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教案 八年级下短文两篇教案

小学作文 zuowen 1浏览

【 – 小学作文】

【篇一】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教案

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词句。

(2)理解本文的主题。

(3)了解铭文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朗读、背诵全文。

(2)领会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3.情感与价值观

(1)理解作者描述陋室和莲的情怀

(2)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重点难点】

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法学法】

1.释义法:积累文言词句。

2.品读法:理解本文的主题。了解铭文的特点

3.模拟写作:领会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提高认识并尝试写作。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陋室铭)

刘禹锡

一、解题

1.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2.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二、作者简介(板书:刘禹锡)

1.刘禹锡,是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赏析这篇文章的写作特色(板书:学习目的:赏析写作特色)

2.给下列字注音并解词。

德馨( )

案牍( )

鸿儒( )

乱耳( )

三、翻译下列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孔子云:“何陋之有?”

四、课文分析

1.出示胶片(与本文有关的山水画),齐读课文两遍。

(1)文中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

(2)写陋室中人的句子是:

(3)写陋室中事的句子是:

2.提问:这篇短文可分为几个层次?

回答: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山不在高一惟吾德馨”;第二层:“苔痕上阶绿一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南阳诸葛庐一孔子云:何陋之有?”我们一层层讲解。(出示与第一层意义相吻合的山水画胶片)

3.教师讲解

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呢?

回答:山水写起。

4.教师讲解“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是说山不在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丁。“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水不在乎深,有蛟龙就会显灵。这些都是古人的俗语。古代传说中,神仙多住在山上,有神仙的山,就是名山;水中常有蛟龙隐现,兴云作雨,所以人们认为水中有龙就会显示神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虽然是一间简陋的房子,因为我品德高洁而芳香四溢。“馨”本意是发散很远的香这里比喻道德高尚,名声传播很远。

5.提问: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呢?山和水来比?

(回答)室。

用“不在高”“不在深”来比 ?

(回答)陋。

用仙和龙来比 ?

(回答)德。

用名和灵来比 ?

(回答)馨。

6.教师讲解作者的目的是要写陋室(板书陋室),却用山水(板书山水)作比喻,引出要写的内容,这种方法叫比兴(板书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方法,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章波澜起伏耐人寻味。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于主人之德是否高尚。也就是说,尽管这房子的确是个陋室,但只要主人品德高尚,也就不觉得陋,反而处处可见其高雅明亮,“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文章先用山水起兴,暗暗施墨,徐徐点题,如小溪直下,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引出主人陋室不陋的原因——惟吾德馨。 那么,陋室究竟是怎样的陋,而主人又是如何不觉其陋呢?请看下文(出示与“草色入帘青”相吻合的山水画)。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台阶上已经长满了绿苔——可见房子常年失修,极为简陋;窗前门旁长满青草——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这是写陋室的环境(板书环境)。作者写陋室的环境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呢?

回答:对偶。(板书:对偶)

7.提问:苔痕相对?

回答:草色。

提问:阶绿相对?

回答:帘青。

提问:上相对?

回答:入。

除了对偶还用了什么方法呢?

回答:拟人。

8.教师讲解“上、入”采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板书:拟人):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陋室的环境宜人,而与陋室主人来往的都是什么人呢?(出示占人弹琴图胶片)

9.教师讲解“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陋室的人物。鸿儒,大学问家。白丁,原指平民百姓,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在这个陋室里.常有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的鸿儒谈笑风生,高谈阔论。这两句也是工整的?

回答:对偶。

10.提问:谈笑相对?答:往来。

有相对?回答:无。

鸿儒相对?回答:白丁。

11.教师讲解作者并没有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板书:朋友)。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这就是说,要想知道他的为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因此,我们便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这两句在于衬托(板书:衬托)。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时有鸿儒来往,常同高朋谈笑,可以推想陋室主人的才德。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说的是主人的生活情趣(板书:生活)。调,弹奏;素琴,没有装饰的琴;金经,佛经;丝竹,管弦乐器,这里指代不健康的音乐;案牍,指官府的公文。这几句是说,在陋室里,兴致所至,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不健康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这两句用了正反虚实(板书:正反虚实)的写法。

12.提问:哪些是正面描写?是实写?回答:“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提问:哪些是从反面描写?是虚写?回答:“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提问:“可以调素琴”与哪一句相呼应?回答:“无丝竹之乱耳。”

提问:“阅金经”与哪一句相呼应?回答: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呼应。

13.教师讲解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现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总之,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实不陋。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经过作者反复描写陪衬,文章主旨已经突出,意思似乎已经写尽,可是毕竟作者是大手笔,再用另外的写作手法向深处开拓主题。(出示南阳诸葛庐图)

14.教师讲解“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诸葛庐就是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南阳隆中时居住过的草庐;子云亭是指西汉学者扬雄住过并写作《太玄经》的亭子。这两句话是说我这个陋室正如南阳诸葛庐的草庐,又像四川扬子云的亭子。作者采用的是类比的写法(板书:类比),用历史上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原来也是陋室,由于他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闻名天下,那么我的陋室不也会如此么?

15.提问:作者在这里用草庐和玄亭比陋室,其用意还是在说明陋室不陋吗?

回答:不是,而是已隐含着自己远大的志向。要做一个像他们一样的人。

教师肯定:很对。(板书:暗含、志向)

16.教师讲解前有古人后有来者,我这个陋室将与诸葛亮的草庐、扬子云的亭子一样被后人所称道;我本人也要像诸葛亮、扬雄一样被后人所敬仰。文章添了这么一笔,再生一层波澜,

内容更丰富,主题更鲜明。写到这里,我们感觉到作者的意思已经表达得够完美了,可以收笔子。

但是作者是一个弄墨的高手,在全文最后一笔,引用孔子的话结束,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推向高峰:“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的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引用孔子的话再次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回应“德馨”言尽而意无穷。孔子这句话是一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讲得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用孔子的后一句“何陋之有”。

17.提问:刘禹锡为什么隐去前一句“君子居之”呢?

回答:其意却正在前一句,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18.教师肯定:回答正确。

这是作者有意设置的弦外之音。明眼人——看便知,十分明白,自己正是孔子一类的君子,自己的生活态度正如孔子一样(板书:态度),安贫乐道,君子固穷,这就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文章结语引经据典(板书:引经据典),力发千钧,托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

五、学生教师共同完成板书

19.根据老师的板书,请在横线上填一个字,表明作者运用修辞力法的目的。学生上台给板书填空。

陋室铭

刘禹锡

山水比兴引陋室对偶拟人描环境

衬托对仗夸朋友虚实对比话生活

类比暗含立志向引经据典表态度

20.学生齐读板书。

21.在板书的每一句后面,再填写一个确切的字,体现本句的中心填写中心词。 陋室铭

刘禹锡

山水比兴引陋室—馨对偶拟人描环境——青

衬托对仗夸朋友——雅虚实对比话生活——静

类比暗含立志向——高引经据典表态度——乐

22.学生齐读。

六、总结全文

23.教师总结。

通过对陋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情怀,一个坦荡乐观、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文人形象跃然纸上。

《陋室铭》是一篇短文力作,是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花,千百年来经久不衰。它的显著特点就是语言精辟。采用大量的修辞方法,对偶工整,对比鲜明,互相衬托,虚实相生,引经据典,言志如诗,具有一种韵味如歌的音乐美,读来如行云流水,文气通达起伏,是我国古典文库中脍炙人口的珍品。

第二课时(爱莲说)

一、导入课文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二、整体感知课文

请大家看图片,先欣赏一下这篇文章。

三、解题,揭示学习目标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 在这里指什么?(同学们可以看课文回答)

作者借描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此类文章,一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二要理解作者怎样托物,如何言志,这两点正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目标,请同学们看屏幕齐声朗读一遍。

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结合书下注释,也可以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的音、形、义,并逐句翻译。(前后左右可以讨论,实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记号。)

1.检查自读情况(看屏幕,提问)

看清字形,读准字音, 理解字意:

周敦颐( ) 可爱者甚蕃( )

出淤泥而不染( ) 濯清涟而不妖( )

不蔓不枝(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花之隐逸者也( ) 陶后鲜有闻( )

请同学们齐声把这些词句朗读两遍,注意朗读的一般要求:抬头挺胸,精神饱满,声音哄亮,吐字清晰。

2.问:文字上还有没有不懂的?请提出来。(师生共同解答)

3.请两位学生翻译课文。

五、研读课文

(一)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托物言志文章的一般写法,首先要准确生动地描写出所托之物的形象,揭示出内在的精神品格。本文所托之物是什么?“莲”

1.请同学们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花的?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完成屏幕上的表格。

3.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4.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再齐声朗读一遍,注意把握莲花的高洁品格,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1.分析“菊”正衬的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什么人?我们学过他的一首饮酒诗,当中有一句话能表现出陶渊明爱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也是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用陶渊明来正面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为什么? 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哪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

【篇二】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教学设计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教案

2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写景的巧妙。

3.体会大自然的美,培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教案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2.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1.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法学法】诵读法 问答法 讨论法 比较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学习了《三峡》,我们无不为它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其实,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现在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过之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诗﹗板书课题作者。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文体简介

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均的《与顾章节》《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都属于此类。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1)听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2)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3)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4)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交相辉映。

(2)四时:四季。(3)歇:消散。 (4)夕日:夕阳。(5)颓:坠落。(6)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鳞,指代鱼。(7)与:参与,这里指欣赏。(8)奇:指奇山异水。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教案

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3)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四、作业:

1、掌握词语及句子的译文。

2、背诵默写全文。

附:板书设计

答谢中书书

总——美

分——山水相映之美(静态、形体)(仰视俯视)

动静相衬之美

色彩配合之美 (静态、色彩)(平视)

晨昏变化之美(动态、声响)(听觉视觉)

总——感慨收束,其与谢公(谢灵运)比肩之意

【教学反思】

【篇三】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教案

八年级短文两篇教案

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教案

文学与传媒学院 11级中本1班 陈靖文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文学知识、文言词句,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能流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在诵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二、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体会《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

3.指导学生理解《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教案

三、教法选择

诵读教学法。指导学生朗读,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教学中宜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教学环节。

2.比较法。两篇短文作者不同、题材不同、语言风格也不同。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注意比较两篇文章,欣赏两篇写景短文的画面,品味不同的语言风格,体会不同的思想感情。

四、课前准备

让学生回去预习课文,熟读课文,了解两位作者所处的时代的背景,及作者作文时的处境。

五、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赏读《记承天寺夜游》。指导朗读,整体感知文意,理清背诵思路;赏析文中写景的文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比较两篇文章,提高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

一、导语设计

古有一人,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态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一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你能根据以上的提示猜出他是谁吗?(生:苏轼)

二、作者、写作背景简介

多媒体显示:

苏轼, 我国北宋著名的散文家和诗人,出生于四川眉山。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他的词雄浑豪迈,是宋代“豪放 ”词派的代表。

过度:今天我们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他被贬,谪居湖北黄州之时,让我们一起欣赏。(板书文题)

三、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文意

1.指导学生朗读

(1)设置背景音乐《夜的钢琴曲》,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节奏。 教师提示: ①读准字音: 藻(zǎo) 荇(xìng)

②读出节奏: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提醒学生要根据句子意思划分朗读停顿,领字后面需有一个小的停顿。

PPT演示朗读停顿间隔。

2.学生对照注释,口头翻译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独自翻译课文,划出疑难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提示一些重要词语,帮助学生理解文句。

解释加粗字

(1)欣然起行 ( )

(2)遂至承天寺 ( )

(3)水中藻荇交横( )

(4)盖竹柏影也 ( )

(5)相与步于中庭 ( )

(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

①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念,想;遂,于是,便;至,到。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盖,原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有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③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四、品读文本,探究主旨

1.选一位学生复述课文,即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PPT:。

2.提问: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提问:全句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请分析这样写的妙处。

学生想像画面,思考。(先写月色,“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明;继写水中之物,“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清;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浓。夜游因月而起,处处扣月;写月又不浓墨重彩,而是轻点几笔,境界全出;写月,不明写,而从竹柏影入手。作者无疑是咏月的丹青妙手,这一幅月夜小景确实美妙绝伦。)

五、难句解疑,体会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1.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

2.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表达的是怎样的一些情感?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四位同学品评分析,其余同学补充。

3.问:你从文中的“闲”体会到哪些内容?

考虑作者当时的处境。“闲”相对于“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悠闲赏月的欣喜。

学生齐读四句话,体会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4.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5.把全文划为三层,并写出各层大意。

(1)点明夜游的起因、时间、同游的人及游览的地点。

(2)运用比喻描绘庭院月色

(3)抒发作者微妙的心境。

2.了解苏轼:

PPT:叙事、写景、抒情议论其实始终都是在写人,从文中我们读到了一个怎样的苏轼? 阅读以下诗句,让我们更加理解苏轼吧。

贬官杭州: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比好湖山。

贬官黄州: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官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概括出:逆境中善于发现生活之美的旷达乐观!

六、课堂小结

在为人上,他在几乎丧命的逆境中保持坚贞气节和独立人格,决不随波逐流;在为官上,

他坚持为官一地,造福一方;在人生态度上,他即使身处绝境,也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追求"" 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小景的同时,更感受到了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生涯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它好像一首清冷的月光曲,每一个音符都闪耀着银色的寒光,都倾诉着作者皎洁而悲凉的情怀。

七、想象苏东坡与张怀民聊天的情景,想想他们的对话和动作。

八、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这篇短文,完成练习册中的相关作业。

推荐课后阅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和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

【篇四】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第22课 短文两篇教案

22 短文两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一些文言字词,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

2.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比较,进一步了解“铭”与“说”两种古代文体的特点,同时进一步体会托物言志的妙处。

2.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交流中激活思维,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并形成自己的见解,引导学生简评鉴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陋室铭》,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2.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洁脱俗的情怀。

重点

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难点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诵读、讨论

刘禹锡、周敦颐的画像。

2课时

同学们,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我们的国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今天,我们的居室也变得越来越宽敞。当然,由于种种原因,在城市里、在我们的身边,可能还存在着“蜗

居”现象,然而,住房小不等于志向小,下面,请让我们一起听听《陋室铭》的作者是怎样说的吧。

刘禹锡(772—842年),字梦得,唐代洛阳(今河南洛阳)人。著名文学家,古文运动的积极参与者,进步思想家。王安石称他为天下奇才,白居易称他为“诗豪”。有《刘梦得文集》传世。

1.据资料记载:刘禹锡因参与革新,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贬为安徽省和州通判。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见刘禹锡是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他。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地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辨。”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他又令衙门的书丞将刘禹锡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而这一间半位于得胜河边,附近有一排排的杨柳。刘禹锡见了此景,又作了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他仍在此处读书作文。策知县很生气,又和书丞商量,为刘禹锡在城中寻了一间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仅半年,连搬三次家,刘禹锡觉得此狗官欺人太甚,便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并请人刻于石上,立在门前,气得策知县一筹莫展,哑口无言。

2.铭,是古代文体名,用于述功纪行或警戒劝勉。文辞精练、有韵,读来铿锵有力。其体制短小,最短者不足十字,与格言颇相似。可分两类:一类埋于地下记述死者生平事迹,叫墓志铭;一类是沿着器物之铭发展下来的述功纪行的文字,有时用于警戒勉励。

1.从课题可看出作者写作的对象是什么?

陋室。

2.“铭”是什么?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通常都是用韵的。铭的基本特点可以用陆机说的“博约而温润”这句话来概括。“博”,指内容广博;“约”,指文辞简约,概括性极强;“温”,气度温和,从容不迫;“润”,语调柔顺。铭之所以有此特点是因为它讲的是为人处世的道理,其影响不止于题铭者本人及其同代人,还将传于后世。

【篇五】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新)

27.短文两篇

第一课时《答谢中书书》

出示目标

1.品味、积累《答谢中书书》中写景的优美语言。

2.理解《答谢中书书》的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预习导学

新课导入

莽莽神州,茫茫九派,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

作者链接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背景链接

谢中书即谢徴,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徴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合作探究

读准字音

颓(tuí)与(yù)

读准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疏通文意

看课文注释,了解大意。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翻译全文。

教师点拨

◆重点实词

1.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2.四时俱备(四季)

3.晓雾将歇(消散)

4.夕日欲颓(坠落)

5.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

6.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

◆一词多义

1.欲:夕日欲颓(将要)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教案

实是欲界之仙都(欲望)

2.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

念无与为乐者(和,连词)

相与步于中庭(一起)

3.自: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果)

自康乐以来(从)

◆词类活用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教案

夕日欲颓: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坠落。

◆古今异义

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文本探究

1.“答谢中书书”中的两个书该如何理解?

【交流点拨】

书①:中书,南朝时候的官员称谓。

书②:即书信,是文体的一种。

所以由此我们知道,“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谢中书的一封信。

2.作者笔下的景色很美,请问,美在哪里?

【交流点拨】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3.“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

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拓展延伸

佳句运用:本文和《三峡》一样,四字写景句非常多,试最大化地运用或改用它们,说一段话来描绘景物,看谁用得多,用得好。

【交流点拨】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春冬之时,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晴初霜旦,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当堂训练

使用学案当堂训练部分。

第二课时《记承天寺夜游》

出示目标

1.学习《记承天寺夜游》,体会作者在短文中含蓄表达的特殊心境,理解苏轼的人格魅力。

2.掌握《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常见实词、虚词。

3.了解《记承天寺夜游》的内容。疏通文意,学习凝练含蓄、流畅自如的语言风格。 预习导学

新课导入

学生说出关于“月”的诗句。听王菲演唱的苏轼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这首歌大家都比较熟悉,也知道《水调歌头》是首咏月怀古的词。同为一轮或圆或缺的明月,不同的赏月者却有不同的心理感受,在他们的笔下自然也就别有一番情致。因此在我国的古诗文中就有很多描写到月亮的语句,如刚才这首《水调歌头》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我们非常熟悉的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等。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不同的心境下对月亮也会有不同的感受。就如苏轼,他在《记承天寺夜游》中抒发的月夜下的感受就与《水调歌头》中的不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他的这篇游记《记承天寺夜游》。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背景链接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合作探究

读准字音

解(jiě)衣藻荇(xìng)遂(suì)至未寝(qǐn)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教案

读准节奏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疏通文意

看课文注释,了解大意。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翻译全文。

教师点拨

◆重点实词

1.月色入户:门

2.欣然起行:高兴地

3.念无与乐者:想""的人

4.遂至承天寺:于是

5.相与步于中庭:一起散步

6.庭下积水空明:清澈透明

7.水中藻、荇交横:交错纵横

8.盖竹柏影也:原来是

9.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罢了

◆一词多义

1.遂:遂至承天寺。(于是)

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打洞)《狼》

2.寻:寻张怀民。(寻找)

未果,寻病终。(不久)《桃花源记》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古义:只是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耳:古义:罢了今义:耳朵

文本探究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交流点拨】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2.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交流点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你认为“闲人”是指什么样的人?

【交流点拨】清闲的人。

4.“闲人”二字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复杂情感?

【交流点拨】“闲”字饱含着作者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心情的寂寞,面对挫折逆境的豁达,面对孤独人生的感慨""也使我们看到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故其笔下的月夜才如此空灵、皎洁。

语言赏析

1.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交流点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交流点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句中无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写皎洁的月光。作者用“积水空明”四字,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

用“藻、荇交横”四字,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积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作形容,给人以一池春水静谧之感。

“藻、荇交横”是以竹柏倒影来烘托月光,给人以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

这个世界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无尘俗的胸襟。

拓展延伸

1.穿越时空的对话:苏轼,我想对您说""

2.文人与山水

中国的文人似乎与山水、自然有着特别的情结,这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好像永远无法割断的情愫。人生得意时,他们走向自然,向山山水水一花一草笑谈自己心中的万丈豪情;仕途失意时,他们退隐江湖,自然就成了他们最好的倾诉对象。多情文人与美丽山水结合的结果就是那一篇篇传诵千古的至情至性的美文,景以人名,人以景传。

3.读《记承天寺夜游》,我懂得了:

【篇六】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短文两篇教案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短文两篇》

教案设计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教案 八年级下短文两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