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2017部编新,,,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书2017

小学作文 zuowen 2浏览

【 – 小学作文】

【篇一】2017部编新,,,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2016—2017年部编版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下册语文集体备课教案

发挥集体才智 打造精品教案

2016—2017年部编版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合集

1 邓稼先 集体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积累并理解“宰割、筹划、彷徨、马革裹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词语,并学会运用。

2.高快速阅读的能力,抓住重点句段,理解文章丰富的内涵,体会作者情感。

过程和方法目标:

1.掌握本文以小标题连缀、自成一体、相对独立而又彼此关联的行文特征。

2.会语言及句式特点,理清各部分的关系。

3.探究作者写人物传记的独特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学习邓稼先高尚的品格、坚强的意志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争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重点:

1、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了解本文将邓稼先与美国科学家奥本海默对比着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

1.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方法。

2.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教法学法:合作交流,难点探究法 揣摩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观看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视频。

中国于1966年12月28日成功地进行了氢弹原理试验。1967年6月17日由飞机空投

的300万吨级氢弹试验获得圆满成功。从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到爆炸第一颗氢弹,中国只用了2年零2个月的时间,其速度是世界上最快的。

邓稼先(1924.6.25-1986.7.9)中国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他生于安徽省怀宁,

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1950年获美国普渡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兼中国科学院物理学数学化学部副学术秘书,核工业部第九研究设计院研究员、副院长、院长,核工业部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等职。他主要从事核物理、理论物理、中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统计物理和流体力学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突出成就。他自1958年开始组织领导开展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从而迈开了中国独立研究设计核武器的第一步,领导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前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组织领导并亲自参与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试验工作。70年代初以来,在组织、领导、规划新的核武器工作方面,他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是中国核武器理论杰出的奠基者。

二、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杨振宁 安徽省合肥县人,西南联大毕业、后赴美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一九五七

1 二次备课

深入二次备课 展示个性特色 二次备课 年和李政道合作推翻了爱因斯坦的“宇宙守恒定律”,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这项贡献

得到极高评价,被认为是物理学上的里程碑之一。他以曾经接受中国文化的熏陶为自傲的,那年他们在接受诺贝尔奖金的时候,由他代表致辞,最后一段,他说:“我深深察觉到一桩事实,这就是:在广义上说,我是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产物,既是双方和谐的产物,又是双方冲突的产物,我愿意说我既以我的中国传统为骄傲,同样的,我又专心致于现代科学。”

三、检查自学,夯实基础

1、正音识字:

热泪盈眶(kuàng) 可歌可泣 (qì) 彷徨(pánghuáng) 邓稼jià先 元勋xūn

至死不懈xiè 鞠jū躬尽瘁cuì 选聘pìn 无垠yín yān 鲜红 xiān 殷切 yīn 鲜为人知 xiǎn

2、选择义项:

1. ( B ) A.说明 B.明白,了解 C.比喻,比方

2. B ) A.完结 B.全,完全 C.完成

3. ( A ) A.停止 B.已经 C.后来

4 ( C ) A 极端 B 彻底 C.穷尽

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速读课文,整体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内容,准确把握课文基本信息

1.抓住文中关键性的语句

2.文中的小标题

3.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4.某些段落的中心语句

2、理清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 展示背景──邓稼先是一位对祖国、对民族的发展有着巨大贡献的科学家。

第二部分,简单介绍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

第三部分,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凸现邓稼先的人品,揭示出他能领导大家做出

历史性贡献的原因。

第四部分,作者为邓稼先成功地领导原子弹工程,自力更生,获得巨大成就感到骄傲。

第五部分,高度赞扬了邓稼先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对所从事工作的坚定、执著与勇敢。

第六部分,对邓稼先的总评价──赞歌、挽歌。

3、课文写了哪些事例,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在美国获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报效祖国

② 1958年受命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并成功设计了两弹 “两弹元勋” 功勋卓著

③1985年重病期间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④文革初期,说服两派继续工作 没有私心

⑤1971年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 真诚坦白 从不骄人 最高奉献

⑥一封短短的信 强烈的民族 自尊心朴实

⑦1982年,“我不能走”。执着追求 无私奉献 责任心强

五、合作交流,探究文章写法

1、 以小见大

邓稼先在我国现代国防和科学发展史上是一个不平凡的人物,但作者在赞颂他的伟大精神时,却侧重选择了一些 平常小事 ,于细微处见深情,于平凡中见高尚。

2、课文是从哪些角度来刻画人物形象的?

一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二是鲜为人知

2

发挥集体才智 打造精品教案

三是以小见大

第2课时

六、仔细研读,深入探究

1、默读第一部分。

写邓稼先,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这是1898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几幅照片,那是任人宰割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的时代。 二次备课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因为人物性格的形成往往与人物所处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课文的与众不同之处是:起点高。把人物形象的刻画放在一个广阔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之下,将人物的命运和国家的兴衰、民族的强弱联系起来,使人物形象的刻画有了一定的高度。

因为人物性格的形成往往与人物所处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课文的与众不同之处是:起点高。把人物形象的刻画放在一个广阔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之下,将人物的命运和国家的兴衰、民族的强弱联系起来,使人物形象的刻画有了一定的高度。

2、默读第三部分。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并说说邓稼先的性格特点。 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进行了对比:2017部编新,,,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职务 国籍

功劳 相当 文化背景 不同

学术水平 性格

锋芒毕露 最不引人注目

奥本海默 善于辞令 邓稼先 忠厚平实

复杂的人 奉献精神 “纯”

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就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是指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截然不同,“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性格“,“最有 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就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 ,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优秀的部分,并变成了 自己的气质品格。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试阐述这句话。

是指“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文革”中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领导、团结广大人民一起前进,邓稼先就是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因此他是理想党员。

“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试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所以作者说,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人生,还会这么走。这两句话总写出了邓稼先的伟大之处。

3、朗读第五部分(“我不能走”)。

(1)朗读《吊古战场文》的原文和译文。

译文如下: 广大呀,广大呀!空旷的沙漠无边无际,辽阔的荒漠不见人烟。河水像飘带一 3

深入二次备课 展示个性特色 二次备课 样弯曲流动。群山像犬牙一样交错在一起。幽暗啊悲惨凄凉,明风悲号,天日昏黄。飞蓬

折断,百草枯死,寒冷得如霜冻的早晨,各种飞鸟无处可栖,在天上乱窜,许多怪兽争斗激烈,失群狂奔。亭长告诉我说:“这就是古战场啊!常常有失败的一方全军都覆没在这里,时常能听到鬼哭的声音,每逢天阴的时候,就会听得更加清楚。”

(2)理解“粗估参数的时候…… 又要有稳健的判断”这组排比句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排比抒发了强烈的感情。它们集中写出邓稼先成为“两弹元勋”,是因为有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以及甘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

(3)、说说在戈壁滩上搞核武器试验有哪些困难。这些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1)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

(2)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

渲染了工作环境的恶劣,衬托以邓稼先为代表的中国核科学家们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表明中国核武器研究的成功是在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后才取得的。

(4)结尾处用“五o四”时代的一首歌,有什么作用?

“中国男儿” 即邓稼先,这首歌是邓稼先一生的写照,将他对民族的贡献放在了“五o四”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中,这又与在历史的背景中推出邓稼先的第一部分相呼应。

七、合作交流,理解写作特色

1、朴实无华、平白流畅的语言风格,结合长短变化的句式安排,使文章蕴含了深厚的情感,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2、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示了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六个部分各有各的重点,同时又连成一个整体。

回忆性散文——传记体的一种,属于记叙文的范畴。

A.运用小标题——条理清楚 内容分明

B.对比鲜明——突出伟大的人格

C.取材精练——四个生活片段

D.句式多变——排比句、长短句2017部编新,,,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为什么作者能写出这样一篇朴实无华而感人至深的文章?

首先,作为一位杰出的物理学家,杨振宁深知邓稼先在科学界的位置、价值以及他为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所建立的卓著功勋,从而给予客观公正而具有权威的评价。

其次,作为与邓有半个世纪深交的朋友,杨对邓的经历、品质、性格及文化素养有充分的了解,于是从邓稼先一生的事迹里选出几件典型材料来反映他的个性特征。

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有共同血缘的同胞,杨对邓身上体现出来的同祖国共命运、休戚与共的民族情结,执着追求,自强不息的精神以及在民族优秀文化孕育下形成的质朴内秀,甘于奉献的品格,有着深刻的认同,于是在提示人物超群拔类的特质时,也鲜明地表明了自己的价值取向。这就是中华民族魂。

(一)、深刻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本文既不同于一般的记叙文,也不同于一般的人物评传,而是以民族文化为背景,以民族情结,私人友爱为基调,用平实质朴的语言叙写了一个淳朴谦逊的科学工作者的奋斗历程。同时文中还插入了幼儿读本、诗歌电报书信等内容,抒发了对邓稼先的赞颂之情。本文作为一篇回忆性散文,可以说形式是自由的,而主题是集中的,那就是有了中华文化,就能孕育像邓稼先这样的优秀儿女,也正是因为有了邓稼先一类的杰出人物,我们的民族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八、梳理知识,归纳总结

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是我国的“两弹元勋”。

他忠厚朴实,真诚坦白,他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性格。他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所从事的事业,他的一生始终在执着地追求,无私地奉献。为了站起 4

发挥集体才智 打造精品教案

来的中华民族的强大,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两弹元勋 科技先锋

可歌可泣 家喻户晓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忠厚朴实 真诚坦白 从不骄人 忠诚纯正

九、联系实际,体验反思

1、读了本文,你有哪些启发和感受?你还知道哪些关于邓先生的故事?

2、根据自己查找的资料向大家介绍杨振宁。全班讨论

十、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练习二、三。

3、小作文:以小标题连缀的方式组织材料写一篇人物小传记。以小标题连缀的方式组织材料写一篇人物小传记。

板书设计

邓稼先

奉献 认识邓稼先

拼搏 精神永存

无私 学习邓稼先

课后反思,扬长避短

2 说和做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集体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让学生自读课文,预习字词;

2、细读全文,画出精辟的语句;

3、反复诵读本文,领会文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把握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2、品味重点语句中的关键词语,探究语句的内涵,体会语句饱含的激情。

3、概括文中典型事例,快速把握文意;边读边画出精辟语句,养成精读、细读的习惯。情感价值观:

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治学、敢说敢做、说做合一的人格,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课文,以领悟文意,受到熏陶,体会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的方法,体会抒情、议论、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5 二次备课

【篇二】2017部编新,,,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人教版】2017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精品教学案(含答案)

第三单元

1.掌握本单元重点字词和重点语句的含义。

2.识记“鲁迅、欧阳修、杨绛、李森祥”的相关文学常识。

3.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方面整体把握文章的重点。 4.学习选取典型事例和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手法,分析并理解文中人物的形象。 5.学会重点实词、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探究文中精练的语言描写,感受本单元文章的主题。 2.学习文章中围绕中心选材的写法。 3.探究记叙、描写的表达方式在文中的作用。

1.感受鲁迅先生对一位普通劳动妇女的尊敬、感激和怀念之情。 2.理解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关爱的思想。

3.感受《台阶》中父亲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4.感悟“熟能生巧”的道理及一个人应如何看待自己的长处,又如何看待他人的长处。

本单元课文都是叙事性作品,写的都是普通人。大多体现的都是关于“爱”的主题,让我们从课文中感悟这种博大的感情,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

《阿长与<山海经>》所追忆的保姆阿长,虽是一个粗人,然而质朴、善良、热心,鲁迅深情地抒写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真挚的怀念。

《老王》叙写了作者与车夫的交往,表现出车夫艰难困苦的生活和善良厚道的品格,含蓄地表达了对不幸者的关怀。

《台阶》以农民的儿子作为故事叙述者,叙述父亲为盖新屋而拼命苦干的一生,表现农民艰难困苦的生存状态和他们为改变现状而不懈努力的精神,作品兼有崇敬和怜悯双重感情色

彩。

2017部编新,,,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卖油翁》记述了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酌油的事,形象地说明了“熟能生巧”“实践出真知”“人外有人”的道理。

1.熟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

2.学习选取典型事例和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手法,分析并理解文中人物的形象。 3.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方面整体把握文章的重点。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文中的人物形象,自觉接受思想教育。 5.学会重点实词、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阿长与<山海经>》中“我”对阿长的感情变化是围绕着对人物许多事情的叙述来表现的,教师可抓住这一点来启发学生把握作者的写作目的,通过诵读,指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蕴含在文中的思想感情。

2.《老王》一文含蓄地提出了关怀不幸者的社会问题,文末应该成为启发教学的关键,这里应该引导学生揣摩语言特点,初步感受语言风格。自觉接受文中思想的启发。

3.《台阶》这一作品兼有崇敬和怜悯双重感情色彩,这种双重感情色彩需要组织有效的课堂讨论,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梳理课文思路,联系自己的体验,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4.《卖油翁》说明了熟能生巧、艺无止境的道理。全文以陈尧咨为辅,略写他的傲慢态度,以卖油翁为主,详写他的酌油过程,从而突出了主题。本文的写作特点是借故事讲道理,故事和道理紧密结合,把深刻的道理寄寓在生动的故事之中。

第9课 阿长与《山海经》

1.易错字

骇(hài) 疮疤(chuāng) 掳去(lǔ) 诘问(ji~a) 孤孀(shuāng) 惧惮(dàn) .....憎恶(zēng wù) 霹雳(pī lì) 震悚(sǒng) 懿(yì) .....2.多音字 恶 诘 帖 空 3.形近字

4.近义词辨析

5.词语释义

震悚:身体因恐惧或过度兴奋而颤动。 诘问:追问,责问。 惧惮:害怕。

渴慕:非常思慕。 烦琐:繁杂琐碎。

面如土色:脸色像泥土一样,形容极端惊恐。

深不可测:深得难以测量。比喻对人或事物的情况捉摸不透。 疏懒:懒散而不习惯于受拘束。 粗拙:粗疏拙劣,不精美。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家庭。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以后又发表了中篇小说《阿Q正传》、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等。

【文题解说】

“阿长”,鲁迅儿时的保姆,《山海经》是鲁迅儿时最渴慕的一部书。“阿长与《山海经》”是个并列短语,这个文题告诉读者:文章将讲述阿长与《山海经》的故事,文题直接揭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 【创作背景】

1926年3月18日,

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鲁迅受反动政府通缉,不得不到厦门大学任教,后又受守旧势力的排挤。在那种境况下,他不愿意想到目前,只能借回忆少年生活写点文章聊以自慰。于是写出了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共十篇文章),本文是其中的第二篇,回忆自己童年时期与家里女工阿长相处的一段生活。写于北京寓所。发表于1926年3月25日《莽原》半月刊上。

作者通过忆述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一段生活,刻画了一个真实、生动、鲜活的普通劳

动妇女——长妈妈的形象。她虽是一个粗人,有许多繁文缛节,但为人诚恳、热情、乐于助人,有着纯朴、宽厚、善良、仁慈的美德。通过写阿长寻购、赠送给“我”渴慕已久的绘图《山海经》,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的尊敬、感激和思念之情。

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所追忆的保姆阿长,是一个粗人,没有文化,也是一个很不幸的人。但她又是一个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质朴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鲁迅先生深情地抒写了对她的真挚怀念。教读这篇文章,应引导学生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主要性格以及详写与略写相结合的写法。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体会描写的作用和方法,从而更深地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感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纯真美。 本课为2课时。

1.掌握重点字词的字音和字形,以及重点词语的含义。 2.识记与鲁迅相关的文学常识。

3.理清文章的思路,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

1.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记叙的顺序。

2.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以及详略得当的写法。

1.认识阿长的品格风貌和作者对阿长的思想感情。 2.感悟作者对长妈妈的真切怀念之情。

【重点】

1.理清文章的记叙顺序。

2.学习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3.认识阿长这个人物形象。

【篇三】2017部编新,,,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人教版】2017年春最新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2017部编语文七年级下册整本教案

1.邓稼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 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 找

出文中的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3. 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

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教学重点:1. 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 探究在记叙

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教学难点:1. 理解两个古诗文小段。2 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课前准备:

1.阅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预习生字、生词。

2.布置学生广泛搜集邓稼先的故事。

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总第1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课文背景 整体感知课文 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

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一、导入新课: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迁。伟大的时代

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

无法替代的,然而,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这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更高尚

的,也是伟大的。“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回忆性散文《邓稼先》。

(一)、背景说明。

1.关于“两弹一星”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

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

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

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

星。

2.关于邓稼先

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 1945年抗战

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

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

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1950

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

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3.关于杨振宁

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起

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第二次

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

理学家之一。

(二)、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点字注音。

邓稼jià先 元勋xūn 至死不懈xi^a 鞠jū躬尽瘁cu

ì2017部编新,,,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选聘pìn 无垠yíng 殷红yān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的流泪。形容事迹英勇悲壮,非常感人。

歌:歌颂,赞叹;泣:流泪。 元勋:立大功的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了为止。形容辛勤地贡献自 己的一切。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瘁:辛劳。已:止。

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没有愧色。当:承当,承受;无愧:不惭愧。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都知道。喻:明白、了解;晓:知道。

截然不同:断然不一样,形容毫无共同之处。截然:分明地,显然地。

马革裹尸:用马皮包裹尸体。指英勇作战,死于沙场。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

地出现。层:重迭,重复;穷:穷尽。

二:整体感知

1. 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结构, 说出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

情。 2. 小组合作讨论,全班讨论交流。

3. 教师评议学生发言,归纳讨论意见:

本文共有六大部分,且每一部分均设有小标题。

第一部分,展示背景。

通过列举 1898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瓜分情况,让读者管窥百年中国的屈辱历

史。然而~个世纪后,中国人站起来了,就在这新中国刚刚诞生的早晨,新中国

带着从黑夜走出的迷们,披着朝阳的霞光,迎来了从海外归来的一位对祖国母亲

有拳拳之心的儿子——邓稼先。

第二部分,简述邓稼先的生平。写了他不平凡的人生经历,特别是对中国核武器设计研究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第三部分,写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比较,以凸现邓稼先的人品。

奥本海默是一位出类拔草、锋芒毕露,在美国家喻户晓的原子弹工程领导人。邓稼先是一位能力超群、忠厚朴实,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因此,作者说,邓稼先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最有奉献精神的儿子。

第四部分,通过写邓稼先的诚恳周到及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所创造出来的成就,激起了作者复杂的情感,作者为民族而自豪,为稼先而骄傲。

第五部分,高度赞扬了邓稼先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坚定、执著与勇敢。 通过回顾学生时代课本中的《吊古战场文》,描绘了沙漠戈壁的荒凉与凄惋,同时也指出了从事这项伟大工作需具备超凡的直觉判断、严谨的逻辑思维、果敢的胆识、坚定的信心,以及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又令常人难以想像,且常常伴有生命危险。

第六部分,是一首唱给邓稼先的赞歌和挽歌,同时也是一首唱给祖国的颂歌和恋歌。

2017部编新,,,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本文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热情赞美邓稼先为国家=民族建立的功勋,表达了对邓稼先的崇敬之情。

三、作业:思考课后第一题

第二课时(总第2课时)

教学要点: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明确本节课教学要点

二:整体感知

1.从文中找出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圈出其中的关键语句。

(浏览课文,找语句,圈出词语。在此基础上全班讨论交流找出的语句。) 第一部分最后一小节; 第二部分最后两小节; 第三部分第九、第十小节; 第四部分最后一小节;

第五部分引用的“五四”时代的歌;第六部分。

三:研读欣赏

1.以第三部分为范例,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好处:

a.以上语句或语段,大多运用议论、抒情表达方式,因而具有高度的概括力,

在表达作者的“至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现在,我们通过第三部分的探究来认识这一点。]

找出第三部分第九、第十两小节中的关键词语,说明这些词语各自概括了这一部分的那些内容,说一说这样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好处。

b .四人合作小组讨论2—3分钟,然后组织全班讨论交流。

c. 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评议、肯定:

中国“传统文化”孕育的——概括并赞美邓稼先“忠厚平实、真诚坦白、朴实”。 “奉献精神”,“理想党员”——概括并赞美邓稼先“最不要引人注目,没有私心”。 品格使人们绝对相信他:说服两派继续工作,制成氢弹;说服工宣队、军宣队队员。

2.默读第一部分。说说为什么要概述中国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

文章开头列举中国一百年前的历史对于表现人物的作用:通过鲜明的对比,突出“今天”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的伟大成就,从而把邓稼先的贡献放在一个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中国之所以不再任人宰割是因为我们有了强大的国力,而由邓稼先领导的核武器研究的成功,无疑是这之中最闪亮的一笔,突出了邓稼先的贡献之大。

3.默读第三部分。说说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并说说邓稼先 性格特点。

作者将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奥本海默与邓稼先作对比的目的:他们是从两个不同文化背景中成长起来的科学家,作者的意图显然不是要褒贬某人,而是通过对比,使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呼之欲出。

4.默读第四部分。说说你对“事后我连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o我始终想不清楚”这句话的理解。

朴实的语言中蕴含着作者的深情,如:“事后我追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动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这一句作者运用两个表选择关系的设问句,充分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引起的感情震荡,它含蓄地告诉读者,作者既为中华民族感到自豪,更为稼先领导国内学者和技术人员独立地设计出中国的原子弹而感到骄傲,语言简练,蕴含丰富。 四:质疑问难: 鼓励学生提问并参与解答问题。

朗读《吊古战场文》的原文和译文。译文如下: 广大呀,广大呀!空旷的沙漠无边无际,辽阔的荒漠不见人烟。河水象飘带一样弯曲流动。群山像犬牙一样交错在一起。幽暗啊悲惨凄凉,明风悲号,天日昏黄。飞返折断,百草枯死,寒冷得如霜冻的早晨,各种飞身无处可栖,在天上乱窜,许多怪兽争斗激烈,失群狂奔。亭长告诉我说:“这犹是古战场啊!常常有失败的一方全军都夜没在这里,

时常能听到鬼哭的声音,每逢天阴的时候,就会听得更加清楚。”

五:拓展延伸:1.学生自主选择其他部分,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好处。(在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两三部分即可,不必面面俱到。)2. 全班讨论:你认为邓稼先的那些品质值得我们终身学习? 3. 叙述你收集的邓稼先的故事,加上简要评论,表达你对他的情感。

六:总结课文:

(一)、深刻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本文既不同于一般的记叙文,也不同于一般的人物评传,而是以民族文化为背景,以民族情结,私人友爱为基调,用平实质朴的语言叙写了一个淳朴谦逊的科学工作者的奋斗历程。同时文中还插入了幼儿读本、诗歌电报书信等内容,抒发了对邓稼先的赞颂之情。本文作为一篇回忆性散文,可以说形式是自由的,而主题是集中的,那就是有了中华文化,就能孕育像邓稼先这样的优秀儿女,也正是因为有了邓稼先一类的杰出人物,我们的民族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写作特色 :

1、朴实无华、平白流畅的语言风格,结合长短变化的句式安排,使文章蕴含了深厚的情感,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2、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示了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六个部分各有各的重点,同时又连成一个整体。 六: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

教后记

2.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积累生动形象的语句,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整体感悟文意;学习本文结构严谨、选材精当的技法;体会叙述中的抒情、描写和议论。

2 方法与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从中受到启迪,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1。对闻一多先生言行一致、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的把握。2.本文选材技巧和结构技巧。

3、体会叙述中的抒情、描写和议论。

【篇四】2017部编新,,,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人教版】2017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精品教学案(含答案)

第1课 邓稼先

备课资料:字词积累

1.易错字

邓稼先(jià) 元勋(xūn) 无垠(yín) 选聘(pìn) 至死不懈(xi^a) 筹划(ch"iu) 宰割(zǎi) 彷徨(páng) 仰慕(yǎng) 鲜为人知(xiǎn) 难堪(kān) 鞠躬尽瘁(cuì) 风悲日曛(xūn) 兽铤亡群(tǐng)

3.词语释义

宰割:比喻侵略、压迫、剥削。

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

鲜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

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无须感到惭愧。

锋芒毕露:形容人锐气和才干全都显露出来。多形容人气盛逞强。

家喻户晓: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所共知。

妇孺皆知:妇女、小孩全都知道。指众所周知。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将士战死于战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已,停止。

作者简介:

杨振宁,出生于安徽省怀宁,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教授,20世纪物理学大师,对物理学的贡献包括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因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文题背景

【文题解说】

以人名为题目,郑重简洁,既表明是一篇人物传记,又点明文章记叙、颂扬的人物。

【创作背景】

1993年7月29日,邓稼先逝世七周年,杨振宁教授写了这篇文章作为纪念。这是一位科学家写的科学家评传。作者和邓稼先是中学同学、大学同学,在美留学期间又是同学。他自己说是“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此文珍贵之处是杨先生从科技发展史的高度,将同他有长期交往、所知甚深的中国、美国两位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作了比较评述,既高且深,又亲切可读。

文章主旨2017部编新,,,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本文将邓稼先的生平、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进行描写、评价,突出了他对民族的贡献,高度赞扬了他深沉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整体设计

课文分析

《邓稼先》是一篇传记文,但又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更不同于写人的记叙文,而是以中华几千年的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的民族情结、50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语言平实、感情丰富。这篇课文涉及的背景资料较多,例如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我国的核武器研制史、邓稼先的生平资料、作者杨振宁的有关情况。了解这些资料,有助于把握课文内容。建议结合“积累拓展”五,指导学生自主搜集、整理、交流课文的有关背景资料,以帮助学生对文本背景有所了解。本文语言平实,人物关系单纯,时间推移、地点转换都非常清晰,适合作速读训练。速读后再结合默读和朗读,以进一步把握课文。

本课为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识记并积累“可歌可泣、鞠躬尽瘁、鲜为人知、马革裹尸”等词语。

2.通过默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学习本文运用对比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4.揣摩本文的语言特点,学习如何恰当地运用语言技巧表达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归纳概括法、讨论交流法、问答法。

2.通过反复朗读,逐步理解作者刻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邓稼先把一切献给科学、献给祖国,不计个人名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学习根据表达需要选择和裁剪材料的写法。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揣摩语言特点,学习如何恰当地运用语言技巧表达思想感情。

4.体会并学习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难点】学习本文材料的选择和剪裁。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识记并积累“可歌可泣、鞠躬尽瘁、鲜为人知、马革裹尸”等词语。

2.了解邓稼先的生平经历,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3.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4.体会并学习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难点】

体会并学习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教学流程

导入=>自主学习=>人物探究=>质疑探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 直接点明要讲授的内容和主要人物,让学生在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基础上走进文本,做到心中有数。

民族的进步、历史的发展需要伟大的人物,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位为我们的民族做出过伟大贡献的著名科学家——“两弹”元勋、“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邓稼先的突出事迹,一起来感受和学习他的伟大精神。

一、自主学习

[设计意图] 通过明确自主学习的任务,指导学生自主探究文本,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课堂、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

任务一:默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自己不会的字词,给“读读写写”栏目的字词注音,并理解词语的意思。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邓稼先(jià) 元勋(xūn) 无垠(yín) 选聘(pìn) 至死不懈(xi^a) 筹划(ch"iu) ......

宰割(zǎi) 彷徨(páng) 仰慕(yǎng) 鲜为人知(xiǎn) 开拓(tu^i) 难堪(kān) 鞠躬......

尽瘁(cuì) 风悲日曛(xūn) 兽铤亡群(tǐng) ...

2.解释下列词语。

(1)宰割:)比喻侵略、压迫、剥削。

(2)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3)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

(4)鲜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

(5)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无须感到惭愧

(6)锋芒毕露:形容人锐气和才干全都显露出来,多形容人气盛逞强。

(7)家喻户晓: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所共知。

(8)妇孺皆知:妇女、小孩全都知道。指众所周知。

(9)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将士战死于战场。

(10)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已,停止。

任务二:了解作者以及写作背景、文体特点。

【课前搜集相关资料,组内交流,自主了解相关内容。】

1.邓稼先(1924—1986),安徽省怀宁县人,我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

为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做出了重大贡献。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追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杨振宁,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推翻了爱因斯坦的宇称守恒定律,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3.背景介绍: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这位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第一线的科学家,结束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光辉一生。对于邓稼先的逝世,杨振宁教授无限悲痛,为了缅怀好友,作者以中华几千年的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年的民族情结、五十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写下这篇文章。

4.文体介绍: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实用文。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记述自己的生平,一类是记述他人的生平。传记最大的特点就是“实录”。传记可繁可简,一般按时间顺序来记叙。长篇传记要写出当时的时代背景、周围环境等。当然,重点是写人物的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状况。短小的传记(小传),只需写人物的主要生活经历和思想状况,甚至可以选写人物生平中的几件典型事情。

任务三:自主阅读,认真思考。

【快速阅读课文,自主解决如下问题,独立思考与组内互助相结合。】

1.文章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年来的历史?

3.文章既然是写邓稼先,为什么还要写奥本海默?

4.标示出你认为最感人的并能揭示邓稼先精神和人格的句子,用“我们看到了一个 的邓稼先”的句式说话。

〔明确〕

1.本文采取横式结构方式,共分6部分,试着概括每部分的主要意思。

第一部分:在近一百多年来的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背景下推出邓稼先。

第二部分:简介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

第三部分:在同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对比中来写邓稼先,以凸现邓稼先的人品。

第四部分:写作者为民族而自豪,为稼先而骄傲。

第五部分:举例具体叙述邓稼先的奉献精神和巨大贡献,高度赞扬了邓稼先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坚定、执着与勇敢精神。

第六部分:引述作者写给邓稼先夫人的电报、书信中的几段话,总体评价邓稼先。

2.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贡献的科学家,是对祖国、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3.通过对比,表现了邓稼先那种中国学者特有的忠厚朴实、真诚坦白、心胸宽阔的气质,正因为有如此好的品质,才得以团结众多的科学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4.示例:

一个鲜为人知的邓稼先,

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邓稼先,

一个才智超群、意志坚强的邓稼先,

一个身先士卒、甘于奉献的邓稼先,

一个影响了人类历史、树立了民族尊严的邓稼先""

二、人物探究

[设计意图] 此环节对应本堂课的目标4,仍然通过让学生主动阅读发现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了解文中所刻画的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和主动思考的能力。

1.课文写了哪些事例?通过这些事例,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组内讨论交流完成。】

示例:①在美国获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报效祖国。

②1958年受命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并胜利设计了两弹——“两弹”元勋,功勋卓著。

③1985年重病期间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④“文革”初期,说服两派继续工作——没有私心。

⑤1971年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勇敢、公正无私。

⑥一封短短的信——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朴实。

⑦1982年,“我不能走”——执着追求,无私奉献,责任心强。

2.分析人物的描写方法,找出哪些属于正面描写,哪些属于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行动描写:以第三部分为例进行分析。

语言描写:第五部分,“我不能走”,短短一句话,突出了邓稼先真诚坦白的性格特点。 侧面描写:第五部分,“五四”时代的一首歌。意在说明邓稼先是五四精神的继承者和发扬者,向上、求实、勤奋、创新。含蓄、委婉地表达了杨振宁对挚友的敬爱之情,读来耐人寻味。

3.从文中找出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圈出其中的关键词语。【浏览课文,找语句,圈出词语。在此基础上全班讨论交流找出的语句。】

第一部分最后一段;第二部分最后两段;第三部分第九、第十段。

第五部分引用的“五四”时代的歌;第六部分。

三、质疑探究

[设计意图] 此环节主要引导学生养成积极发问,敢于质疑的良好学习习惯。

【学生围绕自读课文时的疑惑,在班内提出疑问,然后教师组织全体学生集中释疑。】 问题预设:

1.全文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明确〕 第一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小引”,等于是个帽子;第六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总结;第二部分简单介绍了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第三部分可以说是对第二部分的补充、延伸和扩展,它是以同奥本海默对比的方式突出地表现了邓稼先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的;第四部分从另一角度,写出邓稼先贡献之大,这一部分也可以说是对第二部分的扩展;第五部分则重点写出了邓稼先的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是《中国男儿歌》中的“男儿”一类的

【篇五】2017部编新,,,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2017新版2017部编版年级语文下册《咕咚》教案

【篇六】2017部编新,,,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人教版2017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精品教学案含答案

人教版2017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精品教学案含答案

第一单元

1.了解本单元的作家作品常识,掌握传记的常识;积累重点字词。 2.朗读课文,体会文章内容。 3.引导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文字、篇章结构、人文内涵进行揣摩、感悟和积累。 4.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5.透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的精神世界,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6.学习严谨巧妙的布局和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对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

1.培养学生自读课文的能力和勾画批注的读书习惯。

2.学习围绕中心选材和裁剪材料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1.体悟名人的心路历程,走进名人的心灵,陶冶情操。

2.学习名人良好的习惯、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崇高品格和奉献精神。

这一单元以名人为写作对象,前三篇写的是邓稼先、闻一多、鲁迅,第四篇文言文《孙权劝学》写的是我国古代名人。这些文章人文内涵丰富,都各有侧重地写出了名人的品格、气质和生活道路,颂扬了他们对人类的贡献。

《邓稼先》是一篇传记文,但又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更不同于写人的记叙文,而是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民族情结、50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语言平实、感情丰富。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一文用夹叙夹议的方法记述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的方面和作为革命家的方面的说和做的事迹,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描述了一幅幅日常生活中的鲁迅先生的画像,在平凡琐事中展现了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非凡精神和气质。同时我们也感受到作者萧红对鲁迅先生崇敬、亲昵、感念的情感。

《孙权劝学》围绕“学”来写,分为“孙权劝学、吕蒙治学、鲁肃叹学”三个部分。通过叙述孙权劝学后吕蒙学有所成的故事,表明读书大有好处的道理,阐明了持之以恒、热爱学习的重要性。

1.引导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文字、篇章结构、人文内涵进行揣摩、感悟和积累。

2.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3.学习透过细节塑造人物的精神世界。

4.学习严谨巧妙的布局和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对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

5.体悟名人的心路历程,走进名人的心灵,陶冶情操。

本单元的这些课文在语言文字、篇章结构、人文内涵方面都值得揣摩学习,名人的良好习惯和治学方法以及他们的崇高品质和奉献精神都值得我们学习。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去把握课文中生动的人物形象,并能有自己的理解、感悟和评价。 《邓稼先》这篇课文涉及的背景资料较多,例如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我国的核武器研制史,邓稼先的生平资料,作者杨振宁的有关情况。了解这些资料,有助于把握课文内容。建议结合“积累拓展”五,指导学生自主搜集、整理、交流课文的有关背景资料,以帮助学生自己对文本背景有所了解。本文语言平实,人物关系单纯,时间推移、地点转换都非常清晰,适合作速读训练。速读后再结合默读和朗读,以进一步把握课文。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是一篇写得十分精粹的散文,感情充沛,语言精警。不妨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本文,以领悟文意,受到熏陶,并体会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本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和剪裁材料的方法,叙述中的抒情、描写和议论,前后文的过渡和照应,都值得学生学习。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的片段在内容上没有严格的逻辑顺序,这是一篇非常情绪化的文章。作者动笔之前对于全篇的布局似乎漫不经心,全无预设。动笔之后,作者心底的感情如喷涌的泉水,飞湍的激流,尽情倾泻挥洒,形诸笔墨而成为艺术结晶。另一个引人注目之处,恰恰是通过女性作者的细心体察,敏锐地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从细微处显示了鲁迅的伟大思想和人格。

《孙权劝学》的教学可以根据本文以对话为主的特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最好能当堂背熟课文。鲁肃、吕蒙的对话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可抓住关键词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理解二人对话的内容,并体会这段话的情味。还可以将本文与《伤仲永》一文作比较阅读,以更好地理解本文的主旨。

第1课 邓稼先

1.易错字

邓稼先(jià) 元勋(xūn) 无垠(yín) 选聘(pìn) 至死不懈(xi^a) 筹划(ch"iu) 宰割.......(zǎi) 彷徨(páng) 仰慕(yǎng) 鲜为人知(xiǎn) 难堪(kān) 鞠躬尽瘁(cuì) 风悲日.....

曛(xūn) 兽铤亡群(tǐng) ..2.多音字

3.形近字

宰割:比喻侵略、压迫、剥削。

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

鲜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

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无须感到惭愧。

锋芒毕露:形容人锐气和才干全都显露出来。多形容人气盛逞强。

家喻户晓: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所共知。

妇孺皆知

:妇女、小孩全都知道。指众所周知。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将士战死于战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已,停止。

杨振宁,出生于安徽省怀宁,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教授,20世纪物理学大师,对物理学的贡献包括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因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文题解说】

以人名为题目,郑重简洁,既表明是一篇人物传记,又点明文章记叙、颂扬的人物。

【创作背景】

1993年7月29日,邓稼先逝世七周年,杨振宁教授写了这篇文章作为纪念。这是一位科学家写的科学家评传。作者和邓稼先是中学同学、大学同学,在美留学期间又是同学。他自己说是“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此文珍贵之处是杨先生从科技发展史的高度,将同他有长期交往、所知甚深的中国、美国两位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作了比较评述,既高且深,又亲切可读。

本文将邓稼先的生平、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进行描写、评价,突出了他对民族的贡献,高度赞扬了他深沉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邓稼先》是一篇传记文,但又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更不同于写人的记叙文,而是以中华几千年的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的民族情结、50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2017部编新,,,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