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七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陋室铭教案 七下语文人教版陋室铭

小学作文 zuowen 2浏览

【 – 小学作文】

【篇一】七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陋室铭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2课《陋室铭》精品教案 语文版

《陋室铭》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刘禹锡的文学常识;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识记重点文言词语;背诵、默写全文。

2、了解作者,背诵默写全文,体会托物言志及反向立意的写作手法。

3、理解主旨;领会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4、学习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乐趣,培养自己高洁的情操。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古代文人表述自己的志向和情操时,往往不采用直白的方式,而常常以物为喻,写得比较含蓄,这叫做“托物言志”。这篇短文就是托物言志的名文,文字优美,意味深远。学习时要反复诵读,用心品味,以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同时,也要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陋室,作者给自己的居室取的名字,意思是简陋的屋子。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陋室铭”即给陋室作的铭。

3、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字梦得,晚年自号“庐山人”,洛阳人。有《刘梦得文集》传世。著名的诗作有《竹枝词》、《西塞山怀古》、《秋词》、《浪淘沙》等。

4、关于刘禹锡陋室的处所,目前有两种说法。一说在河北定县,一说在安徽和县。持“定县”说的理由是,刘禹锡是中山人,今定县南三里庄有陋室存世;持“和县”说的根据是,刘禹锡曾任和州刺史,和县城中也有一陋室。

一般认为,和县的陋室与刘禹锡关系更为密切。

和县的陋室,是刘禹锡于长庆四年(824)至宝历二年(826)在和州刺史任上修筑的。《历阳典录》载:“陋室,在和州治内,唐和州刺史刘禹锡建。有铭,柳公权书碑。”和县与采石隔江相望,地处冲要,唐末黄巢起义、宋金战争、元末农民起义都曾在此渡江或作战。晚唐以后,和州屡遭兵灭,陋室连同碑铭遂毁于兵火。刘禹锡之后,很少再见到有以此为题而讽咏成章的大概正是由于这个缘故。

5、学习生字词:

苔痕(tái) 案牍(dú) 鸿儒(rú) 唯吾德馨(xīn) ....

三、古代汉语常识:

1、古今异义:

(1)、无案牍之劳形。(形:身。今义为样子。) .

(2)、唯吾德馨。(馨:美好,今义为芳香。) .

(3)、无丝竹之乱耳。(丝竹:琴瑟,箫笛等管弦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今义为丝..

绸和竹子。)

(4)、谈笑有鸿儒(鸿:大,渊博。今常指鸿雁,书信。) .

2、词类活用: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名词“名”,形容词“灵”受副..

词“则”修饰,用作动词,出名,带有灵异。)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形容词“乱”,动词“劳”均为使动用法。“使..

乱”,“使劳累”。)

3、特殊句式:

倒装句:何陋之有?(宾语前置。“何陋之有”即“有何陋”。)

四、教师小结:

本文通过“山”、“水”、“仙”、“龙”引出“陋室”,经过一番环境描写、交友的叙述、志趣的抒发,直至篇末以诸葛、杨雄自况,展示了作者高洁的志行和安贫乐道的意趣。

文中的比兴手法,将室陋而不以为陋,反以为“馨”的高洁伟岸的节操凸现出来。文中一系列的对偶短句、否定句,表现了作者的情怀,特别是最后的用类比引出诸葛亮、扬子云,用所居之室同这些名人居住的“草庐”、“玄亭”媲美,不仅肯定此室不陋,还隐隐与名人自况,进一步表达了作者的情趣。

五、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情境导入:七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陋室铭教案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文辞精练,读来铿锵有力。“陋室”,简陋的屋子。题目简洁,点明写作的内容。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指名朗读课文。

2、理清条理,课文可以分为几层?

第一层:开头到“唯吾德馨”。点明主旨“斯是陋室,唯吾德馨。”作者以“山”“水”起笔,引出陋室。陋室之所以不陋,在于室主人的品德高尚。

第二层:“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之劳形”,紧扣“唯吾德馨”从环境清静、优雅,室中人博学多识,生活情趣高雅脱俗三个方面写陋室不陋。具体表现陋室主人的高洁伟岸的情操,儒雅的宾客,高雅情景的室中乐事。

第三层:运用类比法,暗示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抱负和节操,与开头“唯吾德馨”,遥相呼应,强调陋室不陋。

三、小组合作,翻译全文。

四、细读课文,品析诗句。

1、“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山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 明确:前二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连用两个比喻起兴,以虚衬实。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有什么深刻含意?

明确:“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而为陋室增添了光彩。

七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陋室铭教案

3、陋室内外是什么颜色?景色美不美?有何特点,用一个词(字)概括。

明确:绿色,青色,景色别致幽雅(幽)。写陋室环境,以景色之雅见“惟吾德馨”而明“陋室”不陋。可知“陋室”环境恬静、雅致,反映了室主人淡泊名利的心态。

4、与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点?

明确:鸿儒 ,无白丁(雅)。写室中人,来往的都是志同道合的学者“鸿儒”,以交往之雅见“惟吾德馨” 而明“陋室”不陋。

5、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是什么?有何特点?

明确: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安)。前两句实写,后两句虚写。虚实结合,表现出“陋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

6、作者用什么来类比自己的陋室?

明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用类比,以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陋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五、合作探究:

1、品析“上”、“入”二字的妙用?

明确:“上”、“入”二字生动传神,以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跃而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是一个多么幽静安宁的环境。

2、“鸿儒”可否换成 “群儒”?

明确:不能。“群儒”则无“大”之义,显得太多了。

3、“往来无白丁”含什么感情?

明确:清高自赏(含轻视劳动人民的思想,作者的阶级局限性所决定)

4、能否将“阅金经”改为“阅五经”,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作者当时受贬,思想上有些消沉,想从佛经中找到某种寄托,“阅金经”正是作者当时思想感情的折射。

5、首尾句有何关系?(首句用了比兴写法,尾句与首自互相呼应。)

6、本文题目为“陋室铭”,文章又说“何陋之有”?这些不矛盾吗?

明确:不矛盾。题中之“陋”为房屋的形陋,尾句的“陋”为“鄙俗”之义,指屋中主人的“德馨”不鄙俗。

7、“比、兴”手法的运用有什么特点?

明确:《陋室铭》首先用诗的比、兴手法,通过“山”“水”“仙”“龙”引出“陋室”。比兴中一反一正,弱反强正,认为山真有仙,才是名山,水惟有龙,才为胜水。如此开头,已把凡事不图形式而一定要探求实质的思想融合了进去,而后自然而然地引出了“陋室”,并紧接着突出“惟吾德馨”这个核心。认为“室”尽管“陋”,而室主人品德高尚,就不觉得它陋。显然,那山水仙龙是陪衬之笔。用了这个比兴的陪衬之笔,便把室陋而不以为它陋,反以为“馨”的那种高洁伟岸的节操凸现出来。这样写来,没有丝毫的枯燥艰涩,反而让读者倍觉形象生动了。

8、本文文题为“陋室铭”,为什么文中却没写“陋室”如何“陋”,而是强调“不陋”? 明确:这是一种反向立意的写法。文中只字不写“陋室”的“陋”,却从“陋”的反面“不陋”来立意,极力表现“陋室”的“不陋”,这样就把本来没有必然联系的“陋室”和室主人的“德馨”联系在一起,以“惟吾德馨”说明陋室“不陋”。从“斯是陋室”归结到

“何陋之有”,最后对陋室的“陋”字作了彻底否定,这种新奇别致的写法,使文章的立意不落俗套,是文章构思的精妙之处。

六、教师小结: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何其悠闲自在!但“丝竹”“案牍”二词都与官府有关,可见诗人逃避的是官场。当时的官场黑暗透顶,在上者颐指气使,夜夜弦歌;在下者阿谀奉承,不务正业,正直的官员无端遭受排挤。耿直的诗人早已厌倦了无聊的官场生活哦,早已看破了腐朽黑暗的官场内幕,显示了诗人的铮铮铁骨及与当朝权贵决裂的大无畏精神。

志存高远,勤修立身之美德。“惟吾德馨”是《陋室铭》的主旨,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为人处世的根本要求,立身做人,仁为首,德为先,勤修德养德,既是传承民族优良传统的要求,也是事业兴旺的现实需要。

七、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二。

八、板书设计:

22、陋室铭

1、点明题旨:山、水、仙、龙;陋室、德馨——陋室不陋。

2、具体描述:清幽的环境、博学的友人、高雅的生活——乐在其中。

3、总结全文:诸葛庐、子云亭——何陋之有?

——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

【篇二】七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陋室铭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陋室铭》教案

陋室铭教学课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文言词汇,了解“铭”的特点。(重点)

2、技能目标: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难点)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情趣。(难点)

4、能力目标:熟读课文并理解课文内容。(重点)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

(放古典轻音乐作为背景音乐。)

当今社会,随着高楼大厦的层层矗立和海市蜃楼的种种诱惑,多少人逐渐丢失了自我。灯红酒绿,醉生梦死成了其生活方式;“人生一世,吃穿二字”成了其座右铭;“房子+车子+官职=一切”成了其法宝。他们想把头伸进白糖里享乐,结果却走向毁灭。然而在古代,曾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固守于一方极其简陋的斗室却觉得“陋而不陋”,甚至怡然自乐。同学们说说他是谁呢?(刘禹锡)对,他就是唐代赫赫有名的大文豪刘禹锡。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道德绝唱《陋室铭》,去更深地体味其非凡的人格魅力。

八个环节:

一、.感知陋室 二、了解陋室 三、走进陋室 四、 熟悉陋室

五、理解陋室 六、探究陋室 七、想象陋室 八、走出陋室

一、感知陋室:

整体感知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了解陋室:

展示预习成果:七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陋室铭教案

(1)、什么是铭?(抽学生解决)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做“铭”,

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座右铭:写出来放在座位旁边的格言。(展示学生的座右铭及其图案)

(2)、测测大家生字掌握得怎么样?

三、走进陋室:(自学指导一,约3分钟)

过渡语:同学们预习得很认真,现在让我们走进陋室,熟读课文。

要求:1、注意节奏、语调与情感,读出韵味。

2、注意句式特点、铭文特点。(找出押韵的字:名、灵、馨、青、丁、

经、形、亭

(齐读、老师读、竞读)

齐读后老师作朗读指导并和学生先后伴乐朗读。

四、熟悉陋室:(自学指导二,约5分钟)

自主学习:

1、对照注释,理解文意。

2、学生相互质疑、解答。

3、提醒学生要注意的词、句翻译。

4、翻译全文

由小组讨论互助解决。(3分钟)

抢答!

多媒体出示重点词句: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③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④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⑤孔子云:何陋之有。

五、理解陋室:(自学指导三,约10分钟)

设置一个小小的辩论赛。

辩题:陋室是否简陋?

正方:陋室简陋(男生)

反方:陋室不陋(女生)

请同学们仔细推敲课文内容,找出最能支撑你观点的论据。

辩论原则:

1、每个同学都要从课文里找原话作为事实论据;

2、采用“短兵相接”的方式,男女生各一句,并按课文先后顺序依次展开;

3、每人只限引用一句,且后面发言的同一方同学不能与前面的雷同。 (准备时间:3分钟)

辩论结束后,先让学生点评,再由老师总结归纳:

1、陋室简陋,陋在何处?(看课文:不放过任何一个词──咬文嚼字)

(空间小、景致少、人来少、摆设少:从图画上看,房子确实很小,一个人坐着弹琴,室内就觉得拥挤,可见其小;文章内所提到的景致,只有“苔痕”、“草色”,可见其少;自古读书的穷人就少,能成为鸿儒者,更少,另外“苔痕”都“上阶绿”了,更见来客少;室内陈设历历在目,其“少”一目了然。)

2、陋室不陋,又在何处?(思维角度:主人、环境、交往、生活) (讨论板书:人品高尚(德馨)、环境清幽、交往不俗、生活高雅)

师:那么,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陋室不陋的?试结合文章的语言加以分析。

生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里是写陋室的优美的自然环境

生2:“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这里是写陋室主人的情趣

生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这里是写陋室往来客人的不俗

生4:“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这里作者援引西汉扬雄,大教育家孔子的事例及名言,有力地证明了“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师:“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这是本文最富哲理,最能体现作者写作主旨的一句,这句话是怎样引出的?

由“山”“水”引出“陋室”;由“仙”“龙”引出“德馨”,点出文章中心;再将自己的陋室和诸葛庐、子云亭相比,其目的就是把自己和诸葛亮、杨雄相提并论,其意不言自明。表明作者想从政治上和文学上都干出一番事业。

六、探究陋室:(自学指导四,约8分钟)

室主人是个怎样的人?

补充介绍作者并讲述陋室背后的故事。

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这篇《陋室铭》是被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写陋室有何用意?仅仅是为了告诉我们陋室的状况吗?(联系点:“铭”这种文体的特点。)

①(陋室简陋狭小,陈设简单,确实简陋,而斯是陋室,有景可观,安静清幽,有鸿儒谈笑来往,可抚琴读书,无乐音乱耳,无公文劳累身心,因此,作者身在陋室,却不觉陋室之陋。

②联系“铭”这种文体,一是警戒自己,二是称述功德,。

(启发:抓住“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等句子,体会作者不愿追逐名利,光宗耀祖,扬名立万;不愿高官厚禄,安贫乐道的思想境界。)

中心意思:这篇铭文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板书:不慕荣利,安贫乐道)

③小结写法: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可以悟出作者借这篇“铭”赞美简陋的居室,要表达(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七、想象陋室:(随堂快乐练,约15分钟)

1、装饰陋室:

我准备了一些简单的物件,供你选择,看看哪些适合摆在刘禹锡的陋室之中?选择之后,请说出你的理由。()

(1)文房四宝 (2)山珍海味 (3)官府的公文 (4)佛经

(5)不加装饰的琴 (6)锦衣玉食 (7)先秦诸子散文 (8)丝竹

斗室一间,简陋异常,但是有青山绿水、知音相伴,如此朗润之境,正是刘禹锡的钟爱。

2、想象陋室:跨越了一千多年的时空隧道,推开虚掩的门,你来到刘禹锡的家,这时,你看到了······

八、走出陋室(多角度解读课文,约2分钟):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该如何看待刘禹锡安贫乐道、不慕名利的情怀?

(各述己见)

老师归纳:

阅读古人的作品,要择其善而从之,择不善而改之。因此,要用现代的眼光去看待古人,对古人的道德品质要批判地学习和接受,不断提升自己学识和做人的涵养。这是我们学习古人作品的最高境界。

总结全文:

同学们,身居陋室,心忧天下,自古以来就是多少仁人志士推崇的高风亮节。刘禹锡凭借《陋室铭》这篇传世之作,发表了他响亮的人生宣言。在这篇只有81个字的短文里,我们可以清晰地解读出这样达观而充满哲理的人生态度:

生活的清贫绝不妨碍精神的富有,只要拥有高尚的情操和宽广的胸襟,就拥有了丰富多彩的精神广场。清贫的物质世界顿时会向我们展开异样的色彩:一片青苔,一抹草色,一缕清风,一阵蛙鸣,都有了几分圣洁的意味。达到了这层境界,我们就可以坦然反问: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何陋之有?

最后,让我们怀着对刘禹锡的深深敬仰齐读课文,再次体会作者高尚的情操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在这节课结束时,我想给同学们赠送几句话,以此共勉:

不必因出身贫寒而自卑,也不必因居于豪宅而炫耀。只有拥有高尚的情操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拥有充实的人生!

布置作业:

【篇三】七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陋室铭教案

2014年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2《陋室铭》教案

《陋室铭》教案

教学目标

1. 在诵读理解的基础上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2. 理解作者不慕荣华、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3. 联系现实对《学生铭》谈看法并仿写

教学重点、难点

1. 诵读、品味优美的语言

2. 理解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新课

简介刘禹锡、陋室铭的来历和“铭”这种文体。(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唐顺宗时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连任刺史等官职,《陋室铭》就是他被贬后任和州刺史时所写。他和柳宗元交谊很深。铭原来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本文“陋室铭”,意思是刻在鄙陋居室里的文章。)

二. 整体感知,疏通句意

1.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

2.根据页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先个人译,有疑难小组解决,

小组不能解决的再提出来全班来理解),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可以给课文内容配上怎样的画面。

3.提供一些画面让学生们匹配相应的课文语句

三.精读细品,把握主旨 先小组合作解决两个问题,

1.你知道统领全文的词语是什么吗?

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陋室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全班交流

提问:本文通过对陋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华、安贫乐道的情趣,处在今天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中的你如何看待作者的这种生活态度?

学生发表见解并评价

四. 联系现实,发表见解

出示仿写篇《学生铭》,提要求七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陋室铭教案

有学生学了刘禹锡的《陋室铭》后仿写了一篇《学生铭》,你觉得它反映的是何种学习态度?你对这样的学生是如何看待的?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

学不在深,作弊则灵。

斯是教室,唯我闲情。

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

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

可以打瞌睡,观窗景。

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心。 自习说闲话,讲课听不进。

心里说,混张文凭。七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陋室铭教案

学生交流谈看法。

五. 学生仿作

看了刚才的学生铭,了解了刘禹锡借陋室以言志,表达自己不贪恋富贵荣华,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你能否借鉴他们的写法写一篇仿作?

提出要求

1、为自己要仿写的内容选定标题,如“电脑铭”,“考试铭”,“旅游铭”等等;

2、仿写练笔的句式要基本相同,最好能大致押韵;

3、主题要明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篇四】七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陋室铭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22.陋室铭教案

【篇五】七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陋室铭教案

语文七年级(下册)陋室铭

七年级(下册)陋室铭

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课文梳理及精讲精练

1.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这种文体,或歌颂赞美,或有所警诫。

2. 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法伟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3.思考

(1)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2) “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3)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 写陋室幽雅恬静的自然环境。

(4)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

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5)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 写室中事。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6)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什么? 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7) “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 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伟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精讲精练

一、重点词语

1、古今异义

(1)无丝竹之乱耳

古义: 今义: 丝绸和竹子

(2)无案牍之劳形

古义: 今义:形状、样子

2、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原意是: 名字 ,在文中的意思是: 。

苔痕上阶绿 上原意是: 方位名词 ,在文中的意思是: 。

(2)形容词用作动词

无丝竹之乱耳 乱原意是:混乱 ,在文中的意思是: 。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灵原意是: 灵异 ,在文中的意思是: 。

3、重点实词

(1)斯是陋室 斯: 陋:

(2)惟吾德馨 惟: 馨:

(3)往来无白丁 白丁:

(4)调素琴 调: 素:

(5)阅金经 金经:

(6)无案牍之劳形 案牍:

二、文言虚词

无丝竹之乱耳

何陋之有

三、句子翻译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孔子云:“何陋之有?”

【篇六】七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陋室铭教案

2017(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6课短文两篇之《陋室铭》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

《陋室铭》教学设计

临高县红华中学 王鸿飞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背诵默写,掌握相关的文言文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能力目标:了解“铭”的特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写作练习,掌握“铭”这种文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朗诵并背诵课文。

结合学习重点文言词汇,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并学会仿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法、质疑法、讨论法、提问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导入语(略)

2、《陋室铭》。(板书课题)

二、作家及写作背景简介

1、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诗人、哲学家。世称“刘柳”、“刘百”、“刘兵客”,作品《竹枝词》、《秋词》等(学生根据预习介绍)。刘禹锡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的权贵,被贬为安徽省和州通判。在此背景下,刘禹锡创作了《陋室铭》。

2、文体介绍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座右铭”、“墓志铭”)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朗读感知,熟悉课文。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学会流畅的朗读,流畅的朗读时理解文意的基础。) 学生自由读一遍,读时注意字音、停顿。读准、读顺。 听教师范读,对照字音、停顿,纠错。认真听并揣摩体会字音、停顿。 抽生单独读,其他同学认真听读,听后进行评价。 学生齐读,体会感受。

2、疏通文意

(1)学生自由默读,同时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口头翻译全文,了解课文大意。(提醒学生注意勾画重点字词,写好笔记)如果有疑难处可前后桌小声讨论,仍不能解决做记号等会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解决。 (该环节为按照预先设计实施,主要由学生逐句翻译。)

(2)组织解疑,检查自学效果并引导解疑。

(3)翻译重点文言词汇和语句(提问学生单独回答),学生思考、回答、识记。老师点拨、指导。 名:著名。 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案牍:官府的公文。 鸿儒:博学的人。 劳形:使身体劳累。(强调“形”是使动用法,绝大多数学生掌握不好)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间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里的人)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与我谈笑的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 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宾语前置:有何之陋?)

3、再读课文,体会感情。 感受音韵美。

这是一篇铭文,有押韵的特点,读起来朗朗上口。大家一起有感情的朗读一遍,感受它的音韵美。

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a、本文最富哲理、最能体现作者写作主旨的一句是什么?这句话是怎样引出的?

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句话先由说“山”、“水”然后引出“德馨”的。 b、作者写陋室,那陋室真的“陋”吗?

答:不是,这就是作者的巧妙之处,虽写陋室却表现了“陋室不陋”。

c、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陋室不陋的?试结合文章的语言加以分析。 答:“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是写陋室自然环境清幽宁静。“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是写陋室往来客人的高雅不俗。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是写陋室主人的生活情趣—-恬适。

d、作者明写刘禹锡的陋室,为什么又要提到诸葛庐和子云亭?而且还要引用孔子的“何陋之有”呢? 答:引古代贤士的名室来证自己的“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勉,表明“陋室”主人也同样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结尾引用孔子的话,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e、身居陋室,作者却以为陋室不陋,那么作者想借陋室表达他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答:表达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六、写作手法分析:

文章一开头以山、水作比,引出陋室,接着从自然环境、交往人物、生活情趣三方面来描写陋室,暗示陋室不陋,又以“诸葛庐”“子云亭”作比,表明“惟吾德馨”,最后引用孔子的话画龙点睛,总结全文。文章通过赞扬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高尚情趣。我们把这种写法叫做托物言志。

托物——陋室:对陋室的环境及室主人的日常生活进行描写。 言志——表达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文章主题思想)

七、课后作业

1、熟练背诵并默写全文。

2、文言字词积累

附:板书设计 陋室铭 刘

禹锡 山 水 陋室 环境之幽雅 名 灵 德馨 交往之儒雅 陋室不陋 托物言志 情趣之高雅 类比

《陋室铭》教学反思

临高县红华中学 王鸿飞

课前思:本节主要让学生学会读诵文言文,掌握文言字词,学会“增、删、留、调”翻译的原则,小组合作、探究、交流,教师精讲,达到教学相长。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和自主学习及展示能力,所以课前要加大预习指导。

课中思:有些同学板书不工整,主要是平时没有及时督促,以后将强要求并指导书写。小组选组员展示时,有的学生乘机闲聊,要及时指正,在小组评价中体现。

以教法带动学法,特别是要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十分必要,教师不能完全放手给学生,一定要精讲。

课后思: 本堂课的最大优点在于朗读环节,每一次朗读都给出了明确的目标。其次是重点较突出——翻译课文。但是仍有许多不足之处,还需改进。首先,课堂整体气氛不活跃,尤其是在翻译环节的发言,形式过于单调,没有充分发动大部分同学积极思考,鼓励学生提出质疑,说出自己的想法;其次,在翻译过程中没有给予学生必要的方法指导,本课较简单,可以让学生只看原文自行翻译,有疑问时看课后注释,若不能及时解决,可提出来让同学们一起讨论,若还是没有结果,老师再进行点拨指导;再次,本课采取小组逐句翻译的形式,这不适用于简单的文言翻译,不妨大胆让学生自行翻译;最后,本堂课最大的弊病是教学时间掌握不当,今后的教学任重而道远,希望能在各位前辈的指导下取得更大进步。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七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陋室铭教案 七下语文人教版陋室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