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学作文】
【篇一】七年级课文老王教学设计
伟大的悲剧 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快速阅读,理解故事情节,体会“伟大悲剧”的深刻含义。
2.了解文中运用的细节描写,并品味当中强烈抒情色彩、意味深长的语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 体味探险悲剧中所包含的人类精神。鉴赏作品中撼人心魄的悲壮美,激发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培养团结协作、勇于牺牲的精神。
【学习重点】目标1、2
【学习难点】目标3
【教学时数】2课时
【学法指导】
1、通过查字典、词典掌握生字生词。
2、在通读的基础上,按照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方面写的——用什么方法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有什么启示的思维顺序,认真思考。
3、阅读作品要注意联系现实生活,对其中的内容等做出适当的评价,感悟作品的内涵。
【学习过程】
自主预习
一、背景资料:
1、作者简介: 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出身于维也纳一个富裕的犹太工厂主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1904年后任《新自由报》编辑。后去西欧、北非、印度、美洲等地游历。在法国结识魏尔哈伦、罗曼•罗兰、罗丹等人,受到他们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从事外国文学(主要是诗歌)的翻译工作。战争爆发后,发表了反战剧本《耶雷米亚》,在瑞士与罗曼•罗兰等人一起从事反战活动,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
1919年后长期隐居在萨尔茨堡,埋头写作。1928年应邀赴苏联,与高尔基结识。1938年流亡英国,并加入英国国籍。1941年到达巴西。1942年2月23日与妻子一起在里约热内卢附近的佩特罗波利斯自杀。
茨威斯的主要成就在传记文学和小说创作方面。茨威格一身正气,怀着良知,为人世间的苦难,写下了无数充满同情、动人心魄的壮丽
南极洲是地球上最冷的大陆,但冬季极端气温很少低于-40℃,现在世界上最低的气温记录是-88.3℃,它便是1960年8月24日由前苏联的东方站测定的。
南极洲的风也是独具个性的。冷空气从大陆高原上沿着大陆冰盖的斜坡急剧下滑,形成近地表的高速风。风向不变的下降风将冰面吹蚀成波状起伏的沟槽,风速超过15米/秒时,会形成暴风雪,伸手不见五指。
南极洲还是地球上最干燥的大陆,几乎所有降水都是雪和冰雹。极地气旋从大陆以北顺时针旋转,以长弧形进入大陆,除西南极的低海拔地区以外,这些气流很难进入大陆内部。但是,在气旋经过的南极半岛末端(包括乔治王岛),年降水则特别丰富,可达900毫米。
南极大陆98%的地域终年为冰雪所覆盖。冰盖面积约200万平方公里,平均厚度2000米-2500米,最大厚度为4800米,它的淡水储量约占世界总淡水量的90%,在世界总水量中约占2%。如果南极冰盖全部融化,地球平均海平面将升高60米,我国东部的经济特区将被淹没在一片汪洋之中。
南极洲最具特色的是没有土著居民,也没有发现任何古人类活动的痕迹。直到现在,南极洲没有工厂、农田,靠当地的自然资源与环境,人类无法在南极生存。
二、初读,扫除文字障碍,理解题目,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1.读一读,写一写,掌握下列词语的音、形、义。 查字典,给下列加点字注上音,并读几遍。
拽( ) 无垠( )癫狂( ) 凛冽( ) 吞噬( )销蚀 ( )羸弱( ) 步履( )告罄( )蹒跚( )( ) 遗孀( )
厄运( ) 姗姗来迟( ) 怏怏不乐( ) 白雪皑皑( )
忧心忡忡( ) 小心翼翼( ) 踉踉跄跄( )( ) 毛骨悚然( )
2.解词并造句:
语无伦次:
造句:
姗姗来迟:
造句:
(3)用楷书把下列词语工整、规范地书写三遍,力求美观。
拽 羸弱 癫狂
吞噬 销蚀 步履
告罄 蹒跚 遗孀
姗姗来迟 毛骨悚然
怏怏不乐 忧心忡忡
小心翼翼 洋洋得意
风餐露宿 精疲力竭
疲惫不堪 耀武扬
语无伦次 鲁莽大胆
2.阅读题目,结合文章内容,理解题目《伟大的悲剧》的含义
答:
答案见课文最后一段。
3.本文写了什么内容?
本文节选了传记中斯科特一行从南极绝望而归以至悲壮覆灭的部分。
4、本文以时间为序,请填写情节内容:
第一部分(1—3):斯科特一行奔向南极点,却悲哀地发现已经有人捷足先登,只好踏上归途。
第二部分(4—13):(请概括叙述的三件事)
(4—7)被认为最身强力壮的埃文斯突然精神失常,在一天夜里死去。
(8—10)奥茨为了不拖累同伴而独自走向暴风雪——像一个英雄似的走向了死神。
(11—13)三个“疲惫、羸弱”之人爬进各自的睡袋,等待着死亡的到来。
第三部分(14—16):英雄的尸体被找到并安葬,国王悼念他们,他们的事迹传遍世界。
主动研讨
一、展示交流预习成果。
二、细读,探究问题,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速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复述故事并用简单的话评价故事。
2、学习细节描写,并指出哪些情节最令你激动难忘?
阅读指导:细节描写是指作品中对一些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细小事物、人物的某些细微的举止行动,以及景物片断等的具体细腻的描写。也指对作品中的人物、环境或事件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某一细微事实所作的具体、深入的描写。
它包括场景细节、服饰细节、语言细节、动作细节、心理细节。
作用:它是刻画人物性格、推进情节发展、表现生活环境的重要因素。运用好细节描写可以增强作品的真实性,深化文章的主题。
文中令人难忘的细节,如:①历尽艰险到达终点,等待他们的却是占领者阿蒙森留下的国旗和信件,并要斯科特这个失败者为他完成的业绩作证,而斯科特居然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②负责科学研究的威尔逊博士,在离死神只有寸步之遥的时候,仍坚持科学观察,并拖着16公斤的珍贵岩石样品。③不幸的奥茨先是要求给他十片吗啡,以图尽快结束自己,其他队员坚决拒绝了他的要求;第二天,他独自走向了帐篷外的茫茫风雪,“但是谁也不敢说一句阻拦他的话,也没有一个人敢伸出手去向他握别”。④斯科特海军上校极其冷静地将日记记录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直到他的手指完全冻僵,笔从手中滑下来为止。
三、味读:在文中找出下面的句子并加以理解。
(1)“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作者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这里作者站在斯科特的角度,表达了角逐失败后的一种极度沮丧、悲哀的心情。古语说:“成者王侯败者寇”,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人们接受心理以及社会现实氛围的揭示。对斯科特南极探险悲剧的评判,茨威格显然以作传的事实,在给失败者以应有的历史位置,在启迪人们去深入长久地思考事件的意义。
(2)“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表现出斯科特内心什么样的复杂感情?
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耀武扬威、洋洋得意”的挪威国旗的猎猎作响传达出斯科特和伙伴此刻的心情,在痛苦万分的斯科特眼中,风中的挪威国旗就是他的对手,就是胜利者阿蒙森的得意神色的表白。
(3)“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斯科特为什么要接受这项为他人业绩作证的任务?他不接受不行吗?
在诚实、守信的文化传统的熏陶下的斯科特不能不接受这项为他人业绩作证的任务。正因为这样,他的人格的高尚,才赢得人们的尊敬。
(4)“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它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这些人留下了话。”句中的“心中的海市蜃楼”是指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比喻?
“心中的海市蜃楼”是指斯科特在离开世界前心中回忆的美好的往事和他对遥远祖国、亲人和朋友的怀想,它们与严酷的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海市蜃楼是美好的,却是根本无法实现的。这样写更加突出了悲剧效果,给人心灵的冲击。
(5)“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课后结尾处的这段议论可作点题的主旨句。作为伟大作家的茨威格在审视斯科特南极探险悲剧时,将目光更多地投向事件给人精神上的震撼和启迪,更多地思考事件所折射出的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倾注了作者全部感情所描绘的五个探险者,是英国的英雄,也是全人类的英雄,让所有人仰慕。
四、悟读:
1、斯科特和他的探险队员们表现出人类怎样的优秀品质?请在课文里找出相关的事例说明。
课文颂扬的是一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1、归途中与死亡抗争,是何其悲壮、何其豪气冲天。
2、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在恶劣环境和生死关头,能够团结协作,甚至不惜为团体、为同伴献出生命,奥茨独自走向茫茫风雪去迎接死神只为减轻队员负担即是撼人心魄的例证。
3、他们身上还表现出强烈的爱心,对祖国民族、同伴亲友的一片挚爱之情正是支撑他们英勇行为的强大动力之一,斯科特最后的遗书完全是爱的真情流露。
4、斯科特还具有令人敬佩的诚信风度,在与阿蒙森的竞争中失败了,但他们勇于承认失败,并愿意“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人格的高尚,令人敬佩。
2、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何在?
认识自然,挑战人类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给后人以精神鼓舞。
自我巩固
一、课堂检测。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凛冽( )吞噬( )羸弱( )忧心忡忡( )
毛骨悚然( )厄运( )蹒跚( )
二、课外延伸阅读。
下面是张雪梅写的《登上南极第一天》中的两个片断,仔细阅读后,回答问题。
经过5次转机、6次起落、飞行了两万千米之后,中国第17次南极科考队终于在当地时间12月12日上午10时30分抵达南极马尔什国际机场。
乘着俄罗斯站的两辆装甲车,沿着机场公路行驶。天空晴朗,丘陵上都是积雪,沿途路边筑起了雪坝。不远的海面上漂浮着几块蓝冰。海水翻着白浪不断向岸边涌来。15分钟后车便到达中国长城站区。以前来过的老队员在车上就介绍说:红房子是发电栋,红白相间的是宿舍,绿房子是文体栋,医务室也设在那里。下了车一个老越冬队员敲鼓,一个敲锣,抬头看旗杆上飘扬着五星红旗。在距离北京17500多千米的南极,我有种到家了的感觉。
来南极之前,有一些朋友说那很冷吧,你们住帐篷吗?其实科考队员住宿的生活栋是两层小楼,据说与周围的几个考察站相比,长城站的建设设施是一流的。这里的建筑全部架在半空中,当然用的是现代材料的现代建筑。我住2层,宿舍像宾馆的标准双人间。有桌椅、衣柜、卫生间,用电暖器取暖。电视在餐厅内,但是洗澡要去发电栋。窗外是呜呜的风声,室内暖融融的。在房间内我能观赏到海景,看得见通往企鹅岛的路和远处的纳尔逊冰盖,近处总有几只贼鸥在水边,从事海洋动物研究的王自磐教授说它们就喜欢在有人的地方呆着。
(1)和斯科特相比,中国南极科考队到南极有什么不同之处?
目的不同:一是竞赛,一是考察;条件不同:一是徒步,一是乘飞机、汽车;生活水平不同:一是一切自备且无着落,一是一切吃住条件均很优越。
(2)和斯科特当年抵达南极所见到的景物相比,今天的南极有什么变化?
有机场有公路,生活条件优越,长城站建筑设施是一流的。
(3)当年(1912年)斯科特仅比阿蒙森迟到了一个月就显得太晚太晚了,时隔近百年,中国科考队第十七次登上南极,不是更晚了吗?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当年是竞赛,今天是科考。为人类环境的保护和研究作贡献。
(4)为什么在距离北京17500多千米的南极,“我”会有种到家了的感觉。这里的“家”应如何理解?
因为抬头看到旗杆上飘扬的五星红旗,这里的“家”指祖国。
(5)南极是一个冰雪覆盖荒无人迹的地方,现在为什么会窗外呜呜风声,室内暖融融?
因为这里的建筑设施是一流的,有发电栋,可用电暖气取暖。
(6)为什么在房间内我能观赏到海景,还看得见通往企鹅岛的路和远处的纳尔逊冰盖?
因为这里的建筑全部架在半空中,我又住在二层,可以登高远眺。
(7)从事海洋动物研究的王教授说:“它们就喜欢在有人的地方呆着”,“它们”指什么?为什么喜欢在有人的地方呆着?发挥想象力,为王教授的这段话找几个充足的理由。
“它们”指贼鸥。(可由学生自由开放回答)
【篇二】七年级课文老王教学设计
老王(网友来稿)
樊建华
○课型:教读课
○教学目标:理解老王的“苦”与“善”;学习本文把琐碎的材料组织成一个整体的写法;理解本文语言风趣含蓄、简练风趣的特点。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导入:在我们周围有一些人,他们生活艰难,不被人重视,却有金子一般的心,你是怎样对待他们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作家、文学翻译家杨绛的《老王》这
在这教师小结归纳:
这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卜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作者的善良还表现在关心老王生活,三轮改成平板三轮,生意不好做,作者关切地询问他是否能维持生活。作者的女儿也像她一样善良,知道老王有夜盲症,送给他大瓶鱼肝油。
老王的善良也有许多表现:“愿意给我们带送”冰块,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老王的善良更表现在,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
结尾一句话,应该这样理解: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
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作者回想起来,对老
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感到“愧怍”。
第二课时
○引导学生讨论研究问题
1.为什么作者一家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能那么关心、爱护?社会地位、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的人往往瞧不起卑微者,要有什么精神才能像作者那样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
从文章看,最主要的是平等观念。在作者那里,人是生而平等的,各人境遇不同,甚至差别很大,不过是幸运与不幸造成的差别。所谓幸与不幸,包括天赋条件、成长条件、生理条件,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有平等意识,才会平等对话,才会感觉人家上门来“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是很抱歉的。
再是人道主义精神。这种精神要求社会关心个人、同情个人,尊重个人对社会作出的贡献,尊重人格,维护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并促进全体劳动者的全面发展。作者一家对老王是怀有这种精神的。知道老王有夜盲症,就送了大瓶鱼肝油。他们总是照顾老王生意,坐他的车,让他挣点钱。老王收钱常常客气,他们总是照原价付。平板三轮不敢坐了,还是关心老王是否能维持生活。总之,对不幸者怀有一颗爱心,才能这么关心人,爱护人。
老王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身子僵直,样子非常怕人,作者心里只有同情和悲酸。老
王死了好几年了,作者每每想起来还感觉有愧于这个不幸者,总觉得在他生前,对他关爱不够。所有这些,都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正是公民道德建设所提倡的。
2.这作者是兼用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来编排的。开头四段先写老王的三点基本情况。这三点是按逻辑顺序安排的。一是职业,这是老王的谋生手段,二是生理缺陷,这是老王谋生的困难,三是居住条件,这是前两点的结果,收入少,当然生活苦。下面三段,按时间顺序,回忆老王的工作与为人,两个片断写他为人好,一个片断写“文革”时期,他的生计越来越艰难。最后一个片断,是老王离世前一天的事情,最能见出老王心地善良。
作者是以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的。坐老王的三轮,一路说说闲话,作者平易近人,老王也肯把身世相告。写老王眼疾,说到女儿给他大瓶鱼肝油,可见一家人对老王很照顾。老王对钱家也好,在服务费上双方总是非常客气。三轮改平板三轮,没法坐了,作者还是很关心老王,对老王有好处,所以老王总觉得欠了一笔人情,在生命最后的日子也要表示感谢。以彼此交往为线索,全文一脉相承,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3.比较下边每组两个句子,联系上下文,说说①在表达上的好处。
①他送伪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同。
②他送的冰比前一个三轮车工人送的大一倍,冰价相同。
①句“前任”一词简练之至,大词小用,又很风趣。
①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②我笑着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①句“强笑”一词,不但准确,而且含蓄,透露自己见到老王病成那个样子,还拿东西来谢“我们”,心里有说不出的悲酸和感动。
①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②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站立在门口。
①句说“镶嵌在门框里”,夸张的手法,强调了老王步履维艰,身体僵直的形态。
○布置作业:(选作一题)
1.试以老王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中老王给“我”送香油、鸡蛋这一部分。
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人物思想感情。以老王为第一人称,就要描写老王的心理活动,要在领会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像。
2.在你的周围有像老王这样的人吗?他有什么样的特点?在周记本里记下来。
作者邮箱:fanjianhua@21cn.com
【篇三】七年级课文老王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第三单元第10课《老王》教学设计
10 老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自主阅读,形成独特而有创造性的见解。
过程与方法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感悟爱的博大。
2.把握老王的性格特点。
3.学习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善良体察善良,培养学生的爱心、同情心。
重难点
重点
掌握文章记叙的顺序和线索。
难点
掌握“老王”的性格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社会中,由于种种原因,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各种差异,如贫富、善恶、强弱等,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与之同时存在的还有各种各样的人性,它们往往并不因为社会身份或社会地位而改变。富有者不一定高尚,贫困者不一定无知。在《老王》这篇课文中,杨绛就为我们塑造了一位感人然而却是平凡的普通人物形象。
二、知识小窗
1.作者简介
杨绛(1911—2016),钱钟书夫人,本名杨季康,著名的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学者。祖籍江苏无锡,生于北京。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1935—1938年留学英法,回国后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任教。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主要作品有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长篇小说《洗澡》,散文《干校六记》,随笔集《将饮茶》,译作《堂吉诃德》《吉尔·布拉斯》《小癞子》等。
2.写作背景
文章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作于1984年。主要写了作者从前同一位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老王交往的几个片段,当时正是“文革”时期,那是一个荒唐动乱的年代,作者夫妇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但是这一切对老王都没有产生丝毫影响,他仍然以尊重的态度对待作者夫妇。这篇文章就是写作者对老王的印象的。
三、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并概括出文章要点,列出提纲。教师作阅读提示:课文以“我”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写老王的几个生活片段,条理有序,一脉相承。
学生读后概括,并互相交流,最后归结:课文开头4个自然段写老王的职业、生理缺陷、居住条件等情况。下面3个自然段则回忆老王的工作与为人,两个片段写他为人好,一个片段写“文革”时期,他的生计越来越艰难。最后一个片段,是写老王离世前一天的事情,最能反映出老王心地善良。
2.本文是写人记事的散文,那么文中的老王是怎样一个形象呢?作者对他的态度是怎样的?请学生谈出自己的阅读感知。
学生积极回答,教师总结:
从课文写老王的生活片段可以看出,老王穷苦卑微但淳朴善良。他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文革”期间载客的三轮车被取缔,他的生计就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他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他住在荒僻的小胡同里,小屋破破烂烂的,他的眼睛又不好,一生凄凉艰难,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不幸者。但是老王心好,老实厚道,有良心,关心人。他需要钱,可是做生意从不多收一分钱,而且非常讲感情,讲仁义,常愿意尽义务或者少收钱,是一个精神上没有受到任何污染的极其淳朴的好人。
作者对老王这样的不幸者不是冷漠、蔑视,而是本着平等的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去关心、爱护他。如知道老王有夜盲症,作者的女儿就送了大瓶鱼肝油;总是照顾他的生意等。
四、课文分析
研讨问题:
1.文中作者的善良表现在哪里?老王的善良又表现在哪里?对揭示文章意旨
的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2.你怎样看待文中作者一家对老王的关爱?相对现实生活中见到的对不幸者、弱者的冷漠,你认为现代人缺失的是什么?
3.写人记叙文的构思中既要从众多事件中精选最能体现中心的材料,又要安排文章的谋篇布局,也即组材,那么本文段落安排有什么特色?又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
学生小组讨论解疑,教师点拨、明确:
1.作者的善良有许多表现: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作者的善良还表现在关心老王生活,三轮改成平板三轮,生意不好做,作者关切地询问他是否能维持生活。作者的女儿也像她一样善良,知道老王有夜盲症,送给他大瓶鱼肝油。
老王的善良也有许多表现:“愿意给我们带送”冰块,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老王的善良更表现在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
结尾一句话应该这样理解: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作者回想起来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感到愧疚。
2.从文章看,最主要的是平等观念。在作者那里,人是生而平等的,各人境遇不同,甚至差别很大,不过是幸运与不幸造成的差别。所谓幸与不幸,包括天赋条件、成长条件、生理条件,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有平等意识,才会有平等对话,才会感觉人家上门来“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是很抱歉的。
再是人道主义精神。这种精神要求社会关心个人、同情个人,尊重个人对社会作出的贡献,尊重人格,维护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并促进全体劳动者的全面发展。作者一家对老王是怀有这种精神的。知道老王有夜盲症,就送了大瓶鱼肝油。他们总是照顾老王生意,坐他的车,让他挣点钱。老王收钱常常客气,他们总是照原价付。平板三轮不敢坐了,还是关心老王是否能维持生活。总之,对不幸者怀有一颗爱心,才能这么关心人,爱护人。
老王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身子僵直,样子非常怕人,作者心里只有同情和心酸。老王死了好几年了,作者每每想起来还感觉有愧于这个不幸者,总觉得在他生前对他关爱不够。所有这些,都是人道主义精神,正是当前公民道德建设所提倡的。
3.作者对琐碎材料的组织构成有机整体,是兼用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来编排的。开头四个自然段写老王的三点基本情况是按逻辑顺序:正因谋生的困难,收入少,所以生活清贫。下面三个自然段是按时间顺序。
除段落安排有序之外,还设置了贯穿全文的线索,即是以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的。坐老王的三轮,一路说说闲话,作者平易近人,老王也肯把身世相告。写老王眼疾,送他鱼肝油,可见一家人对老王很照顾。老王对钱家也好,在服务费上双方总是非常客气。三轮改平板三轮,没法坐了,作者还是很关心老王,所以老王总觉得欠了一笔人情,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也要表示感谢。以彼此交往为线索,全文一脉相承,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五、探究升华
杨绛的《老王》写老王艰难困苦的生活和善良厚道的品格,我们从中能体察出作者对不幸者关爱的呼吁。正如一位哲人所说:爱,并不仅仅是赠与,甚至都不一定是物质的,心灵的关爱,平等的友善,比任何东西都珍贵。愿我们的真爱能够克服现实世界中太多的自私、冷漠、残酷,那样世界将会是阳光灿烂、春意盎然的。
教学反思
这堂课我按照初中生的认识规律,以语言品味为主,整个教学过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采用启发点拨法,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用自己的情感体验作者的内心,来完成对本文的掌握与深层理解。设计带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解决本文重点,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又训练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和表达能力。但这节课也存在着不足,一课时的时间安排得有些紧,学生讨论的时间不够充足,有些问题挖掘不深。
【篇四】七年级课文老王教学设计
《老王》教学设计 公开课教案
《老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七年级课文老王教学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文章如何刻画人物的形象。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独立阅读,发表有独创的见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课文中的人物身上,学会善待他人,关注生活中的弱势群体。七年级课文老王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如何细致刻画人物形象;学会善待他人。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个瞎眼的乞丐向大文学家雨果乞讨,他便在乞丐面前的纸牌上写了一句话:“春天就要来了,可我看不见她!”于是,被感动的路人纷纷把钱放入乞丐的铁罐……。
多美的诗句,春天就要来了,可我看不见她。写出了瞎眼乞丐的无助与茫然。
多美的举动,身为大文学家的雨果没有忽视卑贱的乞丐,而且施以援手。我相信他的举动让瞎眼的乞丐知道生活中是有黑暗,但也有温暖。雨果送给他的不仅仅是诗句,送给他的是温暖,是春天,对吗?
过渡:今天我们要学习杨绛写的《老王》,她有没有送给我们的主人公老王一个春天呢?
二:听课文录音思考:
1、请找出课文中杨绛把春天送给老王的具体行动。
2、老王的处境如何呢?为什么说杨绛这样做是把春天送给他呢? 教师总结:
1、具体表现在: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让他白送;关心老王的生活。
提醒学生注意,这个帮助不仅是物质上的,还有精神上的。真诚的同情能给不幸者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让他们明白,这个世界上除了灾难、自私、冷漠之外,还有温暖和关爱。
2、职业——蹬三轮车(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
身体——残疾(一只眼瞎另一只眼也有病)
居住条件——差(荒僻的小胡同、破破落落的大院、塌败的小屋 )
如果说这个仅仅是物质上的贫寒,精神上呢?
“孤独、无亲 ,受恶意攻击、被人瞧不起 ”。饱经沧桑、吃尽人间疾苦、凄凉、痛苦等。
如果说地位相当,处境差不多的人,这样做可能是礼尚往来,是联络感情,是丰富生活的调剂品,那么对于另一些人,处在温饱的起跑线上,处在生死的边缘,这种救助就是送给他一个春天。
3、对我的善意,老王是看在眼里,铭记在心里,他还以实际的行动来报答我,你觉得他的回报最感人的是哪一处?
临死前送我香油和鸡蛋。
4、个别朗读,
(让学生有时间细细体会老王死以前要送我东西时的情感。)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地位卑贱,被人凌辱忽视的老王,面对我的关心,尊重,同情和帮助,他送的难道仅仅是香油鸡蛋吗?他捧出的是一颗心,感恩的心呀。
我一定要把钱给他,绝对不是为了抵偿东西的价值,而是一个幸运者对不幸者的怜悯、同情和帮助,对吗?
5、谁是幸运者,谁是不幸者?那么杨绛真的就是大家说的那么幸运吗?
杨绛,生于1911,她是学习作家、文学翻译家,《洗澡》是她的一篇著名的短篇小说,如果大家有机会的话,就一定要读读这本书。著有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等,译有《堂·吉诃德》。她的丈夫是著名的文学家——钱钟书先生,钱钟书先生的代表作就是《围城》,这也是一部不错的作品,
看上面的资料,杨绛确实是功成名就的高级知识分子,在社会上处于高层。是幸运儿。但是那个时候她处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社会上很多的知识分子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迫害。比如老舍不堪凌辱跳湖自杀,《傅雷家书》傅雷夫妇也悬梁自尽,他们只能以这种方式来捍卫他们坚守的人格。我们没有经历过文革,但是他们的死至少让我们明白这个时代的悲剧,杨绛和她的丈夫不幸生活在这个悲剧的时代,在那个时代,你说他们会说自己是幸运吗?
好多人不会,但是杨绛说了。她说: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6、愧怍什么?
自己做得还不够。还不够关心他,帮助他,让他的生活真正有改善。日子过得
像春天般美好。
为什么有愧怍?
因为自己幸运,他不幸。幸运的人理所当然要帮助人,做好了应该,做不好惭愧。理所当然该做的事。这是责任。
7、试问,你会把这种责任往自己身上扛吗?杨绛为什么有这种责任感呢? 意识,思想不一样。有一种平等观念,有人道主义思想。简。爱说:站在上帝面前我们是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应该是平等的。人没有贵贱之分。 就是基于这样的思想,杨绛关注着卑贱的老王,救助着贫穷的老王,同情着不幸的老王。他的关注,同情,救助,为老王的生命带去了春天般的温暖。让老王感受到凄苦生命中也有美好,温暖。
8、同学们,生活中哪些人正在等待春天呢?你愿意送给人家春天吗? 学生自由谈。
出示图片,询问你该如何做,为什么。关注他们的生活,改善他们的处境。
三、总结:七年级课文老王教学设计
毕生为消除人类的贫穷和疾病而努力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特蕾莎修女曾说过: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做一些触手可及的事情,让有人在无助的时候可以抓住我们有力的手。送人玫瑰,手有余香。不要按捺住自己的热情,拿出来为别人打通去往春天的道路。。
康春艳
【篇五】七年级课文老王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老王》教案完整版
语文教案
庄晓彤
年级:七年级 科目:语文 课题:《老王》 课型:新授课 课时:第一课时(共2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课作者通过介绍了老王的身世,描写与老王相处的几个故事以及对老王的愧怍之情,鲜明地刻画了老王善良的底层光芒,表达了作者对卑微者的关心、同情。并且含蓄地提出人人平等的观念和关怀弱势群体的问题。
本文处于七年级第三单元中的第二课,是一篇叙事散文,本单元是以“爱”为主题对社会底层人物的描写。作者叙述了自己一家与孤苦老王的交往。社会底层卑微的小人物在艰苦的生活中,仍能以善良淳朴的心,以亲人般的无私关爱着“文革”中遭遇不幸的知识分子作者一家人。作者的“愧怍”既表达了知识分子面对自己不幸遭遇的豁达淡然态度,又表现出其善良的美德,同时引起读者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爱和同情。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并且较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是接触社会机会少,而且城市的孩子大部分是独生子在父母的宠溺下长大,普遍生活比较优越,这年龄段叛逆并且自私,难以体会人情冷暖,所以比较难体会到作者刻画的社会底层人物形象。因此需要老师借助这篇文章引导学生关怀社会弱势群体,这是个学生德育教育的好契机,
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积极的情感价值观。
三、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设计
(一)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作者以及文章的历史背景,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揣摩如“镶嵌”“强笑”“愧怍”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探究合作等环节,体会作者与老王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对生活和社会的思考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弱势群体,并能以平等的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关注他们的疾苦,培养学生的爱心、善心和同情心。
(二)教学重点:
揣摩并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从而了解作者刻画的人物形象,体会以小见大的手法作用;
(三)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背后的内涵,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平等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关心、帮助弱势群体。
四、教学策略设计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根据这一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学情,本节课我采用点拨法、品读法、多媒体展示等教学方式解决
课本重难点。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团结合作的精神,鼓励自主阅读,自主表达,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五、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一:导入新课,知识积累
【设计理念】
1、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带动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且能够更好地过渡到本课文中。
2、对作者和写作背景进行介绍,帮助学生增长课外知识,并有助于接下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
3、语文是一门学习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因此需要积累语文基础知识,扫清本课的知识盲点。
【教学活动】
▲采用多媒体播放5分钟以内的《你会怎么做》关于重庆“棒棒”被女顾客为难,而有人站出来为棒棒工打抱不平的小视频,由视频内容引伸到课文作者与老王的故事。
▲设疑:视频中的“棒棒工”是什么形象,而在他受到侮辱和为难的时候,旁边的人怎么做?谈谈看完视频后的启示。
●学生观察并思考,说出要尊重和帮助别人,不可以歧视、侮辱别人的启示。
▲点拨:本文作者述说了与同样来自社会底层的“老王”发生的故事,作者也是如何关爱和尊重老王的?
▲解说:
1、作者简介:杨绛,生于1911年,原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是钱钟书的夫人。病逝于2016年5月,享年105岁。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员,作家、评论家、文学翻译家。主要作品有《称心如意》、《弄假成真》、《倒影集》、《洗澡》等。
2、写作背景:文章作于1984年。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前同老王交往中的几个片段,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是一个荒唐动乱的年代,作者夫妇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作者一家当时受到了冲击,下干校劳动改造,被批斗。但是,任何歪风邪气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
3、给加点字注音字词
伛 (yǔ) 攥着(zuàn)惶恐 (huáng) 荒僻 (pì) 塌败 (tā) 取缔(dì) 骷髅 (kū lóu) 滞笨 (zhì)愧怍(zuò) 翳(yì) 杨绛 (jiàng)
4、解释词语
伛:腰背弯曲
塌败:塌陷破败。
取缔:明令取消或禁止。
滞笨:呆滞笨拙。
愧怍:惭愧。
环节二:诵读文章,整体把握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以读代讲,以读促学,在读中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了解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领悟作者思想感情。梳理文章脉络,为下面的深入教学做铺垫。
【教学活动】
▲设疑:
1、作者是用怎样的心情写下这篇文章?请通读全文。
2、“幸运的人”与“不幸者”分别指谁?“不幸的人”有哪些不幸?概括出来。
3、作者文中记叙了老王哪几件事?你认为不幸的老王有什么性格特征?请用一个字来概括他的精神品质。
●明确:
1、文章首先在第1~4自然段交代了老王基本情况。
职业——蹬三轮车(勉强谋生)
家庭状况——孤苦伶仃
身体——残疾(瞎眼)
居住条件——差(荒僻、破破落落、塌败)
一个字概括:苦
2、文章以“我”和老王之间的交往。
老王为作者送冰,费用减半 →老实厚道
老王要免费送钱先生看病,拿了钱还不大放心 →心地善良
【篇六】七年级课文老王教学设计
《老王》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设计《老王》
授课教师:
指导教师:
单 位:
《老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学习把握人物形象、概括人物思想性格特征的方法。
2、学习从朴素的语言中体会深沉的感情,领悟深刻的思想。 过程和方法目标
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通过品读法、探究法、拓展法等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体会我和老王的善良,领悟我的平等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
2、培养学生的爱心、同情心,学会以善良体察善良、回报善良。 教学过程:
一、导 入:
《人力车夫》
两个轮子\承载着全家的嘱托\车夫的背,压得微驼。
风里来,雨里去\一次次颠簸之后\熟记了城里的每一个坎坷。 夏天的汗滴\已凝结成严冬的寒霜\染得两鬓\一片斑白。
轮子始终在缓慢的旋转\终点又成了起点\怎么也量不尽眼前的路。 但车夫喜欢这样\有路就意味着——有了生活的希望!
生活有时也很简单:
一口干涩的馒头\一瓶浑浊的冷茶\一抔干燥的黄土
就能给自己的灵魂\带来永久的宁静。
(教师朗读这首诗)
同学们,想一想这首诗是写什么内容的?在平时我们往往对名人的一言一行非常的关注,可在我们的生活中,更多的却是普通人,你是否关注过这些平平凡凡、普普通通的人呢?今天我们所要关注的就是这样一位普通车夫的故事——老王。
二、作者简介:
杨绛,生于1911年,钱钟书夫人,本名杨季康,著名的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学者。祖籍江苏无锡,生于北京。著有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等,译有《堂吉诃德》,著名作品有《我们仨》,《澡堂》。
《老王》是作者在文化大革命的背景下写的。当时作者父母也被下放到干校劳动锻炼去了。
三、整体感知:走进老王
1、请学生齐声朗读1—4自然段,作者向我们介绍了老王的哪些情况?从这些信息我们可以看出老王过着一种怎样的生活?(投影)
老师设计了一张个人基本情况表,请大家对这四段课文进行筛选和概括,填写表中的内容。(投影)
个人基本情况表
明确:苦:地位卑微,谋生手段的艰苦,孤独终老,有生理缺陷,生活艰难,居住条件恶劣。(穷苦、卑微、可怜)
小结:仅仅通过这张表,我们就可以看出老王的生活非常的艰苦。
四、深入探究:品味老王
本文写于1984年,作者杨绛当时已是七十四岁高龄了,这么漫长的时间里,她一直记着老王,仅仅只是因为老王生活得很苦吗?(不是他老实、善良)
接下来,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的剩下段落,告诉老师:从第5段到第16段作者主要选取了老王的哪些事情来表现他的善良?不动笔墨不读书,请大家拿起笔在课文中划记出作者描述的几件事情。
接下来请大家与自己前后左右的同学进行讨论交流,要求用尽可能简洁、精炼的语言概括出课文所写的几件事情。
明确:(1)送冰。愿意给我们家带送冰块,车费减半。(2)送医。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
(3)送货。将三轮车改装成平板三轮,并在三轮平板装上半寸高的边缘,拉货。
(4)送油、送蛋。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
老王是一个不幸而善良的人。(放映幻灯片)
小结:穷苦的人让人同情,穷苦而心地善良的人值得人尊敬、值得我们一辈子铭记。老王在贫穷中保存着一颗金子般善良的心,就是这颗善心,感动了你、感动了我、感动了我们大家!
好文不厌百回读,每读一回我们应该有不同的体会和更多的收获。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老王》这篇课文,把那些最感动你的情节、给你印象最深刻的片段有感情地自由地朗读出来。在朗读时,请同学们抓住课文中一些意味深长的语句或词语,细细地反复地品味,想一想:你选读的内容为什么能拨动你的心弦?
学生读课文,想一想你选读的文字为什么会如此打动你的心?请
大家采用下列句式:我认为文中最让我感动的事情是 ,因为 。
小结:这两个人物交往的过程中,有许多感人的情节,其中写得最详细、最感人又最能引起我们思考的是老王临死前一天给我送鸡蛋和香油,还有我对老王的怀念。大家,可以看到,作者对老王这一人物形象的呈现是由粗线条的叙述到细腻的描摹,这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深到浅的过程。作者能够这样逐渐深入地表现人物,是因为她与老王的交往日益加深,由此可知,这篇文章的线索是——人物之间的交往。
老王之所以会这样善待我,是因为我也是一个善良的人。 思考:我的善良体现在哪些事上?作者对老王的态度如何?
(1)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车;(2)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
(3)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
(4)关心老王的生计:三轮车改装后,生意不好做,关切询问他是否能维持生活。(5)她的女儿也如她一样善良,送老王大瓶鱼肝油,治好他的夜盲症。
小结:老王是一个不幸而善良的人。同时他又是幸运的,因为是他遇到了能够用善良体察善良,用爱心回报爱心的作者这样一家人。
五、体味情感:怀念老王
1、心地善良老实厚道的老王就这么去了,在他生前经常关注他的杨绛有什么样的感受?你是怎样理解她的感受的?
明确:与老王交往时,作者虽然也正遭受着不幸,但毕竟还有些钱,身边还有亲人和朋友,于是作者认为自己是一个‘幸运的人’,而老王则是一个孤苦伶仃、心地善良的‘不幸者。’人,生来本是平等的,
【篇七】七年级课文老王教学设计
2016老王教学设计
《老王》教学设计及反思
昌图县佟韦学校 赵 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培养全面把握课文、提取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以外貌描写为例,通过分析人物描写及作用,来了解人物性格、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关爱。 教学重点:全面把握课文,概括要点。
教学难点:激发爱心,联系实际,关爱他人。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激趣:
师:正式上课之前,老师请大家看看这几个人认不认识(展示图片:TFboys、习近平、整理垃圾的刘阿姨)
生:TFboys、习近平,第三张照片中的人不认识。
师:同学们,第三张图片中的人是我们学校每天负责整理垃圾的刘阿姨,大家天天见到却并没有注意。其实,在生活中,有许多像刘阿姨这样的普通人,他们没有明星耀眼的光环,也没有伟人非凡的成就,但却有一颗金子般的心。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杨绛先生的文章——《老王》。(板书题目、作者)
设计意图:学生对伟人和明星都比较熟悉,但对身边的普通人却并不在意,用TFboys和习总书记的图片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力,之后用学生每天见到的清洁工刘阿姨的照片导入,使学生关注普通人老王。
二、 检查预习:
1、 老王的身份是什么?
明确:三轮车夫。
2、 作者怀着怎样的情感来写他?
生:感激、怀念、愧怍。
师:你是从什么地方读出愧怍的?
生:文章最后一句“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 师:那你能解释一下什么是“愧怍”吗?
生:惭愧。
明确:愧怍(板书)。
师:作者为什么会对一个蹬三轮的人心怀愧怍之情呢?下面让我们走进文本。
设计意图:初步体会作者情感,找到本文的感情基调,以便更好地读课文。
三、 整体感知:
(一)找同学带着感激、怀念、愧怍的感情来读课文。
读的过程中,纠正字音,提示注意。
师:读完课文,大家知道幸运的人指谁?不幸者呢?
生:幸运的人指作者,不幸者是老王。
(二)从课文中提取信息,并概括:
1、老王的不幸体现在哪?(快速跳读课文,按顺序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概括一方面,看哪个小组说得简短又完整)
明确:无依无靠、有眼疾、生活贫困、重病凄凉而死。
2、老王的命运是不幸的,他这个人是什么样的呢?文中写了老王
与作者交往的哪几件事?(抢答)
明确:半费送冰、免费送人、病中送物(板书)。
3、概括老王的性格特点。
明确:善良(板书)。
设计意图:先通过小组讨论,让每个学生都说出老王的不幸,再选出代表来更简洁而又完整地概括;在此基础上,学生在回答老王与作者一家交往的几件事时就能抢答了。这样,环环相扣,既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又锻炼了学生快速跳读课文,抓住信息并概括的能力。
四、 研读赏析:
1、作者写老王的几件事中,哪件事是详写的?
明确:病中送物。
2、找到“病中送物”一部分中的外貌描写,请同学有感情地朗读,其他同学从修辞和词语的角度进行赏析。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
明确:三个“直僵僵”、“镶嵌”、“僵尸”……这些外貌描写突出了老王的极端不幸、极端凄苦,这个苦命的人,在生命垂危的情况下,仍然倾其所有关心作者一家,可见他是多么的善良。
设计意图:先明确作者对材料详略的安排,再通过详写的事件、人物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
反思:在分析人物描写方式及作用时,仅以外貌描写为例,还是不够深入。
改进:可以把详写的“病中送物”一事全部进行分析,包括人物的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这样能把人物描写的方式及作用分析得更全面,使人物的形象显露得更加立体。
五、 思考探究:
1、 杨绛究竟为老王做了什么,竟然让老王用尽生命最后的力量回报她?
明确:给他鱼肝油、给钱;“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放在开头,说明这个场景对作者来说很清晰、很深刻。作者给予老王的不只是物质,更可贵的是心灵的慰藉(板书:物质给予、心灵慰藉),是多么的善良(板书:善)。
2、 杨绛先生为老王做了那么多,为什么还会产生愧怍之情呢? 明确:“没有请他进来坐坐”、“过了十多天,才得知他死了”、“没多问”、“拿钱侮辱?”……其实,都不是,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
3、 作者自称是幸运的人,她真的幸运吗?(了解作者、背景) 明确:杨绛先生当时正在五七干校劳动、改造,但因为有家人在而感到满足,觉得自己是幸运的,体现了她豁达淡然的人生态度。
设计意图:此处插入作者及时代背景的介绍,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老王和作者的善良,学习作者豁达淡然的人生态度。
六、 本课小结
师:同学们,每一个时代都有不幸者,如果从一个普通人来看,作者已经为老王做了很多,有物质给予,还有心灵慰藉,可是,她还是觉得愧怍,可见,作者是善良的;另一方面,老王半费送冰、免费送人、病中送物,回报给作者一家的也是善良。正是这种双向的善良,构成了一个充满爱的世界。(板书:箭头、心形、“爱”)那么,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呢?
生:呼吁我们关注弱者,奉献爱心。
设计意图:总结文章内容,自然地激发学生的爱心。
七、 拓展延伸
情景短剧:《当老大娘摔倒时,……》
情景:放学了,两名同学走着走着,突然看见前面的一位老大娘摔倒在路边……
演员:五人,分别是同学、老大娘、大娘儿女。
设计意图:使学生联系实际,关注身边需要帮助的普通人。 反思:过于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改进:可以举一些“扶不扶”的正反两方面的实例,来让学生剪短地辨析,谈谈自己遇到需要帮助的人,应该怎样做。
八、 评价结语
同学们,好人终有好报,善良终将换回善良,这节课同学们表现得都很棒,老师希望在生活中,我们每一位同学也都能用自己的爱心,去对待身边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共同创造一个和谐的社会!(播放歌曲《有爱就有希望》)
【篇八】七年级课文老王教学设计
老王教案
《老王》教案
教材来源: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初中七年级《语文》 内容来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0课
课时:共2课时
授课对象:七年级学生
设计者:巩义市新中镇初级中学 姚荣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教材分析:
本单元所选课文写的都是平常人,也难免有弱点,但是他们又有不俗的品行或技艺,值得敬重和学习。《老王》以“我”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回忆了老王的几个生活片段,刻画了一个穷苦卑微但心地善良、老实厚道的“老王”形象,揭示出一个引人深思的社会问题:社会应该以人道主义精神来关心不幸者。
3、学情分析:
由于他们对当时的社会环境比较陌生,让他们了解作者对于的不幸的定位,可能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我进行以下指导:引导学生注意紧绕所设计的问题,扣住文中的关键语句,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联系自身的生活,来体会理解文中的感情、语言特点,指导学生把这种写法运用到具体写作中去,提高语文水平。
学习目标:
1.借助工具书,准确读写“惶恐、肿胀”等生字词,能说出“滞笨、愧怍”的意思。
2.通过速读课文,找出本文的叙事线索,并简要概括作者与老王交往过程中的几件事。说出老王的性格特征,并能用两个字概括出老王的一生。
3.通过事件概括,用自己的话说出老王的“苦”、“善”表现在哪里,以及概括出作者一家面对老王是遭遇所做的事。
4.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能感悟到并说出作者一家对老王那样不幸者有平等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
5.通过反复品读文中的重点句子,能说出塑造人物的描写方法和作用。
6.通过自由发言,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出生活中如何善待社会中的弱势群体。
评价任务:
1.针对第一课时设计问题,准确读写字词,解释词义,完成目标1。
2.针对第一课时设计问题,朗读课文,找出本文的叙事线索,并简要概括作者与老王交往过程中的几件事,完成目标2。
3.针对第二课时设计问题,熟读课文,找出老王的“苦”、“善”表现在哪里。最后概括出作者一家面对老王是遭遇所做的事,完成目标3。
4.针对第二课时设计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能感悟到并说出作者一家对老王那样不幸者有平等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完成目标4。
5.针对第二课时品读文中的重点句子,能说出塑造人物的描写方法和作用,完成目标4。
6.针对目标6自由发言,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出生活中如何善待社会中的弱势群体。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本课:
在我们身边,你家买过板车拖的煤,你吃过路边摊的小吃,你回家坐过三轮车吗?的确,我们的身边有很多这样普普通通的人,不过,你是否细心观察过,认真交谈过,或用心交往过?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位普通人《老王》。七年级课文老王教学设计
活动一
1.作者简介
杨绛,生于1911年,江苏无锡人。作家、文学翻译家。著有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洗澡》等,译有《堂吉诃德》。
2、检查字词
塌败( ) 取缔( ) 伛 ( ) 翳 ( )
骷髅( ) 绷 ( ) 滞笨( ) 愧怍( )
3.解释词义
塌败:塌陷破败。 取缔:明令取消或禁止。愧怍:惭愧。 滞笨:呆滞笨拙。 活动二
一、熟读课文,看看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课文记叙了作者与老王交往过程中的哪几件事?
1.课文以“我”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
2.共三件事:老王为作者送冰,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去世前给“我”送香油、鸡蛋表示感谢。
二、老王是怎样的一个人?请你用两个字来概括老王的一生?
1.是一个老实厚道、有良心、关心人,重义气、讲仁义,知恩图报,地位低下的车夫。2.“善”和“苦” 。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一
再次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本文通过选取“我”与老王交往的几件生活小事展现了人物的性格形象。请结合文章内容提炼相关信息。
1.文中老王的“苦”表现在哪里?
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文化大革命”期间载客的三轮车被取缔,他的生计就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过日子。他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他住在荒僻的小胡同里,小屋破破烂烂的,眼睛又不好,他的一生凄凉艰苦。
2.老王的“善”表现在哪里?
老王的“善”有许多表现:①“愿意给我们家带送”冰块,车费减半;②宋茜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③去世前给“我”送香油和鸡蛋表示感谢。
3.面对老王的遭遇,作者一家做了哪些事?
①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子;②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③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④作者关心老王的生活,载客三轮取缔后,关切地询问他是否维持生活。⑤作者的女儿知道老王有夜盲症,就送给他大瓶的鱼肝油。
活动二
二、社会地位、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的人往往瞧不起卑微者,作者一家却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非常关心、非常爱护,要有什么样的观念和精神才能如此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
1.从文章看,最主要的是平等观念。
在作者那里,人是生而平等的,各人境遇不同,甚至差别很大,不过是幸运与不幸造成的差别。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有平等意识,才会有平等的对话,才会感觉人家上门来自己却“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是很抱歉的
2.人道主义精神。
这种精神要求社会关心个人、同情个人,尊重个人对社会做出的贡献,尊重人格,维护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并促进全体劳动者的全面发展。作者一家对老王是怀有这种精神的。知道老王有夜盲症,就送了一大瓶鱼肝油。他们总是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让他挣点钱。总之,只有对不幸者怀有一颗爱心,才能这么关心人、爱护人。
活动三
请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描写方法及作用。
1. 他说: “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 我一定要给他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 “你还有钱吗?”
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真切形象地表现了老王虽然生活困苦,但不忘关心“我们”的善良、淳朴的性格特征。
2. 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外貌描写,突出了老王当时病情严重,样子吓人,也暗示老王将不久于人世。
3. 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
心理描写,体现了“我”同情、关爱底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品质。
活动四
自由发言,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出生活中如何善待社会中的弱势群体。
课堂小结
读杨绛的《老王》,见于文中写老王艰难困苦的生活和善良厚道的品格,我们能体察出作者对不幸者关爱的呼吁。的确,正如一位哲人说,送人玫瑰,历久犹有余香。愿我们的真爱能够克服现实世界中太多的自私、冷漠、残酷,那样将会是阳光灿烂、春意荡漾。让我们在《让世界充满爱》的歌声中收束本文的学习。
布置作业
1.阅读推荐:《我们仨》、《听杨绛谈往事》(吴学昭)
2.仿写: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假如我是一团火,就要给别人送去温暖;
假如我是一朵花,就要给别人送去芬芳;
假
假如如我我是是 ,,就就要 。 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