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学作文】
【篇一】《长相思》教学设计
百花奖《长相思》教学设计最最新
《长相思》教学设计
哈尔滨市虹桥第二小学校: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5课《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三首词《长相思》
【教材分析】中华古诗词历史源远流长,名篇佳作美不胜收。经典古诗词是先民生活经验与生命智慧的结晶,是民族文化的根基。千百年来,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其中简练传神的语言,饱满真挚的情感都是珍贵的教学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让学生从小诵读古诗词不仅可以丰富知识,开拓视野,培养阅读的兴趣,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感受到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五年级上册第二组课文以“浓浓的乡情”为主题,开篇的《古诗词三首》诗词相隔千载,作品内容各异,但却异曲同工,道出了思乡的共同心声。其中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更是描写边塞军旅中思乡寄情的佳作。词的大意是: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里,住宿帐篷,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故乡来,因为故乡温暖、宁静,是没有寒风朔雪之声的。词的上下两阙开头对仗,“一”字的运用,有连续不绝的含义,词风缠绵。而词人于清丽自然之中又不乏边塞之雄奇风情的描述,细腻哀婉的人物内心世界和山高水长的场景及气势庞大的队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并将他们巧妙地结合到一起,升华了羁旅怀乡的主题,意境也由此更加深长。纳兰性德的词以一个“真”字取胜,写情真挚浓烈,写景逼真传神,但细读却又感到淡淡忧伤。
对于词这一文体学生们并不陌生,在四年级时就学过了《忆江南》和《渔歌子》,了解
了词长短句相结合的特点,积累了一些学习的方法,在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们自主运用借助工具书、查注释、看插图的方法了解这首词的大意,同时边读变想象画面,把自己当成诗人去体会情感。当学生体会诗人情感出现困难时,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离开父母独自在外过夜的生活经验去感受诗词中蕴含的情感,引起和诗人的共鸣,最后通过自己的朗读展现出来。在学习这首词的过程中教师还要适时的引发孩子们的质疑,比如:诗人为什么如此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却要踏上征途呢?从而感受诗人舍小家顾大家的爱国情怀。
这首词中还有一些词语的运用十分传神,从这些词语中我们能体会到诗人用词的字斟句
酌,并能从中读出一幅幅画面,让人浮想联翩。
一、通过对教材的解读,我们确定了如下“读”的教学价值:
(一)可以读出什么?
1.将士们在行军的途中跋山涉水,经历了许多艰辛。
2.将士们驻扎的塞外风雪交加,条件十分艰苦。
3.想象营帐外灯火阑珊的景象,体会作者渴望与家人团聚的心情。
4.想象营帐外诗人耳际回响着呼呼的风声,簌簌的雪声,马嘶声等嘈杂的声音,体
会军旅生活的艰辛。
5.诗人希望借梦境回归故园,却因嘈杂声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6.诗人身在塞外却心系故园的思乡之情。
7.诗人舍家为国的高尚情操。
(二)在读过程中可以实践运用、得到发展的相关阅读方法、能力及习惯
1.品词析句、细心阅读的好习惯;
2.借助书下注释、工具书、插图理解诗词大意的阅读方法;
3.联系生活实际的阅读方法及习惯;
4.善于质疑的能力及习惯。
(三)享受阅读的乐趣,感受诗词的魅力
二、可以学到些什么?
1.读准多音字“更”,了解字义,感受多音字读音不同意思也不同的特点。
2.会写“榆、畔、帐”三个字,区分“榆”和“愉”;“帐”和“账”两组形近字。
3.学习诗人融写景叙事相结合来表达情感的写作手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书下注释,查找资料,联系上下句,读懂诗词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意,掌握学习古诗词的一般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
2.在诵读中抓住“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千帐灯”、“聒碎”等富含画面感的词语感受作者征途之艰辛与思乡之苦闷;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融情想象描绘诗人故园的景象,进一步走进作者内心,理解诗人舍家为国的高尚情怀,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3.在反复诵读中积累思乡的诗词,学习融叙事与写景为一体表达情感的写作手法,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厚实文化积淀。
4.读准多音字“更”,了解“更”的意思,体会多音字含义不同读音也不同的特点,会写“榆、畔、帐”三个字,区分“榆”和“愉”;“帐”和“账”组形近字,感受汉字的魅力,激发学习汉字的兴趣。
【教学重点】
读懂诗词大意,进一步学习品味有画面感的词语体会诗人情感的阅读方法,丰富阅读诗词的
经验,积累和发展语言。学习诗人融写景和抒情为一体来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融情想象描绘诗人故园的景象,进一步走进作者内心,理解诗人舍家为国的高尚情怀。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诵读导入,奠定情感
1.学生回忆关于思乡的诗句,全班交流。
2.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课件中的思乡诗句。
3.教师板书课题,指导通过对比朗读,读出题目的韵味。
预设: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设计意图:利用旧知迁移学习新的知识,奠定本文学习的整体感情基调。】
二、初读诗词,分享感受
1.学生自由读词,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试着读出词的节奏。
2.指名读词,全班正音。
教师引导预设:
多音字“风一更”的“更”,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了解“风一更”中更的意思,想象“风一更,雪一更”的景象。
3.学生自由练读,争取读出自己的味道来。
4. 初步分享读诗后的体会。
预设:
诗人出兵打仗去了,很想念自己的家人。
这也是一首思乡的诗。
【设计意图:学生初读诗词读准字音,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提供分享交流的机会。】
三、理解词意,体会情感
1.学生默读诗词,结合书下注释和插图,了解诗词的意思,并在有感受的地方做上批注。
2.学生交流感受,教师相机指导,丰富学生的阅读策略和阅读经验。
教师引导预测:
(1)引导学生从“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了解诗人走过了哪些地方,想象跋山涉水行路的艰难。
预设:学生可能只抓住“榆关”知道诗人行军去榆关那边,要引导学生抓住“山”和“水”两个字体会作者行军路上的艰难,丰富情感体验。
(2)引导学生从“千帐灯”感受到塞外夜晚露营的凄凉景象,从这里的灯火联想到家人团聚温馨的景象。
预设:如果学生出现困难,可以运用联系生活实际的阅读策略,引导学生想象自己见到的灯火阑珊的夜晚和当时的心境。
(3)引导学生从“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读懂诗人在风雪交加的夜晚宿营在郊外,耳边听着嘈杂的声音,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家乡没有这样的寒风朔雪之声。
预设:
(4)引导学生从“风一更,雪一更”感受到塞外风雪交加的寒冷。从“梦不成”读出诗人期望在梦中与家人团聚,但这小小的愿望也被各种嘈杂的声音打碎了。
3.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通过对比读和教师范读,读出思乡类诗词深情、舒缓的朗读节奏,表现出词人身在塞外却心系故园的思乡之情。
【设计意图:利用注释、工具书、插图理解诗词大意,抓住富含画面感的词语进一步丰富自己的阅读体会。】
四、融情想象,升华情感
1.伴着音乐,教师范读,学生齐读诗词。
2.闭着眼睛想象诗人站在营帐外所看到的画面。
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绘画面中的景色和事情。
3.学生试着写一写诗人故园的景象。(配乐)
4.学生再读全诗感受诗人梦境破碎的心情。
5.与纳兰性德进行穿越时空的对话,进一步体会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6.分角色扮演读《菩萨蛮》中的“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感受诗人并不是真的轻离别,而是为了保家卫国,才与家人分别,理解诗人的高尚情怀。
【设计意图:通过融情想象的过程,让学生和诗人进行对话,真正了解纳兰性德故园梦破碎的内心世界,体会诗人舍弃与家人团圆的机会而毅然保家卫国的高尚情怀。】
五、总结写法。
与《泊船瓜洲》和《秋思》比较,发现诗人融叙事和写景为一体的表达手法。
【设计意图:总结写法为本单元的写作打下基础。】
六、指导书写“榆、畔、帐”三个字。
根据形声字形旁表意的特点区分“榆”和“愉”;“帐”和“账”两组形近字。
【设计意图:正确书写汉字,激发写字热情。】
【板书设计】
长相思
身在征途
聒碎乡心 梦不成 写景叙事 抒情 心系故园
【随堂检测】
《长相思》课堂检测 班级: 姓名:
一、在加点字正确读音下打“√”。
聒(guō guā)碎 风一更(ɡēnɡ ɡènɡ) .
二、看拼音,写词语。 nà pàn zhànɡ pénɡ yú ɡuān
三、读《长相思》回答问题。
长相思
山一程,____________,身向榆关那畔行,____________。 风一更, 雪一更,_______
_______, 故园无此声。
1.把这首词补充完整。
2.“故园无此声”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声音。
3.这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请说说上阕中描绘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二】《长相思》教学设计
纳兰性德《长相思》教学设计
纳兰性德《长相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了解“风一更,雪一更”的互文手法,感受“更”在古典诗词中的特殊情味。
3.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重点】
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难点】
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长相思》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借助注释,读懂词意
(一)导入
师: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江南岸的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二)读准《长相思》
结合诵读穿插讨论:《长相思》教学设计
——“更”为什么要读平声?
——什么人听得到打更的声音?更声对这些人意味着什么?
——“风一更,雪一更”是不是“先刮了一更的风,再下了一更的雪”的意思? 师:词读到这里,你们有些什么印象和感觉?
(三)读懂《长相思》
师:带着这些印象和感觉,默读《长相思》,看看书中的插图,读读书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词大概讲了怎样的意思。
读后讨论:作者的“身”在哪里?你们是从哪儿读出来的?
(指名多位学生回答)
师:这里站着好多位同学。作者的身在哪儿?这些站着的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小河大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身在征途上。
(板书:身在征途)
师:作者的“心”又在哪里?(板书:心系故园)你们是从哪儿读懂的?
师:同学们,作者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们连起来,(在这两句上画一个圆圈)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四)小结
师:身在征途,心系故园。我们可以想见作者的那份矛盾、痛苦、煎熬的感情。怀着这份感情,大家齐读《长相思》。
二、展开想象,读出词情
(一)想象上阕的情境
师:同学们自由朗读词的上阕,你们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景?《长相思》教学设计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
——你看到了翻山越岭的画面。
——你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
——你看到了眺望家乡的画面。
——你看到了风雪交加的画面。
——你看到了刀光剑影的画面。
(二)自由朗读词的下阕
师:如果身在故园,又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呢?请同学们选择一个画面、一种场景,用手中的笔,更用心中的情把它们写下来。(播放音乐、画面)
师:那可能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郊外,在空旷的田野上那可能是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围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畅谈着那也可能是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着茶,唠家常那还可能是(学生在音乐声中写话)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
——好一幅恬静安闲的村居图。
——故乡就是老母手中那一针针纳入寒衣的线啊!
——故乡就是妻子那一双含情脉脉的眼睛啊!
——一个多么宁静、多么美好的团圆之夜啊!
——故园的生活,幸福的生活,其乐融融的生活。
(三)对比引读
师:但是,这一切现在有吗?没有。
故园啊,我的故园,在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们去郊外踏青、放飞风筝。可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朗读词)
师:故园啊,我朝思暮想的故园,当明月东升的时候,我们一起围坐在庭院里,数着一颗一颗闪闪的星星。可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朗读词)
师:故园啊,我美丽温馨的故园,当朋友相聚的时候,我们一起畅饮,一起高歌,那时多么快乐啊!可在这里,这一切都不复存在,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朗读词)
(四)小结
师:面对此情此境,纳兰情不自禁地在自己的词中大大地写下了这个让人心碎的“碎”字。同学们,什么碎了?
(学生自由发言)
师:《长相思》读到这里,你们感受到了作者一颗怎样的心?(孤独、思念、期盼、破碎、煎熬、痛苦、伤感)
(全班学生齐读《长相思》)
三、互文印证,读透词心
(一)质疑问难
师:词读到这里,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
——你为什么要远离家乡去从军呢?
——既然你这么思念家乡,为什么不早点回去呢?
——你离开家乡已经有多长时间了?
——你在行军途中遇到过哪些困难?
(二)互文印证
师:这次出行,纳兰性德写下了好几首诗词。在一首《菩萨蛮》的词中,他留有这样的词句:“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还有谁也想这样问一问诗人?
在回答中穿插情境诵读:
——长亭外,杨柳依依,哀怨的妻子深情地问他——(齐读此句)但是,圣旨铁定、君命难违呀!我只能——(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古道边,芳草萋萋,伤感的朋友深情地问他——(齐读此句)但是,报效朝廷、建功立业是男子汉的理想呀!我只能——(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月光下,秋风瑟瑟,孤独的纳兰性德深情地问自己——(齐读此句)
(三)回归课文
师: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吗?再读《长相思》,用心体会。
(四)小结
师:就这样,纳兰性德将自己对故园的无限思念和依恋写进了这首感人肺腑的《长相思》中。
师引: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读:长相思。
师引: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
生读:长相思。
师引: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作——
生读:长相思
【篇三】《长相思》教学设计
《长相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重点】
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难点】
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长相思》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美好的感情。正如唐代诗人杜甫所说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出示)
2、让我们走进本组以思念故乡为主题的课文,用心体会作者的感情吧!
(出示导语中的阅读提示:阅读课文的时候,要用心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并想想作者的感情是通过哪些景物或者事情表达出来的。)
3、今天我们先学习《5、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三首──词:《长相思》
4、解题、质疑:
⑴ 相思什么意思?
(思念)
⑵ 长相思就是什么意思?
(读题)
⑶ 这首词是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陪同康熙皇帝出征山海关,祭祀长白山的途中写的。
⑷ 看到这课题,你想提什么问题?
(相思谁?为什么相思?怎样相思?为什么长相思?)
(你们提的问题都很有探究价值,我们一起走进词中探索吧)
二、初读《长相思》
1、自由读,多读几遍,读到字正腔圆为止。
2、指名读,提醒读音的词语:聒 更
结合诵读穿插讨论:更为什么要读平声?另一个读音是什么?怎么组词?
⑴ 查字典理解更的意思。
⑵ 理解风一更,雪一更。
⑶ 小结学法。
3、指名读全文,读准字音:
(读后学生评价。)
师: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注意停顿节奏才能把词读有板有眼。
4、指名读,评价并讲明该怎样停顿:
(出示词,划出节奏)
齐读。
上下阙的停顿。
过渡:同学们可真会读书,要是了解了词的内容,老师相信大家会读得更投入,更有韵味。
(回顾质疑的问题)
三、读懂《长相思》
师:好!?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读的时候注意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插图,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注释,然后试着去想一想这首词大概在讲什么意思。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默读《长相思》。
(学生默读词并思考词的意思,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1、师:相思谁?从哪里知道?
2、师:作者为什么会思念故乡和亲人呢?
(板书)《长相思》教学设计
生:作者远离家乡。
师:作者的身在哪里?身在何方?从哪里知道?
(指名多位学生回答)
师小结:他身在山海关、高山上、岸边、船上、帐篷里。他经过了崇山峻岭,经过了悬崖绝壁,经过了荒山野岭,经过了险滩急流,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的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的身在征途上。
(板书:身在征途)
师:想象行军队伍在征途中可能遇到什么困难?从词中你知道什么?
生:风一更,雪一更知道天气恶劣。
(课件)
过渡:同学们,作者在行军途中历经千辛万苦,尝尽了酸甜苦辣,作者怎能不想自己的故乡,不想自己的亲人呢?他怎样想呢?怎样相思呢?
3、作者怎样相思?想到怎样?
(睡不着,心碎了)
题目中哪个字体现了?这就是相思前要加一个长的原因了。
师:同学们,作者身在征途,心却在想故园。这是一种什么感受?
师:身在征途,心想故园。我们可以想象作者的那份矛盾、痛苦、煎熬的感情。怀着这份感情,大家齐读《长相思》。
(放背景音乐。)
4、想象词的意境:
师:听着你们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了作者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的画面,仿佛看到了他抬头仰望孤独沉思的画面。看,在这风雪交加的的夜晚,他来到帐篷外,他在看什么?想什么呢?
(指导看图)
5、想象作者故园的情景:
师导: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
师:交流纳兰性德的资料。
(家庭及兴趣,特长)
师:了解了纳兰性德的这些情况,让我们展开想象:作者在故园白天可能朋友做什么?晚上可能和家人做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出示)
(学生写片段。)
师:好,孩子们,请停下你手中的笔,让我们一起回到作者的家乡,走到纳兰性德的故园去看看,在他的家乡有着怎样画面和情景。谁来?
师:多么温馨,多么快乐,多么美好的生活呀!但是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全都没有了,这样的情景全破碎了。
师:谁来读《长相思》?在这里没有故园的宁静,没有家乡的温暖,在这里有的只是──
(师范读《长相思》)
师:在这里,没有与志趣相投朋友骑着骏马到野外打猎的舒畅,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再读《长相思》)
师:在这里没有在暖暖的灯光下与家人一起聊天的温馨,这里有的只是一起读──长相思。
(指名读《长相思》)
师:长相思啊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画面,进入诗人的那个身和心分离的世界,我们再一起读:长──
相──思。
(学生齐读)
四、拓展
师:同学们,《长相思》读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那一颗破碎的心,读到现在为止,老师有一个问题想问纳兰性德:既然你这么想家,你为什么不回家呢?谁来替纳兰性德回答。
师:好!同学们,你们道出纳兰性德的心声。(板书:心系祖国)这个问题纳兰性德也曾问自己,就在这次征途上,纳兰性德还写了一首词,题目叫《菩萨蛮》其中有这两句就是纳兰性德问自己的,谁来读一读?
(出示课件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1、理解大意。
(你知道他在问什么吗?)
2、纳兰性德轻离别吗?从词中哪里看出不是轻离别?
师:孩子们,请你们再想一想,除了纳兰性德在问自己以外,还有谁要问一问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妻子、孩子、父母、兄弟)
3、学生扮演各种角色问纳兰性德,并且用夫儿父等代替君。
生:还有深深思念他的妻子。《长相思》教学设计
师:对!你就是纳兰性德的妻子,你问一问纳兰性德,孩子你问。
生: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妻子问丈夫,那个君字改成──
(学生说问夫)
师:是啊!孩子们,许许多多的人,他的父亲,他的妻子,他的儿子,他的兄弟,还有他的朋友都在问纳兰性德。我们再读。
生齐问: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篇四】《长相思》教学设计
《长相思》教学设计
《长相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会“榆、畔、帐”等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词的大意。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
1、感知词的大意,读懂诗句的意思。
2、引导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
1、师:同学们,在李白的眼中,乡愁是疑是地上霜的皎洁月光,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 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两岸的徐徐春风。那么,在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词,纳兰性德的《长相思》。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2、“长相思”既是这首词的题目,也是词牌名。你还知道哪些词牌名呢?“长相思”分为上阙和下阙两个部分,内容多为思念家乡或者思念亲人。
3、简介作者。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满族正黄旗人。本词写于康熙二十一(1682)年,时作者随康熙帝出山海关,祭祀长白山。
二、整体感知,学习生字。
1、①(指名读)谁来读一读?
②齐读
2、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多读几遍,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齐读,巩固诗歌节奏。
三、理解诗句
1、默读
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联系书上的插图和注解,想想这首词主要在讲什么。
2、学习上阙
请一个同学读词的上阙。
(1)谁来说说,作者身向何方?(板书:身)
在榆关(简单介绍山海关)
(2)那山海关是他们最终的目的地吗?
你是从哪个词语知道的?(那畔)结合理解。
(3)山一程,水一程,你从“一程一程”体会到了什么?
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万水千山,跋山涉水,山高水长,)
在这万水千山的长途跋涉中,他们可能遇到什么困难?(路陡,山高,水深 )
(4)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上阙的意思?
(5)指导朗读。
指名读,读出行军的艰难来。
从你的朗读中,老师体会到了将士们“山一程”的爬山之难,谁还能通过朗读体现“水一程“的涉水之难呢?
(6)齐读。是啊,行军多难啊 !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是和纳兰性德一起艰难行军的将士
们,来,把上阙读一读。
3、学习下阙
是啊,夜深了,劳顿了一天的将士们本该在营帐里好好休息,为什么他们营帐里的灯还亮着呢?
请同学们轻声读词的下阕,边读边思考这个问题。
(1)为什么灯还亮着?
(2)是什么声音勾起了他们的思乡之情呢?
(3)这样的声音在将士们听来好听吗?哪个词告诉你声音嘈杂不好听?(聒)你是怎么体会的?(出示风雪画面)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4)故园无此声。好一个故园无此声!那故园指哪里?故园会有什么?想想故园会有什么呢?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把它写下来。(故园有什么样的什么,有的,还有)
(5)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下阙的意思?
(6)谁来读一读下阙?是啊,在这风雪交加的夜晚,故园那美好的画面全都碎了,故园那美好的情景全都碎了,纳兰性德连梦都做不成了啊!身向榆关,心却在故园,这是怎样一种身心分离的痛苦啊!
(7)指名与师合作读。
师:在这里,没有故乡那熟悉的小河,这里只有(生:风一更,雪一更)
师:在这里,没有故乡那熟悉的大槐树,这里只有
师:在这里,没有故乡那慈祥的父母的呼唤,这里只有
(8)齐读。
四、配乐读,悟感情
纳兰性德身向榆关,心却在故园,他在忍受着身心分离的痛苦啊,同学们,身向榆关,心却在故园的仅仅是纳兰性德一个人吗?
全班一起读。(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是正在风雪之夜苦苦思念家乡的将士们,我们有感情地读一读)
(1)同学们读得真好,我们把整首词连起来读一读。
(2)教师范读(配乐)。
(3)男生女生读,齐读: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关切,这里只有——在这里,没有皎洁的月光,没有在皎洁月光下和妻子依偎在一起的那一份幸福,那一份温暖,这里只有——在这里,没有牧童的 短笛,没有孩子们放风筝时的欢声笑语,这里只有——
(4)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齐读)长相思
师: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
生:(齐读)长相思
师:爱故园,思亲人,字字化作——
生:(齐读)长相思
五、拓展
搜集表达思念家乡的诗词或歌曲,读一读或唱一唱。
(附)板书设计: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身向榆关 (难)
心在故园 (苦)
【篇五】《长相思》教学设计
《长相思》教学设计
教案
【篇六】《长相思》教学设计
长相思教学设计
纳兰性德《长相思》 教案
一、激情谈话,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身为炎黄子孙,我们惊叹于五千年历史所孕育的灿烂文化,而那一首首流芳至今的诗词正是中华文化中的精粹,上课前我愿意和同学们一起回顾几首,同学们,可以吗?
第一首: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第二首:张籍的秋思
(学生与老师集体背诵)
师:这两首诗的两位诗人跨越唐宋两个朝代,中间相隔近350余年,可却表达了一种情绪,你读出来了吗?
师:是思乡,是乡愁。李白的眼中,乡愁是洒落窗前的皎洁月光,王安石的心里,乡愁是吹绿江南两岸的徐徐春风,张籍的笔下,乡愁是那封拆了又写,写了又拆的家书。今天这节课,我们将一同走进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的世界里,看看在他的胸怀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他的一首词《长相思》——板书
二、初读《长相思》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长相思》,认真读上两遍,把这首词中的字音读准确,听清要求了吗?
1、学生自由朗读《长相思》两遍 2、全班齐读
过渡:一起看看大屏幕,请同学们关注一下这首词中每句的最后一个字,老师已经将他们变成了红色,认真看,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都是后鼻音的字,课件出示)
师:同学们非常善于发现,词和诗一样,都是有格律的,有韵律的,这些后鼻音字就是这首词的韵脚,读准了,词的韵味就出来了。
师:自己先试着读准这些后鼻音。男女生分别读这首词。全班齐读。 过渡:好一个夜深千帐灯,好一个故园无此声,经同学们这么一读,这份蕴含了百年的韵味就已经呼之欲出了。
师:词这种古代文体我们以前接触过,回顾一下有哪些词。题目大部分都是词牌名。今天又一次见到了它,与之相比,诗是我们接触最多的古代文体,比较一下,二者有什么不同。
师:同学们说得对,词中的句子,有的短,有的长,所以词又被叫做“长短句”。
师:在结构的组成上,诗和词也截然不同,短诗以行来划分,长诗以节来划分。而词则用阙,这上一句被称为上阕,而与之相对仗的下一句被称为下阕。
过渡:词这种文体是很有意思的,它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形成于唐代,到宋代达到顶峰,故俗称宋词。由于音乐的广泛流传,当时的都市里有很多以演唱为生的乐师,根据唱词和音乐节拍配合的需要,创造或改编出一些长短句参差的曲词,这便是最早的词了。本身是可以吟唱的,但那些曲谱早已随着时间的流逝,淹没在了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留下的词文,绝对称得上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既然可以吟唱,那它一定是有节奏的。
1、教师配乐范读《长相思》
师:这首词算上标点只有47个字,如果泛泛而读,很快就读完了,但
一定会神韵全失,索然无味,所以要读出节奏,既要会停顿,在有些地方还要拖长一些,徐老师愿意读给大家听,请你手中拿笔,在我停顿的地方你打一个斜杠,在我拖长的地方你画个小波浪。
3、全班齐读《长相思》(出示节奏和重音)
过渡:这就是纳兰性德带给我们的《长相思》,我们读了这么多遍依然陶醉其中,细细读来,那份古词的浓重味道竟然久久挥之不去。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自幼聪敏,在童子时已句出惊人,纳兰性德很早就显露头角。他十四岁便精通六艺,十五岁入太学就读,十七岁中举。作为皇帝身边的御前侍卫,以英俊威武的武士身份参与风流斯文的诗文之事。他随皇帝游历四方,奉命参与重要的战略侦察,随皇帝唱和诗词。然而他却对自己的扈从生涯十分厌倦,不时在词中流露出怨恼之情。同时,因为纳兰的天分极高,总是被独特的塞外风光激起极强的创作欲望,他将壮丽的塞外风光与凄婉的思乡之情糅合在一起,营造出一幅幅兼具壮美与凄美的画面。
三、品读诗词,感悟诗情
师:自己默读这首《长相思》,借助词后的注释,相信你一定能读懂这首词,让我们带着这样两个问题,一起走进纳兰性德世界。
(1)学生默读理解
(2)同桌相互交流
过渡:我看到大部分同学似乎已经读完了,各个若有所思,那让我们放下手中的书,一起看大屏幕。课件(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师:此时此刻,我们不禁要问,纳兰性德,你到底在哪儿,你究竟身在何处呢?1.山海关2.山海关那边3.前往山海关的路上4.山上5.船上
6.营帐里
师:这几位同学,就是纳兰性德曾经走过的地方,无一不留下了他的足迹,这漫长的旅程,如果让同学用一个词来形容,你会用。 过渡:“艰难”、“困苦”。这些字眼无一不煎熬着出征将士的内心。这真是一段艰辛的旅程。
师:这究竟是一段怎样的旅程啊,山一程,水一程,程,指的是道路、路程,这究竟是怎样的山一程,水一程啊,你能想到哪些词语。
预设:跋山涉水:一个“跋”一个“涉”,我们能感到这段路程的艰辛,你读一读!翻山越岭 。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山一程,水一程”,写出旅程的艰难曲折,遥远漫长。词人翻山越岭,登舟涉水,一程又一程,愈走离家乡愈远。这两句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将“一程”二字重复使用,突出了路途的漫漫修远。
师:路程如此艰辛,词语也一样有着浓浓的味道。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跋山涉水 翻山越岭 山长水远
师:而在纳兰性德的笔下,我们并没有看见这些词语,有的只是——男生——(山一程,水一程)
师:如此漫长而艰辛的路程,我们为什么不读的悠长一些呢,这样,词的味道会更浓的。让我们一起完整的读出词的上阕。
过渡:我们知道了,他的身就在这漫长而艰辛的征途之中。(板书)
师:而此时,让纳兰性德备受煎熬的不仅仅是攀不完的崇山峻岭,跨不尽的激流险滩,听—(播放怆)(出示下阕)——师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风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也。“一更”二字反复出现,突出了塞外席地狂风、铺天暴雪,杂错交替扑打着帐篷的情况。这怎不使词人发出凄婉的怨言:“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师:“聒”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汉字,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在古代篆书的写法中,是一个耳加上一个“昏”,看看这个构造,想想他的意思?(声音嘈杂,让人思绪混乱,使人厌烦)又经过了漫长的演变,在隶书中,“聒”变成了一个耳和一个舌字,并且一直沿用至今。请同学们翻开书,看一下词后的注释,“聒”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想象一下,一直在耳边说,让人不清净。这里指风雪声。故园无此声,【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自己的家乡没有这样的令人烦恼的声音。
过渡:此时此刻,风雪的声音久久回荡在我们的耳边,风雪的声音也回荡在营帐之中,回荡在纳兰性德的耳边,夜深人静的时候,是想家的时候,更何况还是这塞上“风一更,雪一更”的苦寒天气。风雪交加夜,一家人在一起什么都不怕。可远在塞外宿营,夜深人静,风雪弥漫,心情就大不相同。想睡睡不着,像做梦更做不成,风雪交加夜,心碎梦不成,路途遥远,衷肠难诉,辗转反侧,卧不成眠。这怎不使词人发出凄婉的怨言:“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所以纳兰性德写下了——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引读)他在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