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学作文】
【篇一】人教七下黄河颂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黄河颂》导学案
6 《黄河颂》导学案
撰稿人:周立霞 审稿人:李晓红
一.学习目标
1. 把握诗文基调,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2. 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感知诗的内涵,合作探究诗歌所表现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感情。
二.学习重点
通过反复诵读,感受黄河雄壮的气魄和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
三.学法指导
(1)学习前搜集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介绍及诗歌的创作背景,加强对诗歌内容的详细理解。
(2)注意结合平时阅读、参观和观看影视作品等知识积累,知道中华儿女感人的英勇事迹,为解读诗歌的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打下坚实的基础。
(3)注重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做到在读中了解内容,在读中品味鉴赏,在读中培养感情。
(4)品析诗歌的语言,用想象丰富其内涵。
四.学习课时:2
第一课时
一.播放《黄河大合唱》音乐片断,以雄壮激越的音乐演唱和朗诵来感染,调动学生。
二、预习导学
1.生字注音
气魄( ) 哺育 ( ) 山巅( ) 澎湃( ) 劈开( ) .......
狂澜( ) 屏障( )浩荡( ) 臂膀( ) 九曲连环( ) ......
2.资料链接:
(1)、关于作者: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1927年在中学时代即参加革命工作,\'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辍学,曾做过学徒、店员和小学教师。1936年抵达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从事进步文艺活动。1935年8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以其深怀忧患与愤恨体现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广为传唱。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
(2)、相关知识:《黄河大合唱》是著名诗人光未然(张光年)为配合音乐家洗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而写的组诗。共有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诗中雄奇的想象与现实图景交织在一起,组成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反映中华民族英雄儿女抗战的真实场面。
二、自主学习
(一)个体自主学习,自由诵读,初步品味歌词中的语言。
1. 自由诵读《黄河颂》,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酝酿感情,自由节选文中几句或一节诵读。
3.自我评价,品味课文中的语言。
(二)诗歌的朗诵要点
质疑:怎样才能更好地朗诵好一首诗?(学生思考、讨论、得出结论
学生再次自由朗诵,将刚才的所得加以体会。
三、合作释疑
1、这首诗歌的主要内容是歌颂黄河,在歌颂前对黄河进行了一番描绘。你觉得这些句子表现了黄河的什么特点?
2、歌颂黄河的部分能分为几个层次?分别是从哪些方面进行歌颂的?
3、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作者描绘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歌颂它伟大坚强的精神,是要表达什么情感?
四、质疑交流
学习贵在发现,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还有什么疑难或疑惑?提出来与同学交流。
五、迁移延伸
1、我们学过的诗歌中,有些诗直白抒情,风格豪迈,有些诗则委婉含蓄。你认为这首诗属于哪一种?为什么?你还能从学过的诗歌中再举出一两例吗?
2、再次朗读: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齐读诗歌,共同赞颂黄河,歌颂伟大的中华民族!
六、同步达标
1、根据你平时的积累,写出三个关于黄河的著名诗句,并标明作者及出处。
2、和黄河有关的俗语、谚语、名言很多,请你写出其中的一条,并简要介绍相关的故事。
《黄河颂》第二课时人教七下黄河颂导学案
一、导入
二、自主学习
学生自由朗诵课文,小组朗诵展示,推荐课堂朗诵展示。
三、合作释疑
在大量朗读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并展示。
⑴歌词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⑵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⑶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万千条铁的臂膀”?
⑷这首诗歌是从什么角度表达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的?有什么历史和现实意义?
四、质疑交流
学习贵在发现,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还有什么疑难或疑惑?提出来与同学交流
五、类文品读·黄河颂
浩瀚壮阔的黄河,奔腾澎湃,流经黄土高原。黄河流域是黄种人滋生繁衍的地区,也是轩辕黄帝居住营卫的所在。黄河哺育着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得到这份自然的恩赐,瓜瓞绵延,永无止境,与山川相辉映,与日月共长久。
据远古记载,黄河流经壶口、华阴、孟津、流入渤海。而砥柱则岿然屹立于浊浪怒涛之中,显示出坚忍不拔的气概。砥柱之北的大阳县也因处于大河之阳而得名,又以在大河之北,遂定名为河北县,其后乃改称平陆。小县得大名,实为鲜见。
黄河流域气候温和,土壤肥沃,适宜农业的经营。炎黄子孙得天独厚,在此肥沃的土地上,经之营之,日臻文明。淳朴勤俭的风俗,早见于《诗经·国风》的歌育;也深得吴国季札的称道;太史公著《货殖传》、班孟坚撰《地理志》,亦皆颂扬不止。而关西尚雄武,山东称儒雅,两汉将相洵出其间,称为盛世,隋唐而后,更见发扬。
自远古时起,黄河流域即为都城所在。三皇五帝的传说,就未远离此城,夏商周三代更辗转迁徒于其间。由秦汉以迄唐宋,咸阳、长安、洛阳、开封,迭为建都之地。都城所在,人文荟萃,历久不衰。奔腾的黄河,激励人民向外发展,齐鲁方士,期望三神山,秦皇汉武,亲临东海上。虽说是景慕神仙,实际是谋图海外开拓。而张骞凿空,甘英远行,始知西域的广大无垠。海上三神山诚渺茫难稽,日南交趾的设郡,汉迁使者遂得远至已不程国。以今地按之,已达到印度南部海岸。这种向往开拓的精神,历隋唐而至于近世,初未稍泯。
黄河流域,既是肥沃的地区,又有瑰丽的文化,但与北方草原相毗邻,不免引起游牧族类骚扰。为了促进文化发展,也为了使农业地区不受蹂躏,从战国时起,就修建了长城,历秦汉而至明代,皆有所修建。由于有了长城,黄河流域的文化不仅受到了保护,而且更显得采。长城并未使黄河流域受到封闭,也并未使人趋于保守。霍去病驰骋于祁连山下,徐自为筑城于卢胸山旁,窦宪勒铭于燕然山侧,王越取胜于红盐池畔,都是不以长城为限。而参于可汗道的建筑,丝绸之路的畅通,又皆显示出没有受到任何的阻隔。这些都是开拓和进取,而不是封闭和保守。黄河的激荡和奔放,是不会使人封闭和保守的。
近世以来,黄河屡经泛滥,造成了若干破坏。这是人为作用的恶果,是不肖的炎黄子孙的造作。植被的破坏,水土的流失,愈至挽近而愈形严重,黄河怎能不频繁泛滥?如果除旧布新,有所改革,黄河必能充分恢复它原来的哺育力量,中华民族也必能因之早日得到振兴,益臻于繁荣富强!
六、交流收获:
怎样才能更好地朗诵好一首诗?(学生思考、讨论)
师生共议得出。
如:
1、把握诗词的节奏、重音。人教七下黄河颂导学案
2、时代背景的把握
3、对诗词语言的品味
4、调节自己的感情。
七、布置作业
附:《黄河颂》(参考答案)
合作探究
⑴歌词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啊!黄河!”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⑵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较易理解,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侧重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
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
⑶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万千条铁的臂膀”?
对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万千条铁的臂膀”一句,首先应该明确句中的“臂膀”指的是什么。从全句看,这是一个比喻句,把黄河比喻为一个巨人,黄河主流是巨人的躯干,黄河流域中的无数条支流就是“巨人”身上千万条“铁的臂膀”。其次,应该和上文结合起来理解,如此巨人,“一泻万丈,浩浩荡荡”体现了气势磅礴、勇不可挡的气度和力量,正足以激发民族的精神和信念。
⑷这首诗歌是从什么角度表达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的?有什么历史和现实意义?
诗是从歌颂黄河、赞美中华儿女的角度来表达爱国之情的。因为黄河是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的象征。1938年抗战全面爆发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这首诗歌曾激发着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在今天它仍能激起中华儿女建设强盛祖国的豪情。
【篇二】人教七下黄河颂导学案
2015年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6课《黄河颂》导学案
6、黄河颂人教七下黄河颂导学案
【篇三】人教七下黄河颂导学案
《黄河颂》导学案
九成宫中学七年级语文导学案
【教材分析】《黄河颂》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所选五篇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都是以爱国为主题的学习这个单元,要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并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学习《黄河颂》这首诗,还要为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黄河,母亲河》作基础,由课内向课外深化拓展,让学生更多地了解黄河。
【学习目标】
1、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对诗歌的感悟和理解能力
2、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了解时代背景,激发爱国热情,打动学生心灵,抓住诗歌的节奏与感情反复朗读诵诗歌,通过研讨分析来深入理解诗歌
3、深刻感悟黄河的英雄气概,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坚强品格,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
2、运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质疑、讨论、交流自己的阅读见解
【学习难点】
1、揣摩意蕴丰富的语句
2、理解深刻的含义是教学的难点
【学法指导】
1、引导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好诗歌
2、鼓励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3、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概括信息,养成勤写、勤积累的好习惯
【教后反思】
班级: 姓名:
光未然(1913~2002 )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原名张光年,湖北光化人。1927年在家乡参加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30年代起从事进步戏剧活动和文学活动。1936年在武汉发表歌词《五月的鲜花》,谱曲后在抗日救亡活动中广泛传唱。创作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在延安首次上演。1940年去重庆,从事文艺活动,创作长篇叙事诗《屈原》。1949年后,一直在北京从事文艺活动。先后担任《剧本》、《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以张光年署名发表了大量文学、艺术评论。文章立论谨严,文风洒脱,勇于面对重大文艺现象发表意见。
《黄河大合唱》是著名诗人光未然(张光年)为配合音乐家洗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而写的组诗。共有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诗中雄奇的想象与现实图景交织在一起,组成一幅壮阔的历史画
卷,反映中华民族英雄儿女抗战的真实场面。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许多进步作家、艺术家的心愿就是通过自己创造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现实斗争,激发起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诗人光未然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他站在高山之巅,代表祖国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颂歌,发出了要向它学习的誓言。
1.朗读课文,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气魄( ) 哺育( ) 山巅( ) 澎湃( ) ....
劈开( )
狂澜( ) 屏障( ) 气魄( ) ...
九曲连环( ) 哺育( ) 臂膀( )
2.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①澎湃 ②狂澜
③屏障 ④哺育
⑤九曲连环
(一)自由诵读,初步品味歌词中的语言。
1. 自由诵读《黄河颂》,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酝酿感情,自由节选文中几句或一节诵读。
3.自我评价,品味课文中的语言。
(二)诗歌的朗诵要点
1.怎样才能更好地朗诵好一首诗?
2.再次自由朗诵,体会朗诵要点。
1.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
2.这首诗的一、三节很明显是首尾呼应,但这两段文字的着眼点完全相同吗?
第一节重点落在“ ”上。 第三节重点落在“ ”上。
3.第二节是主体部分,主要是“颂黄河”,但并不是立即开始歌颂,在“颂”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如果在文中找出一个字来总领全文,应该是哪个字?
4.“颂黄河”这一环节也有明显的外部标志,这就是文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默读第二节,思考:这句话把内容划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5.再次朗读: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齐读诗歌,共同赞颂黄河,歌颂伟大的中华民族!
6.根据你平时的积累,写出三个关于黄河的著名诗句,并标明作者及出处。
7.和黄河有关的俗语、谚语、名言很多,请你写出其中的一条,并简要介绍相关故事。
1.诗人从那三个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概?
2.诗句“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中“望”字,把它换成“看”字好不好?为什么?
3.“啊!黄河!”在文中多次出现,所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4.为什么说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5.学习这首诗有什么现实意义?
班级 姓名
1.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他借黄河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它表现出我们的民族精神。”一句,你认为“民族精神”是指一种什么精神?
3.这首诗歌写道:“有多少英雄故事,在你身边扮演?”你知道在历史上,在黄河畔有哪些民族英雄?请简述其事迹。
4.“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的含义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黄 河 颂
浩瀚壮阔的黄河,奔腾澎湃,流经黄土高原。黄河流域是黄种人滋生繁衍的地区,也是轩辕黄帝居住营卫的所在。黄河哺育着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得到这份自然的恩赐,瓜瓞绵延,永无止境,与山川相辉映,与日月共长久。
据远古记载,黄河流经壶口、华阴、孟津、流入渤海。而砥柱则岿然屹立于浊浪怒涛之中,显示出坚忍不拔的气概。砥柱之北的大阳县也因处于大河之阳而得名,又以在大河之北,遂定名为河北县,其后乃改称平陆。小县得大名,实为鲜见。
黄河流域气候温和,土壤肥沃,适宜农业的经营。炎黄子孙得天独厚,在此肥沃的土地上,经之营之,日臻文明。淳朴勤俭的风俗,早见于《诗经〃国风》
的歌育;也深得吴国季札的称道;太史公著《货殖传》、班孟坚撰《地理志》,亦皆颂扬不止。而关西尚雄武,山东称儒雅,两汉将相洵出其间,称为盛世,隋唐而后,更见发扬。
自远古时起,黄河流域即为都城所在。三皇五帝的传说,就未远离此城,夏商周三代更辗转迁徒于其间。由秦汉以迄唐宋,咸阳、长安、洛阳、开封,迭为建都之地。都城所在,人文荟萃,历久不衰。奔腾的黄河,激励人民向外发展,齐鲁方士,期望三神山,秦皇汉武,亲临东海上。虽说是景慕神仙,实际是谋图海外开拓。而张骞凿空,甘英远行,始知西域的广大无垠。海上三神山诚渺茫难稽,日南交趾的设郡,汉迁使者遂得远至已不程国。以今地按之,已达到印度南部海岸。这种向往开拓的精神,历隋唐而至于近世,初未稍泯。
黄河流域,既是肥沃的地区,又有瑰丽的文化,但与北方草原相毗邻,不免引起游牧族类骚扰。为了促进文化发展,也为了使农业地区不受蹂躏,从战国时起,就修建了长城,历秦汉而至明代,皆有所修建。由于有了长城,黄河流域的文化不仅受到了保护,而且更显得采。长城并未使黄河流域受到封闭,也并未使人趋于保守。霍去病驰骋于祁连山下,徐自为筑城于卢胸山旁,窦宪勒铭于燕然山侧,王越取胜于红盐池畔,都是不以长城为限。而参于可汗道的建筑,丝绸之路的畅通,又皆显示出没有受到任何的阻隔。这些都是开拓和进取,而不是封闭和保守。黄河的激荡和奔放,是不会使人封闭和保守的。
近世以来,黄河屡经泛滥,造成了若干破坏。这是人为作用的恶果,是不肖的炎黄子孙的造作。植被的破坏,水土的流失,愈至挽近而愈形严重,黄河怎能不频繁泛滥?如果除旧布新,有所改革,黄河必能充分恢复它原来的哺育力量,中华民族也必能因之早日得到振兴,益臻于繁荣富强!
【篇四】人教七下黄河颂导学案
七下-语文-6《黄河颂》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6 黄河颂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和准确地表达自己的心理感受
2、能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感情。
3、通过倾听《黄河大合唱》组乐,特别是课文部分《黄河颂》,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感染力。
【预习自测】
1、 整理文中生词,明确词语的音形义。
请给加线字注音 山巅( ) 澎湃( ) 狂澜( ) 九曲连环( ) 作曲( ) 浊流( ) 屏障( ) 哺育( ) 臂膀( ) 胳臂( )
词语填空
不屈不( ) 惊涛( ) 浪 一( ) 万丈 浊流 ( ) 转
九曲连( ) 万丈( ) 澜 奔腾不 ( )
2、熟读课文后填充诗句人教七下黄河颂导学案
①我站在高山之巅,_____________________ ,奔向东南惊涛澎湃,
②五千年的古国文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多少英雄的故事,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③你是伟大坚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用你那英雄的体
魄,
④你一泻万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伸出千万条的臂膀
3、请写出3—5句关于黄河的诗句
【合作探究】
多角度朗读,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
4、听课文录音初步感悟。
5、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进一步感悟,并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及作者的情感。
6、学生齐读再进一步感悟。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通过反复地朗读,既增进了对诗歌所表现的强
烈的感情有一个丰富的感性体验,也是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语言智能的一次锻炼)
【解难答疑】
7、解题。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抓住“颂”字。)
8、这首诗的一、三两节很显然是首尾呼应,但这两段文字着眼点完全相同吗?
【拓展反馈】
9、这首诗的一、三两节很显然是首尾呼应,但这两段文字着眼点完全相同吗?
10、“颂黄河”这一环节也有明显的外部标志,这就是文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这句话
把内容划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反思】
第二课时
【达标检测】
读选文,回答问题:
啊!黄河!
你是伟大坚强!
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用你那英雄的体魄,
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啊!黄河!
你一泻万丈,
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
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
将要学习你的榜样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1、诗人为什么把黄河比作“摇篮”和“屏障”?
2、课文从哪些方面赞颂了黄河的伟大和坚强?
3、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万千条铁的臂膀”?
4、这首诗歌是从什么角度表达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的?有什么历史和现实意义?
【反思】
【篇五】人教七下黄河颂导学案
人教课标版语文七年级下《+黄河颂》 导学案初中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黄河颂》导学案
湖北云梦隔蒲中学 余国福 时间:2011
课 题 :《黄河颂》
学习目标:
1、理解生字词,能结合语境理解词语。 澎湃( ) 狂澜( ) 屏障( ) 一泻万丈( ) .....3、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摇篮: 屏障: 二、走进文本,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各组分别朗读课文,看谁朗读的最好,选一名代表展
2、 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感知诗的内涵,合作探究诗歌所表现的伟大民示。)2、精读课文,思考下列各题:(学法提示:用心阅读课文,思
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感情,并能从写作方法上理解本诗。 考下列问 学习方法:自我感知,读、议、说,展示成果。 ①从“我站在高山之巅”到“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其中的“望”导学设计: 字统领的什么地方,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
一、课前准备:
学法提示:预习课文,独立完成,各组上黑板展示,并讲解。比 一比,谁书写工整,讲得出色 ②本文从哪三个角度讴歌了黄河的伟大精神?
1、作者及写作背景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1929年加入 中国共产党,稍后因鄂北组织被破坏,失掉党的组织关系。 30年代起三、合作探究,研读赏析 从事进步的戏剧活动和文学活动。1936年在武汉发表歌颂抗日志士、学法提示:自己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并将小组交流的结果展示反对卖国投降的歌词《五月的鲜花》,由阎述诗谱曲后,在抗日救亡活动中广泛传唱。1937年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他的《街头在黑板上 剧创作集》出版。1939年1月,率领抗敌演剧第三队由晋西抗日游击区1.诗中“啊!黄河!”出现了三次,这是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表达奔赴延安。同年3月,创作组诗《黄河大合唱》。经人民音乐家冼星海作用? 谱曲后,4月在延安首次上演,此后在全国各地广泛传唱,受到抗日军 民的热烈欢迎。这组诗,雄健磅礴,深沉浑厚,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 的英雄诗篇,也是抗日战争时代现实的悲壮图画。反映了人民空前的2.《黄河颂》中的黄河并不仅仅是地理学上的黄河,而且表现了一种觉醒,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气节和不屈服的斗争精神。在艺术上,全诗精神,这种精神是什么? 构思完整,布局讲究,以黄河这一中华民族的象征为贯穿形象,熔铸了 澎湃的激情,使全诗呈现出强大的力度。同时由于诗人从中国传统诗
四、拓展延伸: 词表现手法上汲收借鉴,组诗节奏明快,语言凝炼。
1、“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中,“体魄”能否换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成“身躯”?为什么?(可查阅两个词在字典中的解释)
2、“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的铁臂”,是什么意思?(发挥你的想象)
五、个性化备课
六、教学反思
【篇六】人教七下黄河颂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6课《黄河颂》课中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6 《黄河颂》课中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巅、澎湃、狂澜、屏障、哺育、九曲连环”等词语。
2.理解诗歌的内容,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3.感受黄河的悠久历史与波澜壮阔的形象,理解黄河所凝聚着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学习过程】
一、导入
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世界第五长河,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被誉为中国的“母亲河”。黄河长达6300千米。从高空俯瞰,它非常像一个巨大的“几”字。上、中游分界点是内蒙古自治区的河口镇,中、下游分界点是河南省的旧孟津。黄河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在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注入渤海。干流贯穿九个省、自治区,分别为: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注入渤海。年径流量574亿立方米,平均径流深度79米。
一、预习检查
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学生搜集的关于作者及《黄河大合唱》材料。
二、朗读指导
深情地读:
(一)读出节奏与重音,把握好语速和语调。
(二)有感情的朗诵,读出气势,读出诗人要表达的感情。
1.选取朗诵比赛优胜小组进行朗诵展示。
2.师生点评。
三、整体感知
1、题目《黄河颂》中,哪个是关键词?
2、全诗分成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诵词可以看作是一个序曲,它的主要内容和作用是什么?
3、歌颂黄河的部分能分为几个层次?分别是从哪些方面对黄河进行赞颂的?
4、诗的最后一段是尾声,主要写了什么?
四、深入探究
1.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这首诗歌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2.今天学这首诗有什么现实意义?
五、作业
黄河今天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现状堪忧。请针对这一严重的生态危机,设计一则公益广告或是广告词,呼吁人们保护母亲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