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学作文】
【篇一】长城教学设计
人教版长城教学设计(共9篇)
篇一:长城教学设计
《长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体会长城是俺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同学的民族自豪感。
2 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的观察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教学重点: 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如何指导同学理解课文的观察顺序和写作思路。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7课《长城》,首先我们来欣赏一下介绍长城的短片。 (播放短片)
2、过度:长城—–中华民族的象征,华夏儿女的骄傲,它以自身的魅力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国内外游客。简短的记录影片把我们带到长城脚下,使我们有身临其境的感受。现在,你能用书中的一句话来评价一下长城吗?
3、出示: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二、精读课文,剖析语言、加深认识。
(一)质疑:
针对这个评价,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供大家讨论、学习?
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随机板书:伟大的奇迹) 今天,我们就围绕这个问题进行讨论、学习?
过度:我们回忆一下其它的段落是从什么角度写的长城(随机板书:远望、近观、联想)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过渡:好,现在我们就先站得远一点,高一点,看看远看长城是什么样子的?
1、这一自然段写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你是如何体会出来的?(学生抓住“长龙”“一万三千多里”等词语体会。)
2、“蜿蜒盘旋”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看看书上第一幅远看长城图,用手势表示出来。
3、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长城的长?(打比方、列数字)
4、指导朗读:请同学们朗读第一自然段,看看你能不能读出长城的雄伟气势?(指名读、男生读、齐读,给予学生鼓励。)
过渡:让我们继续随着作者从更近的角度去认识长城。
(三)学习第二段
1、请同学们自由读第2自然段,看看长城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从课文中找出一个词来概括。(高大坚固)
2、长城的高大坚固体现在哪儿?谁能用课文中的句子说一说。
生: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成的。 生: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
生: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在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暸望台和射击用。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 a、在读的过程中,有什么句子或词语令你感到很新奇吗?
(1)老师边出示课件边解释垛口、嘹望口、射口
(2)听了老师说的后,你们试着用简笔画画出长城的结构图:垛子、瞭望口、射口吧!
(同桌讨论学习)
(3)还有什么问题想问吗?[当士兵从嘹望口发现敌情时,便迅速来到城台顶上燃烟放炮,远远的地方都能看到听到,这样一座传给一座,几千里外的敌情在几个时辰内就可以传到朝廷。]
b、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句话,重新感受一下长城的巧妙设计和高大坚固。 3、现在,老师找个同学当小导游,边看长城近景图边给大家介绍。听了他的讲述,我们对长城有了更深的了解。
过渡:长城作为古时候用来防御敌人进攻的城墙,不仅建得高大坚固,而且设计有方,设施齐全。对长城了解了这么多后,你想到什么?
(四 )披文入情,倾情长城——学习第三自然段
1、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作者想到了什么?(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第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承上启下)随机:理解很自然
2、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画出作者想到的句子。
出示:“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3、你是怎么理解“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这句话的呢?
a、想想古代劳动人民修长城会遇到哪些困难?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1)建长城的材料: 一块条石一块就有两三千斤:我想问一下,你们的体重是多少斤?(50斤)两三千斤重的条石相当于多少个同学的重量?(60个)
(2)建长城的工具: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3)长城的长度:一万三千里、或前不见头,后不见尾。
现在你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了吗?(多少:许许多多,无数)能想象出当时劳动人民的艰辛了吗?让我们再把劳动人民的艰辛读出来。
4、文中又说长城是劳动人民 的“ 智慧 ”? 智慧体现在哪里 ?(引导学生联系上文,长城的长、高大坚固、设施齐全,能防御敌人又能进攻敌人。)
5从“多少”“才”字体会到什么?( ) 6、此刻你想对古代劳动人民说什么?让我们把这千言万语转变成一种崇敬之情把这句话读一读。
三、整体把握全文,升华认识
1、教师小结:
在崇山峻岭之间修筑长城,怎能不流血流汗,怎能不付出大量的人力?古代劳动人民巧妙设计长城,不正体现劳动人民的智慧吗?
2、假如这时你站在长城上,你想对古代劳动人民说些什么呢?
3、正是这雄伟的长城,正是这伟大的劳动人民,让作者激动、感慨,发出这样的赞叹: 4、课文学到这里,你明白作者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了吗?( 联系前文,从长城的长、高大坚固、在科技落后的古代人们付出的血汗和智慧来谈。) 5、写话寄情
正是这样的雄伟气魄,正是这世界历史上不容忽视的奇迹,吸引了全世界的人。看,这些名人在登完长城后留下了自己的题词。
(1)、出示领导人的题词
(2)、此时此刻,我想,同学们一定有许多话要说。你也来学学这些名人,给长城写几句
话。(学生写,汇报)
四、总结板书,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篇二: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长城》教案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长城》教案
教材分析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的观察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这是根据长城气势雄伟的远景和高大坚固的近景来确定的,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作者用自己的“心”和“情”去观察长城之后自然产生的对古代劳动人民的由衷的赞叹,是学生体会作者情感的关键。本课要突破的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说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引导学生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课本的分析上,还要通过阅读丰富的拓展资源,通过学生的情感升华——写作来实现。
学情分析:
学生已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生字、词语学生可以通过课前预习解决,课上稍微复习一下即可。学生提取文字信息的能力已较三年级有了突破。在拓展阅读的时候可以。让学生通过提取有用的信息进行理解。学生喜欢有挑战性的写作,因而老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打写题目:比如设计广告语、改编歌词等。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了解长城的概貌、构造、历史等。
2、指导学生图文对照,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良好的观察习惯。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和段落。
4、通过读文讨论,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学生对劳动人民的热爱。 教学重点
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的特点,学会由远及近、有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如何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观察顺序和写作思路。
课前准备:
课前让学生查有关长城的资料,了解有关长城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观察插图,了解图意。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见过长城吗?长城给你的印象怎样?(请同学们自由发言)
3、观察彩图,了解图意。
仔细看图,说说你从两幅图上各看到了什么?拍摄点分别在哪里?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有意识的指导学生注意读准字音,把不理解的地方划下来。
2、指名学生接读课文,检查学生是否读准字音,
3、想一想刚才两幅图分别与文中哪些段落相对应?(第一幅图与第一自然段,第二幅图与第二自然段相对应)
4、分组讨论:第三、四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作者的联想和长城的地位。)
三、图文对照,读懂课文。
1、看远景图。
(1)远看长城是什么样子?(像一条长龙)课文用什么方法来描写长城?(比喻) 把长城比喻成长龙,突出了长城什么特点?(长、大、弯)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个比喻把静态的长城写活了。)
(2)作者为什么列举出一万三千里这个数据?(表达更准确,让人更信服)
2、看近景图。
(1)此景是作者在什么地方看到的?(作者走在长城上)
(2)作者分别给我们介绍了构成城墙的哪些部分?(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结合课文来说)
(3)你知道它们的作用吗?(根据文意和学生搜集的资料想象,说说古人怎样利用城台、垛子、瞭望口、射口传递信息、进行防守和打击敌人)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假如你登上了长城,面对这高大坚固的城墙绵延起伏,触摸着巨大的条石,脚踩着平整的方砖,领略那巧妙的设计时,你会想起什么?(让学生畅所欲言
后归结到:修长城的古代劳动人民。)
(2)默读第三自然段,想想为什么说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凝结(提示:凝结是句中的重点词语。长城是由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凝结成的。是因为:①条石多,多到数不清;②条石重,每块有两三千斤重;③没有先进的运输工具,就靠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④山势陡峭。才在这里表示长城的建成是多么不容易,饱含着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3)再读第三自然段,再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指名有感情的朗读第四自然段,感受民族的骄傲。
讨论: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四、总结全文,回归整体。
1、看两幅插图,结合下列词语复述长城远景和近景。
长龙、 崇山峻岭、蜿蜒、盘旋、条石、城砖、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
2、老师总结谈话。
同学们,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象征,是世界伟大的古代建筑奇迹之一。请大家课外阅读有关长城的知识,搜集相关资料,以《中国人的骄傲——万里长城》为题写一篇文章,介绍我们的长城。
作业:
以《中国人的骄傲——万里长城》为题写一篇文章,介绍我们的长城。
板书设计:
17、长城
远景:像一条长龙
城墙──很宽
近景:高大坚固
垛子──瞭王口、射口 城台 ── 互相呼应
长城联想:凝结着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历史地位:伟大奇迹
篇三: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长城》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长城》教学设计
沂水县第三实验小学 赵洁
教学内容:
17长城
从北京出发,不过一百多里就来到长城脚下。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瞭望口和射口,供瞭望和射击用。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
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侯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生 字:崇 峻 嘉 峪 瞭 屯 垒 魄
课后练习:
1.长城真有气势呀,我要通过朗读把这种气势表达出来。
2.我们来讨论一下: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
3.下面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用的真好,我们来体会体会。
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 城的劳动人民来。
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
一、课题:长城
二、课型:精读课
三、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呼应、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3.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4.想象课文描写的情境,留心文章表达的方法。
四、教学重难点:
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设计巧妙,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通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境,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留心文章表达的方法。
五、教学准备:收集有关长城的资料;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明确目标
1、请同学们看老师写两个字——长城。一起来读。
2、你对长城有哪些了解?
(二)自读感知,反馈交流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地读课文,想一想作者从哪些方面介绍了长城? (师生交流,整体感知文章大意。)
2、接下来老师请几位同学接读课文,其它同学注意倾听,想一想,每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相机板书)
远看 长龙
近看 高大坚固
设计巧妙 奇迹
【篇二】长城教学设计
长城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一:长城教学设计反思、点评
长城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长城》所在单元主题为“我国的世界遗产”,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本文不但表现了长城高大坚固,还赞美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本文条理清楚地写出了长城长,高大坚固的特点,从生动具体的描写中让学生感受到长城的雄伟气势及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最后点明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是一篇充满丰富感情的文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四个生字,结合图画和课文内容理解“崇山峻岭、蜿蜒盘旋、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的意思;体会比喻句描写的形象和联想句、总结句的作用。
智能目标: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借助声像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创新能力。重视观察和思维及听说读写的有机结合。 情感目标:通过观察、有感情朗读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和高大坚固,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图文结合,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是教学重点。
2、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教学难点。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听没听说过一句俗语,“不到什么非好汉”,谁来说说,什么是哪个地方。 生:长城。
师:对,是长城!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长城,去领略长城的风采! 板书: 长城
二、拓展读、了解长城
利用拓展资料与图片介绍让学生了解长城。
学生读拓展资料 三、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自学生字新词。
2、小组互助读文,然后想一想课文讲了什么。 3、小组汇报生字新词,教师归纳并板书。 板书:崇山峻岭 拍摄 嘉峪关扶智慧 气魄 4、利用媒体资源中课件中的生字动画,教师教学生字
5、理解字词。 (1)教师讲解
嘉峪关:明初的建筑物,在甘肃省嘉峪关市西,嘉峪山东南边脚下,是长城的终点。
八达岭:军都山的一个山峰,在北京市的西北,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互相呼应:本课指打仗时之间可以进行联系,互相支援。
(2)看图理解
四、观察欣赏,发展思维。 1、观察图画。
(2)书上的两幅彩图观察点各在什么地方?各画了哪些景物?
提示:第一幅图是俯视,观察点在高处,是远看; 第二幅图是平视,观察点在近处。景物有蓝天、苍山、红枫、灰龙。
(3)长城修筑在什么地方? 提示:崇山峻岭之间
4)从画面上可以看出长城有什么特点?
提示:长和高大长城教学设计
(5)第一幅图上看到的长城是什么景象?
让学生发挥想象,形象地叙述长城的样子。例:
像一条彩带,在群山中飘舞;
像灰色长龙,飞舞在崇山峻岭之间;像条玉练,镶嵌在碧绿的地毯上。 (6)第二幅图上可以看到长城的什么?提示: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 (7)为什么两幅图上长城的景象不同?提示:第一幅是俯视,远看的景象;
第二幅是平视,近看的景象。由于角度不同,景象的印象也就不同了。2、欣赏录音。 利用媒体资源中课件中的泛读动画,教师播放课文范读语音,要求学生思考所描写的主要内容。
五、拓展写
写一写你生活中最熟悉的一处景物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让学生自由小声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各节大概讲了什么。
说明:即复习巩固生词,又让学生主动了解课文内容。
2、指名学生回答:说说课文各节的内容。提示:第一节讲长城的长; 第二节讲长城的高大坚固;
第三节讲长城是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第四节讲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奇迹。3、让学生组成小组,给各节编一小标题。然后小组陈述,师生一起选出优秀准确的标题。教师启发学生以课文内容为线索小组合作定出小标题。 提示:(1)一条“龙” (2)高大坚固 (3)结晶 (4)奇迹。
二、品读课文,深入理解
1、师:你从哪里体会到了长城的长?用书中的语言回答。学生抓住长龙,一万三千多里等词语体会。
2、师:什么是蜿蜒盘旋?提名学生回答。
师:请同学们感情朗读第一句,看看你还能体会出什么?
提示:长城的雄伟气势。 3、指导朗读
4、渗透写作方法。
师:作者在这段描写中,分别运用了打比方和列数字的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长城长而壮观的气势,这也是我们今后在习作中需要学习的把事物写具体的写作方法。 5、明确观察点。 师:这是在哪里看长城? 生:远看
6、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第2自然段,看看长城还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提名学生回答。提示:高大坚固。
师:长城的高大坚固体现在哪儿?
提示:建筑材料、垛子、方砖。 适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朗读。
师:长城为什么要修筑得这样高大坚固呢?提名学生回答。利用上节课留给学生的作业,让学生用自己收集的资料来讲述。
教师可以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视频让学生深入了解。
说明:意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了解长城是古时候用来防御敌人进攻的城墙。
4、师:既然是作为防御的城墙, 长城除了建的高大坚固,还有什么特点么?
提示:设计有方,设施齐全,在长城上有了望口和射口,城台,城墙还很宽,便于奔跑。教师可以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视频让学生深入了解。
5、深思下列建筑的位置和构造:城墙顶上、城墙外沿、垛子、瞭望口、射口、方形城台。指名学生到黑板上边画边说。
6、明确观察点:这是在哪里看长城?提示:近看7、教师小结:作者按照由远及近,从整体到部分的方法向我们介绍了长城,层次清晰,使长城的远景近貌一一展现在我们眼前。
师: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
的条石,作者浮想联翩,谁来读第三自然段?指名学生读。
三、感悟课文、情感升华
师:读了这一段作者想到了什么?
提示: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的辛苦和智慧
师:你从哪里看出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的辛
苦和智慧?提名学生用课文中的文字朗读回答。
(设计意图: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
理解,并且指道朗读。)
师:作者为什么会“很自然地联想起古代修筑长
城的劳动人民来?”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联想是用自己
的“心”,用自己的“情”去观察长城之后自然产
生的,体会到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艰辛和不易,
以及花费的代价和非凡的创造。)
师:为什么说“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能,
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师:此时此刻,作者不由得发出这样的赞叹,
请大家齐读最后一段。
师: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
奇迹?”让学生分组讨论想象,最后小组陈述,
教师归纳。
(设计意图利用媒体资源课件中的图片,教师
讲述在以前没有先进设备的情况下,建筑长城的
艰辛,让学生体会长城的伟大。)
①这样的城墙举世无双;
②这样雄伟的工程世界少有;
③这样艰巨的任务却用简单的工具完成历史罕见;④创造这样的奇迹,劳动人民表现出的毅力和智能绝无仅有。 师::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在世界上是罕见的。它高大坚固,建筑结构巧妙合理。它建筑在崇山峻岭,施工环境艰难;它动用的材料重大、数量多;他建筑于两千多年前的秦代。你们说长城是不是一个奇迹呢? 四、拓展写 此时的你,面对长城你想说什么,把他写下来 板书:
【课后反思】 备课时,我将这课的重点定为在阅读中理解
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理解长
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体会作者表
达的思想感情。学习由远及近的表达方式。在上
课时,我借助图片,让学生在充分的品词悟句中
感受长城的特点和劳动人民付出的血汗和智慧。
在了解了它的特点之后,在理解的基础上再
通过读感受它雄伟壮观的气势。品味语言,由“站”
“踏”“扶”这几个动词告诉我们,作者亲眼见
到了长城亲身接触到了长城,由这承上启下的句
子,产生的联想是“很自然的”。联想教学是在
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次叩问文本,与文本
展开充分的对话。多种形式反复读,引导学生体
会无数古代劳动人民在修筑长城时付出的血汗,
在品词悟句之后,给了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透
过这厚厚的城砖,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
么?从而产生情感共鸣,体会长城建筑的不容易。
在课的结尾,我通过引用名人在登上长城之
后发出的感慨。面对这万里长城你最想说什么?
让学生进行小练笔。学生写得还是比较精彩的。
语文课离不开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但在
课堂中总感觉语言点有了,如何有层次的训练,
让学生的语言与情感在一次次地提升中达到高
潮,让教材在解构中在不断的重组与建构。
【校长点评】 这节课为学生创设了探究的空间,以一个核心问题“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上伟大的奇迹呢?”引发学生思考。学生通过在文本中寻找依据,通过画画批批的形式自己实践,同时结合自己的对长城资料的了解使这一问题的理解越来越深入。这使得教学过程中能够重点突出。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解决问题的过程,利于孩子思维的发展,这是这节课收获之一。 另外,在课前引导学生搜集资料,在课中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使学生对长城的把握更加厚重,对于突破教学的难点起到了促进作用,这是本节课收获之二。 因为为学生创设了比较大的探究空间,在汇
报过程中学生容易汇报的零散。这给教学过程的监控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在教学过程中确实存在这样的问题,因此要深入探索更好的课堂监控方法,让教学过程在无痕的推进中达到润物细无声
的效果。
篇二:《长城》教学设计与反思
《长城》教学设计
长庆桥九年制学校胡云霞
教材分析: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生词,能正确读写本课要求的 13个生字及“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呼应、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
2.了解长城的构造和特点,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长城的主要构和造特点。
3.了解长城的悠久历史,能够向他人简要介绍长城的历史和在军事上的价值。
能力目标:
1.学习图文对照观察法,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法,形成观察能力和良好的观察习惯及知识迁移运用的能力。长城教学设计
2.读懂课文,理解关键词句的作用、每段话的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3.通过阅读,形成抓住关键词句,快速掌握文章大意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感悟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激发民族自豪感。
2.通过小练笔,深化主题,激发社会责任心,民族自豪感,号召更多的人来保护世界遗产。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朗读感悟法、讨论交流法、整合学习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二、阅读背景资料。(了解长城和世界遗产)
二、浏览课文
思考: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观察长城的?
三、精读课文
(一)远看长城
1、这一自然段写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你是如何体会出来的?“崇山峻岭”、“蜿蜒盘旋”是什么意思?
2、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长城的长?
把长城比喻成长龙,突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列出数字“一万三千里”对说明长城的长有何好处?
3、指导朗读
(二)近看长城
1、明确观察点:这是在哪里看长城?你从哪儿知道的?对应着课本上哪一幅插图?
2、请同学们自由读第2自然段,看看这一段写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
3、长城的结构(设计)到底如何?
4、指导朗读。
(三)长城上联想
1、站在长城上作者想到了什么?
2、你从哪里看出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的辛苦和智慧?
(1)“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同学们算算相当于多少个同学的重量?你从这体会到了什么?
(2)你能联想到当时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哪些情景? 读着这样的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从“多少”、“才”你体会到了什么?
3、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读第三自然段。
(四)赞美长城
1、“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指的是什么?
2、教师小结: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因为它凝结了无数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长城也是世界史上的一个奇迹,所以我们应该爱护长城。
3、此时此刻,假如你就站在长城上,你想对古代劳动人民说些什么?想对我们身边的人说些什么呢?
4、有感情的朗读最后两段。
四、写话寄情
1、出示领导人的题词。
2、你也来学学这些名人,给长城写几句话。
3、为长城写广告语。
五、板书设计
远看 像长龙
近看 高大坚固
17长城
联想 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
【篇三】长城教学设计
长城教学设计(人教版四年级第七册)
设计思想:
作为一名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做到精讲多练,把课堂的自主权交给学生,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积极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学习方法。本课教学设计我是本着以读为主,以练为辅的教学理念进行构思。四年级的学习过程是逐渐从中年级过度到高年级的过程,学生的思维发展迅速,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时,采用了以读贯穿全文,边学边练的学习方式有效地巩固学生对知识的识记深度,通过小组讨论、汇报交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学习中掌握知识点,在课堂上攻破难点。设计本课时,我还着重考虑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通过分析学习本课的知识点,提高读文赏词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从而更好地完成新课标理念下的三维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教材分析:
《长城》是小学四年级人教版第八册第四单元第1课的第2课时的教学。这是一篇看图学文,这篇看图学文由两幅长城的彩图和一篇短文紧密配合,赞美了长城的雄伟气魄,歌颂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能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楚,其中最后一个自然段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概括了全文内容,是全文的总结段。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生字,理解新词,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的思想内涵;
3、知道长城,了解长城的结构。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看图,,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及概括能力;
2、通过感知长城的雄伟高大、坚固,提高学生分析课文和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建造方面取得的成就,进一步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
2、通过感知长城的雄伟高大、坚固,了解长城的结构,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求是精神,培养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雄伟的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任务分析:
⒈、起点能力:学生在学习《长城》之前已经学过了《颐和园》、《赵州桥》这两篇同样是描写文化古迹的文章。三篇文章在写法上具有共同点,因而具备了学习这类课文的基本的方法和能力。
⒉、终点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对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长城有了一个比较深刻的了解,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智能和力量。自主学习的能力得以进一步加强,观察和思维能力得以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得以进一步发展。
⒊、教学目标类型:目标1属于陈述性知识学习;目标2、3属于智能技能学习。
▲课前准备:
师:课件。
生:让学生收集关于长城的各种图片和传说故事。
▲学习者特征分析:
1、一般特征:
本课教学对象是大通县元树尔小学四年级学生,学生的求知欲强,学习热情高,对于学习《长城》兴趣极浓。但由于学生所处环境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水平相对比较落后,缺少课外读物,没有上网收集资料的条件,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较差。
2、学生的入门能力: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阅读能力,能通过朗读课文,并对语文的学习产生了比较浓厚的学习兴趣。
3、学习风格:
本课教学设计我是本着以读为主,以练为辅的教学理念进行构思。四年级的学习过程是逐渐从中年级过度到高年级的过程,学生的思维发展迅速,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时,采用了以读贯穿全文,边学边练的学习方式有效地巩固学生对知识的识记深度,通过小组讨论、汇报交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学习中掌握知识点,在课堂上攻破难点。我还着重考虑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通过分析学习本课的知识点,提高读文赏词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
▲教学过程:(目标实施过程)(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整体感知
1、板题: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长城》一课。
2、欣赏图片:学习课文前,我们先来欣赏长城的景观。(PPT)
3、谈感受:欣赏了图片,你有什么感想呢?
4、激趣:长城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华儿女的骄傲。你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评价一下长城吗?(学生说)
二、精读课文,加深认识
(一)齐读句子
1、读(PPT: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2、质疑:从哪儿可以看出长城的气魄雄伟呢?
(二)再读课文,解决问题
1、自由读1.2自然段,思考问题:从哪儿可以看出长城的气魄雄伟呢?
2、交流汇报:
(1)长(PPT)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这是一个(比喻句),把(长城)比作(长龙)。(PPT图)理解蜿蜒盘旋:随山势而走向一万三千里:这里运用了(数字说明),山海关在河北省,是长城的起点,嘉峪关在甘肃省,是长城的终点。(PPT)长城经过了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古、北京、河北等省市,全长一万三千多里。
(2)(PPT第一自然段)齐读:你能读出这样磅礴的气势吗?
(3)过渡:远看长城如长龙,那么,近看长城,又有什么特点呢?
(4)高大坚固建筑材料:巨大的条石、城砖筑成宽:五、六匹马可以并行高大:两米多高的垛子坚固:城台(屯兵和传递信息)、垛子、瞭望口、射口
3、小结:学习了1.2自然段,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自由发言)
4、齐读:把这种雄伟的气势读出来。
(三)烘托高潮,体会情感
1、过渡: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作者浮想联翩,谁来读读第3自然段(指名读)。
2、作者想到了什么?(劳动人民)
3、(PPT)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建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1)此句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2)找出句子中的动词:站、踏、扶说明作者已经身临其境到了长城。
(3)站在长城上,想起了(劳动人民),此时此刻,作者内心充满了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4)小结:对啊,作者被长城的雄伟气魄震撼了,民族自豪感与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油然而生。
4、(1)问:在没有火车汽车、起重机的情况下,劳动人民是怎样搬运材料修建长城的?(一步一步地抬上陡峭的山岭)
(2)这可是两三千斤重的巨大条石呀,劳动人民是那么的艰辛呀。
(3)请读句子:(PPT)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4)思考、交流:(PPT)
※
多少表示(无数)。
※
劳动人民为了修建长城付出了(血汗和智慧)。
※
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突出了(长城之长)。
※
才在这里表示长城的建成是(很不容易)。
※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无限赞叹)之情。
(5)小结:在如此落后的条件下,劳动人民却能修建出这气魄雄伟的、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长城,你想对劳动人民说什么呢?(自由发言)
(6)让我们闹喊对劳动人民的敬意,再读读这句话。(齐读)
(四)整体把握课文,升华认识
1、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自由发言)在当时极其落后的条件下,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完成这工程浩大,气魄雄伟的长城,怎能不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呢?
2、请大家一起读这句话。
(PPT)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三、总结板书:
气魄雄伟的长城是劳动人民的血汗与智慧的结晶,是华夏儿女的骄傲,这真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呀。
四、课外拓展:
1、搜集一些有关长城的故事、传说和图片资料,进行交流。
2、搜集我国的文化遗产资料,了解我国伟大的文化遗产,丰富自己的知识。
▲实践后的反思:
整节课下来,觉得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对于课文的激情得到了比较充分的调动。
远看长城引导学生体会长城的气魄雄伟,我是从长城的长和姿态两个部分入手,运用课件展示长城的图片,这个环节的教学真正让学生体会到了长城就像一条气魄雄伟的长龙,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到了近看长城一部分,我设计了课件从长城条石的大,长城的宽,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的雄伟壮观去感受长城气魄雄伟,在了解长城的构造特点的同时让学生画、说出来,加深了印象。使学生深刻感受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学生的体会真实、深切。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长城为什么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这是重难点时,采用竞赛形式,学生分组讨论的方法,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流程:(下页)
课堂学习成果评价量表
【篇四】长城教学设计
《长城》教学设计
《长城》教学设计
西村乡中心小学 课题组 王霞
设计理念
本教学设计注意创设情境化的教学氛围,围绕“质疑、解难;讨论、交流;读书、感悟”开展教学;通过激情导入、图片展示让学生“乐中求知”;相机点拨、随机评价、有感情诵读,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探究质疑,升华情感,引导学生“实话实说”。长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崇山峻岭”、“蜿蜒盘旋”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长城的雄伟壮丽和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重点:图文结合,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感悟课文内容,激发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
难点: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划分:2课时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出示课件)指名读。这是外国友人对长城的评价,毛泽东主席也曾说过:不到长城非好汉!到底是一座怎样的建筑才能得到如此的盛誉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1课长城,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出示生字、词,认读。
2、长城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细读课文
请同学们打开书快读浏览课文,画出作者浏览过长城后赞叹长城的句子。理解“奇迹”。读出赞叹之情。
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奇迹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相关内容,并在旁边做上标注。
(一)、远看长城,感受长城长
远看长城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全长有六千多千米,称之为万里长城只是名副其实。
1、写出了长城什么特点,从哪些地方体会出来的?理解“崇山峻岭”、“蜿蜒盘旋”。
2、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3、 指导朗读。
这样美而又有气势的长城让我们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长城,是世界建筑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
(二)、近看长城,感受长城高大坚固
1、近看长城有什么特点?(高大坚固)
2、同桌合作学习:长城由哪几部分构成,在79页图中标出,这样的设计在战争中有什么作用?(感受长城设计巧妙)
3、指导朗读。
长城用它独特而巧妙的设计,高大而坚固的身躯,一次次的抵御了外敌的侵略,像这样的设计在世界上市绝无仅有的,让我们再次由衷的赞叹(长城,是世界建筑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
(三)、联想,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
1、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作者浮想联翩,作者想到了什么?
2、从哪里看出古代劳动人民的辛苦和智慧?
联系实际体会“一吨多重”有多重,由条石数量多、分量重、条件差,体会劳动人民的辛苦。
从“多少”“才”体会修筑长城的不易?
3、想象一下修筑长城时都可能遇到哪些困难?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想说的?
4、有感情朗读。
让我们用自豪的心情再次赞美长城(长城,是世界建筑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
四、总结方法
回顾课文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总结本课的学习方法。 板书设计:
11、长城 远看 形像长龙长城教学设计
近看 高大坚固 伟大奇迹
联想 劳动人民
教学反思 《长城》一文主要是让学生了解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但我感觉到,长城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在情感上,空间上还是有一定的距离的,所以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时,我把着力点放在找出中心句,然后逐步完成教学任务。通过今天的教学实践,我感觉到这种处理还是比较恰当的。 根据要求仿课文的结构设计了小练笔: (1)站在花坛边,摸着嫩嫩的绿叶,望着那艳丽的花朵,很自然地想到 。
(2)站在菜田边,望着那绿油油的一大片青菜,很自然地想到 。
(3)站在纪念碑前,望着 ,听着 ,很自然地想起 。
(4)站在 ,看着 , 听着 ,很自然地 。 不足之处:
语文课离不开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在课堂中总感觉语言点有了,但如何有层次的训练指导学生朗读,我做的还不够。学生在
朗读时不能通过自己的语气来表现对课文的理解,问题仍突出表现的声音不够洪亮上。教学总体时间把握不好,前松后紧,总结学习方法时过于仓促。
2013年6月3日
【篇五】长城教学设计
长城教案
《长城》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长城》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课文以精炼生动的语言介绍了长城,表现了长城的雄伟壮观,高大坚固,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认识到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语文课程目标的核心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拟订“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本课的字词。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及写作特点。
3、理解长城的特点,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和高大坚固。
教学重难点:
1、理解长城的特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2、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和高大坚固。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入课题,交流资料
1、看图导入:(课件出示长城)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学习《长城》这一课。
(设计意图:播放课件,旨在把学生带入长城宏伟的画面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介绍长城。
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公元前476)时期,那时各诸侯国为了互相防御,都在自己的境内地势险要的地方修筑长城。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为防御北方匈奴贵族的入侵,将各个诸侯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并将其延长,号称万里长城。以后各个朝代,都对长城进行了修建。因此可以说长城是我国古代人民
在兵器还不发达的情况下,为拉抵御外族入侵而建筑的军事建筑。
2、请同学介绍你所了解的长城。
二、初读课文,了解观察顺序
1、初读课文,反馈交流字词掌握情况
师:同学们对长城的了解还真不少,那么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去长城上走走,去领略一下它的风采,好吗?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2)读通语句。(3)边读边思考作者介绍了长城的哪些情况。
A、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课件出示长城远景图)
(1)指名读,注意崇山峻岭、蜿蜒盘旋的读音
(2)蜒和蜓作比较
(3)齐读这句话
B、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嘹望口和射口,供嘹望和射击用。(课件出示垛子,瞭望口)
(1)指名读,注意垛子、嘹望的读音
(2)对长句进行划分后,再进行朗读。
2、发现观察顺序,理清课文脉络
师:读了全文你有那些收获或是疑问?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介绍长城的?(从远到近)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那第三段写什么?(远看长城、近看长城、联想古代修筑长城)
(设计意图:图文对照,使学生不仅学习了课文,还了解到只有平时仔细观察才能写出好文章。)
三、学习课文,理解长城特点
1、远看长城你发现了什么特点?
师:现在让我们带着你们的疑问,去书中找答案吧,请同学们自由读1、2段,思考:远看长城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1) 长。
师:找出能感受到长的词语?(一万三千多里)
师:一万三千多里有多长?要是让我们班的某某去走估计要走上3年呢,你想说什么?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指名读
山海关:在河北省秦皇岛市,是长城的起点,有“天下第一关”之称。
嘉峪关:明初的建筑物,再甘肃省嘉峪关市西,嘉峪山东南边脚下,是长城
的终点
八达岭:军都山的一个山峰,在北京市的西北,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全国中点文物保护单位
(2)蜿蜒盘旋
师:这写出了长城的什么?(形状)
A、结合图片,理解崇山峻岭、蜿蜒盘旋
师:崇山峻岭是怎样的山?长城就是建造在这崇山峻岭之上,请大家可按插图,你们看,长城顺着山势是曲曲折折、起起伏伏,它就是这样弯弯曲曲地盘旋在崇山峻岭之上,课文中用一个词语是?(蜿蜒盘旋)长城就是这样一条(长龙)
B、理解为什么把长城比作长龙,将两者进行比较,找到相似之处。体会长城的雄伟、坚固。
师:作者把长城比作长龙,咱们来找一找,长城跟巨龙之间哪些地方是一样的?(长、高、蜿蜒、雄伟)
师:同学们,在现在生活中真有巨龙吗?巨龙只能是人们的一种想象,而我们的长城确是实实在在地巍然屹立在我国北方的峻岭之上,他是那样雄伟,那样坚固。你能把这种感受送进去吗?指名读,生齐读。
2、近看长城你发现了什么特点?
(1)学生朗读第二段,思考:近看长城你又有怎样的感受?
师:好一条东方巨龙,现在让我们走近长城去看一看,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2段,思考:远看长城有怎样的感受?你从哪些地方看出高大坚固?
(2) 找出长城的结构(垛子、嘹望口、射口、城墙、堡垒)
师:长城不但高大坚固,而且作为一项防御工程,它的构造也非常合理,请大家默读第2段,圈出课文具体描写了哪些地方?
学生交流,读这些词语(生交流,教师出示)
(3)在图中把这些地方标出来,说说这些设计有什么作用
(4)模拟战场,让学生感受到长城的高大坚固、构造合理。
(设计意图:结合课件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的特点同时,还进一步拓展学生知识面了解长城在当时那个年代的用途。)
(5)回读第二段。
(6)情感升华,让学生说说看到如此的长城你不禁想说什么?
(设计意图:多形式地引导学生在读中一步步融进作者的思绪与情感。)
四、联想感悟,体会伟大建筑
师:所以有长城在,敌人还能打进来吗?假如你登上了长城,看到高大坚固的城墙绵延起伏,摸着巨大的条石,踩上平整的方砖,领略巧妙的设计,你会想起什么? ( 讨论后归结到:修长城的古代劳动人民。)
1、默读第三自然段,想想古代劳动人民修长城的艰难有哪些? (联系文中句子体会砖石多、重;运输的工具原始;环境险恶)文中又说长城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智慧体现在哪里? ( 精心设计使之易守难攻,开凿搬运巨大条石的方法等。)
(设计意图: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结合媒体图片让学生感受我国劳动人民凭着勤劳的双手,无穷的智能,想方设法,战胜困难,付出多少艰辛和血汗修筑起这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令人惊叹!)
2、这段第三句中的“凝结”是什么意思?“才”是什么意思?这砖石那么重、运输的工具那么原始,环境那么险恶,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付出了多少血汗,发挥多么非凡的智慧,才建造出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这里的“才”字既表达出建造长城的不容易,又饱含着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3、创设情境,想象古代劳动人民的劳动场景:逶迤绵延的山峰记录了勤劳勇敢的古代劳动人民一个个坚实的足印,辽阔无边的天空记录了聪明智慧的古代劳动人民一声声粗重的呼吸,一曲曲嘹亮的号子。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设计意图:劳动人民建造长城的不易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如“多少、才、智慧、血汗、凝结、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等词语,但具体付出了多少辛苦才建造成了这一世界奇迹却得学生透过文字去体会,所以这一环节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想象的平台,“想象劳动人民建造长城遇到了哪些困难呢?”这样,学生仿佛回到了最初)
4、指导感情朗读。(要求读出劳动的艰辛,读出非凡的创造,读出由衷的赞叹。)
5、小结: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奇迹”?
(设计意图:体会作者情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感受长城这一伟大的奇迹,增强民族自豪感。)
五、总结全文
长城是伟大的,我们为之感到自豪;我们的人民也是伟大,正因为有她们的努力才有了我们今天的长城,一次又一次为中华民族抵抗外敌的长城。古代的人民尚能如此,我们和平年代的同学们是不是更应该努力一点,为我们亲爱的祖国也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六 、巩固作业:
1、 搜集与长城有关的资料及图片。
2、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板书设计:
远: 长 龙
长城 近: 高 大 坚 固 ( 伟大奇迹)
(气魄雄伟) 联想:血 汗 和 智 慧
【篇六】长城教学设计
《长城》优质课教学设计
《长城》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石步小学 尹祥蓉
【教学目标】
1、认识课文中的生字,生词。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魄。
2、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壮丽的特点,初步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们的智慧和力量,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长城的雄伟气势和高大坚固的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查找长城和世界遗产相关资料。
老师:教学课件。
【教学流程】
课前听歌曲《长城》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检查生字词预习
2、了解主要内容,学会概括内容方法。
三、细读课文,感悟特点。
(一)展示插图,学会按照顺序观察事物。
1、出示远景图,同学们观察图片。这幅图是从什么角度来观察的。 2、出示近景图,同学们观察图片。这幅图是从什么角度来观察的。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感受长城的雄伟壮丽
1、自由朗读全文,说说这两幅彩图分别与文中哪些段落相对应。由此可知作者是按照(由远及近)顺序来观察长城的。
2、指导朗读,学习相关写作手法
(三)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
1、文中哪些地方表现长城的高大坚固,体会设计的巧妙,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2、指导朗读
四、体会写法,学以致用。
1、引导学生总结写法,并进行小练笔。
请同学们拿出练习纸看图写话。请按照一定的观察顺序运用上比喻、列数字和用熟悉的事物作比较方法,介绍我们的桂花园。
五、总结
六、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