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学作文】
【篇一】古对今评课稿
盘古开天地评课稿
《盘古开天地》评课稿
《盘古开天地》这篇神话传说讲的是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故事极富想象力,
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课文的脉络非常清楚,分三个部分,把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
丽的宇宙 的过程描写得非常清楚。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
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 听了陈老师的课之后,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 抓住重点词句,以点带面,理解课文。 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中心句,接着找出中心词“创造”,引出 本课学习重点“盘古是
怎样进行他的创造之路的?”“从哪里看出盘古开天地的艰难?”“盘古对人类的贡献有哪些,
他的身体发生了什么变化?”一步一步深入,带领学生由浅到深理解课文内容。学生在老师
的引导下,学习目的比较明确。
二、 重视语言的积累与训练 本课教学中,陈老师比较注重学生的语文积累。如在课文第二段中出现的意思相反的词
和意思相近的词,鼓励学生自己发现,带着喜悦之情来收获自己发现的成果,培养学生对好
词佳句的敏感。第四段中,让学生找出优美的词组,通过“他的 ,变成了 的 。”
的句式练习,让学生边说边想象画面。不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拓展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
了学生的想象力。并及时积累了句子,从而也给了学生一次说话的训练。达到语言运用的效
果。
三、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授之以“渔” 在教学过程中,陈老师都始终穿插着一些学习方法的指导:“爱读书的人,不一定会读书;
会读书的人能把文章读成一句话。”让学生在读课文时能够学生自己归纳中心,找出重点词句。
在理解课文时,又说:读书的另外一个境界,就是把一句话读成一幅画面。让学生边朗读第
四自然段边想象画面,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最后还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归纳总结。使课
堂教学具有整体性。
一点小建议:由于课堂训练点比较多,学生朗读的时间就偏少了。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
础上,应该多给学生一些个性朗读,让他们在朗读中体会出盘古开辟天地时的艰辛。体会盘
古对人类做出的巨大贡献。篇二:盘古开天地评课稿(晓芬) 《盘古开天地》评课稿 罗阳二小 林晓芬
今天听了夏老师执教的《盘古开天地》一课,教学活动中,夏老师十分注重学生主体能
力的培养,语文知识点落实到位,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了和谐的统一,课堂中不少
精彩片段令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盘古开天地》是一篇神话传说,讲述的是一个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课文
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
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夏教师在教学时就紧紧抓住神话故事的特点,以“盘古是怎样创造
美丽的宇宙?”为主线展开教学,在引读、想象、体验中感受盘古这一神话人物那顶天立地
的高大形象和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领略神话故事的无穷魅力,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
趣。
精彩片段一:教学方法和手段灵活多样。 我们知道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夏老师依据三(1)班孩子们的特点,灵活
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构建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注重学法的指导,
教给学生多种学习方法。例如:在词语的积累这个方面,教师用了知识迁移法,先让学生把
书中偏正式的词语结构弄明白,如再让学生按照这样的结构说词语,从而积累到更多词语,
这样一直训练下去,积累下来,同学们的写作水平准能提高。
精彩片段二:抓住重点,创设情景。 在这堂课上,“以读代讲”贯穿始终,读得充分,读得多样。课文第二自然段主要讲了盘
古分开天地。在教学时,教师让学生通过抓住“抡起”与“拿起”、“猛劈和猛砍”这两组词
的对比,并加上自己的动作,让学生感受这些词语用的所妙之处。课文描写天地变化时用了
这段话“清而轻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应用
了大量的反义词,教师让学生在学习生字词的时候,在反复朗读中发现这个现象,并找出来,
体会作者用这些词语所妙之处,同时也降低了教学的难度,使更多的学生参与了训练。 精
彩片段三:结合文本 ,展开想象 给学生广阔的空间,学生的想象会让你惊叹不已。在教学第四自然段“盘古倒下后,他古对今评课稿
的身体变成什么”这里时,夏老师采用了引读、师生分句读,为学生营造了轻松、愉悦的朗
读氛围。同时随机摘录了这一节中的优美的词组,通过美读,为下一环节学生仿写“他的( ),
变成了 。”一句话做了知识的铺垫。在充分的朗读之后,从书中省略号引导让学生自己想象
盘古身体还会发生哪些变化?即:盘古身体的一部分变成了自然界中的什么。教师充分把握
文本本身的特点,以诗歌引领,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让学生尽情想象盘
古身体还会有哪些变化,引导学生关注盘古身上的东西与大自然的事物之间的关联,既让学
生读懂如何合理想象,授之以渔,又为接下来的小练笔做好铺垫,让学生学会运用合理的想
象写句子,学的轻松,扎实。再次让学生感受神话的神奇之处,更让学生在想象的同时体会
盘古为了人类而自我牺牲、献身的精神。 个人的不同看法:
1、本堂课的教学内容过多。
2、揭示课题后,教师引入了神话的定义,但是课堂上却没有有关让学生理解神话特点的
教学环节。
3、体验感悟盘古的辛苦,伟大的英雄形象不够深入人心。
4、课文内容教学形式能否做一下调整?在学习课文时,教师还是用教师领着学生逐段分
析的学习方式,我想,既然教师已经指导学生找出了中心句,那我们就应该利于这个教学环
节,利于中心句结合课后的词语积累来设计2个问题进行教学:盘古是怎么创造这个美丽的
宇宙的?这个美丽的宇宙表现在哪里?从而让学生在文中找出句子来研读,这样,学生的主
体地位就得到了体现。 2014.11篇三:盘古开天地评课稿 《盘古开天地》评课稿
一、课题的引出联系学生的生活积累,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课前袁老师通过几幅关于神话的插图,让孩子们猜猜这是哪些神话故事,在他们兴趣盎
然的时候马上引出了课题,激发了他们对新的神话人物——盘古的好奇心,也激发了他们强
烈的求知欲。
二、抓住重点 ,创设情景,感受人物形象 。 在这堂课上,袁老师“以读代讲”贯穿始终,读得充分,读得多样。课文第二自然段主
要讲了盘古开天辟地。在教学时,我抓住“抡”“劈”这两个词语,准确地写出了盘古分开天
地的艰辛与决心,并让学生在朗读时加上自己的动作,让学生感受这些词语的恰到好处。课
文描写天地变化时用了这段话“清而轻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
下降,变成了地。”应用了大量的反义词,我让学生在反复朗读、对比朗读中找出来,体会作
者用这些词语的所妙之处。还创设一定情景,让学生体会盘古为了让天地成形,做了怎样的
付出。“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下沉一丈。”老师引读:不知
过了多少年,盘古就这样顶天蹬地。一年过去了,生接读?? 一百年过去了,生接读?? 一
万年过去了,生读??结果“盘古也累的倒了下去。”让学生在感情朗读中感受盘古开天地的伟
大、勇敢、坚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整节课设计新颖、环环相扣,把握了学生的年龄特点,体现了第二学段的教学目标,总
的来说,是一节成功的课。篇四:盘古开天地评课稿 《盘古开天地》评课稿 《盘古开天地》这篇神话传说讲的是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故事极富想象力,
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课文的脉络非常清楚,分三个部分,把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
丽的宇宙 的过程描写得非常清楚。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
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 教学中,刘老师十分注重学生主体能力的培养,语文知识点落实到位。听了刘老师的课
之后,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动画引入,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内在的持久动力。上课伊始,刘老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孩子们
喜欢的神话故事动画片引出课题,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紧接着刘老师揭示出全文的中心
句让学生进行质疑,使学生对本课的学习重点有了明确的认识。这样,在接下来的读、思、
品、议的教学活动中,学生读懂课文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二、 重视语言的积累与训练 本课教学中,刘老师比较注重学生的语文积累。如在课文第二段中出现的意思相反的词
和意思相近的词,鼓励学生自己发现,带着喜悦之情来收获自己发现的成果,培养学生对好
词佳句的敏感。第四段中,让学生找出优美的词组,通过“他的 ,变成了 的 。”
的句式练习,及时积累了句子,从而也给了学生一次说话的训练,达到语言运用的效果。(学
生相互问答的形式特别好,无形之中把相关句子都背了。)
三、边读边想象,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 配乐朗读第四自然段时,刘老师要求边读想象画面,不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拓展学
生的思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盘古的伟大之处,体会到他的献
身精神。
另外,在三年级,“识字”仍是重要的教学环节。这一节课中刘老师也十分注重这一点,
由字到词,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进行认读,并及时正音。 最后,提点小建议:全文的中心句让学生自己找出来,这也是一项重要的阅读训练;在
学习课文的第2、3自然段时,可让学生找出描写盘古动作的词句进行品读,既体会作者遣词
造句的精确,又体会出盘古开辟天地时的艰辛及其对人类作出的巨大贡献。篇五:《盘古开天
地》评课稿
《盘古开天地》评课稿 《盘古开天地》评课稿 《盘古开天地》这篇神话传说讲的是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故事极富想象力,
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课文的脉络非常清楚,分三个部分,把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
丽的宇宙 的过程描写得非常清楚。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
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 听了毛老师的课之后,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抓住重点词句,以点带面,理解课文。 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中心句,接着找出中心词“创造”,引出 本课学习重点“盘古是怎样进行他的创造之路的?”“从哪里看出盘古开天地的艰难?”
“盘古对人类的贡献有哪些,他的身体发生了什么变化?”一步一步深入,带领学生由浅到
深理解课文内容。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目的比较明确。
二、重视语言的积累与训练
本课教学中,毛老师比较注重学生的语文积累。如在课文第二段中出现的意思相反的词
和意思相近的词,鼓励学生自己发现,带着喜悦之情来收获自己发现的成果,培养学生对好
词佳句的敏感。第四段中,让学生找出优美的词组,通过“他的 ,变成了 的 。”
的句式练习,让学生边说边想象画面。不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拓展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
了学生的想象力。并及时积累了句子,从而也给了学生一次说话的训练。达到语言运用的效
果。
三、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授之以“渔” 在教学过程中,毛老师都始终穿插着一些学习方法的指导:“爱读书的人,不一定会读书;
会读书的人能把文章读成一句话。”让学生在读课文时能够学生自己归纳中心,找出重点词句。
在理解课文时,又说:读书的另外一个境界,就是把一句话读成一幅画面。让学生边朗读第
四自然段边想象画面,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最后还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归纳总结。使课
堂教学具有整体性。 一点小建议:由于课堂训练点比较多,学生朗读的时间就偏少了。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
础上,应该多给学生一些个性朗读,让他们在朗读中体会出盘古开辟天地时的艰辛。体会盘
古对人类做出的巨大贡献。
【篇二】古对今评课稿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识字6 《古对今》说课稿
识字6 《古对今》说课稿
一、说教材:
《古对今》是人教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二册的一篇识字课文。它是以对对子的方式识字,有三组对子组成。对子的内容都与大自然有关。读着课文就如自己身处大自然里,听着鸟儿的欢唱,闻着花木的芬芳。大自然充满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文章的语言优美,如‘严寒酷暑'、‘春暖秋凉'、‘和风细雨'、‘莺歌燕舞'、‘鸟语花香'等,学生虽然不能用具体的语言来描述,但通过平时的生活经验,电视、图画等媒体已有了感性的认识。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一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会认‘圆、严、寒、酷'等12个生字,会写‘古、细、李、香'等7个字。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文章所蕴涵的自然美
3.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古对今评课稿
有搜集对子和对对子的兴趣。凭着对教材的理解,再从一年级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考虑,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习生字,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文章所蕴涵的自然美。难点是对‘对子'的理解。为了突出重难点,在设计思路时,努力以读为主线,在读通、读好课文的同时,使学生掌握字的音、形、义。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三、说教法
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设置情景教学法,让学生
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周边的客观事物。基于本课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四、说学法
在整堂课教学,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感受文本的美,早读中识字,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内化,在读中训练语言,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表演能力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和主动探索、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激发他们的情感,让他们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语文,从中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更喜欢学习语文。
五、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我们生活在美丽的地球上,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瞧,我们的家有多美!(展示图片,出示与课文相关的优美的大自然景物图片)
大自然是我们美丽的家,在这个家园里有美丽的自然景色、各种花草树木和可爱的小动物们,我们都非常喜爱她。一位作家把这些美丽的景色写成了对子歌,板书:对子歌 就在识字6 《古对今》里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你们想读吗?好!我们做好读书的准备,读之前老师有个问
题请教同学们:读的时候遇到困难怎么办?就像大家所说的遇到不认识的字动手画一画,或请拼音宝宝帮帮忙,也可以问你的小伙伴或老师。那你们就快快开始吧!
2、读得可真投入啊!现在生字宝宝从课文里跳出来,要和我们打招呼,你认识他们吗?读读看,看你认识了谁?学生自由读大屏幕上的生字。请小老师带领大家读一读。提问:你认识哪些生字宝宝?生读。
3、你觉得哪些字难读,想提醒大家注意?谁来当小老师?
4、手拉手开火车读生字。
5、 你发现了吗?有一些样子长得很像的生字宝宝想回家了,你能把他们安全的送回家吗?出示三间房子: 比如:我们可以从偏旁去想一想。请三个同学上台摆卡片。
6、他们回家了,你能用什么好方法很快记住他们吗?同桌讨论。把你的好方法告诉大家吧!(雪—霜都有雨字头;柳—杨都有木字旁。
7、小朋友真能干,一下子记住了这些生字宝宝,如果我把它们放在别的地方你们还认识吗?出示生字词语。齐读,有不懂的地方吗?
(三)、再读课文,理解对子的特点
1、生字宝宝很调皮,生字宝宝又藏到课文了,你还认识他们吗?赶紧读读课文,对照图画想一想,相信我们的眼前会出现美丽的景色,自由读。
2、刚才小朋友读了课文,谁能勇敢的站起来把课文读给大家听一听(指名3人分小节读)评:谁读得最好?(请同学做小评委)学生读完后,正音:难读的生字
3、通过读课文,你们发现对子歌有怎样的特点呢?? 眼睛看大屏幕齐读。(字数相同,每句短语都含有一组意思相反或相近的词或
词语)每一句都有,每一句的词是一个对一个,两个对两个,词语的意思相近或相反。
4 、我们在朗读对子时要注意节奏,不要拖长。老师和大家对着读,教师读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拿起书,做好准备。还想这样读吗?同桌小朋友也来读一读。
5、我们要加快节奏,我们拍手读读对子吧!.
(四)、书写练习
学生自由练写。教师巡视指导,写完的同桌互相看一看,看他的字写得好就给他画个五角星,如果有错误就帮他指正一下。
(五)、作业
今天我们的收获真大,认识了12个生字,会写7个字,还学了一首很有意思的对子歌。其实呀只要你善于观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你会发现更多有趣的对子。
1.背一背对子歌给爸爸妈妈听。
2.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词语可以对对子?下一节课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找的多。
六、说板书设计:因为本节课的重点是识字所以我采用简洁的板书设计
结束语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讲读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篇三】古对今评课稿
司马光评课稿
《司马光》评课稿
东台市五烈镇广山小学 吴瑶 昨天,有幸向七位老师学习,受益匪浅。下面,就王敏老师的课,谈几点想法。 一是教态自然,语言有亲和力。 在课堂上,王老师表现得自然大方,温柔亲切的语言让孩子们和在场的老师印象深刻。
王老师经常用鼓励的话褒奖孩子的回答,比如“哎呦,我们小朋友都抱不过来啦”“你真是个古对今评课稿
聪明的孩子”等等。这样的处理方法值得我学习,让学生和教师的距离更近,也调动了孩子
的积极性。
二是重点突出,课堂结构紧凑。 《司马光》一课主要讲了司马光小时候砸缸救人的故事,表现了少年司马光遇事冷静机
智的美好品质。在课堂上,王老师主要围绕二三两个自然段,特别是第三自然段展开教学。
王老师创设情境,营造了小伙伴落水的紧张气氛,引导学生感受其他小朋友的“慌”和司马
光的“不慌”。王老师注重低年级孩子读书能力的培养,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地指导孩子读书。 三是把握识字,细致指导写字。 识字写字是低年级段的重点难点。在教学难点字时,王老师注重创设情境,帮助孩子理
解。“慌”这个字,心慌,从部首竖心旁入手,右边怎么理解呢?哦,原来是一个人走在荒芜
的地方,心里害怕,发慌啊!在教学生字“哭”时,一段动画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哭的含义和
字 形,我相信,对于“哭”这个字,这个班的孩子永远都不会写错,因为印象太深刻了。
再比如,教学生字“流”时,王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流的古字,古今鲜明对照,新颖独特。 四是亮点很多,频频让人称赞。 这节课,王老师向我们展示了很多亮点,其中有一点让我惊叹。用“有的"有的"还有
的"”说话,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一般老师的处理方式是另外创造一个情境,如大扫除、
联欢会时,而王老师则创造了一个和文中情境一样让人心慌的场面——坐海盗船时,小朋友
们的表现。我觉得这样的处理方式,既完成了说话这一目标,又能让学生更进一步体会“慌”,
从而对比之下,司马光的“不慌”更显可贵。篇二:《司马光》评课稿 《司马光》评课稿
昨天,有幸向七位老师学习,受益匪浅。下面,就王敏老师的课,谈几点想法。 一是教态自然,语言有亲和力。 在课堂上,王老师表现得自然大方,温柔亲切的语言让孩子们和在场的老师印象深刻。
王老师经常用鼓励的话褒奖孩子的回答,比如“哎呦,我们小朋友都抱不过来啦”“你真是个
聪明的孩子”等等。这样的处理方法值得我学习,让学生和教师的距离更近,也调动了孩子
的积极性。
二是重点突出,课堂结构紧凑。 《司马光》一课主要讲了司马光小时候砸缸救人的故事,表现了少年司马光遇事冷静机
智的美好品质。在课堂上,王老师主要围绕二三两个自然段,特别是第三自然段展开教学。
王老师创设情境,营造了小伙伴落水的紧张气氛,引导学生感受其他小朋友的“慌”和司马
光的“不慌”。王老师注重低年级孩子读书能力的培养,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地指导孩子读书。 三是把握识字,细致指导写字。 识字写字是低年级段的重点难点。在教学难点字时,王老师注重创设情境,帮助孩子理
解。“慌”这个字,心慌,从部首竖心旁入手,右边怎么理解呢?哦,原来是一个人走在荒芜
的地方,心里害怕,发慌啊!在教学生字“哭”时,一段动画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哭的含义和
字形,我相信,对于“哭”这个字,这个班的孩子永远都不会写错, 因为印象太深刻了。再比如,教学生字“流”时,王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流的古字,古
今鲜明对照,新颖独特。
四是亮点很多,频频让人称赞。 这节课,王老师向我们展示了很多亮点,其中有一点让我惊叹。用“有的"有的"还有
的"”说话,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一般老师的处理方式是另外创造一个情境,如大扫除、
联欢会时,而王老师则创造了一个和文中情境一样让人心慌的场面——坐海盗船时,小朋友
们的表现。我觉得这样的处理方式,既完成了说话这一目标,又能让学生更进一步体会“慌”,
从而对比之下,司马光的“不慌”更显可贵。篇三:《司马光》评课稿 《司马光》评课稿
昨天,有幸向七位老师学习,受益匪浅。下面,谈自己的几点想法。 一是教态自然,语
言有亲和力。
在课堂上,武老师表现得自然大方,温柔亲切的语言让孩子们和在场的老师印象深刻。
王老师经常用鼓励的话褒奖孩子的回答,比如“哎呦,我们小朋友都抱不过来啦”“你真是个
聪明的孩子”等等。这样的处理方法值得我学习,让学生和教师的距离更近,也调动了孩子
的积极性。
二是重点突出,课堂结构紧凑。 《司马光》一课主要讲了司马光小时候砸缸救人的故事,表现了少年司马光遇事冷静机
智的美好品质。在课堂上,王老师主要围绕二三两个自然段,特别是第三自然段展开教学。
王老师创设情境,营造了小伙伴落水的紧张气氛,引导学生感受其他小朋友的“慌”和司马
光的“不慌”。王老师注重低年级孩子读书能力的培养,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地指导孩子读书。 三是把握识字,细致指导写字。 识字写字是低年级段的重点难点。在教学难点字时,王老师注重创设情境,帮助孩子理
解。“慌”这个字,心慌,从部首竖心旁入手,右边怎么理解呢?哦,原来是一个人走在荒芜
的地方,心里害怕,发慌啊!在教学生字“哭”时,一段动画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哭的含义和
字形,我相信,对于“哭”这个字,这个班的孩子永远都不会写错,因为印象太深刻了。再
比如,教学生字“流”时,王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流的古字,古今鲜明对照,新颖独特。 四是亮点很多,频频让人称赞。 这节课,武老师向我们展示了很多亮点,其中有一点让我惊叹。用“有的?有的?还有的?”
说话,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一般老师的处理方式是另外创造一个情境,如大扫除、联欢
会时,而王老师则创造了一个和文中情境一样让人心慌的场面——坐海盗船时,小朋友们的
表现。我觉得这样的处理方式,既完成了说话这一目标,又能让学生更进一步体会“慌”,从
而对比之下,司马光的“不慌”更显可贵。篇四:《司马光》说课稿 《司马光》说课稿
一、说教材。 《司马光》是省编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二册中的课文。这是一篇看图学文的课文,
写的是司马光和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进盛满水的缸里,别的小朋友
都慌了,而司马光却没有慌,他急中生智,举起石头砸破水缸救出小朋友。通过对这个故事
的学习,启发学生遇事不慌,沉着勇敢,并学习司马光这种逆向思维的方法——别人想的是
赶紧离开缸,而司马光想的是缸里的水离开人。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的
特点,给第二课时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二、说目标
1、通过看图理解花园里的环境及司马光砸缸的过程,知道司马光是一个聪明、勇敢的孩
子。
2、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教材中司马光砸缸救人本身就是一个创造,为了充分发挥教材的示范作用,培养学生创
新精神,使学生主体得到发展,结尾处设计了发散思维的训练。 教学重点及难点:让学生理解花园里的环境和司马光砸缸救人的词句,知道司马光是一
个遇事不慌,聪明勇敢的孩子是教学的重点。学习司马光这种逆向思维方法是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1、教法。 采用看图法、质疑法、讨论法,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体现以学
生为主的人文情怀。
2、学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以质疑为主线,运用讨论反馈法,引导学生质疑——讨论以
及反馈解疑——想象,培养学生在求异中求佳的思维方法。
四、说教学。
1、从课件中质疑。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课件的出示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进入课堂情景。
(1)从课件中你都观察到了什么? 学生看到一口大缸被砸破,水哗哗地流出来,一个孩子正往外爬,图中间的孩子正伸手
去扶那 个孩子,其他人瞪大眼睛张大嘴巴,一脸惊慌的样子。
(2)你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提出的问题可能有: 1爬出来的孩子是怎样掉近缸里的?当时的情况怎样? 2是谁救的他,他是怎样救的? 学生所提问题正是目标1要完成的任务,通过看图了解当时的情况,带着好奇心和求知
欲读书,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解决这些问题。
2、通过自读、讨论,突破重点解疑。
(1)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围绕两个问题,学生自读1—3自然段,解决第一个问题。
带着问题读课文,可以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读书习惯,提高教学效率。 借助课件弄清花园里假山下大水缸的位置,以及是怎样的一口缸。
(2)读文后讨论,孩子是“不小心”没留神掉进缸里的,启发学生想象,掉进缸里的小
朋友会怎样?通过讨论得出当时情况紧急。
(3)再读课文4—6自然段,解疑第二个问题。以自学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
合作的精神。 1经过自读,学生了解到别的小朋友都慌了不知怎么办?从“有的??有的??哭、叫、喊、
跑、找”这些词,小组讨论他们这些人当时是怎样想的? 得出结论:让别人来帮忙,我这么小,没有办法,有的吓哭了,不知该怎么办,束手无
策,而司马光是怎样做的? 为了从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再次读课文,独立思考当时司马光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是怎样的一个孩子? 经过反馈得出当时司马光想如何尽快让水离开孩子。做法:拿起石头使劲砸缸,几下子
就把缸砸破了。水流出来,小朋友得救了。从司马光的做法可以看出他是个敢想敢干、机智
勇敢、遇事不慌的孩子。
3、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1)为了培养学生多向思维方法,结尾设计了一个情景,“假如你当时是那些小朋友中
的一员,你会怎么做?把故事推向了高潮,有利于学生想象能力的发挥。
(2)学生经过讨论,得出以下结果:
有人认为可以既不打破缸又可以救出人是最好的办法。如团结起来把缸推倒;用桶往外
舀水;这些小朋友都跳到缸里,因为缸里的水是有限的,水一流出来。小朋友就得救了,缸
也保住了;用网子捞??
(3)同学们说的这些方法再与司马光的办法比较,发现只有司马光的办法能既快又保险
地救出孩子。所以在求异中求佳,同时肯定同学们的想法。
五、说板书。 板书条理清楚,一目了然,展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有助于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培养古对今评课稿
学生创新能力。篇五:司马光说课稿 《司马光》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上午好!
我是***小学的***。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司马光》的第二课时。我主要从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具体阐述。
一、说教材。
《司马光》是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五组第三篇讲读课文。本文写的是
司马光和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进盛满水的缸里,别的小朋友都慌了,
而司马光却没有慌,他急中生智,举起石头砸破水缸救出小朋友。全文情节生动、叙事性强,
故事的插图生动、形象,这些都有利于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有助于让学生了解故事情节,
体会词句的意思。课文用浅显生动的语言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沉着、机智、勇敢、聪明的小司
马光的形象,对学生也起到一定的感召作用。通过对这个故事的学习,懂得遇到难题,要开
动脑筋,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的特点,给第二课时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二、说目标
1、通过看图理解花园里的环境及司马光砸缸的过程,知道司马光是一个聪明、勇敢的孩
子。
2、能从课文的插图中观察出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三、说教法、学法
语文教学,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施教之功,贵在导学。因此,我将采用看
图法、质疑法、讨论法、情境演练法等多种方法层层推进教学。
四、说教学过程
(一)、从课件中质疑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课件的出示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进入课堂情景。
(1)你从课件中都观察到了什么? 学生看到一口大缸被砸破,水哗哗地流出来,一个孩子正往外爬,图中间的孩子正伸手
去扶那个孩子,其他人瞪大眼睛张大嘴巴,一脸惊慌的样子。
(2)你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提出的问题可能有:
1.爬出来的孩子是怎样掉近缸里的?当时的情况怎样?
2.是谁救的他,他是怎样救的? 学生所提问题正是目标1要完成的任务,通过看图了解当时的情况,带着好奇心和求知
欲读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导入新课。
(二)、通过自读、讨论,突破重点解疑
(1)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围绕这两个问题,学生自读1—3自然段,解决第一个问题。
带着问题读课文,可以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读书习惯,提高教学效率。
(2)读文后讨论,孩子是“不小心”没留神掉进缸里的,启发学生想象,掉进缸里的小
朋友会怎样?通过讨论得出当时情况紧急。
(3)再读课文4—6自然段,解疑第二个问题,以自学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
合作的精神。
1.经过自读,学生从“有的吓哭了,有的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一片慌乱的情景,知道
当时其他小孩的束手无策。
2.再次读课文,独立思考当时司马光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是怎样的一个孩子?
从“搬起大石头”、“使劲砸”知道司马光救小孩的过程,说明了司马光是一个沉着、机智、
聪明的孩子。
(三)、情境表演
(1)你们能把当时的情境表演出来吗? 组织学生表演体会司马光救小伙伴时的表情动作,同学之间互相评议。 (课堂表演时阅读教学中学生的全身心感受,让学生自由组合,当堂表演是达成学习目
标的有效措施。)
(2)拓展思维:如果你身边发生了意外的事情,你会怎么做呢?如:在超市里和亲人走
散了;或者忽然有可疑的陌生人到你家里,而大人不在家?? 以上教学的设计,目的是鼓励学生遇到困难时要冷静思考,想办法解决。从课内走向课
外,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地想象思考,联系生活,有利于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创新精神的培
养。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师:学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遇到紧急情况,要沉着冷静。)
2.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五、说板书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课文最精华的体现。在这堂课中,我根据课文内容,
设计了这个式板书,力求突出重点,做到简明概括,让学生获得更鲜明的印象和有关知识。
【篇四】古对今评课稿
《盘古开天地》评课稿
《盘古开天地》评课稿
《盘古开天地》评课稿
《盘古开天地》这篇神话传说讲的是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故事极富想象力,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课文的脉络非常清楚,分三个部分,把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的过程描写得非常清楚。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
听了毛老师的课之后,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抓住重点词句,以点带面,理解课文。
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中心句,接着找出中心词“创造”,引出
本课学习重点“盘古是怎样进行他的创造之路的?”“从哪里看出盘古开天地的艰难?”“盘古对人类的贡献有哪些,他的身体发生了什么变化?”一步一步深入,带领学生由浅到深理解课文内容。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目的比较明确。
二、重视语言的积累与训练
本课教学中,毛老师比较注重学生的语文积累。如在课文第二段中出现的意思相反的词和意思相近的词,鼓励学生自己发现,带着喜悦之情来收获自己发现的成果,培养学生对好词佳句的敏感。第四段中,让学生找出优美的词组,通过“他的 ,变成了 的 。”的句式练习,让学生边说边想象画面。不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拓展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并及时积累了句子,从而也给了学生一次说话的训练。达到语言运用的效果。
三、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授之以“渔”
在教学过程中,毛老师都始终穿插着一些学习方法的指导:“爱读书的人,不一定会读书;会读书的人能把文章读成一句话。”让学生在读课文时能够学生自己归纳中心,找出重点词句。在理解课文时,又说:读书的另外一个境界,就是把一句话读成一幅画面。让学生边朗读第四自然段边想象画面,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最后还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归纳总结。使课堂教学具有整体性。
一点小建议:由于课堂训练点比较多,学生朗读的时间就偏少了。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应该多给学生一些个性朗读,让他们在朗读中体会出盘古开辟天地时的艰辛。体会盘古对人类做出的巨大贡献。
【篇五】古对今评课稿
《百家争鸣》评课稿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评课稿
凤河初中政史教研组 今天很荣幸听了陈飞老师的《中华文化的勃兴二》一课,陈老师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许多环节让学生感受了成功的喜悦,令人印象深刻。教研组在课后与陈老师进行了深入交流,教研组成员充分发表了个人见解并形成书面意见。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一、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活跃,边学边教,以学生为中心。
在对百家思想观点、派别等的教学上,陈老师采用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进行了衔接和引导,帮助学生开拓了思维,从而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要求。
二、情境材料的选择鲜活恰当,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新课导入了一段视频,一下子接近了本课时内容与现实的距离,使学生以轻松的心情进行学习。在“合作探究,学以致用”这一方面,采用探究性活动,让学生模拟角色发表各派的观点与方法。注重从学生的自主学习出发,构建有效,有益的“知识信息圈。”在古今借鉴方面,选取了时下最新的时政材料,如中国宪法日的设立,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又发挥了历史的借鉴作用。
问题设置有梯度,开放有度。通过三个探究性问题的设置,让学生有了一条通向深入了解百家思想的“绿色通道”,次问题围绕知识重点和能力培养展开,开放性程度高,易于学生积极参与,这样一种活跃的气氛和陈老师对问题的精心设计是密不可分的。问题开放又是有原则的开放,这里的原则就是我们今天要把握的知识,对这一“度”的把握,恰好是我们落实知识的一个关键。 教育是一种遗憾的艺术,针对本堂课,可以商榷的地方:
一、孔子思想是否需要重点挖掘
本课课标之一,能够从历史和现实生活中体会诸子百家的主张和深远影响。诸子百家的思想很丰富,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我们怎么样才能既全面把握知识又突出重点呢?我个人认为能把时间平均分配,而是对重点要深挖,易于理解的内容点到即止,这样既可以从整体上把握,又兼顾重点。陈老师对孔子思想的介绍方面,除了治国方面,如果能在教育思想上也加以介绍,或许在后面的古今借
鉴环节上,学生可能就不会对有教无类这一教育思想的思想渊源一无所知。
二、小组合作是否过于笼统
法国作家莫阿罗,有这样一句名言:“学校里的同学是比父母更好教育者”。精心营造的合作学习确实能让学生在认知上,心理上,感情上、生理上更生动地投入学习。但陈老师在“合作探究,学以致用” 这一板块的合作学习过于笼统,缺乏指导性明确的小组分工,使学生难以在合作中更好的体验诸子百家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深远影响。
基于这两点原因,导致课堂教学重预设轻生成,老师的主导性太强阻碍了学生主体性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2014年12月10日
【篇六】古对今评课稿
《秦朝的统一》评课稿
《秦朝的统一》评课稿
淮南实验中学 俞丽华
从这节课中可以看出刘老师已经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各种教育教学的技巧,课堂组织井然有序,课堂气氛民主融洽,课堂效果的达成度比较高,这也充分说明了刘老师平时比较注重在教学实际中不断地反思,在反思中提升自我素质。下面我就刘老师的这节课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不当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1、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此课位于七年级上册的第四单元《从封邦建国到一统天下》的第四节。其中本课所在的第四单元在整个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而本课在第四单元中又处于中心地位。
对应课标的内容:学生要“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学习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对秦始皇的功过如何评价,自古以来众说纷纭。学完本节课学生可以结合学到的知识客观的评价秦始皇,对今后学习我国不同时期的历史也将有极好的启迪作用。
我的理解:这是一节十分重要的课,因为它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我国整个封建社会的历史。同时又是一节十分烦琐的课,虽然它涉及只有一个历史人物(秦始皇)和两件大事(秦的统一和秦巩固统一的措施),但如果细究起来,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涉及的每一个方面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历史事件,除了使学生知道历史事件本身之外,还往往涉及这一事件的由来、对当时的影响和我们现在对其的评价等。《秦朝一统》还是一节十分难上的课,因为不管是学生还是听课的老师对秦朝的历史都比较熟悉,熟悉不一定是好事,一方面大家所谓的熟悉大都来自文学艺术,多少会对历史的真实产生一定的冲击,另一方面,如果教师不注重引导的话,极容易偏离教学的重点。
2、谈刘老师的教学设计
刘老师的教学设计涉及了秦统一的过程、原因、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秦朝的疆域等,把秦统一和巩固统一的措施定为重点,把秦统一的原因、意义和对“焚书坑儒”的认识评价,及对秦始皇功过的评价定为难点。应该说这样的设计从课程标准的角度来看定位是非常准确的。
刘老师的教学设计思路是先讲解秦统一的经过和原因分析,由教师展示统一经过,由学生思考完成统一的原因;然后展示秦统一后的疆域四个端点,在这里通过带着问题看录象:找出秦朝疆域的四个端点以及当时秦朝的人口数量,说明秦朝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从而引出如此广博的疆域秦始皇如何去加强统治和巩固统一,由此进入本课的重点内容,讲述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在讲解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时,采取这样的程序:教师出示角度、学生阅读教材、学生回答措施、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解释具体的内容,再师生合作分析该项措施的利弊。从上课的流程设计来看,这样的教材处理比较合理,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使这节课能够顺利地一环接一环地完成教学任务。
从课堂教学的实际来看,刘老师对这节十分重要的、十分烦琐、十分难上的《秦朝一统》把握还比较到位,基本按照自己的原先设计的程序组织教学,只是对人物的评价鉴于时间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课前多媒体的故障重启而损耗了部分课堂时间)没有深入组织教学,这个重要的环节刘老师是在下课铃响后匆匆带过的,主要的活动就是幻灯出示了如何评价历史人物的两点建议:1、要把历史人物的功过进行全面地分析,一分为二,看其历史活动对历史发展的作用是起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2、要史论结合不能空下结论。相信如果没有课前的损耗的话,刘老师肯定会对这个版块的教学进一步深入下去,因为对秦始皇的评价能
力的形成与否直接决定了学生在今后的课堂中能否自主地评价汉武帝、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历史人物。应该说“一分为二”的方法,“史论结合”的原则,“总论分论”的结构大多数学生都能理解,但在具体的评价过程中学生往往很难把握,这里教师最好能以秦始皇为例给学生一个示范。譬如“一分为二”学生都知道有好的也有坏的,但我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往往是定性的,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一般要有明确的指向。
总之,我觉得刘老师的这节《秦朝的统一》是一堂好课,还是比较真实地反映了他扎实的基本功和较强的教学能力,如果部分细节稍加处理的话,那就更加完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