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小学如何培养学生数感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

小学作文 zuowen 2浏览

【 – 小学作文】

【篇一】小学如何培养学生数感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一年级小学生的数感

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一年级小学生的数感

田瑞芬

数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结构变量,集中表现为:对知识教学的充分感知,对思维训练的快速反应,对个性教养的深刻感受。在数学活动中,具有良好数感的人对数学情境能反应迅速、准确、敏捷和思路简缩,能自然地运用最优化的解题策略。因此,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是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

在数学活动中,具有良好数感的人对数学情境能反应迅速、准确、敏捷和思路简缩,能自然地运用最优化的解题策略,《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感的具体体现是:“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 把握数的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选择恰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可见,培养学生的数感是当前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现就小学一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做一些粗浅的论述。

一、源于经验,数感生活化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的科学,它源于生活,并优化生活。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只有将抽象的数学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才能真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获得主动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方式。数感不是通过传授而能得到培养的,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发现,主动去探索,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数学就存在于周围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解释现实中的数学现象,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这样在习得知识的同时,还能发展学生多种能力,培养非智力因素。例如,教学《分类》时,教材中提供了大量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如整理房间、

整理书包。在课堂上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自主地探索分类的方法。如:P52整理房间一节中,情境图中,图中有一件玩具——布熊。有位学生他不是把布熊归在小汽车一起,而是把它和衣服归在一起放在床上。我问他为什么这样整理,他告诉我,在家里,他是一直把布熊放在床上的。《位置与顺序》时,我设计了些游戏活动:“贴鼻子”——同座位两个人一起玩,一人蒙上眼睛,另一个用上下左右前后的口令告诉同伴,贴鼻子的正确位置。“问路”——将教室的走道改成街道,再标上一些地点名,学生问路,另一人指路。“送信”——事先设计好活动要求,学生抽取信封,按信封上的要求送到目的地。这些活动深受学生喜爱,它不仅可以启蒙数感,还能培养学生“亲近数学”的行为,使数学学习充满乐趣。

二、在数字的认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中,我通过举生活中与学生紧密联系的例子,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感受数学的趣味与作用。 例如:学习10以内数的认识中,在认识“1”时,先请学生观察现实生活中用“1”表达的事物。学生例举出:1本书、1只小鸟、1棵树、1根小棒、1个国家、1串葡萄、1捆小棒""随后引导学生数出几粒葡萄是一串?几根小棒是一捆?帮助学生理解“1”可以表示1个个体(1根小棒),也可以表示这类个体的1个集合(1捆小棒);可以表示很大的物体(1个国家),也可以表示很小的物体(1只小鸟)。再如在教学“认识11到20的数”时,我让学生抓一把学具小棒后数一数有多少根,还利用根据数轴让学生估计:17接近11还是接近20?15呢?这样,把数感的培养落实到具体的活动中,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使学生对数有一个鲜明的表象,再遇到相似的情境时,他们会在头脑中有一个具体的参照物,真正建立起良好的数感。

三、在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使学生在比较中产生多、少、多一些、少一些的认识,能够以较小数感知较大数,学会辩证地看待一个数,从而使学生获得的数感进一步强化。例如,一年级从10以内数的认

数开始,就通过观察木块和小棒的多少来比较数的大小,使学生在观察比较中认识到5比1、2、3、4大,但比6、7、8、9小,引导学生认识“<”、“>”,逐步建立数的大小相对关系。在这样的教学环节中,学生能体会到数的大小、多少、大的多、少的多的实际意义,感知数与数之间的相对关系,感应到数学的价值,从而使学生的数感得到培养。

四、在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让学生学会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既能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也是数感的具体表现。为了让学生感知信息数字化,教学中我创设了多种数学活动的平台,通过活动,使学生感觉到数能表达和交流信息,而且数就在生活中。如在“认识钟表”这一课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的平台:我让学生动手做钟面、说钟面、拨时刻,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的想法,通过认、读、写各种钟的时刻,让学生逐步获取和培养数感。

五、在计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在计算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在问题的实际背景中,通过不同的方法找到答案,用不同的方式确定结果。如在教学“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时,学生列出8+7或7+8的算式后,我就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用学具摆一摆,让学生经历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通过操作学具得出15,可以把8看作10,10+7=17,17-2=15;也可以用“凑十法”,把7分成2和5,8+2=10,10+5=15或把8分成3和5,7+3=10,10+5=15。只要学生说的有道理,我都给予表扬。

总之,数感的形成不是靠一朝一夕短时间内就能形成的,它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较长时间逐步培养。作为教师,培养学生的数感需要我们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把培养数感的任务落实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并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数学素材,让学生感知、探索和发现,在感知、探索、发现中发展自己的数感。把帮助学生建立数感作为教育的基本目标,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去。

【篇二】小学如何培养学生数感

培养低年级学生数感的几基本方法

浅谈低年级学生数感的培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并在标准的各个学段都阐述了培养学生数感的问题。可见数感的培养在小学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谓数感,就是指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这种理解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做出数学判断和为解决复杂的问题提出有用的策略。它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是将数学与现实问题建立联系的桥梁,是人的一种基本素养。小学生应具备的“数感”实际上是指他们对“数”的敏锐、精确、丰富的感知和领悟。因此,教师应在数学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适时地培养学生的数感。

一、在生活中体验数感

我们应把培养学生的数感,从室内扩展到室外;从校内延伸到社会。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的概念与语言去反映和描述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的问题。结合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去教学数学知识,让学生感觉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从而用积极的心态投人学习,体验数感。

小学如何培养学生数感

例如,在教学“0的认识”的时候,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先在黑板上贴一只可爱的小猴子,并对学生说:“猴子妈妈因为小猴子爱学习,所以给它奖励两个桃子。”说的同时,在小猴子面前贴上一个大盘子和两个新鲜的大桃子。“小朋友你们看,小猴是不是很开心呀?”接着小猴子就开始“吃”桃子了。教师从盘子里取下一个桃子,这时让学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发现盘子里只剩下一个桃子了)接着问:“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学生答:“可以用1来表示。”然后又取下一个桃子,并说:“小猴子又吃了一个桃子,现在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小猴子不知道了,小朋友们,让我们来帮助小猴子解决这个问题好吗?”

同时启发学生说出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见过“0”。学生的积极性立即高涨起来:“电话上有0” 、“车牌上有0”、“直尺上有0”、“温度计上有0” 、“邮政编码中有0” 、“身份证上有0”、“在体育比赛的比分上见过0”""

小学如何培养学生数感

通过联系这些身边的事物,学生体会到“0”除了表示没有外,“0”还可在小学如何培养学生数感

温度计、方向图上表示分界点;在直尺上表示起点;在日历、电话、车牌上与其他数字一起组成号码。联系生活体会数的意义,在现实中初步体验数感。

二、在定量刻画中建立数感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的科学,它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把抽象的数学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鼓励学生尝试用数学去刻画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状态,并从中进一步认识定量刻画事物的方法,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获得全面发展。

例如,在教学“认识11-20数”时,我先出示一个文具盒,让学生猜一猜这个文具盒的价格是多少元?生:19元。师:高了。 生:14元。师:低了。生:16元。师:又低了。 生:17元。师:还低了。生:18元。师:正确。如此猜数游戏,既锻炼了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把握数的大小比较的本领,又渗透了区间逐步逼近的思想。这样的游戏活动对培养学生的数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使学生在体会数的大小的同时,还能学到一种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三、在估算中发展数感

估算是对数量或计算结果做出大概的推断或估测,是对事物数量的直觉判断。《课标》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要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力。”如果学生有了较强的估算意识和一定的估算能力,那么他们就会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估算来解释和解决问题。估算与数的认识,量的计量及空间观念相配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灵活处理日常数量关系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数感。

例如,让学生估算一下一张报纸上有多少个字?一摞纸有多少张?一把黄豆有多少粒?全校有多少名学生?体育馆有多少个座位?全校学生人数与体育馆座位数有什么关系?例如,本校共有多少名同学?有学生这样估算:每个班上有8个小组,每个小组大约有8人,因此每个班大约64人左右,全校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共有17个班,可以估计出全校区大约有学生1088人左右。学生在估算时很少有人会凭空估计,多数学生都能自觉地把要估算的数,平均分成若干份,数出其中一份是多少,再看大数相当于这样的几份。当学生把一份的数量与大数进

行比较时,观察并感受到大数相当于小数的多少倍,体会到了大数的多少,同时也了解了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提高了学生的估算能力。能够见到生活中的事物,就会很快和数建立起联系,体会了数的大小、多少的实际意义,以及辩证地看待一个数,对数的感知能力逐渐提高,数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四、在动手操作中增强数感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的智慧都集中在手指尖上”,这正符合儿童从直观的动作思维到具体的形象思维,最后达到抽象到逻辑思维的认知规律。因此,我们在学生开始识数时就要十分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等各种感官参与学习,从而使学生正确、全面、深刻地感知数、认识数。

例如,在教学“8的组成和加减法”时,教师创设情境:鸭妈妈生了8个鸭蛋,想要放在两个篮子里,可以怎样放?你能帮帮鸭妈妈的忙吗?学生利用圆形纸片(代表鸭蛋)进行操作演示并指出了有1和7,2和6,3和5 ,4和4,5和3,6和2,7和1这几种分法,也写出了各自对应的算式,从而在动手操作中既理解了“8”的组成及加减法,又渗透了分与合的思想。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体会到“数”就在身边,并可以结合“形”来“演示”,从而感受到“数”的趣味和作用,对数产生亲切感,进一步理解了数的意义。

五、在合作交流中深化数感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数学学习是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的一种自主建构过程,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数学学习的起始阶段,要培养学生的良好数感,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自由充分地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启迪思维,相互启发、共同进步。

例如,学习了“10以内数的认识”后,组织学生用学过的数说一句话,他们说出了家有1台电视机,2个卫生间,3口人,4间卧室,5扇窗,6个碗,8张椅子,9盏灯,10只筷子等等,通过交流活动培养了学生用数来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数感。

六、在解决问题中升华数感

数感说到底是一种心智技能。如果说动作技能主要靠肌肉运动,表现于外部行动,那么心智技能主要是意识活动,它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有良好的数感的人在需要数感发挥作用的时候,它便会自然出现。要达到这样的境界,需要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让现实问题数学化,使学生在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中进一步升华数感。

例如,学校要开运动会,要编制运动员号码,可让学生讨论研究如下问题:怎样编制就能很快看出是哪个班的运动员?怎样编制就能很快看出是男运动员还是女运动员?怎样编制可看出参加的是田赛还是径赛?经过讨论研究后,同学们认为可编制成“字母+四位号码”。用字母A表示参加径赛,字母B表示参加田赛,四位号码中前两位表示所在班级,后两位表示性别(奇数号为男,偶数号为女)。例如:A1210表示一年级二班参加径赛的女运动员;B2103表示二年级一班参加田赛的男运动员。这样通过解决问题,强化了学生应用数学观察、分析并解决问题的意识,体会到了数学的魅力和价值,培养了应用数学的能力。

总之,数感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它不是通过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的教学就能完成的,需要用较长时间逐步培养。因此,必须把培养学生的数感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应持之以恒,常抓不懈。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社会,去体验现实,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用不同的方式思考来解决问题,这样就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我想,随着学生数感的建立、发展、强化、巩固,学生的整体数学素养就会逐步提高。

【篇三】小学如何培养学生数感

关于小学生数感培养的几点思考

关于小学生数感培养的几点思考

【内容摘要】

数在小学生数学学习中贯穿始终,影响着学生的各科学习,也为数学的后继学习奠定了基础。数感在人们生活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培养小学生数感是一项重要的任务,是小学数学十大核心概念只首。数感是对数的一种感悟,它不会像知识、技能的习得那样立竿见影,它需要在教学中潜移默化,积累经验,经历一个逐步建立、发展的过程。在此,我主要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在体验生活、操作实践、观察思考、科学训练方面引导学生感受数的意义,初步培养和建立数感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 数感 培养 体验生活 动手操作 观察思考 科学训练

美术有“美感”,音乐有“乐感”,语文、英语有“语感”,同样,数学有“数感”。那么,什么是数感呢?望文生义,数感就是对数的感觉。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5页最后一段是这样说的: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数感,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一个重要学习内容,在我们的日常教材中,如何挖掘其中的内容来培养学生的数感呢?下面就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体验生活,启蒙数感

数学知识既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标准》强调:“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情,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用数来表达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形成数感。”我们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都喜欢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来引导学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如学习10以内的数的认识中,认识“l”时,请学生说说现实生活中用“1”表示的事物。学生举例:1支笔、1张桌子,1张凳子,1扇窗、1棵树、1棵草、1朵花、1条鱼、1根粉笔、1盒粉笔、l根小棒、1捆小棒""并数数几根粉笔是一盒,几根小棒是一捆,帮助学生理解“l”可以表示1个个体,也可以表示这类个体的1个集合,可能表示很大的物体,也可以表示很小的物体。

又如,我们在教学常用的质量单位后,可以要求学生自己到超市去看看、称称、估估各类蔬菜、肉类的重量;还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感受1千米的路程;在成绩册上、在电话号码上、在校卡编号上、在日历上""等等,这些都是学生身边的事,他们容易理解和接受,学生在生活中体会了数的意义和服务于生活的事实,学生都很熟悉也很喜爱,不仅可以使得学生获得数感的启蒙,还培养了学生“亲近数学”的行为,对数学学习充满乐趣。

二、操作实践,增强数感。

“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智慧的鲜花是开在手上的——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在我们日常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尽量地让学生能够做到“三动”:动脑、动手、动口,通过多种感官来协调学习活动,再加上小组合作,加强相互间的交流,这对强化感知和思维,积累数感经验非常有益。

例如在教学“千克的初步认识”时,我让学生做以下的操作活动:小学如何培养学生数感

一、称:学生动手称盐(500克/袋,2袋)、李子(1000克)、牛奶(250克/盒,四盒)。

二、数:学生点数,1千克盐有几袋?1千克李子有几个?1千克洗衣粉有几袋?

三、掂:学生用手掂1千克物品,再在组内交换物品掂,闭上眼睛再掂,亲身体会1千克的物品有多重。

四、猜:教师引导学生玩竞猜游戏:课前准备好三个外型一样而重量不同的盒子,要求学生只能用手掂,而不许用秤称,猜测一下哪个盒子的重量是1千克。 通过以上几个操作活动,学生也将自己的学习过程展现了出来。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触摸”了数学,亲身感受了“1千克”的实际重量,并借与李子等重的

感受来体会1千克究竟有多重,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数感。

又比如:有一次带学生走出教室,去实际测量篮球场的长和宽,学生会利用他们的聪明才智,用不同的方法去测出它的长和宽。交流的时候,展示出全班多种多样的测量方法:

1、直接用皮尺量(50米);

2、用卷尺量(2米),看长方形球场的长和宽中各包含多少个两米,不够的另外加上;

3、先用直尺量出线条砖的长度,再数出它的长和宽中各包含多少块砖,最后用每块砖的长度乘砖的块数得到长和宽的长度;

4、先量出一根绳子的长度,再用这根绳子一段一段地量;

5、还有的用自己的步长来量,当然这个方法的误差较大。

师生讨论时,大家将自己的想法与别人进行交流,也体会别人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从不同角度感知了一定的长度,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无疑增强了学生对数感的体验。

注重动手操作的数学课堂是学生探索的乐园、创新的摇篮。数感的培养离不开动手实践。

三、观察思考、优化数感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积极思维参与的比较持久的感知活动,它是思维的门户。任何一个数学问题都包含一定的数学条件和关系,要想解决它,就必须依据问题的具体特征,对问题进行深入、细致、透彻的观察,然后认真分析,透过表面现象考察其本质,才能对问题有灵敏的感觉、感受和感知的能力,并能作出迅速准确的反应。

例如,在数学兴趣小组上,我曾出过这样一道题:“1×2×3×4×5┅┅×8×9×10”的末尾有几个0”。学生起先是从1乘起,最后得出末尾有2个0,接着,我再出一道题目:“1×2×3×4×5┅┅×58×59×60”的末尾有几个0?这时候学生傻了眼,算不过来,用疑惑的眼光看着我,我要求学生认真观察:1×2×3×4×5┅┅×8×9×10这10个数字中,哪几个数中有质因数5 ,学生很快能说出, 5、10中分别含有质因数5,然后我要学生认真进行分析,为什么

1×2×3×4×5┅┅×8×9×10的末尾有2个0,学生经过讨论,得出一个偶数乘上5,末尾就是一个0,从1开始到10共有2个数含有质因数5,因此可得,1×2×3×4×5┅┅×8×9×10的末尾有2个0。我再问学生,1×2×3×4×5┅┅×58×59×60这60个数中,有几个数含有质因数5呢?这个算式的末尾有几个0呢?有的学生说有12个数含有质因数5(即5、10、15、20、25、30、35、40、45、50、55、60),有的说含有14个质因数5,学生经过讨论,认为从1至60的60个数中,应该有14个质因数5,我问为什么?学生很快就出,除了个位是5的数和个位是0的这12个数以外,25 = 5×5,50 = 5×5×2(每个数包含了两个质因数5),因此,一共应该有14个质因数5,所以,1×2×3×4×5┅┅×58×59×60的末尾应该有14个0。我再请学生说出:

(1)、1×2×3×4×5┅┅×98×99×100;

(2)、1×2×3×4×5┅┅×498×499×500;

(3)、1×2×3×4×5┅┅×998×999×1000

这三个算式的末尾各有几个0,学生经过自己进行探索,很快就求出答案。 这样学生在不断地观察思考的过程中 ,切实了解了计算的意义 ,又学会如何解答。这样由表及里地引导学生观察,将静态的、结论性的数学转化为动态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充分地思考,帮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意义和作用,从而优化数感。

四、科学训练,形成数感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数感也绝非一朝一夕形成的,作为教师,我们要不断地学习新的教育理论,认真领悟新课程中的教育理念,认真钻研教材,巧妙设计好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由于科学性的练习是学生形成数感的重要途径,故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训练,能使学生的数感在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形成。

例如,在教学分数应用题后,我设计了如下一组题目对学生进行训练:

1小学如何培养学生数感

1、丁大爷养了36只鸭,养的鸡的只数是鸭的3。一共养了多少只鸡?

1

2、丁大爷养了36只鸭,养的鸭的只数是鸡的3。一共养了多少只鸡?

1

3、丁大爷养了36只鸭,养的鸡的只数比鸭多3。一共养了多少只鸡?

1

4、丁大爷养了36只鸭,养的鸡的只数比鸭少3。一共养了多少只鸡?

1

5、丁大爷养了36只鸭,养的鸭的只数比鸡多3。一共养了多少只鸡?

1

6、丁大爷养了36只鸭,养的鸭的只数比鸡少3。一共养了多少只鸡?

1

7、丁大爷养了36只鸭,养的鸡的只数比鸭的3多6只。一共养了多少只鸡?

1

8、丁大爷养了36只鸭,养的鸡的只数比鸭的3少6只。一共养了多少只鸡?

1

9、丁大爷养了36只鸭,养的鸭的只数比鸡的3多6只。一共养了多少只鸡?

1

10、丁大爷养了36只鸭,养的鸭的只数比鸡的3少6只。一共养了多少只鸡?

表面上看,这一组题目彼此之间很相似,但解题方法却各不相同,故要提醒学生必须认真审题。经常将相同、相似和相异的数学内容放在一起,让学生细心地比比、看看、想想,领悟其中的联系与区别,能很好的提高学生对易混知识的辨别能力。像这样的训练,对学生良好数感的形成也是有很大帮助的。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的数感是需要较长时间逐步实现的,不可能通过短期的数学学习就能完成,必须把培养数感作为一个长期的任务,常抓不懈。要让学生

【篇四】小学如何培养学生数感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感

龙源期刊网 .cn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感

作者:苏会生

来源:《新课程学习·中》2013年第11期

摘 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也就是说,数感的培养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数感,是小学数学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感;生活实际;操作情境

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是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它是建立明确的数概念和有效地进行计算等数学活动的基础,是将数学与现实问题建立联系的桥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要立足于数学教材,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数感,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数感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不难看出,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培养学生数感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将与数学有关的生活知识引入课堂当中,以促使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感受数感,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含括号的四则运算”时,为了让学生清楚地记住含括号的四则运算的计算顺序,在授课的时候,我给学生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图书管理有数学类图书126本,比故事书多36

本,而语文类图书又是故事书的2倍,请问,语文类图书有多少本?此时有学生列出了这样的式子:126-36×2并得出了结果,此时我趁机引导学生思考了另外的两个式子:(126-36)×2与126-(36×2)引导学生结合实际例子,理解三个式子之间的不同,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明确包含括号的四则运算的计算顺序,最终使学生在对比思考的过程中感受数感的价值,进而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

二、创设操作情境,增强数感

【篇五】小学如何培养学生数感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感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感

【摘要】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意识。数学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这对每个小学数学教师来说,如何理解数感,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数感,是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数感、培养、建立、提高、数学素养、教学策略

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意识。数学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这对每个小学数学教师来说,如何理解数感,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数感,是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一、培养学生数感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1、建立数感是提高学生素养的标志。

建立数感可以理解为学会“数学” 思考,就是形成数学化和抽象化的观点运用数学进行预测的能力,以及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但是以往的数学教育过分强调单一的知识与技能训练,忽视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忽视数学的实际应用。《标准》将培养学生的数感作为重要的目标之一,目的就在于克服数学教育脱离生活、脱离实际的倾向,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体验现实问题,用不同的方式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培养学生的数感能让学生数学地理解和认识问题。小学如何培养学生数感

培养学生的数感就是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理解现实问题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数量关系建立起联系。例如,一位学生去文具店买练习本、铅笔、墨水等学习用品,就要考虑购买每种文具的数量、单价,应带多少钱等。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过程就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可以逐步地学会用数学思考的方法理解和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3、培养学生的数感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分析和解决一个问题,可能需一种以上策略,必须自觉主动地与一定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联系起来,才有可能建构与具体事物相联系的数学模型。具备一定的数感是完成这类任务的重要条件。

二、培养儿童数感的教学策略。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数学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数学素养不只是用计算能力的高低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大小来衡量的。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问题,用数学的方法理解解释实际问题,能从现实的情境中看出数学问题,这是具有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就是建立数感。但学生数感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步体验和建立起来的。教学过程中应当结合有关内容,加强对学生数感的培养。

1、在数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数概念的切实体验和理解与数感密切相关,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本身的逻辑顺序,使学生在认识数的过程,更多地接触和经历有关的情境和实例,在现实背景下感受和体验,就会使学生更具体更深刻地把握数概念,建立数感。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摄取生活素材,让学生感知数。小学生的生活经历中处处充满着与数相关的活动,培养学生的数感就是让学生感知周围的世界具有量化的意味。因此,在认数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根据所学数的内容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去寻找数、体察数、感知数,让他们感到数就在身边,而且每天都离不开数。通过引导学生对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使学生加深理解了数的的意义,为建立数感奠定了基础。

(2)设计多种方式,让学生表达数。抽象的数学符号不是表示数的唯一方式。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示数,会使学生切实了解数的发展过程,增强学生的数感。如通过数学故事向学生介绍古代人们用“结绳记数”方式表示数、用算筹进行计算等。

(3)开放思考空间,让学生学会找数、说数、用数,并从同伴表达的数据信息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学会用数描述和交流。例如教学“万以内数的认识”后,我设计了“家庭中的数”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搜集自家中的“数”到课堂上交流。学生搜集的数简直是五花八门:家里有多少本书,多少件衣服,多少个碗;

地面铺了多少多少块地板砖等等。学生把具体问题与数学联系起来,用数学的方法思考问题,体现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并在交流中培养了数感。

2、在数的运算教学中培养数感。

《新课程标准》提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应减少单纯的技能性训练,避免繁杂计算和程序化地叙述算理。”结合具体的问题选择恰当的算法,能增强对运算实际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感。

3、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培养学生数感。

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概括性和逻辑性,只有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实际背景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在具体操作实践活动中,通过动手、动口、动脑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感悟数学知识,建立数感。如在教学“千克的初步认识”时,我设计了操作活动:①称一称:学生动手称苹果、盐、洗衣粉。②数一数:学生数,1千克盐有几袋?1千克洗衣粉有几袋?1千克苹果有几个?③掂一掂:学生用手掂自己称的1千克的物品,再在组内交换物品掂,边掂边闭上眼睛体会1千克有多重。④找一找:教师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三个外形一样而重量各异的盒子,要求学生不能用秤称,就能用手掂找出重1千克的盒子。通过以上一系列操作活动,让学生“触摸”了数学知识,体验到“1千克”的实际重量,获得了亲自感受,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借对苹果等重量的感受来体会1千克究竟有多重,从而利用这种直接经验去测量其他物品的重量,培养了学生的数感,为将来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之,数感的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逐步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具体的内容,创设培养数感的情景,引导学生通过联系、观察、体验、操作、应用等活动,把培养数感的任务落实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切实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

[2]《小学各科教与学》

[3]《课程教材教学研究》

【篇六】小学如何培养学生数感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感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感

作者:王红梅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1年第03期

何为“数感”?《数学课程标准(试验稿)》中有明确的解释: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示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数感呢?我根据课改后的一些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大胆猜想,形成数感

在小学生数学学习中,教师引导学生合理猜想,对于他们形成数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例如在教学完比较数的大小后,可以组织学生玩“猜数”的游戏,从“多一些”、“少一些”、“多的多”、“少的多”等提示从中形成学生对数的大小的敏感度。但是让学生进行大胆猜想的同时也要给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形成清晰的表象。由于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学生数感形成的前提,所以在进行数学知识的教学时,要让学生对具体的数量进行感知和体验,使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形成清晰而准确的表象,并形成正确的知识体系。要不然学生的猜想结果和现实生活差距就会很大。如在教学“长度单位”时,让学生通过量一量、找一找、比一比等活动知道1厘米是食指的宽度,1米是两只手臂张开的距离,然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猜猜一支铅笔大约多少厘米?猜猜老师的身高是多少厘米?猜猜教学楼大概几米高等等。这些活动和猜想可以把抽象的度量单位形成清晰的表象,使学生初步形成数感。

二、实践操作,增强数感

学生动手操作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在这一动态的活动中,它既满足了学生好奇、好动、好表现等心理特点,又可以集中注意,激发动机。通过操作活动,能够促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从中建立数感,发展数感。如在教学“10以内的加减法”时,教科书已经不把学生的计算方法限制在数的分解和组合,学生可以通过摆小棒、摆圆片、甚至掰手指等动手操作的方法来理解10以内的加减法。这些动手操作开拓了学生的思维,更为形象化,易于理解。这样,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培养了学生数感,使学生对数有一个鲜明的表象,再遇到相似的情境时,他们会在头脑中有个具体的参照物,真正建立起良好的数感。

三、在生活中积累数感

我们要把培养学生的数感,从室内扩展到室外,以课本延伸到生活,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事物。结合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去教学数学知识,让学生感觉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从而能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体验数感。例如在一年级从认识数开始,我就让孩子们写数学日记,找找身边的数学。先从“我和家人的身高”、“我家的电话号码”开始到“我在生活中遇到什么数学问题,我是怎么解决的”。这样的数学日记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寻找

数学,非常好的积累了学生的数感。在中、高年级可以制作数学小报,也能很好的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知识。这些数据、单位都来自生活实际,学生很容易理解接受,这种“亲数学”行为能够使学生在生活中体会数的含义,建立良好的数感。

四、解决问题,发展数感

数感的建立来自于生活,只有当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才能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得以升华。只有不断地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遇到的各种问题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去思考,运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各种现实问题,才能使学生的数感得到不断的发展。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派车》一课时,我创设了全班同学去春游的情景:我们班计划在本周六去公园春游,老师和同学共有38人,学校可以派两种车,面包车限乘客8人,小轿车限乘客3人,我们可以怎样派车呢?学生们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得出几种方案:(1)派5辆面包车,有两个空座;(2)派13辆小轿车,有一个空位;(3)派4辆面包车,两辆小轿车,没有空位。学生在解决这样的实际问题时,运用数学的思考方法,不仅肯定方案的可行性,而且找出了最佳的派车方案,数感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发展。 总之,让学生建立良好的数感,对今后遇到的各种问题能进行“数学地”思考,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可持续的发展。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小学如何培养学生数感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