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学作文】
【篇一】关雎说课稿
人教九年级下 《关雎》说课稿
人教九年级下 《关雎》说课稿
《关雎》是诗经的首篇,是一首爱情诗,诗中的男子以礼节情、淫而不乱,符合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诗中向我们描述了一位情窦初开的少男追求一位文静的女子不得,最后幻化成梦,为女子敲瑟鼓钟取悦她。
全诗共三节,第一节以关关鸣叫的水鸟起兴,写文静美丽的女子是君子的理想配偶。第二节写男子追求女子,以在水中漂浮不定的荇菜起兴,暗示娇好的女子,男子会采取各种手段去追求。第三节写男子追而不得后的情形,他展转反侧,心绪不宁,幻化成梦为佳人唱歌跳舞,敲锣打鼓吹瑟鼓琴取悦女子的情形。
本诗教学有两大难点:一、如何把握诗中所渲染的情感;二、学习诗中使用的“兴”的手法。
教学设想:为了把诗中“淫而不乱”的思想把握好,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一道问题:青年男子在追求不得的情况下,并没有采取龌龊的行经,而是极度的克制自己,把对女子的爱深埋心里,在梦中与她相见、相好。男子的这种做法,值得称赞吗?
起兴在诗经普遍运用,从诗中请找出兴的特点。起兴之物往往有一些联系,不求相似,只求设置一种气氛,从而达到吟唱的目的,在诗经中还有一特点“兴”、“比”往往连用。这首诗选进初中课本,并不是要求学生去研究兴、比的手法,而是要求学生了解就行。因此举例就很重要了。那么引导学生把初中阶段所学的诗中运用了这些手法的诗句找出来就很关键了。在执行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搜集诗句,然后再把这些诗句在班上交流,教师作相机引导。
【篇二】关雎说课稿
听课 《关雎》教学设计
24 《诗经》两首之《蒹葭》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2. 真确朗读,注意节奏和字音,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3.疏通文意。
能力目标
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利用想象和联想欣赏诗歌意象,在此基础上形成意境描述。
情感态度价值观
为青少年树立真确的爱情观
教学过程
导语设计
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到春秋中期约500年间的305篇诗歌。在先秦古籍中,被称 为《诗》、或《诗三百》。相传孔子曾整理过这些诗并用来传授弟子,所以后来被尊为儒家的“五经”之一,称为《诗经》。以最朴素的语言记录了最古老民族早期的生活、劳动、人性、情感……真挚感人,其中的爱情诗就是这座百花园中最瑰丽的一朵奇葩。今天我们要学到的诗经两首就是最经典的爱情诗。
一、 预习展示
睢鸠(jū jiū)一种水鸟。
窈窕(yǎo 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
荇莱(xīng):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ù mèi):这里指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
笔(mào):挑选。
二、 朗读及翻译
三、 利用想象和联想完成意象和意境描述。
(一)诗经是古老的诗歌,有其自身的特点。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多是各地民歌;雅是西周王城区域朝会宴饮所用诗歌;颂多为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诗经》三种表现手法;“赋者,敷陈
就是铺陈直叙。“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就是
比喻。“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 就是借助其它事物为其事而直言之也”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思考:分析关雎开头是什么手法:比兴。
元好问 《雁丘词》 关雎和大雁一样都是对爱情坚贞不二的。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二)但又属于诗歌具有诗歌的共同特点:1、讲究节奏和押韵。2、极具抒情性。3、凝练集中而又形象生动。4、具有意象和意境。5、情节具有跳跃性。
诗歌就是靠意象和意境完成凝练集中和形象生动的抒情性的。而情节的跳跃性需要想象和联想补充完成。
例一:左右流之,采之,芼之
采摘荇菜的人真多啊。通红的脸颊挂着晶莹的汗珠,男女老少的欢声笑语此起彼伏,和着心底溢出的欢乐流淌在青山碧水之间……
例二: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采摘荇菜的一个女子深深吸引了我的目光。她明眸皓齿,巧笑倩兮,默默微笑的侧影静静的如一朵空谷幽兰,只一瞬间就让我觉得春色满园……
例三:寤寐求之,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我忘不了她,想要和她在一起,像关雎鸟一样坚贞的守卫我们爱的家园,给她一生的幸福。这个想法像种子扎根在心田,以不可阻挡的力量破土而出,美好的未来如太阳般光芒四射,我激动的热血沸腾,以至彻夜无眠,思念的野草在不知眠的夜里疯长成一片田野……
四、 关雎中写的最为传神的就是这位男子思慕心仪女子的心
理。席慕蓉有一首诗则是写一位女子思慕钟情男子的痛苦心理。席慕容《一棵开花的树》
六、爱情自古以来就是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无论是中国古代的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还是现代的大片《坦泰尼克号》,爱的情感从来都是高尚而美好的,无论是爱风花雪月,还是花鸟鱼虫,抑或是一个人,都不是见不得光的。为什么中学生的早恋却受尽老师和家长的打压,不被社会承认呢?有这样一位母亲告诉你。这是一位优秀母亲对待女儿情书的态度,觉得很值得各们家长学习.
七、中学生他们的肩膀还很稚嫩,人生的步履还很踉跄,不能承担爱情的责任。过早摘下的果实不会甜美。真正的爱情需要平等的人格,独立的个性,相互尊重的基础,共同扎根在同一根基上,同甘共苦,冷暖相依……就如同舒婷的《致橡树》。希望同学们努力成长为一棵树,一自己的高度找到生命中的另一棵树,成就自己两棵树的幸福人生。
《关雎》说课稿
一、说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册教材主要是学习四大文学样式,在教材第一单元是现代诗歌,在古文单元的最后一课都是古代诗歌,而《诗经两首》是最能代表我国诗歌源头的内容。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XX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诗歌起源,《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中的地位; 读准字音;理解大意;
2. 过程与方法目标体会意境及主人公感受;
3.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理智把握情感
三、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语文是一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过程。
考虑到九年级学生的现状,我首先采取设置情景教学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周边的客观事物,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心理感受。当然老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基于本课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 1)文化熏陶法:为学习创设一个合适的情景氛围,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教学法:为学生提供有关 背景材料,指出,让学生对材料进行处理、分析,最后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观点,于是,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培养。 (3)任务驱动法:在学例中包含的任务,学生以完成此任务为目标,通过自主探索,进行完成任务的实践。通过任务驱动法可以使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创新能力的目标。同时,通过朗读、展示、合作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 由于本课题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框题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篇三】关雎说课稿
诗经两首说课稿
诗经两首《氓》说课稿
一、说教材
《诗经两首》是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四课,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高中语文在诗歌教学中按照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顺序来进行课文编排,《诗经》作为我国诗歌的源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新课改后,教材从高一第二学段,即开始安排古代诗歌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诗歌源流,了解古人是如何利用诗歌表情达意,从而认识古今文化的联系,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根据此特点,安排本课教学的三维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
2) 分清《诗经》中特有的语助词和语气词,理解生僻字及意义特殊的词语;
3) 把握女主人公感情的变化,能够初步鉴赏文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课文,掌握诗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并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2) 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
3) 了解《诗经》成书的经过及其特殊的文学价值,引导学生更加珍视汉民族文化,热爱汉民族语言。
教学重点:
1) 落实诗歌中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背诵课文
2) 理解体会诗歌表达的“怨情”,准确把握诗中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诗歌表达的“怨情”,准确把握诗中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二、说教法
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本课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讲授法,诵读法,启发法,讨论法等。
讲授是为了启开学生思维,进入语境,让学生对诗中所涉及的文言知识点有清晰的认识。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熟悉课文内容并加以强化。问题和讨论能使师生互动,激发发散思维,并且能够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这些教学方法的妥当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同时,通过使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课文的配乐朗诵范读,展示相关文学常识,可以使学生获得直观的印象,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并且能丰富课堂容量,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三、说学法
新的教学理论不仅要求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会学。本课是一篇以叙事为主的古代诗歌,因此,学习本节课学生主要采用诵读法、讨论法等。
学生自己诵读与听配乐范读相结合,并且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加以指导,通过反复诵读,培养语感,掌握四言诗歌的诵读节拍,熟悉课文内容并且落实诗中出现的重要实
词虚词。由教师设置情境,组织学生讨论,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情感变化,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结合初中所学,回顾《诗经》的相关知识。《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文学史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而《氓》又是其中的名篇,所以学习中必然要讲到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包括“《诗经》六义”,其中,《氓》所涉及的比兴手法,是相关文学常识的重点。这部分的学习安排在导入环节,通过回顾《蒹葭》、《关雎》等初中语文涉及的《诗经》篇目,来串讲相关知识点。在此环节,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应的文学常识知识点:
《诗经》 第一部诗歌总集 六义——风雅颂赋比
兴 四言诗
2、朗读分为听配乐范读与学生自读两个环节,首先听范读来指导学生把握四言诗诵读的节奏(多媒体课件展示:二、二节拍),在朗读过程中,根据课下注释,明确字音字形,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与意义(多媒体课件展示生僻字字音字形及应掌握的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与意义),并且对诗歌叙述的故事内容有整体的感知。
3、由教师导引,帮助学生理把握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欢喜——悲伤——怨恨,并且明确本诗所表达的主要的感情是“怨情”,并由此来生发其他问题,突破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4、在对诗歌的内容有整体把握,并且了解女主人公情感变化的基础上,对本诗进行进一步的鉴赏。这是本课教学的主体部分,通过设计四个问题(“女主人公为何怨”、“她怨什么”、“怨过之后她又将何去何从”、“她的感情变化在诗歌中是通过什么来体现的”),来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把握本诗的思想意义(不仅是对氓的控诉,也是对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妇女地位卑微现象的批判)、了解诗歌的进步性所在(表现了女子敢于反抗,勇于追求幸福的精神)并体会本诗边叙事边抒情,通过回忆、对比手法来表现情感的艺术手法。在本环节中,通过教师的问题设计,引导启发,学生讨论,围绕着“怨情”来展开问题,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寓于其中,从而使教学重难点得以突破。
5、总结人物性格特点,初步鉴赏诗歌中鲜明的人物形象。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是建立在解决之前几个问题的基础上的。需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课文出发,找到对应的诗句,最后由教师加以总结,明确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勤劳、温柔、善良、坚强。
6、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尝试背诵。《诗经》中出现的生僻字多,这会给学生的背诵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首先应加强学生对字音字形掌握的落实,并且由教师对诗中的故事情节整理概括,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通过指定学生演板重要词句,来明确背诵中的重点难点。这样,本课的教学重点就能得以突破。
7、作业设计环节 让学生把诗歌改编为现代诗歌或小说 8、课堂小结 《诗经》产生于文学创作的朴素时代,千百年来,《诗经》中,尤其是“国风”部分的优秀篇目流传不衰,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它所反应的内容贴近普通大众的生活,表达的是广大劳动人民最朴素的感情,由此给我们的写作也带来启迪。因此,安排课堂小结如下:
《氓》叙述了一个古老的、至今还在无数次重演的生活事件,然而今天我们读着两千多年前的诗章,却决不因为时代的遥远、题材的常见而厌倦。这正是因为它并没有刻意去雕琢,只是循着女主人公感情的变化发展,自然而然生成诗歌跌宕回旋的布局。其实,文学的真谛正在于此——描述最本真的生活,表达最朴素的感情。由此我们也可以获得启迪,
在我们写作中,也应该抛去那些浮华的外表,用我们手中的笔,去展现真实的生活,表达内心最真挚的感情。
五、说对本课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的预设及解决办法:
本课的教学设计,是以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怨情”作为中心点,由此生发几个问题,来完成诗歌内容感知,人物形象分析,思想意义把握,艺术手法鉴赏这几个环节的教学。在此过程中,课堂容量较大,需要教师课前抓好学生预习工作的落实。在课堂教学中,要运用好多媒体课件,一方面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也便于控制课堂的教学节奏。另外,本课是一篇著名的爱情诗,在课堂教学中必然涉及爱情观的讨论,如何把握好尺度,不脱离文本,避免把爱情诗的鉴赏变成纯粹爱情观的讨论,是课堂教学中尤其值得注意的问题。
附:板书设计
《诗经》
为何怨 一片痴情 无端见弃
怨 怨什么 丈夫薄幸 世道不公
怨之后 痛定思痛 与氓决绝
【篇四】关雎说课稿
氓优秀说课稿
《诗经 卫风 氓》说课稿
一、说教材。
《诗经·卫风·氓》是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先民们用他们的歌,唱他们的苦,唱他们的悲,开我国现实主义先河的《诗经》,真切地传递着他们的心声。在学习时,要引导学生感受这些声音,引导他们进入先民们的情感世界。
二说学情和教学目标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关雎》和《蒹葭》,对于诗经及“赋比兴”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高中所要做的,是通过诵读、品味、探究等多种方法,深入领会诗经的手法及其中的浓浓的诗情。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习诗词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性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以课程标准的相关表述和教学内容及学情分析为依据,确定本课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了解关于《诗经》的基本文学常识;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体会“赋、比、兴”手法的表达效果;
过程与方法:在诵读的基础上,培养和提高把握情节和人物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 品位诗歌的语言,体会“赋、比、兴”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合作探究:通过分析比兴手法,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和学法。
教授一篇诗歌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以此达到陶心之说的 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为了发挥教材的立体功能,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理念,我决定从学情出发,结合教学目标,采取: 诵读法,讨论法,启发法、点拨法,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主动探究的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都能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四说学法
在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课堂上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为他们今后继续教育或终身教育打下基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再做静态知识的占有者而是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积极探究。
五、教学程序及内容设计 课前播放邓丽君演唱的《蒹葭》,营造氛围。
第一环节.新课导入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自古有关爱情的诗句不胜枚举:“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枉然”、“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些都是同学们耳熟能详的诗句。我们印象当中啊 一提到古代的男女婚嫁,自然而然的就会想到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其实早在先秦时期,还没有形成苛刻的礼教思想束缚人们,男女恋爱结婚也具有一定的自由。说到这可能就会有同学好奇,那先秦时期的男女爱情是不是和今天的情形一样啊?他们的婚姻是幸福美满的吗?今天我们通过这首诗《卫风氓》来看一看先秦时期的爱情。(这样导入是因为,我们的学生虽然已经是高中生,具备了一定的 抽象逻辑思维,但还没有形成逻辑思维的理论性,对于情结式导入依然有很强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为后面教学步骤的展开作铺垫)
第二部分.了解《诗经》
对于这种重点的文学常识,课前学生搜集有关资料是必不可少。
在课上让学生自由发言:我所了解的《诗经》。教师可以适时点拨,补充。
2.强调重点:《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有305篇,因而,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叫国风,共160篇,大都是民间歌谣,这是《诗经》的精华,他和屈原的《离骚》被后人合称为“风骚”。
“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共106篇,是宫廷乐曲歌词,多为周王室贵族文人所创,被奉为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商颂和鲁颂,共40篇,是祭祀的乐歌舞曲。
《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创作的源头,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对我国文学,尤其是诗歌创作的影响深远。诗歌的形式多以四言为主,其常用的表现手法分赋、比、兴三类。此外,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和反复咏唱的特点。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比,以彼物比此物;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第三环节.诵读课文
时隔数千年,年代久远,文字的障碍很大,因而诵读之前应先指导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字,然后引领他们经由文字再现形象和事件,经由形象和事件领略情感,感受其中浓浓的诗情。
在这过程中诵读的环节是重要的,诗歌学习重在诵读, 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
所以,先由学生直接阅读诗歌,根据学生的自我感觉完成最为感性的诗歌认识,直接而感性的阅读 ,培养的是学生的自我语言感受。
随后利用多媒体播放范读,让学生从示范朗读和自己的朗读进行比较,点拨学生注意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最后再配以音乐,营造意境,让学生沉浸在音乐营造的意境中反复吟咏,读出节奏,读出音调,读出感情,细细体味,让或优或喜的情愫萦绕心间,我们就触到了先民的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完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第四环节.整体感知:把握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历程。
学生上一环节通过充分地感受诗歌,把握住了诗歌的感情基调。在感性体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
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历程是怎样的?
分析女主人公是怎样的人物形象?
本环节主要用启发法、讨论法、点拨法来理解诗歌内容。
鼓励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讨论解疑.把提出的问题交给学生解决,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并且培养了团结协作精神。教师在这个环节要给予正确的点拨。
讨论分析,达成共识:
第1、2章,相恋,甜蜜和幸福。
第3、4、5章,婚后生活,痛苦、悲伤和无奈。
第6章,分手,决绝。
恋爱时,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
结婚后,是一个勤劳能干的女子;
被遗弃后,是一个坚强、刚烈的女子。
第五环节【合作探究】
从课文中找出使用比兴手法的句子,分析其表达效果。
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达成一致后,选出代表进行回答,若阐述的不全面可以由其他小组或者老师进行补充。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共同突破教学难点。
明确:1.“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是兴,先说桑树,继而讲述和氓的故事;同时又是比,前一句用桑树的枝繁叶茂比喻女子正值青春芳华,后者既让我们感觉季节由仲夏而晚秋,时光在流逝,又以叶枯叶落,比喻女子红颜已老,青春不再。
2.“于嗟鸠兮,无食桑葚!”这句用了比。桑葚甜美,吃多了就会上火,斑鸠贪吃,以致昏醉;甜蜜的爱情就像桑葚,沉湎其中难免伤神。
3.“淇则有岸,隰则有泮。”用比,用河水和洼地有岸和边来反衬氓在感情的歧途上越走越远,不知回头。
课堂小结《氓》的思想内容:通过女子的自述,诉说了一个爱情悲剧,诉说了自己内心的伤痛。
手法:以赋为主,兼用比兴。
第六环节布置作将 《氓》改写成一篇叙事性抒情散文,字数不限。(培养学生散文写作兴趣,提高语文的审美能力和情感的感知力。)
)
【板书设计】
简单凝练的板书帮助学生理清诗歌思路 ,有助于学生理解背诵诗歌
氓
恋爱 甜蜜 幸福
婚后 悲伤 无奈
决绝 清醒 刚烈
淇水怨殇 高一语文组胡记霞
当初你追求我的情景至今我还清晰的记得,你抱着布,借口换丝,傻傻的站在我家门口。你要马上娶我,我不答应,你生气了。我说,婚姻大事,不可儿戏,要明媒正娶。你要走了,我送你渡过淇水,一直送到顿丘。长长的淇水,像我们的情思。我说,淇水作证,我们以秋天作为期限,秋天我就嫁给你。
从此,你的影子就印在了我的脑海,挥之不去。我采桑叶的时候,你的影子嵌在桑叶的缝隙间;我织布的时候,你的影子印在五彩的丝线里。我常常登上那倒塌的墙,踮起脚尖,遥望你来的方向。等不到你来,我的泪水会簌簌地落下。你来了,我就笑逐颜开,拉着你的手,像一只小鸟一样,蹦蹦跳跳,叽叽喳喳。吉日良辰,迎亲的车队来了,载上我,还有我的嫁妆。
路经一个桑园,我掀开藕荷色的车帘,我看到桑树的叶子新鲜润泽,我看到那斑鸠在偷吃熟透的桑葚,我还看到你骑在马上,风流倜傥
时光消逝,桑树的叶子变黄了,耐不住秋风的催促,簌簌的落下来。我恪守妇道,任劳任怨,但你还是忘了我们相爱的岁月,忘了自己的誓言,你背叛了我。你骂我,打我,苦日子无休无止。我想回家,可是家兄定会讥笑我,我也只有黯然神伤。原想同你白头偕老,现在看来这个心愿是不可能实现了。我得走了,到了和你分手的时候了。
又是一个秋天,桑叶飘落,就像我凋落的红颜。我走在回家的路上,又过淇水。淇水依旧安静地淌着,秋风把深秋最后的几朵花打落,花瓣浮散在水面上
【篇五】关雎说课稿
优质课说课稿
《致橡树》说课稿
张冬梅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致橡树》,英国教育家罗素说过:“教育是获得运用知识的艺术。”《致橡树》是当代诗歌名篇,有很强的抒情性,美文就应该美的艺术去教。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致橡树》是高等教育出版社中职语文教材基础模块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选取了五篇关于爱情的文学作品,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把握不同文体的特点,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致橡树》是当代女诗人舒婷的爱情诗代表作。以象征手法展示了富有时代气息的爱情追求,表达了平等独立而又紧密结合、相互依存的爱情观。即使今天,这首诗仍然熠熠生辉,具有鲜明的教育性和艺术美感。
二、学情分析
我所教班级为计算机专业一年级学生,鉴赏能力薄弱, 对爱情的认识懵懂。处在诗意盎然的年龄,也处在一个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并逐步确立的阶段。他们热爱生活、向往爱情、渴望学习。因而,引导用诗的甘泉来浇灌荒芜的心田,用诗的色彩来丰富苍白的情感,用诗的旋律来激荡单调的思绪,有利于促进其健康情操的形成,也有利于在对诗情的赏鉴中启发、引导他们思考人生。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如下目标: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诵读和品味,体会诗歌的深层内涵;掌握诗歌象征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手段:采用音乐、视频、校园学习平台等信息化手段,为学生营造诗画合一的氛围和意境,实现助学助教功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从感受爱情升华为思考爱情,形成正确的爱情观,培养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的爱情观 。
本文的创作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 ,但作者追求的爱情观对当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只有理解了作者的爱情观,才能进行深层次的探讨与拓展。 教学难点:诗歌象征手法的运用。
本诗之所以具有如此强烈的感染力,正是因为诗人通过具体意象,扩大了诗的表现领域。但象征手法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是一个难点。
四、教法学法
教 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中职生的认知和心理特点,我采用一情景设臵法(培养兴趣,点燃激情)二激情诵读法(感悟诗情,探究主旨)三合作探究法(积极参与,自主学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宽松的富有情趣的环境中感受诗歌的意象美、情感美,音乐美。
学法: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运用勾画圈点法、合作互动法、设疑探究法,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解力、团结协作意识。
五、教学过程
我通过以下五个环节来完成:
(一)美美地听——创设美(二)美美地读——感受美(三) 美美地品悟——领悟美(四)美美地说——发现美(五)美美地评——谁最美
(一)美美地听——创设美
用多媒体播放的舒缓优美的视频音乐《梁祝》作背景音乐,列举古人关于爱
情的诗句,导入新课: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凄美动人,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尽情歌颂它赞美它,“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爱情观也在不断发展,今天我们来学习当代女诗人舒婷的代表作《致橡树》,看看她表达了怎样的爱情观。
设计意图:美国教育家杜威主张:“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景,作为思维的开端”。这一设计,目的在于通过充满激情的演讲唤起学生的美感,直观性和可感性的美感,可以使人感到幸福、震撼,从而迁移、延伸到学生的思维、情感、个性等方面,产生意想不到的影响。
(二)美美地读——感受美
1.师生听读。放丁建华的配乐诗朗诵,充分营造鉴赏氛围,帮助学生入境。读毕,学生弄准重点字词的读音,给标题补充主语
2.学生自读。初步指导学生读出停顿、节奏、重音。读毕,说说木棉到底对橡树说了些什么,全诗最能表达爱情观的诗句是什么。
3.学生齐读。配乐《梁山泊与祝英台》,深入了解木棉独白的内容,并想想这些内容可以分成几个层次,从而充分感知诗作的结构美。
设计意图:朗读是诗歌教学的关键。多种形式的朗读可以使学生充分与文本接触,接受语感熏陶,引起情感共鸣,初步感知诗歌的意象美、情感美、音乐美。
(三) 美美地品悟——领悟美
实践活动一:分享信息 走进作者
分享学生课前通过网络自行搜集的诗人的生活经历、时代背景、写作特点及获奖作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赏析诗歌做铺垫。
实践活动二:探究意象,领悟主旨
(1)集体朗读第一层。
请找出第一层的意象,诗人通过六个意象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在教学中,我先举例说明什么是意象,然后让学生在文中勾画出六种意象,这对学生来说并不难;在分析这些意象时,我分析第一个意象凌霄花,做示范引导,让学生知道分析意象的方法。
小组自主合作学习分析其他意象,小组代表发言,老师点拨并最终明确。归纳总结:以上种种都是世俗的爱情,作者是持否定、批判(板书)态度的,在作者看来,爱情不是一方的攀附,也不是单方的痴恋,即使由衷的奉献也是不够的。那么,作者向往的真正爱情(板书)是什么呢?
(2)学生朗读第二层。小组讨论探究,问题设计层层深入,在探究中理解感悟,教师适当点拨。我通过几个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爱情观。
①“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怎么理解这句诗含义?它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②爱的双方如何相处呢?
③作为爱的双方应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呢?
老师重点分析点拨,明确:橡树——男性阳刚气概: 伟岸挺拔,刚强不屈, 锋芒锐利。木棉——女性阴柔气质:健康活泼,深沉博大,坚韧不屈。
④那么,真正的爱情包含哪些内容呢?
⑤诗的最后,诗人大声表白: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升华了的爱情,是爱情的最高境界。
归纳总结,老师明确:
作者向往的真正爱情:平等独立、相互依存、心心相印、同甘共苦。
设计意图:通过校园资源图片库和音乐库,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突破教学难点。学生讨论交流,思维碰撞,教师点拨调控,突出教学重点,完成对诗歌的鉴赏
(四)美美地说——发现美关雎说课稿
1.花季雨季,当爱情提前到来的时候,你会怎么办?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设计最具创新。紧贴学生心理,学生在热烈讨论过程中,教师适当点拨,以两首精心准备的诗《妙?不妙》《十七岁的爱情》送给学生。这一环节意在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早恋现象,帮助学生顺利度过青春期,将为学生的一生打上精神的底色。
2、播放《简爱》影片片段。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影片,加深学生对“爱”的理解,实现“爱”的升华。
3、课堂小结
爱是无私,爱是奉献,但爱更有自尊,更有平等,对中职生而言爱还有等待。面对你心仪的那一棵橡树或木棉,你应思考,这棵树是否已长成大树,是否已拥有了铜枝铁干或红硕的花朵,是否已有足够的力量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是否已深深扎根于足下的土地?同时,我们还应认识到除了爱情,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毕生追求的爱,父母之爱、兄妹之爱、朋友之爱、师长之爱,对理想、生活、社会甚至对未来的爱。相信同学们沐浴在爱的阳光里,必定能长成参天大树。设计意图:教师结语富含哲理,满载真情,为学生形成正确爱情观奠定基础。
4、课后作业
①.背诵全诗。加深学生对作者理想爱情观的理解。
②. 我的爱情宣言。在班级QQ讨论群中写下自己爱的憧憬,网络共享,锻炼感悟能力和写作能力。
(五) 美美地评——谁最美
一堂课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是多元化的,我设计了两个表格,对每一个学生的评价尽量做到合理有效,让他们看到自己身上的亮点和缺点,做到取长补短。最后评出优秀者。
四、板书设计
致橡树
舒 婷 凌霄花极力攀附的爱情 鸟儿单方痴恋的爱情
不平等的爱情泉源、险峰一味奉献的爱情
日光、春雨
根紧握,叶相触相互依存,紧密结合
伟大的爱情分担共享,分离相依同甘共苦,独立相依
设计意图:作者的爱情观和象征的意义。以课件的形式展示,使学生对文章内容一目了然,加深学生对本课时重点内容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遵循新课标理念,以学生为本,以信息化为载体,让学生经历一次难忘的情感体验,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丰富的网络资源,引导学生感受爱情思考爱情。注重信息化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开发语文课信息化教学资源。板书设计独具匠心,极富启发性。
【篇六】关雎说课稿
《诗经两首》说课及教学设计关雎说课稿
24 《诗经》两首
李雪芳
从容说课
《关雎》和《蒹葭》选自《诗经》。《关雎》写一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蒹葭》写一位恋者在深秋的清晨,在蒹苍露白的河畔,徘徊往复,神魂颠倒,心焦地寻求他思念的恋人。两首同为爱情诗,都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感情是率真、淳朴、真挚、健康的。采用了重章覆叠句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文字虽然简单,但给予人们的症状感却丰富,丰富到“我们只觉得读了百遍还不厌”(《中国诗史》)。
教学本文,应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直至成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认识《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另外还应引导学生多读多背《诗经》中的名篇,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课堂教学采用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法等教学方法。注重自主学习、自我探究,全面领略诗歌的美感,力求在诗歌鉴赏和文化积淀上都有所收获。关雎说课稿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能力目标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德育目标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 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点拨讨论法
3,品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关雎说课稿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读课文,把握文意;品读课文,探究艺术手法。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唐诗到宋词,再到元曲,无数的诗人就像灿烂的群星,照亮了中国文化的星空。徜徉在诗歌的海洋,吟诵着一首首古典诗词,我们的心灵永不老去。
二、资料助读
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时代大约500年间的305篇诗歌。《诗经》包括“风、雅、颂”三部分。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三、朗读《关雎》诗,整体感知
1.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读,正音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3.教师范读,为感悟理解课文创设氛围。
4.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5.学生齐读,放录音,再听一次,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四、思读全诗,把握文意
1.教师提问: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教师小结:这苜诗很短很完整,既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看来,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的确名不虚传。
2.教师提问:既然大家都认为它是爱情诗,那么它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请具体分析。 教师把全班同学分成六组,每两组负责一节的分析鉴赏任务。围绕“如何写这位男子的爱恋、相思、梦幻”展开讨论交流。其中以一组为主,另一组补充或评价。
成果展示:
首章四句写一个青年小伙子,见到河洲上一对水鸟的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呜叫,自然引起自己的无限情思,何况他心目中正有着一位所爱的人儿呢!他向往着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
次章八句写他日夜相思,须臾不能忘怀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动时的窈窕身影。难耐的相思之苦已达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
第三章八句突然出现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欢快、热闹的场面。这不啻是个戏剧性的转变。幻由情生,无疑这正是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设想.是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
3.学生再读《关雎》,同时在头脑中再现主人公鲜明生动的形象。
五、朗读《蒹葭》全诗,整体感知
1.多媒体显示画面,让学生感受画面之美。有未读文章先有情之效。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日。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入境,体味 感情。
3.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读出凄迷之景,惆帐之情。
4.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吟诵、品味。在译诗时,要运用联想、想象,在头脑中浮现此情此景。
六、品读全诗,重在感悟
1.文中描写蒹葭的句子有那几句?有什么作用?
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蒹葭萋萋 ,白露未晞 。蒹葭采采 ,白露未已 。
作用:给人萧瑟冷落之感,既有烘托环境气氛的作用,又有主人公凄婉感情的流露。
2.你感觉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依据是什么?
热烈向往爱情,不畏险阻,百折不挠,执著追求,坚贞不渝的人。
3.这是一首怎样的诗,他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歌抒写了对意中人的倾慕之情,以及欲见而不可得的惆怅之情。歌者思念的对象可能在遥远的地方,只能怀想而无法见面,因而心情惆怅,无法抑制。时间越久,阻隔越远,感情越深。
七、比较阅读
教师提问:《关雎》和《蒹葭》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风格和表现手法相同吗?
明确:《关雎》一诗重在“叙事”,可以看出主人公爱慕、追求、幻想这样一条线索。《蒹葭》没有一个明确故事。只选一个场景。第二、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蒹葭》比《关雎》情感韵味更浓郁。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 》“兴”的特点更突出。“蒹葭”“水”“伊人”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比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五、课堂小结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这源泉处的草木,也跟淳朴的先民及其歌声一样简朴优美。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中。痴情的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让我们于于净净与素心相通.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板书设计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关雎说课稿 关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