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学目标 九年级外国诗两首ppt

小学作文 zuowen 2浏览

【 – 小学作文】

【篇一】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学目标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陈杰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从整体来看,学生身上好的习惯(课堂听讲,记笔记,发言提问)正在逐步养成,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也有了明显的转变,语文的综合能力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提高,根据数据看出,10个班语文水平存在比较明显的差距。7班、8班有一部分同学阅读能力较强,但两极分化比较严重。今后一定要从减少低分层入手。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拟上完九年级上下两册书,上册教材共分为六个单元。第一单元是诗歌单元,让学生感悟人生,第二单元、第三单元关于人与自然。第四单元关于民俗文化,第五单元、第六单元古文阅读。下册主要包括爱国思乡之情的诗歌单元、社会生活的小说单元,生命主题的散文单元、戏剧单元、两个文言文单元合共六个单元。初三语文的学习,是初中学习过程的第三个阶段(第五、六学期),也即最后阶段。教学重点上升为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使学生懂得语文对生活的服务关系,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文学欣赏的能力。语文基本训练更进一步,进行记叙、说明、议论三种表达方式综合的训练,并落实到实际运用上。

  三、教学目标

  思想品德目标: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知识目标:了解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和词类的有关知识,熟记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的音形义。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了解基本写法,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掌握精读略读的方法,培养默读的习惯,提高阅读速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读文言文课文,要了解内容,背诵一些基本严格遵守教学的的基本环节,努力创设具有个人风格的课堂教学模式,将课改理念、新教育理念自觉运用于加大信息技术与课件整合为教学提供服务。利用Internet,拓展知识面,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

  五、教学措施:

  1.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和社会发展对语文的新要求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2.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3.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精心备课,尤其要备好学生,突出重点和难点。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5.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6作文教学,贴近生活实际,富有生活气息,把握中考方向,多写小作文片段作文,统一安排,尝试互批共批,以改促写,有效提高作文水平。

  7.实行分层目标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利用课外实行培优辅差,力争整体提高。

  8.优化作业管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加强课代表,小组长的模范带头作用和监督作用,避免欠交作业。

  9.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要有所区别,要因人而异。充分照顾到不同学生的特点。

  10.利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报告会、演讲会、小辩论,锻炼能力,提高兴趣、培养思维及口头表达和语文知识的运用。

  六、教学总结及反思

  教学过程中,做到及时总结教师“教”与学生“学”两方面的成绩和问题,并且认真写好教学反思。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做到及时分析并予以矫正,对学生成功的学习方法、独特的见解,及时加以肯定并予以推广。鼓励学生多向思维,开拓创新。让教学总结与反思不断循环,促进教学不断进步。

  七、教学进度

  具体计划如下:

  

周次课时教学进度

1——4周24课时1、沁园春雪2课时2、雨说2课时3、星星变奏曲1课时4、外国诗两首2课时出师表3课时5、乐业与敬业3课时6、纪念伏乐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2课时词五首3课时7、傅雷家书两则2课时8、致女儿的信1课时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3课时

第5周——第7周18课时9、故乡3课时10、孤独之旅1课时11、我的叔叔于勒3课时12、心声1课时写作、一二单元综合复习测验3课时21、陈涉世家4课时、月考2课时

第8周—— 第10周18课时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3课时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课时15、短文两篇2课时16、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3课时第四单元综合复习2课时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2课时月考2课时

第11周——第14周24课时段考综合复习2课时17、智取生辰纲3课时18、杨修之死1课时19、范进之举3课时20香菱学诗12、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3课时22、唐睢不辱使命3课时23、隆中对2课时中段考试2课时

第15周——第18周24课时九年级下册第一、二、五单元学习月考作文

第19周6课时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学习作文单元测练

第20周第21周12综合复习期末质量调查

抽斧

【篇二】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学目标

诗两首

黑龙江庄家钰宁铁霞青岛宋晓渝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道德、情感、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查字典解决生字词;熟读课文;以“妈妈,我想说爱您”为题,写一段话,准备在班里交流。阅读冰心表现母爱的诗查阅有关泰戈尔的资料,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金色花》

《金色花》的注意重音、语速、节奏、感情(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舒缓、温馨、深情的。但不同的地方,朗读处理方法不同。如果学生读不好,教师要一句一句地教。)

例:“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妈妈不见了孩子,多么着急,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这句应读出妈妈惊喜的语气。

例:“我不告诉你,妈妈。”孩子撒起娇来了,为自己能给妈妈做些好事而高兴,还要对妈妈保密,让她莫名其妙。这句应读出孩子撒娇、调皮的语气。

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导学]

这首散文诗,让我们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爱。在这首表现母子情深的散文诗中,作者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中心人物是“我”,“我”想像变成一朵金色花,在一天的时间里与妈妈三次嬉戏。为什么“我”那么快乐,那么天真,那么活泼,那么可爱?(学生回答:因为孩子沐浴着母爱。)他是怎样回报母爱的呢?

[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提出共性问题。

①“我”通过什么方式来表达对妈妈的爱?怎样表现的?

②“我”为什么想像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那金黄的色彩又象征什么?

③“我”变成金色花为什么不愿让妈妈知道?

④“我”和妈妈各是什么性格?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参与交流

体验反思

(过渡)母爱就在我们身边,她像一股涓涓的溪流时时刻刻地滋润着我们。学习这首诗,你从中感悟到什么?请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

(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感受,教师给予评价和鼓励。)

(过渡)诗人以其新奇而美妙的想像,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母子情深的故事,现在请同学们再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朗读课文

作业

背诵课文,准备朗诵比赛。

小结

《金色花》是一首很美的散文诗,是一幅耐人寻味的图画。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多读,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文中由“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生发想像,让学生感受到想像的新奇而美妙,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既发展学生的个性,又发展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纸船》

这是一曲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日夜思念的母亲深情的呼唤。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志,赋予纸船特别的含义。纸船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象征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

教学步骤

导入

同学们,你可知这小小的纸船曾满载着一个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国著名的女作家冰心的作品——《纸船》。1923年秋天,冰心赴美留学,在远离祖国的太平洋上,眼含热泪、专心执着地叠着一只只纸船,然后一个一个抛放在海里。希望总会有一只能漂流到日夜思念的母亲身边。这首诗的独特之处就是以纸船寄托对母亲的眷恋之情,以此展开自己的情思。同学们要想感悟诗人的情感,就要深情地朗读诗歌。

朗读诗歌

①教师配乐范读,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自由朗读或仿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要求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进入诗的意境,要读得深情、低沉。)

②朗读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划分节奏、划出重音。

(过渡)教师进行朗读指导,学生运用朗读方法再次齐读,直至背熟。为进一步理解诗歌打好基础。

整体感知

教师适时提出: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学生归纳总结)这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母亲的深情呼唤,是献给母亲深情的歌。

[教师导学]

古今中外表达母爱的诗作很多,但这首诗却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诗人以孩子般的纯洁和天真,从儿童的游戏世界找到一个可以寄托对母亲无限思念的物品——纸船,并以此展开自己的情思。全诗共三节,每节各表达了什么内容?

[合作探究]

第一节写叠纸船;第二节写抛纸船;第三节写纸船进入母亲的梦乡。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①你能想像出诗人在什么情形下写的这首待?

②第一节中哪些词语表明诗人对母亲思念之深?

③诗人明知纸船不能流到母亲哪里,为什么还要不停地叠?

④第三节是诗人展开联想,这一想像有何特点?有什么作用?纸船,并以

(教师提出以上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感悟课文,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可参与,学生全班交流。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理解。)

[教师小结]

海浪涛涛,天风吹卷,邮轮在巅簸中驶向一个陌生的国度。诗人此去远涉重洋,相隔万里,何时才能回到母亲的怀抱?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中,没有可以寄托思念的,所以诗人不停地叠纸船来表达对母亲的思念。纸船虽漂不到母亲的身边,但一定能漂人母亲的梦中。这一想像新奇、大胆,充分地写出了诗人对母亲的强烈思念,对母亲深情的爱。

(过渡)诗歌的语言是凝练而含蓄的,要深入理解,就要探究。

问题研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对于不理解的地方,小组内互相帮助解决。有深度、难度的组内不能白行解决的问题,可提出来全体同学共同探讨。(学生讨论,提出共性问题。学生交流,学生只要说的合理,教师都给予肯定、鼓励。)

[教师小结]

这首诗构思新颖,诗人采用托物寓情的方法,感情抒发得既生动、具体,又含蓄、深沉。此外,这首诗的诗行较长,语调缓慢,正与对母亲的绵长思念相协调。

作业

《金色花》和《纸船》这两首诗都借助具体的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请你也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诗,抒发对父母亲的爱。写在练笔本上。

小结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情,赋予纸船特别的含义。纸船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象征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在教学中,以朗读教学为主,教会学生“美读”,带着美好的情怀,美好的想像,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朗读诗歌,在美的诗歌里得到熏陶

【篇三】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学目标

九年级语文上册 4《外国诗两首》教学案

4外国诗两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朗读。在诵读中感受自然的美

2、 作者简介。

过程与方法

1、 小组合作完成任务。

2、 整体感知诗文内容。

3、 体会写景抒情诗表达的基本特点,并尝试写简单的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爱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品味其意境:并尝试写诗。

【导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当我们将身心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她将以博大的胸怀,赋予我们灵感和力量。英国诗人济慈的《蝈蝈与蛐蛐》,俄罗斯诗人叶赛宁的《夜》,就是他们用身心和自然溶铸而成的美的赞歌""

二、走进作者:

约翰·济慈(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生活贫困,自幼喜爱文学。181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诗歌》,其中有名篇《蝈蝈与蛐蛐》,从此崭露头角。他的著名诗篇有《夜莺颂》、《秋颂》等,他的诗想象丰富,绚丽多彩,对世人具有极大的影响。济慈诗才横溢,与雪莱、拜伦齐名。死时他年仅25岁,可是他遗下的诗篇一直誉满人间,被认为完美地体现了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的特色,并被推崇为欧洲浪漫主义运动的杰出代表。

谢尔盖·亚历山大德罗奇·叶赛宁

(1895-1925),俄罗斯诗人。早期诗作描写农村自然风光,赞美宗法制农民生活,他的抒情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农村大自然景色,被誉为“天才的乡村歌手”、苏维埃诗歌奠基人之一

三、检测预习:

1).济慈,________(国别)浪漫主义诗人,《蝈蝈与蛐蛐》出自他的第一部诗集________。叶赛宁,________(国别)诗人,他擅长描绘_______的景色。

2).辨别下列各句诗运用的修辞手法。

(1)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 )

(2)明月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一切披上银装。( )

(3)一旦唱疲倦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蝈蝈与蛐蛐》中,诗人为什么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

2、谈一谈你从这两首诗中读出了什么样的诗情。

五、合作探究:

(1)《蝈蝈与蛐蛐》全诗描写了哪两种昆虫的鸣唱,勾勒了哪两幅小景?全诗的主旨句是哪一 1

句?

(2)、尾声:“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呜叫”。理解盛夏的蛔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六、精读品析

(4)归纳《夜》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第一节:写

第二节:写 静谧、美丽

第三节:写

第四节:再次写

七、拓展延伸:

结合这两首诗的特点,尝试自己写一首诗。

八、反馈检测

1.给加点的字注音。

虔.信( ) 慰藉.( )

镶嵌.( ) 晨曦.( )

瞰.望( ) 深邃.( )

河水潺潺.( )黝.黑( )

2.选词填空。

虔信 虔诚

⑴、破除迷信,( )科学。

⑵、许多人都( )地相信佛教。

惦记 惦念

⑴、老人( )孩子。

⑵、老师总是( )着班级。

混浊 污浊

小河里的水十分( )。

排污管内排出( )的城市废水。

板书设计

蝈 蝈 与 蛐 蛐

总——大地的诗歌——永生

分 –夏——蝈蝈的乐音 ______没有停息、

冬——蛐蛐的歌儿 充满生机

总——蛐蛐蝈蝈意象叠印——尾声

叶塞宁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 静谧、美丽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济 慈2

教学反思

这首诗意境非常美,对学生而言较难理解,教学中应当注意激发学生的感情,从中体会诗歌的美,并能结合自己的理解,去试验着写一首小诗。如《月光下的校园》、《静静的公园》等。

3

【篇四】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学目标

九年级语文上册 1.4 外国诗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

1.4 外国诗两首

一、教材分析

《蝈蝈与蛐蛐》和《夜》是两首外国田园诗。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在这里他从独特的角度,通过描写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从而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歌颂大自然美好如诗,永远歌声不断,永远充满生机。《夜》是叶赛宁的作品,他是俄国“天才的农民诗人”。 《夜》着力展示夜的静谧、美丽,传达出诗诗人安适、宁静的心境人和对大自然的热爱。这两首小诗,从大自然寻常的景物获得灵感,弹奏出优美的乐音,渗透着生命的底蕴。

二、 三维目标

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掌握作家作品常识,识记积累生字词。

过程和方法目标:分析两首写景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三、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品读欣赏文章。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

四、 教学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以及把握意象、感悟诗歌内涵

五、 教学策略

①教学中,要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内容及形式特点。把握诗歌主旨及诗人的情感意蕴。

②引导学生感悟理解诗歌的具体内容、语言特点等

③运用同题材诗的扩展阅读,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教学环节

(一)课堂导入

生活中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在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即使是最平常的夜景,在诗人的笔下也能变得美丽而熠熠生辉。今天,让我们走进外国诗两首中,去倾听生命的歌吟。

(二)课堂讲授

1、作者知识:

济慈(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儿,生活贫困,做过医生助理。自幼喜爱文学。181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诗歌》,其中有名篇《蝈蝈与蛐蛐》,从此斩露头角。他在短促的一生中留下不少著名的诗篇,如颂诗中的《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忧郁颂》,十四行诗《白天逝去了》等。他的诗想象丰富,绚丽多彩,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强,具有一种永恒的美,一如温柔、清丽而又梦幻般恬静的月光,洋溢着进步的自由精神和人类的崇高理想。他主张诗人以“美的梦幻”“自由的想象”进行创作,表现“永恒的美的世界”。他的诗对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诗人、后来的唯美派诗人以及20世纪的意象派诗人都有很大影响。诗人25岁宏才初展时,就不幸与世长辞。他留下的墓志铭是:“这里安息着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

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叶赛宁(1895~1925年),俄罗斯诗人。出身于农民家庭,教会师范学校毕业后,在莫斯科当店员和印刷厂校对员。1916年在白俄军队服役,1917年二月革命后离开军队,加入左翼社会革命党人的战斗队。早期诗描写农村自然风光,赞美宗法制农民生活,曾参加意象派文学团体,作品中流露悲观情绪。十月命后的部分诗作,试图反映新的革命生活,但仍留恋革命前农村的田园生活,钟情于乌托邦式的“农民的天堂”。他的抒情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农村大自然景色。他憧憬崇高的精神境界,但

又因思想的极度矛盾,陷于痛苦而不能自拔之中,最后在精神忧郁中自杀。

2、研读《蛐蛐与蝈蝈》。

①朗读诗歌,整体把握。学生自主学习,认真思考,组内交流后推举代表发言,教师归结

②合作探究

学生小组内认真交流,代表发言。

问题一,这首诗在构思上别具一格,请分析其特点?

提示: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蝈蝈的乐音──盛夏

大地的诗歌充满生机

蛐蛐的歌儿──严冬

问题二,诗中虫鸣有什么象征意义?

学生小组内认真交流,代表发言。

明确:诗人用蝈蝈和蛐蛐两个意象,展示了创作思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人们的思想。蝈蝈和蛐蛐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象征着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希望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

问题三,“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呜叫”。句中盛夏的蝈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有何作用?

明确:诗人运用了联想,将冬天的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的蝈蝈的乐音,从而将两者联系起来。

点明中心: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

③小结:《蝈蝈与蛐蛐》这首诗选取了具有生命活力的蝈蝈和蛐蛐两个意象,表现了大自然四季“歌声”不断的特点,构思巧妙、意境精美,表现了诗人济慈对大自然的敏锐的心灵感应,读者深深感受到济慈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的赞美。

3、研读《夜》

①自主学习:学生背诵诗歌,以读促感,感受夜色。

(学生自由诵读,争取当堂背诵)

朗读诗歌,整体把握。学生听读录音后自由诵读,感受并形象描绘诗人笔下的夜景。 问题一:这首诗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这首小诗主要写了夜的静谧、美丽,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明确:夜景静谧、美丽。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随着夜的降临,自然万物都归于沉寂

第二节,写在夜的寂静之中,潺潺的溪水在轻轻地歌唱,这是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而更显其静。然后由听觉转入视觉,引人月光的意象描写夜的美丽。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节,又写夜的静谧,并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以反复的吟咏造成诗的节奏美和旋律美,深化夜的静谧、美丽的氛围。

问题二:《夜》蕴含了怎样的感情基调?

明确:带来柔美感受的事物。恬静、喜悦是诗的最主要的感情基调。蕴含了诗人对生活中的一切美好事物的钟情与热爱,尤其喜欢给人类

②合作探究:诗人在描绘夜景时,采用了哪些不同的角度展开描写?

明确分别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描写了动景和静景。

③小结:《夜》犹如一首小夜曲,它在静谧、美丽的夜景中,蕴含着诗人的情感,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更给读者以无限的遐思。

(三)作业布置:

自己寻找其它的田园诗,进行赏析。如《过故人庄》《田园乐》等。

【篇五】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学目标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外国诗两首》教案

4、外国诗两首

【教学目标】: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学目标

1.了解莱蒙托夫、休斯的经历及其创作。

2.领略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

3.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4.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

【教学重点】:

1.了解诗歌的深厚文化背景。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由于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并深入诗中的意境。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研讨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爱国主义是诗歌的永恒主题,是民众。更是诗人的永恒歌唱。在我国诗歌长河中是这样,在外国优秀的作品中也不乏其例。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外国诗两首》,去聆听俄罗斯诗人莱蒙托夫和美国诗人休斯的吟唱。(板书文题、作者)

1.学生听读课文录音,整体感知诗意。

教师提示:诗句“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是解读诗意的关键。诗人把对祖国的感情比喻为“爱情”,统摄全诗。

2.学生自由诵读,认真领会诗句、诗段所表达的意思,思考:

从诗歌内容看,诗人对祖国奇异的“爱情”指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明确:

诗人没有用豪言壮语去盛赞祖国的光荣历史、英雄业绩,也没有去歌颂名山大川,无尽宝藏,而是以平实的笔调描写俄罗斯原野的景色和农家生活。平实中见真情,奇异的“爱情”表现在诗人把自己对祖国的爱和对俄罗斯大自然、对普通百姓的爱糅合,化为一体;即对俄罗斯山河景物和淳朴乐观的人民的热爱。

3.思考:《祖国》一诗充分显示了诗人在描摹自然景物上的卓越才能。诗中构置了哪些充满浓郁诗意的画画?

学生归结体会,教师明确:

诗人对俄罗斯山河风景和人民生活热烈讴歌。冷漠沉静的草原,随风晃动的森林,奔腾的激流,村间的小路,苍黄的田野,闪光的白桦,苍茫的夜色,颤抖的灯光,远近相映、声色兼备,把俄罗斯山河的雄壮之美和秀丽之美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绚丽变幻而朦胧流动的画面。打谷场丘堆满丰收的谷物,农家茅舍覆盖着稻草,小窗上的浮雕窗板,更有节日夜晚,农人醉酒笑谈、尽情舞蹈的场面,恰似一幅绝妙的民俗图,洋溢着俄罗斯的生活气息。

4.合作研讨:

诗人所抒发的爱国之情主要是通过描写俄罗斯的夜色及夜色中人们的活动来表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学生研讨后回答,教师明确:

诗歌在对原野景色和农家生活的描述中,隐含着诗人对祖国的真挚感情,即“真实地、神圣地、理智地理解对祖国的爱”(比勃罗留波夫语),这种爱是真实的,也是最本色的。

5.学生熟读全诗。

四、指导自读《黑人谈河流》:

1.学生自由诵读全诗,整体感知诗意。

教师提示:这首诗在语言结构上。长句、短句互相交错,参差跌宕;四个排比句,上半句结构相似,下半句发生变化。均不相同。这样的变化既有涛行结构整齐均衡的一面,又不失之呆滞化一;既有诗行形式上的跳跃,又不失节奏上的宫商之声。

2.学生合作研讨:

(1).诗人想通过谈“河流”来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诗两次出现有什么表达效果?

(3).全诗的艺术构思是跳跃的,但又有严密的思维逻辑。请归结诗歌内在的思维逻辑。 学生研讨,教师点拨:

(1).在《黑人淡河流》一诗中,“河流”是个高度凝练的意象。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历史的象征。黑人对河流的追溯,就是对自身历史的追溯。就是对祖先和故土的寻根。

(2).“我的灵魂像河流一般深邃”,可以理解为由于黑人对“河流”(历史)的见证,人类文明、文化的成果都在黑人的“灵魂”里有所沉淀。这句诗,是作者代表全体黑人发出的自豪的宣言:黑人种族是有着悠久传统的种族。这句诗在第二节和第五节两次出现,形成结构上的前后呼应。

(3).我认识河流——它亘古如斯。比人类久远——我在河流的哺育下发展、繁殖,河流是我生存的见证——因此我认识河流——活折磨了我教育了我。我的思想、灵魂和河流一样深沉。

3.学生有感情诵读,体会诗歌深邃中显自豪的特点。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爱国,是一面飘扬在世界各国上空的永不褪色的旗帜。无论是平实中见真情的莱蒙托夫的《祖国》,还是深邃中显自豪的休斯的《黑人谈河流》,他们的心声是相通的。那种深沉的历史感与强烈的时代感,都是令人荡气回肠的。掩卷遐思,备感肩上使命崇高,恰如一代伟人毛泽东吟唱的“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愿我们能挂帆济海,谱写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磅礴诗章。

六、布置作业: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什么是牵挂?牵挂是一种思念,牵挂是一种情怀。牵挂有如高飘的风筝挣不脱细长的线绳,牵挂有如皿豆的藤蔓缠绕着篱笆。

请以“牵挂”为话题写一篇抒怀短文。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

【板书设计】:

祖 国

莱蒙托夫

“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 俄罗斯原野景色:草原 森林 河流 白桦

农家生活:打谷场 农家茅房 小窗 饮酒 笑谈 舞蹈(平实中见真情)

黑人谈河流

休 斯

核心词“河流”(历史的象征) 中心诗句:“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

(黑人种族是有着悠久传统的种族)

幼发拉底河沐浴

刚果河畔盖茅舍

尼罗河畔建金字塔

密西西比河听歌声

【课后反思】:

【篇六】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学目标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第4课《外国诗两首》教案设计及备课资料

4* 外国诗两首

教学目的

1.积累语言,了解作者。

2.指导学生了解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指导学生欣赏写景诗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了解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2.指导学生欣赏写景诗的意境。

教学设想

1.从田园诗的角度,对两首诗的具体内容、景物描写、语言特点、感情意蕴等方面进行比较。

2.欣赏《蝈蝈与蛐蛐》一诗,可根据它上下两部分相互呼应的特点,让学生感受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所表现的大自然的无比美好和无限生机。欣赏《夜》一诗,要抓住夜景的静谧、美丽的特点,体会蕴含其中的诗人的情感。

3,重点引导学生揣摩语句,感受形象,通过联想和想像进入诗的意境。在关键处点拨,多让学生自己用心领悟。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理解《蝈蝈与蛐蛐》。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1795年10月29日生于伦敦。9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济慈和两个弟弟由外祖母收养。15岁时母亲又病故,外祖母委托两名保护人经营他们兄弟的财产。起初济慈是学医的,他喜好文学,但对医学并不厌弃,通过考试获得内科医生执照,还继续学习外科。直到1816年11月间,济慈才决心放弃医学,从事文学创作。他的诗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都很强。他认为,一个大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虑,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他曾说,他可以深入到一只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样可以“在瓦砾中啄食”。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同学们,这节课再向大家介绍一篇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板书)创作的十四行诗《蝈蝈与蛐蛐》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用(1,2,"")标出段内的层次,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列出不懂之处。

一、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

蝈(guō) 蛐(qū) 栖息(qī)

沉醉:大醉,多用于比喻沉浸于某事物或状态中程度很深。

消逝:消失。栖息:停留;休息(多指鸟类)。

2.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引导学生阅读注释①,教师补充。

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学目标

二、整体感知

1.划分层次,理解大意

盛夏——蝈蝈的乐音

大地的诗歌 充满生机

严冬——蛐蛐的歌儿

2.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第二步,朗读课文,深入理解

1.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明确:诗人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人们的思想。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

2.尾声:“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呜叫”。理解盛夏的蛔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明确:这是诗人的联想,将冬天的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的蝈蝈的乐音。点出起伏不停,点明中心: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

3.蛐蛐和蝈蝈的鸣叫象征着什么?

明确:象征着对生活的热爱,乐观向上的精神,同时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4.本诗表达了怎样的主旨?

明确: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第三步,选读课文,个性解读

1.你对《蝈蝈与蛐蛐》还有哪些与众不同的见解?

2.学了本诗你有怎样的收获?

总结固趣

这首诗构思巧妙,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全诗分为前后对应的两部分,分别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和“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开头,点明主旨;又分别描绘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并通过联想使二者巧妙地联系起来,生动地表现了“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这首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的景象;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去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唱。但它所表现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景象,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全诗讴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无限生机,着墨不多却能以少胜多,富有内涵,给人以广阔的想像空间,角度新颖独到,构思颇具匠心。

布置作业

精读《夜》,列出不懂之处。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夜》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叶赛宁(1895—1925),俄罗斯田园派诗人。生于梁赞省一个农民家庭,由富农外祖父养育。1912年毕业于师范学校,之后前往莫斯科,在印刷厂当一名校对员,同时参加苏里科夫文学音乐小组,兼修沙尼亚夫斯基平民大学课程。1914年发表抒情诗《白桦》,1915年结识勃洛克、高尔基和马雅可夫

【篇七】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学目标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外国诗两首1

朗歌格式 江西省瑞金市英才学校九年级语文备课组 欢迎同行下载

课 时 计 划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二、 学习和欣赏第一首诗《蝈蝈与蛐蛐》

作者简介:济慈,美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少的著名诗篇,如《夜莺颂》等,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三、 读熟诗歌,注意体会所表达的感情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学目标

四、 整体把握;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五、 问题研究:

这首施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

境优美。)

六、 课后练习一:

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

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学目标

美之情。

板书设计

蝈蝈与蛐蛐

济慈

(夏)蝈蝈的乐音 主题:

(冬)蛐蛐的歌儿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构思:短小精致又十分大气

教学反思:

1

【篇八】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学目标

九上外国诗两首教案

篇一:九年级上册《外国诗两首》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方案(原创)

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二:《外国诗两首》教案(新人教版九上)21

《外国诗两首》教案(新人教版九上)21

篇三:2014人教语文九上《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3

《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诵读中感受自然的美。

2.体会写景抒情诗表达的基本特点,并尝试写简单的诗。

3.理解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爱。

教学重难点

1.诗歌诵读。

2.诗歌仿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同学们,英国有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叫济慈,他说“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这句经典的话本身也是一句诗,它告诉我们生活的本质就是诗,人的一生也是诗。如果我们能用诗意的眼光来观察我们平凡的生活,我们就会发现生活中时时有诗情,人生处处有诗意。写诗,并不像许多同学想象的那么困难,今天,就让我们以两首优美的外国诗为阶梯,去尝试一下写景诗的创作。

二、品读济慈和叶赛宁,感受写景诗的特点

1.介绍两位诗人。

济慈(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叶赛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2.自由诵读,感受诗意诗情。

(1)自由读、表演读、配乐读。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学目标

(2)自由谈一谈你从这两首诗中读出了什么样的诗情。

引导学生交流:

《蝈蝈和蛐蛐》中的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热爱生活乐观地对待生活。

《夜》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3.自由诵读,议一议诗歌的语言。

(1)重点读《蝈蝈与蛐蛐》引导学生体会:

散文一样的语言:娓娓道来,似在说话,不造作不生硬。

感受方式:改变诗歌分行排列的方式,把它们以散文的形式排列,读一读体会一下,原来,散文诗就是一篇散文。

(2)重点读《夜》,引导学生体会:

诗的语言就是形象化、细节化、生动化的语言;

景物的铺排:松林、夜莺、长脚秧鸡、溪水、明月;

特点的凸现:松林的“幽暗”、夜莺的“歌声”、长脚秧鸡的“欢嚷”、大河的“银星”、

小溪的“银波”??

4.教师总结:写景类抒情诗其实很简单:

写诗,就是诚实地写出心中的话

写诗,就是细腻地描绘出心中的话

写诗,就是优美地表达出心中的话

写诗,就是灵活地排列出心中的话

??

四、自由创作

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为题,或者以《夜》为题,模仿这两首诗简易朴实的写法,即兴创作小诗一首并朗诵交流。(提醒学生:如果觉得难,可以写成散文再考虑形式。)

五、课外作业

自由创作诗歌,在班上举行诗歌创作比赛。

篇四:人教版语文九年级语文上册《外国诗两首》教案

《外国诗两首》教案

蝈蝈与蛐蛐

教学目标: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3、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4、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再向大家介绍一篇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板书)创作的十四行诗《蛔蝈与蛐蛐》(板书)。

二、教读新课。

1.指名朗读这首诗。正音。

2.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引导学生阅读注释①,教师补充。

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1795年10月29日生于伦敦。9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济慈和两个弟弟由外祖母收养。15岁时母亲又病故,外祖母委托两名保护人经营他们兄弟的财产。起初济慈是学医的,他喜好文学,但对医学并不厌弃,通过考试获得 内科医生执照,还继续学习外科。直到1816年11月间,济慈才决心放弃医学,从事文学创作。他的诗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都很强。他认为,一个大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虑,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他曾说,他可以深入到一只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样可以“在瓦砾中啄食”。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3.学生朗读,整体把握诗歌的基调,注意处理朗读语调,注意音步和轻重音的正确掌握。

4、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盛夏——蝈蝈的乐音

篇五:2014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4 外国诗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

外国诗两首

一、教学设想

意象是诗歌表达主旨和感情的重要载体,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是读懂诗歌一个最重要的步骤。 这两首诗都形象生动,有吸引力。在教学时,要以朗读指导为出发点,引导学生由浅人深、 由局部到整体地理解诗歌内容,注意想像,反复揣摩诗歌意象,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 验理解意象,并迁移训练。

二、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2、领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领会诗人选取代表性季节和选取小生命(蝈蝈、蛐蛐)进行创作的意图,理解诗人为什么发出“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感叹。

3、能说出两首诗风格的不同,体会自然的多面(生命的跳动和静谧祥和)。

三、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

把握写景诗的特点。

(2) 教学难点:

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导语:漫步在诗苑中,那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杳的意境、精练优美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我们。每一首诗,就是一幅色彩鲜明的画,就是一支美妙动听的歌,就是一颗执著跳动的心,就是奔涌的热血,就是一张棱角分明的脸庞。今天,我们将欣赏两首外国诗歌。

二、检查预习

1.根据所查资料介绍两位诗人。

【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181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诗歌》,其中有名篇《蝈蝈与蛐蛐》,从此崭露头角,他的著名诗篇有《夜莺颂》、《秋颂》等。他的诗想象丰富,绚丽多彩,对世人具有极大的影响。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叶赛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他的抒情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农村大自然景色

三、组织学生朗读诗歌

1.听朗读带。

2.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这两首诗,齐读、自由朗读

3.讨论:这两首诗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分别是什么?

4.组织学生朗读这两首诗。

指导时,可以多放放朗读带,让学生多模仿,多体会,掌握朗读的语气、语调、停顿、重音 等,然后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朗读诗歌,并将自己的朗读与朗读带中的朗读进行比较, 找出优点与不足。这样,让学生在朗读中逐步体会诗歌的内容与感情。

5.组织学生配乐朗读诗歌。

四、探究指导

1、有感情的朗读《蝈蝈与蛐蛐》

要求:有感情、读准字音、读出停顿、注意体会所表达的感情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1.这首诗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你认为它的构思哪些方面别具匠心?

(全诗分为前后对应的两部分,分别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灭亡”和“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开头,点明主旨;又分别描绘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并通过联想使二者巧妙地联系起来,生动地表现了“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这首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的景色;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去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唱。但它所表现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景象,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全诗讴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无限生机,着墨不多却能以少胜多,富有内涵,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角度新颖独到,构思颇具匠心。)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2、如何理解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 提示:(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吟。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作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作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正是全诗主题的揭示。)

3.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诗人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人们的思想。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

1、先听配乐诗朗读或教师范读,营造诗歌氛围,再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随着夜的降临,自然万物都归于沉寂:平静的河水仿佛悄悄进入梦乡,松林不再喧响,夜莺停止歌唱,秧鸡也不再喧嚷。

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以动写静)静谧、美丽写在夜的寂静之中,潺潺的溪水在轻轻地歌唱,这是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而更显其静。然后由听觉转入视觉,引人月光的意象描写夜的美丽:明月的银辉静静地洒落大地,周围的一切都沐浴在月色之中。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大河,小溪,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都在月光下熠熠生辉。

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又回到夜的静谧,并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这是以反复的吟咏造成诗的节奏美和旋律美,深化夜的静谧、美丽的氛围。

2.学生感情品读,体察绘景中诗人对自然的心灵感应。思考:诗歌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诗人叶赛宁是大自然的歌手,他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人自然。纯然绘景中,渗透着生命的底蕴,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点 (静——视觉、听觉、对比)

4、谈谈本首诗中拟人化手法的好处。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学目标 九年级外国诗两首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