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人教版初中语文《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柳先生传教案

小学作文 zuowen 3浏览

【 – 小学作文】

【篇一】人教版初中语文《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五柳先生传》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板书设计

身份:隐士

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①

传志趣:好读书,性嗜酒,常著文章

生活:住: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五穿:短褐穿结晏如也陶

柳吃:箪瓢屡空

先渊

生不戚戚于贫贱

自传黔娄之俦明

不汲汲于富贵以古贤自比②

无怀氏,葛天氏之民

一、导入新课

在我国源源流长的文学史中,有这样一位特立独行、与众不同的诗人、文学家,他生活在东晋末年。当时,社会黑暗,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地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斥着虚伪与欺诈。但是他不慕名利、不为五斗米而折腰,挂印辞官;他志趣高远,曾为我们描绘出一幅风光绮丽、和平安乐的古代世外桃源。他是谁呢——陶渊明(365—427)

今天我们学习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写的自传,这“当束带迎之。”就是应当穿戴整齐、备好礼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邮。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意思是我怎能为了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小人贿赂献殷勤。说完,挂冠而去,辞职归乡。这就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后世于是也用“不为五斗米折腰”表示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名利奔走逢迎。

三.介绍完了作者,我们再来看一看本文的文体。

自传,传记文的一种,是叙述作者自己生平经历的文章。一般来说,自传要介绍自己的字的姓名、籍贯、年龄、性格爱好及思想发展等等。本文是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写的自传,作者正是通过五柳先生“颇示己志”,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四.放录音,大家根据录音将文中不会读的字标出音节。

五.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辄(zhé)吝情(lìn)短褐(hè)箪(dān)瓢

屡(lǚ)空晏(yàn)黔(qián)汲汲(jí)

俦(chóu)衔觞(shāng)欤(yú)

六.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

许:处所,地方。因:就。以为:以之为,把它作为。

焉:语气助词。会意: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

不求甚解: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性:本性。嗜:爱好。旧:老朋友。或:有时。

置:准备。招:邀请。造:往,到。辄:就。

尽:喝个尽兴。期:期望,希望。曾不:竟不。

吝情:舍不得。环堵:房屋四周。堵,墙壁。萧然:空寂。

短褐:粗布短衣。晏:平静,安逸。如:……的样子。

终:结束。戚戚:忧愁的样子。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

兹:此,指五柳先生。若人:此人,指五柳先生。俦:类。

衔觞:喝酒。觞,酒杯。以乐其志以:来。乐:使……快乐。

志:心意,志向。

3、一词多义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地方、处所)曾不吝情去留(离开)

杂然相许(赞同,)去日始出时去人远(距离)

全部互相(表示)赞成。愚公移山

高可二黍许(左右、上下)核舟记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距离)

高可二黍许”为:“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高

寻向所志(标志)其亲旧知其如此(他,代五柳先生)

以乐其志(志向)其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中的)

颇示己志(志趣)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语气词,表揣测、反问)

4.理解下列词语的古今含义:

因以为号焉(古以:把……作为,今义:认为)每有会意(古义:领会书中的意思,今义:相互明白,心灵相通)造饮辄醉(古义:到、往,今义:制造)

(四)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1.省略句:

①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应为“先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译:先生生性喜欢喝酒,家中贫穷不能经常有酒喝。

②因以为号焉。

应为“因以为号焉。”译:于是就把(五柳)作为号了。

2.倒装句:

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应为“不知先生何许人也”,译:这位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

②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于贫贱”“于富贵”介词结构后置,译:不为贫*而忧心忡忡,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再读课文

刚才我们主要学习了《五柳先生传》的字词,现在,我们将重点探讨五柳先生形象及课文的语言特点等。

首先第一个问题

1、“五柳先生”之号是如何得来的?

[说明]“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就随便起了一个字号。“不知何许人”,而人们又不知他是什么地方人,姓甚名谁也不知道,因此便只称“五柳先生”。把这位先生排除在名门望族之外;这与当时讲究门第的世风背道而驰,表现了他不随世俗的品性。作者说不知他是谁,其实正暗示指作者本人。

2、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生活?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

志趣:一是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展现了一个在读书中的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

二是饮酒,“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

三是写文章,“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

生活:“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描绘了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

3、“好读书,不求甚解”这句话好像有些矛盾?喜欢读书,为什么又说读得不认真呢?

师:“不求甚解”的“甚”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过分。

师:这句话的意思是——

生:不过分注重细枝末节的东西。

师:那他注重是什么呢?

生:“每有会意”,注重的是文章的意旨。

好读书,不求甚解”的意思是说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刻意在字句上下功夫

这句话正好与前面那句“不慕荣利”相呼应。一般人看书的时候对文中的每一个字都字斟句酌,为什么阿,因为科举考试可能会考,所以他们有必要把在科举考试范围内的每一“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性嗜酒”的“嗜”是什么意思?

生:“嗜”就是爱好。

师:是爱好吗?有一个词是叫——

生:嗜好。

生:过分爱好才叫“嗜”。

师:据说,陶渊明由于生活所迫,不得不去谋官。他在当彭泽县令的时候,一到任,就下令部下把自己的属地全部种上糯米,知道为什么吗?对,糯米是用来酿酒。他说:只要有酒喝,我就心满意足了。可是他的妻子却不同意,两个人争执不下。最后,陶渊明采取了妥协的办法,把五十亩地种上了大米,而把剩下的全种上了糯米。可见,在他老人家那儿,喝酒可比吃饭重要的多呢。(众生笑)

那么我们又如何理解“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惜去留”?

解释意思。亲友请客,五柳先生就毫不客气地喝酒,而且喝醉方休,醉后就走,不和别人虚情客套。这说明了五柳先生木但嗜酒,而且不拘小节,性情豪爽,把世俗的繁文褥节置之脑后,是一位独立于世的高风亮节之人。

那五柳先生的生活情况又是怎样的?

箪瓢屡空。

这是五柳先生以颜回自况,颜回箪瓢屡空而“不改其乐”,说明他安贫乐道。五柳先生亦当如此。陶渊明亦常“箪瓢屡空”,吃穿住没有一样不穷困潦倒,他却能处之泰然,安之若素,与古代圣人先贤的激励是分不开的。五柳先生以颜回自况,颜回箪瓢屡空而“不改其乐”,说明他安贫乐道(安贫:安于贫困;道:原指儒家所信奉的道德,后引申为人生的理想、信念、准则。处境虽很贫困,仍乐于坚守信仰。形容人为了自己信仰或理想的实现,宁愿处于贫困恶劣的环境),这句话不仅写出陶渊明安于贫困,而且含蓄地说明作者以古贤颜回自况,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

解读最后一段

见教参P196

“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相照应?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

——相照应的句子是“不汲汲于富贵”。对“不慕荣利”的看法,学生可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

多用否定句。

思考:找出文中否定句,想想有什么作用?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不慕荣利”,“不求甚解”,“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正因为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本文借五柳先生给自己写自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篇二】人教版初中语文《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将进酒》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材分析:《将进酒》这首诗歌大起大落,诗文忽翕忽张。由悲转喜转狂放转激愤转癫狂,最后归结于万古愁,回应由于本班学生大都来自农村,加之是理科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高。朗读这一块,学生大都比较薄弱,因此希望借助这一课的学习,促进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水平,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朗诵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过程与方法:1.把握诗歌感情基调,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复杂性。

2.学习诗歌夸张及比兴的艺术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李白不畏权贵,视金钱如粪土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有感情的朗读背诵。感受诗人形象。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跌宕起伏的感情。

教学方法:问题式教学法、诵读感知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文人,悲欢离合求一醉,风花雪月寻一醉。

二、解题览诗

1.题目分析。

2.自由读诗。

3.分组读诗

三、分析如何饮酒

你从哪些诗句中看到了李白饮酒时的哪些情态?领略了“酒中仙”的何等风采?

四、分析为何饮酒

1.“人生得意须尽欢”,因“得意”而欢饮?

2.“烹羊宰牛且为乐”,“为乐”而饮酒?

3.“惟有饮者留其名”,李白为“留名”而饮酒?

4.古来饮者无数,李白为何偏以曹植为例?他们二人有何相似之处?

5.据上分析,李白饮酒的原因应该落脚在哪个字上?

6.诗中直接点明情感的字,我们找到了“欢”“乐”“愁”,还有一个字是什么?(悲)李白为何而“悲”?

五、美读课文

1.学生配乐诵读

2.教师范读

3.学生齐读

六、小结、作业

附录:本课涉及的诗文

凤凰初下紫泥诏,谒帝称觞登御筵。

--《玉壶吟》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

--《行路难其二》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五柳先生传》

公子(指魏公子信陵君)自知再以毁废,乃谢病不朝,与宾客为长夜饮,饮醇酒,多近妇女。日夜为乐饮者四岁,竟病酒而卒。

--《史记》

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字,屋室为挥衣,诸君何为入我裈中!”--《世说新语•任诞》

(刘伶)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而随之,谓曰:“死便埋我。”--《晋书•刘伶》

霍大香

【篇三】人教版初中语文《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第22课《五柳先生传》教案设计及备课资料

五柳先生传

教学目的

1.积累“晏如、萧然、会意、汲汲、戚戚”等文言知识,背诵课文,理解文意。

2.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教学重难点

积累“晏如、萧然、会意、汲汲、戚戚”等文言知识,背诵课文,理解文意。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积累文言知识,梳通文意。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情景激趣

在三册,我们学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归园田居》,对他的思想品格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请以“我心目中的陶渊明”为题,谈变你对他的理解: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评总结:

陶渊明(约365年—约427年),又名潜,字元亮,东晋末南朝宋初期文学家,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

陶渊明生活的晋代末年社会黑暗,风气污浊,许多人不择手段,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斥着虚伪与欺诈。他从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因对统治阶级不满,不愿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辞去官职,躬耕僻野,过着简朴的生活。

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诗《饮酒》、田园诗《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辞赋《归去来兮辞》等。

今天,我们学习《五柳先生传》。这是一篇别具一格的传记文章。作者故意隐去了传主的家世、生平事迹等一般传记要素,而着重表现他的性格志趣和精神气质。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用(1,2,)标出段内层次,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列出不懂之处。

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

何许人:何处人。也可解作哪里人。许,处所。

姓字:姓名。古代男子二十而冠,冠后另立别名称字。

以为,以之为。

焉,语气助词。

不求甚解:这里指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探究。

会意:指对书中的有所体会。会:体会、领会。

欣然:高兴的样子。

嗜:喜好。

亲旧:亲戚朋友。旧,这里指旧交,旧友。

或:有时。

造,往,到。

辄(zhé),就。

期,期望。

既:已经。

曾(zēng)不,竟不。

环堵(dǔ):周围都是土墙,形容居室简陋。堵,墙壁。

萧然,空寂的样子。

短褐,粗布短衣。

穿,破。结,缝补。

箪(dān),盛饭的圆形竹器。

屡:经常。

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

戚戚:忧愁的样子。

汲汲:极力营求的样子、心情急切的样子。

兹:这。

俦(chóu):辈,同类。

觞(shāng):酒杯。

二、整体理解

第一段:“五柳先生”的志趣、性格与品格。

第二段:总议“五柳先生”恬淡高洁的人生追求和安贫乐道的高尚志趣。

第二步,细读课文,梳通文意:

1.检查学生翻译情况

2.强化要求重点理解的语句

白话译文

不知道五柳先生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把这个作为号了。他安安静静,很少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他喜欢读书,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他生性喜爱喝酒,家里穷经常没有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境况,有时摆了酒席叫他去喝。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竟然说走就走。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挡不住严寒和烈日,粗布短衣上打满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饮水的水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还是安然自得。常常写文章来自娱自乐,也稍微透露出他的志趣。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从此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语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这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作诗,因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的快乐。不知道他是无怀氏时代的人呢?还是葛天氏时代的人呢?

总结固趣

本文从五柳先生的身份和称号写起,重点描写他的生活、性格特点,刻画一个安贫乐道、抱朴守真,不追求荣华富贵的隐士形象,表达了作者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篇四】人教版初中语文《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2课《五柳先生传》是作者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自传。这是一篇文言文,篇幅短小,但内涵深刻。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是一篇略读课文。

新课标要求,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评价阅读浅显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而评价略读,重在考察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

二、设计思想

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思想,体现大语文观,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以“长江后浪推前浪”、“众人拾柴火焰高”、“五柳先生大家谈”、“我当法官巧断案”、“睁眼看世界”、“猜猜我是谁”等系列活动的形式层层深入地展开活动,从而实现目标。

三、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文言文学习常识,而且思维异常活跃,所以“长江后浪推前浪”、“众人拾柴火焰高”、“五柳先生大家谈”这三个环节活动的开展,应该比较轻而易举,不过后三个环节已进入了深入探究的层次,需要学生与学过及课外知识进行链接,系统阐述个人观点,并进而学以致用,所以必要的引导点拨和相关材料的必要展示就

尤为重要。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学生自主诵读,识记重要文言字词,扫清文字障碍,从而疏通文意,把握内容;

(2)使学生了解相关传记知识,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并形成分析文章、把握主旨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分层四步读书法,即通过初读—诵读—品读—延读的程序;

(2)采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文言现象;同时教师巧加点拨,让学生了解人物志趣、生活状况、性格方面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学习陶渊明“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精神风貌;

(2)教会学生辨证认识事物的能力。

五、教学重点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而我把本课的重点定为

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2、了解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志趣及精神风貌。

六、教学难点

语文学习是以认知基础上的体验、感悟、熏陶为主的。《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为了引导学生整合资料、与

文本对话,我设想通过探究《五柳先生传》是不是陶渊明的自传这一问题,让学生用自己的阅读体验来把握人物性格及精神。这就是本节课的难点。

七、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借助桃花源相关的几个图片引出《桃花源记》和《归园田居》(其

三),从而导入新课。目的是让学生温故而知新,引出陶渊明并进而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和热情。

(二)初读,疏通文意

1、长江后浪推前浪

(1)欣赏朗诵视频,让学生和自己预读的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准确把握句子的节奏,同时渲染出一种优美的意境。

(2)评价视频朗诵,并激发学生向名家挑战,同时指导学生练习文言文的读法。

2、众人拾柴火焰高

让学生分四组,第一组负责古今异义的辨析,第二组负责词类活用的辨析,第三组负责一词多义的辨析,第四组负责重点文言句式的辨析和翻译。

教师提前准备题签,课堂上采用随机抽签的形式进行答题,如有疑难,先通过组内互帮互助的途径来解决,困难较大的老师适当点拨。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和与他人紧密配合的优秀品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的空间。)

(三)品读,探究文理

1、千年“五柳”大家谈

(1)本文名为《五柳先生传》,顾名思义,应该是哪种文体?都涉及到了五柳先生哪些方面的内容?

(2)针对涉及内容进行深入探究。

各组依次做一题:

①本文既是为人作传,为何“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

②五柳先生既然“好读书”,为什么又“不求甚解”呢?

③五柳先生“常著文章”为什么又只是“自娱”?

④五柳先生家境贫寒为什么还如此“嗜酒”?

(3)对于五柳先生,作者是如何评价的?有人认为他过得快乐,有人认为他过得痛苦,你怎么看?

(引导学生逐步深入五柳先生的内心世界,体会在那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五柳先生所特有的思想情怀,并力求在品读过程中抓住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在思想的碰撞中产生火花。在这一过程中,始终强化朗读,在读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同时引导学生客观辨证地认识五柳先生,学习他精神、性格中进步的方面,树立“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价值取向。)

2、我当法官巧断案

学生结合学过的《桃花源记》和《归园田居》(其三)中的相关内容,分析“五柳先生是否就是陶渊明本人”?

(通过这个环节,可以训练学生提取、筛选及整合信息的能力,在辨析中实践“温故而知新”,从而实现“学会”向“会学”的转变。)

3、睁“眼”看世界

通过对文中“不”字的作用的理解,教会学生抓住“文眼”把握主旨。

想想古往今来还有那些文人有着与陶渊明类似的性情。引导学生对古诗文中的文人形象进行归类,从而完成知识的迁移与拓展。

(四)诵读试背,加深理解。

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尝试背诵,在背诵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积累背诵经典文章及段落,既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也有助于学生在熏陶感染之中完成个人的独特体验。)

(五)课堂小结

在优美的《青花瓷》音乐声中,教师引导学生用优美的语言总结这篇文言文流传至今的原因何在?

(这样的设计不仅是课堂中学生主体性体现的必要,而且还可以训练提高学生的辨析和感悟能力,从而把传统文化的精髓自然而然地导入学生的心田。)

八、作业设计

1、背诵并默写全文。

2、写个人小传。开展“猜猜我是谁”活动,即展示学生所写小传,让大家猜猜写的是谁。

(通过这个环节,既可以培养学生写人物时要抓住特征表现个性的能力,同时又让学生达到由文及人,由人推己的读书境界,进而产生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意识。不过由于时间关系,这个环节不能在课堂上完成,可留给学生作为课后作业,但有效的评价不可省略。)

九、板书设计

本文以自传的形式,从籍贯姓字、思想性格、兴趣爱好、生活状况

【篇五】人教版初中语文《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下册22《五柳先生传》教案新人教版(新)

22 五柳先生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2、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

理解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陶渊明安贫乐道的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教学难点

理解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 的含义。

教学方法:品读法

教具准备:小黑板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

教学方法:调节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陶渊明是东晋著名诗人。东晋末年,社会黑暗,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地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斥着虚伪与欺诈。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统治阶级不满,辞去官职,归隐田园,过着俭朴的生活。他隐居农村后,自号“五柳先生”,亲身从事耕种和农民交朋友。这期间他除了写出许多歌颂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朴的农村生活的诗以外。也写了些表现自己美好政治理想的作品。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桃花源记》,这节课我们学习他用史传笔法写的一篇自传《五柳先生传》。

二、板书课题,展示目标(口述目标)

三、自学释疑

1.学生自读课文,给下列字注音(小黑板出示)(6分钟)

嗜 辄 吝 褐 箪 汲 俦 觞

2、教师巡视指导。

3、检测生字读音

四、训练操作

同学们,这篇文章内容比较多,生字也较多,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下面我们就来进行第一步的朗读训练。人教版初中语文《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一)、朗读课文,熟悉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指导学生朗读

3、挑生读课文

4、学生齐读课文

教师要注意学生在朗读中出现的读错音,段错句的地方,及时纠正,并反复练习。

(二)、结合课注,疏通文意

1、生对照注释,翻译全文,划出不理解的词句。

2、同桌小组之间进行交流,解决疑难。

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发现疑难,并用小黑板出示重点词解

人教版初中语文《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许:

②不戚戚于贫贱 戚

戚:

③不汲汲于富贵 汲

汲:

④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俦:

⑤衔觞赋诗 衔

觞:

⑥亦不详其姓字。 详 :

⑦亲旧知其如此。

旧:

⑧ 或置酒而招之。 或:________ 置:___

板书:翻译的重点句子

每有会意: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教师要明确以上重点词句的翻译,通过提问、同桌检查的形式,让每个学生都掌握。

五、反馈矫正 (发页子 )

⒈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①性嗜酒而家贫( ) ②造饮辄尽( ) ③曾不吝情去留( )

④短褐穿结( )⑤箪瓢屡空,晏如也( )

( ) ⑥颇示己志( ) ⑦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 ⑧衔觞赋诗( ) ⑨无怀氏之民欤

( )

2、解释词语

①颇示己志。 颇:________ ② 亦不详其姓字 详 : ③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萧然:_____

④或置酒而招之。 或:________ 置:

3、翻译句子

①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翻译:他安闲宁静,很少说话,不贪慕荣华富贵。

②好读书,不求甚解。

翻译:他喜欢读书,但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下功夫。

③造饮辄尽,期在必醉。解词:造:到;辄:就;期:希望、愿望

翻译:到(别人家里)喝酒就要尽兴,一定要喝醉。

④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翻译:粗布短衣打着补丁,常常贫困到乏食的地步,却安然自若。

⑤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翻译:不为贫贱而忧虑,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⑥其言,兹若人之俦乎。翻译:从这话来看,他应是五柳先生一类人吧?

⑦衔觞赋诗,以乐其志。翻译:一边喝酒,一边做诗,用来使自己的心情愉悦。

学生做完后,同桌对改,教师对学生出现的“嗜”“俦”的字形,“颇”“或”的解释,要让他们及时纠正,并加以强调。

六、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附: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理解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理解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 的含义

教学重点:

理解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教学方法:品读法

一、复习导入

预设:课前检查文学常识,然后检查重点词语、句子的翻译,

通过上节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课文的内容大意,本节我们深入领悟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板书课题

二、展示目标(口述目标)

三、训练操作

(一)学生阅读课文,思考以下内容:(用原文回答)

(1)五柳先生的衣着是什么样的?

短褐穿结

(2)五柳先生的居住条件是什么样的?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3)五柳先生的饮食是怎么样的?

箪瓢屡空

(4)五柳先生的称呼从何而来?

宅边有五柳树

预见:以上内容在上节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大部分同学都能找出答案

(二)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

刻画了怎样的形象?

教师点拨: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他有三大志趣。一是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展现了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二是饮酒。“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三是著文章。“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 通过这种种叙述,把一个虽处于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了,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2.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教师点拨:

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既不求名,也不追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3.“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

教师点拨:

与“不慕荣利”相照应的句子是“不汲汲于富贵”。

对“不慕荣利”的看法,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要求固定的答案。

4.“赞”语与前文有什么联系?:

教师点拨:

文后的“赞语”是作者仿照史家笔法加的评论性的文字。赞语的实质是两句话:“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正好与前面写到的“不慕荣利”相照应,突出了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传赞一体,互为补充,使人物个性更为鲜明。

5.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请从文中找出这些否定句,想一想多用否定句有什么作用?

教师点拨:“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不慕荣利”“不求甚解”“家贫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教师明确: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这样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人胜。

结束语:本文借五柳先生给自己写自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表现了自己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

五、反馈矫正

填空题: (小黑板出示)

1、《五柳先生传》中表明先生的吃穿住的句子是:环睹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2、文中表现五柳先生的性格 生活

志趣

3、引用前人之言,赞扬五柳先生的高洁人格并且与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的句子: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学生做完后,进行同桌对改,对易出错的五柳先生的志趣,以及第1、3题中的几个生字,要特别提出矫正。

语句默写中

六、延伸迁移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发表看法,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从人格的高尚和学习方法上开拓思维。

七、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二、三

附:板书设计:

八、教学反思:

【篇六】人教版初中语文《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人教版第三册)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榕江县乐里中学 林 勇

[教学目的]

一、了解五柳先生性格、思想、生活及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

二、学习本文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好!我来自榕江一所农村初中,很高兴能与同学们共度一段愉快的学习之旅。今天,让我们从结识一位曾经做过官而后又辞官隐居农村的东晋大文人五柳先生开始吧。请翻开书第129页《五柳先生传》。(大屏幕显示)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东晋末期诗人,散文家。29岁入仕,因不耐烦“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于41岁时,毅然辞去在任仅有80多天的彭泽县令,回柴桑老家隐居。此后直到逝世的23年间,再未出仕,以耕读自娱。(大屏幕显示)

三、研读课文

1.自读勾画

教师提示:传是一种文体,是一种专门记录某人生平事迹的文字。同学们以同桌为小组自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介绍五柳先生的?体现五柳先生性格、爱好和生活的语句勾画出来,看哪一组能很好地配合,做得又快又准确。(大屏幕显示)

2.听读体会

教师提示:同学们都读过课文了,先别忙着回答刚才的问题,我们先来听听课文录音,感受一下课文的朗读语气。(放录音)

3.学生齐读

教师提示:录音听完了,同学们也来读一读课文,看能否读出感情来。

4.讨论体会

教师提示:刚才我们已经把课文读过几遍了,同学们对五柳先生是否已有一个大体的认识呢?大家能否根据自己的理解,适当引用刚才勾画语句,说说五柳先生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大屏幕显示)

5.小结明确

通过讨论可知,课文首先介绍了他的名号的来历,接着介绍了他的性格特点“闲静少言,不慕名利”,然后介绍了他的爱好“好读书”“性嗜酒”“常著文章自娱”,其间还介绍了他的生活状况“家贫”“环堵萧然”“箪瓢屡空”而依然“晏如也”,结尾作者仿照史家笔法,加了个赞语,指出五柳先生的生活志向“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表达了作者对这种高尚人格的赞赏。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可以把五柳先生界定这样一个人,即:五柳先生是一个隐姓埋名、淡泊名利、安于贫困、悠然自得的隐士,他也有追求,只不过不是追名求利,而是追求精神上的快乐、精神上的安慰。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我们可以认定,这位五柳先生就是作者本人陶渊明。

6.写法体味

教师提示:课文文字不多,却能把一个有鲜明个性的人写得有血有肉,同学们仍以同桌为小组一下,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课文最大的写作特点是多用否定句,即多用含有“不”字的句子,如“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氏”、“不慕名利”、“不求甚比解”、“家贫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等等,这些语句的运用,能够很好地体现了他与别人的不同个性,突出了他与众不同的高尚人格。其次,语言诙谐,充满了自赏与自嘲,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四、重温课文

学生再一次齐读课文,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和写作特点。

五、能力延伸

用湖北省黎胜老师的文章《“五同”老师传》作为材料。

“五同”老师传

听母亲说,我黎明出生,初来人间,哭声震天。家人以为生了个大胖小子,却原来是一瘦小千金。父母盼我争强好胜,故取名一小子之名曰黎胜。然争强有余,总不能胜:学唱歌,五音不全;学跳舞,步伐不健;亦追时尚赶新潮,却不愿改变自我、丢失自然于是拼命读书,与莎士比亚交友,与太白唱吟,与鲁老夫子对话,与五柳先生趣谈。立三尺讲台,难守本分,不迷信于旧规,而有志于挑战,不仅课内揭秘,而且课外探险源,每有所悟,便怡然自乐,得意洋洋也。

学生叹曰:黎老师有童心之纯真,无师道之尊严,与我们“五同”为伴,戏称为“五同”老师。何谓“五同”?师生同读、同写、同讲、同议、同评也。

教师提示:听完了这篇充满了自赏与自嘲的传记文章,同学们也来介绍介绍自己吧,可以写完整的小传,也可以只抓某一个特点写一两句话,展示展示自己与众不同的个性。

人教版初中语文《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六、课堂收束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今天的学习之旅只能到此为止了,请同学们利用课外时间把这篇课文背诵下来。在这即将分别的时刻,我祝愿大家,在未来的学习中收获多多、快乐多多!

板书设计:(大屏幕显示)

五柳先

名号来历 性 格

爱 好 宅边有五柳树 闲静少言 不慕名利

好读书 性嗜酒 常著文章自娱 隐士 生 活 家贫 环堵萧然 晏如也

不戚戚于贫贱 不汲汲于富贵

【篇七】人教版初中语文《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多易其稿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设计

一、教材分析:《五柳先生传》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一篇短小精美的文言作品。作者陶渊明运用传记体,假托五柳先生之名表明自己特立独行、不与世俗苟同的内心情怀,从志趣、爱好体现出一名高洁的隐士不凡的人格魅力和人生追求。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理解五柳先生安贫乐道、不慕荣利、旷达自任的品格和情趣;赏析精美语句。背诵默写全文。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有感情诵读能力、从重点语句赏析课文的能力、拓展相关文学知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感悟陶渊明淡泊宁静、洒脱惬意、不与世人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怀。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利用工具书翻译课文;初步认识五柳先生安贫乐道、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品格和情趣。

2、难点:赏析经典语句,理解五柳先生安贫乐道、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品格和情趣。

四、教法与学法指导

1、教法:教师适当点拨,引导学生探究、赏析,并努力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展;以此开阔学生的文学视野,增加学生的文学素养。

2、学法:从学生提问读、到范读、到齐读、自由读、赏析读,以读促赏,以达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良好效果;学生合作学习,有疑有解,共同体味互助学习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鲁迅先生说,“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梁启超说,“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林语堂也说,“他是整个中国文学传统上最和谐最完美的人物,他的生活方式和风格是简朴的,令人敬畏,使那些聪明与谙于世故的人自惭形秽”。他是谁呢?(同学们会齐声回答: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他曾经带领着我们领略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的桃源风光,欣赏过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林美景,我们曾跟随他一起“种豆南山”“采菊东篱”,我们还欣赏过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铮铮铁骨。 同学们,谁来说说我们学过他的哪些诗文?(《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等。) (在陶渊明的诗文中,我们结识了一个崇尚自然、热爱田园生活的隐者形象。在陶渊明眼中,陶渊明自己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读《五柳先生传》,加深对先生的印象。人教版初中语文《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1、学生齐声背诵《饮酒》其五、其一、其三。(指导学生做随堂笔记。)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归园田居》其一)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其一)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归园田居》其三)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移居》)

2、优生展示名家小档案:

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引语:“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文学习,贵在“读”字.

(一)读准节奏:播放音频朗诵,请优生领读,然后齐读。读音要准确。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 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 /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检查:读准字音,齐读,在课本上做好记录。

嗜(shì)酒 辄(zhé)尽 吝(lìn)情 短褐(hè) 箪(dān)食 汲汲(jí) 俦(chóu) 觞(shāng)

(二)读懂文意:学生熟读课文,初悟文章。

教师引语:让我们齐读课文,读出感情.

1、学生出声反复诵读文章,三遍以上。

2、教师范读,正音,规范朗读停顿节奏。学生齐读,看诵读情况。

3、学生有感情再读,教师了解学生领会情况。学生再自由朗读课文。

4、勾画重点读音及意义。

5、整体感知文本,找出表现五柳先生性格的句子。

三、合作探究,把握文意。

读懂文意:理解内容(翻译)

1、以四人为一小组,按“读文──释词──译句”步骤释疑解难。

(让学生在交流中把握文意,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的意识,学生前后桌四人为一小组合作学习)

2、请同学借助课文下注释自读自译,将不懂的问题提交小组讨论,小组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再提交全班讨论共同解决。

3、老师用课文中一些重点词,重点句提问全班同学,了解同学们对课文意理解情况(多媒体展示重点解释)

4、请同学们归纳要掌握的重点词句:

⑴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会意:——

⑵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造:—— 期: ——

⑶ 箪瓢屡空,晏如也 宴如:_____

⑷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萧然:______

四、展示交流,共同提高。

1、翻译文言文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

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3、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点拔

▲重点实词

1、许:处所,地方 2、详:详细地知道 3、因以为号焉:就以此为号。因,因此;以为,以之为,把它作为。焉,语气助词,相当与“矣”。号,别号。

4、性:人的本性。5、嗜:爱好,喜欢。6、或:有时。7、不求甚解: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 8、会意: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9、置酒:准备酒。

10、招之:邀请他。11、造饮辄尽:造,往、到,到去。辄,就。尽,指喝完。

12、期在必醉:期望,希望。

13、曾不吝情去留:曾不,竟不。曾,用在“不”前,加强否定预期。吝情,舍不得。去留,意思是去,离开。

14、环堵萧然:环堵,周围都是土墙,形容居室简陋。萧然:冷落、空旷的样子。

15、短褐穿结:短褐,用粗麻布衣做成的短上衣。穿结,指衣服上有洞和补丁。

16、晏如:安然自乐的样子。

17、箪(dān)瓢屡空:经常是空的。

18、自终:自己过完一生。终,终了,结束。

19、戚戚:忧虑的样子。

20、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

21、兹:代词,此,指五柳先生。

22、俦:类。 23、衔觞:口衔酒杯,指饮酒。觞,酒杯人教版初中语文《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24、以:来 25、乐:使快乐 26、 志:心意,志向

(译完重点语句后,再请同桌相互配合,一人一句,交替着将全文口头翻译一遍) 学生系统归纳

▲一词多义

许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处所,地方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表示估计,左右、多

人教版初中语文《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以 因以为号:把

以此自终:凭借

之 或置酒而招之:代词,他

无怀氏之民饮:助词,的

黔娄之妻有言:助词,的

言 闲静少言:说,说话

黔娄之妻有言:言语,话

其 亲旧知其如此:代词,他,第三人称代词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语气词,表示揣测、反问 如 晏如也:如的样子

亲旧知其如此:像

▲词类活用 亲旧知其如此:形容词用作动词,亲戚朋友。

以乐其志: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快乐。

亦不详其姓字:形容词用作动词,详细地知道。 ▲古今异义:

亦不详其姓字(古义:根据人名中的字义,另取的别名。今义:文字。)

赞曰(古义:传后所附的评论性文字。今义:称赞、赞美。)

每有会意(古义:指对书中的意旨有独到的体会。今义:指领会别人没有明白的意思。)

亲旧知其如此(古义:旧交,旧友。今义:过去的,过时的)

四、再读文章,深入探究。

1、课件展示,学生讲述: 不为五斗米折腰:

公元405年秋,他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这年冬天,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邮,到彭泽县来督察。督邮,品位很低,却有些权势,在太守面前说话好歹就凭他那张嘴。这次派来的督邮,是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 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马上动身。

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

这一下,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长叹一声,道:“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 说罢,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彭泽。

2、学生补充预习材料:本文取正史纪传体的形式,重在表现生活情趣,带有自叙情怀的特点。作者以简洁的笔墨表达不同流俗的性格,塑造了一个清高洒脱、怡然自得、安贫

乐道的形象。作者写此篇时已是晚年,生活相当困苦窘迫,但作者丝毫不后悔自己选择的归隐生活,而是以古贤者颜回自况,表达了自己安贫乐道的情怀。

传记,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传记和历史关系密切,某些写作年代久远的传记常被人们当史料看待。一般由他人记述,亦有自述生平者,称“自传”。传记大体分两大类:一类是以记述翔实史事为主的史传或一般纪传文字;另一类属文学范围,传记作者在记述传主事迹过程中,可能会渗透自己的某些情感、想象或者推断,传记一般不虚构,纪实性是传记的基本要求。

3、学生补充预习材料:本文取正史纪传体的形式,重在表现生活情趣,带有自叙情怀的特点。作者以简洁的笔墨表达不同流俗的性格,塑造了一个清高洒脱、怡然自得、安贫乐道的形象。作者写此篇时已是晚年,生活相当困苦窘迫,但作者丝毫不后悔自己选择的归隐生活,而是以古贤者颜回自况,表达了自己安贫乐道的情怀。

传记,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传记和历史关系密切,某些写作年代久远的传记常被人们当史料看待。一般由他人记述,亦有自述生平者,称“自传”。传记大体分两大类:一类是以记述翔实史事为主的史传或一般纪传文字;另一类属文学范围,传记作者在记述传主事迹过程中,可能会渗透自己的某些情感、想象或者推断,传记一般不虚构,纪实性是传记的基本要求。

4、思考:文章介绍了五柳先生哪些方面的情况?作者借助哪些语句作勾画?请学生归纳、列表:(多媒体展示)

也可指导学生在笔记上做好表格记录。

五柳先生 不慕荣利 率真自然 安贫乐道

思想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生活状况:环堵萧然,晏如也

爱好志趣 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

饮酒:性嗜酒,期在必醉

写文章:常著文章自娱

五、拓展迁移,扩充阅读。人教版初中语文《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历代文人对陶渊明其人其文评价:

李白:“何时到彭泽,狂歌五柳前。”

杜甫:“焉得思如陶谢手。”

白居易:“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

陆游:“我诗慕渊明,恨不造其微。”

【篇八】人教版初中语文《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主备人

一、设计理念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五柳先生传》是人教版从八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选自《陶渊明集》,文章不足二百字,语言质朴,简约,凝练,以传记的形式,勾画出五柳先生的志趣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展现作者淡泊名利,悠闲自适的隐者心态。经过一年多的语文学习,学生已初步掌握了查阅工具书和利用课文注解疏通简易文言文的能力,但对于文章平淡真淳的艺术境地,作者卓尔不群的人生追求,还需要正确的引导,方能领悟。

教学参考资料上,有这样的内容:萧统在《陶渊明传》中写道:“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时人谓之实录。”有些教师先入为主,上课伊始就将此文定为陶渊明自传,这是不合适的。因为依据建构主义理论:教师不应忽略学生认识的经验、感受,不顾及学生的成长背景,将知识的生硬地传递。学生对知识的接收,是一次次旧知与新知的碰撞、重组、融合的过程,是以他们自己的经验为背景,对新知识进行分析、检验和批判的进程,这种学习,才是主动的、深入的。

在七年级,学生已学习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归园田居》,对作者的生平事迹,作品风格都有所了解,在周敦颐的《爱莲说》中,菊花与陶渊明更是融为一体,成为隐士君子的象征。这些知识、情感、乃至能力储备,都为此文的学习,作好了各种准备。教师适当的设疑激趣,将有利于学生将自己的经验背景与文本相结合,从而获得自己的感悟与理解。

在课文的《导读》中,有这么一句话:“这是一篇别具一格的传记文章”,教师可以这句话作为教学的起点。正规、传统意义上的传记是怎样的?本文别具一格在何处?作者为什么要别具一格?教师增补有关传记文章,与课文形成比照,让学生带着疑问,在筛选,加工、处理中,积极思考,有效延伸教材。

二、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翻译文章,积累文中“许、辄、晏如、会意、汲汲、戚戚”等词义,辨析“之、言、志、意”等一词多义现象;

2、品读文句,筛选信息,了解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与精神风貌。

3、了解传记文学,领会本文特殊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小组合作,借助课文注释,疏通全文;教师应在读的环节上,作好指导,教师范读——学生

自读——学生赏读——诵读涵泳;比较联系、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陶渊明安贫守志,淡泊名利的高洁人格,学习他坚守理想,在污浊中不迷失本性的节操,培养高尚的情趣。

三、教材分析和重、难点

(一)教材分析:

进入八年级, 文言文的学习在本册书中所占比重较大,六个教学单元中,五、六单元共有十八篇古诗文,而第五单元选取的,大都篇幅短小,涉及方面较广泛,学习难度相对低些,符合渐次深入的学习规律。本单元第二篇《五柳先生传》是从古文传记的角度,来陶冶情操,加强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陶渊明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田园诗歌”开创性的人物,在文学上,在人格修养上,都给予后世以精神滋养,怎样理解这样一个一千多年前的封建社会的士大夫呢?教材选编者以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将咀嚼、评判、审美的权利交给了学生。写意般的几笔,勾勒出一位不入世俗的率真之人,这使学生深切感受祖国文字的优美与伟大,激发着文言文学习的热情。

本文短小精悍,“平淡出于自然”的文风,既适用于诵读,又适用于品味,在诵读品味中,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增强语感。

(二)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借助工具书及文下注释,疏通文意,在熟读、品读中体会人物形象。

2、体会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根据课标,根据学习目标,理解字词,积累文言语汇,感受人物,夯实基础,这依然成为本教学课的重点,但应避免教师逐句灌输。

教学难点

1、关键句文字浅显,却蕴意丰富,理解这类语句的深层含义,弦外之音。

2、探究此文与传统意义上的传记的不同。

课标上说:“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作为文学作品的《五柳先生传》,虽为文言文,但在教学中,也承担着这样的任务。对“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好读书,不求甚解”,“晏如也”等关键句的深层次的鉴赏,有益于学生脱离浅显,富有独立的思索与判断。

在与一般性传记文章的比较,本文的写作深意,作者的别具一格的人格魅力都学生的归纳、概括、评判中得到落实。

教学疑点:这篇传记中的五柳先生究竟是谁?作者为什么写作此文?通过上述难点的比较,学生可以理解到文章中五柳先生其实是特立独行,飘然出世的隐逸者形象。根据学生所搜集,掌握的相关材料,不难看出这是陶渊明在为自己写传。为什么以这种形式写下自传?在此处激发学生思索,从个人志趣、社会因素、写作文风等角度释疑,对教材的深度与广度都进行了拓展。

四、教法与学法

(一)教学方法

1、教师从学生已知的陈述性知识出发,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充分利用学生已具备的课程资源,激活,导入。

2、启发式谈话法,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思维,提高其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教师有针对性的小结、评价或追问,引导教学向深层次发展。

3、竞赛教学法,变古板的文言教学为热情赛场,提高教学效率。

(二)学法指导

1、学充分预习,读品结合,尊重珍惜阅读的初体验,敢于质疑。

2、合作交流,分享资源,互相促进。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自主学习

课前布置预习作业,分别是:

1、借助工具书与注释,扫清文字障碍,大声朗读课文。

2、回忆、查找、复习陶渊明的相关资料及学习过的作品。

3、对于传记文学,通过查阅资料,有初步了解。

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是课内学习的有益的补充与准备。文言文的预习,教师更着重于文言文的朗读预习,帮助学生感知文本,培养语感。

(二)教学用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演练导学

同学们,古往今来,多少的名人以他们丰富而曲折的人生之路,以他们独特而强大的心灵感召着我们,他们的人生之路,就是一本本充满神奇与哲理的书,将他们的生平事迹写下,给予后世以精神给养,这种文学样式叫做传记。你读过哪些传记?有怎样的收获?

这种以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为描写对象﹐所写的主要人物和事件必须符合史实﹐不允许虚构的文学样式,叫做传记文学。当然,在局部细节和次要人物上则可以运用想

象或夸张﹐作一定的艺术加工﹐但这种加工也必须符合人物性格和生活的特定逻辑。

(以唤起学生的阅读情感体验为导入,将课内与课外相联系,从心理上降低对文言文学习的陌生感;并明确了传记文学的概念,以便于对文本的分析理解。)

了解传记文学

司马迁是第一位史传作家﹐他的《史记》中的“本纪”﹑“世家”﹑“列传”﹐几乎都是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品﹐一些历史人物传记具有强大的艺术魅力。司马迁开创的以人物描写为中心的“纪传体”﹐成为以后历代正史的标准文体。既然是传记的样本,就让我们来拜读片段,看看传统的传记应包含哪些格式与信息。

(多媒体出示)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

太史公曰: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

(所增补材料,出自《史记》,阅读难度低,故事情节性强,人物性格鲜明,很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也顺势将古文的魅力展现一二,启示学生课外阅读古文。依据增补材料,自行概括归纳传统传记的相关写法与内容,教师此时将进入课文学习的主动权已交给学生。以上环节需时6分钟左右)

明确:传统传记应详细介绍人物的姓名、字号、籍贯,目的:证实传记的真实性; 选择典型事例与典型语言来展现人物的情感与性格;文后附“太史公曰”,对文章进行评论。传记一般在为杰出人物树碑立传,这些人具有着一定的社会意义。

(二)解惑质疑

1、教师范读。

要求:听清字音,明确音节停顿。感受教师朗读时的语气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强调字音:

造饮辄尽 曾不吝情去留 短褐穿结 箪瓢屡空,晏如也 颇示己志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衔觞赋诗 无怀氏之民欤

注意停顿:

3、请学生表演读,并请说说这么处理的原因,请其他同学评判

鼓励学生按自己的理解,表演朗读。尽力体现主人公的性格,鼓励学生大胆演绎我心中的五柳先生,追问原因,使学生深入思索,比如“晏如也”三字拖长音韵,“也”字洋溢着自得坦然之意;其他同学的点评,便于培养学生耐心专注地倾听,清楚、连贯地表达,提高口语能力。

4、通译全文,积累文言知识

(1)、同桌为一小组,结合注释,疏通全文;并进行圈点,勾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合作解决;假如组内不能解决,可以提问其他组同学,也可向老师请教,亦可在全班解疑时提出。

(2)、以多媒体形式,出示以下竞赛试题,展开课堂比赛,激发学生参与热情,以促进其深入文本,积累语汇,夯实基础。

①解释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A B C

D E F G ②一词多义

或置酒而招之

闲静少言 亲旧知其如此

之 无怀氏之民欤 言 其 其言兹若人这俦乎 黔娄之妻有言 黔娄之妻有言 以乐其志

寻向所志 每有会意 以乐其志 意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颇示已志 目似瞑,意暇甚 ③翻译句子 A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B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C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三)反馈达标 1、请以“我喜爱,因为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人教版初中语文《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柳先生传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