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七年级下册语文陋室铭复习资料

小学作文 zuowen 2浏览

【 – 小学作文】

【篇一】七年级下册语文陋室铭复习资料

2014年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2《陋室铭》习题

《陋室铭》同步练习 第一部分:

1.本文作者是

2.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德馨( ) 苔痕( ) 鸿儒( ) 案牍( ) ....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 ) 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 )

⑶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德馨: )

⑷无丝竹之乱耳(丝竹: )

⑸无案牍之劳形(劳: )

4.文中提挈全篇的句子是 。

5.下列各句不属于骈句的一项是( )

A、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B、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D、孔子云:何陋之有?

6.体会下列加点词在表情达意上的好处。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7.“铭”是 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 。

8.课文的前两句有什么作用?

9.文中怎样描写陋室环境的?请用文中原话回答,再谈自己的理解。

10.“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中提及两个历史人物,一是三国著名政治家蜀国的 ,一是西汉时的文学家 。

11.文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哪一句?

12.与下面一段话衔接准确得体的一句话是( )

崇山峻岭,比起人来,山总是高大、雄伟的--人站在它面前不过是粒芝麻儿。但人总是踩山于脚下,哪怕它是万山之王--珠穆朗玛峰。人为攀登而欣喜。 。

A、山,却缄默不语--它用自己的筋骨,证明着自己的伟大。

B、山,却冥然不觉--没有灵性的高大,不过是一堆土石。

C、山,却欣喜万分--它为人的攀登作出贡献而自豪。

D、山,却毫不在意--它相信人永远征不服自己。

第二部分:

(一)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3.用原文回答下面各题:

⑴表现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 。

⑵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

14.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15.译句: 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⑵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6.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表现出对仙人生活的羡慕和追求。

B、表达了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C、表现了身居陋室而怡然自得的心情。[来源:学#科#网]

D、表明了以古代名贤自比的态度。

17.开头二十四字,实写的是 ,虚写的是 。虚写是为了引出实写中的 二字点题,这里写山写水,是为了与 进行类比,写仙写龙,是为了与 进行类比,以表现自己和陋室品位不凡。

18.下列说法有误的项是( )

A、①②句以山水作类比,“山”和“水”其实都是暗寓道德高尚的人。

B、④句渲染了恬静的气氛,也反映了室主人的淡泊心境。

C、⑦句虚写,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D、⑧句以古庐、亭作类比说明陋室不陋,也表达了作者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意思。 (二)

去私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祁黄羊,晋大夫,名奚,字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曰:“解狐(解狐,人名)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日:“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l9、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为: )

⑵解狐非子之仇邪(仇: )[来源:学,科,网]

⑶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善: )

⑷外举不避仇(举: )

20.下列句子中的“之”字与“臣之子”中的“之”用法相同的是( )

A、其谁可而为之 B、非问臣之仇也

C、蔡召其子至,归之,愕然不受 D、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取后一“之”)

21.判断下列理解的正误,正确的在后面的括号内打“√”,不正确的打“×”。

A.“遂用之”,是说解狐被祁黄羊任用做县令。( )

【篇二】七年级下册语文陋室铭复习资料

七年级下(语文版)总复习资料

七年级下册(语文版)总复习材料

【重点篇目】

第22课 《陋室铭》

一、文学常识

《陋室铭》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唐代中期诗人、哲学家,字梦得。他政治上主张革新,曾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专政和藩镇割据。王叔文革新失败后,他屡遭放贬。本文就是他被贬为和州刺史的时候写的。后经人推荐,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著有《刘宾客集》,也称《刘梦得集》。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二、背诵默写

1.本文紧扣“陋室不陋”立意。开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隐喻陋室具有“名”“灵”的性质。由此引出全文主旨的句子:惟吾德馨。

2.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惟吾德馨。

3.结尾点题句是:何陋之有?

4.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写主人生活环境清雅的骈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6.表现陋室主人生活雅致的句子是:调素琴,阅金经。

7.表现室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8.作者运用典故,表明自己虽然身居陋室,却同古代圣贤一样安贫乐道,具有远大抱负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9.“何陋之有?”语出《论语》,原句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10.“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中提及两个历史人物,一个是三国时蜀国著名的政治家诸葛亮,一个是西汉时的文学家扬雄。

11.文中实写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虚写的句子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三、注意字词读音

馨 苔痕 鸿儒 案牍 诸葛 西蜀

四、古今异义

1.谈笑有鸿儒 古义:大,渊博。 今义:大雁

2.无案牍之劳形 古义:身体。 今义:形状

五、一词多义

1.之: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助词,放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何陋之有?(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2.则:有仙则名(则:就,那么)

至则无可用(则:却,但是)

六、词类活用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出名,著名。 名词做动词。)

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灵:显灵,有灵验。 形容词做动词。)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上:长到。 方位名词做动词)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乱:使""扰乱;劳:使""劳累。使动用法。)

七年级下册语文陋室铭复习资料

七、特殊句式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判断句,是,动词,表判断。与现代汉语中判断“是”相同。) 译:这是简陋的居室,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觉得它简陋了。)

2.何陋之有?(倒装,宾语前置,正确应为“有何陋?”)

译:有什么简陋的呢?

八、重点问题

1.本文立意有何特点?

题目虽为“陋室铭”,但作者要表现的是“陋室不陋”,这是反向立意。

2.紧扣“惟吾德馨”,作者是怎样表现“陋室不陋”的?

从三个方面来表现:居住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居住环境。写出了环境的清幽、雅致,渲染了恬静的气氛。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交往人物。这里作者也是用自己所交往的人物来衬托自己的德才兼备,高雅脱俗。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日常生活。

3.举“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有什么作用?

作者以古代名贤自比,隐含了自己的远大志向,表明虽然自己身居陋室,也要做一个像他们那样德才兼备的人。

4.本文的写作上有什么特点?试结合课文简要分析。

托物言志。作者通过对居室环境的描写,表明“陋室不陋”,意在表现作者安贫乐道的情怀和高洁傲岸的节操。

5.文章语言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好处?

除主旨句与末句外,全篇其余的都是骈句。(相邻的两句话字数相等,意思相对,叫做骈句。骈句不仅讲究对偶,而且讲究声律。本文中的押韵就是讲究声律的表现之一。押韵指在句末或联句之末,用韵母、声调相同或相近的字。本文的韵脚为;名、灵、青、丁、经、形、亭,所押的韵是ing。)

好处是:骈句对偶让文章具有音乐美,使人加深印象,同时也便于吟诵和记忆。

九、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对偶)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对偶,借代)

3.孔子云:何陋之有?(引用,反问)

第23课《爱莲说》

一、文字常识

《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北宋著名哲学家。字茂叔,道州人。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书堂讲书,因书堂前有发源于莲花峰的小溪,于是他就用故乡营道濂溪给书堂命名为“濂溪书堂”,世称“濂溪先生”。

周敦颐继承了《易经》等传统思想,自成一派,后被他的弟子发展成为濂溪学派,他又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说”是一种既可以说明、记述事物,又可以发表议论的文体,偏重于议论。

二、成语

不蔓不枝: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现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简明扼要,不拖泥带水。

三、背诵默写

1.比喻君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孤高自许的名句是:(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它与《红楼梦》中“质本洁来还洁去,不叫污陷淖泥中”文意相近,与古人所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刚好相反。

2.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句子:香远益清。

3.比喻君子通达事理的句子: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4.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端庄仪态,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5.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句子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6.在文中,作者用“菊”比喻隐逸者,用“牡丹”比喻富贵者,用“莲”比喻君子。

四、重点字音字形

甚蕃 淤泥 濯 清涟 亵玩 隐逸 噫 鲜有闻

五、古今异义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植: 古:竖立 今:种植

六、一词多义

1.鲜 鲜有闻:少。 2.独 独爱菊:惟独,只。

寡廉鲜耻:少。 寡孤独:老而无子。

芳草鲜美:新鲜。 无独有偶:单独,一个。

屡见不鲜:新鲜。

3.玩 玩物丧志:玩弄,戏弄。 4.者 可爱者甚蕃(""的东西)

玩世不恭:玩弄,戏弄。 莲,花之君子者也(表判断)

同予者何人(的)

5.而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连词,表转折)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连词,表转折)

6.之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水陆草木之花,花之君子者也(结构助词,的。)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7.焉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语气词,相当于“呢”)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兼词,相当于“与之”)

七、特殊句式

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翻译时,分句中间要加“是”。) 译: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

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倒装句,“菊之爱”应为“爱菊”)

译:对于菊花的喜爱,自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八、重点问题

1.作者笔下的莲花有什么可爱之处?请用原文回答,作者借莲花表现了君子怎样的品质?

(1)从生长环境来看,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显示了一种高洁、质朴,就像君子不与恶浊的世界同流合污,不孤高自许一样让人钦佩。

(2)从它的体态香气看,“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寓含正直、芳香,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不趋炎附势,美名远扬。

(3)从风度气质看,“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如此高洁、庄重,比喻君子志洁行廉、仪态庄重,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2.作者在文中写菊、牡丹有什么作用?作者对三种花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写菊、牡丹的作用:写菊是正面衬托莲(正衬),写牡丹是反面衬托莲(反衬),这样衬

托出莲高尚可爱,从而突出作者对莲的的欣赏、钟爱之情。

态度:对菊是惋惜,从“陶后鲜有闻”可以看出;对牡丹是鄙视,从“宜乎众矣”可以看;对莲是“欣赏、钟爱”,从“同予者何人”的反问中可以看出。

3.文中采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

第一段主要采用叙述、描写,第二段主要采用议论、抒情。

4.本文中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在莲花身上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本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对这种生活态度赞赏,表明自己对追逐名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第24课《口技》

一、文学常识

《口技》,选自《虞初新志o秋声诗自序》。《口技》作者林嗣环,字铁崖,清代人。《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选的一部笔记小说集。

二、注音

惊觉 呓语 絮絮 犬吠 鼾声 中间力拉 曳屋许许声 少顷 意少舒

三、通假字: 满坐寂然:“坐”通“座”(满坐宾客无不伸颈)

四、古今异义

1.几欲先走 古:跑 今:行走

2.百千儿哭 古:孩子 今:儿子

3.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古:其中夹杂 今:里面或中心

4.但闻屏障中 古:只是 今:但是

五 一词多义

(1)乳:妇抚儿乳(动词,喂奶); 儿含乳啼(名词,乳头)

(2)妙:众妙毕备(名词,妙处); 以为妙绝(形容词,美妙)

(3)指:手有百指(名词,手指); 不能指其一端(动词,指出)

(4)绝:以为妙绝(副词,极); 群响必绝(动词,,停止)

(5)坐:稍稍正坐(动词,坐); 满坐宾客(名词,座位)

(6)名:有仙则名(动词,有名); 不能名其一处(动词,说出)

(7)是:当是时(这); 斯是陋室(表判断的动词)

六、词类活用

1.妇抚儿乳 (喂奶。名词做动词)

2.会宾客大宴 (宴请。名词做动词)

3.不能名其一处 (指出,名词做动词)

4.京中有善口技者(善于,擅长。形容词做动词)

5.妇手拍儿声 (用手,名词做状语)

七、按要求找出相关的词语

(1)表示突然发生:忽、忽然

(2)表示几件事同时发生:一时(同一时候)

(3)表示两件事相继发生:既而(一会儿,不久)

(4)表示在特定的的某个时间内发生:是时(这个时候)

(5)表示过了很短的时间就发生:俄而(不久,不一会儿)、少顷(一会儿,片刻)、未几(不久)

八、特殊句式

1.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省略句)

译: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块)醒木罢了。

2.会宾客大宴 [倒装句、省略句。会(有一家人)大宴宾客]。

译:正赶上(有一家人)大宴宾客。

九、重点问题

1.文章中,口技表演者模拟了哪几个场景?声音有什么特点?

(三个声响场景:由睡到醒、再次入睡、失火救火。)

声音特点:第一个场景中是由远到近、由小到大、由外到内。

第二个场景中是由大到小、由急到缓。

第三个场景中是由少到多、由简到繁。

2.“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交代这些道具有何作用?

表明了道具简单,衬托表演者的技艺高超,为下文作铺垫。

3.结尾作者再次写了“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是否重复?

不重复。作者再次强调道具简单,突出其技艺高超。结构上首尾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

4.请列举文中描写听众反应的句子,并思考:写听众的反应有何作用?

描写听众反应的句子:

(1)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七年级下册语文陋室铭复习资料

(2)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3)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作用:侧面突出表演者的技艺高超。

5.本文写作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正面通过声音繁杂逼真、场景设计精巧突出了口技者的高超技艺。侧面通过简单道具和听众反应烘托出口技表演者的出神入化的技艺。

第一单元

第1课 《石榴》

一、解题:

此文选自《郭沫若全集》。“爱石榴”是本文的抒情线索,我爱的就是石榴的色、形、神——石榴身上体现出来的精神。

二、作家作品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学者。四川乐山人。主要作品:诗集:《女神》《星空》,历史剧:《屈原》《蔡文姬》等。

三、字词

①奇崛(ju~a):奇特突出 ②辟(bì)易:退避 开辟(pì) ③枯瘠(jí):形容植株干枯、瘦弱

④犀(xī)利:锋利 ⑤陆离:形容色彩繁杂 ⑥金罍l~ai:殷周时期盛酒的青铜器皿

⑦忍俊不禁(jīn):忍不住笑 ⑧丰腴(yú):丰满 ⑨玛瑙mǎ′nǎo ⑩唾津

四、全文结构

第一部分(1段):爱石榴,采用对比的写法点明石榴的可爱。

七年级下册语文陋室铭复习资料

第二部分(2-6段):绘石榴,具体描写石榴的特征。按由枝叶到花朵再到果实的顺序来描绘石榴。

第三部分(7-9段):赞石榴,抒发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五、中心(主旨)

本文托物言志,借石榴寄托情怀,通过对石榴的生动具体的描绘,表现了石榴的美丽、热烈、

【篇三】七年级下册语文陋室铭复习资料

语文七年级(下册)陋室铭

七年级(下册)陋室铭

原文七年级下册语文陋室铭复习资料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课文梳理及精讲精练

1.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这种文体,或歌颂赞美,或有所警诫。

2. 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法伟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3.思考

(1)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2) “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3)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 写陋室幽雅恬静的自然环境。

(4)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

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5)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 写室中事。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6)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什么? 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7) “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 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伟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精讲精练

一、重点词语

1、古今异义

(1)无丝竹之乱耳

古义: 今义: 丝绸和竹子

(2)无案牍之劳形

古义: 今义:形状、样子

2、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原意是: 名字 ,在文中的意思是: 。

苔痕上阶绿 上原意是: 方位名词 ,在文中的意思是: 。

(2)形容词用作动词

无丝竹之乱耳 乱原意是:混乱 ,在文中的意思是: 。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灵原意是: 灵异 ,在文中的意思是: 。

3、重点实词

(1)斯是陋室 斯: 陋:

(2)惟吾德馨 惟: 馨:

(3)往来无白丁 白丁:

(4)调素琴 调: 素:

(5)阅金经 金经:

(6)无案牍之劳形 案牍:

二、文言虚词

之七年级下册语文陋室铭复习资料

无丝竹之乱耳

何陋之有

三、句子翻译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孔子云:“何陋之有?”

【篇四】七年级下册语文陋室铭复习资料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资料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资料

第22课 《陋室铭》

一、文学常识

《陋室铭》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唐代中期诗人、哲学家,字梦得。他政治上主张革新,曾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专政和藩镇割据。王叔文革新失败后,他屡遭放贬。本文就是他被贬为和州刺史的时候写的。后经人推荐,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著有《刘宾客集》,也称《刘梦得集》。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二、背诵默写

1.本文紧扣“陋室不陋”立意。开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隐喻陋室具有“名”“灵”的性质。由此引出全文主旨的句子:惟吾德馨。

2.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惟吾德馨。

3.结尾点题句是:何陋之有?

4.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写主人生活环境清雅的骈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6.表现陋室主人生活雅致的句子是:调素琴,阅金经。

7.表现室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8.作者运用典故,表明自己虽然身居陋室,却同古代圣贤一样安贫乐道,具有远大抱负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9.“何陋之有?”语出《论语》,原句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10.“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中提及两个历史人物,一个是三国时蜀国著名的政治家诸葛亮,一个是西汉时的文学家扬雄。

11.文中实写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虚写的句子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三、注意字词读音

馨 苔痕 鸿儒 案牍 诸葛 西蜀

四、古今异义

1.谈笑有鸿儒 古义:大,渊博。 今义:大雁

2.无案牍之劳形 古义:身体。 今义:形状

五、一词多义

1.之: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助词,放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何陋之有?(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2.则:有仙则名(则:就,那么)

至则无可用(则:却,但是)

六、词类活用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出名,著名。 名词做动词。)

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灵:显灵,有灵验。 形容词做动词。)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上:长到。 方位名词做动词)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乱:使……扰乱;劳:使……劳累。使动用法。)

七、特殊句式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判断句,是,动词,表判断。与现代汉语中判断“是”相同。)

译:这是简陋的居室,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觉得它简陋了。)

2.何陋之有?(倒装,宾语前置,正确应为“有何陋?”)

译:有什么简陋的呢?

八、重点问题

1.本文立意有何特点?

题目虽为“陋室铭”,但作者要表现的是“陋室不陋”,这是反向立意。

2.紧扣“惟吾德馨”,作者是怎样表现“陋室不陋”的?

从三个方面来表现:居住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居住环境。写出了环境的清幽、雅致,渲染了恬静的气氛。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交往人物。这里作者也是用自己所交往的人物来衬托自己的德才兼备,高雅脱俗。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日常生活。

3.举“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有什么作用?

作者以古代名贤自比,隐含了自己的远大志向,表明虽然自己身居陋室,也要做一个像他们那样德才兼备的人。

4.本文的写作上有什么特点?试结合课文简要分析。

托物言志。作者通过对居室环境的描写,表明“陋室不陋”,意在表现作者安贫乐道的情怀和高洁傲岸的节操。

5.文章语言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好处?

除主旨句与末句外,全篇其余的都是骈句。(相邻的两句话字数相等,意思相对,叫做骈句。骈句不仅讲究对偶,而且讲究声律。本文中的押韵就是讲究声律的表现之一。押韵指在句末或联句之末,用韵母、声调相同或相近的字。本文的韵脚为;名、灵、青、丁、经、形、亭,所押的韵是ing。) 好处是:骈句对偶让文章具有音乐美,使人加深印象,同时也便于吟诵和记忆。

九、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对偶)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对偶,借代)

3.孔子云:何陋之有?(引用,反问)

第23课《爱莲说》

一、文字常识

《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北宋著名哲学家。字茂叔,道州人。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书堂讲书,因书堂前有发源于莲花峰的小溪,于是他就用故乡营道濂溪给书堂命名为“濂溪书堂”,世称“濂溪先生”。

周敦颐继承了《易经》等传统思想,自成一派,后被他的弟子发展成为濂溪学派,他又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说”是一种既可以说明、记述事物,又可以发表议论的文体,偏重于议论。

二、成语

不蔓不枝: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现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简明扼要,不拖泥带水。

七年级下册语文陋室铭复习资料

三、背诵默写

1.比喻君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孤高自许的名句是:(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它与《红楼梦》中“质本洁来还洁去,不叫污陷淖泥中”文意相近,与古人所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刚好相反。

2.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句子:香远益清。

3.比喻君子通达事理的句子: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4.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端庄仪态,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5.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句子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6.在文中,作者用“菊”比喻隐逸者,用“牡丹”比喻富贵者,用“莲”比喻君子。

四、重点字音字形

甚蕃 淤泥 濯 清涟 亵玩 隐逸 噫 鲜有闻

五、古今异义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植: 古:竖立 今:种植

六、一词多义

1.鲜 鲜有闻:少。 2.独 独爱菊:惟独,只。

寡廉鲜耻:少。 寡孤独:老而无子。

芳草鲜美:新鲜。 无独有偶:单独,一个。

屡见不鲜:新鲜。

3.玩 玩物丧志:玩弄,戏弄。 4.者 可爱者甚蕃(……的东西)

玩世不恭:玩弄,戏弄。 莲,花之君子者也(表判断)

同予者何人(的)

5.而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连词,表转折)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连词,表转折)

6.之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水陆草木之花,花之君子者也(结构助词,的。)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7.焉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语气词,相当于“呢”)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兼词,相当于“与之”)

七、特殊句式

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翻译时,分句中间要加“是”。)

译: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

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倒装句,“菊之爱”应为“爱菊”)

译:对于菊花的喜爱,自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八、重点问题

1.作者笔下的莲花有什么可爱之处?请用原文回答,作者借莲花表现了君子怎样的品质?

(1)从生长环境来看,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显示了一种高洁、质朴,就像君子不与恶浊的世界同流合污,不孤高自许一样让人钦佩。

(2)从它的体态香气看,“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寓含正直、芳香,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不趋炎附势,美名远扬。

(3)从风度气质看,“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如此高洁、庄重,比喻君子志洁行廉、仪态庄重,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2.作者在文中写菊、牡丹有什么作用?作者对三种花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写菊、牡丹的作用:写菊是正面衬托莲(正衬),写牡丹是反面衬托莲(反衬),这样衬托出莲高尚可爱,从而突出作者对莲的的欣赏、钟爱之情。

态度:对菊是惋惜,从“陶后鲜有闻”可以看出;对牡丹是鄙视,从“宜乎众矣”可以看;对莲是“欣赏、钟爱”,从“同予者何人”的反问中可以看出。

3.文中采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

第一段主要采用叙述、描写,第二段主要采用议论、抒情。

4.本文中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在莲花身上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本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对这种生活态度赞赏,表明自己对追逐名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第24课《口技》

一、文学常识

《口技》,选自《虞初新志o秋声诗自序》。《口技》作者林嗣环,字铁崖,清代人。《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选的一部笔记小说集。

二、注音

惊觉 呓语 絮絮 犬吠 鼾声 中间力拉 曳屋许许声 少顷 意少舒

三、通假字: 满坐寂然:“坐”通“座”(满坐宾客无不伸颈)

四、古今异义

1.几欲先走 古:跑 今:行走

2.百千儿哭 古:孩子 今:儿子

3.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古:其中夹杂 今:里面或中心

4.但闻屏障中 古:只是 今:但是

五 一词多义

(1)乳:妇抚儿乳(动词,喂奶); 儿含乳啼(名词,乳头)

(2)妙:众妙毕备(名词,妙处); 以为妙绝(形容词,美妙)

(3)指:手有百指(名词,手指); 不能指其一端(动词,指出)

(4)绝:以为妙绝(副词,极); 群响必绝(动词,,停止)

(5)坐:稍稍正坐(动词,坐); 满坐宾客(名词,座位)

(6)名:有仙则名(动词,有名); 不能名其一处(动词,说出)

(7)是:当是时(这); 斯是陋室(表判断的动词)

六、词类活用

1.妇抚儿乳 (喂奶。名词做动词)

2.会宾客大宴 (宴请。名词做动词)

3.不能名其一处 (指出,名词做动词)

4.京中有善口技者(善于,擅长。形容词做动词)

5.妇手拍儿声 (用手,名词做状语)

七、按要求找出相关的词语

(1)表示突然发生:忽、忽然

(2)表示几件事同时发生:一时(同一时候)

(3)表示两件事相继发生:既而(一会儿,不久)

(4)表示在特定的的某个时间内发生:是时(这个时候)

(5)表示过了很短的时间就发生:俄而(不久,不一会儿)、少顷(一会儿,片刻)、未几(不久)

八、特殊句式

1.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省略句)

译: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块)醒木罢了。

2.会宾客大宴 [倒装句、省略句。会(有一家人)大宴宾客]。

译:正赶上(有一家人)大宴宾客。

九、重点问题

1.文章中,口技表演者模拟了哪几个场景?声音有什么特点?

(三个声响场景:由睡到醒、再次入睡、失火救火。)

声音特点:第一个场景中是由远到近、由小到大、由外到内。

第二个场景中是由大到小、由急到缓。

第三个场景中是由少到多、由简到繁。

2.“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交代这些道具有何作用?

表明了道具简单,衬托表演者的技艺高超,为下文作铺垫。

3.结尾作者再次写了“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是否重复?

不重复。作者再次强调道具简单,突出其技艺高超。结构上首尾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

4.请列举文中描写听众反应的句子,并思考:写听众的反应有何作用?

描写听众反应的句子:

(1)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七年级下册语文陋室铭复习资料

(2)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3)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作用:侧面突出表演者的技艺高超。

5.本文写作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正面通过声音繁杂逼真、场景设计精巧突出了口技者的高超技艺。侧面通过简单道具和听众反应烘托出口技表演者的出神入化的技艺。

第一单元

第1课 《石榴》

一、解题:

【篇五】七年级下册语文陋室铭复习资料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总复习材料

七年级下册(语文版)总复习材料

【重点篇目】

第22课 《陋室铭》

一、文学常识

《陋室铭》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唐代中期诗人、哲学家,字梦得。他政治上主张革新,曾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专政和藩镇割据。王叔文革新失败后,他屡遭放贬。本文就是他被贬为和州刺史的时候写的。后经人推荐,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著有《刘宾客集》,也称《刘梦得集》。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二、背诵默写

1.本文紧扣“陋室不陋”立意。开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隐喻陋室具有“名”“灵”的性质。由此引出全文主旨的句子:惟吾德馨。

2.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惟吾德馨。

3.结尾点题句是:何陋之有?

4.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写主人生活环境清雅的骈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6.表现陋室主人生活雅致的句子是:调素琴,阅金经。

7.表现室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8.作者运用典故,表明自己虽然身居陋室,却同古代圣贤一样安贫乐道,具有远大抱负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9.“何陋之有?”语出《论语》,原句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10.“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中提及两个历史人物,一个是三国时蜀国著名的政治家诸葛亮,一个是西汉时的文学家扬雄。

11.文中实写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虚写的句子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三、注意字词读音

馨 苔痕 鸿儒 案牍 诸葛 西蜀

四、古今异义

1.谈笑有鸿儒 古义:大,渊博。 今义:大雁 .

2.无案牍之劳形 古义:身体。 今义:形状 .

五、一词多义

1.之: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助词,放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何陋之有?(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2.则:有仙则名(则:就,那么)

至则无可用(则:却,但是)

六、词类活用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出名,著名。 名词做动词。)

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灵:显灵,有灵验。 形容词做动词。)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上:长到。 方位名词做动词)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乱:使""扰乱;劳:使""劳累。使动用法。)

七、特殊句式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判断句,是,动词,表判断。与现代汉语中判断“是”相同。) 译:这是简陋的居室,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觉得它简陋了。)

2.何陋之有?(倒装,宾语前置,正确应为“有何陋?”)

译:有什么简陋的呢?

八、重点问题

1.本文立意有何特点?

题目虽为“陋室铭”,但作者要表现的是“陋室不陋”,这是反向立意。

2.紧扣“惟吾德馨”,作者是怎样表现“陋室不陋”的?

从三个方面来表现:居住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居住环境。写出了环境的清幽、雅致,渲染了恬静的气氛。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交往人物。这里作者也是用自己所交往的人物来衬托自己的德才兼备,高雅脱俗。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日常生活。

3.举“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有什么作用?

作者以古代名贤自比,隐含了自己的远大志向,表明虽然自己身居陋室,也要做一个像他们那样德才兼备的人。

4.本文的写作上有什么特点?试结合课文简要分析。

托物言志。作者通过对居室环境的描写,表明“陋室不陋”,意在表现作者安贫乐道的情怀和高洁傲岸的节操。

5.文章语言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好处?

除主旨句与末句外,全篇其余的都是骈句。(相邻的两句话字数相等,意思相对,叫做骈句。骈句不仅讲究对偶,而且讲究声律。本文中的押韵就是讲究声律的表现之一。押韵指在句末或联句之末,用韵母、声调相同或相近的字。本文的韵脚为;名、灵、青、丁、经、形、亭,所押的韵是ing。) 好处是:骈句对偶让文章具有音乐美,使人加深印象,同时也便于吟诵和记忆。

九、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对偶)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对偶,借代)

3.孔子云:何陋之有?(引用,反问)

【篇六】七年级下册语文陋室铭复习资料

《陋室铭》复习资料(含练习)

《陋室铭》复习资料

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出名了。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灵异了。这(虽)是简陋的屋子,只是陋室主人品德高尚(就不觉得简陋)。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中。谈笑中有学识渊博的人,交往中并无没有学问的人。可以弹琴,阅读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是耳朵受扰乱,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呢?”

【基础知识及特殊字词】

1.《陋室铭》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子梦得,号庐山人,唐代政治家、文学家、诗人,被称为“诗豪”“刘宾客”

2.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与说、表、记并称古代议论性四大文体。

3.本文写作手法:托物言志

4.之:无丝竹之乱耳(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

5.使动用法:无丝竹之乱耳(使……扰乱) 无案牍之劳形(使……劳累) ..【句子理解】

1.本文中隐喻陋室有“名”“灵”性质的句子: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本文的中心句(统领全文的句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本文中写出室外环境之优雅的句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本文中写出室中人交往之贤雅的句子: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本文中写出室中事情趣之高雅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6.本文中体现出作者心静如水不受干扰的句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7.本文中引用典故的句子: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8.本文中强调“陋室不陋”的句子:孔子云:“何陋之有?”

【重点问题】

1.“陋室不陋”体现在哪里?

答:体现在室外环境之幽雅,室中人交往之贤雅,室中事情趣之高雅。

2.本篇文章立意有什么特点?

答:本文紧紧扣住“陋室不陋”的立意,表达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3.文章开头写“斯是陋室”,结尾又说“何陋之有”,两者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陋”是指房屋的形陋,“不陋”中的“陋”是鄙俗,只要室主人品德高尚,房屋就不简陋,紧扣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即这虽是简陋的屋子,只是室主人品德高尚就不觉得简陋。

4.文章开头运用类比有什么作用?

答:运用类比的手法,意在说明山之名不在高而在仙,水之灵不在深而在龙,室的“陋”不在它是否豪华富贵,而在主人的德行是否高尚,自然点名了“陋室不陋”的原因:“德馨”。

5.文章末尾运用类比有什么作用?

答:运用类比的手法,将历史上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居室与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他们居住的也是陋室,却因主人的才德而名扬天下,只要“我”继续修身养性,“我”的陋室也将被后人称道,我本人也会和他们一样被后人敬仰。

6.分析一下“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中“上”和“入”的表现力。

答:“上”写出了苔藓从台阶上爬到陋室,仿佛要听主人在说什么;“入”写出了青草仿佛在窗口窥视主人在做什么。运用拟人的手法,把苔藓、青草写活了,有灵性令人忘却陋室的简陋,感受到春意盎然、生机勃勃,表达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

7.文章结尾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答:有什么简陋的呢?话里含有“君子居之”的意思,强调了“陋室不陋”,表达了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8.这是一篇骈文,当有许多对偶句,请写出几句。

答: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③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④调素琴,阅金经。⑤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⑥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9.这篇文章几乎通篇押韵,请找出韵脚,并说说押的韵。

答:“名”“灵”“馨”“青”“丁”“经”“形”“亭”。押的韵分别是ing和in.

学校: 班级: 姓名: 座号: 《陋室铭》测试题

山不在( )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 )....

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 )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 ),.....

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 )素( )琴,阅金经( )。无丝竹( )........

之乱( )耳,无案牍( )之( )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

亭。孔子云( ):“何陋之( )有?” ..

【阅读练习】

一.填空。(8分)

本篇文言文选自《 》,作者是 朝 。本文的文体是 ,这原本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 或者 的文字,后来与 、表、记并称为古代 性四大文体。

二.在文中解释加点字词。(18分)

三.翻译句子。(10分)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孔子云:“何陋之有?”

四.句子理解。(10分)

1.统领全文的句子: 。

2.文中运用类比引出主旨句的句子: 。

3.文中与古代名贤自比的句子: 。

4.文中写出与志同道合的人交往中的句子: 。

5.文中写出室中事情趣之高雅的句子: 。

五.阅读理解。(54分)

1.本篇文章立意有什么特点?(4分)

2.文章末尾为什么要运用类比手法?(6分)

3.这篇文章有许多对偶句,请写出三句。(6分)

4.文章结尾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意义?(6分)

5.为什么说“陋室不陋”?(6分)

6.这篇文章几乎通篇押韵,请找出韵脚,并说说押的韵。(6分)

7.分析一下文章开头修辞手法的作用?(6分)

8.请你简要分析一下“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中“上”和“入”的表现力。(

9.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有什么作用(8分)

答完题后记得要检查哦!! 6分)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七年级下册语文陋室铭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