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复习教学目标

小学作文 zuowen 1浏览

【 – 小学作文】

【篇一】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复习教学目标

人教版语文七下3单元复习教案

初 四 复 习 导 学 案

【篇二】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复习教学目标

七年级下册语文复习提纲第三单元复习

一、字词部分

一)词汇积累(要求从音、形、意三个方面掌握)

宰割zǎigē筹划chóuhuà彷徨pánghuáng仰慕yǎngmù可歌可泣鲜为人知xiǎn当之无愧锋芒毕露家喻户晓妇孺皆知马革裹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衰微赫然迭起高标锲而不舍qi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潜心贯注心会神凝迥乎不同一反既往慷慨淋漓气冲斗牛重荷愁苦深邃suì踌躇chóuchú巴望锁闭磐石pán惹人注目杂乱无章不见天日博学多识一拍即合寻欢作乐忘乎所以义愤填膺yīng

二)解释词语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的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鲜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鲜,少。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荣誉或称号,毫不惭悔。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知道。喻,明白。

锋芒毕露:锐气、才干全都显露出来。毕,完全。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辞劳苦地、辛勤地贡献知己的一生,到死为止。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瘁:过度劳累。

锲而不舍:镂刻不停,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兀兀穷年:辛辛苦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兀兀,穷苦的样子。穷年,终年。群蚁排衙:文中指整齐的排列着。

慷慨淋漓:形容情绪、语调激动昂扬而充满正气,表达时极为畅快的样子。

博学多识:有广博精深的学问和多方面的知识。

义愤填膺:胸中充满了正义和愤恨。荒谬:极端错误;非常不合情理。

二、课文理解(将重点地方画上横线,便于巩固)

11、《邓稼先》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是美籍华人、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运用“板块”并列结构将看似形式散的内容组合在一起,表现一个主题: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邓稼先,邓稼先这类杰出人物又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之林。邓稼先是我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我国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作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两弹’元勋”,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两弹一星”指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有感情地朗读《邓稼先》课文,把握文意,完成下列各题。

a.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b.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就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c.“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试阐释这两句话。(.“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指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截然不同,“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就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优秀的部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是指“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文革”中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

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领导、团结广大人民一起前进,邓稼先就是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因此他是理想党员。)

d.“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试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所以作者说,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人生,还会这么走。这两句话总写出了邓稼先的伟大之处。)

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以“说和做”总领全文,前半部分重点写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后半部分重点与闻一多是“大勇的革命志士”,文章采用夹叙夹议的方法记叙了离一多先生说和做的事迹,表现了闻一多先生说做统一、表里如一的高尚人格。本文的作者臧克家,著名诗人,以一篇《老马》成名,第一本诗集《烙印》,并因《老马》的流传被誉为“农民诗人。”阅读《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注意其中加点部分的意思。 a.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诗兴不作”是文言说法。“作”,起。“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b.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的说法,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c.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第2句就全句而言也是比拟),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d.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它”指深夜灯火。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来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他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漂白了的四壁”引自闻一多诗《静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课文中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从事学术研究那种怡然自适的情景,与“大开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脉相承。)

e.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说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

13、《音乐巨人贝多芬》按照访问的顺序,以贝多芬对厄运的态度为中心,从外表逐步深入到贝多芬的内心世界,成功地表现了贝多芬的独特气质和坚强个性。本文的独特之处就在于:把贝多芬这要一个伟人还原为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着重表现他内心的痛苦和对不幸命运的顽强抗争。贝多芬,德国作曲家,代表作有《田园交响曲》《命运交响曲》。本文的作者何为。

14、《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以时间为序,通过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着重刻画四位名作家的形象,表现了他们各自的思想和性格特征。作者莫泊桑,法国作家,被称为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等。

15、《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由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纂。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这里“资”是“帮助”;“治”是治理;“通”是“通史”;“鉴”是“借鉴”;整个书名的意思是:以历史上的得失为鉴戒来帮助加强政治。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点明学习对健全人格的作用。

三、文言文学习:

A、词义:

⑴、古今异义:

①但当涉猎但,古义为只;今为转折连词。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治,古义为研究;今为治理。

③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博士,古义为官职今为学位。

⑵、一词多义:

①以:a、用以军中多务;b、与“为”译为“认为”自以为大有所益。

②当:a、掌管当涂掌事;b、应当但当涉猎。

③见:a、知道见往事耳(了解历史罢了。);b、认清,识别大兄何见事之晚乎!;c、动词,看见见渔人,乃大惊。

④若:a、动词,比得上孰若孤;b、介词,好象仿佛若有光。

⑤之:a、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大兄何见事之晚乎?b、助词,的于厅事之东北角。 ⑶、重点词语翻译:

实词:①当涂:当道,当权。②辞:推托。③及鲁肃过寻阳:及,到了的时候。④才略:政治或军事方面的才干和谋略。⑤涉猎:粗略地阅读。

⑥刮目相看: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目,擦擦眼。⑦更:更新。

见往事即更非复见事

虚词:见往事耳(罢了)蒙乃(于是,就)始就学

翻译a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译:与有志之士分别几天,就要用新的眼光重新认识他。 b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译:你现在手握重权处理大事了,不可不学习。

⑷、成语①吴下阿蒙:比喻学识尚浅。②刮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B、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①倒装句: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何见事”应“见事何”,疑问句宾语前置。)

老兄你为什么看事情的变化这么晚呢?

②省略句:肃遂拜蒙母。(“拜”后省略介词“于”。)

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

③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我难道是想让你钻研经史典籍而成为博士吗?

④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只不过应当广泛地学习知识,懂得一些历史罢了。

孙权劝学

1、作者,字,(朝代)家,家

2、文章选自,这是一部史,记载了从到共年的史事。

3、孙权,字 三国时 的创建者。曹操在赤壁战败后曾感叹:生子当如 ,孙权读书治国的才能可见一斑。

4、对括号前字词解释:

初(),权谓()吕蒙曰:“!”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5、文章与《伤仲永》比较,有何异同?

6、文章出了两个成语:,意思是:

,意思是:

7、文章给了你什么启示:

8、文中共出现了3个人物:孙权、吕蒙、鲁肃,他们分别有什么性格特征:

9、文中的“经”具体是指:

10、“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 ,作用是: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说明了吕蒙“学”的

11、孙权告诉吕蒙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目标是: 、 (用原文词语填空)

12、有的同学认为,老师、同学只喜欢成绩好的学生,这是校园里的“势利眼”。请你联系文中鲁肃与吕蒙结友的失事,谈谈你的看法。

13、你能说出古今中外有关“劝学”的名言吗?(至少两句)

答案

1、 司马迁君实北宋政治史学

2、 资治通鉴编年体通史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3、 仲谋吴孙仲谋

4、 见课文注释

5、 ①《伤仲永》和《孙权劝学》的含义正好是一个对比,《伤仲永》里说的是天才少年仲永最后没落的故事,说明的是先天的天赋再好,如果没有后天的努力,最终还是“泯然众人矣”;而《孙权劝学》则通过昔日一介武夫的吕蒙最终通过学习成为吴国首席谋士的故事告诉我们,先天的不足是可以通过后天努力弥补

②前文以记叙和议论综合行文,后文是对话形式行文

6、刮目相待:另眼相待,用新的眼光看待

吴下阿蒙:指学识浅薄的人

7、 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

少年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后天学习的重要(天性再好,不接受教育就会变成普通人;天性不好,只要努力学习,就会有收获)

8、 孙:善劝,关心属下

鲁:敬才爱才

吕:善于听取意见、好学

9、《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10、侧面描写体现了吕蒙的惊人长进必要性

11、涉猎见往事

12、答案不唯一,说出理由即可

13、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篇三】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复习教学目标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11 邓稼先

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邓稼先、杨振宁两位科学家的科学成就。

掌握文中出现的成语。

能力目标:学习科学家刻苦钻研、乐于奉献的科学精神。

品味文中平实而感情充沛的语言。

情感目标:体会科学家攀登科学高峰的执着和坚韧。

感受科学家之间深厚而真挚的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科学家刻苦钻研、乐于奉献的科学精神。

难点:理清各部分之间的内在关系。

三、课型:讲读型

四、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并查阅资料,了解两位科学家的相关情况。

教师:两位科学家的人物像

五、课时安排:两课时

六、教学设计:

一课时

(一)导入

一位名人曾说过: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人,才有可能达到光辉的顶点。(挂出邓稼先、杨振宁两位科学家的人物画像),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站在科学峰顶的两位科学家。

(二)检查预习

1、扫清字词障碍

鲜为人知 鞠躬尽瘁 截然不同 妇孺皆知 风悲日曛

兽铤亡群......

2、解释下列成语

燕然勒功 马革裹尸 锋芒毕露 家喻户晓

(三)整体感知

1、这篇文章的作者和文中表现的人物都是家喻户晓的科学家,他们又是有五十年交情挚友。谁能简要介绍他们的情况?(师作总结)

2、课文的六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四)综合探究

1、文中在写邓稼先之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2、文章中第二部分写邓稼先的生平和贡献,他被称为“‘两弹’元勋”,文中为什么没有详写他研制“两弹”的巨大贡献上呢?

3、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本质区别是什么?为什么要把他俩对比着写?

4、你如何理解“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这两句话?

(五)小结

作者为了表现一位科学家卓越的一生,在近一百多年的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背景上推出邓稼先。接着简单介绍其生平经历和贡献。然后又与美国“原子弹之父”对比着写,以突出邓稼先身上所凝聚的中华民族特有的优秀品质。

(六)作业

你长大了想干什么?你觉得朝着心中的目标向前时,现在自己有什么优势?还需要在哪方面多努力?用一段话客观地分析一下,激励自己不断前进。

板书设计:

邓稼先

是位影响巨大的历史性人物

是具有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杰出科学家

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综合探究

1、听说中国的原子弹是自力更生搞出来时,作者为什么会热泪盈眶?

2、朗读第五部分的《吊古战场文》,说说这首诗的现代文意思。这里引用《吊古战场文》和“五四”时期的一首歌,有何用意?

3、如何理解:“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 4、第六部分为什么引用作者写给邓稼先夫人的电报、书信中的几段话?

5、课文六个部分之间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6、本文的语言有何特色?试举例说明。

三、小结

作者以平实而富有感情的语言,描述了邓稼先光辉的一生。表现了他身上所特有的中国人的优秀品质。全文设置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相当于“小引”,第六部分是全文的总结。第二部分简要介绍邓稼先的生平和贡献。第三部分对第二部分进行补充延伸,第四、五部分又从不同的角度阐明邓稼先的崇高精神。

四、实践活动

从网上检索或上图书馆查找有关“两弹一星”科学家的资料,合作出一期手抄报。

五、作业

课后的研讨与练习。

板书:

邓稼先

引子(1) 与奥本海默对比(3)

生平和贡献(2) 另一侧写贡献大(4)

总结(6) 中国“男儿”(5)

12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教学目标:

1、积累掌握双音节词和成语的读音与用法。了解臧克家、闻一多。整体把握课文,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2、理清文章的思路,精致严谨的结构,过渡语段的作用。理解艰深语句的作用,赏析文章的语言美。

3、学习闻一多先生刻苦的学习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执着的爱国热情和言行一致的的高尚的人格,做一个生动的人,大写的人。

教学重点:

品味文中重要语句,理解闻一多先生精神实质。学习文章选材、组材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叙述中的描写的运用及作用。关键词语。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七子之歌》,学生可跟唱,创造情境。(学生熟悉此歌,由此可猜到作者,教师也可随机提问。)

这首歌的作者是闻一多先生,他是近、现代史上一位杰出的人物。他有强烈的爱国热情,是一位为人所敬的民主战士,他敢烁赶为,言行一致。现在我们学习臧克家写的一篇文章《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理解他的精神品质。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资料交流,资源共享。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教师引导:这一篇文章不是人物传记,却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略,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

毛泽东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高度赞扬闻一多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具有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这是闻一多先生精神品格的最主要方面,这在这篇文章中充分表现出来了。文章的后半部分,着力写闻一多先生是“大勇的革命烈士”。

1、教师播放磁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自读课文,学习表情朗读,教师指导。

3、学生齐读课文,而后思考

<1>文章从哪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2>把这两个方面结合来看,闻一多先生是怎样的人

<3>据此脉络,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各写了先生”说和做”的什么特点?

五、问题研论(学生分组讨论教师设计的问题)

1.研读第一部分

学生默读,讨论下列问题

<1>文章哪句话是对闻先生做为学者“说和做”的高度概括

<2>这部分列举了哪些事例?

<3>闻一多先生潜心钻研学术的目的是什么?哪些词句十分深刻的刻画闻先生学习的目的.态度和精神?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归纳.明确<略>

2.研读第二部分

<1>文章哪句话是对作为民主战士闻一多先生”说和做”的高度概括?

<2>闻先生说了,是怎么说的?说的内容和目的是什么?

<3>闻先生说了就做,文中写他做了几件事?反映闻先生什么精神?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归纳.明确

3.文中两个部分之间怎样过渡?把过渡语言找出来,说说过渡的作用 ?

是用两个句子完成过渡的。“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是对前一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后指出这只是闻先生的一个方面。“闻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句领起了文章的后一部分。这两个句子关联得十分紧密,“仅还”“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这都是起关联作用的词语,“学者的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是呼应紧密的提法。作者在两个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在两句之间又注意

4.这篇文章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复习教学目标

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写。例如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目不窥园。又有细节描写,例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凡此种种,能起到具体再现闻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第二课时

一、品读句子,揣摩语言,提高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学会运用。质疑问难,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获。(设题意图是,引导学生确切理解句中词语,从而进一步理解句子以至文章的意思。)

(一)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注意其中加点部分的意思。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复习教学目标

1.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诗兴不作”是文言说法。“作”,起。“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篇四】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复习教学目标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复习导学案

科目:七年级语文(下)学案 课题:第三单元 【一】

时间: 年 月 日 主备人:cys 授课人: 课型:复习课

1、读准字音,识记字形,理解词义。

2、了解重要的作家及作品。 3、了解他人的成长足迹,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深入思考,正解对待成长中

宰割 筹划 彷徨 仰慕 元勋 孕育 曛铤 衰微 赫然 迭起 卓越 浠水 弥高 炯炯 窥视 无暇 衙门 重荷 深邃 踌躇 磐石 喧嚣 沉郁 魅力

琐事 滑稽 荒谬 头颅 轮廓 钦佩 白皙 脚踝 卿 邪 涉猎 孰 刮目相待锲而不舍 兀兀穷年 沥尽心血 潜心贯注 迥乎不同 一反既往 慷慨淋漓 气冲斗牛 应声而至 黯然神伤 鲜为人知 当之无愧 锋芒毕露 家喻户晓 妇孺皆知 马革裹尸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至死不懈 义愤填膺 一拍即合 1、《邓稼先》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是美籍华人、物理学家、 奖得主 。邓稼先是我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我国成功研制 、 和新型核武器作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 ”,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两弹一星”指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 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以“说和做”总领全文,文章采用夹叙夹议的方法记叙了离一多先生说和做的事迹,表现了闻一多先生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高尚人格。本文的作者 ,著名诗人,以一篇《 》成名,第一本诗集《烙印》,并因《老马》的流传被誉为“农民诗人。”

3、《音乐巨人贝多芬》按照访问的顺序,表现了贝多芬的独特气质和坚强个性。贝多芬, (国家)作曲家,代表作有《田园交响曲》《命运交响曲》。本文的作者 。

4、《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以时间为序,通过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

着重刻画四位名作家的形象,表现了他们各自的思想和性格特征。作者 , 被称为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 》《 》等。

5、《孙权劝学》选自《 》,由北宋 家、 家 主持编纂。作者字 ,世称涑水先生。《资治通鉴》是一部 通史,记载了

从 到 共

1362年间的史事。这里“资”是“帮助”;“治”是治理;“通”是“通史”;“鉴”是“借鉴”;整个书名的意思是:以历史上的得失为鉴戒来帮助加6、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彷徨(páng) 鲜(xiǎn)为人知 B.赫然(h) 迥乎不同(jiǒng)

C.踌躇(chú) 气冲斗牛(dòu) D.磐石(pán) 义愤填膺(yīng)

7、下列各组词语中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元勋 xūn 踌chóu躇 轮廓kuò 目不窥kuī园

B 选聘pìn 头颅lǘ 气氛fēn 锲qì而不舍

C 赫h然 磐pán石 涉sh猎 迥jiǒng乎不同

D 深邃suì 滑稽jī 鉴jiàn赏 气冲斗dǒu牛

8、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

A 难堪 家喻户晓 马革裹尸 B 伴侣 可歌可泣 锋芒毕露

C 喧嚣 鲜为人知 群蚁排衙 D 魅力 妇儒皆知 义愤填膺

9、下列各组词语书写准确无误的一项是( )

A.马革果尸 妇儒皆知 心会神凝 彷徨 B.感情震荡 燕然勒功 零乱不堪 徙劳

当之无愧 惹人注目 磐石 D.和爱可亲 死而后己 无瑕顾及 滑稽 2013.4期中】《邓稼先》“我不能走”阅读

11、你猜测一下,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复习教学目标

12、从修辞和表达效果两方面赏析下面的句子。

“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

2011.4期中】《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1—-7段阅读

14、 请你指出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有何特点?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15、 文中第五段说闻一多先生“作出了卓越的成绩”请你分点列举他的成绩。

16、 请指出闻一多先生钻研古代典籍的目的。(用原文语句回答)

17、

解释下列画线词在句中的含义。

“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2011、2012、2014期中】《孙权劝学》

19、请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字

(1)蒙辞以军中多务 (2)见往事耳 (3)及鲁肃过寻阳 ...(4)即更刮目相待 (5)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20、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2)士别三日,即便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21、这篇短文详略得当,请你概括省略了哪部分内容,并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1)省略的内容:

(2)好处:

22、从题目看,是孙权劝吕蒙学习,为何文章中用了较多的文字去写鲁肃的言行?

【篇五】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复习教学目标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复习

人教版初一下学期第三单元核心知识点梳理

一、课文内容梳理

本单元课文都是叙事性作品,写的都是普通人。

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所追忆的保姆,虽是一个粗人,然而质朴、善良、热心。鲁迅深情地抒写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真挚的怀念。

杨绛的《老王》写自己与车夫的交往,写车夫艰难困苦的生活和善良厚道的品格,含蓄地提出了关怀不幸者的社会问题。

李森祥的《台阶》以农民的儿子作为故事叙述者,叙述父亲为盖新屋而拼命苦干的一生,表现农民艰难困苦的生存状态和他们为改变现状而不懈努力的精神,作品兼有崇敬和怜悯的双重感情色彩。

北宋欧阳修所著的《卖油翁》是一则写事明理的寓言故事,记述了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酌油的事,形象地说明了“熟能生巧”“实践出真知”“人外有人”的道理。其寓意是,所有技能都能通过长期反复苦练而达至熟能生巧之境。

二、单元字词汇总

9.阿长与《山海经》

惶huáng急:恐惧,慌张。

诘jié问:追问,责问。

疮chuāng疤bā:疮好了以后留下的痂。比喻痛处、短处或隐私。 渴kě慕mù:迫切地希望,殷切盼望。

絮xù说:絮絮叨叨地说。

霹pī雳lì:又急又响的雷,这里指作者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孤gū孀shuāng:寡妇。

疏shū懒:懒散而不习惯受拘束。

倘tǎng使shǐ:假如,如果。

惧jù惮dàn:害怕,畏难,畏惧。

憎zēng恶wù:憎恨,厌恶。

震悚sǒng:身体因恐惧或过度兴奋而颤动。

粗拙zhuō:粗糙低劣。

面如土色:脸色跟土的颜色一样,没有血色。形容极端惊恐。

深不可测:深得难以测量。比喻对人或事物的情况捉摸不透。

情有可原:根据实情,有可以原谅的地方。

掳lǔ:俘获,抓获。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出其中的奥秘。形容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名,说出。

10.老王

攥zuàn:用手抓住或抓稳。

翳yì:眼角膜病变后留下的疤痕。

惶huáng恐kǒng:惶惧,惊恐。

荒huāng僻pì:人迹罕至且偏远。

塌tā败:塌陷破败。

骷kū髅lóu:干枯无肉的死人头骨或全副骨骼。

取缔dì:明令取消或禁止。

镶xiāng嵌qiàn: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

1

愧kuì怍zuò:惭愧。

滞zhì笨:呆滞笨拙。

伛yǔ:弯(腰)曲(背)。

肿zhǒng胀zhàng:肌肉、皮肤或黏膜等组织由于发炎、淤血或充血而体积增大。

11.台阶

凹āo凼dàng:周围高中间低的水坑。

晌shǎng午:中午。

尴gān尬gà:神色、态度不自然。

烦fán躁zào:烦闷焦躁。

若有所失:感觉好像丢掉了什么。形容心神不定。

涎xián水:口水。

大庭广众dà tíng guǎng zhòng:指人数众多的公开场合。

微不足道wēi bù zú dào:事物细小而轻微,不足挂齿。

三、课内文言文梳理

(一)课文字词详解

卖油翁

陈康肃公①善②射,当世无双,公③亦④以此⑤自矜(jīn)。⑥尝射⑦于

①善:擅长。②射:射箭。③亦:也。④以:凭借。⑤自矜:自夸。⑥尝:曾经。⑦于:在。

家①圃(pǔ),有卖油翁②释担(dàn)③而立,④睨(nì)⑤之久而不⑥去。见其发⑦矢(shǐ)十

①圃:园子。②释:放下。③而:连词,表示承接,可以不翻译。④睨:斜着眼看,这里形容不在意的样子。⑤之:指代陈尧咨射箭。⑥去:离开。⑦矢:箭,“发矢”就是射箭。

中八九,①但微②颔(hàn)③之。

①但:只。②颔:点头。③之: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

康肃问曰:“①汝(rǔ)亦知射乎?②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③但手熟(shú)④尔。”

①汝:你。②吾:我。③但:只,与前一个“但”意思相同。④尔:同“耳”,相当于“罢了”。

康肃①忿(fèn)然曰:“②尔③安敢④轻吾射!”翁曰:“以我酌(zhuó)油知⑤之。”⑥乃取一葫芦

①忿然:气愤的样子。然,表示“……的样子”。在翻译句子时“忿然曰”可以翻译为“生气地说”。②尔:你。注意称呼的变化,前面“汝”,这里“尔”,翻译虽相同,但语气实则大不同。③安:怎么。④轻:作动词用,轻视。⑤之:指射箭也是凭手熟的道理。⑥乃:于是。

2

①置②于地,③以钱覆④其口,⑤徐以杓(sháo)酌油沥(lì)⑥之,⑦自钱孔入,⑧而钱不湿。

①置:放置。②于:在。③以:用。④其:代词,指代葫芦。⑤徐:慢慢地。⑥之:指油。⑦自:从。⑧而:连词,表示转折,翻译为“但是”。

①因曰:“我亦无他,②惟手熟(shú)尔。”康肃笑③而遣(qiǎn)④之。

①因:于是。②惟:只是。③而:连词,表示修饰,相当于“着”。④之:代词,指卖油翁。

(二)重点句子翻译

1.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一个卖油的老头儿放下担子,站在那儿,斜着眼看他,很长时间都不离开。

2.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3.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卖油的老头儿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

4.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复习教学目标

用一枚铜钱盖住葫芦的口,慢慢地用勺子倒油(通过铜钱方孔)滴入(葫芦)。

5.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是手熟罢了。

(三)揣摩语言

1.“尔安敢轻吾射!” 写出了陈尧咨的骄横之态。

2.“手熟”

3.“以我酌油知之。”

4.详写卖油翁“酌油”这段文字的目的是什么?

为了刻画人物和表达中心的需要,详写卖油翁沥油技艺的高超,突出他以理服暴、以“酌油”技艺制胜对方的形象;对陈尧咨恃技骄横则无较详细的描写,突出了各自的性格,文章中心也得以突出。

5.第一段写“公亦以此自矜”,又写卖油翁“微颔之”

(四)课文分析

1.陈尧咨对待卖油翁的态度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

陈尧咨由生气到不得不为卖油翁高超的酌油技巧所折服。__因为他从卖油翁的表演中明白了“无他,但手熟尔”的道理。

2.读了课文,你认为一个人应该如何看待自己的长处?又该如何看待他人的长处?

要把自己的长处当作一种战胜困难、张扬个性的资源优势,而不是进行宣扬的资本。__对别人的长处,应善于汲取所长、学为己用,不可嫉妒诋毁。

3.这个故事揭示了什么道理?

熟能生巧,即使有什么长处也没必要骄傲自满的道理。

四、名著导读

《骆驼祥子》导读

(一)作者简介

老舍(1899-1966),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他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老舍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他的作品大都 3

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

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剧本《龙须沟》《茶馆》,另有《老舍剧作全集》《老舍散文集》《老舍诗选》《老舍文艺评论集》和《老舍文集》等。

(二)作品简评

《骆驼祥子》用同情的笔触描绘出这样一幕悲剧: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北京,一个勤劳、壮实的底层社会小人物——祥子,怀着发家、奋斗的美好梦想,不顾生活的万千磨难努力地生活,却最终为黑暗的暴风雨所吞噬。它揭示了当时“小人物”的奴隶心理和希望的最终破灭。随着主人公祥子心爱的女人小福子的自杀,祥子熄灭了个人奋斗的最后一点火花。这是旧中国老北京贫苦市民的典型命运。 《骆驼祥子》具有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结构紧凑,笔触严谨;心理描写丰富多变,细腻深刻;“京味儿”描写真实生动,亲切随和。语言上的京腔京调简洁朴实、自然明快,北京口语更凸显了人物特色。

《骆驼祥子》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特殊位置。它以城市贫民生活题材的视角,拓展了新文学的表现范围,为新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特殊的贡献。因此,《骆驼祥子》奠定了老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从《骆驼祥子》开始,老舍才真正地为中国现代小说艺术的发展做出了传世的贡献,而这种贡献的突出表现就在于他所创立的独特的文体风格(或称“文学风格”)——“北京味儿”,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京味小说”。

4

【篇六】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复习教学目标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复习要点

浙江 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复习

要点▲本单元重点积累:成语、人物描写方法

第11课 《邓稼先》 人物传记

一、重点字词

彷páng徨huáng 鲜xiǎn为人知 选聘pìn 挚zhì友

(zǎi) 宰割 (chóu) 筹划 鞠躬尽(cuì) 瘁

解释下列词语

(1)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2)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

(3)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战场。

(4)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力量。

二、问题

1、在写邓稼先之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复习教学目标

答: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转变作出巨大贡献得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2、作者为什么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作详细介绍?

第一,作者是大科学家,写的也是大科学家,科学家写科学家,着眼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气质、品质、价值观、人生道路等方面,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对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的具体细节的描写上。第二,作者与邓稼先有着50年的友谊,写这篇介绍邓稼先的文章,包含着作者坚老朋友不尽的思念;同时,写邓稼先的人生道路,又渗透着自己人生中某些与邓稼先相同的东西。因此,这篇文章常常从作者自己与邓稼先的交往这个角度写,这样势必就不会着力介绍人物的具体细节。第三,作者与邓稼先工作的具体情况不可能很了解,掌握材料不会很多。加上这又是一篇短文,不宜铺开来写,因此,这些写扬长避短,是很高明的。

3、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这样更鲜明地突出中国的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满腔热忱与兢兢业业的科学探索精神,以及中国人在面对自己国家事务时,表现出来的更加可贵的优秀品质,让人再次感念邓稼先之伟大。

4、“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试阐述这两句话。

第一句话是对邓稼先作出的精确的评价,高度赞扬了邓稼先无私奉献的精神。

第二句话是指“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文革”中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而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领导、团结广大人民一起前进。邓稼先就是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动准则的人,因此他是理想党员。

5、“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超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试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由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所以作者说,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人生,还会这么走。这两句话总结出了邓稼先的伟大之处。

6、概述邓稼先与奥本海默最本质的区别

邓稼先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真诚坦白,从不骄人,具有纯朴的农民气质,而奥本海默是一个锋芒毕露的人物。

△对比:邓稼先与奥本海默 (突出邓稼先的品质和献身精神)

△小中见大:选取平凡小事表现人物

第12课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一、重点字词

锲qiè而不舍 兀wù兀穷年 潜qián心贯注 迥jiǒng乎不同 群蚁排衙yá 慷kāng慨kǎi淋lín漓lí 鲜xiǎn为人知

解释下列词语

(1)锲而不舍:雕刻不停,比喻有恒心,有毅力。(2)兀兀穷年:辛辛苦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

(3)群蚁排衙:这里指整齐地排列着。 (4)迥乎不同:很不一样。

二、中心意旨

本文以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从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两个方面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独特人生的某些片断,赞扬了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以及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

三、问题

1、文章重点表现了闻一多的什么精神?

为争取民主而敢说敢做,勇于献身的精神

2、课文两个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话过渡的?并说说作用

用第七八两段过渡的。“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是对前一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后指出这只是闻先生的一个方面,“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这句领起了文章的后一部分。这两个句子关联得十分紧密,“仅还”“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这都是起关联作用的词语,“学者的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是响应紧密的提法。作者在两个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在两句之间又注意彼此的关联,这样就使两个部分的过渡十分自然。

3、这篇文章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写。例如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目不窥园。又有细节描写,例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凡此种种,能起到具体再现闻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4、《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以“说和做”总领全文,前半部分重点写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后半部分重点与闻一多是“大勇的革命志士”,文章采用夹叙夹议的方法记叙了离一多先生说和做的事迹,表现了闻一多先生说做统一、表里如一的高尚人格。” △闻一多,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修辞:比喻(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比拟(望闻问切:把民族比作病人)

第13课 音乐巨人贝多芬

一、关于肖像描写

不但从远到近、由上至下进行描写,秩序井然,而且以形传神,从对贝多芬的肖像描写中,表现出了他的生活遭遇、个性气质和特有的精神世界。

二、问题研究

1、“你们竟敢到兽穴来抓老狮子的毛”是什么意思?

这是一个比喻句。贝多芬的意思是说,一般人都以为他很可怕,很难接近,而“客人”竟然来拜访他,女佣也未经他的允许就让客人进门,他对他们的做法感到吃惊。

2、为什么贝多芬说“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

这需要联系贝多芬耳聋后的心理来分析。一方面,耳聋给贝多芬造成了交流的障碍,常常被人误解,他的社会交往受到极大的约束,耳聋的他比不上一棵树,因为一棵树尚且可以谛听大自然的声音;另一方面,耳聋后的贝多芬远离人世的喧嚣和纷争,获得了心灵的纯净和安宁,就心灵的纯净而言,社会中的人不如树好。

3、“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贝多芬把耳聋的自己比作是“倒落的火山”,“熔岩”指他的创作激情。他的意思是说,正当他对音乐的理解更进一步,创作欲望旺盛之时,遭到耳聋打击,他不甘心就此放弃他的音乐事业,“拼命”“巴望”表现他与不幸命运做斗争的决心。

4、“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这里“永恒”指的是什么?

“永恒”指作为心灵载体的音乐艺术。这句话是说,贝多芬虽然因为耳聋,与人的交流和勾通发生困难,但是这种局限又使他超越形体和言辞,直接感知人的心灵世界,进而领悟音乐的真谛。音乐成为他忠实的朋友,抚慰他的心灵,并传达他的心声,朋友会离去,会误解他,但是音乐不会,音乐永远陪伴他。

5、“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贝多芬以他整个的生命和热情从事音乐创作,音乐在贝多芬的笔下和心里,已经成为生命的象征,而乐队只能奏出有声的音符,却不能完美传达心灵的和生命的节奏,即贝多芬“心里的音乐”。

6、理清“客人”访问贝多芬的全过程,说说其间写了哪儿件事?

女佣开门——女佣介绍贝多芬的情况——参观贝多芬的工作室——贝多芬下楼并开始和“客人”谈话——贝多芬和“客人”共进晚餐——贝多芬回忆往事。主要事件:“客人”参观贝多芬的工作室,贝多芬和“客人”会面,贝多芬回忆他最后一次指挥音乐会的情形。

7、贝多芬的形象:独立而骄傲,沉郁而坚强,严肃而善良,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献身音乐。

△人物描写:神态、外貌、语言

△记叙线索:客人“访问”贝多芬的过程

第14课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白皙xī 钦qīn佩 捋lǚ胡须 脚踝huái 荒谬miù 义愤填膺yīng

2.解释下列词语。

(1)忘乎所以:由于过度兴奋或骄傲自满而忘记了一切。 (2)义愤填膺:胸中充满了正义的愤恨。

二、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福楼拜家的星期天》的作者是法国作家莫泊桑,他被称为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等。《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以时间为序,通过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着重刻画四位名作家的形象,表现了他们各自的思想和性格特征。

2.福楼拜,法国作家,代表作有《包法利夫人》等。屠格涅夫,俄国作家,代表作有《前夜》等。歌德,德国作家,代表作有《少年维特之烦恼》等。左拉,法国小说家,代表作有《小酒店》等。

3.按时间顺序展开记叙

第15课 孙权劝学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卿qīng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é 即更gēng刮目相待 点拨:“邪”“更”是多音宇,可根据字义推测读音。

2.解释下面的词语。

(1)蒙辞以军中多务 辞:推托。 务:事务

(2)但当涉猎 当:应当 涉猎:粗略地阅读。

(3)见往事耳 见:了解。 往事:历史。

(4)及鲁肃过寻阳 及:到了的时候。 过:到。

(5)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6)卿今者才略 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7)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更:重新 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8)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见事:认清事物

3.请写出出自本文的两个成语并解释。

(1)成语:吴下阿蒙。意思是:指没有学问的人。

(2)成语:刮目相待意思是: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你现在执政掌权,不能不学习。

点拨:重点理解“当涂掌事”等词语。

2.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我经常读书,自己认为(这样)大有好处。

点拨:重点理解“大有所益”等词语。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你今天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吴县吕蒙了! 点拨:重点理解“才略”“复”等词语。

4.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土分别多日,就要重新换个眼光看待(他)。 点拨:重点理解“更”“刮目相看”等词语。

三、文学(文体)常识

1.《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这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点明学习对健全人格的作用。

2.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朝代) 政治家、史学家(称谓)。

3.孙权,字仲谋,三国时期吴国的创建者。

◇ 启示:人只要肯读书,就会有所进步(开卷有益)

◇ 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解释)

1. 内容理解: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

2. 人物性格:孙权(严格要求下属、循循善诱)、吕蒙(知错就改,谦虚好学)、鲁肃(敬才爱才)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复习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