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学作文】
【篇一】初一年级作文教学论文
论文题目:七年级语文作文教学的有效训练的
七年级语文作文教学的有效训练的尝试
内容摘要:
有效的作文训练模式将有助于语文教师关注写作的课堂效果,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以及素材积累的养成与阅读中仿写的再生成,改变传统的作文评价与评语方式,给学生开展作文练笔的空间、搭建作文创作的平台,开拓网络博客写作交流等多种现代形式,分享他们成功作文的快乐感与成就感,实现写作训练的针对性、时效性、示范性、再生性、成功感。
关键词:
有效教学、针对性、及时性,示范性、点评的多元化、写作平台、写作成就感。
正文:
倾听中反思,引发作文教学现状的思考
又一次担任七年级语文的教学,又一次在课堂上接触到新鲜的面孔,在学生唧唧喳喳的热闹与好奇的第一堂语文课上,我下发了一张学生的作文现状问卷调查表。收上来的结果是意料之中的,“不喜欢写作文”、“不爱上作文写作课”、“老师的评语几乎不看,只关注我的分数”、“作文修改没意思”“作文书不好看,不如漫画和故事会有意思”“最成功的作文感受几乎没有”“背范文太普遍了,谁不准备几篇范文呀。”
孩子们很坦诚的与我进行着交流,看到他们对作文既厌倦写又渴望高分的眼神,心头的责任总是沉甸甸的。
作为小学与中学作文教学的过渡阶段,七年级的新同学刚刚从小学的升学考试的应试教育中解放出来,一方面受应试的影响还没有摆脱背范文、套用旧题材、说假话、编作文以吸引阅卷教师眼球的注意的旧有思维,中学语文教师具有急待解放思想改变原有作文教学无物无序进行教学研究的迫切性,另一方面十二三岁的少男少女刚刚从考试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对中学生活的陌生感生发神秘和向往之情,在写作空间的挖掘上具有写作思维重塑的可能性。
如何打破学生写作的僵化、题材的老化、语言的套话、素材的俗化,指引他们结合初中的生活,投入到新鲜而富有活力的中学时代中来,对他们进行写作兴趣的引导、作文素材的积累、语言运用的娴熟、真话作文的重塑与训练,把好课堂课外两个关,将是一件富有挑战与建设性的工作,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将起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立足于起点,探索作文教学有效性训练的尝试
其实,不仅是学生不愿写作文,在我们的身边,也有许多教师不愿教作文,常常抱怨作文高耗低效的甚至是一种无效的活动。
可喜的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已经充分意识到了作文教学革命的必要性与迫切性,在自己的教学中已经进行着各种尝试与探究。
我将结合自己在七年级作文教学的有效训练上的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归纳为如下七点:初一年级作文教学论文
1、借助教材,预设课堂作文训练的针对性
2、回归生活,达成课外作文练笔的及时性
3、丰富课外,延展经典阅读与流行阅读的再生性
4、立足课堂,建立从片段到整体的文体式训练的示范性
5、重视点评,探索多元化小组合作点评与修改渠道的可操作性
6、搭建舞台,促进文学社、作文报、博客网交流方式的开放性
7、点燃激情,分享学生作文成功的喜悦、激发创作的主动性
实践中深入,在理论指导下具体的措施与可行性做法的交流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选自《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版)
因而,渗透“有效教学”的理念,深入挖掘作文教学的针对性、及时性、再生性、示范性、可操作性、开放性主动性,从思想上解决教师的懈怠情绪,从教学方法上指导教师,从教学效率上引导教师进行研究教学内容、关注学生面貌、课堂生成环节预设、作文教学外延的拓展等方面的思考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一、 借助教材,预设课堂作文训练的针对性
起始年级应重视基础,从课本出发,充分发挥教材阅读文本作用,结合教师课堂的传授与同主题文章的阅读开展系列主题写作教学,关注课堂教学的预设与训练的针对性。
人教社供天津地区使用的七年级(上)教材以主题为单元,打破了旧教材的按体裁组织内容的僵化格局,从追寻生命意义、坚定理想信念、感受自然风光、探索科学奥秘、领悟温馨亲情、激发想象思维六个单元模块入手,给学生和教师都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学习天地。在这里,语文的含义丰富了,语文的外延扩大了,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更加紧密了。虽然“她”依然没有提供写作的系统指导与评价的统一标准,只是从一个单元教学主题出发,进行主题式写作,只有六篇作文训练的量,远远达不到对学生读写训练文字的量化标准,但是大量的贴近学生生活的阅读文本的摘选密切并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同时,每本教材附录的相关主题的名著导读又给学生提出了阅读的要求,使学生意识到阅读与写作密不可分的关系。
因而,我结合教材特点与课时安排特点,自己提前安排了一套整个学期的命题作文题目与自拟题作文题目,每两周进行一次连堂课的命题大作文训练(题目为:《这样的我》、《我身边的“保尔”》、《我的理想》、《感动我生命的一个人》、《校园的秋色》、《天津的 季》、《月夜随想》、《感谢您 》、《家庭的风波》、《我的未来历险记》),每周末安排一次自拟题字数不限的生活作文周记练笔交流。从作文的课时与数量上提供了保障,从命题上结合了教材与学生生活特点,作文命题宽了,写作的内容宽了,学生在教材阅读文本的指引下自然生成作文内容,用不着说假话编作文。同时由于生活的视野宽了,对每周生活的观察与反思与交流,又能促使他们提高思想的深度。
在现在所承担的下册语文教学中,同样结合教材的特点尤其是本学期所处
的社会与时代背景,开展了一系列命题与半命题写作训练活动,如《植树节的遐想》、《我身边的“雷锋”》、《我的中学 老师》、《五一假期 游》、《感恩母亲》、《考试随想》、《神话新编》、《环保进行时》、《岁月随想——写给中考的哥哥姐姐》、《我最喜爱的小动物》。同时,还结合当前国家的大事进行了奥运征文大行动《我心中的奥运》和四川抗震救灾的新闻报导的时事感悟《感动瞬间》。
只有结合教材特点提前预案,给学生一定的生活与阅读的空间,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使之言之有物训练有素。
有效的作文训练空间与主题是学生能写、乐写的前提。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要有一颗有准备的心,在作文训练的世界里,需要做一个积极的策划家,做到学生写作训练要有针对性。
二、 回归生活,达成课外作文练笔的及时性
写作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今天的中学生一方面由于信息资讯的爆炸电视电脑的普及知识明显丰富;另一方面由于父母工作的繁忙无暇与之沟通交流导致生活方式比较封闭,每天的三点一线很少有社会生活的体验;同时,有限的校园生活又由于学习的压力而课外生活相对贫乏,缺少生动活泼的记忆。初一年级作文教学论文
因而,身为语文教师的我们要适时的引导他们体验生活,观察生活,留心身边的一草一木、一叶一枝。从每一个瞬间入手,用文字将生活定格,让笔使生活还原。
生活随笔本就成了我和学生分享初一成长的记录册,成为了写作练笔的功不可没的“元勋”。
走进学生的世界,你会惊奇的发现:篮球比赛的精彩、主题班会的策划、演讲比赛的紧张、考试失败的悲伤与崛起,一次伤痛对他们的人生就是一笔财富,一次欢笑对他们展现的就是一道彩虹,青春的渴望与羞涩在他们的笔下成了愿意抒发真性情的喷涌之泉。
课外练笔的及时性就在学生的“感时而发”中完成了。
“春天的校园,处处洋溢着绿色的希望。无论走在校园的哪个角落,我们都会被一抹绿色或一朵无名的小花所感动。走在名人路上,能穿越时空与先哲进行着对话,实在是惬意的很。到了活动课时,满操场都是我们青春的脸,个个笑颊粲然。篮球场上,小伙子们使出浑身解数,汗流浃背,个个呵活;姑娘们组成啦啦队,欢腾呐喊,忍不住满心的欢喜和激动,向班主任倾吐着她们心中的“咿哑”;中场休息时刻,各班代表尽态极妍,给我们带来了变幻多姿的旋舞。不忍离去啊,令人惆怅的铃声响起,夕阳褪掉了色泽,美好的一天将沉浸在夜色中,梦开始了。”(这是四单元学习完后,同学们从教材中摘选词语结合四月校园生活而写的日记)
“嘟”哨声吹响了,裁判员把球扔向空中,早已准备好的我班队员任普光纵身高高的一跃,伸出巨掌,奋力的一击“啪”球扔向了对方的半场,我们有机会了,我的心中暗喜,只见这球稳稳的不偏不倚的落在了我班队员吕盛通的手中,可不要看他个矮,打球技术堪称一流,颇似朱芳雨,是个技术型球员。他边带球边环顾四周,并快速跑动运球,跑入对方禁区,果断地将球传给我班队员任晓哲,见他来了一记标准漂亮的三步上篮,对方队长见事不妙,想来一个盖帽,只可惜球已经稳稳的进入了篮框。球员们都挥舞着拳头相击,表示着自己心中的兴奋。场下的啦啦队员甚是激动,一个个的嘴都圆的像一个鸡蛋,每个人的脸上更是笑开了花,我更是激动地跳了起来,心中的喜悦无以言表。正在我们欢庆的同时,对方球员趁我们一个不注意将球投进。唉!看来做什么事情都不可以掉以轻心,骄傲自大。上半场的比赛就伴随着这种僵持的局面结束了。
(这是篮球比赛半决赛时学生陈宇开的一段随笔交流)
考试的结束又是一段心路历程:
“父亲的声音终于响起的时候,声音却格外的平缓,在寒冷的夜晚竟夹杂着丝丝的暖意:成成,以后上课不要总是倚着暖气,注意力要集中,虽然你这次没有考好,但你也尽力了,现在你已经是中学生了,是大孩子了,要把握好学习的质量啊!
一股暖流从心底淌过,原来今夜没有暴风雨。原来父亲的鼓励拥有着无穷的力量,它像一团雄雄燃烧着的烈火,可以融化冻结着的河流,它像一双厚实粗糙的大手,可以抚平心灵的创伤,它还像一股温和奔腾的暖流,可以提升内心的温度,哪怕只有一度。”(摘自学生的日记——家长会后之今夜没有暴风雨)
有限的周末与假期也成了学生作文素材的不竭源泉:
“人们常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这句话一点儿也不假。在初一的不算忙碌的学习阶段里,蒙父母大人开恩,我和彤有了五一的青岛之游。这是第一次离开了父母的呵护和同学一起出远门,心情的放松是可想而知的。我们在崂山上撒丫奔跑,在道边和小贩们划价,吃着开胃的小特产,瘪着自己的口袋,心情是异常的兴奋,难怪“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好山好水好天气,连我都有做诗的激情了,更何况是古人呢。更激动人心的时刻是我们在海边嬉戏听海浪声声感海风习习,在松软的沙滩上留下两行歪歪斜斜的脚印,对着浩瀚的大海,两个傻丫头张开双臂大声呼喊:“喂,我很高兴!”,游人们对我们的壮举投以会意的微笑,在大海面前,感觉世界一下子大了起来,心中不再有考试的压力、耳畔不再回响父母和老师的唠叨,在大自然面前,一切是宁静的、和谐的,心情是轻松的,年轻的心中充满了快乐!”(摘自学生的日记——我的五一)
就这样,在点滴的积累中,我们完成了对生活的回归,达成了作文练笔的及时性,无论是简短的几笔心语的倾诉,还是长篇的生活”流水帐本”,学会让每一个学生去写他们生活中发生的故事,用心去体验他们内心真实涌动的情感,其实是一件很轻松很愉悦的事情,因为他们的老师和同学还有家长都愿意做他们忠实的读者。初一年级作文教学论文
三、 丰富课外,延展经典阅读与流行阅读的再生性
教材中有了名著导读,有了中学生必读书目的推荐,起始年级从时间上有足够的假期,也没有过多的升学压力,正是做课外阅读积累的好时机。初一年级作文教学论文
而作为语文教师,面临的难题是如何合理地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无论是经典名著还是流行的文学,从时间到效果都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阅读只是浅层面的推广,而阅读的深层目的还是为了为写作做积淀。为学生积累间接的生活体验,增强语感,丰富词汇,为创作打基础,为阅读的再生成做准备。
因而,在每周的语文作业中有一项推荐阅读任务,要求每个学生精读一篇文章,摘抄在专用本上,文章的来源可以是任何一本文学刊物的,也可以是类似于作文选,并且给出50-100字的推荐理由。
坚持就是力量,经过一年的积累,学生已经有了厚厚的一本课外文章积累本,每篇后面还有发自内心的感悟,虽然语言比较粗糙,但是已经朝着鉴赏的方向努力了。
“我们真的很容易忽视母亲给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爱,当读到这篇文章时,我不由得想起了母亲平时与我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妈妈,我懂您的爱了,儿子长大了,真想,在宁静的夜晚,在您结束了一天的劳累之后,把这篇文章读给您听,您听到了我内心的呼唤与感谢了吗?”(推荐《瓶水之爱》的推荐语)
个人的阅读是狭窄的,来自于集体的阅读是宽广的,为了达成阅读成果的共享,我把学生精选的文章或复印或打印积累成了一个厚本进行全班浏览,还倡议每个同学带一本书在班级成立一个图书角,进行人人有书读、人人有书
推荐,形成一个班级文化熏陶的氛围。
寒假与暑假也是不可多得的读书时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童年》《繁星春水》《昆虫记》是七年级必读书目,利用寒假,学生们都进行了原著阅读,在随后进行相应的读书汇报交流的演讲比赛中,《童年》中的悲惨遭遇激发学生的对现有生活的珍惜,保尔和阿廖沙的坚强也深深的感染着学生。冰心那质朴的文风对母爱的真切体会也吸引着孩子们。
“父爱如山,心中的风雨来了,我愿躲在山的庇荫下获得坚强与力量”
“母亲啊,你是温柔的风,我是你天空的风筝,永远离不开你的护航。”
仿写是阅读再生成的必要过程,有了阅读做依托,有了情感的铺垫,当他们学完舒婷的《在那颗星子下——记我的中学时代》后就结合课外徐志摩诗歌的阅读,把对老师由于工作的变动而不得不离开的惜别情感寄托在文字中,一篇《离歌》就一气呵成了!
离歌—-怀念曾经与我们一起战斗过的姜老师
轻轻地,你从人群中走来,洁白的衣裙,飘逸的长发,像一朵丁香花儿,盛开在八月的校园。
轻轻地,你从陌生中走来,微笑的脸庞,关切的眼神,像一个知心的姐姐,从此伴随我们一路走来。
每一个忙碌的清晨,你总是第一个出现在教室里,读书,卫生,沸腾的教室,因为有了你,而变得一切秩序井然;
每一个落日的黄昏,你总是最后一个离开办公室,辅导,答疑,求知的心灵,因为有了你而变得格外的温暖如春。
天空飘起了雪花,是你那飞扬的了手帕,震惊的消息在我们身边爆炸,你,要离开我们了,离开你曾深爱过的讲台。
天空飘起了雪花,是你那晶莹的泪光,不舍的别离在我们心头挣扎,你,真的舍得离开我们,离开你曾深爱过的讲台?
静静的,你走了,为什么你的眼里总是满含泪水?因为你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 轻轻的你走了,正如你轻轻的来,你轻轻的挥手,不带走一片西天的云彩。轻轻的你走了,正如你轻轻的来,你轻轻的挥手,留给我们一段美好的回忆。
在阅读中,学生们在不断的积累情感,赏析着名篇或同龄人写作的技巧,回归到自己的生活,自然就会生成打动人心的好作品。写作的起点源于体验、阅读与感悟,只有我们充分的调动学生自主阅读的主动性,让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借助阅读的深厚基础,学生是有内容可以借鉴的,是可以让自己走向“下笔如有神”的境界的。
四、 立足课堂,建立从片段到整体的文体式训练的示范性
作文训练可以广泛不受时间、地点、形式的约束,可以是活动式的演讲,可以是流水式的日记心语,很多时候我们注重了形式的多彩与多变,而忽视了作文本体的教学。
在今天“话题”作文盛行的时候,许多学生的作文文体混淆,四不像,缺乏一定的规范,这与教师作文课的泛泛而谈只出作文题不分析适合的文体,对写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只以分数解决而没有细致的分析评价作后续的改进有一定的关系。
因而,结合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采取“拟题—审题—确定文体—明确中心—写提纲—说思路—议思路”的课堂设置环节,进行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下的写作思路指导训练,让学生在思路清晰条理规范下进行写作。
七年级教材按主题归类,还没有接触明显的说明文,议论文教学也只是有
【篇二】初一年级作文教学论文
七年级作文教学序列化研究[论文]
浅谈七年级作文教学的序列化研究
摘要:七年级是学生写作能力的建立与培养的基础时期,也是最关键的时期。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师工作的重中之重。我结合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并安排了有序的作文训练,希望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有效疏导的同时,作文水平也得到相应的提高。
关键词:心理疏导;七年级作文;序列化研究
刚刚步入中学的七年级学生,由于科目增多,教学方法不同,尤其是在作文的变化上,内容在小学的基础上要求稍有深度,字数上也有了相应的变动,致使学生无头绪、盲目,心理负担过重。针对这些,我分析了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并安排了有序的作文训练,希望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有效疏导的同时,作文水平也得到相应的提高。
一、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分析
七年级学生跨入初中,新的学习环境、新的学科,使他们对初中生活充满好奇和憧憬,渴望马上融进新的生活中。但不久后,新的生活又使他们产生了紧张感,学科增多、复杂性增强,课时延长、考试增多,教法和学法与小学相比大为不同,这一切使他们产生强烈的紧张和烦闷,这些变化导致他们在作文中出现了很多问题。
二、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我从学生写作的态度、目的,两方面进行了调查,大多数学生感觉没有东西可写,词汇贫乏,不会开头、结尾,感到头痛难写,普
【篇三】初一年级作文教学论文
浅谈如何上好初中作文课
浅谈如何上好初中语文作文课
上蔡县思源实验学校 李新巧
【摘要】:作文是语文学习的重头戏,他往往决定着语文成绩的好坏。因此作文指导教学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对于这些没有见过多大世面,又不爱看课外书积累素材的农村中学生来说,上好作文指导课就是他们提高作文水平的关键。作文指导课不仅仅是给出一个命题让学生进行写作,更重要的是老师要从技巧方面加以指导。
【关键词】: 初中作文 作文命题 技巧指导 重视积累 学会观察 上好讲评课
【正文】:
作文是语文的半壁江山,是语文的重头戏。那么这出重头戏,到底该怎么唱才能显示出他的效果呢。本人就日常教学中摸索出的一些方法,谈谈自己不成熟的看法。
首先是作文命题。
刚开始最好不要写命题作文。大部分老师都习惯先让学生写命题作文,再写半命题作文,最后过渡到材料作文。我认为应该先写材料作文或者关于提示性的文章。因为这类作文不限制学生的思想。当然,老师也要加强引导,要让学生找出其中的关键词,抓住关键词进行写作。学生也不至于离题万里。这就是所谓的“放”。在此基础上去练习命题作文,把天马行空的思想收一收。这就是“收”。先“放”后“收”要比先“收”后“放”容易得多吧?最后写半命题作文来检测之前的练习结果,做到收放自如、游刃有余。
第二技巧指导
(一)注重细节描写
细微之处见真情,细节往往最能打动人。我认为作文要想写的有感情必定要把握好其中的细节。这些细节可以是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的刻画也可以是环境的烘托。甚至可以小到一丝丝的白发都可以描绘。只要一写关于母爱的文章,大部分学生都会用自己生病了母亲背自己去医院,天正好又下雨了不好走这件事来体现母亲对自己的爱。事例是一个典型的事例,但写得却不够感人。究其原因,无非是缺乏细节描写。既然下雨了,环境当然恶劣,为何不趁势描绘一下,用它来烘托母爱呢。你趴在母亲的背上,对她的头发观察的比较细,
对她的背感受的比较深,甚至她的喘气声你应该也听得比较清。为何不抓住这些加以刻画呢。那不就更感人了吗?为了让学生学会细节描写,在学了朱自清的《背影》之后,我让学生写了一篇关于细节描写的文章。孩子们写的虽然还有模仿的痕迹,但是其中也不乏好的作品。有人专门描绘了人物的眼神,有人还突出了外婆的脚步。用她为了不打扰我学习故意放轻脚步来体现老人对我的爱写的很成功。学生的观察也显得特细致。
(二)巧用修辞手法
如果只是干巴巴的叙述就会像白开水一样没有味道。所以我们还应该给他加上调味剂这样才更有可读性。修辞有十多种,但我们常用的也无非是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比等。尤其是前三种最常用。比喻、拟人能使文章更加的生动形象。排比能使语言读起来更有气势。比如:为了写一个人的皮肤娇嫩。可以用像刚剥了皮的煮鸡蛋来形容。是不是要比直接的写她的皮肤嫩白、嫩白的更形象一些。但运用修辞一定要恰当,并不是越多越好。别上一朵花的衣服看上去好看,如果全身都是就会太扎眼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少了是个点缀,太多了会显得华而不实。
(三)学会套用格式
有人之所以能三篇文章走遍天下,就是因为大部分问题都是相通的。你只要特意的去准备几篇文章,足可以应付考试。当然这只是从应付考试的角度说的。写人记事、写景状物、议论文、说明文各准备一篇足矣。单纯从初中来讲,常写的还是记叙文。有些连换都不用换,有些只需要换一下开头结尾就行了。比如《难忘的一天》、《第一次干》、《那一次,我很》还有很多,举不胜举。其实都是一样的,完全可以套用。套用除了套用主题之外还可以套用形式。作文的结构是凤头、猪肚、豹尾。因此开头与结尾特别重要。开头不妨用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的方式或者用“三比之法”来写。所谓的“三比之法”就是比喻、排比和对比。还可以引用恰当歌词,或者制造矛盾,渲染紧张气氛来吸引读者中间部分容量大你可以选择一些实例加以填充。结尾一定要简洁有力,突出主题才行。套用是套用但切忌单纯的模仿。尤其忌讳老师在学生写作之前,先念一篇优秀作文,再让学生去仿写。我曾经试验过,先与学生一块分析题目要求中的关键词,再进行技巧方面的指导,又不失时机的当堂念一篇优秀作文让学生学习。后
来我发现这样做,是大错而特错了。他们写的作文几乎都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几乎与作文选上的一样。这样培养出来的只是模仿的高手,而不是写作高手。踏着别人的足迹前进的人,永远成不了冠军。有了这个感受之后我就改变了方法。不再念了,而是鼓励学生自己试着去说,人多力量大,把好的点子积累下来一块分享。这样既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发散性思维,何乐而不为呢?
(四)注重片段训练
这就是我经常给学生说的“小大结合”。我们把片段作文称之为“小作文”。 既然是小作文,可以不限字数。三百两百字也罢,哪怕是一句话作文也好。只要经常写。并且学会运用到大作文当中。久而久之,你的作文水平不想提高就难了。大部分人都坚持让学生写日记,这也是一种很好的习惯。可以写成日记的形式。最好不拘泥于形式。你要写的内容也可以跟你所学的内容有关,贴近课文。比如,学了《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后可以让学生去刻画一下同学或老师的的肖像。福楼拜写的是人物群像,我们可以选择其中一个来训练。学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之后,不妨让学生写写某个活动过程,至少用上六个以上的动词。可以是蚂蚁搬家,可以是我们普通的炒鸡蛋过程。你能把它呈现在作文本上就行。另外,大作文中出现的错误也可以在小作文中得到纠正。不用再去另外再写一篇大作文了。因此小作文特别实用。我认为应该坚持。
(五)注重自我修改
我认为好的作文是改出来的,而不是写出来的,曹雪芹那么一个大作家,写《红楼梦》还是批阅数载,增删十次呢。何况我们呢。写之前要先在草纸上列一下提纲,打成草稿,成文之前还要多次进行修改。如若时间允许的话,学生们不妨与同桌交换一下进行修改。因为有的毛病自己不一定能发现。旁观者清嘛。只要坚持下去,作文水平一定能有所提高的。
第三重视语文素材的积累
在课外阅读上我从不提倡学生看“作文选”,甚至是背作文。几篇作文是栽培不了写作人才的。要看经典,看名著。这样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还可以从一开始就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大作文观,不拘尼于作文的外在形式,不“为作文而作文”。同时看名著他们学的不仅仅是写作一个方面,还可以从方方面面去学
习。比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了之后,我们可以从中受到感染。学习保尔的坚强的钢铁般的意志,更加有助于他们的学习。看《海底两万里》可以培养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先从大纲要求的名著开始看起,慢慢的再逐步扩大。
第四指导学生学会观察
语文来源于生活,作文素材当然也取自于生活。记得福楼拜曾经指导他的学生莫泊桑的方法就是多留心,多观察。他让莫泊桑写关于牛的文章。莫泊桑不知从何下手,福楼拜告诉他你不妨去观察一下拉车上坡的牛,吃东西的牛,静卧的牛有什么区别。处处留心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正是由于细心的观察才成就了后来赫赫有名的莫泊桑。我们也一样。只要静下心来认真去观察一定能写的一手好文章的。我曾经也让学生写过关于这方面的文章,但结果不理想。所以这是训练的一个重点。不妨让他们从身边最亲近的人或事物进行观察,也可以是大街上的一些标语什么的。把结果写下来以后慢慢组织语言表达。只是先让他们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而已。
最后,上好作文讲评课
只有上好了作文讲评课,我们的批改才显得有意义。虽然说评语上写的很清楚,但学生常犯的错误我们要把它归纳在一起,共同纠正。这样才容易引起他们的重视啊。当然批改可以选择学生互批和老师批改相结合。改了之后大家爱出的错误,他们自己也就心中有数了。上讲评课时不能只是说学生的错误,还要把写的好的句子、语段、文章集中起来,读一读让大家积累下来。至少每次的讲评课要留下一两本未批改的作文,投影到一体机上,大家一块修改。
这是我平时教学中自己摸索出来的一些不成文的东西,简单的将它梳理了一下。由于时间仓促,没有整理完整,而且表达上也有不少有待商榷的地方。这也只是理论,实践时我会边用边改,争取完善下来。
【篇四】初一年级作文教学论文
中年级作文教学做法论文
浅谈中年级作文教学的几点做法
大多数语文教师都会有这样一个体会,就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一个难点。特别是中年级学生,刚刚迈入写作的门槛,而作文的要求又比低年级的写话高出一个层次。很多学生便对作文产生畏惧心理,感觉无从下手。根据我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中年级作文教学的几点做法。
一、习作指导生活化,明确写作要求
透视小学生作文的现状,我们在反思作文教学的困惑之余,不难捕捉到问题的实质:小学生封闭机械的校园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屏闭了他们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关注,剥夺了他们扩展生活外延、品味生活内涵的权力——生活底蕴的丧失,自然成了写作灵感枯竭的根本理由。小学生作文的悲剧实际上就是传统作文教学的悲剧,使学生走进了一条令人悲哀的死胡同。改变小学生作文的现状,革除学生作文“假”、“空”、“套”的弊病,为当前的小学作文教学带来活力。首先,我们应让学生的习作时空,飞出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比如可以在作文课前一天,一周,甚至几周,让学生明确习作的要求,放手让他们到生活中,去搜集信息,精心构思,充分拟稿。这样,学生的习作才会有生命的律动。
刚开始写作时,有些学生常常叼着笔杆发椤,觉得每天的生活差不多,就是起床、吃饭、上学、放学、睡觉,似乎没有什么可写的。这主要是同学们还没有学会去做生活的有心人,教师要有意识地加以引导。让学生观察社会,了解历史,感受人生,就能更好地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