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15天,最后的五个男子汉教案 15天 5个最后的男子汉

小学作文 zuowen 2浏览

【 – 小学作文】

【篇一】15天,最后的五个男子汉教案

《15天:最后的五个男子汉》教学设计

瓜坡镇中学七年级语文科教案

1

2

【篇二】15天,最后的五个男子汉教案

《15天:最后的五个男子汉》教案

23 《15天:最后的五个男子汉》教案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找出五个男子汉在逃生出来的过程中所遇见的艰难险阻。

2.想一想,他们为什么被称为“男子汉”。

教学重难点

体会文中五位男子汉面对险境顽强勇敢地斗争精神。

教学准备

小黑板或课件。

一、预习检查

⒈ 掌握下列字的读音和字形。

刨煤【páo】 巷道【hàng】 矸子【gān】 撬开【qiào】

瘪了【biē】 琢磨【zhuó】 搀扶【chān】 蹭破【c^ang】

⒉ 掌握下列词语的词义。

前功尽弃:以前的功劳、成绩完全丢失或以前的努力完全白费。

大难临头:大灾大祸降临头上。15天,最后的五个男子汉教案

3.作者介绍

钱钢,1953年8月11日出生,浙江省杭州人,著名报告文学作家及记者,上海大学和平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1969年应征入伍,历任战士、排长、干事,《解放军报》记者、记者和处长,《地震报》干部。全国记者协会理事。作家。1972年开始发表作品。 1981年至1984年间,他与江永红合写的《蓝军司令》、《奔涌的潮头》,先后获得第二届和第三届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1986年他凭《唐山大地震》再次获取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1986年刊于《解放军文艺》杂志),该书成为1997年香港优秀畅销书之一,更被翻译成英文、日文、韩文、法文,是美国和香港若干大学的新闻写作课教材。其他作品包括《大清留美幼童记》(与胡劲草合撰)、《大清海军与李鸿章》(原名《海葬》)、《二十世纪中国重灾百录》(与耿庆国合编)、《旧闻记者》《中国传媒与政治改革》《中国传媒风云录》(与陈婉莹合编)等。

4.背景介绍

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53.8秒,中国河北省唐山、丰南一带(东经118.2°,北纬39.6°)发生了强度里氏7.8级(矩震级7.5级)地震,震中烈度11度,震源深度12千米,地震持续约12秒。地震造成242769人死亡,16.4万人重伤,位列20世纪世界地震史死亡人数第二,仅次于海原地震。

二、课文导入

播放唐山大地震后的图片,请学生观看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三、教学步骤

1.提问:通读全文,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这篇课文再现了唐山大地震中五位男子汉与死亡顽强抗争的场景,给人以深刻的思索与启迪。 提问:“15天”!这是生命的奇迹,伟大的奇迹!奇迹是怎样造就的呢?在这个造就奇迹的过程中这个五个男子汉遇到了怎么的挫折与险阻呢?找出来,并谈谈对你的启示。

明确:①出路堵死;②严重缺水;③没有灯光;④缺少食物。 启示略。

3.提问:读了课文,你认为奇迹是怎样造就的?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

明确:①强烈的求生欲望;②五人群体的力量;③挑战体能极限的毅力;④补充水分;⑤抱团取暖。

4.提问:本文其实是一篇“采访笔录”,想一想,作者用这样的方式有什么好处?多角度分析,说说这份笔录有哪些创意。

明确:采用当事人回忆,作者笔录的方式,让读者感觉更加真实,用这样的方式还原事实真相,能

【篇三】15天,最后的五个男子汉教案

《15天:最后的五个男子汉》教案

二十三 15天:最后的五个男子汉

教学案例一

[教学目标]

1.了解唐山大地震及地震给人们带来的深重灾难。

2.掌握报告文学的特点,认识采访笔录的表达作用。

3.找出五位男子汉与死亡顽强抗争的场景,体会他们对生命的渴望。

4.学习五位男子汉顽强的求生意识,珍惜生命,热爱生命。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大自然面前,我们是那么微不足道,尤其是当灾难来临时,人类的行为显得那么苍白无力。然而,人类又是伟大的,人类用执着与顽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今天我们就来听听唐山大地震后五位矿工历经15天奇迹般生还的故事。15天,最后的五个男子汉教案

二、感知课文

1.介绍作者。

钱钢,原为解放军记者,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为救灾队员之一,目睹地震灾情并亲身与灾民接触。1986年重访唐山,采访大地震后的死难者家属及幸存者,写出了报告文学作品《唐山大地震》。

2.介绍文体知识。

报告文学是叙事散文的一种,兼有新闻与文学的特色;所记述的必须是真实的人和事,是作者经过深入的调查、访问,再通过艺术的表现手法,渗入个人的感悟,将事实报道出来的一种体裁。

3.介绍背景。

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53.8秒,中国河北省唐山—丰南一带(东经118.2°,北纬39.6°)发生了强度里氏7.8级地震,震中烈度11度,震源深度12千米,地震持续约12秒。地震造成242 769人死亡,16.4万人重伤,位列20世纪世界地震史死亡人数第二,仅次于海原地震。

4.疏通字词。

字音:

巷道(hàng) 攉煤(huō) 挖掘(jué) 瘪(biě)

矸子(gān) 蹭(cèng) 挪动(nuó) 搅和(jiǎohuo)

撬开(qiào) 吆喝(yāo) 咕咕(ɡū) 动弹(tan)

释义:

(1)巷:巷道,采矿或探矿时在山体中或地下挖掘的大致成水平方向的坑道,一般用于运输和排水,也用于通风。

(2)攉:指把采出的煤、矿石等铲起来倒到另一个地方或容器中。

(3)整:搞,弄。

(4)瓦斯:气体,特指各种可燃气体,如煤气、沼气等。

(5)老顶:矿业部门把位于直接顶上方或直接位于煤层上方的厚而坚硬的岩层叫老顶。它一般是由砂岩、石灰岩及砂浆岩等岩层组成。

(6)矸子:矸石,采矿时采出的或混入矿石中的其他石块,特指煤里夹杂的石块,不易燃烧。

(7)周折:指事情进程中的反复和曲折(多用来形容事情不顺利)。

(8)搅和:文中的意思是捣乱。

(9)主心骨:可依靠的人。

5.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按照时间的顺序记录了地震发生后,深处矿井中的五位矿工先是向下挖,不通后再向上挖,最后在运输巷的车厢里等待救援的过程,真实再现了唐山大地震给人们带来的深重灾难以及五位男子汉与死亡顽强抗争的场景。

三、研讨内容

1.文中哪些语句表明地震来得突然,地震强度大?

明确:“我们正刨煤,听到了轰轰的响,抖得厉害,人都动弹不了。九道巷那儿煤面子干,落下来,一片尘土,看不见人。”“篮球那么粗的立柱都折断了。跑煤的眼儿也都堵死了。”

2.“王树礼:‘是瓦斯爆炸?’老陈:‘别处爆炸也影响不到咱们这儿。’”你从王树礼与老陈的对话中分析出此时他们是怎样的心理?

明确:从王树礼与老陈的对话中可以看出,此时他们还不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事,也不知道自己所面临的困难有多严重,只是想着如何逃生。

3.“他不敢,老陈一脚把他踹了下去。”这里的“不敢”会不会影响李宝兴这个人物高大的形象?为什么?

明确:不会。首先,在那样的情况下,一个只有17岁的小伙子不害怕是不可能的,害怕是人的本能;其次,采访笔录要讲究真实,把当时发生的事真实地反映出来,更贴近人们的生活,能增强文章的可信度。

4.一中巷非常窄,仅一米半宽,还有一处像“鬼门关”似的,他们为什么要选择从这里逃生呢?

明确:经过前一天的努力,他们知道自己面临的困难非常大,所有的通道都已经被堵住了,只有一中巷还存在逃生的可能,这是在没有出路的情况下的唯一选择。这样的选择,也恰恰反映了他们不放弃对生命的追求,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努力尝试的精神。

5.“小李:‘我整不了!’小王:‘是矸子,太硬!’陈树海火了:‘咱们不能窝在这儿等死!你们皮都没破,手上连血都没出。’小李:‘我整不了""’老陈:‘你他妈真废物!’”你能从老陈和小王、小李的一番争吵中看出他们怎样的内心世界?

明确:小李、小王的话表现了他们的畏难情绪;老陈的话反映了他为大家的生死而焦虑急躁的心情。

15天,最后的五个男子汉教案

6.为什么“每登一个台阶,都要使出极大的力气”呢?结合当时的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首先,他们已经好多天没有吃东西了,身体极度虚弱,没有力气攀登;其次,没有灯光,他们的眼前一片黑暗,肯定要花极大的力气;第三,地震让煤炭散落在台阶和巷道上,增加了攀登的难度。

7.如何看待小李、小王搀扶老陈及老毛将草垫子给大伙儿垫这两个小细节?

明确:这些细节体现了他们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不忘工友情,相互搀扶,团结一致,绝不放弃任何一个人的高贵品质。正是因为这种团结协作的精神,他们战胜了死神,等到了救援。

8.“一会儿哭一场”连续出现两次,有何意义?

明确:小李、小王走了一路就哭了一路,真实地反映了两个小伙子内心的难过和恐惧,同时也从侧面烘托出路的难走及面临的困难之大。

9.如何理解“15天啦,我们也没想到,我们也没想到啊!”这句话?

明确:作者反复强调“我们也没想到”,以感叹的语气突出五个人以超出常人的毅力书写了生命的奇迹,照应了题目,点明了主旨。

四、小组探究

1.从地震发生到最后获救,他们五个人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15天,最后的五个男子汉教案

明确:他们五个人向下挖立槽,好不容易挖通,又被堵住了。向上突破再到废运输巷——一中巷,36个小时滴水未沾,渴极了就喝自己的尿。可“鬼门关”已经被堵上了,两盏矿灯

全部熄灭。再从九道巷向八道巷攀登时,每登一个台阶,都要使出极大的力气。一路攀登一路喝道旁的水。喝了尿,尿了再喝。水里有屎尿、有煤渣子也顾不上了。最后五人挤进一节车厢里,一人在门口放哨,其余的人都紧紧地抱在一起保持热量,等待救援。

2.从课文中的几个时间点来看,地震发生在7月28日,从这个时间点到7月30日都是有明确记载的,而7月31日到8月6日,只用一句“难走啊,800米,走了总有四五天吧""”来概括,是不是太简单了?

明确:作者之所以这样安排,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7月30日早上矿灯熄灭了,以后的时间都是估计的;二是本文主要表现了五位矿工在生命处于绝境时相互扶持、生死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因此与本文中心关联不大的,作者就一笔带过。15天,最后的五个男子汉教案

3.学习了本文后,你对生命有了什么新的感悟?

明确:在一些天灾人祸面前,生命是脆弱、短暂、渺小的。一次战争,乃至一场意外都可能造成无数生命的消失。脆弱的生命不堪一击,但生命又何尝不是坚强的?在自然灾害面前,人类显得多么渺小;而在团结起来的人们面前,灾难又显得多么不堪一击。只要我们团结起来,就没有什么可以阻挡我们前进的步伐。如果每个人都承担起一点责任,每个人都勇敢、坚强起来,我们就一定能够把困难打倒。在遇到困境时,必须坚定、坚强,只有这样,才能留住生命,创造生命的精彩。

五、课堂小结

本文记叙了地震后被埋地下的五位矿工历经万难顽强求生的事迹,真实再现了唐山大地震给人们带来的深重灾难以及五位男子汉与死亡顽强抗争的场景。赞颂了中国人民在与大灾难的抗争中生发出的坚毅顽强、不屈不挠的人生态度和坚忍不拔、乐观向上的健旺生命力,讴歌了人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案例二

[教学目标]

1.了解唐山大地震,了解报告文学这一文体。

2.理清五位男子汉从被埋到获救的过程,学习他们顽强的求生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3.学习分镜头描写场景的技巧,学习创作报告文学。

[教学重点]

理清五位男子汉从被埋到获救的过程,学习他们顽强的求生精神。

[教学难点]

学习分镜头描写场景的技巧,了解报告文学。

15天,最后的五个男子汉教案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播放地震的图片,导入新课

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人类显得脆弱与渺小;但是面对灾难,人类又常常显得坚强与伟大,坚强的是什么?伟大的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走进《15天:最后的五个男子汉》来了解他们顽强求生的事迹。

二、速读课文,理清故事梗概

1.了解作者,介绍唐山大地震。

2.解决文中“攉”“瘪”“矸”“撬”等生字,结合注释理解行业术语。

3.理清五位男子汉从被埋到获救的过程。小组合作,了解故事情节。

明确:发生地震后,他们被深埋地下,向下到二中巷,被堵;又向上到一中巷,“鬼门关”又被堵上了,从上面掏,再从九道巷向八道巷攀登,最后挤进车厢等待救援。

4.分析一下他们遇到了哪些困难?尽量概括全面。

明确:塌陷被埋,道路被堵,没有灯,饥饿,渴,冷,自信心被挫伤。

三、研讨内容,品析语言,小组探究

1.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老师出示相关的句子,同学们经过讨论后派代表回答。)

(1)怎么办?得出去。

明确:自问自答,六个字、两个短句将五位矿工执着求生的精神与坚定不移的态度刻画得淋漓尽致。

(2)我们爬几级,就要歇好一会儿。要不是爷儿五个在一起,怕是谁也坚持不下去。 明确:表明相互协作、相互鼓励的团队精神是他们活下去的重要原因之一。

(3)一串灯光直冲我们而来了,领头的是技术科的罗老爷子罗履常。我们一齐扑上去,哭着扑上去,可那时已经喊不出声了,有气无声。

明确:形象地表现了五个人看到灯光、等到救援后的激动与喜悦之情。

2.学习了本文后,你对生命有了什么新的感悟?

明确:略。

3.本文采用采访笔录的方式,多角度地进行报道,结合报告文学这一体裁,说说本文在写法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明确:采访笔录尊重人与事的本体,对猝然袭来的自然灾难,不缩小、不讳言,而极写其肆虐、暴戾、戕害;对劫难中的人的力量,不放大、不夸张,而以科学的严谨态度去展示人的抗争力和坚韧性。两者相互映衬,巨大的反差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值得借鉴的地方主要有:①本文尽可能避免了直面议论,而将主观意识融入到对素材的筛选过程中,渗透于“冷静”的叙述文字里,在表达方式上大量运用白描手法,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②选取不少颇为精彩的“点”,设置了一个适当的框架,详略安排得当;③依照时间顺序,将五个男子汉获救的过程清晰地展现出来。

五、课堂小结

五位矿工顽强的求生精神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生命课,他们与死亡顽强抗争的场景深深地印在我们脑海里,相信同学们今后再遇到困难时,一定会想到他们身上的坚毅顽强、不屈不挠的人生态度和坚忍不拔、乐观向上的健旺生命力,一定能克服困难、走出困境。

六、作业布置

寻找身边发生的新闻事件,学习本文的手法,完成一篇简短的报告文学。完成后在同学之间交流创作心得。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15天,最后的五个男子汉教案 15天 5个最后的男子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