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竞赛

小学作文 zuowen 2浏览

【 – 小学作文】

【篇一】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大全 (珍藏版)一、常见借代词语 1、桑梓:家乡 2、桃李:学生 3、社稷、轩辕:国家 4、南冠:囚犯 5、同窗:同学 6、烽烟:战争 7、巾帼:妇女 8、丝竹:音乐 9、须眉:男子 10、婵娟、嫦娥:月亮 11、手足:兄弟 12、汗青:史册 13、伉俪:夫妻 14、白丁、布衣:百姓 15、伛偻,黄发:老人 16、桑麻:农事 17、提携,垂髫:小孩 18、三尺:法律 19、膝下:父母 20、华盖:运气 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 22、庙堂:朝廷二、作者作品1

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 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 浪漫主义风格。 7、 孔子名丘, 字仲尼, 春秋时鲁国人, 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被称为“孔圣人”, 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 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 《潼关吏》、 《石壕吏》、 《新 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 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 本纪、30 世家、70 列传、10 表、8 书,共 130 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13、《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优秀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说家 蒲松龄。“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叙,“异”是奇怪的事情。 14、书法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fǔ) 15、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主要流派及代表: 儒家:孔子 孟子 法家:韩非子 道家:庄子、列子 墨家:墨子 16、南宋四大家: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2

17、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 18、唐宗:唐太宗李世民 宋祖:宋太祖赵匡胤 秦皇:秦始皇嬴政 汉武:汉武 帝刘彻 19、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陶潜),他“不为五斗米折腰”。 20、世界文学作品中四大吝啬鬼:葛朗台、夏洛克、泼溜希金、阿巴贡。 21、中国吝啬鬼的典型:严监生。三、中国文学之最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 最早的爱国诗人是屈原; 最早的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 最早的也是最杰出的边塞诗人是盛唐的高适和岑参; 古代最杰出的豪放派词人是北宋的苏轼; 古代最杰出的女词人是南宋的李清照; 古代最著名的爱国词人是南宋的辛弃疾; 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唐代的李白; 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的杜甫; 古代写诗最多的爱国诗人是南宋的陆游; 古代最著名的长篇神话小说是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 古代最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是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古代最早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是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浒传》; 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是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 古代最杰出的长篇讽刺小说是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古代最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是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古代最早的语录体散文是《论语》; 古代最早的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是《左传》; 古代最早的纪传体通史是《史记》;3

古代最杰出的铭文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 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是鲁迅; 现代最杰出的长篇小说是茅盾的《子夜》; 现代最有影响的短篇小说集是鲁迅的《呐喊》。四、文化常识1、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2、三国:魏、蜀、吴。 3、“四大古典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 4、“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 蛇传》。 5、世界四大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莫泊桑、马克· 吐温、欧· 亨利。 6、苏轼的散文代表北宋散文的最高成就,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7、马致远的散曲代表作《天净沙· 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 8、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创作了我国古典小说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 《红楼梦》(又称《石头记》),它问世后就广为流传,深受人们喜爱,还出现 了专门研究该书的一门学问——“红学”,“红学”现已成为世界文学研究中的重要 课题。 9、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陈毅被称为“元帅诗人”; 臧克家因诗作多为农村题材,有“泥土诗人”之称; 田间被闻一多誉为“时代的鼓手”(擂鼓诗人)。 10、岁寒三友:松、竹、梅。 11、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12、文人四友:琴、棋、书、画。 13、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14、四库全书:经、史、子、集。 15、《诗经》“六义”指:风、雅、颂(分类)、赋、比、兴(表现手法)。4

16、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17、桂冠、鳌头、榜首、问鼎、夺魁:第一。 18、三纲五常:“三纲”: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 智、信。 19、“四书”“五经”是儒家的主要经典:“四书”即《论语》《孟子》《中庸》《大 学》;“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20、三皇:天皇、地皇、人皇或伏羲、女娲、神农;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21、五金:金、银、铜、铁、锡。 22、五味:酸、甜、苦、辣、咸。 23、五行:金、木、水、火、土。 24、“永字八法”是说“永”字具有:点、横、竖、撇、捺、折、钩、提八种笔画。 25、古代的学校有庠、序、太学等名称,明清时最高学府为国子监。 26、三教九流:“三教”:儒教、佛教、道教;“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 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27、古代科举考试(从隋代至明清): A 童生试, 也叫“童试”, 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合格后取得生员 (秀 才、相公)资格,这样才能参加科举考试。 B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由秀才参加,考取 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è)员。 C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 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D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 自策问,以定甲第。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 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甲鼎”;二甲若干名,赐“进 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五、诗句与人5

【篇二】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大全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点汇总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点汇总

兔妈按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中华之传统教育,善良、诚信、博爱为基,做事先做人,基不牢,事飘渺。

一、中国传统文化简述

(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

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四种形式的文化内容:物质、行为、制度、精神

(二) 中国传统文化六大特色

1、时间视角:历史悠久、传承连续而完整;

2 、空间视角:地域的多样性和民族的多元性;

3 、主体:儒家、道家和佛家文化的融合;

4、范围和深度:内容广泛、内涵精深;

5 、开放性:胸怀广阔、海纳百川、兼收并蓄;

6、世界地位:世界古代东方文化的代表。

二、中国古代思想流派

(一)简述

夏以前:尧舜 “禅让” 公天下

“ 三易”:夏代“连山易”、殷代“归藏易”、西周“周易”

“ 儒易”:春秋时儒家学派继承的易学;

“ 道易”:道教产生后以太极八卦图为其标记。

研究流派:“学理易” 探究易理

“ 术数易” 发展占筮(shi)之术

夏、商、西周“三代”产生的两个极为重要的思想体系;

其一: 八卦易学体系

八 卦(传伏羲创): 乾、坤、坎、离、艮、兑、震、巽

自然事物和现象: 天、地、水、火、山、泽、雷、风

其二:阴阳五行体系

一阴一阳谓之道,平衡则顺,平衡打破则反常;

五行为: 金、木、水、火、土

相克:金→木→土→水→火→金

相生:金→水→木→火→土→金

墨家:春秋时 墨翟(di)创

“ 天志”观基础上的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攻等,代表了以手工业者为主的下层百姓利益。

兵家:春秋时 孙武; 战国时 孙膑

孙武 “孙子兵法”十三篇

孙膑 “孙膑兵法”

法家:战国中期形成,集大成者韩非子

法与国家治理的理论

春秋战国时期的其他学术思想流派:农家、名家、纵横家、阴阳家、杂家、杨朱学派等

(二)儒家思想流派(2000多年来传统文化思想的主流)

1 、孔子学说(春秋末期)

(1)“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是最高的道德原则;“仁人”是最高尚的人格;“仁政”是最理想的统治。

(2)“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其功用是“整民”,“政之舆”。

(3)认知观:“学而知之”,“学而时习之”;

教育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

修身观:“修齐治平”,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儒家流派的发展演变

(1)战国 孟子

“仁政” 把孔子这一学说发展为系统的理论,“以德行仁”

“ 民本”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性善” 人之初,性本善;“仁、义、礼、智”

修身名言“三不能”(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苦劳饿空乱”(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2)汉代 董仲舒

“ 谶(chen)纬说” 今文经学与阴阳五行学说结合,天人感应;神化;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宋明理(心)学

两宋周敦颐、程颐与程颢、张载、朱熹(理或道学)

周、程、朱主张宇宙本原是天理;“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的认识论;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封建礼教。

张主张气为宇宙本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明代 王阳明(心学)

“ 心即理”、“四句教”(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宋明理学融儒、释、道为一体

(4)现代新儒学

20世纪20年代 熊十力、梁漱溟、冯友兰

以儒家学说为主干,吸收道家、佛家心性之学,尤其借助西方科学思想和方法所构建

(三)道家思想流派

道家:

春秋时期 创始人 老子

战国时期 以庄子为代表

魏晋时期 “玄学”“贵无”派: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的 “贵有”派:

(道教与道家不同,道教借《老子》为《道德经》,把道家学术思想改变为宗教神学)

1、老子思想

核心存在于《老子》一书中,关键在于“道”。

道”的主要内容:“道”是宇宙本源,又是宇宙间一切事物发展变化运行的规律。哲学上主静、取弱、居柔,因条件改变而制动胜强而克刚,体现了正与反斗争转化的辨证思想。

治理国家应“无为而治”。

2、庄子思想

“自恣适己”,“无用之用”之道,“庄生梦蝶”

“超世”、“顺世”、“游世”

(四)佛教思想流派

1、中原佛教的八大宗派

2、净土宗和禅宗的要义

净土宗:认为一心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就可借助佛力与念佛所行之业力结合,往生净土。

禅宗:主张以禅定概括佛教的全部修习,主张“不立文字,直指心性,见性成佛”的“顿悟”观。

3、魏晋时儒、道、佛三家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格局

三、中国戏剧

(一)中国戏剧的产生、发展

起源于上古原始社会的民间舞蹈

奴隶社会:祭祀性歌舞,“优孟衣冠”

封建社会:汉代“百戏”

盛唐:“参军戏”、“歌舞戏”、训练艺人的组织—梨园

宋金:多种形式歌舞杂戏融合产生“宋杂剧”,中国戏剧基本形成。 元代:戏剧史上的黄金时代,元杂剧也称“元曲”。

明代:南戏发展成为传奇。

清代:四大徽班进京,形成京剧。

(二)京剧

1、形成:

清乾隆五十五年,三庆班、四喜班、春台班、和春班进京。徽班以唱徽调(以二黄调为主腔调)为主。

清嘉庆道光年间,以唱西皮腔为主的湖北汉调艺人进京,与徽班演员同台演出,出现徽汉合流。

道光十四年前后,皮黄腔即京剧形成。

2、虚拟性的程式化特点规律性;规范性

3、流派、名家

咸丰同治年间:“老三鼎甲”: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等

光绪年间:“后三鼎甲”:谭鑫培(孙菊仙、汪桂芬)等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大全

民国初年:“四大须生”: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

海派:王鸿寿、盖叫天、周信芳等

4、京剧的角色、脸谱等

(1)角色:

生——扮演男性角色的行当

旦——表演女性人物的行当

净——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男性人物(花脸)

丑——在鼻梁上抹以小块白粉,扮演人物种类繁多

(2)脸谱

面部化妆的一种程式,主要用于净角,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剧中的人的性格、心理和生理上的特征,为剧情服务。

(3)“四功五法”

四功——唱(唱功)、念(道白)、做(表演)、打(武打)

五法——手(手势)、眼(眼神)、身(身段)、步(台步)、法(上述四种技艺的规格和方法)

(4)四大名旦

(三)话剧

舶来的西方戏剧品种,“五四”之后,欧阳予倩等人将西方现代戏剧经验引入国内,为中国话剧奠定基础。

田汉:中国现代戏剧奠基人《获虎之夜》、《名优之死》

曹禺:中国现代杰出戏剧家,《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

四、中国书法

(一)汉字书体及其演变

1、汉字的起源:图画与契刻

2、古文字和今文字的涵盖范围:

(二)中国书法的特色

(三)中国书法流派、代表人物及书法作品

五、中国绘画

(一)中国绘画的特点

中国绘画的艺术形式:一般以卷轴式展现,现存卷轴画多为魏晋南北朝以后的作品。

(二)中国画的艺术特征和基本技法

(1)艺术特征: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

书画同源,绘画同书法、篆刻、诗文相互影响,使诗、书、画、印相彰相益。

(2)基本技法

运用线条点簇和墨色的变化等描绘对象,抒发情怀。

不受空间、时间限制的构图方法。

高度概括,突出主题的表现手法。

不断吸收外来艺术的精华,经过汲取、净化丰富自己。

中国绘画与诗、书、印的有机结合。

(三)中国绘画的主要流派

(四)怎样欣赏中国画

1、如何评价中国绘画

评价绘画的基本功(造型、用墨、构图、技法)

评价绘画的画面语言(选题、气韵、意境、格调)

评价画家的档次(人品、学识、才情、思想)

2、如何欣赏中国绘画

气韵(超越神貌的神气、韵味)

意境(意趣、境界)

笔墨(与情感结合,线条凭借其活力,赋形象以生命)

画法(正规画法形神兼备;写意画法不求形似,以无法为法;商品画法无雅可言)

诗、书、画、印(画中题诗,诗意如画,画境如诗,抒发心境;以书入画,产生神采;画上盖印,画印同辉;)

留虚(计白当黑,是绘画语言)

3.中国古代绘画的名品杰作

(五)中西绘画的比较

【篇三】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讲义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讲座

学 期:年半年

讲课教师: 冯 学 强 课程性质: 公共选修课

第一讲 天文 历法

一、天文

(一)七政

古人把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合起来称为七政或七曜。 金木水火土五颗行星又合称为五纬。以下是五星的古称或别称: 金星:古曰明星,又称太白、启明、长庚。

木星:古名岁星,或简称岁。古人认为岁星十二年绕天一周,每年行经一个特定的星空区域,并用以纪年。

水星:又名辰星;火星:古名荧惑;土星:古名镇星或填星。 【附】关于“周”、“星期”和“礼拜”的来历 1. “周”和“星期”的来历、传播路线及名称的演变 2. “礼拜”的来历和演变 (二)二十八宿与四象

古人观测日月五星的运行是以恒星为背景的。经过长期的观测,古人选择了黄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作为坐标,称为“二十八宿”。

同时,古人又把二十八宿配在东南西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联系起来想象成四种动物的形象,叫做“四象”,即东方苍龙、北方玄武(龟蛇)、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具体如下:

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 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 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 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 二十八宿的作用:① 以恒星(二十八宿)为背景观测日月五星的运行; ② 用以测定岁时季节的观测对象。 (三)三垣与北斗

“三垣”是星空分区的概念。三垣即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

古人在黄河流域常见的北天上空,以北极星为标准,集合周围其他各星,合为一区,名叫紫微垣;在紫微垣外,在星张翼轸以北的星区是太微垣;在房心尾箕斗以北的星区是天市垣。

北斗是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七星组成。古人把这七星联系起来想象成古代舀酒的斗形。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组成斗身,玉衡、开阳、摇光组成斗柄,叫做“杓”。北斗七星属于西方所谓的大熊座。

北斗的作用:辨方向、定季节。 (四)十二次与分野

古人为了说明日月五星运行和节气的变换,把黄道附近一周天按照由西向东的方向分成十二个等分,叫做十二次。每次都有二十八宿中的某些星宿作为标志。但是十二次是等分的,而二十八宿的广狭不一,所以十二次各次的起讫界限不能和宿与宿的分界一致,有些宿是跨属于相邻的两个次的。

十二次的名称与二十八宿的分配如下:(1)星纪(斗牛女);(2)玄枵(女虚危);(3)诹觜(危室壁奎);(4)降娄(奎娄胃);(5)大梁(胃昴毕);(6)实沈(毕觜参井);(7)鹑首(井鬼柳);(8)鹑火(柳星张);(9)鹑尾(张翼轸);(10)寿星(轸角亢氐);(11)大火(氐房心尾);(12)析木(尾箕斗)。

十二次的作用:① 用来指示一年四季太阳所在的位置,以说明节气的变换;② 用来说明岁星每年运行所到的位置,并据以纪年。

春秋战国时代,人们根据地上的区域来划分天上的星宿,把天上的星宿分别指配地上的州国,使它们互相对应,这就是“分野”。

古人建立星宿的分野,主要是为了观察所谓“ 祥”的天象,以占卜地上所配州国的吉凶,是一种迷信的观念。

二、历法

(一)日、月、年的概念

古人最容易观测到的天象是太阳的出没和月亮的盈亏,所以以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日”,以月相变化的周期(朔、上弦月、望、下弦月、晦)为一“月”。

“年”的概念,最初是由庄稼成熟的物候而形成的,《说文》:“年,谷熟也。”禾谷成熟的周期即是寒来暑往的周期,即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也就是太阳年。

(二)古代的历法

我国的旧历,以月亮的一个朔望周期为一个月,这是阴历(月亮称为“太阴”)。阴历平年12个月,有6个大月各30天,6个小月各29天,全年共354天。但一个太阳年约为365日,比12个阴历月约多11日。因为太阳年与季节的周期变化有密切的关系,而掌握季节变化的规律对于农业生产非常重要,所以为了符合太阳年的周期,我国古代创制了阴阳合历,主要方法就是设置闰月。

闰月设置的演变过程:三年一闰→五年两闰→十九年七闰

放置闰月的时间:起初置闰无定制。商周时一般将闰月放在年终,称为“十三月”;有时则一年两闰,所以有“十四月”。春秋以后没有一年两闰的情况了。汉初沿习秦制,以十月为岁首,所以闰月置于九月之后,称为“后九月”。后来闰月的安排不固定,而与节气有关(闰月无中气)。

附:关于夏历、周历及我国古代著名的历法 (三)季节和节气

我国古代是农业国,对季节和节气非常重视。在商代和西周前期,一年只分春秋二时(两

季),后来历法逐渐精密,由春秋二时再分出冬夏二时,所以现在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后来又按夏历十二个月依次分为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

古人把周岁365日平分为24个节气,以反映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最初只有12个节气,后来又增加12个中气,这样平均每个月有1个节气,1个中气,全年共24个气(统称节气)。如立春是正月节,雨水是正月中;惊蛰是二月节,春分是二月中,节气和中气相间,其余依次顺推。

季节和节气系统的完备过程:二时→四季→四季+二分二至→十二节→二十四节气 【附】

1. 二十四节气名称

2.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四)记录时间的法则

1.纪日:干支纪日、特定称谓纪日

2.纪时:(1)根据天色分时段:旦——清晨,明——黎明;隅中——将近中午,中日——中午,昃日——下午,昏——黄昏,夕——晚上,人定——夜半。

(2)以地支纪时:每个时辰等于现代两小时。后来又把每个时辰细分为初、正。 附:地支纪时与现代纪时对照

3.纪月:(1)通常以序数为纪;(2)特定名称表示月份;(3)以地支配十二个月的“月建”法;(4)后来又以天干配地支纪月。

4.纪年:(1)最初按王公即位的年次纪年;(2)汉武帝开始用年号纪年;(3)星岁纪年法;(4)干支纪年法。

第二讲 历史概要 行政区划

一、中国历史概要

【篇四】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大全 (珍藏版)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大全 (珍藏版)

一、常见借代词语

1、桑梓:家乡

2、桃李:学生

3、社稷、轩辕:国家

4、南冠:囚犯

5、同窗:同学

6、烽烟:战争

7、巾帼:妇女

8、丝竹:音乐

9、须眉:男子

10、婵娟、嫦娥:月亮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大全

11、手足:兄弟

12、汗青:史册

13、伉俪:夫妻

14、白丁、布衣:百姓

15、伛偻,黄发:老人

16、桑麻:农事

17、提携,垂髫:小孩

18、三尺:法律

19、膝下:父母

20、华盖:运气

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

22、庙堂:朝廷

二、作者作品

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 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13、《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优秀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叙,“异”是奇怪的事情。

14、书法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fǔ)

15、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主要流派及代表:

儒家:孔子 孟子

法家:韩非子

道家:庄子、列子

墨家:墨子

16、南宋四大家: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

17、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

18、唐宗:唐太宗李世民 宋祖:宋太祖赵匡胤 秦皇:秦始皇嬴政 汉武:汉武帝刘彻

19、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陶潜),他“不为五斗米折腰”。

20、世界文学作品中四大吝啬鬼:葛朗台、夏洛克、泼溜希金、阿巴贡。

21、中国吝啬鬼的典型:严监生。

三、中国文学之最

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

最早的爱国诗人是屈原;

最早的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

最早的也是最杰出的边塞诗人是盛唐的高适和岑参;

古代最杰出的豪放派词人是北宋的苏轼;

古代最杰出的女词人是南宋的李清照;

古代最著名的爱国词人是南宋的辛弃疾;

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唐代的李白;

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的杜甫;

古代写诗最多的爱国诗人是南宋的陆游;

古代最著名的长篇神话小说是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 古代最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是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古代最早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是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浒传》; 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是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 古代最杰出的长篇讽刺小说是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古代最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是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古代最早的语录体散文是《论语》;

古代最早的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是《左传》;

古代最早的纪传体通史是《史记》;

古代最杰出的铭文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

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是鲁迅;

现代最杰出的长篇小说是茅盾的《子夜》;

【篇五】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集锦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集锦

◆ 十二生肖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

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 年龄称谓

01、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02、孩提:指2——3岁的儿童

03、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

04、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05、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06、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07、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08、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09、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10、花甲之年:指六十岁

11、古稀之年:指七十岁

12、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

13、期颐之年:一百岁

◆ 明清科举考试(起于隋代,盛于明清,清光绪31年废止)

(1)等级:院试(又叫“童试”,县级考试 ,童生参加,考上为“生员”,即“秀才”。) 乡试(又叫“秋闱”,省级考试,生员参加,考上为“举人”。) 会试(又叫“春闱”,国家级考试,举人参加,考上为“贡士”。)

殿试(国家级考试,皇帝主考,贡士参加,考上为“进士”。其中:第一名叫“状元” , 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2)内容:四书五经等,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

◆ 古代主要节日

(01)元日:正月初一,一年开始。

(02)人日:正月初七,主小孩。

(03)上元:正月十五,张灯为戏,又叫“灯节”

(04)社日:春分前后,祭祀祈祷农事。

(05)寒食:清明前两日,禁火三日(吴子胥)

(06)清明:四月初,扫墓、祭祀。

(07)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划龙(屈原)

(08)七夕:七月初七,妇女乞巧(牛郎织女)

(09)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节”

(10)中秋:八月十五,赏月,思乡

(11)重阳: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免灾

(12)冬至:又叫“至日”,节气的起点。

(13)腊日:腊月初八,喝“腊八粥”

(14)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初旧迎新

◆ 古代的刑罚

(01)黥刑:又叫“墨刑”,额颊上刺字涂墨。

(02)劓刑:割鼻子

(03)笞刑:又叫“杖刑”,打板子(背、腿、臀)

(04)刖刑:将脚砍掉(和氏璧)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大全

(05)宫刑:又叫“腐刑”,去掉男子生殖器(司马迁)

(06)膑刑:剔去膝盖骨(孙膑)

(07)大辟:砍头

(08)炮烙:将人烧烤死

(09)车裂:又叫“五马分尸”(商鞅)

(10)汤镬:将人煮死

(11)腰斩:从腰部斩簖

(12)凌迟:又叫“千刀万剐”

(13)弃市:暴尸街头

◆ 古代纪年法(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1)干支纪年:用“天干”和“地支”一一相配来纪年的方法。其特点是:

A、天干和地支各一位组成一个纪年,如“甲子年”、“乙丑年”等。

B、天干和地支的相配永远是单数对单数、双数对双数,不可能出现奇偶相组合。

C、60年一循环,周而复始。

*将公历年换算成干支年的方法(略)

(2)年号纪年:从汉武帝起,帝王即位都有年号,后就用帝王年号来纪年。如:康熙元年等。

*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可兼用,如:顺治二年乙酉四月

(3)王公年次纪年:用于春秋战国时代的一种纪年方法,如:赵惠文王十六年

◆ 有关官职的问题

1、词语:

(1)授官:除 拜 (2)升官:迁 擢 (3)降官:谪 左迁 (4)免官:罢 黜

(5)招聘:征 辟 (6)京官调任地方官:出 徙 (7)大臣辞职:乞骸骨

2、六部:

(1)吏部(官职任免升调等) (2)户部(土地税收户口等)

(3)礼部(典礼科举学校等) (4)刑部(司法刑狱案件等)

(5)兵部(军事军队边防等) (6)工部(工程营造水利等)

*“六部”是汉以后的中央官职,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

◆ 文化常识

【四书】《论语》、《中庸》、《大学》、《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八股文】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六子】《老子》、《庄子》、《列子》、

《荀子》、《扬子法言》、《文中子中说》

【汉字六书】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书法九势】落笔、转笔、藏峰、藏头、护尾、疾势、掠笔、涩势、横鳞竖勒

【竹林七贤】嵇康、刘伶、阮籍、山涛、阮咸、向秀、王戎

【饮中八仙】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

【蜀之八仙】容成公、李耳、董促舒、张道陵、严君平、李八百、范长生、尔朱先生

【扬州八怪】郑板桥、汪士慎、李鱓、黄慎、金农、高翔、李方鹰、罗聘

【北宋四大家】黄庭坚、欧阳修、苏轼、王安石

【唐宋古文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十三经】《易经》、《诗经》、《尚书》、《礼记》、《仪礼》、《公羊传》

《周礼》《榖梁传》.《左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

【二十四史】

1、《史记》〖汉.司马迁〗、 2、《汉书》〖汉.班固〗、

3、《后汉书》〖范晔、司马彪〗、 4、《裴注三国志》〖晋.陈寿〗、

5、《晋书》〖唐.房玄龄等〗、 6、《宋书》〖南朝梁.沈约〗、

7、《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 8、《梁书》〖唐.姚思廉〗

9、《陈书》〖唐.姚思廉〗、 10、《魏书》〖北齐.魏收〗、

11、《北齐书》〖唐.李百药〗 12、《周书》〖唐.令狐德棻等〗、

13、《隋书》〖唐.魏征等〗、 14、《南史》〖唐.李延寿〗、

15、《北史》〖唐.李延寿〗、 16、《旧唐书》〖后晋.沈昫等〗、

17、《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 18、《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

19、《新五代史》〖宋.欧阳修〗. 20、《宋史》〖元.脱脱等〗

21、《辽史》〖元.脱脱等〗、 22、《金史》〖元.脱脱等〗、

23、《元史》〖明.宋濂等〗、 24、《明史》〖清.张廷玉等〗、

【四大名著】

罗贯中《三国演义》、施耐庵《水浒传》、吴承恩《西游记》、曹雪芹《红楼梦》

【四大民间传说】

《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与许仙》

【四大文化遗产】

《明清档案》、《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经卷》

【元代四大戏剧】

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汤显祖《牡丹亭》、洪升《长生殿》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篇六】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点汇总

中国传统文化

第一讲 中国文化基础

一、文化的涵义

(一)文化的汉语词源:文

对“文”作解释较早的是《易经·系辞下》中有这样一段话:

“物相杂,故曰文。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二)文化的汉语词源:化

化者,人由生而死,由死而生

(三)文化的拉丁文词源

拉丁文中的cultra,英法语中的 culture,原意为耕种、栽培、居住,体现人类改造自然(物质生产活动)的意义。

后来进一步引申为人类改造自我(精神活动)的意义,包括人的技能的练习,性情、品德的陶冶、教养,蕴含有通过人的努力摆脱蒙昧和纯自然状态。

(四)“狭义文化”早期的经典界说

二、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

1.广义文化

广义的文化与自然相对,泛指人类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出自十五大报告)。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

关于文化有各种各样的定义,概括起来不外乎广义和狭义两种。

由此可见,广义的文化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称作“大文化”。

文化体系的构成有三层说、四层说、五层说、六层说等等。

四 层 说

物态文化层 制度文化层 行为文化层 心态文化层

表现为物体形态,故称物态文化,它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属实体文化。

指各种社会规范,它规定人们必须遵循的制度,反映出一系列的处理人与人相互关系的准则。

多指人际关系中约定俗成的礼仪、民俗、风俗,即行为模式。

指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心理活动等等。

2.狭义文化

狭义的文化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观念意识形态成果,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狭义文化专

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所以又称“小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大全

最早的权威是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泰勒,他在《原始文化》一书中说:“文化”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文化的特征

(1)文化具有地域性和超地域性

(2)文化具有超个人性

(3)文化具有时代性和超时代性

三、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1.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根据自己的美学或哲学观点与思维模式,在认识与改造自然、社会与民族自身过程中所创造与积累的全部文明成果,具有自身的民族与国度特色。

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

六个方面:

独特的语言文字形态 睿智的宗教哲学思想 完善的道德伦理体系 辉煌的音乐艺术成就 浩瀚的文化典籍

最早萌生并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

什么是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最能体现一个区域一个空间范围特点的文化类型。

中国地域文化的划分和特点

1、燕赵文化——“混血”的文化 融合了农耕文化和游牧文

2、三秦文化——自古帝王都,中国文化的

3、三晋文化——中华民族的根祖文化

4、齐鲁文化——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齐鲁文化 圣人之乡

5、吴越文化——尚文的部落

6、荆楚文化——能文能武的部落

“唯楚有才,于斯为盛” “绍兴的师爷湖南的将”

7、巴蜀文化——兼容、开放的文化

8、滇云文化——汇合各民族特色的文化

9、岭南文化——汇合古今;融贯中西的文化

兼具山地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特点

10、闽南文化——中原文化为主体,移民文化为实质

11、青藏文化——神秘的高原文化

南北文化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

地理环境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十里不同天,百里不同俗”

(二)中西文化差异

1.中西文化差异

如民族性格(谦和与好斗)、

人际关系(中庸与张扬)、

家庭关系(重视亲情与凸现自我)

2、 中西文化差异的成因:

(1)地理环境(大陆型与海洋型)

(2)经济形态(农耕与商业)

(3)政治形态(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和以契约和财产为基础的城邦社会)..

四、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

(一)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

2.学习中国文化,有助于继承优秀传统,创造美好未来。

3.有助于全面提高人文素质。

(二)学习中国文化的意义

削弱和取消人文教育,片面强调科学技术等专业教育的危险 :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大全

第一,受教育者综合素质下降。

第二、导致人与自然的冲突,科学主义泛滥。

第三,学习中国文化,有助于发掘传统文化的底蕴,促进经济发展。

其一,传统文化可以也应该成为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文化资产和文化资本。

其二,历史传统文化是塑造区域文化气质的重要基地。

其三,发掘利用传统文化,不仅可以经济经营活动注入价值巨大的文化资产,提高产品的文化品位和文化

感召力,而且能够直接促进商标、广告、包装等文化资产的迅速增值,同时提高经济领域的文化资产意识。 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主要体现在:

第二讲 中国文化形成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每一种文化都有它产生和发展的特定的历史环境和地理环境,即历史地理环境,或者叫历史上的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 地形、地貌及气候 等

人文地理环境 疆域、政区、民族和人口等

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包括:气候、地形、地貌、疆域、政区、民族、人口等方面的特征。

1.气候特征:

一是气候类型多种多样。

从南到北,既有热带,又有寒温带,国土的大部分处于温带地区。

二是季风气候明显。

冬季多刮北风,夏季多刮南风,降雨量多集中在7、8、9三个月。

三是大陆气候强。

冬冷夏热,气温年差较大。

中国气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是节气文化与气候。

我国古代以农立国,节气文化是适应农业需要而很早就发展起来的。

二是中医文化与气候。中医学把外感病邪分为“风寒湿热燥火”。俗称“六淫”,大部分与气候有关。

三是诗词与气候。

2.地形、地貌特征:

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的风格主要有一是雄伟,如泰山、喜马拉雅山。二是险峻,如华山。三是

幽深,如四川青城山。四是奇特,如黄山、峰奇、石奇、松奇、云奇。五是秀丽,如四川峨眉山。

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高低相差很大,自西向东构成“三大阶梯”。

中国特有的地形地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游览、文学、和绘画等方面。

3.疆域特征:

疆域:各朝代的疆界变化,有哪几个朝代的疆域比现在的大呢?

西汉、唐、元、清

疆域的广大,使得中国文化具有了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

4.政区特征:

政区是国家为进行分级管理而划分的区域,是人为划分的 。

我们了解政区划分,主要是探讨了解古代地方行政管理的规章制度、机构组织及权利分配。

(1)商周:中国古代行政区域制度最早产生于奴隶制时代。

(2)西汉初年,采用“郡国并行制”。

(3)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基本保持州、郡、县三级。

(4)隋唐:恢复郡县两级制。

(5)宋朝:加强中央集权。

(8)清代地方行政机构分省、府、县三级。

(9)近代,辛亥革命前后废除了府一级、州、所都改为县,又重划了道区,所以成了省、道、县三级制。

(10)现代:1949年建国后地方行政机构分省(包括自治区和直辖市)、地(包括自治州、盟)县(包括自治县、旗、自治旗)。

(6)元朝:由于疆域辽阔,确立了行省制度。

(7)明:明洪武九年废除行中书省。

4.民族特征:

首先要明确“中华民族”这个概念。中华民族是定居于中国境内各民族的总称。中华民族现有56个民族。 其次要明确中国辽阔的疆域和富饶的土地是靠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开拓的。

再次,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中华各民族互相接近和融合,共同奠定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础。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大全

4.人口特征:

历史上,中国人口有三大特点:

第一是人口众多。

第二个特点是人口迁移频繁。

第二是分布不均衡。

二、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1.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地理环境可以细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个方面。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的意识或精神的基础。

2.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

中国的地理环境特别适合发展农业。从古至今,在中华大地上都是依靠优越的农业环境养活了大量的人口,供养着世界上数量最多的人口。

正是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传统的中国文化才得以形成和延续。中国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

3.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首先,我国的地理环境有强烈的地域性,不同地区的人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其次,地理障碍对文化的传播也有很大的影响,也使中国的不同地区所受到的外来文化影响和影响程度各不相同。

其次,自然地理环境并非决定开放与否的唯一标准条件。

4.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

首先,我们应当承认我国的地势是比较封闭的。

第三,造成中国长期闭关锁国局面的真正原因,是中国人的优越感和保守封闭的思想意识。所以,改革开放的最大阻力应该是这种思想观念,而不是什么所谓的大陆地形。

第二节 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自然经济就是封闭式的自给自足式的经济,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它是由东亚大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生态环境孕育的。

一、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农耕文明是指以农耕经济为主体的经济生产形态而逐步形成的人类文明。

1.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及其重心转移

中国的农耕文明同时发祥于黄河、长江流域。由于黄河流域更适合于农耕,故农业生产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得到发展,黄河中下游地区自然成了中国上古时代的政治、经济和人文中心。

2.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长期对垒和融合

在中国历史上,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既有长期的对垒,也有相互的融合。经济文化先进的中原农耕人常处于被动防御的状态,而经济文化落后的游牧人常取攻势。在对垒的同时,两种民族也在实行经济文化的互补和民族的融合。

3.农耕自然经济下的多元化经济成分

中国是以农耕自然经济为主的,同时农耕经济包容着工商业等多种经济成分。包括手工业、水利、采矿、

冶铁、纺织、造船、建筑、贸易等。

4.内敛型的海洋贸易(内敛即收拢,而非开放)

以农耕经济为主的中华文明是一种主张和平自守的内向型文化。它决定了中国的海洋贸易不可能是向外扩展的外向型经济,而是一种内敛型经济。海洋贸易仅仅是农耕经济一种补充形式而已。

1.殷商西周时期:土地国有的自然经济阶段

二、 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形态

2.东周之后:土地私有化和个体生产形态的演进

3.商品经济的波浪式前进

第一,西汉的文景之治:

第二,唐贞观之治

第三,唐开元之治。

第四,清康乾盛世。

中国的商品经济呈现波浪式前进的态势,较之于西欧,具有发达较早的特点,它既是补充农耕经济不足的需要,也是满足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的需要。由于它对农耕经济的依附性,决定了它缺乏独立发展的性格。

在农业方面,经过上下五千年世世代代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为世界农业的发展作出了相当大的贡献。

4.中国古代社会所达到的经济发展水平

在手工业方面,中国古代的瓷器、漆器、青铜器长期风靡于世界市场,造船业和冶炼业曾在历史上取得世人注目的成就。

在货币经济方面,中国也曾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三、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迂缓的原因

近几年许多学者一直在考察一系列问题,那就是为什么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倍受挫折?为什么当时中国没有跟随同时代的西方文明,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主要有以下几点:

原因之一,是社会经济既早熟又不成熟。

原因之二,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周期性失调。

原因之三,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箝制。

四、中国传统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1.农耕经济的持续性与中国文化的延续性

2.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与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3.农耕经济的早熟与中国文化的凝重性

总之,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负面的影响。同样,对中国传统文化,我们既要看到它的积极向上的方面,又要看到它消极颓废落后的一面。

第三讲 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任何一种文化类型的形成都有其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定的物质生产方式和社会组织结构。

第一节 中国文化的伦理类型

中国文化形成的三条件是:半封闭的大陆性地域、农业经济格局和宗法与专制的社会组织结构。 中国文化的伦理型特色表现在:把人伦的观念,贯彻到天地万物之中。

因此我们也可以说,中国古代文化是一种天地合德的伦理型文化。

德性文化,是指中国传统文化重德,以德摄智的文化。

智性文化,是相对于德性文化而言的,即重智的文化,是建立在西方宗教和哲学基础上的文化。 为什么会形成中国文化的伦理型特征呢?或曰为什么说中国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呢?

1. 在社会根源上,主要源于中国古代社会宗法体系的完善及其影响的长期存在。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