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学作文】
【篇一】2017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文
2017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文重点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内阅读总复习
第一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复习重点
1、文体(散文)、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题解。
2、第二段要求理解并掌握:A、分层次。B、写景角度:动植物、声色形味、动静结合、高低、远近、虚实、总分。C、写法:排比、拟人、对偶、比喻。D、作用:流露喜爱赞美之情,突出乐园 。
3、美女蛇故事的作用:故事虽虚构但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乐园的情趣。
4、捕鸟的细节描写:交代了时间、条件、方法、收获、经验。一连串动作描写写出了捕鸟的乐趣,抒发了兴奋喜悦之情。
5、第九段:A、作用:过渡段,承上启下。表达对百草园的依依不舍之情。B、修辞:排比、拟人、反复。
6、写三味书屋生活:A、肃穆气氛。B、问问题老师不答。C、不允许游玩。D、读难理解的古文。E、因内容枯燥学生上课搞小动作。
7、中心。
重点阅读: (一)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1、第一段中的“似乎”与“确凿”字面上看是矛盾的,你认为矛盾吗?为什么? 不矛盾,“似乎”表示作者对自己的印象不能完全肯定,因为对“最末次的相见”来说,已经隔了七八年,印象已模糊,然而回忆儿童时的生活,却又历历在目,“确凿”表示完全肯定的。
2、 在“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儿时的作者在此发生了的三件趣事具体哪三件? 趣事:翻断砖、按斑蝥、拔何首乌的根、摘覆盆子 。
第二段景物描写突出了景物各自的特点,写菜畦、桑葚突出它们的色彩;写皂荚树、木莲的果实和何首乌的根突出它们的形状;写蝉、油蛉、蟋蟀突出它们的声音;描写覆盆子则突出其味道。
3、写景物有恰当的顺序,本段也如此。根据选文内容填空。
“不必说”“也不必说”是由低处到高处,由植物到动物,由静景到动景;“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是由整体到局部,又由动物到植物。
4、调动所有感官,多角度的写景,加上恰当的用词,能使文章生动、精彩。本段写景作者便是多角度的写景,请说说分别从哪几个角度描写的,至少举一个例。
味觉、听觉、视觉、触觉(举例略)
5、①“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油蛉、蟋蟀们的声音悦耳。
②“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中的“伏”能否换成“趴”,为什么?
不能,“伏”体现了黄蜂肥胖的特点。
③“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所用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覆盆子的形状。
6、第二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7、作者把百草园景物描写得生机盎然,情景交融,其目的在于
表现“我”幼年时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后文的三味书屋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说明封建教育束缚、阻碍少年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8、作者写吃了像人形的何首乌根便可以成仙,是由于
赋予百草园神话般的色彩,妙趣横生
9、文中用了“不必说”,“也不必说”的句式,其目的是
用这样的句式可先作概括的介绍,然后突出泥墙根一带的景物。
(二)
1.课文详写了捕鸟的 时间 、 地点 、 工具 、 条件 、 方法 、收获 。
2.写出捕鸟的一系列动词,分析它们的表达作用。
扫、支、撒、系、牵、拉。生动传神地再现了捕鸟的过程和方法。
3.课文记叙“冬日雪地捕鸟”对表现文章中心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作者写百草园冬天给爱玩的儿童带来乐趣,再次暗点“乐园”,表现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突出了中心。
4.课文第9段所用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心理描写 ; 排比、拟人;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表达了对家人的埋怨,对百草园的眷恋,对去书塾的不情愿
第二课 《爸爸的花儿落了》
复习重点
1.文体(小说)、作者(林海音,小名英子、台湾著名女作家)、选自代表作品小说〈〈城南旧事〉〉、题意双关、主人公(我,英子,不是作者)。
2.课文写作线索:A、-爸爸爱花——主线,起主导作用。B、毕业典礼——副线,推动情节发展,对主线起烘托、映衬、推动的作用。
3.顺叙与插叙相结合的写法:顺叙——写毕业典礼的过程。插叙——A、去医院探望爸爸的情形。B、六年前因赖床而迟到的情形。C、爸爸爱花的情形。D、爸爸鼓励“我”闯练学汇款的情形。这些记叙描写突出了爸爸的严厉、关爱,表明了“我”已经长大了。
4、伏笔的作用:前后呼应,结构完整。
5、“花”的含义:有象征的意义——爸爸身体健康时花开得挺旺;爸爸病危时,成为对子女的关怀、鼓励;爸爸辞世时,花儿落了。
重点阅读:
快回家去!快回家去!
爸爸的花儿落了。
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1.文中“爸爸的花儿落了”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一方面指爸爸种的夹竹桃的凋谢,另一方面指生性爱花的爸爸的辞世。
2、找出文段中暗示爸爸即将去世的句子。(至少一个)
“快回家去""为什么呀?”“旁边的夹竹桃""很不像样。”
3.“我”真正感觉到自己长大了,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请从课文中摘抄语句)
“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从来没有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
4、“爸爸的花儿虽然落了,但却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你认为这句话对吗?为什么?
对。在爸爸爱的浇灌和孕育下,虽“花落”但“果熟”,我的成长,我在坚强,是对他最好的报答。
5.从全文来看,爸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爱花,表面严厉实际上充满爱心,很重感情。
第七课 《最后一课》
复习重点
1、文体(小说)、作者、主人公(小弗郎士)、主题(爱国精神)。
2、理清故事情节。
3、小弗郎士在小说中的作用:A、既是主人公,又是线索人物。B、起贯串故事情节的作用。C、起到深化小说主题的重要作用。
4.语言、心理、动作、细节描写的作用。
5.重点研读的段落:第20、21、24——29段。
6.人物思想性格。
7.写法:A、对比。B、前呼后应。C、以小见大。D、烘托手法。
重点阅读:
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1. 人物:①文章主要通过心理描写小弗朗士出是一个怎么样的儿童?
由贪玩不爱学习但能管住自己慢慢开始热爱法语,热爱祖国,民族自尊心不断升华憎恨敌人的一个在不断成长的儿童形象。
②文章从哪些方面描写韩麦尔先生,韩麦尔先生是怎样一个人物?
外貌、动作、神态、语言;他是一个恪尽职守,热爱学生,热爱祖国,道德高尚的老师。
2.情节:本文 “宣布下课”属于小说的哪个情节?
高潮结局
3.环境:文中有多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自然环境: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
1.韩麦尔今天为什么穿戴的和平常不一样?
纪念最后一课,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2.镇上的人的表现为什么又和平常不一样?
感谢老师四十年来忠诚的服务,来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二)阅读课文最后一个部分24-29段
1.课文写教堂的钟声、祈祷的钟声、普鲁士兵的号声,有什么作用?
钟声宣告最后一课的结束,号声预示着德语要代替法语;号声、钟声的相继传来,使韩麦尔先生眷恋国土的心更为痛楚和悲愤,为下文起了烘托和铺垫作用。
2.“忽然教堂的钟声敲了十二下”, “忽然”表明了什么?
“忽然”有来得迅速而出乎意料的意思,说明学生们正在全神贯注汲取法语知识的情况下敲响了,增强了悲怆的气氛。
3.韩麦尔先生此时此刻有无数的话要说,但是他哽住了,说不下去了,是因为什么?
最后一课即将结束,从此将和祖国的语言告别,留恋与失望、痛苦与悲愤到了极点,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
4.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
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5. 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力量”写字的细节表现了什么?
表现出了他对不能再教法语而感到悲愤和哀痛。
5.文中“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的含义是什么?
表现小弗郎士对韩麦尔先生的无比崇敬。
6、24-29段从哪些方面描写韩麦尔,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从语言;动作;神态三方面表达了韩麦尔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7、选文中哪一句话暗示了小说的社会背景?
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
第十一课 《邓稼先》
复习重点
1.文体(人物传记)。
2.把握各小标题的意思。
3.理解各部分的关系:第一部分是全文的“引子”。第二部分简介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补充。第四部分从另一个角度突出邓稼先的贡献。第五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具体化。具体写邓稼先的才能、意志、信念、精神。第六部分是全文的总结。
4、写法:A、大处落笔,立体凸现形象。B、对比的手法。C、句式多变,排列整齐。 重点阅读:
一、阅读《邓稼先与奥本海默》
1、邓稼先先生喜欢“纯”字,你认为“纯”字代表着什么意思?
朴质、忠厚、无私、没有杂念
【篇二】2017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文
人教版2017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梳理
第一单元梳理
一、课文内容梳理
《邓稼先》一文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更不同于一般写人的记叙文,而是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民族情结、五十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文章的形式是“散”的,它没有系统介绍邓稼先的事迹,文中还插入了古文、诗歌、电报等内容,但主题是集中的:中华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邓稼先,邓稼先这类杰出人物又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不是人物传记,却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略,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这篇文章前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前期怎样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参加游行示威,起草政治传单,做群众大会的演说,表现了闻一多先生为求民主反独裁,宁愿付出生命的代价的高尚人格。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是“大无畏的革命家”。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这篇散文是鲁迅的学生萧红通过十五个片断来描述先生生活中的点滴,短的一两行,长的八十多行,内容涉及鲁迅的饮食起居、待人接物、读书写作、休闲娱乐,特别是外人知之甚少的病中生活。文中的片断在内容上没有严格的逻辑顺序,这是一篇非常情绪化的文章。作者动笔之前对于全篇的布局似乎漫不经心,全无预设。动笔之后,作者心底的感情如喷涌的泉水,飞湍的激流,尽情倾泻挥洒,形诸笔墨而成为艺术结晶。另一个引人注目之处恰恰是通过女性作者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身上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从细微处显示了鲁迅的伟大思想和人格。
《孙权劝学》记事简练。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写孙权劝学,着重以孙权的劝说之言,来表现他的善劝,而略去吕蒙的对答,仅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写吕蒙的反应,并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写吕蒙接受了劝说;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富有风趣的一问一答,来表现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而略去二人“论议”的内容,并仅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作结。
二、单元字词汇总
1.邓稼先
至死不懈xiè:懈,放松。
蓬断草枯:形容环境恶劣。
署shǔ名:在书信、文件或文稿上,签上自己的名字。
选聘pìn:挑选聘用。
锋芒毕露lù:比喻锐气和才干全都显露出来。多形容人气盛逞强。
任人宰zǎi割:比喻任凭侵略、压迫、剥削。
可歌可泣qì: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妇孺rú皆知:连妇女儿童都知道,形容知道的人非常多。
引人注目:形容人或事物很具特色,能引起人们的注意。
鲜xiǎn为人知:很少人知道。
元勋xūn:立大功的人。
鞠jū躬尽瘁cuì: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
当之无愧kuì:没有什么可以惭愧的地方。
奠diàn基:奠定建筑物的基础。
截jié然不同:形容差别很大。截然,形容界限分明,像割断的一样。
家喻户晓xiǎo:每家每户都知道。
阔kuò别:长时间的分别。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将士战死于战场。
铤tǐng:疾走。(铤而走险)
挚zhì友:亲密的朋友。
筹chóu划:想办法;定计划;筹措。
仰慕:敬仰思慕。
彷páng徨huáng:犹豫。
殷yān红:带黑的红色。
2.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诗兴不作:作,起。
典籍jí:记载古代法制的图书,泛指古代图书。
仰之弥高:指愈仰望愈觉得其崇高。
锲qiè而不舍:不停地雕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炯jiǒng炯:形容明亮(多用于目光)。
迥jiǒng乎不同:很不一样。
兀wù兀穷年:用心劳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
沥lì尽:滴完。
群蚁排衙yá:指整齐地排列着。
深宵xiāo
独裁cái:指当时蒋介石的专制统治。
凶多吉少:不幸的多,吉利的少,非常危险。
迭dié起:一次又一次地兴起、出现。
昂áng首挺胸:昂起头,挺起胸。形容精神振奋,意气昂扬。
潜心贯注、心会神凝:精神高度集中、聚集。2017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文
何妨一下楼
钻探:动词,这里是钻研的比喻说法。
疏懒:形容词,懒散而不惯受拘束。
赫然:形容令人惊讶或引人注目的事物突然出现。
高标:名词,很高的标准。标,标准。
慷kāng慨kǎi淋漓:形容情绪十分激动;说话、写文章意气昂扬,言辞畅快。
气冲斗dǒu牛: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斗、牛,星宿名,借指天空。
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轻捷:动作轻快敏捷。
安顿:安详,安稳。
阿司匹林:一种解热镇痛药。
忧郁:忧伤郁结;忧虑烦闷。
深恶痛绝:指对某人或某事物极端厌恶痛恨。
存心:心里怀有的念头。
揩kāi:擦,抹。
阖hé:闭合。
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
三、课内文言文梳理
(一)课文字词详解
孙权劝学
①初,权②谓吕蒙曰:“卿③今④当涂⑤掌事,不可不学!”蒙⑥辞⑦以军中多⑧务。 ①初:当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②谓:告诉,对""说,常与“曰”连用。③今:现在。④当涂:当道,当权。涂,通“途”。⑤掌事:掌管政事。⑥辞:推托。⑦以:用。⑧务:事务。
权曰:“①孤②岂欲③卿④治经⑤为⑥博士⑦邪!⑧但⑨当⑩涉猎,(11)见(12)往事(13)耳。卿言多务,(14)孰(15)若孤?
①孤:古时王侯的自称。②岂:难道。③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④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易》《书》《诗》《礼》《春秋》等书。⑤为:成为。⑥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⑦邪:语气词,后写作“耶”。⑧但:只,只是。⑨当:应当。
⑩涉猎:粗略地阅读。(11)见:了解。(12)往事:指历史。(13)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14)孰:谁。(15)若:比得上。 孤常读书,自①以为大有所②益。”蒙③乃④始⑤就学。
①以为:认为。②益:好处。③乃:于是,就。④始:开始。⑤就:从事。
①及鲁肃②过寻阳,与蒙③论议,大④惊曰:“卿今者⑤才略,⑥非复吴下阿蒙!”
①及:到,等到。②过:经过。③论议:讨论,评议。④惊:惊奇。⑤才略:才干和谋略。⑥非复:不再是。复,再。 蒙曰:“①士别三日,②即③更④刮目⑤相待,大兄⑥何⑦见事之晚⑧乎!”肃⑨遂⑩拜蒙母,结友而(11)别。
①士别三日:有抱负的人分别几天。三,泛指多天。②即:就。③更:重新。④刮目:擦拭眼睛。⑤相待:看待。⑥何:为什么。⑦见事:知晓事情。⑧乎: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⑨遂:于是,就。⑩拜:拜访,拜见。(11)别:告别。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了,不可以不学习!
2.卿言多务,孰若孤?
你说(你)事务繁忙,谁比得上我(的事务多)呢?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县的那个阿蒙了!
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
5.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或:浏览群书),了解历史罢了。
6.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有抱负的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
7.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为什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啊!
8.蒙辞以军中多务。 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
(三)揣摩语言
1.“不可不学!”表现了孙权怎样的心理? 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孙权怎样的心态? 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孙权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__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
(四)课文分析
1.《孙权劝学》选自,该书是朝代)(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 362年间的史事。
2.孙权劝学的原因是“”;孙权劝学的学习方法是“见往事耳”;孙权劝学劝的语言是“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劝学的成果是“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以上均填课文原句)
3.鲁肃的话表现了他的情感,也从侧面写出了;文末的“即更刮目相待”更进一步阐明了这一点。
4.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
5.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6.孙权是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 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7.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所表示的语气。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邪:通“耶”,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
耳:表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
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8.本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有哪些?
(1)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2)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3)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4)要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或意见。
(5)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总会学有所成。
9.本文虽短,但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刻画了鲜明的人物性格。请概括他们的性格特点。 孙权:豁达、大度,待人坦诚、平易,有幽默感的一位明君;关心部下,对部下要求严格,善劝。
吕蒙:乐于接受劝告,勤奋好学;机敏精干、虎虎有生气的将才。
鲁肃:直爽、敬才、爱才;忠厚的长者。
10.找出鲁肃赞扬吕蒙的语句,并指出这里是什么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这里是侧面描写。__作用:突出表现吕蒙学有所成。
11.孙权的哪些主张和行动值得我们重视和效仿? 孙权认为广泛地学习很有益处,不能因为事务多、时间少就不学习。
12.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志同道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13.表明吕蒙自己治学的毅力和自信心的语句是哪句?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14.这篇短文省略了一部分内容,你知道是什么吗?结合我们已掌握的写作知识,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省略的内容:吕蒙的学习过程。__好处:这一部分与中心内容无关,可以省略,这样既节省笔墨,又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第二单元梳理
一、课文内容梳理
《黄河颂》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同时也可当作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来读。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语言和抒情方式浅显易懂,情绪慷慨激昂,是七年级学生接受诗歌教育、领略新诗艺术的好材料。
《最后一课》是短篇小说。文章通过小弗郎士的视角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形,把一个重大历史事件(普法战争)产生的悲剧性后果通过日常生活的一角揭示出来,以小见大,具有强烈的艺术力量和深刻的思想意义。这篇课文历来深受师生欢迎。
《土地的誓言》是作家端木蕻良在20世纪40年代写于“九一八”事变十周年的一篇散文,作者对沦丧故土的怀念不是抽象直白地抒情,而是通过对大量景、物的生动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沦亡国土强烈的思念之情。《木兰诗》是乐府民歌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诗歌塑造了一位我国古代北方勤劳、孝顺、勇敢、朴实的劳动妇女形象。主人公木兰的传奇性故事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诗歌还被改编成戏剧、电影、电视等不同的艺术
形式,广受欢迎。
二、单元字词汇总
5.黄河颂
烽fēng火:古时边防报警点的烟火,也用来比喻战火或战争。 气魄pò:魄力;气势。
体魄:体格和精力。
巅:山顶。
澎péng湃pài:形容波浪互相撞击;比喻声势浩大,气势雄伟。 掀起:揭起,往上涌起。
宛转:文中是“辗转”的意思,指经过了很多地方。也作“婉转”。 狂澜lán:巨大的波浪,比喻动荡不定的局势或猛烈的潮流。(谰 斓) 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多指山岭、岛屿等)。
哺bǔ育:喂养,培养。
九曲连环:曲折,回环,多弯道。
发扬滋zī长zhǎng
6.最后一课
诧chà异:觉得意外和奇怪。
喧闹:喧哗热闹。
懊悔:做错了事,说错了话,自悔不该这样。
婉转:形容抑扬动听。
惨白:(面容)苍白。
惩chéng罚:严厉的处罚。
踱duó:慢步行走。
祈qí祷dǎo: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赚zhuàn钱 攒zǎn钱
钥yào匙shi
思量:动词,考虑。
字帖:供学习写字的人临摹的范本。(贴)
哽gěng住
7.土地的誓言
蕻hóng(端木蕻良)
蕻hòng(菜蕻)
碾niǎn谷 (辗zhǎn转)
挚zhì痛:诚恳而深切。
泛滥:动词,汹涌。
呻shēn吟:由于痛苦或兴奋,情不自禁地发出的声音。
嗥háo鸣:(野兽)大声嚎叫。
斑bān斓lán:灿烂多彩。
谰lán语:没有根据的话。
怪诞dàn:奇怪,古怪。
亘gèn古:远古。
默契qì: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
丰饶:形容词,富饶。(求饶 挠)
白桦huà树 (喧哗huá)
镐gǎo头:刨土用的工具。(蒿hāo 篙gāo)
田垄lǒng:田埂;田地中种植农作物的垄。
蚱zhà蜢měng:昆虫,像蝗虫,是害虫。
污wū秽huì:肮脏的东西。
【篇三】2017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文
2017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教材目录
1邓稼先(2)
2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2) 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1)
4孙权劝学
5黄河颂(2)
6最后一课(2)
7土地的誓言(1)
8木兰诗(2)
9阿长与《山海经》(2)
10老王(2)
11台阶(1)
12卖油翁
名著导读——《骆驼祥子》
课外古诗词诵读——
竹里馆/王维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逢入京使/岑参
晚春/韩愈
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2)
14驿路梨花(2)
15最苦与最乐(1)
16短文两篇 陋室铭 爱莲说(2)
17紫藤萝瀑布(2)
18一棵小桃树(1)
19外国诗两首(1)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未选择的路
20.古代诗歌五首(2)
登幽州台歌
望岳
登飞来峰
游山西村
己亥杂诗
21.伟大的悲剧(2)
22.太空一日(2)2017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文
23.带上她的眼睛(1)
24.河中石兽(2)
名著导读——《海底两万里》 课外古诗词诵读
泊秦淮
贾生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约客
【篇四】2017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文
2017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案
1.邓稼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 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 找出文中的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3. 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教学重点:1. 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 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教学难点:1. 理解两个古诗文小段。2 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课前准备:
1.阅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预习生字、生词。
2.布置学生广泛搜集邓稼先的故事。
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总第1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课文背景 整体感知课文 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一、导入新课: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迁。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然而,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这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更高尚的,也是伟大的。'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回忆性散文《邓稼先》。
(一)、背景说明。
1.关于'两弹一星'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2.关于邓稼先
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 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3.关于杨振宁
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
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二)、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点字注音。
邓稼jià先 元勋xūn 至死不懈xi^a 鞠jū躬尽瘁cuì
选聘pìn 无垠yíng 殷红yān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的流泪。形容事迹英勇悲壮,非常感人。
歌:歌颂,赞叹;泣:流泪。 元勋:立大功的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了为止。形容辛勤地贡献自
己的一切。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瘁:辛劳。已:止。
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没有愧色。当:承当,承受;无愧:不惭愧。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都知道。喻:明白、了解;晓:知道。
截然不同:断然不一样,形容毫无共同之处。截然:分明地,显然地。
马革裹尸:用马皮包裹尸体。指英勇作战,死于沙场。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层:重迭,重复;穷:穷尽。
二:整体感知
1. 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结构, 说出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 小组合作讨论,全班讨论交流。
3. 教师评议学生发言,归纳讨论意见:
本文共有六大部分,且每一部分均设有小标题。
第一部分,展示背景。
通过列举 1898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瓜分情况,让读者管窥百年中国的屈辱历史。然而~个世纪后,中国人站起来了,就在这新中国刚刚诞生的早晨,新中国带着从黑夜走出的迷们,披着朝阳的霞光,迎来了从海外归来的一位对祖国母亲有拳拳之心的儿子——邓稼先。
第二部分,简述邓稼先的生平。写了他不平凡的人生经历,特别是对中国核武器设计研究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第三部分,写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比较,以凸现邓稼先的人品。
奥本海默是一位出类拔草、锋芒毕露,在美国家喻户晓的原子弹工程领导人。邓稼先是一位能力超群、忠厚朴实,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因此,作者说,邓稼先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最有奉献精神的儿子。
第四部分,通过写邓稼先的诚恳周到及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所创造出来的成就,激起了作者复杂的情感,作者为民族而自豪,为稼先而骄傲。
第五部分,高度赞扬了邓稼先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坚定、执著与勇敢。
通过回顾学生时代课本中的《吊古战场文》,描绘了沙漠戈壁的荒凉与凄惋,同时也指出了从事这项伟大工作需具备超凡的直觉判断、严谨的逻辑思维、果敢的胆识、坚定的信心,以及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又令常人难以想像,且常常伴有生命危险。
第六部分,是一首唱给邓稼先的赞歌和挽歌,同时也是一首唱给祖国的颂歌和恋歌。
本文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热情赞美邓稼先为国家=民族建立的功勋,表达了对邓稼先的崇敬之情。
三、作业:思考课后第一题
第二课时(总第2课时)
教学要点: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明确本节课教学要点
二:整体感知
1.从文中找出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圈出其中的关键语句。
(浏览课文,找语句,圈出词语。在此基础上全班讨论交流找出的语句。)
第一部分最后一小节; 第二部分最后两小节; 第三部分第九、第十小节; 第四部分最后一小节;
第五部分引用的'五四'时代的歌;第六部分。
三:研读欣赏
1.以第三部分为范例,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好处:
a.以上语句或语段,大多运用议论、抒情表达方式,因而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在表达作者的'至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现在,我们通过第三部分的探究来认识这一点。]
找出第三部分第九、第十两小节中的关键词语,说明这些词语各自概括了这一部分的那些内容,说一说这样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好处。
b .四人合作小组讨论2—3分钟,然后组织全班讨论交流。
c. 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评议、肯定:
中国'传统文化'孕育的——概括并赞美邓稼先'忠厚平实、真诚坦白、朴实'。
'奉献精神','理想党员'——概括并赞美邓稼先'最不要引人注目,没有私心'。 品格使人们绝对相信他:说服两派继续工作,制成氢弹;说服工宣队、军宣队队员。
2.默读第一部分。说说为什么要概述中国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
文章开头列举中国一百年前的历史对于表现人物的作用:通过鲜明的对比,突出'今天'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的伟大成就,从而把邓稼先的贡献放在一个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中国之所以不再任人宰割是因为我们有了强大的国力,而由邓稼先领导的核武器研究的成功,无疑是这之中最闪亮的一笔,突出了邓稼先的贡献之大。
3.默读第三部分。说说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并说说邓稼先
性格特点。
作者将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奥本海默与邓稼先作对比的目的:他们是从两个不同文化背景中成长起来的科学家,作者的意图显然不是要褒贬某人,而是通过对比,使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呼之欲出。 4.默读第四部分。说说你对'事后我连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o我始终想不清楚'这句话
的理解。
朴实的语言中蕴含着作者的深情,如:'事后我追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动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这一句作者运用两个表选择关系的设问句,充分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引起的感情震荡,它含蓄地告诉读者,作者既为中华民族感到自豪,更为稼先领导国内学者和技术人员独立地设计出中国的原子弹而感到骄傲,语言简练,蕴含丰富。
四:质疑问难: 鼓励学生提问并参与解答问题。
朗读《吊古战场文》的原文和译文。译文如下: 广大呀,广大呀!空旷的沙漠无边无际,辽阔的荒漠不见人烟。河水象飘带一样弯曲流动。群山像犬牙一样交错在一起。幽暗啊悲惨凄凉,明风悲号,天日昏黄。飞返折断,百草枯死,寒冷得如霜冻的早晨,各种飞身无处可栖,在天上乱窜,许多怪兽争斗激烈,失群狂奔。亭长告诉我说:'这犹是古战场啊!常常有失败的一方全军都夜没在这里,时常能听到鬼哭的声音,每逢天阴的时候,就会听得更加清楚。'
五:拓展延伸:1.学生自主选择其他部分,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好处。(在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两三部分即可,不必面面俱到。)2. 全班讨论:你认为邓稼先的那些品质值得我们终身学习? 3. 叙述你收集的邓稼先的故事,加上简要评论,表达你对他的情感。
六:总结课文:
(一)、深刻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本文既不同于一般的记叙文,也不同于一般的人物评传,而是以民族文化为背景,以民族情结,私人友爱为基调,用平实质朴的语言叙写了一个淳朴谦逊的科学工作者的奋斗历程。同时文中还插入了幼儿读本、诗歌电报书信等内容,抒发了对邓稼先的赞颂之情。本文作为一篇回忆性散文,可以说形式是自由的,而主题是集中的,那就是有了中华文化,就能孕育像邓稼先这样的优秀儿女,也正是因为有了邓稼先一类的杰出人物,我们的民族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写作特色 :
1、朴实无华、平白流畅的语言风格,结合长短变化的句式安排,使文章蕴含了深厚的情感,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2、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示了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六个部分各有各的重点,同时又连成一个整体。
六: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
教后记
2.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积累生动形象的语句,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整体感悟文意;学习本文结构严谨、选材精当的技法;体会叙述中的抒情、描写和议论。
2 方法与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从中受到启迪,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1。对闻一多先生言行一致、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的把握。2.本文选材技巧和结构技巧。
3、体会叙述中的抒情、描写和议论。
教学难点: 难理解的文言词语。
教学课时: 2课时。
课前准备:预习课文,搜集闻一多先生和臧克家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总第3课时)
导 入:2001年4月29日,江泽民同志在清华大学建校70周年大会上讲:'闻一多先生横眉冷对反动派,宁死不屈,表现了‘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高风亮节,这是清华大学的骄傲,也是我们知识分子的光荣。'江泽民同志为什么高度赞扬闻一多先生?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去探寻赞扬的原因。(板书课题)
整体感知:
1、出示学习目标 2、 检查预习,扫清文字障碍。
3.课堂交流搜集到的资料,了解相关知识。
闻一多,本名家骅,著名的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省浠水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五四运动时在北京清华大学读书即参加学生运动。1928年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研究,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他就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胜利就不剃去。 1937年在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7月15日参加李公朴追悼会,之后又去参加记者招待会,会后遭到特务分子的暗杀,把一腔热血洒在了为民主而战斗的前线,用生命谱写了一首最壮丽的诗篇。诗集: 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 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
臧克家,生于1905年的臧老,是对我国新诗作出卓越贡献的著名诗人。他从1925年发表诗作,创作生涯长达80年之久。成果之富,影响之大,被认为'几乎可以说就是一部足以现身说法的活生生的中国新诗史。'他本人也被誉为'农民诗人'。《烙印》《老马》《罪恶的黑手》《春风集》《欢呼集》《今昔吟》《学诗断想》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名作。为纪念鲁迅而作的《有的人》,成为在广大群众中流传甚广、深入人心的经典。
4.听读课文: 要求:听清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并思考问题。
(1)文章从那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说和做的'?
(2)把这两方面综合起来看,闻一多先生是怎样的人?
(3)据此脉络,文章可分为几部分?每部分各写了闻先生'说和做'的什么特点?
学生听读后,感情朗读,四人小组讨论。 教师引导明确:
(1)从学者的方面和革命家的方面来写的。
(2)'言论和行动完全一致'或'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3)分两部分,1——7自然段为第一部分,记述闻先生作为学者方面'做'了再'说'、'做'了也不'说'
【篇五】2017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文
2017春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1.邓稼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 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 找出文中的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3. 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教学重点:1. 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 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教学难点:1. 理解两个古诗文小段。2 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课前准备:
1.阅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预习生字、生词。
2.布置学生广泛搜集邓稼先的故事。
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总第1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课文背景 整体感知课文 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一、导入新课: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迁。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然而,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这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更高尚的,也是伟大的。'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回忆性散文《邓稼先》。
(一)、背景说明。
1.关于'两弹一星'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2.关于邓稼先
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 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3.关于杨振宁
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
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二)、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点字注音。
邓稼jià先 元勋xūn 至死不懈xi^a 鞠jū躬尽瘁cuì
选聘pìn 无垠yíng 殷红yān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的流泪。形容事迹英勇悲壮,非常感人。
歌:歌颂,赞叹;泣:流泪。 元勋:立大功的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了为止。形容辛勤地贡献自
己的一切。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瘁:辛劳。已:止。
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没有愧色。当:承当,承受;无愧:不惭愧。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都知道。喻:明白、了解;晓:知道。
截然不同:断然不一样,形容毫无共同之处。截然:分明地,显然地。
马革裹尸:用马皮包裹尸体。指英勇作战,死于沙场。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层:重迭,重复;穷:穷尽。
二:整体感知
1. 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结构, 说出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 小组合作讨论,全班讨论交流。
3. 教师评议学生发言,归纳讨论意见:
本文共有六大部分,且每一部分均设有小标题。
第一部分,展示背景。
通过列举 1898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瓜分情况,让读者管窥百年中国的屈辱历史。然而~个世纪后,中国人站起来了,就在这新中国刚刚诞生的早晨,新中国带着从黑夜走出的迷们,披着朝阳的霞光,迎来了从海外归来的一位对祖国母亲有拳拳之心的儿子——邓稼先。
第二部分,简述邓稼先的生平。写了他不平凡的人生经历,特别是对中国核武器设计研究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第三部分,写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比较,以凸现邓稼先的人品。
奥本海默是一位出类拔草、锋芒毕露,在美国家喻户晓的原子弹工程领导人。邓稼先是一位能力超群、忠厚朴实,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因此,作者说,邓稼先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最有奉献精神的儿子。
第四部分,通过写邓稼先的诚恳周到及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所创造出来的成就,激起了作者复杂的情感,作者为民族而自豪,为稼先而骄傲。
第五部分,高度赞扬了邓稼先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坚定、执著与勇敢。
通过回顾学生时代课本中的《吊古战场文》,描绘了沙漠戈壁的荒凉与凄惋,同时也指出了从事这项伟大工作需具备超凡的直觉判断、严谨的逻辑思维、果敢的胆识、坚定的信心,以及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又令常人难以想像,且常常伴有生命危险。
第六部分,是一首唱给邓稼先的赞歌和挽歌,同时也是一首唱给祖国的颂歌和恋歌。
本文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热情赞美邓稼先为国家=民族建立的功勋,表达了对邓稼先的崇敬之情。
三、作业:思考课后第一题
第二课时(总第2课时)
教学要点: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明确本节课教学要点
二:整体感知
1.从文中找出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圈出其中的关键语句。
(浏览课文,找语句,圈出词语。在此基础上全班讨论交流找出的语句。)
第一部分最后一小节; 第二部分最后两小节; 第三部分第九、第十小节; 第四部分最后一小节;
第五部分引用的'五四'时代的歌;第六部分。
三:研读欣赏
1.以第三部分为范例,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好处:
a.以上语句或语段,大多运用议论、抒情表达方式,因而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在表达作者的'至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现在,我们通过第三部分的探究来认识这一点。]
找出第三部分第九、第十两小节中的关键词语,说明这些词语各自概括了这一部分的那些内容,说一说这样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好处。
b .四人合作小组讨论2—3分钟,然后组织全班讨论交流。
c. 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评议、肯定:
中国'传统文化'孕育的——概括并赞美邓稼先'忠厚平实、真诚坦白、朴实'。
'奉献精神','理想党员'——概括并赞美邓稼先'最不要引人注目,没有私心'。 品格使人们绝对相信他:说服两派继续工作,制成氢弹;说服工宣队、军宣队队员。
2.默读第一部分。说说为什么要概述中国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
文章开头列举中国一百年前的历史对于表现人物的作用:通过鲜明的对比,突出'今天'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的伟大成就,从而把邓稼先的贡献放在一个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中国之所以不再任人宰割是因为我们有了强大的国力,而由邓稼先领导的核武器研究的成功,无疑是这之中最闪亮的一笔,突出了邓稼先的贡献之大。
3.默读第三部分。说说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并说说邓稼先
性格特点。
作者将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奥本海默与邓稼先作对比的目的:他们是从两个不同文化背景中成长起来的科学家,作者的意图显然不是要褒贬某人,而是通过对比,使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呼之欲出。 4.默读第四部分。说说你对'事后我连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o我始终想不清楚'这句话
的理解。
朴实的语言中蕴含着作者的深情,如:'事后我追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动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这一句作者运用两个表选择关系的设问句,充分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引起的感情震荡,它含蓄地告诉读者,作者既为中华民族感到自豪,更为稼先领导国内学者和技术人员独立地设计出中国的原子弹而感到骄傲,语言简练,蕴含丰富。
四:质疑问难: 鼓励学生提问并参与解答问题。
朗读《吊古战场文》的原文和译文。译文如下: 广大呀,广大呀!空旷的沙漠无边无际,辽阔的荒漠不见人烟。河水象飘带一样弯曲流动。群山像犬牙一样交错在一起。幽暗啊悲惨凄凉,明风悲号,天日昏黄。飞返折断,百草枯死,寒冷得如霜冻的早晨,各种飞身无处可栖,在天上乱窜,许多怪兽争斗激烈,失群狂奔。亭长告诉我说:'这犹是古战场啊!常常有失败的一方全军都夜没在这里,时常能听到鬼哭的声音,每逢天阴的时候,就会听得更加清楚。'
五:拓展延伸:1.学生自主选择其他部分,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好处。(在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两三部分即可,不必面面俱到。)2. 全班讨论:你认为邓稼先的那些品质值得我们终身学习? 3. 叙述你收集的邓稼先的故事,加上简要评论,表达你对他的情感。
六:总结课文:
(一)、深刻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本文既不同于一般的记叙文,也不同于一般的人物评传,而是以民族文化为背景,以民族情结,私人友爱为基调,用平实质朴的语言叙写了一个淳朴谦逊的科学工作者的奋斗历程。同时文中还插入了幼儿读本、诗歌电报书信等内容,抒发了对邓稼先的赞颂之情。本文作为一篇回忆性散文,可以说形式是自由的,而主题是集中的,那就是有了中华文化,就能孕育像邓稼先这样的优秀儿女,也正是因为有了邓稼先一类的杰出人物,我们的民族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写作特色 :
1、朴实无华、平白流畅的语言风格,结合长短变化的句式安排,使文章蕴含了深厚的情感,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2、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示了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六个部分各有各的重点,同时又连成一个整体。
六: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
教后记
2.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积累生动形象的语句,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整体感悟文意;学习本文结构严谨、选材精当的技法;体会叙述中的抒情、描写和议论。
2 方法与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从中受到启迪,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1。对闻一多先生言行一致、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的把握。2.本文选材技巧和结构技巧。2017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文
3、体会叙述中的抒情、描写和议论。
教学难点: 难理解的文言词语。
教学课时: 2课时。
课前准备:预习课文,搜集闻一多先生和臧克家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总第3课时)
导 入:2001年4月29日,江泽民同志在清华大学建校70周年大会上讲:'闻一多先生横眉冷对反动派,宁死不屈,表现了‘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高风亮节,这是清华大学的骄傲,也是我们知识分子的光荣。'江泽民同志为什么高度赞扬闻一多先生?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去探寻赞扬的原因。(板书课题)
整体感知:
1、出示学习目标 2、 检查预习,扫清文字障碍。2017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文
3.课堂交流搜集到的资料,了解相关知识。
闻一多,本名家骅,著名的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省浠水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五四运动时在北京清华大学读书即参加学生运动。1928年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研究,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他就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胜利就不剃去。 1937年在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7月15日参加李公朴追悼会,之后又去参加记者招待会,会后遭到特务分子的暗杀,把一腔热血洒在了为民主而战斗的前线,用生命谱写了一首最壮丽的诗篇。诗集: 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 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
臧克家,生于1905年的臧老,是对我国新诗作出卓越贡献的著名诗人。他从1925年发表诗作,创作生涯长达80年之久。成果之富,影响之大,被认为'几乎可以说就是一部足以现身说法的活生生的中国新诗史。'他本人也被誉为'农民诗人'。《烙印》《老马》《罪恶的黑手》《春风集》《欢呼集》《今昔吟》《学诗断想》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名作。为纪念鲁迅而作的《有的人》,成为在广大群众中流传甚广、深入人心的经典。
4.听读课文: 要求:听清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并思考问题。
(1)文章从那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说和做的'?
(2)把这两方面综合起来看,闻一多先生是怎样的人?
(3)据此脉络,文章可分为几部分?每部分各写了闻先生'说和做'的什么特点?
学生听读后,感情朗读,四人小组讨论。 教师引导明确:
(1)从学者的方面和革命家的方面来写的。
(2)'言论和行动完全一致'或'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3)分两部分,1——7自然段为第一部分,记述闻先生作为学者方面'做'了再'说'、'做'了也不'说'
【篇六】2017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文
2017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优秀教案
1.邓稼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 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 找出文中的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3. 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教学重点:1. 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 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教学难点:1. 理解两个古诗文小段。2 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课前准备:
1.阅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预习生字、生词。
2.布置学生广泛搜集邓稼先的故事。
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总第1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课文背景 整体感知课文 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一、导入新课: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迁。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然而,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这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更高尚的,也是伟大的。“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回忆性散文《邓稼先》。
(一)、背景说明。
1.关于“两弹一星”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2.关于邓稼先
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 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3.关于杨振宁
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二)、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点字注音。
邓稼jià先 元勋xūn 至死不懈xi^a 鞠jū躬尽瘁cuì 选聘pìn 无垠yíng 殷红yān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的流泪。形容事迹英勇悲壮,非常感人。 歌:歌颂,赞叹;泣:流泪。 元勋:立大功的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了为止。形容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瘁:辛劳。已:止。
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没有愧色。当:承当,承受;无愧:不惭愧。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都知道。喻:明白、了解;晓:知道。 截然不同:断然不一样,形容毫无共同之处。截然:分明地,显然地。
马革裹尸:用马皮包裹尸体。指英勇作战,死于沙场。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
地出现。层:重迭,重复;穷:穷尽。
二:整体感知
1. 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结构, 说出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 小组合作讨论,全班讨论交流。
3. 教师评议学生发言,归纳讨论意见:
本文共有六大部分,且每一部分均设有小标题。
第一部分,展示背景。
通过列举 1898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瓜分情况,让读者管窥百年中国的屈辱历史。然而~个世纪后,中国人站起来了,就在这新中国刚刚诞生的早晨,新中国带着从黑夜走出的迷们,披着朝阳的霞光,迎来了从海外归来的一位对祖国母亲有拳拳之心的儿子——邓稼先。
第二部分,简述邓稼先的生平。写了他不平凡的人生经历,特别是对中国核武器设计研究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第三部分,写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比较,以凸现邓稼先的人品。
奥本海默是一位出类拔草、锋芒毕露,在美国家喻户晓的原子弹工程领导人。邓稼先是一位能力超群、忠厚朴实,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因此,作者说,邓稼先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最有奉献精神的儿子。
第四部分,通过写邓稼先的诚恳周到及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所创造出来的成就,激起了作者复杂的情感,作者为民族而自豪,为稼先而骄傲。
第五部分,高度赞扬了邓稼先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坚定、执著与勇敢。 通过回顾学生时代课本中的《吊古战场文》,描绘了沙漠戈壁的荒凉与凄惋,同时也指出了从事这项伟大工作需具备超凡的直觉判断、严谨的逻辑思维、果敢的胆识、坚定的信心,以及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又令常人难以想像,且常常伴有生命危险。
第六部分,是一首唱给邓稼先的赞歌和挽歌,同时也是一首唱给祖国的颂歌和恋歌。
本文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热情赞美邓稼先为国家=民族建立的功勋,表达
了对邓稼先的崇敬之情。
三、作业:思考课后第一题
第二课时(总第2课时)
教学要点: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明确本节课教学要点
二:整体感知
1.从文中找出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圈出其中的关键语句。
(浏览课文,找语句,圈出词语。在此基础上全班讨论交流找出的语句。) 第一部分最后一小节; 第二部分最后两小节; 第三部分第九、第十小节; 第四部分最后一小节;
第五部分引用的“五四”时代的歌;第六部分。
三:研读欣赏
1.以第三部分为范例,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好处:
a.以上语句或语段,大多运用议论、抒情表达方式,因而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在表达作者的“至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现在,我们通过第三部分的探究来认识这一点。]
找出第三部分第九、第十两小节中的关键词语,说明这些词语各自概括了这一部分的那些内容,说一说这样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好处。
b .四人合作小组讨论2—3分钟,然后组织全班讨论交流。
c. 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评议、肯定:
中国“传统文化”孕育的——概括并赞美邓稼先“忠厚平实、真诚坦白、朴实”。 “奉献精神”,“理想党员”——概括并赞美邓稼先“最不要引人注目,没有私心”。 品格使人们绝对相信他:说服两派继续工作,制成氢弹;说服工宣队、军宣队队员。
2.默读第一部分。说说为什么要概述中国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
文章开头列举中国一百年前的历史对于表现人物的作用:通过鲜明的对比,突出“今天”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的伟大成就,从而把邓稼先的贡献放在一
个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中国之所以不再任人宰割是因为我们有了强大的国力,而由邓稼先领导的核武器研究的成功,无疑是这之中最闪亮的一笔,突出了邓稼先的贡献之大。
3.默读第三部分。说说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并说说邓稼先 性格特点。
作者将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奥本海默与邓稼先作对比的目的:他们是从两个不同文化背景中成长起来的科学家,作者的意图显然不是要褒贬某人,而是通过对比,使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呼之欲出。
4.默读第四部分。说说你对“事后我连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o我始终想不清楚”这句话的理解。
朴实的语言中蕴含着作者的深情,如:“事后我追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动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这一句作者运用两个表选择关系的设问句,充分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引起的感情震荡,它含蓄地告诉读者,作者既为中华民族感到自豪,更为稼先领导国内学者和技术人员独立地设计出中国的原子弹而感到骄傲,语言简练,蕴含丰富。
四:质疑问难: 鼓励学生提问并参与解答问题。
朗读《吊古战场文》的原文和译文。译文如下: 广大呀,广大呀!空旷的沙漠无边无际,辽阔的荒漠不见人烟。河水象飘带一样弯曲流动。群山像犬牙一样交错在一起。幽暗啊悲惨凄凉,明风悲号,天日昏黄。飞返折断,百草枯死,寒冷得如霜冻的早晨,各种飞身无处可栖,在天上乱窜,许多怪兽争斗激烈,失群狂奔。亭长告诉我说:“这犹是古战场啊!常常有失败的一方全军都夜没在这里,时常能听到鬼哭的声音,每逢天阴的时候,就会听得更加清楚。” 五:拓展延伸:1.学生自主选择其他部分,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好处。(在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两三部分即可,不必面面俱到。)2. 全班讨论:你认为邓稼先的那些品质值得我们终身学习? 3. 叙述你收集的邓稼先的故事,加上简要评论,表达你对他的情感。
六:总结课文:
(一)、深刻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2017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文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课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