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学作文】
【篇一】荔枝蜜教学设计
荔枝蜜教学设计
1
2
3
4
5
【篇二】荔枝蜜教学设计
荔枝蜜教学设计
篇一:荔枝蜜教学设计
《荔枝蜜》教学设计
(一).教学题目:《荔枝蜜》
(二).教学对象:八年级学生
(三).教学地点:多媒体教室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掌握生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3.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的构思技巧,理解本文以作者思想感情的变
化过程为线索、记叙和抒情紧密结合,从而表现和突出中心的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蜜蜂感情变化的过程,以及作者对蜜蜂倾
注深情的原因,使学生加深对劳动人民的认识和感情,并且学
习文中“蜜蜂”的无私奉献精神,启发、培养学生在学习生活
能力目标:通过对平常事物的体察,引发出富于哲理的思考
(六).教学难点:1.作者要赞美蜜蜂,赞美劳动人民,为什么要花大量文字描 写荔枝林、荔枝蜜?
2.作者是怎样逐渐从描写荔枝林过渡到赞美劳动人民的?
(七).教学方法:生字词讲解的方法:演示法,归纳法,实物法,
讲解课文的方法:朗读,复述,讲授,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
(八).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
(九).教学时数:2课时
(十).教具准备:多媒体
(十一).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安定课堂秩序,问好,检查出勤——(2分钟)
二.课堂导入:(3分钟)
老师问:同学们,这间教室是大家平时上课的地点,每一个物件都应该很了解了,
你就会发现一些深层次的东西。看到教室的多媒体、空调、桌凳、我想起了我父母那一代的学习条件是多么艰苦。
学生:(讨论)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杨朔在看到普通的蜜蜂时想到了什么?
三. 作者介绍:(3分钟)
四.生字词的讲解:(10分钟)
掐蜇黝啖嘤蠕褐酿颤
环抱 幻景 蠕蠕倚着糟塌 黑黝黝 嘤嘤嗡嗡 疙疙瘩瘩 沸沸扬扬
2.讲解词义:
掐:(动作演示)
嘤:拟声词,嘤嘤嗡嗡,(造句)苍蝇发出的嘤嘤嗡嗡的声音很讨厌。 蠕:(造句)毛毛虫在蠕动着。
酿:(图片展示酿酒的动作)
颤:抖
环抱:(动作演示)
倚着:(演示)倚着墙壁,倚着讲桌??
沸沸扬扬:像沸腾的水一样喧闹。
五.学习课文:
1.提问:(2分钟)
q: 之前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课文有多少个自然段?
(学生回答)
教师:总共是21个自然段。
3.学生默读课文,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并思考问题:(8分钟)
q:课文中作者对蜜蜂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经历了哪些阶段?
教学设想:学生回答,首先是不大喜欢,之后想要去看看,最后赞美蜜蜂。 (学生往往忽略最后一段:作者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
得出答案:不大喜欢——想去看看——赞美——梦见变成蜜蜂
4.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5分钟)
指定学生朗读第一段,思考问题:
q:文中的“往往”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说“往往”?
得出答案:“往往”的意思是常常,通常。“往往”说明了不是全部人都喜欢的,仍然有人不喜欢。
六.布置作业,准备下课:(2分钟)
复习生字词和第一自然段,思考问题:
q:为什么作者被蜇之后不是讨厌,只是不大喜欢?
q:为什么作者不大喜欢蜜蜂?
q:原谅蜜蜂后,作者对蜜蜂又是怎样的感觉?
附:板书设计
第四段(18—19):赞美劳动人民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堂:(3分钟)
组织教学,听写生字词,
二.回答第一课时布置的作业:(3分钟)
q:为什么作者不大喜欢蜜蜂?
q:为什么作者被蜇之后不是讨厌,只是不大喜欢?
教学设想:学生回答,因为作者觉得蜜蜂蜇人,自己也要死,所以觉得蜜蜂可怜
得出答案:(原文)大人告诉我说:蜜蜂轻易不蜇人,准是误以为你要伤害
q:原谅蜜蜂后,作者对蜜蜂又是怎样的感觉?
得出答案:(原文)可是从此以后,每逢看见蜜蜂,感情上疙疙瘩瘩的,总
三.分段学习:(30分钟)
q:为什么第一段作者还“不大喜欢”蜜蜂,到第五自然段的时候,就“我
不觉动了情,想去看看自己一向不大喜欢的蜜蜂”?
教学设想:由于这部分文字较多,学生如果没有理清思路,答案就会五花
八门,很杂乱。
得出答案:直接的原因是喝了香甜的荔枝蜜。
默读第二自然段,回答问题:
q:作者是如何写荔枝林的?为什么会这样?
教学设想:学生可能找不到,因为没有直接写荔枝林,而是写自己看到的幻景。 达的时间是在晚上而且是阴天。
浏览第三自然段,回答问题:
q:作者是怎样描写荔枝的鲜美的?
全面)
得出答案:作者先叙述自己对荔枝的看法,用也许,是可能而不肯定,语气婉 转,避免主观武断。
快速阅读第四自然段,回答问题:
q:文章用哪些方法来介结荔枝蜜?
教学设想:先说它的稀罕物儿,再写蜜蜂多,且忙着酿蜜,然后写吃荔枝蜜的好
得出答案:文章先写蜜蜂采花粉的繁忙,次写荔枝蜜的特点,最后从闻到、吃到、
q:作者写蜜蜂,为什么要写荔枝树,荔枝,荔枝蜜?
得出答案:写荔枝林的茂盛,是为蜜蜂酿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生活环境;写荔枝
甜香,才联想到蜜蜂,不觉动了情,想去看着一向不大喜欢的蜜蜂,
词语和句子:①成群结队的蜜蜂出出进进,飞去飞来,那沸沸扬扬的情景。 ②揭开一个木头蜂箱,箱里隔着一排板,每块板上满是蜜蜂,蠕蠕地爬着。
③蜜蜂这物件,最爱劳动??蜜蜂一年四季都不闲着。
④它们从来不争,也不计较什么,还是继续劳动、继续酿蜜,整日整月不
辞辛苦??
⑤一只蜜蜂能活多久???蜂王可以活三年,一只工蜂最多能活六个月。
思考问题:
q:这些句子描写了蜜蜂的哪些特点?
细长。
较。⑤写蜜蜂寿命很短。⑥写蜜蜂懂事。
q:在作者和老梁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蜜蜂什么样的品质?
得出答案:(总结)通过三问三答,突出蜜蜂勤奋不息的习性和舍身忘我、无私
设计意图:虽然蜜蜂寿命十分短暂,但是它仍然用它有限的生命去创造无限的成 果。
q:作者和老梁对话之后,作者想到了什么?
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在为人类酿造最
q:“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这句话怎么理解?
得出答案:渺小是从蜜蜂的体形而言的,高尚是从它辛勤劳动、无私奉献的
品德而言的,因而,它们看似矛盾,实则有机统一,在反差强烈的对
q:作者是如何由蜜蜂联想到劳动人民的?这种联想合理吗?
贵精神激动不已时,他又把视线望向远方,看到了立在水田里,
设计意图:以蜜蜂联想到劳动人民,突出表现他们舍己为人,不求回报的奉献精
q:第十八自然段作者主要写了什么?这一段可不可以删掉?
为在这一节中作者由蜜蜂联想到人,感情也由赞美蜜蜂到赞扬像蜜蜂
题。荔枝蜜教学设计
篇二:荔枝蜜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安定课堂秩序,问好,检查出勤——(2分钟)
二.课堂导入:(3分钟)
老师问:同学们,这间教室是大家平时上课的地点,每一个物件都应该很了解了,
你就会发现一些深层次的东西。看到教室的多媒体、空调、桌凳、我想起了我父母那一代的学习条件是多么艰苦。
学生:(讨论)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杨朔在看到普通的蜜蜂时想到了什么?
三. 作者介绍:(3分钟)
四.生字词的讲解:(10分钟)
2.讲解词义:
掐:(动作演示)
蠕:(造句)毛毛虫在蠕动着。
酿:(图片展示酿酒的动作)
颤:抖
环抱:(动作演示)
倚着:(演示)倚着墙壁,倚着讲桌??
沸沸扬扬:像沸腾的水一样喧闹。
【篇三】荔枝蜜教学设计
荔枝蜜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安定课堂秩序,问好,检查出勤——(2分钟)
二.课堂导入:(3分钟)
老师问:同学们,这间教室是大家平时上课的地点,每一个物件都应该很了解了,
那你们具体深入的思考过它们吗?对它们的认识不仅仅只停留在表面。 学生:(各抒己见)
老师:同学们都说的很对。其实我们身边的每一件物品,只要我们时时深入思考,
你就会发现一些深层次的东西。看到教室的多媒体、空调、桌凳、我想起了我父母那一代的学习条件是多么艰苦。看到现在的教室,宽敞明亮,我想到这所有的一切都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播放幻灯片:一只蜜蜂)你们看这只蜜蜂,你们想到了什么?
学生:(讨论)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杨朔在看到普通的蜜蜂时想到了什么?
三. 作者介绍:(3分钟)
杨朔(1913-1968),现代作家,山东蓬莱人。抗日战争时期,写过不少通讯和中篇小说;解放战争时期,担任过新华社特派记者,194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抗美援朝时期,写出优秀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1956年以后,从事外事工作,同时写了大量散文。重要作品有《雪浪花》《樱花雨》《荔枝蜜》《海市》《茶花赋》等。
四.生字词的讲解:(10分钟)
1.翻到生字词那一页,老师先教读,学生跟着读,然后抽学生认读,最后学生齐读。
2.讲解词义:
掐:(动作演示)
蜇:(造句)蜜蜂蜇了我一下。
黝:黑。
啖:吃。
嘤:拟声词,嘤嘤嗡嗡,(造句)苍蝇发出的嘤嘤嗡嗡的声音很讨厌。
蠕:(造句)毛毛虫在蠕动着。动作很慢的样子。
褐:颜色词。(幻灯片展示颜色)
酿:(图片展示酿酒的动作)
颤:抖
环抱:(动作演示)
幻景:原本不存在的景物,只是产生了幻觉看到的。(举例)在沙漠中我们看到的海市蜃楼,就是幻景。
蠕蠕:慢慢地爬。
倚着:(演示)倚着墙壁,倚着讲桌
糟蹋:损坏。
黑黝黝:非常黑,叠音词加强效果。
嘤嘤嗡嗡:同嘤嘤。
疙疙瘩瘩:比喻心里不舒服。
沸沸扬扬:像沸腾的水一样喧闹。形容人声喧扰。
五.学习课文:
生字词就讲到这里,有什么疑问或者不懂的地方,下课之后问老师,问同学,或者在我讲课文的时候提出来,我们一起巩固。
1.提问:(2分钟)
Q: 之前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课文有多少个自然段?
(学生回答)
教师:总共是21个自然段。没有标好的或者标错的同学先标好段落。
2.老师朗读课文,要求:老师朗读的时候, 学生认真听,并给文章分段,概括段落大意。(10分钟)
教学设想:第五段是过渡段,学生可能不知道分在前面还是分在后面,所以要让学生注意该处,看与上文联系紧密还是与下文联系紧密。
第一段(1):回忆自己被蜇而不大喜欢蜜蜂。
第二段(2—5):荔枝树的茂盛,荔枝的鲜美,荔枝蜜的香甜,想去看看蜜蜂。
第三段(6—17):参观蜂场,赞美蜜蜂。荔枝蜜教学设计
第四段(18—19):赞美劳动人民,表达了学习蜜蜂的愿望。
3.学生默读课文,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并思考问题:(8分钟)
Q:课文中作者对蜜蜂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经历了哪些阶段?
教学设想:学生回答,首先是不大喜欢,之后想要去看看,最后赞美蜜蜂。 (学生往往忽略最后一段:作者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其实最后一段才是作者感情的一种升华。)
得出答案:不大喜欢——想去看看——赞美——梦见变成蜜蜂
4.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5分钟)
指定学生朗读第一段,思考问题:
Q:文中的“往往”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说“往往”?
得出答案:“往往”的意思是常常,通常。“往往”说明了不是全部人都喜欢的,仍然有人不喜欢。去掉“往往”就不符合客观现实。
六.布置作业,准备下课:(2分钟)
复习生字词和第一自然段,思考问题:
Q:为什么作者被蜇之后不是讨厌,只是不大喜欢?
Q:为什么作者不大喜欢蜜蜂?
Q:原谅蜜蜂后,作者对蜜蜂又是怎样的感觉?
附:板书设计
第一段(1):不大喜欢蜜蜂。
第二段(2—5):想去看看蜜蜂。
荔枝蜜第三段(6—17):赞美蜜蜂。
第四段(18—19):赞美劳动人民
【篇四】荔枝蜜教学设计
荔枝蜜教学设计
<<荔枝蜜>>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热爱社会主义新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
2.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的构思技巧;通过对平常事物的体察,引发出富于哲理的思考,并以生动的画面烘托跌宕的情思,从而表现出歌颂新生活及其创造者的中心思想。
3.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及作用。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蜜蜂是画家的爱物”,但是咏赞蜜蜂的文学作品也很不少。今天我们学习的杨朔的散文《荔枝蜜》就是其中的一篇。作者赋予蜜蜂本能的活动以人生重要的哲理,从而升华了文章的中心思想,这是本篇的精髓,也是作者高尚的心灵独白,学习时请同学们认真体会。 板书:荔枝蜜 杨朔
(二)检查预习(出示小黑板、教学卡片、投影片均可)。
1.给加点的字注音,并注意它们的写法。
蜇了一下 啖 黑黝黝 蠕动 掐花 沸沸扬扬 倚着 不辞辛苦
疙瘩 提防 糟蹋 插秧 渺小 嘤嘤嗡嗡 酿造 朔
学生完成后明确。依次为:zh= d n y u r qi f i y c g dB d tB ch mi o y ng w ng ni ng shu
2.解释下列词语及加点的字。
黑黝黝 幻景 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
嘤嘤嗡嗡 沸沸扬扬 蠕动 稀罕 提防 渺小
高尚 小生灵
对以上词语的理解请参照有关资料和工具书,答案略。
(三)教师范读课文。
(四)让学生默读课文。默读的过程中思考:作者对小蜜蜂的思想感情前后有哪些变化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组织学生讨论。略。
讨论后明确。要点:作者对蜜蜂的感情变化过程是:从总不大喜欢,到想去看看蜜蜂,赞赏蜜蜂,到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感情是因事而发的。因为小时候被蜜蜂蜇过而不大喜欢蜜蜂。因为看到了茂密的荔枝树,喝到了香甜的荔枝蜜,才动了情,想去看看一向不大喜欢的蜜蜂。因为参观了“养蜂大厦”,看到了蜜蜂的辛勤劳动,了解了蜜蜂的生活习性(最爱劳动,一年四季都不闲着;酿的蜜多,自己吃的却有限;从来不争,不计较什么,继续劳动,继续酿蜜,整日整夜不辞辛苦),于是“不禁一颤”,发出了“多可爱的小生灵啊”的由衷赞叹。因为看到了在水田里辛勤劳动的农民,联想到香甜的荔枝蜜和勤劳的蜜蜂,认识到劳动人民正在用辛勤的劳动创造着社会主义的幸福生活,进而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以表达自己喜爱蜜蜂,热爱生活,要向劳动人
民学习的思想感情。由此不难看出,文章是以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表现中心思想的。
板书:
不大喜欢→想去看看→由衷赞叹→梦中变作蜜蜂——线索
(五)讨论:根据作者对蜜蜂思想感情的变化,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概括出每部分大意。 讨论后明确:
根据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可以把文章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从回忆小时被蜜蜂蜇引出不大喜欢蜜蜂;第二部分(2~5段):喝了香甜的荔枝蜜,想去看看蜜蜂;第三部分(6~17段):了解了蜜蜂的生活习性,赞赏蜜蜂,“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第四部分(18~19段):赞美劳动人民,表达了学习蜜蜂的愿望。
(六)布置讨论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写出简要发言提纲,以备讨论时发言。
1.作者先后写了荔枝林的茂密、荔枝果的鲜美、荔枝蜜的甜香、蜜蜂的辛勤、农民的劳动。从结构上看,这几者的关系是什么?这和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又是什么关系?
2.作者开头提到对蜜蜂“总不大喜欢”,为什么结尾却说“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开头和结尾是矛盾的吗?为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3.怎样理解“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
4.本文以作者对蜜蜂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全文,为什么标题却用“荔枝蜜”?这标题的含义是什么?
5.课文要表现的中心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表现这一中心的?
(七)就上面所布置的思考题进行讨论。
1.作者先后写了荔枝林的茂密、荔枝果的鲜美、荔枝蜜的甜香、蜜蜂的辛勤、农民的劳动。从结构上看,这几者的关系是什么?这和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又是什么关系?
组织学生讨论后明确要点:从结构上看,这几者有个层层铺垫的关系。写荔枝树的茂密,想到吃荔枝果,然而还不到荔枝的成熟季节,于是喝了清香甘美的荔枝蜜;由荔枝蜜的甜香想到参观养蜂场,了解到蜜蜂的辛勤。由蜜蜂的辛勤联系到劳动人民的伟大。前者是后者的铺垫,又是引出后者的条件。写荔枝林、荔枝蜜,为写蜜蜂作铺垫,写蜜蜂又为写田野中正在劳动的农民作铺垫。
结构是为内容服务的。层层铺垫,正是为赞美蜜蜂,赞美劳动人民的勤劳。这样,不但使文章波澜起伏,摇曳多姿,而且使得作者讴歌劳动人民的中心得以充分的表现。
板书:林茂、蜜甜→蜜蜂勤劳→农民忘我
2. 作者开头提到对蜜蜂“总不大喜欢”,为什么结尾却说“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开头和结尾是矛盾的吗?为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组织学生讨论后明确要点:作者开头对蜜蜂不大喜欢,喝了荔枝蜜,看到了蜜蜂的劳动,了解了蜜蜂的生活习性后,就情愿做一只小蜜蜂,可见甜美的新生活,以及新生活的创造者的辛勤劳动和无私奉献精神有多么强大的感染力。
这样写并不矛盾,而是一种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不仅使文章首尾呼应,浑然一体,而且使感情变化的线索更加鲜明、突出,有助于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
3.怎样理解“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
讨论后明确要点:“渺小”是从蜜蜂是个小生灵,生命短暂来说的。“高尚”是指它勤无私的美德,它对人类的贡献来说的。
4.指导学生朗读、背诵第17段。
5.本文以作者对蜜蜂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全文,为什么标题却用“荔枝蜜”?这个标题的含义是什么?
组织学生讨论后明确要点:以“荔枝蜜”作标题,一是因为喝了香甜的荔枝蜜,才想去看看一向不大喜欢的蜜蜂。即由荔枝蜜引出叙述的中心。二还包含着这样的意思:香甜的荔枝蜜是蜜蜂辛勤劳动的结晶;社会主义生活像荔枝蜜一样甜美,幸福生活的创造者是我国的劳动人民。
6.课文要表现的中心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表达这一中心的?
组织学生讨论后明确要点:本文的中心思想是通过对荔枝蜜香甜和蜜蜂无私奉献的赞美,讴歌社会主义新生活,讴歌为它付出辛勤劳动的普通劳动者,并表达自己愿意成为一名为新生
活献身的普通劳动者的愿望。借物抒情是本文写作的一个基本特点。写荔枝蜜的甜美,令人想到生活的幸福,由“蜜”的甜美,想到它的酿造者——蜜蜂的辛勤,由蜜蜂想到“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生活的蜜”的劳动人民,最后写到自己也愿变成一只蜜蜂。这样,作者借对物的层层赞美,水到渠成地表达了文章的中心。
借物抒情是本文表现中心的一个基本方法。除此以外,还应注意到生动形象的语言所起的巨大作用。没有又浓又翠的青山绿水画,就引不出如同小山一样重叠起伏的幻景,也就很难表现出与“感情上疙疙瘩瘩”迥然相异的惊喜之情,而荔枝蜜的甜美也就很难产生对读者的巨大感染力。没有娓娓道来,如话家常的笔触,就很难使读者和作者一道去分享生活的乐趣,很难使“生活都是甜的”这一点睛之笔不知不觉地渗入读者心田,并产生共鸣。至于写蜜蜂的繁忙令人肃然起敬,写蜜蜂的寿限扣人心弦,写水田农民的叠加画面使读者进入悠远清新的意境,这些生动形象的语言,对本文中心的表现也都是举足轻重的,应当在朗读中反复体会。
板书:
歌颂甜美的生活→歌颂生活的创造者→愿做生活的创造者→中心
7.指导学生朗读、背诵第18段。
8.小结。
杨朔是一位有影响有成就的优秀散文家。他的散文独具特色。他善于从现实生活中选取题材,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他的散文构思新颖,立意深刻,常常采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他的散文语言精美、含蓄、新巧,音韵和谐,具有艺术魅力。
观察事物是写作的基本功。“看、问、想”是观察的基本方法。如作者在参观养蜂场的过程中:看到蜜蜂出出进进,飞去飞来的沸沸扬扬的情景,想到“说不定蜜蜂也在赶着建设新生活呢”。又如,文中几次写“我就问道”,“我又问道,“我想起一个问题,就问”,“我不禁一颤”(想到)等等。
我们在平日的生活中,要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并通过对平常事物的体察,引发出对生活哲理的思考。
9.布置作业。
对周围某一事物认真观察之后,写一篇观察随笔,观察时注意反复思索,引发出一点对生活哲理的思考。
字数为500左右即可。
【板书设计】
荔 枝 蜜
不大喜欢→想去看看→由衷赞叹→梦中变作蜜蜂
(感情变化)→线索
林茂、蜜甜→蜜蜂勤劳→农民忘我
↓ ↓ ↓
歌颂新生活→歌颂创造者→愿做创造者
(借物抒情)——中心
【篇五】荔枝蜜教学设计
荔枝蜜教案2
教学目的:
一、引导学生理解本文以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为线索、记叙和抒情紧密结合,从而表现和突出中心的写作方法。
二、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蜜蜂的感情变化的过程和倾注了一腔深情的原因,加深同学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一、教学难点:
(一)作者意在赞美蜜蜂从而赞美劳动人民,为什么又花了很多笔墨描写荔枝林、荔枝果、荔枝蜜?
(二)参观养蜂场,是以什么为顺序展开描写的。
二、教学重点:
(一)围绕中心组织材料,形散而神不散;
(二)记事和抒情的紧密结合。
三、布置课前预习:
(一)指定一些生字、生词要同学注音、注释;
(二)作者对蜜蜂看法的变化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在阅读思考过程中把书上有关的语句用铅笔划出来;
(三)作者赞颂蜜蜂有何用意?请引述课文有关的语句谈谈你的看法。
(四)安排两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在预习的基础上理清全文线索并分段;分析第一、第二段解决教学的难点。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简介作者:
《荔枝蜜》(板书),这是一篇出色的散文,作者杨朔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他象蜜蜂那样辛勤,给我们“酿造了很多象蜜一样香甜的抒情散文”。可是这样一位品德高尚、才华出众的作家,在十年内乱中受到了残酷的迫害,于一九六八年八月三日过早地离开了我们,终年才五十五岁。粉碎“四人帮”后新编的《杨朔散文选》已出版。
二、生字注音:
出示小黑板、请同学注音。教师领读正音后集体读。板书的生字是:
掐(qiā)蜇(zhē)黝(yǒu)
啖(dàn) 嘤(yīng)蠕(rú)
褐(h)酿(niàng)颤(chàn)
下列词释义:(书上没有注释的,查字典解决)
环抱 黑黝黝 幻景 嘤嘤嗡嗡 蠕蠕
倚着(yǐ)糟塌 疙疙瘩瘩 沸沸扬扬
三、检查预习课文的情况,引导学生清理全文的线索,初步了解全文的结构:
(一)问:作者对蜜蜂看法的变化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要引导学生准确地引述课文中的语言来回答)
教师归纳后板书:
①不大喜欢蜜蜂
②想去看看蜜蜂
③赞赏蜜蜂
④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
(二)教师进一步阐释,作者是以自己对蜜蜂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为线索展开描写、安排结构的。分段时要考虑到内容的单一性和完整性,全文可分为四个段落:第一段即第1自然段,第二段包括2至3自然段,第三段从第6自然段起至“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止,最后两个自然段是第四段。
在对全文概貌有了初步了解后,还要进一步去理解各个段落写些什么,怎样为表现全文的中心思想服务。怎样读懂各个段落呢?要弄清它的层次,读懂一些重要的语句。
四、讲读分析第一段。
(一)指定一位同学朗读。要求其他同学听朗读后思考讨论:先前作者为 什么“总不大喜欢”蜜蜂。请用概括的语言说说原因。
同学发言后教师归纳:因为小时候被蜇。
(二)进一步分析几个词语,理清段落的层次。
1.一开始,叙述一个事实:花鸟草虫,凡是上得画的,原物叫人喜爱,&127;这是个判断。问:可是为什么“叫人喜爱”前边加上“往往”?“往往”是什么意思呢?&127;“往往”是“常常”“常常”并非“全部”。如果去掉“往往”,&127;全句的意思就变成任何花鸟草虫都叫人喜爱。这种说法就不准确、欠客观,过于绝对化。
2.既然上得画的往往也叫人喜爱,蜜蜂是画家的爱物,顺着这个意思写下来,应该是“我也喜爱蜜蜂”,可是,作者说出了个相反的意思:“不大喜欢”。问:哪一个字起了这个转折的作用?“却”。去掉“却”字,转不出这个不合一般情理的意思。可见,这个虚词的语法作用很重要。
3.为什么不大喜欢?小时候被蜇。被蜇后不是恨死它而只是“不大喜欢” 问: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大人告诉我“一蜇,它自己就耗尽了生命。也活不久了”。因而可怜它、原谅它了。不过感情上还没有完全转过来,还是“疙疙瘩瘩的,总不怎么舒服”。
五、讲读分析第二大段:
(一)问:从“总不大喜欢”变为“不觉动了情,想去看看蜜蜂”的原因是什么?(这一部分是理解上的难点,如果同学说的很杂乱、不准确。要引导同学去理解各个自然段的重点,如果答得很简要——吃了香甜的荔枝蜜,也要进一步提出“为何要写荔枝林、荔枝果”,体会作者写作的意图。)同学讨论后教师归纳:直接的原因是喝了香甜的荔枝蜜。吃蜜想蜂,动了情,因而想去看看。
那为什么还要写荔枝林的茂盛、荔枝果的鲜美呢?①这是从作者的生活实际出发。到广东从化温泉小住几天,首先看到的是林。由林想到果。可是吃不上果,而吃果蜜正是时侯。这样层层写来,曲折而又环环相扣。②这样写还体现了作者的严密构思;写荔枝林茂盛,是为蜜蜂酿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生活环境;写荔枝果的鲜美,是为写荔枝蜜的香甜作了渲染;果是那样鲜美,&127;采它的花粉酿成蜜必定香甜。
(二)进一步引导同学体会这三个自然段的语句和写法:
1.请一同学朗读第2自然段,听读后请同学思考讨论:为什么把荔枝林写成“黑黝黝的小山”?答后教师阐释:因为到的时间是在晚上而且是阴天。这样写,更能突出荔枝林的茂密。
2.请一同学朗读第3自然段,听读后请同学思考讨论:怎样写荔枝果的鲜美?答后教师荔枝蜜教学设计
阐释:作者先叙述自己对荔枝的看法,用“也许”,是可能而不肯定,语气较婉转,避免主观、强加于人,其次,引述苏东坡的词句作证明。最后写自己吃不上的惋惜心情。问:哪些词语最能表现作者这种心情呢?“偏偏”,“等不及”。(转载自第一范文网,请保留此标记。)惋惜了情深、想吃之意就更切。事实是吃不上,这就为喝蜜动情作了充分的渲染。
3.请一同学朗读第4自然段,听读后请同学思考讨论:从哪些方法来介绍荔枝蜜?讨论后教师归纳:先写蜜蜂采花粉的繁忙,次写荔枝蜜的特点,最后从闻到、吃到、想到各个方面写蜜的香甜,如同水到渠成。作者动了情,想去看看蜜蜂。这是作者对蜜蜂思想感情的一次大变化。
六、布置作业:
1.背诵第一大段,流畅朗读第二大段。
2.口答:为什么写荔枝蜜香甜之前要先写荔枝林的茂盛和荔枝果的鲜美?
3.预习第三、四段并思考:
①作者以什么为顺序写参观养蜂场的经过?
②作者赞颂蜜蜂的用意何在?
4.根据拼音,在括号内填入适当的字:
mì(蜜)蜂 mì(密)得不透缝
一kē(颗)荔枝 一kē(棵)荔枝树
zhng(重)要 chng(重)复
tí(提)倡 dī(提)防
diào(调)查 tiáo(调)上一杯
5.给加黑词注上多种读音:
①中看zhng(zhōng)
②不透缝fng(fng)荔枝蜜教学设计
③大约得三个月děi(d,de)
④最恶wù(,ě,wū)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分析最后两大段;总结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
教学内容和步骤:
复习检查:
一、请一同学背诵第1自然段。
二、讲解分析第三大段。
(一)从“不大喜欢”到“动了情”想去看看。看了以后怎么样呢?请一位同学朗读“我不禁一颤”的段落。这里写了四句话,头一句,作者直接抒发了感情,认为它“多可爱”;为什么“可爱”?二、三两句从蜜蜂和人的关系上说明。第四句又进一步赞颂它“多么高尚”的品德。此时,作者已把蜜蜂人格化了。
(二)作者到底看到些什么,怎会产生感情上的飞跃?请同学默读一遍,说说作者参观“养蜂大厦”的顺序。讨论后教师归纳:由远及近,先外后内。
(三)参观“养蜂大厦”,直接写蜜蜂的有哪些语句,请划出来,并概括说明这些语句说明什么。请一同学朗读写 “养蜂大厦”的两个自然段。听后讨论,教师归纳:“成群结队的蜜蜂出出进进,飞去飞来”“沸沸扬扬”“工蜂都愿意用采的花精供养”蜂王。这些语句说明它们辛勤、无私。
(四)接着写作者的三次发问,老梁的三次作答,更具体写了蜜蜂的生活特性。其中这些语句是很动人的:“老梁说:蜜蜂这东西,最爱劳动。广东天气好,花又多,蜜蜂一年四季都不闲着。酿的蜜多,自己吃的可有限。每回割蜜,留下一点点,够它们吃的就行了。它们从来不争,也不计较什么,还是继续劳动,继续酿蜜,整日整月不辞辛苦”
(五)小结,先写自己所见,再写自己的所闻,因而很自然地抒发了自己的感情,为蜜蜂唱赞歌:形体虽“渺小”,品格却无比“高尚”。
三、讲解分析第四段:
(一)作者在赞美蜜蜂的时候,已经把蜜蜂人格化了。如“都愿意”啊,“从来不争”啊,“也不计较什么”啊,“对人无所求”啊,“不是为自己”、&127;“而是为人类”啊等等。为什么呢?原来作者写蜜蜂,其实也是在写劳动人民。&127;劳动人民的品质在蜜蜂身上得到表现,蜜蜂的形象就是劳动人民的化身。&127;作者怎样进一步来表现心中这一想法呢?
【篇六】荔枝蜜教学设计
荔枝蜜
《荔枝蜜》教案 作者:李初光.
【教学目的】
德育点:学习文中“蜜蜂”的无私奉献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社会主义新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
知识点: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及作用;文章的选材特点以及思路脉络;学习和了解借物抒情的写法。
技能点: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的构思技巧;理解文章围绕中心组织材料、首尾呼应的结构特点。
【教学重点】
在朗读中注重感悟,领会作者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通过联想揭示文章主旨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
借物抒情的表现方法;通过对平常事物的体察,引发出富于哲理的思考,并以生动的画面烘托跌宕的情思,从而表现出歌颂新生活及其创造者的中心思想。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非常出色的散文。文章通过采访从化温泉蜂场的记叙,借赞美荔枝蜜的甜香和蜜蜂的勤劳,饱含激情地沉歌了社会主义新生活和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创造,流露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真挚感情。本文寓于诗情画意,文字优美。教学重点宜放在引导学生朗读上,在朗读中注重感悟,领会作者从"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通过联想,揭示文章主旨的写作特点。
安排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入新课。
(用投影仪放映出唐诗《过华清宫》绝句的字幕及画面,学生齐读)“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牧的名作,它辛辣地鞭挞了唐玄宗和杨贵妃骄奢淫逸的生活。荔枝是极难保鲜的,杨贵妃为了吃到新鲜的荔枝,不惜让人快马加鞭,从千里之外的广东进贡荔枝,以致马都累死了。由此可见荔枝的美妙可口。而著名作家杨朔不但感受到荔枝的美妙可口,更感受到荔枝蜜的美妙可口。(板书课题、作者。)
2、介绍作者。
杨朔(1913-1968),现代作家,山东蓬莱人。抗日战争时期,写过不少通讯和中篇小说;解放战争时期,担任过新华社特派记者,194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抗美援朝时期,写出优秀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1956年以后,从事外事工作,同时写了大量散文。重要作品有《雪浪花》《樱花雨》《荔枝蜜》《海市》《茶花赋》等。
二、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教师范读全文。要求学生标注各自然段序号,并划出难字生词。
2.解决字词障碍。 释义并注音:轻易 出众 中看 提防 黑黝黝 疙疙瘩瘩 嘤嘤嗡嗡 沸沸扬扬
3.思考一: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和第19自然段,学生思考,这两个自然段所包含的感情是什么?本文的行文线索是什么?
点拨:这两节是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第1自然写我从小不大喜欢蜜蜂,第19自然写我变成小蜜蜂,体现赞美之情。这样写,看似矛盾,其实不然。这是作者有意安排的结构,采用欲扬先抑的方法,使情节曲折,引人入胜,耐人寻味。本文就是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
线索组织材料的。结合课后练习一,不难把握感情变化的过程:不大喜欢-想去看看-赞赏蜜蜂-梦见自己变成小蜜蜂。
思考二:全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点拨:文章的题目叫“荔枝蜜”,但是,荔枝蜜并不是本文着重描写的对象。作者从此生发开来,立意在赞颂酿造这荔枝蜜的蜜蜂,进而自然联系社会生活,道出引人深思的人生哲理。分段时要考虑到内容的单一性和完整性。
依据作者感情的变化,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作者过去对蜜蜂怀有成见,感情隔膜。
第二部分(2-4段),写荔枝的茂盛、荔枝的鲜美和荔枝蜜的甜香。
第三部分(5-18段),写蜜蜂采花酿蜜的情景以及对蜜蜂的赞美。
第四部分(第19段),产生联想,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
三、表情朗读,研习课文。
要在学生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文章各部分的内容,体会其中的感情,初步读出文章之味。朗读时,可以根据需要,采用默读、诵读、点读、齐读、指名朗读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思考以下问题:
1、 第一部分中体现“我”对蜜蜂感情的词句有哪些?为什么“我”总不大喜欢蜜蜂?课文
以“不大喜欢”蜜蜂开头,引出后文对蜜蜂感情变化的记叙,这样开头有什么好处? ——表示感情的词语有“总不大喜欢”“疙疙瘩瘩”“总不大舒服”等,因为小时候上树掐花,被蜜蜂蜇痛了,所以“总不大喜欢”。(注意“总不大喜欢”“总不大舒服”中的两个“总”字,说明“我”是一直没有好感。)这样的开头,欲扬先抑,使文章情节曲折生动,且起笔舒徐,不觉突然。
2、 从“总不大喜欢”变为“不觉动了情”的原因是什么?
——直接原因是喝了甜香的荔枝蜜,吃蜜想蜂,才“不觉动了情”,想去看看蜜蜂。(这里是理解上的难点,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各个自然段的重点,进行讨论。)
3、 速读“我”与老梁的对话,画出表现蜜蜂特性的词句,思考这些词句表现出蜜蜂的什么
精神?
——在“我”与老梁的三问三答中,写蜜蜂的主要词句有“一年四季都不闲着”“酿的蜜多,自己吃的可有限”“从来不争,也不计较什么”“最多活六个月”等。这些词句概括了蜜蜂辛勤创造的好习性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4、 作者是如何由蜜蜂联想到人的?这种联想是否合理呢?
——①作者通过视点转移的办法来完成两个事物的衔接。当作者为蜜蜂的可贵精神激动不已时,他又把视线“望”向远方,看到了“立在水田里,辛勤地分秧插秧”的农民,这样自然地由蜂写到了人。②这种联想是非常合理的。因为人和蜂之间具有共同的特点,即辛勤劳动,无私奉献,“为自己,为别人”,酿造生活的蜜,他们都具有相同的崇高美好的品德。
四、布置作业,练习巩固
1.整理课文中的难字生词,并将“中看、出众、提防、疙疙瘩瘩”连词造句,写成一段话。
2.背诵第1段和苏轼的《惠州一绝》。
3.熟读课文,深入体会文章内容。
第二课时
一、 复习检查,衔接导读。
让学生拼读、解释一些词语:沸沸扬扬、嘤嘤嗡嗡、疙疙瘩瘩、蠕蠕、中看。 检查学生背诵课文情况。
二、 跳读课文,品味文彩。
在第一、二步阅读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对基本的内容有了较好的把握。第三步通过跳读品味,理解文章深层的精要之处。阅读过程中,主要采用跳读、点读的方法,择其精要之处朗读。
思考以下问题:
1. 文章开头提到对蜜蜂“总不大喜欢”,结尾却说“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
这是自相矛盾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作者开头对蜜蜂不大喜欢,喝了荔枝蜜,了解蜜蜂的生活习性后,就情愿做一只小蜜蜂,可见甜美的生活以及新生活的创造者有多么强大的感染力。这样写并不矛盾,而是一种欲扬先抑的手法,不仅使文章首尾呼应,浑然一体,而且使感情变化更加鲜明突出,有助于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
2. 作者先后写了荔枝林、荔枝、荔枝蜜,这些和写蜜蜂有什么关系呢?
——写荔枝林的茂盛,是为蜜蜂酿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生活环境;写荔枝的鲜美,是为写荔枝蜜的甜香作渲染,果是那样鲜美,酿成的蜜必定甜香;而甜香的荔枝蜜才使作者动了情,从而引出了下文。
3. 如何理解“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
——“渺小”是就蜜蜂的形体而言的,“高尚”是就它辛勤劳动、无私奉献的品德而言的。因而,它们看似矛盾,实则有机统一,在反差强烈的对比中,赞美了蜜蜂的美德。
4. 第18自然段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删去后虽然语意仍然连贯,但文章意境大不一样。因为这一节中作者巧妙地由蜜蜂联想到人,感情由赞美蜜蜂转到赞颂像蜜蜂一样辛勤创造、无私奉献的广大劳动人民,起到画龙点睛,开阔意境,深化主题的作用。行文至此,作者托物言志,以物喻人的意图已很明显。如果删去第18自然段,则仅仅为赞扬蜜蜂的一般散文了。
5. 文章表现的中心思想是什么?采用什么方法来表达中心?
——本文通过对荔枝蜜的香甜和蜜蜂辛勤创造、无私奉献的赞美,热情赞颂了为建设社会主义新生活而辛勤劳动、无私奉献的广大劳动人民,强烈抒发了作者愿意投入到劳动人民的行列中的感情。为了表达这一中心,作者采用借物抒情的方法层层推进,由荔枝蜜的甜美联想到荔枝蜜的酿造者——蜜蜂,由蜜蜂联想到劳动人民,最后写到自己也愿意变成一只蜜蜂。这样,作者借助联想,托物言志,由物及人,借物喻人,水到渠成地表达了文章的中心。
三、精读课文,情趣赏析。
1.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2.配乐朗诵有关段落(或组织朗读比赛),进一步感受文章的感情。
3.学生自由朗读时,教师注意巡堂,解决个别疑难问题。
四、课文总结,教学回顾。
1、杨朔是当代一位享有盛誉的散文作家。他的散文善于从生活中选取材料,表达一个深刻的主题。他的作品构思别具一格,常采用借景抒情、象征等表现手法,寓深厚于平淡之中,语言精美、含蓄、精巧,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2、“蜜蜂是画家的爱物”,咏赞蜜蜂的文学作品也很不少。今天我们学习的杨朔的散文《荔枝蜜》却赋予蜜蜂本能的活动以人生重要的哲理,从而升华了文章的中心思想,这是本篇的精髓,也是作者高尚的心灵独白,学习时请同学们加强领会,认真体味文章中诗的意境,感情变化的描写和富有情趣的语言,以及
浅中有深、淡中有味的风格。
3、观察事物是写作的基本功。“看、听、问、想”是观察的基本方法。如作者在参观养蜂场的过程中:看到蜜蜂出出进进,飞去飞来的沸沸扬扬的情景,想到“说不定蜜蜂也在赶着建设新生活呢”;又如,文中几次写“我就问道”,“我又问道”,“我想起一个问题,就问”,“我不禁一颤”(想到)等等。 我们在平日的生活中,要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并通过对平常事物的体察,引发出对生活哲理的思考。
五、布置作业,强化读写。
1、诵读全文,背诵第17、18、19自然段。
2、思考完成“练习三、四”。
3、对周围某一事物认真观察后,借鉴课文的写作技法,写一篇随笔,注意反复思考,引发出对生活哲理的思考。题目目拟,字数5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荔 枝 蜜 杨朔
不大喜欢→想去看看→由衷赞叹→梦中变作蜜蜂(感情变化)→线索 林茂蜜甜→蜜蜂勤劳→农民忘我
↓ ↓ ↓
歌颂新生活→歌颂创造者→愿做创造者(借物抒情)——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