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庄子秋水赏析 庄子秋水赏析感受

小学作文 zuowen 2浏览

【 – 小学作文】

【篇一】庄子秋水赏析

《秋水》赏析2

  在一般的文学鉴赏中,人们常常讲究窥一斑而知全豹,反对断章取义,因为断章取义只是截取文章其中的一段孤立地加以理解,这种理解往往会与原意不相符合,甚至是截然相反,容易造成错误。事实上,断章取义也不一定完全是坏事,有时我们利用这种方法反而能从悲观中看出乐观,从消极中找到积极的成分来,对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中《秋水(节选)》的寓意理解便是如此。

  《秋水》一文意在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暂时的,变化莫测的,庄子是借这

  ①不要拘泥于一己之见而固步自封;

  ②要保持谦虚的美德,谦受益,满招损;

  ③人贵有自知之明;

  ④有比较才有鉴别;

  ⑤知耻而近乎勇;

  ⑥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⑦自大是由于无知;

  ⑧只有不断地超越自己,才会有所发展;

  ⑨要有广阔的胸襟和远大的志向;

  ⑩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要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应该努力学习不断上进;

  ……

  你能说这些寓意不符合寓言本身吗?而这么多的启迪正是我们对《秋水》断章取义的结果。其实人们对庄子其他的一些文章的理解也多采用这种方式,如《养生主》一文中,用庖丁解牛的故事阐述避开一切矛盾的养生处世之道,这是一种消极的人生哲学,但单独来看这则故事,我们又可以得到如下启示: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像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他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一句名言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人们争分夺秒地学习,尽可能地在有限的生命中掌握更多的知识,而实际上这句话的后面还有“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把整个一句话连起来的意思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知识的海洋却是浩瀚无边的,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是危险的,既然如此,还要不停地去追求,那就陷入更加危险的境地而难以自拔了。”原来他的意思是叫人不要去追求知识,跟我们的理解刚好的背道而驰!

  总之,特殊情况下的断章取义会给我们带来意外的收获,只要我们学会从中汲取积极的有益的成分,它一样地使我们从中明白事理,感悟人生,提升我们的思想境界。但要记住:这种理解文章的方式仅仅适合于个别文章,并非普遍实用。

___________________

庄子生活的战国后期,社会正处于剧烈的大变动之中,奴隶主统治政体已分崩离析,封建君主制度尚未建立,诸侯兼并,天下纷争,政治腐败,社会混乱。庄子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深感不满,但又无力反抗,便从批判现实走向了悲观厌世、否定一切的极端。总体说来,他的哲学思想核心是先验的超乎万物的“道”,虽竭力描画人的个体精神自由境界,但却终归于虚无缥缈;他的思想方法主要是相对主义,虽有一些朴素的辩证法因素,但却时常陷入诡辩。本文是<庄子·秋水

第一部分写河伯望洋兴叹,自识其丑。又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展现河水满涨的景象,突出河伯沾沾自喜;第二个层次展现北海的浩瀚景象,突出河伯自识其丑。

第二部分写北海若以自然之广大、宇宙之无穷开导河伯。又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说明人的认识要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第二个层次是说与天地、阴阳相比,大海也微不足道,所以自己不敢自满;第三个层次阐发世间万物的大小都是相对而言的道理;第四个层次是对伯夷、仲尼的“自多”进行嘲笑。

作为一都是相对的,都是不确定的,都是没有明确界限的;由此,他陷入了物的“齐一,’论和理的无是非观。在他的心目中,只有那个以“无’’的形态存在的先验的“道”,才是至高无上的,才是绝对的。

对这种极端的相对主义,列宁曾给予明确批判。他说:“对于客观的辩证法来说,相对中有绝对。对于主观主义和诡辩来说,相对只是相对的,是排斥绝对的。”(《谈谈辩证法问题》)他又说:“作为认识论基础的相对主义,不仅承认我们知识的相对性,并且还否定任何为我们的相对认识所逐渐接近的、不依赖于人类而存在的、客观的准绳或模特儿。”(《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显然,庄子把相对绝对化是不符合辩证法的。

但教材中所节选的这一部分,尚未走到齐物我、无是非的绝境,因而其中包含着不少合理的思想因素。首先,庄子认为,人的认识要受到三方面的限制:一是“拘于虚”,即受到空间的限制,二是“笃于时”』p受到时间的限制,三是“束于教”,即受到后天教育的限制。这概括是合理的、全面的,有启发人们放眼宇宙而匡正自我的认识价值。其次,文章所展现的客观世界的无限性和人的认识的无止境性,对鞭策人们永远不要囿于个人有限的见闻,永远不要自满自足,永远要努力学习,开扩眼界,力求上进,有很大的启发和教育意义。

至于庄子对孔盂之道的否定,显然有很大的片面性。这里涉及到儒、道两个学派、两种世界观的问题,须作历史地辩证地考察分析,不可简单从事。

艺术特色

《秋水》是一

1.整体性寓言形式。本文假托河伯与北海若这两个虚构人物的对话,展开说理,阐明观点,整“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各种各样的道理,认为没有比得上自己的’,就是说的我呀。而且我曾听说有人小看孔子的学识,轻视伯夷的义行,起先我不相信;现在我目睹了您大海的难以穷尽,如果我不到您的家门口就太危险了,我将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所耻笑。”

北海若说:“井中之蛙不能跟它谈论海,因为它被狭小的居处所局限;夏生秋死的昆虫不能跟它谈论冰,因为它被短暂的时间所局限;穷乡僻壤的读书人不能跟他谈论道,因为他被受的教育所局限。现在你走出河岸之间,来到大海观看,才知道自己的鄙陋,将可以对你谈论大道理了。天下的水,没有比海更大的了。千万条水流人大海,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停止,而大海不会盈溢;从尾间把海水排走,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停止,而大海不会虚竭;大海的水量年年不会改变,水灾和旱灾对它都没有影响。它远远超过长江、黄河的水流,无法对它测量计算。而我却从来没有因此而自我夸耀,这是因为我自己认识到我是由天地赋予了形体,又禀受了阴阳之气。我在天地之间,就像小石小树在大山上一样,我正存有见闻太少的想法,又怎么会自我夸耀呢?’我盘算四海在天地之间,不就像蚁穴在大湖中一样吗?盘算中原地区在海内,不就像米粒在太仓中一样吗?我们称呼物的数量叫做‘万?,人不过是万物中的一种;人遍布于九州,这里到处生长着五谷,到处有车船通达,个人只不过在九州中占一席之地;个人与万物相比,不就像毫毛末梢在马身上一样吗?五帝所统治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忧虑的,贤士所操心的,只不过是这小小的九州啊。伯夷辞让天下来博取名声,孔子谈说天下以显示渊博,他们这样的自我夸耀,不正像你刚才因河水上涨而自我夸耀一样吗?”

集评

庄子文看似胡说乱说,骨子里却尽有分数。彼固自谓猖狂妄行而蹈乎大方也。学者何不从蹈大方处求之?

庄子寓真于诞,寓实于玄,于此见寓言之妙。文之神妙,莫过于能飞。庄子之言鹏曰“怒而飞”,今观其文,无端而来,无端而去,殆得“飞”之机者。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庄子之文,可以是评之。其根基则《天下“充实不可以已。” 《庄》尤缥缈奇变,乃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也。(清·刘熙载《艺概》)

【篇二】庄子秋水赏析

诗文鉴赏方法—古代散文学习漫议(高三作品赏析)

这是个大题目,内容复杂,涉及很多方面,⑴吸取文化知识(包括思想),这包罗万象,由专业,如中医要读《伤寒论》,到一般常识,如知道秦汉以前已经有辉煌的诗作,那是《诗经》和《楚辞》。⑵欣赏文学作品,这也包罗万象,由“关关睢鸠,在河之洲“(《诗经》),“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庄子》),到“萧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李白词),“花落水流江,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西厢记》)等等,都是。⑶写作方面吸收营养,就是把文言表达技巧融会到写现代文的笔下。

  无论是吸取还是欣赏,都要广泛地读,当然要包括诗词歌赋。这里专说散文,原因之一是缩小范围,以求初学容易消化;原因之二,也是为初学设想,与诗、词、曲等相比,散文词句平实,连贯,章法条理清晰,韵文是以此为基础而变化,所以学文言应视之为基本,由此入手。

  从战国到清末,文人写的几乎都是散文(韵文相比之下少多了),虽然历代散失不少,存世的还是浩如烟海。文言散文如此之多,而读者时间有限,又必须要求立竿见影,事半功倍,怎么办?这里谈参考意见,有两种办法:⑴开具体配方,比如先读彭端淑《为学》,一日,接着读韩愈《师说》,二日,等等。⑵谈谈概括的原则,即学时应注意之点。前一种办法有优点,初学容易用;但有缺点,琐屑费工而难于灵活运用,所以只能用后一种办法。

  对应不同的方面,从不同的角度,要用不同的原则。先说一个总的,或说最重要的,是于“熟”中求通晓。学语言靠熟,即多次重复,这是人人都知道的。小孩子出生几个月,一不上课堂,二不查词典,三不念语法,只是听,跟着大人瞎嘟嘟,不很久也就会说了,而且决不会把把“坐车”说成“车坐”。学文言也是学语言,情况一样,读多了,读熟了,决不会把“吾谁欺”说成“吾欺谁”,“未之有也”说成“未有之也”;何况现在一般人学文言,只要求理解而不要求能说能写。有的人出于一片好心,以为熟读、多读太费力,想找出一种纲举目张的办法,即多靠分析结构、讲清规律,通过“明理”以求豁然贯通。我的意见,“明理”虽然有用,但是,尤其早期,专靠它就不成。因为,⑴语言规律是概括的,而且容许例外,对于某一具体语句,尤其词,它常常不能告诉你究竟表示什么意思。⑵以“母女视之”(蒋士铨《鸣机夜课图记》)为例,由上下文,知道意思是“我母亲把我妻看成女儿”,不是“母女二人看他”,于是才知道绪构是“母”(主)“女视之”(谓);如果你不熟,意思且不知,结构又能管什么!也许有人说,这主张仍是“熟读唐诗三百首”那样的老一套;我的想法,就算是老一套吧,只要它是有效的,甚且唯一有效的,我们就没有理由不用它。

  怎么能熟?是用适当的办法多读几遍。这里说适当的办法,包括两点意思:首先,读的方式要适当,总的要求是不可浮光掠影,而要钻进去,象是同作者一道吟味。传说桐城派大师姚鼐读韩愈《送董邵南序》第一句“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要中间换气才能成声;想来三味书屋鲁迅的老师寿老先生读“铁如意……”时摇头晃脑,也是这种情境。学散文不可象有些人看小说那样,一目十行,只吸收情节,而要象演员进入角色一样,一词一语一句都深入领会;还要适应原文的意思和情趣,有抑扬、有快慢地读出来(也可不出声)。怎么知道何处应抑、何处应扬、何处应快、何处应慢呢?这象是很复杂,却并不难,自己可摸索、断定,因为韵律的欣赏是人的自然要求。比如《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无论谁读,“鹜”和“色”都要抑,“飞”和“天”都要扬,“齐飞”和“一色”都要快,“鹜”和“天”都要慢;不这样就不是味。字字咬准,抑扬顿挫,甚至摇头晃脑地读,这就是深入吟味情调。初读,既要领会意思,又要吟味情调,自然速度不能快;但随着熟而领会、吟味越来越容易,速度可以逐渐变快。另外,时间安排要适当。这原则是多比少好,分比合好。读三遍比读一遍利于熟,理由用不着说。分比合好是来自心理学的规律,例如总计读十遍,第一次读两三遍,以后隔些时候读一两遍,再隔些时候……比一次集中解决好得多。

  已经知道熟读的办法,然后可以谈论一个更大的问题,“读什么”。这从原则方面容易说,是要分别主次,读好的,读重要的,读一般的。关于什么算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里不能也不必深入分辨。大致可以这样规定,由内容方面说,深刻,妥善,清新,能够使人向上、长见识的;由表达方面说,确切,简练,生动,能够使人清楚了解,并给人以韵律美的,是好的。所谓重要,通常是由于学术价值高,如《苟子》《史记》之类,有少数是由于传统,如《大学》《中庸》之类。所谓一般,简单说是非专业的,如《九章算术》《黄帝内经素问》等是专业的,学古代散文当然可以不读。在这方面,困难的是把原则运用于实际,比如说,根据以上原则,初学能够开出一个读物详单吗?或者随便拿来一本书或一⑴总括的,如《古代散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代散文选》(北京出版社)等;⑵分类的,如《历代游记选》(湖南人民出版社)、《笔记文选读》(上海占典文学出版社)等;⑶专集的,如《史记选》(人民文学出版社)、《韩愈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等。初学宜于先读总括的选本。这样有多种方便:⑴文章是经过挑选的,一般说都合于上述三项原则。⑵面广,一般是由战国到清末,收了大量的重要作家、重要典籍和常用文体,这就可以简要而不遗漏。⑶每读《永州八记》或《历代游记选》,甚至《水经注》;又如读了《李将军列传》,喜欢,于是找来《史记选》,甚至还可以找来《史记》《汉书》。这样做,选本就成为入门的钥匙。用它,很容易打开古代散文的主库,所得就不只是熟悉一二百首先是由慢到快;读熟了,读多了,文言的底子越来越厚,很多原来生疏的一见如故了,速度自然可以加快。其次,精读与博览相结合,这比较复杂。前面说学会语言靠熟,熟由于接触的机会多,所以不能不多读;精读费时间,难于多,所以要以精读为据点,向博览发展。所谓博览,是对付不值得精读或没有时间精读而又不宜于不读的大量作品的办法。这类读物量很大,因为性质、价值、⑴重视难点。难点主要来自两个方面:a.词语的古今差异(句法的差异不易引起误解,关系不大),如“走”是“跑”、“诸父”是伯叔、“胜国”是前朝之类,不熟悉就容易误解。b.生疏的事物,如“皮弁”“丁忧”“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名物,“易簧”“凌波”“升堂入室”等典故,不知道本原就不能确切理解。读时遇到达类难点,要多注意,记牢;这样,难点减少,将来前进就容易得多。⑵注意特点。古代散文就写法说有不少特点,或说优点,如简练、含蓄、章法紧凑、表现方法变化多等,都值得借鉴,应该深入领会,以期渐渐融会贯通,到自己写现代文的时候能够或多或少地吸收到自己的笔下。⑶培养自己的能力。读选注本,最好能逐渐过渡到自己能选,离开注能读。这除了陆续积累文言资本以外,还要学习使用工具书。工具书种类很多,常用的如《辞源》《辞海》等,生疏一些的如各种“类书”“年表”“索引”等,最好都能够熟悉,以期总有一夭,能够读既无标点又无注解的。

  以上所说都是古代散文之内的事;想学灯,收效大,还要读些“之外”的书。这主要是讲古汉语常识的书,应该找一两种读读,以期感性知识能够条理化,上升为理性认识,使已学者更巩固,将学者更容易。其次是本国史尤其文学史的书,具备其中的知识,等于手持游览图游历,比照它就可以知道已游了哪些地方。还需要游哪些地方。再其次是目录学方面的书,古代的优秀故文藏在古籍宝库里,目录学是宝库的藏品清单。熟悉清单,选择读物就容易了。

  最后说说能不能学好的关键。这很简单,勤就能熟,熟就能学好;不勤就不能熟,不熟就不能学好。勤,靠意志;我的经验,更靠以习惯培养兴趣或爱好,天天去读(时间不必很多),起初也许象个负担,及至日久天长,难点减少,趣味增多,甚至想扔开也难于做到,熟,学好,自然就不成问题了。

王巍

【篇三】庄子秋水赏析

庄子秋水第二段赏析

须知五岳之外,别有他山之尊

原文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14),拘于虚也(15);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16);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17),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18),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19);尾闾泄之(20),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21)。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22),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23),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24)?计中国之在海内(25),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26)?号物之数谓之万(27),人处一焉;人卒九州(28),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29);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30)?五帝之所连(31),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32),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33),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34)?”

译文

海神说:“井里的青蛙,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大海,是因为受到生活空间的限制;夏天的虫子,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冰冻,是因为受到生活时间的限制;乡曲之土,不可能跟他们谈论大道,是因为教养的束缚。如今你从河岸边出来,看到了大海,方才知道自己的鄙陋,你将可以参与谈论大道了。天下的水面,没有什么比海更大的,千万条河川流归大海,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歇而大海却从不会满溢;海底的尾闾泄漏海水,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止而海水却从不曾减少;无论春天还是秋天不见有变化,无论水涝还是干旱不会有知觉。这说明大海远远超过了江河的水流,不能够用数量来计算。可是我从不曾因此而自满,自认为从天地那里承受到形体并且从阴和阳那里禀承到元气,我存在于天地之间,就好像一小块石子、一小块木屑存在于大山之中。我正以为自身的存在实在渺小,又哪里会自以为满足而自负呢?想一想,四海存在于天地之间,不就像小小的石间孔隙存在于大泽之中吗?再想一想,中原大地存在于四海之内,不就像细碎和米粒存在于大粮仓里吗?号称事物的数字叫做万,人类只是万物中的一种;人们聚集于九州,粮食在这里生长,舟车在这里通行,而每个人只是众多人群中的一员;一个人他比起万物,不就像是毫毛之末存在于整个马体吗?五帝所续连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忧患的,贤才所操劳的,全在于这毫末般的天下呢!伯夷辞让它而博取名声,孔丘谈论它而显示渊博,这大概就是他们的自满与自傲;不就像你先前在河水暴涨时的洋洋自得吗?”

感悟

《秋水》(节选)只是全文的开头一段,作者本是通过对河伯看到黄河的壮阔而骄傲自满,见到北海后却自叹不如的情节描写,来说明事物的大小是相对的这一道理,但把它作为一个单独的寓言故事来看,却可以带给我们多种启迪,既可以理解为鞭策人们永远不要囿于个人有限的见闻,永远不要自满自足,又可以理解为越是有真本事的人就越谦虚,人应该保持谦虚的美德,因为谦受益,满招损;既可以理解为人贵有自知之明,也可以理解为人知耻而后才近乎勇;既可以理解为做事有比较才有鉴别,也可以理解为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既可以理解为要有广阔的胸襟气度和远大的志向目标,也可以理解为人只有不断地超越自己,才会有所发展。这样作者越不作刻意说明,反而越能使读者产生丰富联想。

刘熙载《艺概?文概》称“庄子文看似胡说乱语,骨里却尽有分数”。确实庄子善于将抽象的哲理寄寓在形象的描绘之中,借助具体可感的景物人事来表达深微玄奥的哲学道理,不得不令人折服。

联系现在

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庄子《秋水》中河伯很符合当下一些炙手可热的人的形象,自负狂妄,目中无人;而海若虚怀若谷,有容乃大的精神是理想中完美人格的化身。对比之下不仅感慨,当时离我们是多么远,又是多么近啊。受现代实用主义价值观的影响,濮水边拒绝楚王的庄子很容易被看做不思进取消极怠慢的自由主义者——可我们是多么需要自由的心灵世界啊,现实的实用是一缸水泥,凝固了,就会永远冷下去。几千年前,庄子拜见惠施却反被搜捕,几千年后,有人证明嫉妒者的本质是恐惧失去;然而庄子早就用鹓鶵栖梧的寓言告诉世人什么是真正的高贵,不是富贵名利,而是保持自我。濠梁之鱼的故事充满了喜剧的辩证色彩,虽然照唯物论的观点谁也不能窥探心灵。如果撇开哲学,从诗意一点的角度看,庄周看到鱼儿高兴,仅仅是因为天朗气清,游目骋怀,河面碧波粼粼,河岸郁郁芊芊,庄子的心境替外物涂了一层明丽的光辉——鱼儿乐不乐不是我能指认的,但我看着它就觉得它很快乐。若干年有个叫王国维的替这种把感情加给生物的意境起名叫“有我之境”,是耶,非耶,化为蝴蝶。庄子秋水赏析

Ps补充

庄子的哲学思想大体可归纳为以道为实体的本体论、“万物齐一”的相对主义认识论,并由此引发出其独有的主观唯心主义倾向和相对主义诡辩倾向。以此为基础,在深刻揭露“窃国者为诸侯”的政治现实的同时,庄子与老子一脉相承,主张一种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同时,庄子崇尚一种“天人合一”,提倡“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并且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逍遥自得,是精神的自由,而非名利。这种本于自然的人性论与伦理观,为后世的中国知识分子提供了另一种生存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可能性。

《秋水》一文意在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暂时的,变化莫测的,庄子是借这篇文章来宣扬他的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这种认识事物的方式虽有辩证的因素,但它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体系,是不可取的。而庄子在表达自己的思想时,很少作抽象的概述或理论性的逻辑论证,喜欢用寓言来说明道理,寄哲理于形象之中,人们对寓言的理解往往超出庄子本身的写作意图。课文节选的是《秋水》全文的开头一段,作者本是通过对河伯看到黄河的壮阔而骄傲自满,见到北海后却自叹不如的情节描写,来说明事物的大小是相对的这一道理,但把它作为一个单独的寓言故事来看,带给我们的启迪却是多重的,如:

①不要拘泥于一己之见而固步自封;

②要保持谦虚的美德,谦受益,满招损;

③人贵有自知之明;

④有比较才有鉴别;

⑤知耻而近乎勇;

⑥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⑦自大是由于无知;

⑧只有不断地超越自己,才会有所发展;

⑨要有广阔的胸襟和远大的志向;

⑩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要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应该努力学习不断上进; ……

【篇四】庄子秋水赏析

庄子秋水赏析浅见

庄子《秋水》赏析浅见

庄子《秋水》赏析浅见

摘要:文章从庄子、《庄子》在文学史上、《秋水》在《庄子》中的地位入手,提出了《秋水》一文赏析的重点是文学性和哲理性。作者通过文体形式、表现手法等具体分析了《秋水》文学性,通过河伯与海神的对话分析了庄子在《秋水》中的哲学意义(哲理性),并水到渠成地提出了教师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要求。

关键词:庄子;《秋水》;赏析

庄子是我国古代辩证法大师,因为创立了寓言这种文体,又使他成为了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鼻祖。对于庄子,闻一多先生曾这样评论:“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他的烙印。他的书成了经典,至于历代文人学者对他的崇拜,更不用提,别的圣哲,我们也崇拜,但哪像对他那样倾倒、醉心、发狂 ”他的寓言思想深邃,充满哲理,又汪洋恣肆、仪态万方,具有超现实的丰富想像,其代表作是《庄子》。《庄子》一书,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是这样说的:“《庄子》著书十万余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言无事实,而实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失也。”它以深奥玄虚的哲理,超尘绝俗的构思,诡序险怪的想像,恢宏奇幻的意境,汪洋恣意的文风,奠定了它先秦散文之冠的地位。?

《秋水》选自《庄子?外篇》,是《庄子》中最有名的一篇。讲授《秋水》一文时,教师常会走二个极端,一是把它作为一篇先秦散文,大讲其词语活用及其句式特点;二是仅仅抓住文章的比喻,脱离故事中的形象大谈其寓意、提炼其中心思想。我认为这二者的做法都是有失偏颇的,前者未免枯燥,后者未免抽象。本人认为讲授《秋水》篇,在理解庄子其文原意基础上,应主要抓住文学性和哲理性进行赏析,重在其文学价值,前者是重点,后者则是难点。?

《秋水》的文学性,首先是由寓言这种独特的文体形式决定的。我们知道,文学作品写人叙事不是目的,故事和人物都是作为形象化的论据出现的。庄子把深奥的道理与生动的形象结合起来,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起来,从而创造出了寓言这种独特的议论型散文的形式,让人读起来兴味盎然。而《秋水》一文,寓言这种形式就大大增加了它的文学性,可读性。文中浪漫的想像、奇妙的夸张,诡谲的描绘,神话的表现方式,造营了一种极为深邃辽阔、玄妙莫测、变化无穷的散文意境,形成了庄子散文特有的阳刚豪迈之气、雄浑遒劲之美、汪洋恣肆的风格以及那种包容天地涵盖万物的宇宙情怀和人生境界。而所有这些特点,正是《秋水》文学性的体现。尤其是文章开

头以寥寥数语描绘了黄河惊心动魄的景象与沾沾自喜的神态,更是如此;还有海神的一番话,境界也变幻莫测:一会儿万川归海,一会儿小石大山,一会儿空大泽,一会儿米大仓、一会儿谷食舟车,一会儿豪末马体,令人应接不暇,真正是汪洋辟阖,仪态万方,充分体现了文学的本质特征,即形象大于思想,想像重于理念。在庄子看来,天下黑暗而污浊,没必要用实实在在、正大堂皇的言语同世人讲论,于是“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因此,《庄子》有意识地拉大了与现

实的距离,更多地注目于寓言与神话,运用想像与虚构,以富极神奇色彩之笔,描绘出许多超现实的惊世骇俗的艺术形象。诸如:展翅翱翔于九天背负青天朝下看的鲲鹏,御风而行的列子,吸风饮露的藐姑射山仙子,运斤成风的匠石,七窍皆无的混沌,自夸其乐的坎井之蛙,望洋向岳的河伯等等。他们培育了我们民族的想像力,丰富了文学长廊中的艺术形象,开拓了散文的新领域,促进了文学自身的发展。《秋水》中,作者以超现实的想像,塑造了一个自满自足但在事实的教育下又提高了认识的河神形象与一个视野广阔、见解不凡的海神形象,并通过它们的对话,深刻地揭示了有关的哲理。因此赏析《秋水》文学性时,这是最重要的一方面。?

《秋水》文学性,其次表现在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描绘了“河伯”(河神)和“海若”(海神)两个艺术形象。你看:由于秋雨连绵,百川灌河,黄河水暴涨,奔腾而下,”泾流之大,两唉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一片波澜壮观、汪洋浩淼的景象,令人感动大自然的伟力。李白诗中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转毂秦地来”、“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等等形象,源自庄子笔下的黄河形象。再看大海,只用“东面而视”,不见水端”八个字,就将大海的浩瀚难穷形容尽致。庄子对黄河和大海开外的描绘,创造了一种恢宏壮美的意境,突出了力的美、运动的美,很富有诗意。使人读来顿觉胸襟大为开阔,精神为之一振。

《秋水》的文学性,还在于它善于描绘黄河的神态和心理,赋予了神仙以人的复杂的思想感情。先是写河伯看到自己秋水暴涨而“欣然自喜”,以为天下的美景都汇集到自己身边了,其洋洋自得之情溢出控制程序于言表;然而当他游到黄河入海处,看到大海的浩瀚景象时,不禁大吃一惊,原来天下竟还有比他大的“海若”!真是天外有天,神外有神,那种“旋其面目“的惊诧,“望洋向若而叹”的佩服,“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的愧疚

,从神态到心理,都刻画得生动传神。事实上,从河伯的身上,我们更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庄子:世界之大,山外有山,不知天高地厚轻狂自得,只会成为笑柄;而芸芸众生因无知而自满,完全是情理之中的事,如果敢于自省,省而能深,错而能改,也算是善莫大焉。因为凭着莫大的勇气和可贵的精神,众生就可以从已知走向未知,从而到达自由王国。河伯的遭遇是庄子苦心虚构的一个故事,河伯所为才是现实人生最需要的东西,天下苍生若作如是观,生活将会实现“无为”,真正做到顺其自然。?

文学性是《秋水》教学的重点,理解课文的哲理则是教学的难点。《庄子》一书本来是道家的哲学著作。《秋水》全文主要通过河伯和北海若的七段对话,来体现其哲学意义。其哲理性主要体现在:一是《秋水》认为人的认识受环境的制约和影响,人要想对自己有个全面正确的认识,必须扩大视野,增长见识,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河伯面对“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音si)渚崖之间,不辨牛马”的景象,沾沾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可是当它“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这种更为壮观的景象时,才觉得自己实在“见笑于大方之家。”海若对河伯的始骄后惭分析十分中肯精辟:“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这一多重并列复句以类比的手法分别以井蛙、夏虫、曲士,从空间、时间、受教育的角度阐明河伯之所以自鸣得意是因为他见识狭小,他所生活的小环境决定了他认识上的局限和浅陋。河伯后来见到了大海,才终于懂得了世界上还有比自己了不起得多的难以穷尽的东西。也正是在他认识到了自己的无知和“丑”

时,北海若才“与语大理矣”。二是《秋水》认为一个人在任何时候都要清醒地看到自己的不足,不可自以为是,目中无人。在中国文化中是十分讲究个人的思想内化的。是以“圣人能成其大也,以其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老子》三十四章)。世界上永远也不可能有绝对意义上的大,任何人在感到自己多么伟大的同时,也要看到自己的渺小,要想一想还有比自己更伟大的存在,大与小永远只是相对的。北海若以为:“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但北海在天地之间犹大山之一小石;“人卒九州,”但个人与万物相较犹马体之一毫末,因此海若从“未尝以此自多者”。海若能以相对论的观点看问题,知道事物是相比较而存在的,谦虚谨慎,懂得山外有山楼外有楼的“大理”,故反而“能成其大”。这就是他比河伯高明

的地方。《秋水》就是这样通过寓言,来让我们得“道”。 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说:“庄子的思想像燃烧千年的精神圣火,照亮了许多作家的人生之路;庄子的人格像一堆精神篝火,烘烤着现代人潮湿的心灵。”?

教学中,教师可以抛开那些深奥玄虚之说,结合当今社会现实,根据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要求,正确启示学生理解《秋水》的哲学意义:宇宙无穷,知识无穷,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永远没有穷尽。因此,学无止境,那些坐井观天、孤陋寡闻、固步自封、骄傲自满的认识是十分有害的,从而启发人们为探求真理、获得知识而谦虚谨慎,努力好学。当然,有的学生会认为庄子的思想有些消极。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分析庄子在文中体现出来的哲学思想、心态。周国平说:“没有哲学,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哲学是对人生与社会的理性诠释,是人精神家园的支撑。现在有一个很流行也很沉重的词语:“精神守望”,实际是说,通过哲学,我们对人生对社会可能看得更清楚更透彻,就能够把好心灵的航船,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但在教学中,教师应首先了解庄子文章的原意,不然就有可能曲解经典之嫌;在些基础上,引导学生跳出原意的藩篱,结合实际敞开思路,大胆立意,从而受到新的启发。?

参考文献?

[1] 《庄子新释》[M].张默生原著,张翰勋校补?

[2]朱瑜章《秋水》的文学性与哲理性[J].中学语文教学.2002.8?

[3]吉传琴、印文权.形象具体可感,意蕴丰满多彩―《秋水》赏析[J].《语文周刊》2006.1

【篇五】庄子秋水赏析

浅论庄子《秋水》的积极意义

浅论庄子《秋水》的积极意义

摘要:《秋水》这篇文章写得十分生动,写黄河,则浩浩荡荡,奔腾澎湃,气魄雄伟;写北海,则渺茫空旷,无边无际,意境开阔;写河神,则有喜有叹,逼真传神,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庄子的性格主要是蔑视权贵、淡泊名利、顺应自然、生死如一。庄子所提出来的人格理想,超然适己的生活精神,深刻地参与构建了中国传统文人的内在精神世界。庄子秋水赏析

关键词:浅论、庄子、秋水、积极意义

《秋水》一文意在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暂时的,变化莫测的,庄子是借这篇文章来宣扬他的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庄子在表达自己的思想时,喜欢用寓言来说明道理,带给我们很多启迪,如:不要拘泥于一己之见而固步自封;要保持谦虚的美德,谦受益,满招损;人贵有自知之明; 有比较才有鉴别;知耻而近乎勇;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自大是由于无知; 只有不断地超越自己,才会有所发展;要有广阔的胸襟和远大的志向;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要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应该努力学习不断上进

一.谦受益,满招损。

满招损,骄傲的人是永远不能成功的。河伯在有限的环境里,以为“天下之美尽在己”。过于自负,如果河伯没有改掉自己骄傲的心态,那么他将永远看不到大海,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渺小,那将是多么悲哀啊。所以,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因为自己取得的一点点小成绩而骄傲自满。我们要跳出自身主观的狭隘圈子,开阔视野,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谦受益,谦虚使人进步。“舟车之所通,谷食之所生,人处一焉。”相对于宇宙万物,人是很微小的。世界之大,个人所作所为,都是渺小的。人生有涯而学海无涯,一个人不管知识多么渊博,也不过是沧海一粟。我们只有保持谦虚的学习态度,才能取得进步。

二.人贵有自知之明。

河伯至于北海,对着海神若感叹,感叹自己的渺小,反省自己的妄自尊大。这正是在教育现在的我们不要妄自尊大,要虚心求教,只有自知之明的人,才能清醒地学习和工作。人生,要经常反省自己,不能囿于自己有限的见识而自满自足。在知识的海洋中,我们应当时刻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学习态度。追求真知,追求一种更积极向上的人生,让人生变得更加有意义。

三.天人合一。

庄子崇尚“天人合一”,提倡“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逍遥自得,是精神的自由,而非名利。

《秋水》就体现了庄子这个思想,他认为世间没有最大,也没有最小。北海相对于黄河很大,而“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就像蚁穴大泽之中。庄子认为天不是最大,毫末也不是最小,人在天地之间很渺小,所以人要顺应自然。因此庄子认为人与自然之间是相辅相成,密切联系的,这对我们现在具有巨大的积极意义,我们社会所面临的四大危机:粮食危机、人口危机、废水危机和环境危机,正是没有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引起的,所以,我们应该好好学习庄子的这个思想。

庄子秋水赏析

河伯是仙,都会因为小有成就而沾沾自喜,何况我们是普普通通的人呢?宇宙无穷,而我们只懂得很少的知识,知道极其有限的道理,所以我们更应该努力去探索,去发现,去了

解。我们不能坐井观天,要向远处看,走更长的路,长更多的见识,千万不可以满足于现状,我们要学无止境。同时,我们也要保护自然环境,做到“天人合一”。做到了这些,那么你才会取得丰硕的成果,才能成为一个知识渊博、懂得大道理的人。

庄子《秋水》的主旨就是通过海神和河伯的对话,借用了当时就很有名气的孔子和伯夷来让人明白,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为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是十分有限的。这个主旨在客观上给人的启迪就是:人不能囿于个人有限的见闻而自负自满,应该努力学习不断上进。我们永远都不要自满、自得、自夸,而是要虚心好学,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要谦虚,看见自己的短处,这样才不会被明白大道理的人嘲笑“吾长见笑于大方”。这就是大海的精神。

参考文献:

[1]陆钦.也论庄子哲学体系的骨架[J].安徽,江淮论坛,1980

[2]陆钦.庄子寓言的艺术特色[J].辽宁,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

[3]陈鼓应.老庄新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

[4]杨柳桥.庄子译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

[5]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篇六】庄子秋水赏析

庄子-秋水 的课文分析与内容提示

课文分析

第一段写河伯望洋兴叹,自识其丑。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展现河水暴涨的景象,突出河伯的沾沾自喜;第二个层次展现北海的浩瀚景象,突出河伯自知其陋。两个层次形成鲜明的反差。庄子秋水赏析

这一段的译文是:

秋天的洪水随着季节涨起来了,千百条江河注入黄河,水流巨大,两岸的水边、洲岛之间,不能辨别牛马。于是乎黄河神河伯自己十分欣喜,以为天下的美景全集中在自己这里了。顺着流水往东走,到了渤海,脸朝东望去,看不到水边。于是乎河伯才收起(改变)了欣喜的脸色,抬头看着渤海神若叹息道:有句俗话说,‘听到了许多道理,就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就是说的我呀。并且我曾经听到有人小看孔仲尼的见闻、轻视伯夷的义行,开始我还不相信;如今我看见您的大海难以穷尽,我如果不到您的面前来,那就危险了,我会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所讥笑。

第二段写北海若以自然之广大、宇宙之无穷开导河伯。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说明人的认识要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第二个层次说与天地、阴阳相比,大海也微不足道,所以自己不敢自满;第三个层次阐发世间万物的大小都是相对而言的道理;第四个层次是对伯夷、仲尼的“自多”进行嘲笑。

这一段的译文是:庄子秋水赏析

渤海神若说:对井里的蛙不可与它谈论关于海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狭小居处的局限;对夏天生死的虫子不可与它谈论关于冰雪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时令的制约;对见识浅陋的人不可与他谈论关于大道理的问题,是由于他的眼界受着所受教育的束缚。如今你从河岸流出来,向大海观看,才知道你的浅陋,这就可以与你谈论大道理了。天下的水,没有比海更大的了。万千条江河归向大海,不知什么时候停止,可它不满盈;尾闾排泄它,不知什么时候停止,可它不虚空;春天、秋天它没有变化,洪水、大旱它不知道。这表明它的容量超过长江、黄河的容量,不可计数。但是我未曾藉此自我夸耀,因为自以为列身于天地之间,从那里汲取阴阳之气,我在天地里面,犹如小石小木在大山上一样,正存有自己所见很少的想法,又怎么会自我夸耀呢?计算一下四海在天地间,不像小洞在巨大的水泽里吗?计算一下中原在天下,不像梯米在大仓里吗?称事物的数量叫做‘万’,人类只是占其中的一类;人类遍布天下,谷物所生长的地方,车船所通达的地方都有人,令人只是占其中的一千;这表明人与万物相比,不像毫毛的末梢在马体上吗?五帝所连续统治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担忧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贤人所劳碌的,全不过如此而已。伯夷以辞让君王位置而博得名声,孔子以谈论天下而显示渊博,他们这样自我夸耀,不正像你刚才自我夸耀河水之多一样吗?

作者意在通过寓言说明事理,他采取了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层层推进的方法。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庄子对孔孟之道的否定,显然带有很强的主观性。这里涉及儒、道两个学派的分歧,须辨证看待,不可简单信从庄子之论。

内容提示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如果眼界放宽一些,就会看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本文的写作意图主要是以相对论为武器,宣扬道家之“道”的无限性,并进而嘲讽孔孟所宣扬的儒家之道。儒、道之争另当别论,文中关于宇宙无限、认识无止境的观点,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篇七】庄子秋水赏析

庄子秋水读后感

庄子秋水读后感(一)

《秋水》中,“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至于北海望洋向若叹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秋水赏析

《尚书》曰:“满招损,谦得益”人们无论身处何种状态,面对人或事,都应该本着谦逊的态度。狂妄自大,骄傲自满,是人性劣根的体现,不宜提倡。

文章开始,河伯骄傲自满的情绪达到了极至。一个“尽”字充分体现了此时的河伯片面的、绝对的、主观的看问题、看这繁复的大千世界!孰不知,此时的河伯只是身处无数江河之一的黄河河伯在有限的空间里,以为“天下之美尽在己”。使河伯过于自负,这是一种见识的浅陋。

我们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无论观察人或物都要用全面的、客观的,发展的观点。只站在个人主观的、狭隘的立场上看问题,就会犯河伯那样的错误。我们更不能骄傲自满。为自己取得点滴成绩而得意忘形。要跳出自身主观的狭隘圈子,开阔视野。骄傲的人是难以有所作为的。

河伯至北海,面对无垠的大海,在现实面前惭愧自责。这种勇于纠正自己错误,谦虚的态度是可贵的。今天更应提倡。画家齐白石,当看到明代徐渭的画作时,佩服得五体投地,遂刻了一方印章“甘为青藤门下走狗”其虔诚、谦虚的态度令人敬仰。通过他不懈的努力,终于成为前无古人的一代国画宗师。如果河伯没有改变骄傲的心态,那么,他将永远看不到大海,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渺小,那将是更加悲哀的!

宇宙之大,人是渺小的,人生是有限的。但是,人类讨论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既人类应该如何认识外部事物的认知行为是无限的。这也是庄子《秋水》留给后人的中心课题。我们应该怀着膜拜的心,谦虚的向大自然求教,去探讨发现真理。

我们只有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态度,人生之旅才能受益无穷,才能实现人生的理想。虚心学习世界上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巩固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果。才能建设好真正的和谐社会。

庄子秋水赏析

庄子秋水读后感(二)

秋水读后感庄子是道家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文章写得出色,善于用寓言来说明一个道理,《庄子》是庄子及其后学所着,我读了《庄子·外篇》中的《秋水》,深有感触。

故事的内容是这样的:秋雨应时而来,百川流入黄河,黄河主流加宽,两岸和河中沙洲之间,辨不清对岸是牛是马,于是河伯欣然自喜,认为天下之壮美尽在于此了。河伯顺流东行,到达北海,向东望去,看不见水的尽头。于是河伯改变了沾沾自喜的面容,对海神感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过上百种道理,便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的话,说的正是我啊。而且我曾听说有人认为孔子学问少,还看轻伯夷的义行,起初我不信,如今我目睹了这无边无际的大海,我若不来,那可就危险了,我将贻笑大方啊。”

河伯少见多怪,知识浅薄。后来,看到了烟波浩淼,水天相接的大海,才自知不足,认识到自己的渺小、知识浅陋。河伯是仙,都会因为小有成就而沾沾自喜,何况我们是普普通通的人呢?宇宙无穷,而我们只懂得了很少的知识,知道了极其有限的道理,所以我们应该更加努力去探索,去发现,去了解。世界如此之大,我们却如此渺小。因此,我们不能坐井观天,不能因其环境所困,不能因其所受教育束缚。河伯从河岸边出来,看到了海,才望洋兴叹,而我们则要向远处看,走更长的路,长更多的见识,千万不可以满足于现状。

可是,许多人因不明白这个道理而因小失大。比如说明末的李自成起义,起义军杀敌勇猛,于公元1644年农历三月十八日攻进北京城。明朝灭亡了,但是李自成和起义军被这胜利冲昏了头脑,将士们不再像以前那么守纪了,整天吃喝玩乐,听歌赏舞,他们好像忘记了他们的对手–一直想打进山海关的清军。(Inspirational quotes yuedu.mipang.com)后来,吴三桂联合清军向起义军发起进攻,竟没有一位将士肯应战,李自成只好亲自出马,仓促应战,最终以失败告终。前前后后,李自成只在北京住了四十二天。短短的时间内,就使这支强大的队伍失去了战斗力,原因在于起义军和李自成自以为已经胜利,有了荣华富贵,不用再担心什么,只管享乐,放松了警惕,最终败在清军手里。

从古至今,骄傲的人是永远不能成功的,这是真理。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所以,我们在做成功一件事后,应该记住如何成功的经验,不可以轻视比你差的人,也许有一天他会跟上你,甚至超过你。还要向比你更优秀的人学习,在他们眼中,你的成功只是九牛一毛,所以我们要学无止境。做到了这些,那么你才会取得丰硕的成果,才能成为一个知识渊博、懂得大道理的人。

庄子秋水读后感(三)

《庄子秋水》中,秋水时至,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尽在己”。顺流东行,遇北海若,河伯望洋兴叹“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自身的渺小也暴露无遗。

满招损,谦受益。勿以己之长而比人之短,勿以己之短而妒人之能。须知五岳之外,别有他山之尊,我们应该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学习态度,只有这样,人生之旅才能受益无穷。

满招损,骄傲的人是永远不能成功的。河伯在有限的环境里,以为“天下之美尽在己”。主观片面的认识,使河伯过于自负,这是一种见识的浅陋。如果河伯没有改掉自己骄傲的心态,那么他将永远看不到大海,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渺小,那将是多么悲哀啊。在我们的学习中,我们不能为自己取得的一点点小成绩而骄傲自满。我们要跳出自身主观的狭隘圈子,开阔视野,只有不断地学好专业课程,多看一些有意义的好书,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才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河伯至于北海,感叹自己的渺小。人,有自知之明,才能清醒地学习和工作。人生,要经常反省自己,不能囿于自己有限的见识而自满自足。在知识的海洋中,我们应当时刻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学习态度。追求真知,追求一种更积极向上的人生,让人生变得更加有意义。

谦受益,谦虚使人进步。“舟车之所通,谷食之所生,人处一焉。”相对于宇宙万物,人

是很微小的。世界之大,个人所作所为,都是渺小的。人生有涯而学海无涯,一个人不管知识多么渊博,也不过是沧海一粟。我们只有保持谦虚的学习态度,保持“三人行,必有吾师”的求学人生,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篇八】庄子秋水赏析

《庄子秋水》读书笔记

《庄子秋水》读书笔记

《庄子秋水》中,秋水时至,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尽在己”。顺流东行,遇北海若,河伯望洋兴叹“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自身的渺小也暴露无遗。

满招损,谦受益。勿以己之长而比人之短,勿以己之短而妒人之能。须知五岳之外,别有他山之尊,我们应该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学习态度,只有这样,人生之旅才能受益无穷。

满招损,骄傲的人是永远不能成功的。河伯在有限的环境里,以为“天下之美尽在己”。主观片面的认识,使河伯过于自负,这是一种见识的浅陋。如果河伯没有改掉自己骄傲的心态,那么他将永远看不到大海,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渺小,那将是多么悲哀啊。在我们的学习中,我们不能为自己取得的一点点小成绩而骄傲自满。我们要跳出自身主观的狭隘圈子,开阔视野,只有不断地学好专业课程,多看一些有意义的好书,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才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河伯至于北海,感叹自己的渺小。人,有自知之明,才能清醒地学习和工作。人生,要经常反省自己,不能囿于自己有限的见识而自满自足。在知识的海洋中,我们应当时刻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学习态度。追求真知,追求一种更积极向上的人生,让人生变得更加有意义。

谦受益,谦虚使人进步。“舟车之所通,谷食之所生,人处一焉。”相对于宇宙万物,人是很微小的。世界之大,个人所作所为,都是渺小的。人生有涯而学海无涯,一个人不管知识多么渊博,也不过是沧海一粟。我们只有保持谦虚的学习态度,保持“三人行,必有吾师”的求学人生,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富兰克林曾说:缺少谦虚就是缺少见识。牛顿说过,“我不知道人家怎样看我,但是在我自己看来,我就像一个在海滩上的小孩子,偶尔拾到较为光滑的圆

石,而真理的大海我并未发现。”这种谦虚的胸怀,不正是牛顿取得不朽成就的基础吗?

在今天这个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年代,认识自身的有限,更加谦虚、勤奋地学习,尤为重要。进入了大学,并不代表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人才造就未来,社会需要人才,但不需要庸才。做社会有用之才,需要每日的坚持,每日的进步,用知识丰富自己,提高个人修养。

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还要有大海的气魄,海纳百川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一生有一种大海的气魄岁月一页页无情翻过

把乾坤留在我心中的一刻就已经注定我不甘寂寞

一心要一份生命的广阔世界一遍遍风雨飘落

把江山扛在我忘记肩头的一刻就已经决定我男儿本色

做人如此,干工作也是如此,如今,我埋头工作,发现有那么多我以前没有接触过的知识,充满挑战和乐趣;融入环境,知道同事非常可敬,可以帮我解决很多的困惑。

马儿嘶嘶长鸣是一曲美妙的天籁之音

思想的幼芽才刚刚破土欲出

我要借助隐形的翅膀无遮拦地飞上天宇火车风驰电掣

带我到远方人山人海之中我是一粒种子钻土发芽成长

我要飞抛开思想的羁绊打开茅塞幻化心灵自由翱翔

给心灵开一扇窗,在心中种植属于自己的阳光,拥有它,你会拥有阳光般的笑容,嗅到阳光的味道,缔造阳光生活,带着好心情享受美丽人生!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庄子秋水赏析 庄子秋水赏析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