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陋室铭教学反思 陋室铭爱莲说教学反思

小学作文 zuowen 4浏览

【 – 小学作文】

【篇一】陋室铭教学反思

《陋室铭》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梁平县柏家初级中学2014年秋季公开课教学设计(修订稿)

上课年级:初2016级1班

上课教师:邓厚甜

《陋室铭》教案设计(修订稿)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字词,背诵本文

2.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

3.体会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二、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分析文章内容

2.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背诵并默写课文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讲授法

五、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3分钟)

PPT展示图片金箍棒和羽毛扇,问同学们是否认识这两样东西,是否也想拥有它们。大家之所以喜欢金箍棒可能是因为孙悟空,也可能是因为它本身能够变化,具有魔力,那么,一把平凡的羽毛扇为何能够妇孺皆知,流传千古?原来是因为它的主人诸葛亮。这样说来,某样东西的价值似乎与使用它的主人有着密切的联系,今天我们要去看看一间简陋的小屋和它的主人之间,微妙的关系,一起学习《陋室铭》。导入课题,并图解“铭”这一文体。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5分钟)

1.听示范朗读。要求一边听一边给拿不准的字注音,并且划分节奏

2.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3.齐读。要求声音洪亮,整齐划一。

(三)分组合作,疏通文意

过渡:读完以后,你能不能告诉我,这“陋室”真的“陋”吗?如果不能,也没关系,可能对文章大意不太理解,因为这是本文共计九句话,全班12个小组,前9组,每小组翻译一句话,其余三组做评委。然后每组推选一位发言人分享成果。要求:先解释重点字词,再翻译整句话。

(四)抽丝剥茧,感悟情思

经过了疏通文意,大家已经了解了文章内容,那么现在能回答老师前面提出的那个问题吗?(ppt展示问题)作者笔下的这间“陋室”真的“陋”吗?请说说理由。(学生一边回答,老师一边板书)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作者既承认屋子简陋,又不觉得简陋,因为主人品德高尚。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描写陋室环境清幽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主人交往之雅

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主人情趣高雅,生活悠闲,同时也看出作者较清贫,但作者却苦中作乐,体现出作者的安贫乐道。

5.“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亦有古代贤人的志趣和抱负。

(五)远观全文,探究写法

问:作者这写人。

问:主要写人的什么?

答:品德高尚

问:那同学们,作者借陋室来表达自己的志向,这种写法叫什么?

答:托物言志

(PPT展示)托物——陋室

言志——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六)回顾全文,归纳主旨

揭示主旨的句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本文主旨:作者以“陋室”不陋,表达了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平乐道的志趣。

(七)当堂背诵

比一比,看谁背得准又快

具体操作:以大组为单位,每人背一句,以“接龙”形式背诵,比比看哪一组最流畅、清楚、快速。

(八)拓展延伸

(PPT展示两组寝室图片,一组是巴蜀中学的,另一组是本校的。前后豪华与简陋相对比)

教师:虽然我们住得没有其他学校豪华舒适,但我却希望这简陋的屋子因为有了优秀的同学们而绽放无限光彩。老师期待有一天你们能成为柏家中学的骄傲。让我们深情齐读:“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九)板书

陋斯是陋室

主人品德高尚

陋环境清幽安贫乐道

室不陋交往之雅

铭情趣之雅高洁傲岸

反问引用

托物言志

六、教学反思

本堂课的最大优点在于朗读环节,每一次朗读都给出了明确的目标。其次是重点较突出——翻译课文。但是仍有许多不足之处,还需改进。首先,课堂整体气氛不活跃,尤其是在翻译环节的发言,形式过于单调,没有充分发动大部分同学积极思考,鼓励学生提出质疑,说出自己的想法;其次,在翻译过程中没有给予学生必要的方法指导,本课较简单,可以让学生只看原文自行翻译,有疑问时看课后注释,若不能及时解决,可提出来让同学们一起讨论,若还是没有结果,老师再进行点拨指导;再次,本课采取小组逐句翻译的形式,这不适用于简单的文言翻译,不妨大胆让学生自行翻译;最后,本堂课最大的弊病是教学时间掌握不当,内容不够精当,故导致教学任务没有按时完成。今后的教学任重而道远,希望能在各位前辈的指导下取得更大进步。

邓厚甜

【篇二】陋室铭教学反思

初中语文情感教学探微(九年级)

新课标把“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三维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来,强调以人为本,体现了学生作为主体发展的内在需要。近几年来,这种新教育理念已引起教学界广泛的关注,激发了我对语文情感领域进行探究的兴趣。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文质兼美,形神俱佳,贮藏着大量的情感因素,为语文教师进行情感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这是其它学科难以企及的。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以发挥其课程功能应有的效应呢?我作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一、导之入境,以他情激我情。

意境,是作者的情与景、心与物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是作家的思想感情与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王国维说“景非独为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为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其景物、其感情者,谓之有境界。”这种境界,不仅诗词中有,小说、戏剧、散文中也有。

当我们随着作者的文笔,领略《沁园春雪》中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里飘逸邈远的意境,《珍珠鸟》中活泼可爱又通人性的珍珠鸟……这样的境界时,在我们心中能不产生审美情感?如果教师导之得法,尽可能地激发起学生的种种体验,将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也许他们能回想起不久前下过的一场雪,曾经离开亲人时的某个月圆之夜,家中聪明而又淘气的小狗小猫等等。

这样的教学情境,也许我们并不少见,但也不妨一谈,如《孤独之旅》中的一个教学片断:

“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走不出的感觉”(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我要求学生重点读出“第一回”的感觉,说一说第一次远离学校和人群的杜小康,会产生什么样的心理反应,学生大多能说出:恐惧、孤独、无助、茫然、不知所措等等。为了引发学生的感受力,我接着提出:“你是怎么体会到这种滋味的?你是否有过类似这‘第一回’的经历?”短暂的交流后,有好几个学生举起了手,看来,他们的感慨还真不少:有面临父母外出打工的孤独与无奈,有刚住校时对黑夜莫名的恐慌与不安,有在风雨交加的某个傍晚独自赶路的艰难时刻,有在陷入困境时不能自拔的苦苦挣扎……当他们说得正起劲时,我将话锋一转“你们觉得父母这样的安排,对吗?”一时间,学生语塞了,不过,很快就有人试探着说“这不对吧,我们还是孩子呀。”也有人认为“这是锻炼我们呢。”我没有表态,让他们带着各自的体验,去关注杜小康经历了怎样一个不平常的放鸭之旅,提出思考“经历磨难后的杜小康,与以前会有什么不同吗?”要求在理出杜小康的心理变化历程后作出回答。几分钟后,有人举手发言“课文的结尾交待杜小康经受了暴风雨的考验,变得坚强成熟起来。”“那么,如果你是杜小康,现在回忆起当年的经历,还恨父母吗?说说你的理由。”几乎众口一致地否定了“恨”,有的略加思索,“这是为了锻炼我们。”有的不无感触,“这是父母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才做出的决定。”还有的说得颇有哲理,“不经风雨,哪见彩虹。只有经历艰苦的磨练,我们才会成长起来。”……最后,我问大家能不能在杜小康身上读出自己呢?回答是肯定的。于是,我要求学生根据各自的成长经历,写一游戏结束,休息5分钟。此时,屠格涅夫的著名散文诗《乞丐》在教室响起:

“我在街上走着……一个乞丐——一个衰弱的老人挡住了我……我紧紧地握了握这只肮脏的发抖的手……‘请别见怪,兄弟。我什么也没带,兄弟。’乞丐那对红肿的眼睛凝视着我,他发青的嘴唇微笑了一下——接着,他也照样紧握了我的变得冷起来的手指,‘哪儿的话,兄弟,’他吃力地说道,‘这也应该谢谢啦,这也是一种施舍啊,兄弟。’我明白,我也从我的兄弟那儿得到了施舍。”

教室里静悄悄的,有的学生在暗自抹泪,有的在低头沉思,还有的面露愧色。见此情景,我也深有感触,动情地说“那段尘封的日子永远过去了,但它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那是一个幸运者对不幸者的深深愧怍,’你能理解杨绛(作者)的这种心情吗?请大家谈谈此时的体会。”学生们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情绪,纷纷举手发言。他们中的大多数都作了深刻的反思,有的还检讨了自己错误的言行。当有人提出要行动起来,做一些实事时,立刻得到全班学生的热烈响应。

心动不如行动,同学们很快着手组织起来,成立了“献爱心”活动小组,并确定了帮扶对象。其中有一项是小组每周日派代表到季小露家(因重病休学的初三女学生),做好她的思想工作。后来,我了解到,他们除了捐款捐物,还用“爱心留言”等形式,鼓励季小露等病患者振作起来,勇敢面对生活。

没想到,一堂课的影响如此之大,学生的体会是“这堂语文课,让我们体验到残疾人的种种不易,体验到不幸者对帮助的需要,从而产生的前所未有的心灵震撼,激起要帮助他们的愿望。”

三、寓情于理,化抽象为形象。

教材中的文学作品,无论是写人记事,还是写景抒情或托物言志,都蕴含着一定的道理。其中的景与情,我们可以通过具体的文字表达,借助想象,深入到作品的意境中,去直接感受作品传达出的风物美、人情美。但是文章中蕴含的“理”往往比较抽象,很难读出来。如陆放翁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能读出“景”来,当然也不难品味其中的“情”,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但其中的理趣呢?如果直接告诉学生:遇到困难或遭受挫折时,不能灰心,要坚定信念……然后举几个例子,就算完事,而不设法激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读书明“理”,学生很有可能过目就忘,更不会“学以致用”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入理”,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另一途径。

以教学《岳阳楼记》为例,我设计三个阶段来进行。

课前准备阶段。去年“五一”期间,我给学生安排了一项活动——去附近的王岗水库一带观光赏景,但要求学生兵分两路,而且要选择不同的天气和时间:一组去时选在阴雨霏霏的下午,另一组要在天放晴后的上午去。每组成员观景后,要立即记下各自的见闻与感受,尤其要突出当时的心境,返校后在班上交流。听说有活动,同学们乐得鼓起掌来。在我强调注意安全,不准擅自行动等事项后,他们便回家准备了。

学习体验阶段。假期一结束,学生交上作业。我一一翻阅归类。心中有数后向同学们宣布:你们都交上了一份合格的答卷!学生听了一头雾水。我没加理会,让上述两组成员中的代表,分别用一句话发表一下那天的观景感受。果然不出所料,两组反差强烈,对比鲜明,相映成趣。与此同时,我拉开了教学《岳阳楼记》的序幕——请学生带着体验去朗读和感知课文:当读到“若夫淫雨霏霏”与“至若春和景明”这两段,似有所悟,当读到“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时,学生们顿释前疑。此时让他们谈谈阅读体会,真是感慨万千:有的说因外物变化而变化是人之常情,古今共有;有的说“范仲淹可不是常人,他有远大抱负”……我鼓励学生继续往下读,一边调动学生已有的阅读经验:在我们学过的古代诗词散文中,不乏有借景抒情寓意隽永的千古绝唱,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等等。但本文作者在绘洞庭之景,抒骚人之情后,要发表怎样的见解或高论呢?有学生回答说“是进亦忧,退亦忧”,也有学生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都给予鼓励或肯定,当有个学生读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时,我立即表扬他勤于思考。然后就这个中心句,与学生一起交流、互动:这种忧乐观与上述“迁客骚人”的悲喜观有什么不同呢?作者说的“古仁人之心”指什么?

学生合作探究,提出难点,我相机点拨:古人抒情言志,习惯在文章结尾段点明题旨,往往假托古贤之名来表明自己的志向,这样显得委婉含蓄且更具感召力,同时也体现出作者的儒雅之风,如上册教材《陋室铭》的结尾。说到这里,学生很快就明白了,本文作者借古圣立言,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誓言,曲终奏雅,点明全文主旨,一语道出做人的最高境界。在学生质疑后,我及时收结:由此可见作者的匠心独运——变替楼作“记”为由楼发“论”,把画意、诗情凝聚于哲理之中,以小见大,以洞庭一湖扩展到天下国家,从狭隘的个人情感提升到“先忧后乐”,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高度,真可谓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

探究感悟阶段,我要求学生联系作者的身世遭遇,反复品读课文,理出作者的情感脉络,探讨“先忧后乐”的精神内含,悟出“弦外之音”和“象外之境”。然后以小组形式汇报心得体会。先提出问题,引出学生的阅读激情:范仲淹的好友藤子京也同时遭贬,情绪低落,满腹牢骚,如何平复友人的心中之愤?借此作记之机,范仲淹一反前人歌功颂德之做法,避开楼不写,而去写洞庭湖,写登楼的“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以衬托最后一段的“古仁人之心”,真是用心良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谓字字千金,掷地有声,藤子京能不受到心灵的震撼吗?对此,同学们的感受如何?联系现实,你们还想到了什么?八分钟后,各小组代表先后举手。有的说“‘不能物喜,不以已悲’,这里的自然风物也是喻指仕途上的荣辱沉浮,范仲淹虽屡遭打击,却始志不改,将个人得失置之度外,站在祖国与人民的高度,发出‘先忧而后乐’的呼声,既是劝勉好友,也是自勉自励。启发我们遇事应以大局为重,不能怨天忧人,要奋发有为”。另一个马上抢着说“上次观景时,我们的感受不同,就因为天气的变化,这说明我们的思想还有局限性”话音刚落,就有人提出异意“我们毕竟不是圣人,只有超凡脱俗的世外高人,才会有这样的境界。而我们只不过作了一回‘迁客骚人’罢了。”说得其他同学忍不住笑出声来。又有人举手表示反对“我不这样认为。范仲淹多次遭贬远迁,生活颠沛流离,他肯定也感到痛苦忧伤。只不过他比一般人更理智,更清醒些,在他看来,个人的得失与祖国的命运相比,也就不算什么了”。简直成了辩论会了,我正要评说评说,又有人抢先一步“可不是,圣人还有七情六欲呢。虽然说我们做不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来,但可以从小处着眼,如抗洪抢险的英雄,先灾民之忧而忧,抗击非典的白衣天使就是在治病救人后才乐的,我们又何尝不能呢?”

“说得好!”我带头鼓起掌来,大声表示完全赞同。学生们受到激励,更是思路大开,挚情妙语喷涌而出:有说屈原、杜甫的忧国忧民,有说雷锋、赖宁的无私奉献,也有说某某的助人为乐,还有的进行了自我反思……我深受感染,在充分肯定了他们的发言后,也抒发了自己的感言,并以此收束全文:一个人能“忘怀得失”,做到先忧,必须有胆有识有志,固然不易,而一个先忧之士,当他已经建立了功绩还能后乐,又何其可贵!这样的精神,这种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质,正是范仲淹以他六十四岁的坎坷人生,向后人昭示的至情至理。正如同学们所言,当我们面临学业压力,遭受困苦的折磨,或外物的冲击时,当我们为一点小事,与父母呕气,与同伴计较时,想一想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吧!

此情此景,把学生带入作品特定的情境之中,大家感受极深。许多学生纷纷要求改写假日游记。最后,我决定:将假日游记续写上一个你认为满意的结尾,希望能看到更精彩的描述!

真是“情不吐不快,理不辩不明”。导之入境,动之以情,寓情于理,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也许作为形式的语言文字,他们的文章已经过时,但是,面对他们那博大精深的思想,人们不是常说常新吗?因此,如何创新语文情感教学的思路,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也不耻为后,于堂前课后,抒一抒常人之情,品一品大师之言—-“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列宁语),“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白居易),竟也悟出了情感教育的真谛。诚然,情感是可以传递或互动的,当我们组织实施情感教学,把教材中的“此情此景”变成学生的“我情我景”时,我们自己不也融入其中,受到情境的熏陶甚至是心灵的洗礼吗?这或许就是情感教育给我们带来的“双赢”效应吧!

【篇三】陋室铭教学反思

陋室铭》教学反思

《陋室铭》教学反思

《陋室铭》是唐代刘禹锡所写的一篇托物言志的名篇。文章借“陋室”,来表现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结合本文的教学过程我有几点反思:

一、想出新颖的导入方式吸引学生对文章的感悟。

刘禹锡的《陋室铭》运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了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安贫乐道的情趣。这与今天学生的生活相去甚远,如果学生不知道刘禹锡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了这篇不朽的名篇,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在导入部分以做选择题的形式介绍了本文的写作背景,让同学们了解到这是一篇不畏权势的战斗檄文,从而带着对刘禹锡铮铮傲骨的佩服学习此文,品味其儒雅高傲之感,激发学习兴趣。

二、分层次的朗读教学贯穿文章的始终。陋室铭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文质兼美、篇幅短小,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学习本文时,让朗读贯穿整堂课,学生在读中感知语言,在读中揣摩作者的感情,充分“发挥文章的巨大感染力”。我设计了几个朗读环节:1,讲完背景故事后,学生已有了学习本文的兴趣,我于是让学生听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短文的优美语言和意味,产生阅读的欲望。2,学生自由读,这是初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初步进入文本。3。指名朗读,要求读出情感。读后学生带着对文章的理解进行点评,对什么地方应该重读,什么地方应该轻读,什么地方应该停顿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看法再读课文,就不仅读出了情感,更读

出文章的韵味。

陋室铭教学反思

三、培养学生主动质疑,大胆发问的习惯和能力。

在疏通字词这个环节,我改变了以往以老师串讲为主的方法,而采用教师抽查的方法,检查学生掌握的情况,然后同学们互相解答。对于重、难点教师适当点拨、强调。

但可惜的是这个环节安排的时间太少了。文言文毕竟是一种与现今实际使用的活的语言相去甚远的古代书面语,学习时会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学生连字面意思都还没有搞懂,就很难理解此文的深层含义了,因此掌握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应该是本文的学习重点。可是,我因害怕设计的内容上不完,有意缩短了这个环节,使很多重要的字词没有得到解答,学生没有很好的理解,感到遗憾。

【篇四】陋室铭教学反思

陋室铭教学反思

陋室铭教学反思

李露

这是一篇精致的文章,文章篇幅短小。但在最初设计时,是设计的两节课,第一课是完成字词的疏通,文意的大致理解;第二课时是思想内容的挖掘和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的了解。而我将展示的内容定在了第二课时上。几次磨课下来,总觉得课堂上两个大环节连接不是很顺畅。而且这么短小的文章安排两个课时显得有些故意的拖沓,加之本课后一篇文章《爱莲说》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更明显,可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放置在后边的教学。

经过几番的修改,我的教学设计最终定格为:一是激趣导入,用刘禹锡的相关事件倒入。这样也为后面文意理解埋伏笔;二是文意的疏通,在这个环节注重朗读与识记。三是思想内容的理解,这一环节巧在没有太多琐碎的问题,只有三个大问题统摄—-陋室,陋在何处?陋室真的陋吗?为什么?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这三个问题根据难易程度有自主思考回答,也有小组合作学习。在不断交流和学习中,吃透了文意。

在整个语文组老师的帮助下,这堂课由几个亮点:一是,环节设计干净清晰。二是,整堂课都注重了朗读,以读促文意的理解。三是,过渡语的精致自然。四是。师生的互动落得很实在。

这次献课,让我收获很多,明白了要想上好一篇文章,老师首先要走进去,只有自己走进了,学生才能进入。一堂好课,真的是需要用心打磨的。

【篇五】陋室铭教学反思

《陋室铭》教学反思

《陋室铭》教学反思

《陋室铭》是鲁教版七年级上册《短文两篇》中的一篇,是刘禹锡的传世佳作,本文是一篇简短的文言文,文章通过对陋室的环境、主人的交往和主人的生活情趣三方面的描写,表现了陋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本文是一篇铭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根据文章的特点我设计的学习目标是:

陋室铭教学反思

1.诵读课文,掌握文言文常用的实词。

2.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3.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首先由百家小讲坛的形式导入新课,交流搜集的关于铭和刘禹锡的有关资料。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课前同学们准备的很充分,通过组内交流展示的也很充分。

在走入新课这一部分我设计了四个小活动:

活动一是朗读一篇铭文,师补充一下关于铭的特点: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然后引导学生寻找本文的韵脚,各小组开始有特色的组织朗读,师明确朗读要求:要读的有节奏、有韵味、有感情。举例如:文中前四句是铺垫,读后稍作停顿,再缓缓读出“斯是”二句,以突出作者的正义。通过朗读要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因为在课前都预习过,课文也朗朗上口学生好多已经背诵过课文了。然后译读一下课文先对桌相互翻译,这里需要强调一下的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中“上”是长到“入”是映入,其余的学生翻译的都还好,提醒的是译句时注意重点词的翻译。陋室铭教学反思

活动二是说都一处佳句,本活动主要是让学生赏析诗文寻找美点。先让学生自己寻找,还需要老师的引导,可以抓住几个问题如:文章的主旨句。文章题目为“陋室铭”,文中又说“何陋之有”,这些矛盾吗?陋室不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有何作用?文章起笔写山水似乎与陋室无关,为什么要这样写?通过这些问题进而补充起兴、类比的手法。这一小活动学生赏析的也挺好能表达出自己的观点。

活动三是了解一个人物。通过学生了解的作者刘禹锡的生平,结合《陋室铭》体会作者的精神——安贫乐道。本环节学生能知道表现的作者的精神但不大会用合适的词语来表达出来,课下得鼓励学生多阅读。

活动四是学习一种写法。运用教师小讲坛的形式把“托物言志”介绍给学生:托物言志就是通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举例:于谦的《石灰吟》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布置作业:仿此写法写作《教室铭》或《居室铭》。因课前已经布置写作了,课上只进行的展示,因时间原因只展示了两个同学的,其中一个同学写得非常好,捉住了事物特征和意愿表达。

最后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本节课环节层层深入也比较完备,大部分同学从读、译到赏析、学习写法做的都很好,也有一小部分预习不充分课上脚步有点慢,还得指导学生做好预习。总之本堂课效果还是可以的,学生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

09级 张燕

【篇六】陋室铭教学反思

《陋室铭》教学反思

《陋室铭》教学反思

——腰堡中学:刘春红陋室铭教学反思

《陋室铭》是唐代刘禹锡所作的一篇托物言志的名篇。文章借赞扬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结合本文的教学过程我有几点反思:

1、文章的教学目标设定符合教材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教学设计能够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2、对于学生的了解方面还有所欠缺,教学设计还要更多的体现学生的参与,力求让每个孩子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还需要教师日常教学中注重学法的指导,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3、本文注意了以读为主,在朗读过程中,使学生们感受“铭”这种文体的篇幅短小,语言优美的特点,进而对课文的形式美有深刻的认识。还要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注意对学生适时的点拨,有层次的进行朗读指导,不仅让学生会读还要读好,读出韵味,真正把自己融入文章中来,并且要注意利用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鼓励。

4、在文章的教学细节上我还觉得应该让学生整体疏通一遍文意,更有益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留给学生的探讨空间狭小,学生似乎自己对问题的探讨不多,这样导致课文在质疑探究的环节上,发生了误差,学生们无法深入学习课文;最后对于课堂的时间安排再紧凑些,让学生当堂完成练习,更有利于教师对学生学习反馈的掌握。

【篇七】陋室铭教学反思

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陋室铭》教学反思

《陋室铭》教学反思一

一.心理素质不行,不光我,还有学生。

二。细节把握不到位,演讲耽搁教学时间等

三。随意性太强,语言缺少严谨。有利有弊,以后需注意。

陋室铭教学反思

四.学生积极,我代替太多,甚至提问题。

五.没有照顾后排境况较差的学生。

六,学生“出奇”,师生方能“制胜”。课堂的出彩常常在学生的奇思妙想。

经过同事们热心地指导之后。我决定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多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口水话要少。虽然其他老师赞美之词较多,这既是对自己努力的肯定,也是鞭策。在进步的同时,一定要看到潜藏的危机。语文教学任重道远。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陋室铭》教学反思二

本文注意了以读为主,在朗读过程中,使学生们感受“铭”这种文体的篇幅短小,语句押韵、语言优美的特点,进而对课文的形式美有深刻的认识。还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注意对学生适时的点拨,有层次的进行朗读指导,不仅让学生会读还要读好,读准节奏、读出感情、读出韵味,真正把自己融入文章中来,并且注意利用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鼓励。最后,运用“整体板书”和“回译法”让学生进行背诵,加深记忆。总之,用朗读贯穿教学的始终。 《陋室铭》教学反思三

朗读是我这节课的一个重要抓手,朗读和课文理解是互为补充的,朗读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课文理解之后,朗读才能更有感情。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每一次让学生朗读都必须问一个“为什么”?这次朗读是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要对学生提哪些要求?层层递进,层层深入,学生的朗读能力才会提高,自然也就渗入了对课文的理解。

【篇八】陋室铭教学反思

《陋室铭》—教学设计与反思

《陋室铭》—教学设计与反思

“前设计”——教学分析

一、学生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学习语文兴趣较浓,有几位学生特有“钻”劲,加之语文学习习惯已养成,因此,这篇脍灸人口的散文《陋室铭》朗读、疏通、背诵应该不成问题;但对“陋室”“不陋”及所传达的作者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馨德自述,学生理解、概括仍有一定难度,可从刘禹锡遭遇及熟知的陶渊明入手分析,对比理解,提高学生“认知内驱力”;对本文写作上的一些特点,如“托物言志”的写法,比兴手法的运用,工整的对仗、谐和的韵律等,不易过多申发,点到即可,以免淡化课堂,亦可根据实际课堂放手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自己探究。

二、教学内容分析[三维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陋室铭教学反思

①了解“铭”的文体知识和“托物言志”的写法。

②掌握“馨”、“鸿儒”、“案牍”等文言实词的含义。

③能正确、流畅的朗读课文,并疏通其大意。

2、过程与方法学习目标:

在《陋室铭》的阅读理解中,通过层次结构分析、发散分析和鉴赏分析,体会文学作品鉴赏的策略。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目标:

通过分析作者对陋室“不陋”的描述分析,结合人物生平,使学生体验古代仁人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感悟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

三、学习任务分析

教学目标: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陋室铭教学反思 陋室铭爱莲说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