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知识建构体系 怎么建构知识体系

小学作文 zuowen 2浏览

【 – 小学作文】

【篇一】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知识建构体系

七年级语文下册知识总结

七年级下学期字词复习提要

确凿(záo)菜畦(qí) 桑葚(shn) 蟋蟀书塾斑蝥(máo) 臃肿(yōngzhǒng) 攒(cuán) 人迹罕(hǎn)至秕谷系人声鼎(dǐng)沸倜傥(tìtǎng) 盔甲脑髓(suǐ)

鸡毛掸(dǎn)子咻咻( xiū)玉簪(zān)花骊(lí)歌花圃(pǔ)

木屐(jī) 讪(shàn)笑嫉妒(jídù) 来势汹汹

瞬息荒草萋萋

山巅(diān) 澎湃(pngpài) 狂澜屏障哺(bǔ)育

郝叟(hǎosǒu) 哽(gěng)住懊悔(àohuǐ) 祈祷(qídǎo)

逼狭崎岖阻抑回环曲折亦复如是

炽(chì)痛嗥(háo)鸣谰(lán)语亘(gn)古默契怪诞(dàn) 污秽(huì) 田垄蚱蜢

马革裹尸宰(zǎi)割夐(xing) 铤(tǐng) 筹划

彷徨(pánghuáng) 可歌可泣(qì) 鲜(xiǎn)为人知当之无愧锋芒毕露家喻户晓妇孺(rú)皆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锲(qi)而不舍群蚁排衙(yá) 迥(jiǒng)乎不同气冲斗(dǒu)牛赫(h)然衰微兀兀(wù)穷年沥(lì)尽心血潜心贯注慷慨淋漓一反既往

重荷踌躇(chuchú) 磐(pán)石深邃(suì) 惹(rě)人注目

荒谬(miù) 滑稽(jī) 脚踝(huái) 义愤填膺(yīng) 忘乎所以寻欢作乐

归省(xǐng) 潺潺(chán) 行辈惮(dàn) 絮叨 (xùdāo) 撺掇(cuānduo) 凫(fú)水依稀弥散蕴藻(zǎo) 缥缈(飘渺)旺相(xiàng) 撮(cuō) 乌桕树棹(zhào) 楫(jí) 踱(du)步

亢(kàng)奋晦暗羁绊(jībàn) 蓦(m)然冗(rǒng)杂叹为观止戛(jiá)然而止飞溅(jiàn) 烧灼(zhu) 大彻大悟

水门汀(tīng) 撇(piē) 蘸 (zhàn) 幽暗惬(qi)意疏密包罗朱砂口头禅(chán) 参差(cēncī)不齐

本色当行(háng) 颦蹙(píncù) 粲(càn)然嗔(chēn)视叱咤(chìzhà)风云尽态极妍(yán) 花鬘(mán)斗薮(sǒu)咿哑(yīyǎ) 静穆(mù) 端凝浑身解(xi)数息息相通离合悲欢

拽(zhuài) 毛骨悚(sǒng)然怏怏(yàng)不乐毋(wú)宁吞噬(shì) 语无伦次羸(li)弱告罄(qìng) 无垠(yín) 癫(diān)狂凛冽(lǐnli) 销蚀(shí) 步履(lǚ) 遗孀(shuāng) 坚持不懈风餐露宿夜不成眠精疲力竭闷闷不乐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姗姗来迟忧心忡忡(chōng) 疲惫不堪畏缩不前鲁莽大胆念念有词语无伦次精打细算与其毋宁

冻饿之虞(yú) 斫(zhu) 泅(qiú) 作践沮(jǔ)丧搁浅斫痕抵御愁闷孤立无援闻所未闻郑重其事知足安命不毛之地不可思议聊以自慰

砭骨(biān) 履践(lǚ) 崔嵬(cuīwēi) 养精蓄锐齐心协力头昏眼花腰酸背痛勇往直前 阴霾(mái)余暇(xiá) 疆域迫不及待孜孜(zī)不倦刚毅不屈梦寐以求

巢瞅(chǒu) 雏(chú) 眼睑(jiǎn) 眸子呷(xiā) 垂蔓流泻斑斑驳驳生意葱茏

进退维谷咩(miē) 苍穹(qing) 悲怆(chuàng)娴(xián)熟略胜一筹肌腱逞能恍惚甜腻一尘不染眼花缭乱秩序井然

抽搐(chù) 石破天惊不羁铰(jiǎo) 沟壑(h) 劝诱叽叽喳喳

剽悍(piāohàn) 慷慨以赴窥伺(kuīsì) 羁绊(jībàn) 疮痍(chuāngyí) 阔绰(chu) 观瞻(zhān) 项鬣(li) 庇荫(bìyìn) 遒(qiú)劲妒忌(dùjì) 相得益彰(zhāng) 觑(qù) 疆场驯(xùn)良勇毅迎合枉然妍丽犷(guǎng)野畸(jī)形颚()骨有过之而无不及

确凿:确实。轻捷:轻快。鉴赏:鉴定和欣赏。人迹罕至:少有人来。迹,足迹、脚印。罕,稀少。人声鼎沸:形容人声喧闹。鼎,古代一种铜铸的锅,一般三足两耳。沸,水开。鼎沸,

本意是锅里的水烧开了,发出响声。

骊歌:告别的歌。

讪笑嫉妒来势汹汹

炽痛:热烈而深切。嗥鸣:(野兽)大声嚎叫。谰语:没有根据的话。亘古:远古。污秽:肮脏的东西。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战场。

夐:辽远

铤:疾走。

曛:昏黄

燕然勒功:燕然,山名。勒功,刻石记功。

妇孺皆知:妇女和小孩子都知道。

鞠躬尽瘁: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力量。鞠躬,小心谨慎的样子。

锲而不舍:镂刻不停,比喻有恒心,有毅力。锲,刻。

兀兀穷年:辛辛苦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兀兀,劳苦的样子。穷年,终年,一年到头。 群蚁排衙:这里指整齐地排列着。衙,衙门。

迥乎不同:很不一样。迥,差得远。

气冲斗牛: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斗牛,星宿名,泛指天空。

杂乱无章:又多又乱,没有条理。踌躇:犹豫。

磐石:厚而大的石头。

义愤填膺:胸中充满了正义的愤恨。膺,胸。

归省: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惮:怕,畏惧。絮叨:翻来覆去地说。撺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委实:实在。依稀:隐隐约约。自失:(听得出神)忘了自己。弥散:弥漫消散。漂渺(飘渺、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旺相:茂盛

亢奋:极度兴奋。晦暗:昏暗。课文指迷惘、糊涂的意思。羁绊:缠住不能脱身,束缚。羁,约束。蓦然:突然,猛然。冗杂:繁杂。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戛然而止:声音突然中止。烧灼大彻大悟

幽暗惬意参差不齐

本色当行:做本行的事,成绩十分显著。颦蹙:皱着眉头,形容忧愁的样子。粲然:笑容灿烂的样子。嗔视:生气地看。叱咤风云:形容威力极大。尽态极妍:使仪态和丽质最充分地显示出来。花鬘斗薮:形容舞蹈者的舞姿和服饰都很优美。鬘,形容头发美。斗薮,摇动、振落。息息相通:连呼吸都是共通的,形容彼此关系非常密切。

毛骨悚然:形容十分恐惧。悚然,恐惧的样子。怏怏不乐:形容不满意或不高兴的神情。毋宁:不如。吞噬:吞食。语无伦次:话讲得很乱,没有条理。羸弱:瘦弱。告罄:指财物用完。

冻饿之虞:虞,忧虑。斫痕:砍、削的痕迹。泅:游泳。

不毛之地聊以自慰

砭骨: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觉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剧烈。履践:踩踏。崔嵬:形容山高大雄伟。养精蓄锐

阴霾:空气中悬浮着大量的烟尘等微粒而形成的混浊现象。课文指压抑、沉闷的气氛。孜孜不倦梦寐以求

斑斑驳驳: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课文指颜色深浅不一的意思。

生意葱茏:形容草木生机盎然,茂盛青翠。眼睑:眼皮。

进退维谷:无论是进还是退,都是处在困境之中。维,是。谷,穷尽,指困境。悲怆:非常悲伤。娴熟:熟练。略胜一筹:比较起来,略微好一些。筹,筹码,计数的用具。

抽搐:肌肉不自觉地收缩的症状。课文指(心灵)因痛苦而颤抖。

石破天惊:形容箜篌的声音,忽而高亢,忽而低沉,出人意外,有不可名状的奇境。课文形容声音大得惊人。不羁:不受束缚。

剽悍:勇猛,强健。慷慨以赴:毫无私心、毫不吝惜地前往。窥伺:暗中观察情况。羁绊:课文指马笼头。疮痍:创伤。阔绰:豪华奢侈,排场大。观瞻:具体的形象给人的印象。庇荫:遮挡阳光的树木等。遒劲:雄健有力。妒忌:对比自己强的人心怀怨恨。

相得益彰: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使二者的能力、作用、好处能得到充分展示。益,更加。彰,明显。觑:看。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归纳

一.文言文文学常识积累:

1.《伤仲永》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也被称为王文公;是北宋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的散文雄健峭拔,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是一篇随笔,叙事部分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然后进行议论,揭示道理。

2.《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又叫《木兰辞》,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的“双璧”,对后代的文学艺术产生过不小的影响。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了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叫做“乐府”。“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见政治得失,后来成为诗体的名称。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辑和创作的乐歌简称乐府。

3.《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作者:北宋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字君实。《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事。全书长于描写战争。《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都是本书描写战争的代表作。这里“资”是“帮助”;“治”是治理;“通”是“通史”;“鉴”是“借鉴”;整个书名的意思是:以历史上的得失为鉴戒来帮助加强政治。

4.《口技》节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作者:林嗣环,字铁崖,清顺治年间进士。代表作有《铁崖文集》《秋声诗》《虞初新志》。《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选的笔记小说。

5.《夸父逐日》节选自《山海经·海外北经》,《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

6.《共工怒触不周山》节选自《淮南子》。《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7.《狼》选自《聊斋志异》。作者: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聊斋志异》是短篇小说集。“聊斋”是蒲松龄的书屋名,“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

二.本册出现的通假字。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bān) 通“攀”牵、引。《伤仲永》

2.对镜帖花环“帖”(tiē) 通“贴”粘,粘贴。《木兰诗》

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y) 通“耶”语气词《孙权劝学》

4.满坐寂然“坐”(zu) 通“座”座位,这里指宾客《口技》

5.止有剩骨只增笑耳“止”(zhǐ) 通“只”只有《狼》

三.古今异义举例: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是——古义:此,与“自”组合意为“从此”。今义:判断动词)

2.或以钱币乞之(或——古义:不定代词,有的。今义:或许,或者。)

3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文理—古义:文采或道理。今义: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

4.泯然众人矣(众人——古义:平常人。今义:许多人,大家。)

5.卷卷有爷名(爷——古义:指父亲。今义:指爷爷,即父亲的父亲。)

6.双兔傍地走(走——古义:跑。今义:行走。)几欲先走

7.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古义:只,副词。今义:常用作转折连词。)但当涉猎

8.出郭相扶将(郭——古义:外城。今义:仅用作姓氏。)

9.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治——古义:研究。今义:治理。)

10.见往事耳(往事——古义:历史。今义:过去的事情。)

11.及鲁肃过寻阳(过——古义:到。今义:经过。)

12.治经为博士邪!(博士—古义: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义:学位最高的一级。)

13.会宾客大宴(会——古义:适逢,正赶上。今义:聚在一起,合拢。)

14.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微——古义:隐隐约约。今义:小,细微。)

15.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闻——古义:听,今义:用鼻子嗅。)

16.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中间——古义:其中夹杂。今义:里面。)

17.两股战战(股——古义:大腿。今义:量词、屁股)屠自后断其股

18.虽人有百手(虽——古义:即使,表假设连词。今义:虽然,标转折连词。)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知识建构体系

19.河、渭不足(河——古义:黄河。今义:泛指一般河流。

20.只增笑耳(耳——古义:文言文中出现在句尾时,通常解释为“罢了”。今义:耳朵。)

四.一词多义举例:

1.自:并自为其名(名词,自己)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介词,从)

2.闻:余闻之也久(动词,听说)不能称前时之闻(名词,名声)

3.其:其诗以养父母(代词,这)稍稍宾客其父(代词,他的)

4.然:父利其然也(代词,这样)泯然众人矣(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5.宾客:稍稍宾客其父(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名词,客人)

6.为: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动词,成为)卒之为众人(动词,成为)

7.名:并自为其名(名词,名字)不能名其一处也。(.动词,说出)

8.就: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动词,完成)蒙乃始就学。(.动词,从事,做)

9.于:贤于材人远也(.介词,此,)于厅事之东北角(.介词,在)

10.夫:今夫不受之天(指示代词,那些)夫起大呼(名词,丈夫)

11.市:东市买鞍马(集市)愿为市鞍马(名词作动词。我愿意为此去买鞍马。)

12.将:.将军百战死(名词,高级将领)出郭相扶将(动词,扶持)

13.帖:昨夜见军帖(名词,文书,告示)对镜帖花黄(动词,通“贴”,粘上)

14.机:不闻机杼声(名词,织布机)万里赴戎机(名词,重要的事务)

15.当:当涂掌事(与“涂”连用译为“当道,当权”.掌管)但当涉猎(应当)

16.见:见往事耳(动词,知道了解)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动词,认清,识别)

17.乳:妇抚儿乳(动词,喂奶)儿含乳啼(名词,乳头)

18.绝:以为妙绝(副词,极)群响毕绝(动词,消失)

19.指:手有百指(名词,手指)不能指其一端(动词,指出)

20.妙:.众妙毕备(名词,妙处)以为妙绝(形容词,美妙,奇妙)

21.作:有鼠作作索索(拟声词)百千齐作(动词,开始,文中是发出声音)

22.坐:满坐寂然(名词,通“座”)众宾团坐(动词,坐)

23.止:止有剩骨(副词,只有)一狼得骨止(动词,停止)

24.敌:.恐前后受其敌(动词,敌对,文中是胁迫、攻击)盖以诱敌(名词,敌人)

25.意:意暇甚(名词,神情、态度)意将遂入以攻起后也(动词,企图,打算)

26.前:其一犬坐于前(名词,前面)狼不敢前(动词,上前)

27.恐:恐前后受其敌(动词,担心)不治将恐深(动词,恐怕)

28.之:久之(补充音节,无义)禽兽之变诈几何哉、于厅室之东北角(助词,的)

又数刀毙之(代词,指狼)两狼之并驱如故(助词,取消主谓句的独立性,不译)

29.其:恐前后受其敌(代词,它们,指狼)场主积薪其中(代词,麦场)

屠乃奔倚其下(代词,柴草)其一犬坐于前(代词,其中的)

意将遂入以攻起后也(代词,指屠户)

30.以:意将遂入以攻起后也(连词,表示目的,可译为“来”)盖以诱敌(介词,用)以军中多务(用)自以为大有所益(与“为”译为“认为”)

五.特殊句式的句子:(了解)

1.判断句:

1)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全局表判断。)金溪百姓方仲永,世代务农。

2.省略句:

1)“不使学”中省略宾语“之”,可补充为“不使之学”;不让方仲永学习。

2)“令作诗”中也省略宾语“其”,可补充为“令其作诗”。我叫方仲永作诗。

3)“还自扬州”中省略主语“我”,可补充为“我还自扬州”。(我)从扬州回乡。

4)“受之天”中“之”后省略“于”,可补充为“受之于天”;

“借旁近与之”中“借”后面省去了介词“于”,可补充为“借于旁近与之”。

“肃遂拜蒙母”中,“拜”后省略介词“于”,可补充为“肃遂拜于蒙母”。

5)“愿为市鞍马”中省略宾语“此”,补充为“愿为此市鞍马”,“此”指代父从军这件事。

6)“抢夺声,泼水声”中省略了“抢夺”的宾语“财物”,补充为“抢夺财物声,泼水声。”

7)“北饮大泽”中省略了介词“于”,可补充为“北饮于大泽”。

8)未至,道渴而死。(“未至”前省略了“夸父”)夸父还没有赶到太湖,就在半路渴死了。

9).投以骨(应“投之以骨”,之,代狼。)把骨头投向(狼)。

10)场主积薪其中(应积薪于其中,省略介词“于”。)场主在那里堆积了柴草。

11)一狼洞其中(一狼洞于其中,省略介词“于”。)另一只狼正在那里打洞。

12)屠户乃奔倚其下(屠乃奔倚于其下,省略介词“于”。)屠户就跑过去背*在柴草堆下面。

13)“顾野有麦场”中省略主语“屠”,可补充为“屠顾野有麦场”。

3.倒装句

1)“还自扬州”是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 2)“问女何所思”中的“何所思”,是宾语前置,是“所思何”的倒装,正确的语序为“问女所思何”。问一声闺女想的是什么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中,“何见事”是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大兄见事何之晚乎”。老兄你为什么看事情的变化这么晚呢? 4)“蒙辞以军中多务”是倒装句,正常语序应为“蒙以军中多务辞”。5)会宾客大宴。(应为“会大宴宾客”,宾语前置。)正碰上由家人大摆宴席请客。

6)投以骨(是“以骨投”的倒装;“以”介词,译为“把”介词结构后置。)

六.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伤仲永》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幼年天资聪慧“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第二阶段:才能渐退,“不能称前时之闻”。第三阶段:“泯然众人矣”。

2、“受于天”指什么?“受于天”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又指什么?指人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根本原因是什么?受于人者不至也 还有其他原因吗?父利其然,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4. 最后一段的表达方式是什么?议论。说明了什么道理?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成才的重要性。

5、“伤”字的含义是什么?哀伤、叹息。它有哪几层意思?叹息仲永的不自觉努力;叹息仲永父亲的利益熏心;叹息一个人才的流失。

【篇二】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知识建构体系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体系分析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体系分析

中文师范071 朱云 0701012009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由洪宗礼主编。这本教材一共六个单元,各个单元围绕同一主题进行文本编排,同时将诵读欣赏、语文实践活动等几大版块优化组合,紧密联系,为既定主题服务。

在课改之下,语文教材能否充分体现新课标要求,是衡量本教材的重要标准。笔者认为这本教材符合了这项标准,分析如下:

1、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达成了有效结合。新课程标准将语文学科的性质明确定位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的工具性十分明显,但如果过分强调“工具性”,那么“人文性”就会相对欠缺。因此,教材选文必定应达到“文质兼美”,这样可以促使学生从中体会人文情感,激发学习语文的欲望。如本册教材第四单元的说明文《松鼠》,布丰生动活泼的文笔赋予了松鼠灵性,一反以往说明文枯燥难懂,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语文课程资源的充分开发利用。如今语文教学提倡“教教材”,以前那种局限在课堂,与学生生活隔离的语文教学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的教学要求了。本册教材重视语文实践,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为学生在生活中创设学习情境。如特设专题“荷”,这就将语文转移到了生活和社会这样更宽广的学习背景中,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语文的能力,充分利用各种语文课程资源。

3、注重培养语文素养。语文素养包括知识、能力与情感三个维度。新教材较好的体现了上述的三个维度,并且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比如:七年级下册各单元后设置诵读欣赏、写作、口语交际并在若干单元后设置与实践活动,这就分别旨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交际能力、探究性学习和搜集与处理信息能力,促进学生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

一、教材对于学生学习的帮助

1、在教材编排,作业设计,活动安排上,有利于学生在体会语文“人文性”之余,还能充分掌握其“工具性”。每一个单元后,都涉及了口语交际、语文活动实践等版块,这就能促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也能够学会运用语文,使语文不局限于书本。比如:“做一回小记者”。

2、在教材内容的时代性上,六个单元的主题涉及了人物、童年、建筑、动物、新闻以及诗词,这些单元主题与当前时代紧密结合,也更加贴近了青少年学生,拉近了语文学习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3、在教材选文质量上,选文范围跨度大,涉及古今中外,并且很多都是出自名家之手。这就有利于学生从中感受优秀作品的魅力,品读语言。在这种感知鉴赏的基础上,提升自身的文学欣赏能力,培养良好的审美品位。

4、具体单元的情景教学作用:

第一单元主题是“人物风采”,涉及的人物既有受人敬爱的伟人,也有在自己岗位上默默奉献的平凡人。这就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高尚的人格魅力,从而得到熏陶。

第二单元主题是“童年趣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回味自身童年,与作者产生共鸣。

第三单元主题是“建筑艺术”,选取的是世界各地的经典建筑,较之一二单元,发生一个转折,将学生真正开始引入审美的素养培养的轨道。

第四单元主题是“动物世界”,介绍各种动物,帮助学生真切深入地体会说明文的语言。

第五单元主题是“信息传播”,主要选取了有历史意义的,有代表的新闻通讯报道,使学生接触更多文章体裁,扩大语文知识面,加强民族荣誉感、自豪感。

第六单元主题是“诗歌拔萃”,古诗与现代诗交织,促进学生审美能力提升。

二、教材内部构件

(一)、知识系统

七年级下册知识系统的基本特点是:

1、随文编排。选文重视知识与实际的联系,这表现在贴近学生生活。教材也注重选文本身的知识性。

2、系统呈现。本册教材中有写作、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附录等一系列的设置。这就将知识布局系统化,集中化。

3、零星渗透。在每篇课文后面以及文章页面下方都穿插着与课文内容紧密相关的知识点,包括字音字词、词义注释等等,有利于学生在自学或预习。

4、补充插入。这一点主要表现在诵读欣赏部分,该部分的文章是对选文系统的补充,不仅补充的是不同类型的文章,也还包括知识点。

5、灵活扩充。教材中常常对知识点进行扩充,扩大学生眼界。如在课文下方有对作者生平、作品介绍,这就是以注释形式出现,对文学常识进行扩充。

(二)、选文系统

1、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选文符合新课标要求,范文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选文典范,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本教材选用了现当代名家名作,词章优美,内蕴丰富,有利于学生审美内蕴的提升,综合美感的理性提升。

(2)中外古今纵横博览,题材涉及诗歌、散文、说明文等题材,内容风俗多彩,古今博览,人文与科学有机结合,各有侧重。

(3)文白结合,服务主题,相辅相成。本教材以服务单元主题为宗旨,白话文与文言文交织,文体没有固定设置位置。

2、诵读欣赏

诵读欣赏版块是对选文的补充与提升,服务于单元主旨,涉及诗词、散文等广泛体裁。希望促通过课后诵读,使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也由此体现了语文的熏陶作用。

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知识建构体系

3、名著推荐与阅读

通过推荐名著阅读,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本册推荐了经典名著《西游记》,符合学生阅读水平,小说也可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4、综合性实践活动

为了加强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本册教材设置了“综合实践活动”,其中包括语文实践活动,写作,口语交际,而且每一单元的侧重不同。前三个单元注重口语交际,后三个单元则安排了语言实践活动,六个单元后面都写作训练。各有侧重,贯穿写作,恰到好处地体现了本册教材追求“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这一宗旨,并通过写作训练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三)、助读系统

助读系统包括单元提示,课文注释,课后练习等要素。本教材的助读系统仍是围绕单元单元主题,将阅读,诵读,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写作五个版块组合,互相联系,从而组成单元。而且本册教材还特有附录这一版块。

本教材的单元提示位于每单元篇首,提纲挈领的对本章节内容和主题进行概

括,让学生对本单元形成一个大概的印象,激发学生学习与阅读的兴趣,别具一格,体现出编者匠心独具。

在古典诗词散文下均有课文注释,及时把对文中难点予以注释,减小阅读困难,帮助了学生自学或预习。

课后练习则针对课文重点难点闪光点进行命题,与教学目标一致,进一步帮助巩固学生所学。

附录安排了应用文示例,语法简表,字词表3个项目。文体示例以及语法简表鲜明体现了语文学习的综合性与实践性的特征,字词表的安排有利于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

(四)、作业系统

课后练习属于作业系统,具体分为整体感知题,揣摩品味语言题,多解创意踢,记忆积累四类。特点是:重视知识输入,鼓励多元解读。这就体现出作业具有开放性,创新性,同时也有对知识的迁移与独创。

课后一般设有三到四个练习,主要涉及对课后关键字词句的理解,评价感情的把握,重点字词句段的掌握,实现知识与能力的积累与整合,有利于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教程,把基础累实,进而提升素养。

下面以本册教材第一单元为例,展示教材优点。

这一单元的主题是“人物风采”,包括五篇讲读课文《童年的朋友》、《一面》、《我的老师》、《展示华夏文化魅力》、《赵普》,两篇诵读欣赏《古诗二首》、《周总理,你在哪里》,写作——“观察人物特点,写出人物个性”和口语交际——“做一回小记者”。通过以往的学习,学生已经会写一些简单的叙事文章,现要求学生学会写人,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又一要求。单元内容的设计,符合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的提高,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等有关要求。

本单元共选取了六篇写人的文章。从人物形象看,有在困境中依然乐观并对“我”充满无私的爱的外祖母,有关心进步青年成长的文学大师鲁迅,有慈爱、公平、伟大的蔡芸芝先生,有眷恋祖国的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有位居人臣、以天下为己任的赵普,有世人敬仰的周恩来总理。走近这些人物,会被他们的伟大精神品格所感染,同时也会提升自身的精神品格境界。

再从选文体现的写作技巧来看,本单元既突出了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如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细节等,又暗含了写作技巧的引导,如以小见大、对比反衬、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选材取材的方法、详略得当处理材料的方法等。这些娴熟的技巧无疑使人物的个性更丰满独特,焕发人性光彩。故而,我们也要让学生习得这些技巧,并能写出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来。

本单元还设有“口语交际——做一回小记者”,意在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我们想让学生在这个活动中既能掌握采访必备的知识,又能提高自己组织活动及口语交际的能力,那就必须让学生懂得采访时怎样才能波动采访对象的心弦,引起他们心灵的共鸣,从而敞开心扉,然后在采访中进行实践,并注意观察人物特点,写出人物个性。这一环节既进一步巩固了本单元的知识又是单元知识的拓展与迁移。

最后,笔者想提一些个人意见和建议。本册教材创新地加入了“信息传播”单元。但是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新闻通讯不如记叙文或说明文等文体那样来得熟悉,教材想丰富选文体裁形式的原意是好的,但是仅仅一个单元很难使学生真正掌握应用该文体。这样看来,这一单元的设置就显得有“鸡肋”之嫌。

【篇三】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知识建构体系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复习知识点归类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复习知识点归类

第三单元复习要点▲本单元重点积累:成语、人物描写方法

第11课 《邓稼先》 人物传记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彷páng徨huáng 鲜xiǎn为人知 选聘pìn 挚zhì友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zǎi) 宰割 (chu) 筹划 鞠躬尽(cuì) 瘁

3.解释下列词语。

(1)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2)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

(3)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战场。

(4)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力量。

三、文学(文体)常识

1.邓稼先,我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我国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作出了重大贡献。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给他迫授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邓稼先》一文的作者是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人名),他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第12课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锲qi而不舍shě 兀wù兀穷年 潜qián心贯注 迥jiǒng乎不同 群蚁排衙yá

3.解释下列词语。

(1)锲而不舍:雕刻不停,比喻有恒心,有毅力。(2)兀兀穷年:辛辛苦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

(3)群蚁排衙:这里指整齐地排列着。 (4)迥乎不同:很不一样。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闻一多,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称谓),著作收在《闻一多全集》

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作者是现代著名诗人(称谓)臧克家。

第13课 音乐巨人贝多芬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门槛kǎn 重荷h 深邃suì 磐pán石 下颏kē

2.解释下列词语。(1) 杂乱无章:又多又乱,没有条理。(2) 踌躇:犹豫。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贝多芬,德国作曲家,代表作有《田园交响曲》《命运交响曲》等。

2.《音乐巨人贝多芬》的作者是当代作家何为,原名何振业。

第14课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白皙xī 钦qīn佩 捋lǚ胡须 脚踝huái 荒谬miù 义愤填膺yīng。

2.解释下列词语。

(1)忘乎所以:由于过度兴奋或骄傲自满而忘记了一切。 (2)义愤填膺:胸中充满了正义的愤恨。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福楼拜家的星期天》的作者是法国作家莫泊桑,他被称为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等。

2.福楼拜,法国作家,代表作有《包法利夫人》等。屠格涅夫,俄国作家,代表作有《前夜》等。歌德,德国作家,代表作有《少年维特之烦恼》等。左拉,法国小说家,代表作有《小酒店》等。

第15课 孙权劝学

一、重点字词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知识建构体系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卿qīng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 即更gēng刮目相待。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蒙辞以军中多务 辞:推托。 (2)但当涉猎 涉猎:粗略地阅读。

(3)见往事耳 见:了解。往事:历史。 (4)及鲁肃过寻阳 过:到。

(5)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6)卿今者才略

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3.请写出出自本文的两个成语并解释。

(1)成语:吴下阿蒙。意思是:指没有学问的人。

(2)成语:士别三日 意思是:刮目相待。不能以老观点来评判人或事物,必须要有发展的战略眼光。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你现在执政掌权,不能不学习。

点拨:重点理解“当涂掌事”等词语。

2.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我经常读书,自己认为(这样)大有好处。

点拨:重点理解“大有所益”等词语。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你今天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吴县吕蒙了!

点拨:重点理解“才略”“复”等词语。

4.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土分别多日,就要重新换个眼光看待(他)。

点拨:重点理解“更”“刮目相看”等词语。

三、文学(文体)常识

1.《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这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2.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朝代) 政治家、史学家(称谓)。

3.孙权,字仲谋,三国时期吴国的创建者。

◇ 启示:人只要肯读书,就会有所进步(开卷有益)

1. 内容理解: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

2. 人物性格:孙权(严格要求下属、循循善诱)、吕蒙(知错就改,谦虚好学)、鲁肃(敬才爱才)

第16课 社戏 散文

一、重点字词

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知识建构体系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归省xǐng 惮dàn 欺侮wǔ 撺cuān掇duo 凫fú水 篙gāo 橹lǔ 撮cuō 棹zhào 楫jí 行háng辈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委实:实在。依稀:隐隐约约。自失:(听得出神)忘了自己。。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社戏》选自《呐喊》,体裁是短篇小说。

1.重点段:P115 第10-13段(1)环境描写:具体描写的景物

2)描写角度:听觉、嗅觉、触觉、视觉(具体景物)

(4)“我”的心理变化:轻松 — 急切 — 陶醉

2.人物性格:双喜(聪明机灵、考虑周到、办事果断)、六一公公(善良淳朴、热情好客)

第17课 安塞腰鼓 散文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亢kàng奋 晦huì暗 羁jī绊 蓦m然 冗rǒng杂 戛jiá然而止

2.解释下列词语。

(1)亢奋:极度兴奋。 (2)羁绊:缠住不能脱身,束缚。

(3)蓦然:突然,猛然。 (4)冗杂:繁杂。

(5)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6)戛然而止:声音突然中止。

三、文学(文体)常识《安塞腰鼓》的作者是刘成章。

3.全文结构:打鼓前(安静)— 打鼓中(舞动)— 打鼓后(寂静)

4.主题思想:借安塞腰鼓表达生命、力量之美

第18课 竹影 散文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惬qi意 水门汀tīng 徘pái徊huái 参cēn差cī

三、文学(文体)常识

《竹影》选自《丰子恺文集》,作者丰子恺,原名丰润,现代画家、散文家(称谓)。

说明:中国画重写意(神似),西洋画重写实(形似)。

2.记叙线索:孩子兴趣转移(看人影—画竹影)

第19课 观舞记 散文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褶zhě裙 颦pín蹙cù 粲càn然 嗔chēn视 叱chì咤zhà

2.解释下列词语。

(1)本色当行:做本行的事,成绩十分显著。 (2)嗔视:生气地看。

(3)叱咤:形容威力极大。 (4)尽态极妍:使仪态和丽质最充分地显示出来。

三、文学(文体)常识 《观舞记》的作者是冰心,选自《冰心全集》。

2.五个角度描写舞蹈美:神态、舞姿、服饰、外貌、动作(飞动的美)

第20课 口技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呓yì语 hōu齁声 中间jiàn力拉崩倒之声

曳y屋许hǔ许声 几jī欲先走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会宾客大宴 会:适逢正赶上(2)施八尺屏障 施:设置,安放。

(3)少顷:一会儿。 (4)既而:不久,紧接着。

(5)妇抚儿乳 抚:抚摸,安慰。乳:喂(6)众妙毕备 毕:全、都。

(7)未几:不久。 (8)意少舒 少:稍微。 舒:伸展、松弛。

(9)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间:夹杂。 (10)虽人有百手 虽:即使。

(11)不能名其一处也 名:说出(12)奋袖出臂 奋:畅起、举起。

(13)两股战战 股:大腿。 (14)几欲先走 几:几乎。

二、重点句子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只听见围帐里醒木一响,全场静悄悄的,没有敢大声喧哗的人。

(2)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全场客人没有不伸长脖子,凝神听着,微笑着,暗暗赞叹着,认为妙极了。

(3)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不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挽起袖子,露出手臂,两腿发抖几乎要抢先逃走(4)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应有尽有。

三、文学(文体)常识

《口技》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作者林嗣环,字铁崖,清代人。

1.侧面描写(第2-4段最后一句)、正面描写(第2-4段其余部分)

3.时间线索:少顷—既而—当是时—未几—忽—俄而—忽然

第21课 伟大的悲剧 人物传记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拽zhuài 战栗lì 毛骨悚sǒng然

履lǚ行 怏yàng怏不乐 吞噬shì

羸li弱 告罄qìng

2.解释下列词语。

(1)毛骨悚然:形容十分恐惧。

(2)怏怏不乐:形容不满意或不高兴的神情。

(3)语无伦次:话讲得很乱,没有条理。

(4)风餐露宿: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伟大的悲剧》选自《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作者是奥地利(国名)作家茨威格(人名)。

第23课 登上地球之巅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砭biān骨 崎qí岖qū 窒zhì息

2.解释下列词语。

(1)崔巍:形容山高大雄伟。(2)养精蓄锐:养足精神,积蓄力量。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登上地球之巅》节选自《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作者是中国著名新闻工作者(称谓)郭超人(人名),前任新华社社长。

第24课 真正的英雄 演讲词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阴霾mái 哀悼dào

2.解释下列词语。

(1)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再等待。(2)孜孜不倦:勤恳不知疲倦。

(3)梦寐以求:睡梦中都想着寻找,形容迫切地希望着。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真正的英雄》选自《前世界名人演说经典》,作者是美国前总统里根。

1. 感情脉络变化:悲痛(前)—— 力量(后)

2. 写作思路:总 — 分 — 总

第27课 斑羚飞渡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对峙zhì 咩miē 苍穹qing 悲怆chuàng 娴xián熟

2.解释下列词语。

(1)进退维谷:无论是进还是退,都是处在困境之中。(2)悲怆:非常悲伤

(3)娴熟:熟练。 (4)略胜一筹:比较起来,略微好一些。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斑羚飞渡》选自《和乌鸦做邻居》,作者是沈石溪。

第28课 华南虎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栅zhà栏lan 拂fú动 抽搐chù 掠lv过 咆哮xiào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抽搐:肌肉不自觉地收缩的症状。

石破天惊:原形容箜篌的声音,忽而高亢,忽而低沉,出人意外,有不可名状的奇境。这里用来形容声音大得惊人。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华南虎》的作者是牛汉。

2.运用象征手法 3.华南虎的形象:维护尊严、向往自由、蔑视世俗、勇于抗争

第29课 马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剽piāo悍hàn 窥kuī伺sì 疮chāng痍yí 遒qiú劲 妒dù忌jì 觑qú 畸jī行

2.解释下列词语。

(1)剽悍:勇猛,强健。 (2)慷慨以赴:毫无私心、毫不吝惜地前往。

(3)窥伺:暗中观察情况。 (4)疮痍:创伤。(5)阔绰:豪华奢侈,排场大。(6)遒劲:雄健有力。(7)妒忌: 对比自己强的人心怀怨恨。

(8)相得益彰: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使二者的能力、作用、好处能得到充分展示。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马》选自《世界散文精华〃欧洲卷》,作者布封,法国博物学家、作家、(称谓),他用毕生精力经营皇家花园,并用40年的时间写成36巨册的《自然史》。

1.对比:(1)家马(驯养、勇毅)与野马(美德、美质、美形)

第30课 狼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窘jiǒng 苫shàn 眈dān 瞑míng 尻kāo 黠xiá 隧suì

2.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缀:连接,这里是紧跟的意思。(2)一狼仍从 从:跟从。(3)两狼之并驱如故 故:旧,原来。(4)屠大窘 窘:闲窘,处境,危急。

(5)恐前后受其敌 敌:敌对,这里是胁迫、攻击的意思。6)顾野有麦场顾:回头看,这里指往旁边看(7)苫蔽成丘 苫蔽:覆盖、遮蔽。

(8)弛担持刀 弛:放松,这里指卸9其一犬坐于前 犬:像狗一样。

(10)目似瞑 瞑:闭眼。(11)意暇甚 意:神情、态度。暇:空闲。

(12)屠暴起 暴:突然。(13)又数刀毙之 毙:杀死。

(14)一狼洞其中 洞:打洞。 (15)乃悟前狼假寐 寐:睡觉。

(16)狼亦黠矣 黠:狡猾。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篇四】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知识建构体系

初中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核心知识结构图

初中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核心知识结构图

单元主题:信息传播 课型:单元教学

教学目标:

1.能了解中国历史上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激发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使命感和责任感。

2.能掌握消息的特点和基本常识。

3.学会消息语言的简洁、生动和准确性。

4.学习写规范的消息。

5.能熟练地进行网上阅读和写作。

6.能通过“荷”专题的学习,了解“荷”文化的内涵,提高审美能力和情趣。

教学重难点:

1.能掌握消息的特点和基本常识。学会消息语言的简洁、生动和准确性。学习写规范的消息。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知识建构体系

2.能了解中国历史上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激发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使命感和责任感。

课时安排:《三个太阳》 (两课时)

《录音新闻》 (一课时)

《“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 (一课时)

新闻两篇 (两课时)

诵读欣赏《七子之歌》 (两课时)

《写作》 (两课时)

语文实践活动《网上读写交流》 (两课时)

专题《荷》 (两课时)

总课时:14

《“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情境设计方案

教材简析

本人通过对“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杨利伟出征场面的描写,表现了我国宇航员的优秀素质,揭示了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伟大意义,表达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本文作者抓住杨利伟出征这一个场面,对这件事情进行了报道,角度独特,内容新颖,表现手段和表达方式也更为丰富多样,在众多的报道中显示出明显的独特之处。它突出事件的重点环节,突出主要人物,主要写杨利伟受命的过程;写人物也是从细微处着眼,写他从容稳健的步伐,写他微笑的神情,写他对国旗神情的注目,从细微处写出人物的精神气质,虽然只有千字左右的篇幅,但使人物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本文的语言具有鲜明的特色。一是多种表达方式的结合。全文以记叙、描写为主,时时穿插议论和抒情。更多的时候,是把议论、抒情和记叙、描写融合在一起,使文章具有强烈的抒情气氛,字里行间始终洋溢着激动人心的情绪。文章的语言特别洗练干净,找不到一点冗余的信息。

教学目标

1.理解描写出征场景的独特新颖;

2.理解英雄杨利伟的优秀素质;

3.品味课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重点

抓住一个场面写大事件,于细微处写人物。

课前准备

扫清文字障碍,熟读课文;教师指导2—3位学生作好模拟播音朗读的准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是一件举世瞩目的大事,各种媒体以各种方式进行了报道。本文作者抓住杨利伟出征这一个场面,以速写的形式对这件事情进行了报道,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正确评价杨利伟极为优秀的综合素质,感受文章构思的精巧,体会语言的精练。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教师开场白:

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中国历史上的第一艘载人太空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升空,这标志着中国正式加入了航天大国的行列。作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中国人,38岁的杨利伟成为第431位进入太空的地球人。这一天,多少炎黄子孙翘首以盼!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重温这历史的一刻吧!

亲临现场

教师指导语: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是一件举世瞩目的大事,各种媒体以各种方式进行了报道。让我们一起走进现场,聆听人民日报记者廖文根给我们发来的报道。

1.请朗读基础较好的2—3位学生模仿记者的语音语调朗读课文,其余学生合上书本,凝神谛听,让那一激动人心的场面再现于脑海。

2.请学生用一句话概括这一则新闻的主要内容,并说说听完这则新闻之后的感受。

(交流明确:内容——“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杨利伟出征场面。感受——重在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无统一标准)

走进人物

教师指导语:主人公杨利伟承载着中华民族飞天的梦想,他象征着中国走向太空的成功。作为中华飞天第一人,作为中国航天人的杰出代表,他的身上完全具备了航天飞行要求的综合素质。你能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找到吗?让我们再次走进杨利伟。

1.学生快速阅读文章,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加以分析,作好圈点勾画,准备交流。

2.同桌交流讨论,教师巡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切忌对句子架空分析,每一种结论都必须有依据和自己的分析。(重点在“受命”、“踏上征程”两个场面中)

3.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杨利伟作为中国航天第一人的风采。

4.教师总结归纳:虽然课文中没有多少直接赞扬杨利伟的话,但从细微处看,他从容稳健的步伐,他微笑的神情,他对国旗深情的注目都显出了他的精神气质。这种从细微处着手写人物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先组织学生自读勾画,再同桌相互交流,畅谈自己的想法,最后班级交流,组织学生互评。教师应鼓励大胆发言,提出看法。只要言之成理,就应给予肯定。)

送英雄出征

教师指导语:作为举世瞩目的壮行,全世界不同肤色,不同种族,不同国籍,不同语言的人都在关注,更不用说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人了,让我们来关注一下送行的人们吧!

1.教师组织学生思考:有哪些人来为杨利伟送行?他们各自态度是怎样的?这么多人来送行说明了什么?

讨论明确:送行人有教练、专家们、少先队员、军乐队员、少数民族少女、落选的战友等,他们的心情都无比激动,都怀着一个共同的期待——为英雄送行。送行人数众多表现出人物对英雄出征的重视,表现了人们因中国人的飞天梦即将实现的激动、高兴,表现了人们对英雄出征和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美好祝愿。

2.假如你就是送行人群中的一员,你最想对杨利伟说的送行语是什么?请用最简短最动情的语言来表达吧!(先确定自己的身份,再设身处地地思考)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可以有各不相同的答案,尤其要鼓励学生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基本的要求是:(1)内容要切合特定的场合;(2)措辞要切合自己的身份;(3)语言要求形象、生动、精彩,能给人深刻的印象;(4)篇幅要简短。)

(以上先组织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独立思考,再进行班级交流,生生互评。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他人的闪光点,以激励性评价为主)

探究质疑

教师指导语:训练中的坚韧执着,飞天时的从容镇定,成功后的理智平和成就了杨利伟的光彩人生。而体裁上的独特和选材上的巧妙也成就了我们今天所学的这篇精彩文章。下面我们将就这则新闻的体裁与选材进一步来探究几个问题。

1.与我们所读过的消息、通讯相比,有何独特之处?这种独特性赋予了这则新闻什么样的优点?讨论明确:既非一般意义上的消息,也不是典型的通讯;它比消息要更丰富、生动,又比通讯更集中。作者抓住一个场面的速写的形式对这件事情进行了报道,这样内容更集中,表现手段和表达方式更为丰富多样。

2.文章8—11插叙交代有关的背景资料,你能分别用一句话概括8、9、10小节的主要内容吗?这些插叙的内容在文章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这段插叙,既提供了读者渴望知道的有关信息,也使文章的内容更为丰富,从行文看,也使文章的节奏更富有变化。

(以上问题,第一问需结合学生的学习经验,教师可作引导,例从消息的结构五部分、通讯的篇幅长短、表达方式等方面作些提示,唤起学生的旧知,若时间允许,可让学生将文章改写为一则100字左右的消息,加深学生对本则新闻专注于场景描写的独特构思的理解。第二问重在考察学生概括能力及理解“插叙”这一种叙事手段的功能,教师也可适当举例文。)

品味鉴赏

教师指导语:因为抓住一个场面以速写形式报道事件,于是文章的表达方式和语言运用具有了鲜明的特色。一起来欣赏一下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吧!

1.教师展示例句让学生好好揣摩,领会可从蕴含的情感、表达方式、修辞、语言的精炼等角度来赏析。 例句:

①“快看!我们的航天员来了”这一句普通的话语却饱含了丰富的情感,“我们的”这一个限制语中充盈着无比的自豪和激动。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知识建构体系

②随着杨利伟标准的军礼,中国第一代航天员的夺人风采,瞬间便定格在记者们的镜头里,定格在共和国的航天员上,定格在人类征服太空的篇章中。

这是一个记叙、描写和抒情、议论高度融合的句子,三个“定格”构成排比,一层进一层地揭示了杨利伟这个军礼所象征的历史意义。

2.学生再读课文,勾画美的语句,与同学交流。

3.反复诵读,含英咀华。

(以上列举的范例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赏析要旨,让学生有“法”可依,当然也鼓励有新颖的角度。对学生的评价,只要言之有理即予以肯定,以激励性评价为主。对精彩的点评要毫不吝啬地表扬,文章好词好句可让学生反复诵读,培养对美的语言的感觉能力)

课后学习

描写一个场面,要求:

①要写出场面的特点;②注意点面结合,于细微处写人物;③注意借鉴本文语言特色。

【篇五】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知识建构体系

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学设计【人教版】

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

教学目标:

1、培养热爱大自然,追求新鲜知识的童心。

2、揣摩和理解文章精彩的语言。

3、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1、对百草园的景物描写。

2、记叙的感情色彩。

教学难点:

1、两相对照的结构特点及其过渡。

2、对三味书屋内容和写法的理解。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课前三分钟

二、导入新课

有一首歌中唱到:“小小少年,没有烦恼,随着岁月,他的烦恼增加了”这便是成长,有喜也有忧,有憧憬也有一丝丝担心。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邀请一些大作家为我们讲述成长的故事,今天走进我们课堂的是文学大师鲁迅,他带来的故事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三、介绍作者(可由学生介绍)

鲁迅姓周,原名周树人,他是浙江绍兴人,自1907年到1936年,鲁迅所写的小说、杂文、散文、诗歌以及译文、日记、书信等共八百万字,是我国现代文学中一笔巨大的财富,也是极其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鲁迅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奉献的一生,为了人民革命事业耗尽了自己的生命,于1936年10月19日在上海病逝。毛泽东主席高度赞扬了鲁迅的历史功绩,他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回忆性散文写于1926年9月18日。“三·一八”惨案以后,鲁迅被反动当局列入拟通缉的北京文教界五十人名单,鲁迅难以公开和反动势力进行斗争,被迫于1926年应厦门大学的邀请离开北京。鲁迅到厦大正值暑期,学生还没有开学,鲁迅回忆起少年时的往事,写下了这篇散文。最初发表在《莽原》半月刊第19期上,后来鲁迅把它和《旧事重提》的其他九篇一起编人《朝花夕拾》这个散文集中。

四、正字音

确凿 záo 菜畦qí 蟋蟀 shua 竹筛shāi 渊博yuān bó 鼎沸 dǐngfi 绣像 xi ù 锡箔bó

脑髓nǎo suǐ 盔甲kuī jiǎ 蝉锐chán tuì

.秕谷bǐ gǔ 锡箔xī bó 倜傥tì tǎng 拗ǎo

五、快速阅读课文

六、合上书,快速回想课文内容

提问: 1、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内容?

2、课文提到了哪些地点?

3、百草园对于作者来讲有什么重要意义?

板书:乐园

七、研讨赏析

(一)、为什么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到底有什么乐趣?(用自己的话来总结。) 在百草园中有有趣的植物、有趣的动物组成了有趣的活动,可以干有趣的事情,听有趣的故事,所以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二)所有乐趣之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一般学生会回答泥墙跟一带,捕鸟。

1、朗读第二段,划出能准确表达事物特点的词语并分析,重点引导学生如

何描写景物。

1)抓住事物特点,符合儿童心理

石井栏“光滑”表明长年累月摸,写出少年鲁迅多次好奇地摸。“直窜”写出鸟儿的机灵轻捷和儿童羡慕不已的心理。

2)多角度写景,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齐备。

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皆有;桑椹,菜花在春末,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后才叫,

与后文冬季合成四季图,构思极精巧。

3)融情入景,景中有人,表现儿童好奇好知热爱大自然的性格特点。

4)写景有序,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

本文采取了由整体到局部,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有层次的描述。先写远远望见的、粗线条的景物,如菜畦、皂荚树、鸣蝉,再写身边、脚下、眼前的景物,如斑蝥、何首乌根、覆盆子果实;先写静止的,如石井栏,再写动态的,如叫天子;先写生机勃勃的夏季,再写别有情趣的冬季。"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用“单是就”突出后者

2、划出捕鸟动词,分析作用。

——作者对捕鸟经过的记叙,虽然仅仅用了两个句子共100个字,但写得很细致,很有层次。第一句,简洁交代了冬季捕鸟的条件。第二句,着重写捕鸟经过。这之中,又是先写捕前必要的准备,创造招鸟环境和确保来鸟落网的可能,强调要先露出一块地面再撒些秕谷,支棒要短,竹筛大而多孔,绳长,人远远牵着,看鸟雀下来后再猛然一拉。最后说明,只要掌握好以上要领,罩住鸟是不成问题的。这一小段记叙,语序顺正而严格,绝不能任意调换。“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准确、生动、真切写出捕鸟地全过程,也从捕鸟活动写出捕鸟时的兴奋惊喜之情,不点乐园,却乐在其中。对比闰土父亲的描写,则写出闰土父亲的善良,沉静,捕鸟经验丰富。

为什么作者要把他们写得如此详细,又为什么能写得如此详细?

因为这些给作者印象最深,感情最深,当作者充满感情回忆起童年时,这一切便都栩栩如生的出现在眼前。

八、教师小结

“童年是夜空中偶然闪烁的星星,虽不十分耀眼,却透漏着永恒的生命力。” “童年是半空里的风筝,整天飞行在嬉笑中。、”

所以当鲁迅一天天的长大,他不得不同他的乐园告别上学去了。我们可以想见一个小孩子被押解着,心不甘情不愿的去上学的情形。他能适应得了学校生活吗?

第二课时

一、朗读感受

(快速阅读“我”在三味书屋中的生活)。

百草园是我用回忆美化了的乐园,三味书屋却是我生活了七年的学堂。

板书:学堂

二、小组讨论

1、 这时的我与在百草园中的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对于生活的热爱,大自然的热爱,对于知识的追求,天真幼稚,欢乐,细致的观察生活,好奇心

2、这时的“我”与在百草园中的生活的“我”和“我”的生活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生活比较枯燥,学习内容引不起兴趣,老师不允许问课外的知识,原来的贪玩到现在的用心学习,有趣的故事到听不懂的文章。对长妈妈的依恋到对老师的尊敬。

(1)划出有关三味书屋的环境描写和作者感觉的词。

———陈旧、呆板、冷清,与百草园的勃勃生机形成对比。

(2)三味书屋的生活与百草园的生活的对比 。

学习环境: 呆板(黑油竹门,匾,画)

学习生活: 枯燥:(正面描写)教学内容单调难明,只读书,习字,

对课,古书难明 教学方法死板,发问遭禁止,要打戒尺,

罚跪

(侧面描写)折花、寻蝉蜕,做戏,画画儿,喂蚂蚁。

3、告别了童年的无忧无虑,鲁迅开始有了自己的秘密。自己的烦恼,自己的思想与见解了,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呢?他能够逃避,不去上学吗?

板书:成长。

4什么才是真正的成长,是年龄的增大?是体重的增加,结合课文,说说你的见解。

三、疑难解答

下面我们再一次认真看课文,请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四、欣赏语言

下面我们再回到课文中去,文章写得非常美,我们大家找一个值得你学习的句子,模仿它写一段话。

五、感悟总结

学了本文,在你印象中鲁迅的童年与少年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活泼、天真、好奇、求知欲强等)

在我们学过的《风筝》一课中,在我们看到的鲁迅的照片中,他却是一个很严肃的,甚至有点不近人情的感觉。那么鲁迅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的作业就是搜集关于鲁迅的文章、作品与资料,然后写一篇随笔《我眼中的鲁迅》。

板书设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 百 草 园 —————— 三 味 书 屋 乐园 学堂 成长 1

【篇六】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知识建构体系

关于语文知识结构的构建

关于语文知识结构的构建

(王文君)

前几年,读魏书生老师的书,了解了“知识树”这个名词,也在自己的教学中有意无意的借鉴魏老师的做法,给学生介绍知识树。但从初一教到初四,总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写作方法”、“记叙六要素”、“小说三要素”、“铺垫”、“烘托”等一些列语文知识术语一塌糊涂。面对试卷上的相关阅读理解题,学生总是一头雾水,答非所问。每次阅卷,总是感慨:怎么就教不会学生学语文呢?当然,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应对考试,但语文素养高的人是不怕考试的。

反思自己多年来的语文教学,学生学不好语文,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至少有一点是十分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没有教会学生用必要的语文知识学语文,以至于学生对纷繁复杂的语文万象的认识总是零散的、模糊的、杂乱的。一句话,没有教会学生构建起属于他自己的合理的语文学科知识结构。

上学期,我们大力倡导师生共同构建学科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期初,要求每位任课教师通读教材,研读课标,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编写意图梳理每单元的知识点,确立单元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进而整理出本册教材的知识结构图,张贴在办公室和教室,以便师生在教学中适时运用、及时巩固。在这方面,我们只是刚刚起步,边学习边摸索,没什么经验可谈,只是有了一点点行动而已。相信很多老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一直都在默默坚持这样做着,

而且做得比我们好。

下面,从三方面和大家进行交流:一是构建学科知识结构的必要性,二是构建语文学科知识结构应注意的问题,三是介绍我们上学期整理的知识结构图。抛砖引玉,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为什么要构建学科知识结构

下面与大家交流一下我读到的有关学科知识结构的论述文章和我的一些粗浅认识,但愿这些交流能使我们对构建语文学科知识结构这一问题有更全面更理性的认识,使学科知识的构建更具科学性、实效性。

(一)、关于“语文知识树”的争鸣

“语文知识树”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是魏书生老师有感于当时语文教育考题泛滥、教学缺乏序列的现状,引导学生画出来的。从大的方面基本确定为4部分22项131个知识点:4部分依次为“文言文知识”、“基础知识”、“阅读与写作”和“文学常识”。“文言文知识”具体包括“实词”、“虚词”、“字”和“句式”4项;“基础知识”包括“文字”、“句子”、“修辞”、“标点”、“语音”、“词汇”、“语法”和“逻辑”8项;“阅读与写作”包括“中心”、“结构”、“语言”、“材料”、“表达”和“体裁”6项;“文学常识”包括“古代”、“现代”、“当代”和“外国”4项。每一项下面又包括众多知识点共131个。 “语文知识树”自其产生以来的十多年中,在我国的语文教育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综观各种评论,认为画知识树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1.体现语文教学的整体性。避免学习的盲目性和被动性。

2.寻求语文教学的序列性。有人认为“魏书生正确处理了知识规律、学的规律、教的规律三者之间的关系关于知识规律,以‘语文知识树’为主要内容,建立知识体系,使语文教学从无序到有序。

3.有利于学生形成一定的认知结构。认知心理学派所强调,要把知识的结构教给学生,而“魏书生的‘语文知识树’的设计和传授,是符合这一原理的”, “它一改语文知识的庞杂繁芜,有利于学生形成一定的认知结构”。

4.教学目标的科学定向。不少语文教师教学目标的确立,往往是凭经验或照抄参考书,“所定目标不是年复一年的重复,就是或高或低,胸中无数。魏书生老师在语文知识的体系中确立目标,引导学生理清本学期所要学习的语文知识结构,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也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但从“语文知识树”呈现的知识来看,它存在着一些缺陷。 其一,它更多关注的是陈述性知识(即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而对程序性知识(即回答“怎么办”的问题)的关注却很不够,这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当前素质教育提倡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的要求是有一定的差距的。

——我的观点:知道这些陈述性知识总比什么也不知道好,比如学文言文,不重视文言词汇的积累,如何能有文言语感?不知道什么是“侧面烘托”又如何会鉴赏其妙处,更谈不上运用于自己的创作实践。至于如何运用、成为能力还需多多实践,非几日之功。正像华盛

顿儿童博物馆的一幅格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当然了,记住了,应用了,理解了,不断丰富了,也就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了。

其二,外在的知识结构不一定适合于学生内在的认知结构。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来看,“语文知识树”对学生形成一定的认知结构是很有帮助的。但光有形式上的序列是否就一定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呢?事实并非如此。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在其以后学习中有着重要影响。就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而言,它可能是适合的,但也有可能是不适合的,或者它适合的可能只是部分学生的发展——只要对部分学生有用,就值得去做。

其三,“语文知识树”反映的是“课程内容即学科知识”的课程内容价值取向, 是出于应试的需要。我国学科教育的重点一向是放在向学生传递知识这一基点上的,我们的教材也是按学科知识掌握的需要来编排的,也就是说我们的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是学科知识。而“语文知识树”正是这种价值取向的反映。但是,这种“课程内容即学科知识”的价值取向,其最大的不足是忽视学生。它既不可能适应全体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又忽视学生的兴趣。对学生来说,学习内容是由外部力量规定他们必须接受的东西,而不是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事实上,许多学生也不把教材看作自己生活的必需,而是对教师和家长或者考试的一种应付。“读完——考完——忘完”往往是一些学生所经历的过程。“语文知识树”就其产生原因而言,主要还是出于应试的需要,而且事实证明其在应试方面有着一定的作用,但是学生在应

付完考试之后,到底还剩下多少知识,就不得而知了。

——我的观点,语文新教材已经不是这样编排了,新课程理念倡导的是“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倡导自主合作探究,而非一味的灌输。不谈知识,未必就学得有趣!我们教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工具,是思维方法,记忆方法,学习方法。更何况现实中更多时候的学习,靠的是意志、动机,而不仅仅是兴趣。当学生形成了自己的知识链,形成了合理的认知结构,并能在这种认知状态下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时候,知识就转化成为一种能力。沉淀下来的,便是是能力,素养,何必在意“考完忘完”“还剩下多少知识”呢?

如果说语文知识树是应试教育时代的产物,那么,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今天,究竟有没有必要建知识树呢?我们还是追溯一下他的相关理论依据,明确建立学科知识结构的意义。

(二)、建立学科知识结构的意义

从建构主义理论、信息论、控制论等论述中都能找到相关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知识建构体系 怎么建构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