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雨说教案人教版 人教版雨说的板书设计

小学作文 zuowen 2浏览

【 – 小学作文】

【篇一】雨说教案人教版

《雨说》教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1.激发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启发学生感受现代诗歌的节奏美、意境美、人情美。

2.初步培养学生解读意象和品味意境的能力。

教学重点:1.用喜悦、欢快的语调朗诵全诗,体会本诗明丽清新的风格。

2.理解意象,把握本诗的主题,感受作者包含的真情。

教学方法:诵读感悟法。联想想象法。评析欣赏法。

教学用具:录音机、小黑板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时间:

教学步骤:

《雨说》教案设计

一、导语

同学们还记得“渭城朝雨悒清晨,客舍青青柳色新”的美妙意境吗?诗可以娱目、娱耳、娱心。其实,在中华诗歌的宝库里,还有许多灿若星河、异彩纷呈的现代诗,她们吸收了几千年诗词深邃的神韵,借鉴了外国诗艺自由的脚步,感受着新时代清新的气息,装点了中国乃至世界诗坛的盛装。今天,就让我们和着喜悦、轻快的节拍,去聆听“雨说”,去感受现代诗歌的魅力。

二、解题

郑愁予原名郑文韬,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童年随父辗转大江南北,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1915年开始发表作品,1968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班进修学习,获艺术硕士学位。此后一直保持沉默、很少发表作品。1973年左右再度出山,“宝刀未老”,勤耕不辍,代表作有《错误》《水手刀》等,大多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被称为“浪子诗人”。现旅居美国,为“现代诗社”成员,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

《雨说》是他复出之后于1979年写成的,此时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以满腔的热忱关注祖国儿童的成长。诗歌以新颖而鲜活的意象,灵动而多情的语言,抒发了对儿童浓浓的关爱之情,表达了对祖国未来真诚的祝福。诗人从小在炮火中长大,他深切体味过战争的苦难和流浪的辛酸,所以他更珍视童心的天真浪漫,也更能懂得“关爱”对童年的意义。“雨”成了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正寄寓了诗人真诚的希望。

三、分析理解诗意

1.找学生读课文,其他学生正音

2.回忆如何赏析诗歌(出示小黑板)

①注重朗读。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整体感受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注意停顿,读出节奏,富有激情。)

②品味重点语句,感受诗的意境。

③整体朗读全诗。实现对全诗理解的升华。

(一)朗读

1.在请一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其他学生边听边就语调、语速、语气、重音、停连等作标记,感受全诗洋溢的音乐美。

(明确:语调、停顿、重音)

2.师配乐范读,学生仔细体味诗中的意境。

请学生说说诗人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情调?(轻快、喜悦、蓬勃向上、充满活力)

3.小组读。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意象,并通过联想、想象把这些意象所在的诗节描绘成一幅图画,并且给画面起个题目。

师示范:如第五小节:在淅淅沥沥的春雨里,田圃肥沃的泥土上孩子们嬉戏的脚印清晰可见,牧场上的新苗正在抽发,池塘里的鱼儿活蹦乱跳,还有唱着歌谣的溪水……

题目:大地期盼的春雨、充满爱心的春雨、与孩子一起嬉戏的春雨、勇敢地笑着的春雨……

(找一组学生一个描述画面,一个有感情的朗读)

3.教师引导学生理清各章节内容之间的联系,把握诗歌的写作思路。

4.这首诗歌分为四层意思来展示,首先点明在大地最需要的时候雨来到了大地;其次点明雨的来意和雨的亲切邀请;再次点明雨的来意,要教会孩子们勇敢地笑,最后呼应开头,点明雨的祝福。

(二)品味

(过渡语:雨,滋润大地,播种希望,它给自然界带来生机和活力,它是生命的源泉。权势抓住“雨”这些特征,赞颂人间永恒的爱,于是“雨”成了春的脚步,爱的使者,她给孩子带来笑声,给世界带来希望。

1.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本诗主旨的一些诗句,反复吟咏,细细品味。(自由发表见解)

2.朗读“等待久了的田圃跟牧场……小溪渐渐喑哑歌不成调子”,体会,这一节内容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3..齐读第七、八两节,品味其中的“笑”。体会:这两节中,“勇敢地笑”反复出现,诗人为什么这样写?

(明确:第七节中,诗人借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这些自然界的精灵,抓住他们生动的一刹那,抒发自己对勇敢、乐观、自信的赞美。第八节,用两句气势高昂的对仗句“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希望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将感情推向高潮。有了爱,才会有勇敢的笑,只有勇敢的笑,才有希望,“笑”体现了诗人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强调要“勇敢地笑”,充分表现了诗人对孩子们的美好祝愿和殷切希望。)

5.最后一节中写道:“当你们自由地笑了,我就快乐地安息”,你如何理解?“要记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显然,“雨”带来的是一份甜蜜的祝福,你品出这种“甜”了吗?请引用诗歌中的内容陈述你的理由。

6.首诗通拟人的手法,读了让人倍感亲切。)

7.请阅读副标题,然后说说:这和文章的主旨有什么关系?(明确:副标题便于我们理解诗的主旨。这首诗特为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作,表明了作者对中国儿童的期待和祝愿,同时也符合孩子的理解程度,针对性强。)

(三)全班齐读,感悟全诗。

四、小结

这雨不是波勃狄伦的《苦雨》,而是甜田地叫着孩子乳名的、使大地长出甜甜的苹果的甜雨;不是余光中春寒料峭的《冷雨》,而是充满“温声细语”、充满“爱心”的暖雨;不是范仲淹“连月不开”的霏霏“淫雨”,而是脚步轻快、其润如酥的喜雨。这雨滋润大地,使万物欣欣向荣。这雨带来了充满希望的春天,充满快乐的四月,而不是艾略特所抱怨的“残酷的。四月。这雨“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又亲近人们,带来了笑声和歌声,这雨使天地人和谐交融在一起。这雨带来的春天,是纳斯鸟语花香的“甜蜜的春天”。“雨”对少年儿童“说”了这么多,你有什么话对“雨”说吗?请简要说说你的想法。

五、作业:1以“我对雨说”为题写一首诗,仿照本诗的结构回答雨说。

2以“雨的自述”为题,将这首诗改写成一

雨说

郑予愁

节奏美:富于变化

人情美:爱的使者——拟人—意象

意境美:清新、欢快

雨说

郑愁予

愁予诗风轻美如音乐

雨说情思欢快撒人间

田圃牧场小溪画春景

爱的使者传播真情意

【篇二】雨说教案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一单元《沁园春·雪》《雨说》《星星变奏曲》《外国诗两首》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在七年级上、下册新诗教学的基础上,相对集中学习新诗,进一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沁园春雪》是一首写景抒怀之作。它描写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的北国雪景,纵论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为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雨说》是一曲动人心弦的爱之歌。它采用拟人的艺术表现手法,让“雨”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喃喃细语,倾诉真情,使人感受到“雨”这位爱的使者亲切温柔的形象。在诗人笔下,“雨”和其他事物都被赋予生命的灵性,成为一种十分美好、神奇、有情有意的存在,使人觉得亲切可爱、活泼欢快、充满情趣。

   《星星变奏曲》是一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它运用象征手法,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表现诗人对光明的渴求。它以情境的变换来丰富“星星”的意象和深化追求光明的主题,正如音乐中主题与变奏的关系,因而是一首名副其实的“星星变奏曲”。

   《蝈蝈与蛐蛐》和《夜》是两首优美的田园诗。它们都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而又各有其特点。《蝈蝈与蛐蛐》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它以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来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歌颂大自然的无比美好和无限生机。《夜》犹如一首小夜曲,它在静谧、美丽的夜景中,蕴含着诗人的情感,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作者安适、宁静的心境。

   二、学习目标

   1.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感受诗歌中描绘的自然美景,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2.熟读、背诵诗歌,在熟读、背诵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和意境美,体会诗歌的魅力。(重点)

   3.了解借景抒情、象征、拟人等诗歌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这些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重点、难点)

   4.培养对诗歌的感悟能力,增强诗歌鉴赏能力。(难点)

   三、教学建议

   教学诗歌,不宜多讲,教师只须在关键处点拨,引导学生揣摩语言,感受形象,通过联想和想像进入诗的意境,自行感悟诗意。

   可以适当地进行诗歌的比较阅读,认识诗歌的具体内容、感情意蕴、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异同。

   要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诗歌的扩展阅读,结合课堂教学让学生多读一些诗歌。要通过诗歌教学,激发学生的读诗兴趣,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并丰富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具有“诗”的审美意识,更好地体味生活中的诗意。

   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雨的诉说”是从《雨说》一诗引申出来的一项活动,试图通过让学生关注大自然中人们习焉不察的雨这种常见现象,来丰富学生的心灵感悟,体验大自然的韵味。同时通过搜集有关资料进一步培养处理信息的能力。这项活动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和爱好有选择地开展。

   本单元教学拟用8个课时完成。

   四、课时设计

   1.《沁园春·雪》…………………………………………………………1课时

  2.《雨说》…………………………………………………………………1课时

   3.《星星变奏曲》…………………………………………………………1课时

   4.《外国诗两首》…………………………………………………………1课时

   5.复习课……………………………………………………………………2课时

   6.检测课……………………………………………………………………2课时

第1课时

   一、课题:《沁园春·雪》

   二、课型:教读课

   三、学习目标

   1.品味诗歌语言,体会意境,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重点)

   2.学习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3.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树立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资料助读

 本文体裁词。词又叫诗的别体,长短句。沁园春,词牌名。(三)诵读感知

  1.指名朗读课文

  2.让学生谈谈对这首词的初步理解。

  3.这首词分上下两阕,各写什么?

  4.上阕:描写北国雪景;下阕:纵论历代英雄

  (四)研讨释疑,探究词意

   1.总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哪几句?

   2.作者以“望”统领下文,都望到了什么?

   (长城、黄河、山脉、高原)

   这些景观大势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是实写。

  3.哪几句是虚景?

   4.你认为以动写静的句子是哪些?以静写动的句子是哪些?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5.在下片中,能起到领起下文的字是?它领起哪些句子?(惜)

   6.如何理解本文的言主旨?

   诗人描写北国雪景,有雄壮之气势,豪放的风格,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表现了诗人豪迈的胸怀。

   (五)重点词句子的理解

   1.“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含义。

   2.“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的作用。

   承上启下,过渡作用

   3.结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有何寓意?

   只有今天的一代英雄人物,才能使多娇江山完全称意。这是对一代新人的呼唤和企盼。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作业:背诵这首诗

  

  

  教学札记:

第2课时

   一、课题:《雨说》

   二、课型:教读课

   三、学习目标

   1.学习拟人、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形象塑造、表情达意中的作用。

   2.理清诗人的创作思路和诗歌的结构,体会诗歌形象的逐层勾勒和作家情感的逐步展现。

   3.通过作者对春雨形象的描绘和歌颂,领悟作者对儿童的关爱之情。

4.通过学习诗作,培养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资料助读

   作家的有关情况

   郑愁予是台湾诗人,本名郑文韬,祖籍河北,1933年生于山东济南。被称为“中国的中国诗人”。

  (三)诵读感知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提问学生“雨说”它在诗中出现了几次。以此引导学生理出诗作结构,并和学生一起为诗作的四个部分命名。

   a.第一部分:(一至三节)雨的到来

   b.第二部分:(四至五节)雨的邀请

   c.第三部分:(六至八节)雨的来意

   d.第四部分:(九节)雨的祝福

  3.提问:诗作是第几人称写作?是什么修辞手法?

   是第一人称写作,是拟人的修辞手法。题目是“雨说”,因此全诗都是用雨的口吻直接叙述,直接抒情。

(四)研讨释疑,探究诗意

1.提问:在第一节到第五节中出现过哪些景物?

  合作讨论,找出第一节到第五节出现的景物:田圃、牧场、鱼塘、小溪。

  2.说明诗作开田圃荒凉,种子禁锢;牧场枯黄,牛羊绝迹;鱼塘低浅,游鱼缺水;小溪干涸,水落石出。

  在教师的讲解中,想象缺少雨水滋润的大地的景象,体会春雨来临所带来的生命气息。

  3.概括出诗中雨到来之后大地的景象。

  合作讨论,概括雨来临后大地复苏的景象:田圃泥土润如油膏,牧场新苗添绿,池塘鱼儿欢腾,溪水叮咚流淌。

  4.齐读第1-5节

提问:雨让大地生气勃勃,那么在诗人笔下,雨是什么样子的?让学生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来描述。

  可以结合“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和朱自清的《春》中描写春雨的内容。

回答提问:视觉上,“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表现雨的细密;听觉上,“走得很轻,而且温声细语的”,表现雨的淅沥;触觉上,“亲一亲”,表现雨的轻柔……

  5.在大地的期待中,雨悄然来到,为万物带来了勃勃生机。提问:雨的家乡在哪里?它是怎么长大的?

   雨的家乡在遥远的地方,它是在“自云的襁褓中笑着长大的”。认真听教师的讲解,领会“白云”和“笑着”的深刻含义。(白云是自由的象征,雨在白云中孕育,自由、幸福地成长。)

   6.提问:雨做了这一切,它的来意是什么?

   它的来意是“教你们勇敢地笑”。引导并点明寓意:雨希望孩子们能够冲破束缚,自由自在、快乐地生活。

   7.讲解并提问:第三部分描写了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旗子见到春雨后“笑”的场面,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柳条儿“笑弯了腰”,石狮子“笑出了泪”,小燕子“笑斜了翅膀”,旗子“哗啦啦地响”。

   8.组织学生讨论:如何理解“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这句话?

   雨的到来给万物带来欢笑,雨是自由和快乐的代言人,因此,只要孩子们能够勇敢地用笑声表达出追求幸福、快乐的愿望,大地就有希望了。

   9.提问:最后一节诗中哪些词句暗示了雨的命运?

   “不再回去”、“快乐地安息”都表明了雨的命运。

   10.提问:雨的祝福是什么?如何理解?

   雨的祝福是孩子们“吃着苹果擦着嘴”,意指享受到自由和幸福的生活。

   11.理解诗歌的寓意:

  诗人借雨融入大地的现实,赋予雨以象征意义——牺牲自己的生命,为孩子们带来追求自由、幸福的信念和理想。

  (五)课堂练习

  精选《同步学习与探究》中的相关题目。

   (六)课堂小结

本诗于1979年创作的自由体新诗。全诗共九节,以题目“雨说”开

                第3课时

   一、课题:《星星变奏曲》

   二、课型:自读课

   三、学习目标

   1.朦胧诗的特点及背景

   2.理解“变奏曲”的含义

   3.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义

   4.珍惜美好生活

   四、重点难点:暗喻句子的含义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学过著名诗人郭沫若写的《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热闹自由的天上街市,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资料助读

   朦胧诗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青年,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作者江河,是变革时代的中国新文学史上的“朦胧诗”运动的主将之一。

   (放录音带)

   (三)诵读感知

 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都用“如果—–谁还需要—还会—”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

“谁不愿意”和“谁愿意”)

(四)研讨释疑,探究诗意

1.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这是借用音乐术语来说的,它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近,有同样的韵律。但上下两节的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如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就不同了。(句式、词语)这种情形如同音乐,两段录音曲在保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现一点变化。

 2.诗中多用比喻,理解一些句的寓意:如:“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五)课堂练习

   精选《同步学习与探究》中的相关题目。

   (六)课堂小结

   

   

   教学札记:

第4课时

   一、课题:《外国诗两首》

   二、课型:自读课

   三、学习目标

   1.体会写景诗的意境。(重点难点)

   2.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学习《蝈蝈与蛐蛐》

  (一)指导助读

 1.指名朗读这首诗。正音。

 2.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引导学生阅读注释①,教师补充。

   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1795年10月29日生于伦敦。9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济慈和两个弟弟由外祖母收养。15岁时母亲又病故,外祖母委托两名保护人经营他们兄弟的财产。起初济慈是学医的,他喜好文学,但对医学并不厌弃,通过考试获得  内科医生执照,还继续学习外科。直到1816年11月间,济慈才决心放弃医学,从事文学创作。他的诗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都很强。他认为,一个大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虑,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他曾说,他可以深入到一只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样可以“在瓦砾中啄食”。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3.学生朗读,整体把握诗歌的基调,注意处理朗读语调,注意音步和轻重音的正确掌握。

  (二)、研讨主旨

   1.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2.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诗人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人们的思想。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 3.尾声:“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呜叫”。理解盛夏的蛔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这是诗人的联想,将冬天的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的蝈蝈的乐音。点出起伏不停,点明中心: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

   学习《夜》

(一)作者简介

叶塞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二)指导自读探究

   赏析,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以动写静)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意境静谧、美丽

(三)课堂练习:

   精选《同步学习与探究》中的相关题目。

(四)布置作业

反复朗诵这首诗,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美景。

   教学札记:

   

   

   

   

第5~6课时

   一、课题:第一单元复习课

   二、课型:复习课

   三、学习目标

   对单元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复习巩固。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1.教师和学生于课前各将本单元知识点梳理归纳,然后教师以讲义形式下发,知识点梳理至少应包括字词、文学知识等基础知识,文章的内容、作者的思路、情感体验、写作手法、语言品味等内容,并尽量将知识点问题化、习题化。

   2.给学生1节课的时间自主复习巩固,教师在学生复习过程中巡查关注,解答学生遇到的疑难。

   3.在第2教时,师生互动,检查本单元知识点掌握点掌握情况,以此查漏补缺,使学生于强化识记的基础上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第7~8课时

   一、课题:第一单元

   二、课型:检测课

   三、学习目标

   检测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了解学情,便于查漏补缺,完善教学。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1.课前,教师依据本单元知识要点精心命题或选题。

   2.下发教师自拟测试卷或《同步学习与探究》中“单元检测题”,时间为2课时。

安全

【篇三】雨说教案人教版

(最新省公开课教案)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雨说》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雨说》教案人教版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阅读诗歌兴趣,启发学生感受现代诗歌的节奏美、意境美、人情美。

2.初步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解读意象和品味意境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用喜悦、欢快的语调朗诵全诗,体会本诗明丽清新的风格。

2. 理解意象,把握本诗的主题,感受作者包含的真情。 教学方法:诵读感悟法。联想想象法。评析欣赏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

《雨说》教案设计

一、导语

同学们还记得“渭城朝雨悒清晨,客舍青青柳色新”的美妙意境吗?诗可以娱目、娱耳、娱心。其实,在中华诗歌的宝库里,还有许多灿若星河、异彩纷呈的现代诗,她们吸收了几千年诗词深邃的神韵,借鉴了外国诗艺自由的脚步,感受着新时代清新的气息,装点了中国乃至世界诗坛的盛装。今天,就让我们和着喜悦、轻快的节拍,去聆听“雨说”,去感受现代诗歌的魅力。

二、解题

郑愁予原名郑文韬,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童年随父辗转大江南

北,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1915年开始发表作品,1968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班进修学习,获艺术硕士学位。此后一直保持沉默、很少发表作品。1973年左右再度出山,“宝刀未老”,勤耕不辍,代表作有《错误》《水手刀》等,大多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被称为“浪子诗人”。现旅居美国,为“现代诗社”成员,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雨说教案人教版

《雨说》是他复出之后于1979年写成的,此时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以满腔的热忱关注祖国儿童的成长。诗歌以新颖而鲜活的意象,灵动而多情的语言,抒发了对儿童浓浓的关爱之情,表达了对祖国未来真诚的祝福。诗人从小在炮火中长大,他深切体味过战争的苦难和流浪的辛酸,所以他更珍视童心的天真浪漫,也更能懂得“关爱”对童年的意义。“雨”成了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正寄寓了诗人真诚的希望。

三、分析理解诗意

1. 找学生读课文,其他学生正音

2. 回忆如何赏析诗歌(出示小黑板)

① 注重朗读。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整体感受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注意停顿,读出节奏,富有激情。)

② 品味重点语句,感受诗的意境。

③ 整体朗读全诗。实现对全诗理解的升华。

(一)朗读

1.在请一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其他学生边听边就语调、语速、语

【篇四】雨说教案人教版

(赛课教案)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雨说》教学设计及反思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雨说》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材分析

《雨说》是一曲动人心弦的爱之歌。它采用拟人的艺术手法,让“雨”对生活在大地上的儿童喃喃细语,倾诉真情,使人感受到“雨”这位爱的使者亲切温柔的形象。全诗以雨为中心意象,开合发展,形成从展示(第一节)到发展(第二至第七节)到概括(第八节)的充满快乐气氛的“春雨交响曲”。这首诗清新明丽,节奏欢快,融典雅的词句与活泼的口语于一体,特别适合朗诵。所 以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还应是在学生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开展。围绕“雨”的形象,设计了读雨、品雨、赏雨三个环节,又在品雨中设计听雨、说雨的诗情画意、说雨的浓情厚意三个活动来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形象。诗歌运用拟人手法,“雨”和其他事物都被赋予生命的灵性,成为一种十分美好、神奇、有情有意的存在,使人觉得亲切可爱、活泼欢快、充满情趣。运用比较阅读和诗歌指导创作,来进行拟人手法的学习和实践。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禁锢、喑哑、留滞、喧嚷、洗礼、温声细语”等词语。

2.反复诵读,感受诗中“雨”的象征意味。

能力目标

1.把握诗中意象,体悟诗意,初步培养学生解读意象和品味意境的能力。

2.体会诗歌拟人化的艺术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诗歌,激发学生对人生 的思考,引导学生关注和体验自然,丰富心灵感悟。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理解意象,领悟诗歌主旨。

2.体会诗歌拟人化的艺术表现手法。

突破方法:古 人说披文入情,情感是连通读者和作者的关键点,在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和文本对话,跟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经历一次情感洗涤,体会诗歌的魅力。然后选点研读,选取“雨”做支点来展开读、说、写等实践活动。由情入理,使学生真正掌握拟人这种表现手法的特点、作用,并学以致用,做实实在在的语文训练。

难点联系写作背景,理解感受作品饱含的深情。

突破方法:以诗歌对冬景和春景的描述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发掘其象征意义。然后,教师介绍写作背景,结合对诗歌中点明主旨诗 句的朗诵,使学生在教师的情感铺垫和理解诗歌意象的基础上,来感受作品饱含的深情。

教学方法

【篇五】雨说教案人教版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第2课《雨说》教案设计及备课资料

2 雨说

教学目的

1.积累语言,了解作者,理解基本内容。

2.学习拟人、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形象塑造、表情达意中的作用。

3.通过作者对春雨形象的描绘和歌颂,领悟作者对儿童的关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学习拟人、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形象塑造、表情达意中的作用。

教学设想

1.诵读感悟法。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从语言入手,充分入境。

2.联想想像法。指导学生展开想像把握诗中的意象。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积累语言,了解作者。

2.了解课文基本内容。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郑愁予原名郑文韬,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童年随父辗转大江南北,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1968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班进修学习,获艺术硕士学位。此后一直保持沉默、很少发表作品。1973年左右再度出山,“宝刀未老”,勤耕不辍,代表作有《错误》《水手刀》等,大多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被称为“浪子诗人”。现旅居美国,为“现代诗社”成员,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

《雨说》写于20世纪70年代末,当时正值我国结束“文革”灾难后不久,诗人身在台湾而关注中国大陆。经历十年浩劫的中国,一切都开始显露生机,正如春雨降临大地,万物复苏,而诗中的“雨说”,也是他对祖国美好未来的祝福。

今天,让我们走进台湾诗人郑愁予的诗歌《雨说》中,与诗人一起去聆听那跳动的雨珠告诉给我们的话语。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用(1,2,"")段内的层次,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列出不懂之处。

一、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

田圃(pǔ) 禁锢(jìngù) 留滞(zhì) 喑(yīn)哑(yǎ) 襁(qiǎng)褓(bǎo)

禁锢:束缚,强力限制。 浅:初春时淡淡的余寒。

留滞:停滞,不流通。 喑哑:噪子干涩发不出声音或发音低而不清楚。

喧嚷:(很多人)大声地叫或说。 润如油膏:细腻光滑得像油,像脂肪涂抹的一般。

安息:安静地休息,多指入睡或长眠。

祝福:原指祈求上帝赐福,后来指祝人平安和幸福。

二、整体感知

1.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1——3节) 雨的到来

第二部分:(4——5节) 雨的邀请

第三部分:(6——8节) 雨的来意

第四部分:(9节) 雨的祝福

2.课文在结构上有怎样的特点?雨说教案人教版

明确:布局谋篇,结构严谨。

诗歌全篇,作者用拟人手法紧扣“春雨”展开描写,结构方面分四层布局,环环紧扣条理清晰。第一层以“雨说:四月已在大地上等待久了""”开头,接着展开铺叙,描写大地在等待中的情况;第二层写春雨希望人民用真心去感受她、接受她,她将带着孩子们去体会大自然的各种气息;第三层则是描写春雨教孩子们笑对人生,幸福地成长;最后一层归结到对春雨的赞美。通篇创作思路清晰,布局有条不紊,结构严谨自如。

全诗分为九节。其中五次以“雨说”为提示语,是“雨”的诉说的内容变化和情感递进的线索。

3.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4.副标题为什么取作“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

明确:副标题点明这首诗特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概括了诗的内容,表明诗人对中国儿童的期待和祝愿,有利于理解诗的主旨,同时也符合孩子的心理特征和理解程度。此外也蕴涵着另一层深意,即这首诗写于七十年代末,当时正值我国结束“文革”灾难不久而开始新的历史时期,诗人关注着中国大陆,看到它的变化所展现的希望,而儿童是中国的未来,因此这首爱之歌,是诗人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祝福,也是对中国美好未来的祝愿。

5.请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本诗主旨的一些诗句,反复吟咏,细细品味,看看课文表达了怎样的主旨?。 明确:如“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当你们自由地笑了,我就快乐地安息/有一天,你们吃着苹果擦着嘴/要记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

主旨:抒发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的胸怀,赞美中国传统的“一切为了下一代”的人文精神。

总结固趣

《雨说》是他复出之后于1979年写成的,此时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以满腔的热忱关注祖国儿童的成长。诗歌以新颖而鲜活的意象,灵动而多情的语言,抒发了对儿童浓浓的关爱之情,表达了对祖国未来真诚的祝福。诗人从小在炮火中长大,他深切体味过战争的苦难和流浪的辛酸,所以他更珍视童心的天真烂漫,也更能懂得“关爱”对童年的意义。诗中“雨”成了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正寄寓了诗人真诚的希望。

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一

第2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拟人、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形象塑造、表情达意中的作用。

2.通过作者对春雨形象的描绘和歌颂,领悟作者对儿童的关爱之情。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邵燕祥先生评价《雨说》时说:涵泳全诗,诗人郑愁予为我们送来了一位温柔可亲,却又勇敢乐观的爱的使者,我们也和那些孩子们一起,沉浸在“雨”的滋润里,意犹未尽。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作诗的知己吧!让无数珍贵的生命的花朵,带着灵魂的闪光、思想的色彩、感情的汁液,融人我们的生命,使我们的精神世界永不成为沙漠和荒原吧!”

本节课我们就响应邵燕祥先生的号召,深入理解课文,力争成为《雨说》的知己。

探究生趣

第二步,朗诵课文,深入理解

【篇六】雨说教案人教版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雨说》优秀教案

《雨说》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体会诗歌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诗歌写作特点。

2、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雨这大自然的精灵浸润了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多情的心,“我是根根晶亮的银线,我是颗颗璀璨的珍珠,我是大海的叹息,是天空的泪水,是田野的微笑”,这是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眼中诗意的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道出了诗人杜甫对春雨的喜爱;“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部不寒杨柳风”写出春雨的湿润柔和""听,用心地听,这位春天的使者,又悄悄地来到了孩子们的中间,让我们去倾听郑愁予的《雨说》,去感受现代诗歌的魅力。

二、走近作者

1、作 者 简 介

郑愁予,原名郑文韬,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童年随父辗转大江南北,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1968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班进修,获艺术硕士学位。此后一直保持沉默、很少发表作品。1973年左右再度出山,“宝刀未老”,勤耕不辍,代表作有《错误》、《水手刀》等,大多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被称为“浪子诗人”。

现旅居美国,为“现代诗社”成员,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

2、写 作 背 景

《雨说》是郑愁予复出之后于1979年写成的,当时正值我国“文革”灾难结束不久, 经历十年浩劫后的中国,一切都开始显露生机,正如春雨降临大地,万物复苏。此时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以满腔的热忱关注祖国儿童的成长。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听课文录音,感受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朗读课文 读准字音

禁锢(jìn gù ) 枯黄( kū ) 喑哑( yīn ) 留滞( zhì ) 蓑衣(suō )

3、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读雨雨说教案人教版

自由读课文,根据提示说一说。

①当雨未来时,田圃是——,牧场是———,鱼塘是——,溪水是——。

(雨未来与来时的情景形成鲜明对比。)

②雨来时,使田圃——,使牧场——,使鱼塘——,使溪水——。

明确:

①雨未来时:田圃——冷冻了一冬禁锢着的种子,牧场——枯黄失去牛羊的足迹,鱼塘——寒浅滞留着游鱼,溪水——渐渐喑哑歌不成调子。

【篇七】雨说教案人教版

《雨说》教学设计

《雨说》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

《雨说》是一曲动人心弦的爱之歌。在诗人笔下,“雨”和其他事物都被赋予生命的灵性,成为一种十分美好、神奇、有情有意的存在,使人觉得亲切可爱、活泼欢快、充满情趣。

教学本文,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地感知形象,通过联想和想像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而进入诗中的情境,自行体验情感,感悟诗意。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简介作者郑愁予的主要作品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⑵ 读准“圃”、“喑”、“襁褓”、“锢”、“滞”等词的字音。

⑶ 掌握“寒浅”、“留滞”、“喑哑”、“襁褓”、“喧嚷”、“温声细语”、“知悉”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能力目标:

⑴ 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⑵ 揣摩诗歌中运用的拟人、象征的艺术手法,提高理解、欣赏诗歌的基本能力。

3、情感目标:

品读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意义,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深厚感情,以及文中的美妙等。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对诗歌内容进行分析理解,培养学生理解、欣赏诗歌的基本能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媒体】

幻灯片,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请学生背诵一些描写春雨的诗词佳句,并说一说“春雨”这一意象在中国传统诗文中有怎样的内涵。让同学们走出古诗中“春雨”的意境,步入郑愁予的《雨说》,去感受现代诗歌中的“雨”的魅力。

二、整体感知

幻灯片展示:

1、走近作者:

郑愁予,现代诗人。原名郑文韬。祖籍河北宁河。1933年生于山东济南。1949年随父至台湾。1956年参与创立现代派诗社。他的诗作以优美、潇洒、富有抒情韵味著称,意象多变,温柔华美,自成风格。其成名作《错误》1954年在台湾首次发表时,因为该诗的最后一句“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一时间整个台湾岛都在传诵“达达的马蹄”之声。

2、写作背景:

这首诗发表于1980年4月28日的台北《联合报》上。当时正值我国结束“文革”灾难不久而开始新的历史时期,诗人极为关注祖国大陆,这首诗既是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祝福,也是对祖国未来的祝福。它在优美、潇洒、富有抒情韵味的基础上,又展现出清新动人、欢快率性的一面,因此此诗一刊出,立刻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

三、初读课文雨说教案人教版

1、提出评点要求:

要求学生对诗歌的思路进行评点,可以先评点每一章节的内容,然后再把握整体的写作思路。

2、教师提供诗歌朗诵录音(幻灯片展示)。

3、学生分组、分任务进行课文评点,注旁批,然后互读互评。

4、教师范读课文,每读一段,学生就配合编好的对课文的评点。

5、学生读课文,每读一段,教师也同样配读对课文的评点。

6、初读小结,幻灯片展示:

这首诗歌分为四层意思来展示,首先点明在大地最需要的时候雨来到了大地;其次点明雨的来意和雨的亲切邀请;再次点明雨的来意,要教会孩子们勇敢地笑;最后呼应开头,点明雨的祝福。

四、文段分析

1、第二节中“像雨丝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有什么作用?

明确:“把天地织在一起”表明雨对大地的博爱,它想滋润万物,这首诗是为祝福儿童所写的,因此,这其实也正是雨对所有儿童的博大的爱。

2、第二节中“我来了,/雷电不喧嚷,/风也不拥挤”能否改成“我来了,/在雷鸣电闪中,/在狂风中我来了”?为什么?

明确:“雷电不喧嚷,/风也不拥挤”表明雨是静静地来的,因为它关爱孩子们而生怕惊扰他们。改后则表明雨来时那惊扰人的气势,就表现不了雨对孩子们的关爱,此外也不符合春雨绵绵、轻柔细腻的特点。

3、第三节中“当我临近的时候你们也许知悉了/可别打开油伞将我抗拒”,这里的“我”和“你们”分别指代谁?

明确:“我”指代春雨或雨,“你们”指代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

4、第五节中雨要带着孩子们“绕着池塘跟跳跃的鱼儿说声好/去听听溪水练习新编的洗衣谣”,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雨想请孩子们和它一起去迎接春天的到来。在这之前,鱼儿是不动的,溪水是静止的,现在春天来了,鱼儿也开始活跃地跳动着,溪水也开始重新涨了起来,又活泼地流淌了起来,这些正是春天到来的象征,现在雨带着孩子们去向鱼儿“说声好”,听溪水“练习新编的洗衣谣”,其实正是去迎接春天。

5、第九节中“雨说,我来了,/我来了就不再回去”。联系上下文考虑,“雨”为什么不再回去?

明确:它希望儿童们都能自由地欢笑,有着甜蜜幸福的童年,它要为此而进行不懈的奋斗。

五、拓展延伸

1、教师提问(幻灯片展示):

⑴ 这首诗通篇运用的主要修辞方法是什么?这种修辞方法的运用对诗歌的表达有什么好处?

⑵ 最后一节中写道:“当你们自由地笑了,我就快乐地安息”,你如何理解这句话,这“快乐的安息”让你联想起龚自珍的哪两句诗?

⑶ 最后一节写道:“要记着,他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显然,“雨”带来的是一份甜蜜的祝福,你品出这种“甜”了吗?请引用诗歌中的内容陈述你的理由。

⑷ 阅读副标题,然后说说:这和文章的主旨有什么关系?

⑸ 你认为这首诗适合青少年阅读吗?谈谈你的感受。

2、学生活动:

要求学生一一讨论上述问题,大胆发表自己合理的看法。

3、意象与意境(幻灯片展示):

意象,简单地说就是渗透了诗人情感而有所变形的形象,是主观情理和客观形象的融合。如日月星辰、山川草木等在特定情况下,都可称为“意象”,正如刘勰所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诗歌是以意象来反映诗人眼里和心中世界的。

意境,是诗人的情与景、心与物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是作家的思想感情与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情由景寓,景中含情,品味诗的意境,领悟诗的意境美,主要通过诗中的具体可感的形象(即意象)实现。

赏析郑愁予《北峰上》(幻灯片展示):

北峰上

归家的路上,野百合站着

谷间,虹搁着

风吹动

一枝枝的野百合便走上软软的虹桥

便跟着我,闪着她们好看的腰

而我邻舍的顽童是太多了

星星般地抬走一个黄昏

且扶着百合当玉杯

而那新酿的露酒是凉死人的

赏析:此诗的主体意象是“野百合”。第一节一起句,便以“归家的路上。野百合站着”将“野百合”人格化。接下来,随着“虹”在山谷间的出现,随着风的吹动,“一枝枝的野百合便走上了软软的虹桥/便跟着我,闪着她们好看的腰”,这就进一步使“野百合”女性化。到了第二节,作者旁涉笔墨,写“邻舍的顽童”,写他们“星星般地抬走一个黄昏”。这一切看似闲笔,实际上却是为“野百合”的再度出现创造一种新的氛围。第一节写的是“归家的路上”作者的所见,第二节诗的客观空间则易之为“邻舍”。而在这时,“野百合”也变成了顽童们嬉戏的“玉杯”了,诗末一句“而那新酿的露酒是凉死人的”,流露出一种孩提式的劝诫口吻.使人感到善意和亲切,更使人由此洞见作者心灵的透明和纯净。

六、评说诗歌朗读

要求学生对诗歌朗读品评,边读边评,看朗读是否流畅,节奏是否合理,停顿是否恰当,语气、语调是否符合文意。

1、自由朗读诗歌。字音要读准,停顿要恰当,句子的层次要分清,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倒字。放慢速度,一边读,一边体会每句话的完整意思。

2、互相评读。两人一组,一人读,一人评,根据对诗歌的理解讨论句子的停顿、语气、语调。

3、对照诗歌朗读录音,谈谈自己朗读课文的感受。

4、朗读全诗。

七、布置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全诗。

2、课后练习第三题。

3、选用课时作业。

【课时作业】

一、注音

【篇八】雨说教案人教版

《雨说》教案初中语文教案

1、 阅读本诗,找出诗中的生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2、 结合手边的资料查找并了解有关郑愁予的文学常识。

4、 发挥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目的:

2、 在理解诗歌的主题的基础上,体会作所抒发的思想和感情。

3、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领悟诗歌的意境。

4、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诵读比赛,进一步领会感悟生活中的真、善、美,并捕捉自己生活中的感悟学写新诗。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目标3、4

教学设想:

1、 教法:

2、 学法:朗读体会,记忆背诵,模仿写作。

3、 课时设计: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大自然的花开花谢,星沉日落,雨雪风霜,常常带给我们无穷无尽的遐想和无限的感慨。特别是一些难忘的时刻和事件,总是和它们联系在一起,为我们的回忆增添了无限的浪漫。今天,让我们走进台湾诗人郑愁予的诗歌《雨说》中,与诗人一起去聆听那跳动的雨珠告诉给我们的话语。

郑愁予,本名郑文韬,祖籍河北,1933年生于山东济南。童年随父亲辗转大江南北。抗战胜利后到北京上学,49年随家人去台湾1953年大学毕业,1968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学习,现旅居美国,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

15岁发表处女作《矿工》1955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梦土上》有《衣钵》、《窗外的女奴》、《燕人行》、《雪的可能》等诗集。他的较有名的诗作大多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因此,他被称为“浪子诗人”。《错误》是他流传最广的作品。在台湾被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

三、朗读诗歌,同时正音正字。教师的范读与学生的试读交错进行,体会并明确朗读的语气、语调、语速和感情——亲切、喜悦、轻快、柔美。

四、诗歌的题目是《雨说》,那么诗人笔下的雨都说了什么?这些华集中表达了一个什么意思?

五、巩固练习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

六、布置作业

2、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

一、 复习检查朗读与背诵情况,争取达到熟练记忆背诵。

二、 自读诗文,理解并分析每一节诗歌的内容,并用自己的话总结。

三、 学生讨论诗歌的主题,申明理由。

四、 讨论诗歌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好处。

明确:主要运用了“拟人”——亲切,便于抒情;另外,还运用了比喻、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

五、 再朗诵全诗,体会思想感情。

六、 课堂小结与迁移

我们从郑愁予的诗歌中可以看到诗人对中国儿童的热爱和祝福以及热切的期望。正因如此,我们才能从诗人的笔下感受到真、善和美。其实,我们周围的世界也充满了真、善和美。只要用心去体会,相信我们也能写出一首首美丽的诗歌。

要求:围绕“雪”来进行诗歌的写作。字数、行数不限。

提示:

1、 回忆下雪时你的心情和行动,用自己的语言来抒发自己真实的感情。

2、 可以借用拟人、夸张、排比、反复和比喻等修辞手法。

3、 注意联想与想象。

4、 注意诗歌的压韵。

5、 农谚:“瑞雪兆丰年”;“今年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6、 下一节课,学生进行作品发布会。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雨说教案人教版 人教版雨说的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