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一年级语文端午粽教学案例 一年级语文端午粽教案

小学作文 zuowen 4浏览

【 – 小学作文】

【篇一】一年级语文端午粽教学案例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端午粽》教学设计

10.端午粽

1

2

3

4

【篇二】一年级语文端午粽教学案例

(公开课设计)一年级语文下第10课端午粽公开课优秀教案与反思

一年级语文下第10课端午粽公开课优秀教案与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本文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习生字,做字卡。(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多媒体课件播放视频,展示端午节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

(1)师生共同欣赏视频,感受端午节的节日气氛。

(2)导问:说一说在端午节这个中国的传统节日里,人们都会做什么。

预设1:我们家人会煮美味香甜的粽子吃。

预设2:我们家人会起早去山上采艾蒿叶、挂香囊。

预设3:还有一些地方举办端午节赛龙舟活动……

(3)教师追问:端午节,家家户户都有包粽子的习俗。孩子们,你们喜欢吃粽子吗?和大家说一说,你都吃过哪些味道的粽子?

预设:水果粽、豆沙粽、红枣粽、肉粽……

2.走入情境,揭示课题。

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种粽子,想必同学们一定都很喜欢吃粽子,这节课我们就走进《端午粽》,来共同品味一下课文中的粽子是什么味道的。

设计意图:端午粽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上课伊始,创设浓厚的节日气氛,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体验中出发,谈一谈自己对端午粽的了解,贴近生活实际的导入法,更能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词

1.自由朗读课文。

(1)教师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2)学生按照要求自由朗读,教师巡视学情,及时纠正字音。

2.学生认读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2)借助拼音,反复拼读圈画的生字;认识新偏旁“立”“米”。

(3)同桌相互检查,当小老师纠正对方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并说说自己是怎么记忆这些生字的。一年级语文端午粽教学案例

3. 教师指导学生认读生词。

(1)游戏环节:我是读词王。

(2)多媒体课件出示生词:端午节、粽子、总是、糯米、中间、十分、鲜肉、带回去、知道、据说、纪念。

(3)以小组为单位,抢读生词,读正确的小组得到词卡,并且领读,得到词卡最多的小组获胜。

(4)齐读课文,注意生词在课文中的读音。

设计意图: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最喜欢的学习方式就是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本环节通过初读课文,感受课文大意,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通顺每一句话,增强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设计游戏环节,巧妙地将学生带到主动学习的氛围中,培养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汉字的积极性。

三、再读课文,练习书写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2.指名学生逐段汇报朗读,把句子读通顺。

3.教师指导学生多种方法朗读。

(1)课件出示朗读要求。

①说一说课文共由几个自然段组成。

【篇三】一年级语文端午粽教学案例

2017部编本一年级语文下 端午粽 教案

10 端午粽

教学目标

1.会认读本课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好长句子。

3.知道端午节的由来,理解文中含义。

4.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热爱。

教学重点一年级语文端午粽教学案例

会认读本课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教学难点

知道端午节的由来,理解文中含义,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热爱。 教学准备

课件 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孩子们,你们喜欢吃粽子吗?为什么?那你知道怎么包粽子吗?今天咱们就跟着作者到外婆家去看看,怎么包粽子。

2.板书课题,提出问题。

(1)端午是什么时候?

(2)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

(3)带着疑问读读课文。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借助拼音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3.同桌互读,讨论问题。

4.小组派出代表,回答问题。

三、学习生字

1.出示本课生字,学生认读。

2.在课文中圈出本课生字。

3.争当小老师领读生字。

4.同桌互读,检查。

5.给生字组词。

6.识记生字。

(1)加一加。(2)减一减。(3)比一比。

7.游戏巩固生字。

四、指导书写

1.观察字形。

2.指导书写。

真 字最后一横要长。豆 的第一横要短

3.描红,书写。

4.作业展示,评一评。

五、总结

你今天有哪些收获?

作 业 设 计

1.把《端午粽》读给爸爸妈妈听。

2.把端午节的由来讲给家人听。

板 书 设 计

10.端午粽

端午 粽子 节日 中间 总是

带回去 知道 据说 怀念 糯米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游戏复习词语(摘苹果)。

2.同桌互读课文,检查。

二、美文赏析

1.学习第一自然段,选学生读。

2.赏析“盼着”。

3.用“盼着”说一句话,体会“外婆盼着我们回家的心情”。

4.学习第2,3自然段,选学生读。

5.粽子是怎么做成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6.用“一......就......”说一句话。

7.外婆做了哪些花样的粽子?为什么吃了之后还要带回家去,分给邻居?(体会分享的快乐)

8.再读2,3自然段,体会文中流露出的快乐与怀念之情。

9.学习第4自然段,激发对传统节日的热爱。

三、指导朗读。

长句子的断句。学习儿歌:遇到长句不要慌。逗号换口气,句号停一停。一年级语文端午粽教学案例

四、课文小结。

这节课有哪些收获?一年级语文端午粽教学案例

作 业 设 计

1.你喜欢过那个节日,为什么?写一写 。

板 书 设 计

10.端午粽

青青的箬叶 白白的糯米

粽子

各式各样 花样多

热爱 思念

【篇四】一年级语文端午粽教学案例

10《端午粽》教学设计

10 《端午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读好课文中的长句子,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 认识“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13个生字,正确美观

地书写“午、节、叶、米、真、分、豆”7个汉字。

3、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粽子的制作方法,并让学生初步感受祖国的传统节日文化。

4、 积累课文中表示颜色的叠词,提高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积累表示颜色的叠词短语,提高对词语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认识本课生字,正确美观地书写7个汉字。

3、 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祖国的传统节日文化。

教学过程

一、出示实物—粽子,谈话导入

1、 师出示一个粽子,问学生:这是什么?我们一般什么时候吃它?

2、 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导入:看来同学们对我们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以及端午节的美食粽子

很了解,我们就让他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粽子的课文—《端午粽》。教师相机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1、 师播放课文录音,生认真倾听。

2、 生借助汉语拼音自主朗读课文,圈画出生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 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1) 明确这篇课文共有4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和第4自然段是一句话,第2自然段和

第3自然段分别有三句话。

(2) 指名学生朗读第1自然段,出示词语卡片:端午节、总会、粽子,指名学生认读并

相机正音,强调:“端”是三拼音节,“总”和“粽”都是后鼻音,并指导学生用“一到""总会""”练习说话。

(3) 指名学生朗读第2自然段,出示词语卡片:糯米、中间、粽叶、真是,指名学生认

读,根据学生认读情况强调,“中间”的“间”要读一声,不能读成了四声,“真”是前鼻音,“是”是翘舌音。

(4) 指名学生朗读第3自然段,出示词语卡片:十分、红豆、鲜肉、带回,指名学生认

读,根据学生认读情况强调,“十”是翘舌音,“鲜”的读音是“xiān”,而不是“xuān”。

(5) 指名学生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出示词语卡片:知道、据说、纪念,指名学生认读

情况强调,“知”是翘舌音,“念”的声母是鼻音而不是边音。

4、 学生再次练习朗读全篇课文,争取读得正确又流利。

5、 巩固识字。

(1) 师随机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多名学生认读,并根据认读情况再次指正。

(2) 独立出示本课中的13个生字,打乱顺序指名学生认读,开火车读等。

(3) 鼓励学生认真观察,并交流是如何记住这些生字的。在此过程中,师引导学生采用

形近字比较法、熟字加偏旁、熟字加熟字、在生活中认字等方法加强生字的记忆,

提高学生归类识字的能力。

三、再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 学生再次轻声朗读课文。师提出读书要求:读完每个自然段后,想一想这一段的主要意

思。

2、 指名学生朗读第1自然段,交流读书收获:吃粽子的时间。

3、 指名学生朗读第2自然段,交流读书收获:粽子的构造及味道。

4、 指名学生朗读第3自然段,交流读书收获:粽子的种类。

5、 指名学生朗读第4自然段,交流读书收获:吃粽子的来历。

6、 全班齐读课文。

四、指导生字书写

1、 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午、节、叶、米、真、分、豆。

2、 指名学生认读、口头组词,加强对字义的理解。

3、 学生自主观察汉字,交流自己的识字方法和书写要领,在此过程中,师在给予鼓励肯定

的同时适当指导:“真”字的中间是三横,要写紧凑一点;“午”字的一竖上面不能出头。

4、 师范写、指导,学生观察、书空。

5、 学生自主书写生字,师深入到学生中间巡视指导,强调良好的书写习惯。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指导作者每逢端午节都要到外婆家吃粽子。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看看外婆都包了什么样的粽子。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 读好文中的长句子,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粽子的构造,并初步感受祖国的传统节日文化。

3、 积累课文中表示颜色的叠词,提高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 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学生认读。

2、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每逢端午节,我们会到外婆家吃粽子。

3、 师创设情境:既然香香的粽子这么好吃,那我们就再一次走进课文去“尝尝”吧!

二、理解课文内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1、 学习第1自然段。

(1) 学生自由朗读第1自然段,读完以后想想:你从这一自然段中的“总会”和“盼着”

两个词体会到了什么?

(2) 指名学生交流,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师适当讲解;从“总会”中可以看出粽子是端

午节不可或缺的事物,“盼着”这个词则体现了外婆期望在传统节日中与亲人团聚。

(3) 指导朗读:第1自然段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句话,但表现出了外婆对亲人团聚的期盼,

因此要在朗读中把这种感情读出来。

(4) 全班齐读第1自然段,注意读出感情。

2、 学习第2自然段。

(1) 指名学生朗读第2自然段,读完后想一想: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分别从哪几个方

面来描写粽子的?

(2) 指名学生交流,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师适当讲解:第2自然段的三句话分别从眼睛

看外形、鼻子闻味道、嘴巴尝口感这三个方面来描写粽子的。同学们在描述一种食物的时候也可以按照这种顺序来进行。

(3) 指导学生读好这三句话:

① 读第一句话时要抓住“青青”“白白”和“红红”这三个词。教师可相机出示粽子的图

片。

② 读第二句话时,要抓住“一""就""”这个关联词语,以及“掀”和“飘”这两个动

词,读出句子的连贯性。

③ 读第三句话时,要读好“剥”和“咬”这两个动词以及“又黏又甜”这个词,体会ABAC

一年级语文端午粽教学案例

式的词对粽子美味的准确表达。

(4) 全班齐读第2自然段。

3、 学习第3自然段。

(1) 学生自由读第3自然段,读后想一想:文中讲了几种粽子?

(2) 文中讲了三种粽子,叙述时作者用了这样一组关联词语:“除了""还有""”,你

也来用这个关联词语讲一句话吧。学生自由练习后,举手发言,师生共同点评。

(3) 指导学生读好这一自然段中的最后一个长句子,师提示学生在逗号处适当停顿。

4、 学习第4自然段。

(1) 师过渡:同学们都知道了端午节我们要吃粽子,可大家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吃粽子吗?

请你们从第4自然段中找找答案吧。

(2) 学生自读第4自然段。

(3) 指名学生读最后一段,然后教师出示屈原的图片和资料,跟学生说屈原投江的故事。

三、积累短语,练习提升

1、 师过渡:这篇课文用了很多表示颜色的叠词来描写粽子,请同学们在课文中画出来后读

一读: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

2、 师质疑:如果我们把“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这些词语去掉,同学们呢发现呼有什

么不同?

3、 指名学生交流,根据学生的交流师适当明确:这些叠词既准确地描述出了箬竹叶、糯米

和枣子的颜色,读起来还郎朗上口,非常富有音乐节奏。

4、 同学们,你能用这样的叠词来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吗?学生小组交流后,师指名回答。

5、 拓展练习

( )的草地

( )的天空

( )的稻子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学习了这节课,我们知道了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还用“文字”感受了粽子的色、香、味。课后,同学们还可以看看在其他的节日里,我们还经常吃哪些传统食物,并和你的小伙伴一起交流交流吧。

板书设计

10 端午粽

纪念屈原

端午节 吃粽子

【篇五】一年级语文端午粽教学案例

(公开课设计)一年级语文下第10课端午粽课堂教学实录

一年级语文下第10课端午粽课堂教学实录(部编本新人教版) (教学重点)

师:在了解课文内容后,请同学们结合课文说一说外婆包的端午粽是什么样子的。

生1: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生2:学生一边读课文,教师一边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粽子的图片。

师:说一说课文中描写端午粽的外形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的。(A.从外往里 B.从里往外) 生:课文中描写端午粽是按照从外往里的顺序描写的。

师:如果我们要按照从里往外的顺序该怎么说呢?

生:粽子的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枣的外面裹着白白的糯米,最外面是青青的箬竹叶。

师:我们描绘事物的时候,可以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说。

师:多媒体课件出示西瓜的图片。

生1:我是按照从外往里的顺序来描绘的。西瓜的外面是带有波纹图案的绿绿的皮,里面是红红的瓜肉,还有一颗颗黑色的籽镶嵌在中间。

生2:我是按照从里往外的顺序来说的。西瓜的里面是甜美多汁的肉,肉中夹杂着一颗颗黑色的籽;西瓜外面是一件绿衣裳。

师:同学们能够按照一定的顺序描绘事物,将事物描绘得更加形象、生动,拓展了读者的想象空间。

赏析:本课对端午粽外形的描写是课文中的重点片段,描写端午粽外形的句子内容比较长,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准确、读流利,读懂句子内容,还要更深入地挖掘不同的描写方法,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运用已有的知识拓展延伸,用同样的表现方式和手段来进行仿句练习。

【篇六】一年级语文端午粽教学案例

(省公开课设计)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第10课端午粽课堂教学实录

一年级语文下第10课端午粽课堂教学实录

品味课文内容,初步接触按照一定顺序描绘事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师:在了解课文内容后,请同学们结合课文说一说外婆包的端午粽是什么样子的。 生1: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生2:学生一边读课文,教师一边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粽子的图片。

师:说一说课文中描写端午粽的外形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的。(A.从外往里 B.从里往外) 生:课文中描写端午粽是按照从外往里的顺序描写的。

师:如果我们要按照从里往外的顺序该怎么说呢?

生:粽子的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枣的外面裹着白白的糯米,最外面是青青的箬竹叶。

师:我们描绘事物的时候,可以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说。

师:多媒体课件出示西瓜的图片。

生1:我是按照从外往里的顺序来描绘的。西瓜的外面是带有波纹图案的绿绿的皮,里面是红红的瓜肉,还有一颗颗黑色的籽镶嵌在中间。

生2:我是按照从里往外的顺序来说的。西瓜的里面是甜美多汁的肉,肉中夹杂着一颗颗黑色的籽;西瓜外面是一件绿衣裳。

师:同学们能够按照一定的顺序描绘事物,将事物描绘得更加形象、生动,拓展了读者的想象空间。

赏析:本课对端午粽外形的描写是课文中的重点片段,描写端午粽外形的句子内容比较长,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准确、读流利,读懂句子内容,还要更深入地挖掘不同的描写方法,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运用已有的知识拓展延伸,用同样的表现方式和手段来进行仿句练习。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一年级语文端午粽教学案例 一年级语文端午粽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