
劳动创造了人类、劳动创造了人类文明
教学环节 , 教学活动设计 , 设计意图
导入:体验劳动 , 1.呈现各种劳动的场景的录像或者画面,如农民在田里 劳动、工人在工厂劳动、科研工作者在试验室或者在野外劳动,以及各种文艺创作等场景。
2.教师:这就是我们的日常生活,这是一个充满生机的社会,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劳动的世界。没有人们的劳动就不可能有我们的生活,更不可能有我们的今天。正是我们的祖先通过劳动使人类能够繁衍生息,传承到今天。关于劳动,我们同学有什么话要说?
3.学生自由发表看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随意说说自己的看法。, 引导学生了解我们生活的社会是充满劳动的社会,通过教师引导,进入主题。
让学生思考劳动对人的生活、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教学环节一:劳动创造了人类 , 1.教师:今天,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回到人类的起源时代,看看在人类的起源时代,劳动起到了什么作用。
2.呈现反映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的录像或者图片资料或者动画。也可以利用教科书第 81 页资料,通过阅读了解事实。
3.教师总结:我们可以了解到,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 劳动 起了 决定的 作用。我们可以说 劳动创造了人,人类社会是劳动创造的社会。, 让学生直观了解劳动在人类进化过程中作用。本部分内容只要学生了解结论就可以,不展开讲解。
教学环节二:劳动的含义,劳动是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活动 ,
1.学生课前观察周围人们的劳动,了解人们对劳动的重视以及劳动者所创造的劳动成果。(具体活动要求见活动设计“活动四:劳动者的一天”)
2.教师:我们的父母就是普通的劳动者,他们每天都在从事什么样的劳动呢?他们的劳动成果是什么?
3.学生交流课前活动的结果,并谈谈交流后的感受。
4.学生交流:你还见过或者是知道哪些劳动现象呢?他们的劳动成果是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将学生交流的结果分类写在黑板上,以便后面的活动使用。, 通过了解父母生活周围人的劳动,了解劳动的重要性,同时引导学生了解父母每天劳动的辛勤,体验父母对自己的恩德,增进对父母的感情。
教学环节三:感受劳动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 1.教师:通过发言,我们了解到,农民的劳动为我们创造了粮食、蔬菜、水果等,工人的劳动为我们创造了食品、服饰、器具等,作家的劳动为我们创作了小说、散文、诗歌等,编导、演员的劳动为我们创造了电影、电视、戏剧等,科学家的劳动提高了我们的生产、生活的水平,商人的劳动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样,老师教给了我们知识,清洁工改善了我们的生存环境,等等。其实人们的衣、食、住、行都凝聚着劳动者的血汗,我们的血肉之躯也是因劳动而生,因劳动而长。总之,劳动创造了一切。
2.深化劳动的意义。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把学生发言的内容分类写在黑板上,板书如下:
食品、服饰、器具、交通工具 —— 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劳动创造的物质文明)
小说、散文、诗歌、学习 —— 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劳动创造精神文明)
3.教师总结:在劳动过程中,人类不断地探索和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创造了宝贵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成果。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学生根据课前查找的资料,就“对世界最有影响力的 10项发明”开展交流。可以以 小组的形式汇报,最后全班投票评选出 “对世界最有影响力的 10项发明”。, 帮助学生从对劳动现象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对劳动含义的理性认识。
总结 , 劳动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任何劳动成果都是辛勤劳动的结晶。,
劳动促进人的成长和发展
教学环节 , 教学活动设计 , 设计意图
导入:读资料,体验劳动与人的性格发展 , 1.呈现阅读资料,学生读资料谈感想。
资料一:上海某区评选优秀学生,从 28000名中学生中挑选出17名候选人。然而,当他们从考场门口走过时,脚踩测试者有意扔在门口的扫帚和抹布,却没有一人理会。
2.教师提问:测试者为什么要把扫帚和抹布扔在他们路过的门口呢?(测试他们的对劳动的态度)同学们对这件事情有什么看法?
3.学生交流。, 让学生了解自己以及同伴的劳动的态度,感受劳动与人的个性发展的关系,知道劳动对人成长和发展的促进作用。
教学环节一:感受劳动,初步体验劳动的意义 , (教师上课前在教室门口扔一个比较大的废纸团,观察通过的学生的反应和表现并给予适当的评价,尤其是如果有学生主动捡起来,及时表扬)
1.教师提问:为什么我们的父母和老师这么重视培养我们的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学生交流)
2.刚才我们是评价别人的劳动态度和劳动行为,我们自己呢,我们都从事过什么样的劳动呢?(学生发言) , 通过交流,让学生理解“劳动促进人本身的发展”的道理,珍惜劳动机会,培养劳动意识。
教学环节二:劳动会促进人的道德、精神境界的提高 , 1.教师总结:从刚才的发言中可以了解到同学们具有很好的劳动观念,但也发现有些同学并不重视劳动。下面,我们再看一个资料,看看劳动到底有什么好处?
资料二:美国哈佛大学曾经对波士顿地区 456名儿童做过一项长达20年的跟踪调查,调查发现,爱干家务的孩子和不爱干家务的孩子相比,长大以后的失业率为1∶15,犯罪率为1∶10,爱干家务的孩子平均收入要高出 20% 左右。
2.学生交流读了资料后的感受和自己受到的启发。
3.教师总结 :劳动对促进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劳动会促进人的道德、精神境界的提高。, 通过资料让学生发现劳动对人的发展的重要作用,让学生懂得劳动是通向未来幸福之路。
教学环节三:劳动能够促进青少年的意志力、自立自强自信的意识 ,
1.教师:刚才我们了解了劳动对于人道德、能力等发展的重要作用,其实
劳动的力量是神奇的,劳动给我们带来的好处远远不止这些。看看下面的资料,我们就会有所发现。
资料三:李泽楷,身为香港首富李嘉诚的二公子,被商界的朋友称之为“小超人”。李泽楷 13岁时就离开父母前往美国。在美国读书时,日常家务无人代劳,一切都自己动手做,他还经常在晚上到麦当劳打工,去高尔夫球场做球童。
2.学生交流:为什么出身富有的李泽楷要亲自做家务并要打工挣生活费呢,为什么他不把这些时间用于学业?(学生交流)
3.教师总结:通过李泽楷的事例,我们可以了解,劳动对人的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劳动可以促进人的身体发育,长期从事体力劳动的人的体能就会很好;长期从事脑力劳动的人的大脑发育就会得到发展。对青少年而言,劳动能够促进青少年的意志力、自立自强自信的意识。但是我们同学中,存在这样的思想:我父母有钱,不用我劳动,他们可以养活我。这样的思想将给我们青少年带来毁灭性的后果。我们大家想一想,这种想法的严重后果是什么。(学生开展交流) , 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培养劳动意识和独立自主的精神。
教学环节四:自我反思 , 1.我国的青少年从事劳动的情况怎样呢,我们看资料。
资料四:据研究,美国儿童每天平均体力劳动的时间是1.2 小时,韩国儿童每天劳动 0.7 小时,法国儿童是 0.6 小时。我们中国儿童才 0.2 小时,仅仅 12 分钟!
你有什么发现:我们的儿童的劳动时间也很少,对我们的发展不利。
2.教师:因此,我们要重视参加家务劳动,对我们的身心发展有重要意义。, 让学生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反省自己,改变态度。
布置作业 , 作业:一周家务劳动记录
家务内容 , 周一 , 周五 , 周六 , 周日
收拾房间 , , , ,
洗衣服 , , , ,
做饭 , , , ,
扫地 , , , ,
帮助采购 , , , ,
洗碗 , , , ,
打扫卫生 , , , ,
, 实践改变对家务劳动的态度。
可敬的劳动者
教学环节 , 教学活动设计 , 设计意图
导入:了解劳动者 , 1.教师:在今天的社会里,有各种各样的劳动者。你最敬佩的劳动者是谁?
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在黑板上记录。(学生说的方面可能比较多,也可能集中在某些行业、某些著名的企业家等人身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不同的贡献,都应该是我们的敬佩和爱戴的人) , 感受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劳动者,引入劳动者的话题。 教学环节一:劳动状元榜 , 1.教师:我们可以把劳动者大体分为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让我们来看看大家了解的各领域中最杰出的代表是哪些,他们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哪些突出的贡献?
2.学生交流自己所了解的劳动模范,制作自己的“劳动状元榜”。(具体活动过程和操作过程见“活动活动设计”) , 让学生懂得,各行各业优秀劳动者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提出的贡献,应该受到全社会的尊敬。 教学环节二:劳动的贵与贱 , 1.教师: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看到在“劳动状元榜”中有各行各业的劳动者,说明任何行业都可以出解出杰出人物。我们也经常说,劳动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是,由于不同的劳动者在收入等方面享受到不平等的待遇,因此,不少人还是存在不平等的思想。下面的事例就充分地说明了这点。
2.呈现案例。
有 一家报社举办了百名中学生“暑期一日”社会实践活动,咨询和报名的中学生十分踊跃。其中在必胜客实践的“我到名店做比萨”和到农科院实践的“我是克隆植物的新农民”两组,50人的名额在活动启事登出的第二天便已爆满。可与此同时,“我当一天清洁工”小组直到实践活动的前一天,也仅有5名学生报名,活动当天,当环卫保洁队派来了5名最好的保洁队员,开着5辆保洁车欢迎小队员们的时候,他们看到只剩下一名队员。
3.学生谈对上述新闻的感想。结合流弊谈谈这种思想的严重后果。
4.教师总结:有很多人看不起农民,也有很多人看不起工人。但是,我们看看我们教室里的一切,电视、投影仪、电灯,桌椅、黑板、文具等,想想我们身上的校服、中午吃的饭、回家时乘公交车等,都是这些常被人忽略甚至被人“看不起”的工人和农民的劳动成果。崇拜甚至迷信一些劳动者,看不起另一些劳动者,这种思想本身就不是现代社会所应具有的观
【篇四】与人教版八年级第四单元有关的课程标准要求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新课程标准
人教版八年级新课程标准
第一章声现象
课程标准要求
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了解乐音的特征。
3.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
4.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课时建议本章共分五节,建议6课时。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课时
第二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1课时
第三节声音的特性1课时
第四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课时
第五节声的利用1课时
复习和总结1课时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与人教版八年级第四单元有关的课程标准要求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
.知道骨导的原理。
.了解双耳效应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体验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关心他人,特别是关心残疾人。
三、声音的特性
教学目标
l.知识与技能
.了解声音的特性。
.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不同发声体
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
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与人教版八年级第四单元有关的课程标准要求
.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培养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观念。
五、声的利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参观或看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
用方面的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
第二章 光现象
课程标准要求
1.通过实验,探究先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2.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规律。
3.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4.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白先是由色光组成的。比较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的不同现象。 课时建议本章共分六节,建议8课时。
第一节光的传播1课时
第二 光的反射2课时
第三节平面镜成像1课时
第四节光的折射1课时
第五节光的色散1课时
第六节看不见的光1课时
复习和总结1课时
一、光的传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
.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c— 3 X 10‘ m/s。
2.过程与方法
.观察光在空气中和水中传播的实验现象,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阅读科学世界“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的内容,了解光可以反映宇宙的信息,感悟宇宙之宏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后续学习打基础。
.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二、光的反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光在一些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
.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人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
.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体验和感悟我们是如何看见不发光的物体的。
.经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用实验的方法获得反射光线、人射光线跟法线位置的
关系,测量反射光线与法线、人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总结探究的结论,获得比较全面探究活动的体验。
.通过观察,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主要差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三、平面镜成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通过观察感知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四、光的折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光的折射的现象。
.了解光从空气射人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的偏折规律。
.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认识折射现象。
.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情感。
五、光的色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阳光的色散现象。初步了解太阳光谱,能说出可见光谱中各色光的排列次序。 .了解色光的三原色跟颜料的三原色。知道色光的三原色跟颜料的三原色是不同的。 .能根据阳光的色散现象和三原色原理解释一些简单的颜色现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色光的混合和颜料的混合实验,获得有关的知识,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后续学习打基础。
.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六、看不见的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初步了解看不见的光。
.初步认识红外线及其作用。
.初步认识紫外线及其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了解红外线、紫外线的作用。
.通过收集、交流关于红外线、紫外线的资料,获得处理信息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
.初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有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
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
课程标准要求
1.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四透镜的发散作用。
2.探究凸透镜咸像的规律。
3.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说明与建议
课时建议本章共分五节,建议用7课时。
第一节透镜1课时
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1课时
第三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2课时
第四节眼睛和眼镜1课时
第五节显微镜和望远镜1课时
复习和总结1课时
一、透镜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四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二、生活申的透镜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模拟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愉悦。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三、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过程与方法
.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与人教版八年级第四单元有关的课程标准要求
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
.乐于参与观察、试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四、眼睛和眼镜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具有眼保健意识
.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篇五】与人教版八年级第四单元有关的课程标准要求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备课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备课
一、教学理念: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发挥人文学科的优势,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善待人类文明的人文精神。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抗日战争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抗日战争的胜利打破了近代中国在抵抗外国武装侵略作战中屡战屡败的向例,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重新振兴的转折点,为中国的独立和解放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它作为一个学习主题,无论是在近代民主斗争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日军侵华的罪行和中国军民抗日的史实,理解全民族抗战的重要性,探究抗战胜利的历史地位。
(2)通过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和相关材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设置相关情境引发探究,学生自主发言,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协作学习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以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为基本原则,设置各种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和交流,发现并探究抗战的相关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使学生牢记日本给中华民族带来的灾难,产生对侵略者的憎恨,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结合目前中日问题,使学生形成对中日关系的正确态度。
3、重点分析:
全民族团结抗战是重点。因为全民族抗战是在中华民族亡国灭种的紧要关头实现的,是抗日战争能够最终取得胜利的保证。所以将其确立为重点;以史为鉴是重点。新课标强调全面发挥历史的教育功能,强调学史为现实服务,因此将其确立为重点。
4、难点分析:
全民族抗战尤其是国民党在抗战中作用是难点。限于传统认识,学生对此问题难于理解,因此将其确立为难点;以史为鉴,正确对待中日问题是难点。因为学生认知水平有限,对日本的态度往往过于情绪化,不利于理解和解决现实问题,所以将其确立为难点。
三、学情分析
本单元内容目标达成的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八年级学生的知识面比较广,加上通过电影、电视、报刊杂志、网络媒体等渠道对中日问题有所涉猎,因此,在课堂复习时应顺应学生这一特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另
外,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他们的认识以感性认识为主,对新鲜、有趣的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并具有朴素的爱憎情感,因此,在教学中可适当插入与教材相关的现实素材或相应的影像资料,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情感。
四、教法学法
现代教学理论特别强调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认为教为学而存在,教是为了学;教是手段,学是目的。鉴于此,教法与学法制定的指导思想要着重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学会学习。结合本单元的实际情况和初三学生已经具备了的基本的历史思维能力,我制定了如下的教法与学法。
(1)教法:本课以学生为主体组织课堂教学,采用支架式教学模式,教师创设具体情境,递进设疑,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合作学习,逐步探究。在此模式下,运用材料学习法、问题激励递进探究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以及合作学习法等教学方法,以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为载体,帮助学生内化和建构抗日战争的知识体系。
(2)学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积极开动脑筋,大胆参与课堂教学,使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融为一体,从而达到“学而思,思而疑,疑后悟”的目的。
(3)、教学手段:自制多媒体课件
【篇六】与人教版八年级第四单元有关的课程标准要求
人教版八下语文课标解读细化
人教版八下语文课程标准细化解读
课程类型:义务教育必修课程
教学材料: 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下册语文
授课时间:90课时左右
授课对象:八年级全体学生
解读人:
一、课程标准七–九年级目标:
1、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读,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2、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记叙文、诗歌、散文说明文等文学样式。
3、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4、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5、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会,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6、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7、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
8、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
9、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
10、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600字的习作。
二、课程标准学习目标:
1、通过默读课文:勾画圈点重点字、词、句;整体感悟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形象、作品的思想感情。
2、通过品味、揣摩文学艺术语言,提出并交流自己的疑问和理解、体验。
3、通过阅读文本了解记叙文、诗歌、散文、说明文等文学样式。
4、通过熟读课文和借助课下注释来翻译文言文。理解文言文的基本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本册文言文。
5、能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本册优秀诗歌。
6、小组分工合作交流8篇作文。
三、本册总目标:
1、提高阅读记叙文、抒情文、科学文艺作品和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2、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和语文实践能力。
3、提升人文素养,养成良好习惯。
四、本学段目标:(以单元)
1、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把握作品所抒发的真挚情感,学习到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2、通过第二单元的学习,了解戏剧的相关知识和散文诗优美的语言,学会通过寻常事物来展示自己的心灵之声。
3、通过学习第三单元的科学文艺作品,熟悉科学文艺作品的文体特点,掌握住把握文章基本观点的方法,并会引发学生对生存环境的忧虑与思考。
4、通过学习第四单元,了解民间文化,感受到美好的民风民俗,学会欣赏
比较复杂的记叙类文章。
5、通过写作训练,做到能借助讴歌亲情,做到写的充实;借助锤炼思想,做到写的有文采;借助注重创新,做到写的新颖。
6、通过文言文的学习,提高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能积累一些古代诗词,提升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五、课程总内容
本册有六个单元分别是:人生、散文诗、人与自然、民间文化、 文言文; 每个单元后有:写作、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
课外古诗词背诵:附录十首古诗词;
名著导读:《海底两万里》、《名人传》
六、具体课程内容:
第一单元内容 以“人生” 为主题 10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相关的写作背景。
2、积累本单元中的重点字词。
3、学习细腻描写人物言行的方法并应用。
二)单元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思考、感悟社会人生。
2、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揣摩文章的叙事风格、描述手法和浓郁的感情色彩等。
三)每一课目标细读分解
《藤野先生》
1、自学掌握绯、烂 熳、鉴、宛、髻等字词的读音和写法。
2、通过读课文,理解深恶痛疾、油光可鉴、标致、精通时事、抑扬顿挫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研读典型事例,理解人物形象。
4、了解写作背景,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情、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
5、学习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我的母亲》
1、学会概括事件,体会这些具体事件对表现人物性格和品质的作用。
2、揣摩语言,学会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3、感受母爱的至高无上,体会母爱博大的情怀。
《我的第一本书》
1、熟读全文,能简要复述故事内容;
2、自主阅读,合作学习,进一步体会文中独特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蕴含;
3、品味重点语句,通过与同学交流、自我感悟培养语感。
《列夫托尔斯泰》
1、积累文中“轩昂、器宇、犀利、郁郁寡欢、正襟危坐、诚惶诚恐”等词语。
2、通过书籍和网络,收集整理托尔斯泰和茨威格的资料。
3、揣摩语言,学习课文运用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妙喻描写形貌的手法。
4、通过阅读把握课文欲扬先抑手法的艺术效果,感知人物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从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再塑生命》
1、通过阅读,领会莎莉文老师隽永深刻的爱心和高超的教育艺术;理解人物性格。
2、学习海伦·凯勒热爱生活、坚韧不拔的精神,从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四)实施方案
1、本单元的文章具有浓厚丰富的人文内涵,涉及深广的社会背景,引导学生自主地查阅搜集资料,培养他们筛选整理信息的能力。
2、教学时引导学生质疑,在探讨交流中加深文意理解,领会文章艺术表达的特色。
3、叙事性作品比较适合朗读,在反复朗读中引导学生揣摩玩味作品的叙事风格、描述手法和其中的感情。
4、品味名家的人生历程,诱发学生的人生体验,感悟社会人生哲理。 第二单元内容 散文诗 10课时
一)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抒情的表达方式。
2、学习诗化的语言,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3、把握拟人、象征的写作手法。与人教版八年级第四单元有关的课程标准要求
4、感受课文所表现出的思想感情,激起对人生、对生活美好信念的追求,以及对困难的斗争精神。
二)单元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诵读,通过对课文的语气、语调、重音、语速的把握,把课文的情感准确地表达出来,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2、赏析精彩语段及关键语句,从而感受散文诗诗化语言的风格。
三)每一课目标细读分解
《雪》
1、反复阅读课文,正确解释 “博识、美艳、消释、升腾”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朗读,用简洁的语言描绘文中的写景画面,概括江南雪和朔方雪的特点;
3、借助文中一个具有情感倾向的转折词,能正确判断作者的情感倾向;
4、结合背景和相关材料,理解作者笔下江南雪和朔方雪的不同特点及作者寄寓的情感。
5、品味文中精炼传神富有表现力的语句,领会朔方雪的象征意义,理解作者在文章中对生命的赞颂,以及其直面惨淡人生的顽强战斗精神。
《雷电颂》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扎实记忆“睥睨、污秽、驰骋、稽首、鞺鞳”等的字音字形,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
2、通过合作探究,理清文章思路,学会在诵读中把握人物内心情感及性格的方法;
3、找出文中所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并体会其表达效果,理解本文的主题思想。
4、结合背景和相关材料,体会屈原爱国爱民的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短文两篇》
1、通过朗读,能正确解释“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
2、有感情的诵读全文,品味文章诗化的语言;
3、结合历史背景,通过教师提示、小组讨论,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积累有关日月的诗词。
《海燕》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扎实记忆“苍茫、胆怯、翡翠、精灵、蜿蜒”等的字音字形,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
2、搜集资料,了解散文诗的一般特点;
3、小组合作,通过阅读文本,概括归纳文中描写的海燕、海鸥、企鹅、海鸭、暴风雨、闪电等形象的象征意义;
4、品味语言,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养成勇敢、顽强、乐观、自信的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组歌》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扎实记忆“执拗、憔悴、馈赠、真谛、璀璨、长吁短叹、盛气凌人”等的字音字形,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
2、搜集资料,了解纪伯伦及其艺术风格;
3、品析文中意味深长的语句,理解诗中多样化的拟人手法。
4、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课文和教师讲解,能领悟诗中拟人形象的情感内涵。
四)实施方案
1、本文几篇文章或为散文诗,或为戏剧,意蕴丰富,要让学生反复阅读,在理解课文表层意义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经历,深入把握文章的深层含义。
2、本单元的几篇课文,都有丰富的情感内涵,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体验、感知、感受并进而受到感染,从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取向。
3、本单元诗化的语言是一个学习的重点,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通过比较辨析,增删替换等方式,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语言的凝炼与精美。在语言的学习中要紧扣情感表达,将语言形式与情感内容紧密结合。
4、散文诗和历史剧均富激情,音韵和谐,琅琅上口,便于诵读。在教学中,特别要注意引导学生诵读,通过对语气、语调、重音、语速的把握,把课文的情感准确地表达出来,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第三单元内容 人与自然 10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科学文艺作品的特点,把握其科学的内容与文学的形式相结合的共同特点,又要了解各种体裁的不同特点。
2、学会阅读科学作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理解词句,把握文意,概括要点,感受作品。
3、在综合性活动中培养正确地把科技信息传达给他人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科学小品、科普短文的文字表达能力
4、体会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患意识,引导学生关注自然、保护自然,树立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科学理性的精神和人文关怀的精神。二)单元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探究学习。
2、引导学生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
3、了解科学文艺作作品的特点。
三)每一课目标细读分解
《敬畏自然》
1、深入阅读,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观点。
2、研究本文中反问句,理解其语气强烈的作用。
3、学习本文,转变过去人们一致认为的征服自然的观念,知道应该敬畏自然,爱护自然。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的原因。
2、通过老师的讲解,了解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
3、联系现实,尝试科学理性的分析社会发展的利与弊。
《旅鼠之谜》
1. 了解自然界中的奇异现象,增加探究科学奥秘的好奇心。
2. 了解课文用“叙述结合对话”方式介绍科学知识的独特写法。
3. 能运用已有的科学知识,从旅鼠行为上反思人口问题及所带来的相关问题。
《大雁归来》
1、学习本文抒情的语言,了解作者用拟人手法描写大雁。
2、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体会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3、雁。
3、培养热爱自然,珍爱野生动物的感情。
《喂——出来》
1、通过阅读,弄懂标题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情节。
2、探索本文所反映的深刻主题,知道要正视城市环境污染问题,树立环保意识。
四)实施方案
1、本单元内容都是围绕着环境、自然、人类这类热门话题展开的,所以可以引导学生查找相关资料,联系实际,通过身边生活、相关学科知识、各种舆论媒体了解相关情况,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增强自身体验。
2、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对学生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也要关注对他们的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的培养,实现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共同提高。
3、教师应引导学生对五篇课文进行比较阅读,领略科学文艺作品体裁的多样性。本单元有散文、报告文学、科幻小说,既要把握其科学的内容与文学的形式相结合的共同特点,又要了解各种体裁的不同特点。
第四单元内容 民间文化 10课时
【篇七】与人教版八年级第四单元有关的课程标准要求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程标准达标点
课程标准达标点
年级 八年级 科目 语文 ( 上 )册 任务人: 段玥
一、 本册总目标:
八年级语文上册在七年级学习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对优秀现代文和经典文言文的学习,复习记叙文的相关知识,并增加了对说明文的了解和学习。在提高学生阅读、写作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
二、 学段目标:(以单元)
第一单元所选课文都是以战争为主题的叙事类文章,要学会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反复练习记叙文六要素的知识。
第二单元的阅读文章以“爱”为主题,学习时引导学生感受课文中表现出来的形形色色的“爱”,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
第三单元,要了解什么是说明文,初步认识说明文的特点,沥青说明顺序,了解说明方法,体会说明语言。
第四单元所选课文都是科普文,继续学习说明文,培养学生阅读现代科技文的能力。
第五单元集中选编了文言文。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要整体把握,而且要重点研读;不仅要理解主旨,而且要揣摩语言;不仅要掌握内容,而且要了解写法。
第六单元所选诗文,大都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歌咏大自然的名
篇。学习时注意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的能力,深入品味诗文中的优美意境。
三、 课程内容:(写出每单元教学目标、重、难点和课标的联系,以
及实施办法)
第一单元
教学目标:积累字词,复习记叙文六要素的知识,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积累字词,复习记叙文六要素的知识,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提高默读速度和质量。
与课标的联系以及实施办法:新课标中第四学段的阅读要求是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因此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阅读速度。 第二单元
教学目标: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的语言特点。感受课文中表现出来的形形色色的“爱”,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感受课文中表现出来的形形色色的“爱”,陶冶情操。 与课标的联系以及实施办法: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第三单元
教学目标:了解什么是说明文,初步认识说明文的特点,理清说明顺序,了解说明方法,体会说明语言。
教学重点:了解什么是说明文,初步认识说明文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清说明顺序,了解说明方法,体会说明语言。
与课标的联系以及实施办法:课标中第四学段指出,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阅读科技作品,还应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第四单元
教学目标: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阅读能力,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掌握说明方法。
教学重点:学习说明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品味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与课标的联系以及实施办法: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
第五单元
教学目标:积累文言词语,把握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把握课文内容,感悟、理解、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掌握学习规律。
与课标的联系以及实施办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第六单元
教学目标:积累文言词语,掌握读音和意义,在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深入品味诗文中的优美意境。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语,掌握读音和意义,整体感知,理解作者的
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在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深入品味诗文中的优美意境。
与课标的联系以及实施办法:学习时注意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的能力,深入品味诗文中的优美意境。
【篇八】与人教版八年级第四单元有关的课程标准要求
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课程标准达标点
课程标准达标点
年级 八年级 科目 下 )册 任务人:
一、 本册总目标:
1、提高阅读记叙文、抒情文、科学文艺作品和浅显文言文的能
力。
2、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和语文实践能力。
3、提升人文素养,养成良好习惯。
二、 学段目标:(以单元)
1、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把握作
品所抒发的真挚情感,学习到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2、通过第二单元的学习,了解戏剧的相关知识和散文诗优美的
语言,学会通过寻常事物来展示自己的心灵之声。
3、通过学习第三单元的科学文艺作品,熟悉科学文艺作品的文
体特点,掌握住把握文章基本观点的方法,并会引发学生对生存环境
的忧虑与思考。
4、通过学习第四单元,了解民间文化,感受到美好的民风民俗,
学会欣赏比较复杂的记叙类文章。
5、通过写作训练,做到能借助讴歌亲情,做到写的充实;借助
锤炼思想,做到写的有文采;借助注重创新,做到写的新颖。
6、通过文言文的学习,提高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内容的
能力,能积累一些古代诗词,提升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三、 课程内容:
第一单元内容
一、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相关的写作背景。
2、积累本单元中的重点字词。
3、学习细腻描写人物言行的方法并应用。
二、单元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思考、感悟社会人生。
2、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揣摩文章的叙事风格、描述手法和浓郁的感情色彩等。
三、实施方案
1、本单元的文章具有浓厚丰富的人文内涵,涉及深广的社会背景,引导学生自主地查阅搜集资料,培养他们筛选整理信息的能力。
2、教学时引导学生质疑,在探讨交流中加深文意理解,领会文章艺术表达的特色。
3、叙事性作品比较适合朗读,在反复朗读中引导学生揣摩玩味作品的叙事风格、描述手法和其中的感情。
4、品味名家的人生历程,诱发学生的人生体验,感悟社会人生哲理。
第二单元内容
一、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抒情的表达方式。
2、学习诗化的语言,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3、把握拟人、象征的写作手法。
4、感受课文所表现出的思想感情,激起对人生、对生活美好信念的追求,以及对困难的斗争精神。
二、单元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诵读,通过对课文的语气、语调、重音、语速的把握,把课文的情感准确地表达出来,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2、赏析精彩语段及关键语句,从而感受散文诗诗化语言的风格。
三、实施方案
1、本文几篇文章或为散文诗,或为戏剧,意蕴丰富,要让学生反复阅读,在理解课文表层意义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经历,深入把握文章的深层含义。
2、本单元的几篇课文,都有丰富的情感内涵,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体验、感知、感受并进而受到感染,从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取向。
3、本单元诗化的语言是一个学习的重点,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通过比较辨析,增删替换等方式,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语言的凝炼与精美。在语言的学习中要紧扣情感表达,将语言形式与情感内容紧密结合。
4、散文诗和历史剧均富激情,音韵和谐,琅琅上口,便于诵读。在教学中,特别要注意引导学生诵读,通过对语气、语调、重音、语
速的把握,把课文的情感准确地表达出来,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第三单元内容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科学文艺作品的特点,把握其科学的内容与文学的形式相结合的共同特点,又要了解各种体裁的不同特点。
2、学会阅读科学作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理解词句,把握文意,概括要点,感受作品。
3、在综合性活动中培养正确地把科技信息传达给他人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科学小品、科普短文的文字表达能力
4、体会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患意识,引导学生关注自然、保护自然,树立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科学理性的精神和人文关怀的精神。
二、单元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探究学习。
2、引导学生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
3、了解科学文艺作作品的特点。
三、实施方案
1、本单元内容都是围绕着环境、自然、人类这类热门话题展开的,所以可以引导学生查找相关资料,联系实际,通过身边生活、相关学科知识、各种舆论媒体了解相关情况,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增强自身体验。
2、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对学生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也要关注对他们的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的培养,实现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共同提高。
3、教师应引导学生对五篇课文进行比较阅读,领略科学文艺作品体裁的多样性。本单元有散文、报告文学、科幻小说,既要把握其科学的内容与文学的形式相结合的共同特点,又要了解各种体裁的不同特点。
第四单元内容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了解祖国生动丰富、趣味盎然的民间文
2、 加强朗读教学,揣摩品味文章中重要的语句,领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
3、 掌握刻画人物的方法,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艺术效果。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1、 朗读品味,领会文章的情致,感受作品的意蕴,培养语
2、 自主、合作、探究性阅读,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3、 延伸阅读,比较各地的民风民俗,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4、 培养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
四、实施方案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与人教版八年级第四单元有关的课程标准要求 人教版第八单元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