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七年级下册古诗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古诗

小学作文 zuowen 2浏览

【 – 小学作文】

【篇一】七年级下册古诗

七年级下册古诗赏析

山中杂诗

诗歌描写的是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云彩从窗里飘出来。此幽居荡尽了人间的尘滓,随意而传神地表达了诗人惬意闲适的心情。全诗不过短短四句,一句一景,然句句不离“山中”的主题。烟岚弥漫着山谷,在山峰间飘来荡去,这正是幽静深邃的山中所常见的现象。落日西沉,只能在竹林的间隙中窥见其脉脉的斜晖,由此可见竹林的茂密青葱,山间的幽趣在首两句中已曲曲传出。屋檐上的飞鸟来来往往,白云穿窗而过,都说明诗人所居之处地势非常高,而且在茂林修竹之中。

这四句中虽句句是景,却时时有人在其中,如前两句中的“见”和“窥”,都说明在景的背后分明有人,所写之景只是人所见之景,并不是纯客观的描绘。至于三四句中的“檐上”和“窗里”就更明白地透出人的存在。而且在写景中已暗示了诗人的山居之乐,他的恬淡超然的心境也于此可见。

全诗体现了山居的清静超脱,远离尘嚣。 表达了诗人安贫乐道的思想,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1.“山际、来烟、竹中、落日、鸟飞、云出”,你认为诗人他倾向于一种怎样的生存境界(心情)? 答:环境清幽,闲适恬淡的心情。

2.“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展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

答:鸟飞檐上,云出窗里,在动和静的变化中写出了轻快飘逸的生活情趣。 3.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本诗所展现的画面。

答:山峰上缭绕着阵阵的岚气云烟,竹林的缝隙里洒落下夕阳的余晖。鸟儿欢快地在屋檐上飞来飞去,白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4.请结合具体的景物描写说说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这首诗写了四处场景:山际来烟、竹中落日、鸟飞向檐、云出窗里,生动描绘了山居环境的幽静,表现了作者闲适的心情。

5.“竹中窥落日”中的“窥”字可否改为“望”字?谈谈你的看法。

答:不能。因为“窥”是从缝隙中看的意思,表现出竹林幽深茂密,意境清幽;“望”则是向远处看的意思,境界开阔疏朗,与诗歌整体意境不合。所以不能改。 6.诗中说明怎样一个道理?

答:拥有独到的观察角度,就会欣赏到与众不同的景物。

竹里馆

(1)诗歌后两句写出了怎样的景象?(2分)

(2)全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2分)

(3)请你发挥想象和联想,描绘该诗所展示的画面。 【参考答案】 (1)(2分)写出了夜深人寂、明月相伴的景象。 (2)(2分)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或悠然自得、自在)的心境。 (3)提示该诗写诗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 二:

(1)诗中“幽篁”“长啸”是什么意思?请选择其中一个回答。(2分) 答:幽篁指的是清幽的竹林

(2)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答:诗中描述了诗人在幽深的竹林中享受着安宁与自在的生活,时而独坐冥想,时而弹弹琴,时而长啸,无人来扰,到了夜晚,自有明月相伴,展现出如诗如画的美景,表现了诗人淡泊的生活态度高雅的生活情趣。

3、“幽”“树林”中的“幽”深“渲染了怎样的境界?

答:“幽“深”等字的运用,渲染了一种幽静、雅致的境界。

4、 诗人独自在竹林里做了哪些事情?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性情? 答: 独坐、弹琴、长啸。 高雅闲适、超凡脱俗的性情。 5、 这首诗借助景物描写,传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 :宁静、淡泊的心情。

这首诗是《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十七首,是诗人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作品以简朴清丽的诗句描写山林幽居的情趣,表现的是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是诗人追求宁静、淡泊、脱俗的生活态度的绝佳表述。

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便是进一步渲染那种孤寂的情绪和气氛的。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诗人一个人静坐于幽深茂密的竹林里抚琴弄弦,显然是情有不足,不然怎么会又打起口哨来呢?这是诗人情致绝佳的抒发,颇有魏晋名士竹林七贤的品味与格调。本人前面在赏析《阮籍<咏怀·其一>赏析》“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时曾有过“夜半更深,却辗转反侧,难以成眠,无奈之下,索性起来弹琴”的句子,在《咏怀·其一》中诗人阮籍表达的是 “内心深处极为复杂的感受”, 在这一点上,王维与之是截然不同的,诗人王维“独坐幽篁”,流露的是一种孤寂情怀,追求是一种宁静、淡泊与超凡脱俗的生活态度。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在茂密幽深的竹林里,外界看不见人,也很难听到琴声,没有人知道诗人此时在竹林里干什么,只有皎洁的明月知道他此时的所作所为,理解他此时的心情,因而才“来相照”。本人前面在赏析《阮籍<咏怀·其一>赏析》“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时曾作过如下阐释:“薄帏上的清冷月光,撩动衣襟的徐徐清风,月色之下,清风之中,独自弹琴,内心苦闷无人可诉。所见气氛肃杀,寒气森森;所感孤独凄冷,落寞至极。”作为夜中弹琴的阮籍,作品“抒写的是找不到人生出路的孤独、落寞、忧愁和不安”,而“独坐幽篁”“弹琴”“长啸”的王维,虽然内心深处也同样有一种孤独与寂寞的情结,但王维本篇所表现出来的则是心境平和,不问世俗,比起阮

诗《咏怀·其一》的意境,本篇则要宁静安详很多,悠然淡泊很多。

在写作艺术手法上,作品以简朴的词句营造了一个令人神往的充满想象的意境。幽深茂密的“幽篁里”,“独坐”着以为“弹琴”、“长啸”的老者,无人知晓它的存在,只有明月相伴,意境是何等的清新淡泊,何等的宁静悠然。特别是结束句“明月来相照”,诗人赋予了明月以人的思想意识和人的丰富情感,对于诗人和他的琴声来说,那竹林梢头挂着的一轮明月仿佛就是陪伴着他的知己,是他琴声的欣赏者。

峨眉山月歌

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而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真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见,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王麟洲语),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读起来也就觉不着痕迹,妙入化工。

(1) 这首诗构思精巧,历来为人称道。其精巧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

连用五个地名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

(2) 第二句诗用“入”、“流”两个动词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

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春夜洛城闻笛

【赏析】此诗①②句描写美妙动听的音乐声,但不是为写音乐的美妙,更不为赞美吹笛者的演技的高超,这与李贺诗《李凭箜篌引 》以及白居易《琵琶行》不同。它是为下文诗人静听笛声,听到“折柳”勾起许多游子的思乡之情伏笔铺垫。第二句,采用夸张手法,极力渲染笛声的悠扬、美妙动听。③④句“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直抒听到“折柳”曲后的思乡之情。 “飞”和“暗”用得好,说说它在文中的表达效果是什么?

答:①“飞”字写出出乎听众的意料,使无形的声音形象化。②“暗”,写出吹笛人吹笛是毫不经意地吹。

第二句和第四的艺术手法分别是什么?它们的表达效果又是什么?

答:①第二句的艺术手法是夸张。它的表达效果是:极力渲染夜的静谧、笛声的悠扬动听。 ②第四句的艺术手法是反问。它的表达效果是:加强思乡的感情,有一唱三叹的美学效果。 1.前人评价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①它的寓意是惜别怀远的象征。②我同意关键之说。只有理解折柳的象征意义才能理解此诗的主题。“柳”在风力的吹动下有循环往复、依恋不舍的姿态,这姿态就象依恋不舍的离人分别时的情态,所以在古典诗歌中,柳,作为写作对象,常用来作为惜别怀远的象征。如《诗经》里有“惜我往矣,扬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纷纷”。柳永《雨钤霖》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因而,“折柳”曲有惜别怀远的寓意。

(或者我不同意关键之说,因为即便不知道“折柳”的寓意,但最后一句直接表达诗人惜别怀远的思想感情很明确。)

2.此诗写得感人,说说它的感人之处。答:本诗没有详写笛声,而是写由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结句“何人”一词,说明爱国思乡人人皆有,爱国思乡之情是崇高的,因而千百年来这首诗感人肺腑。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有同学在赏析这首诗歌时将第三句理解为"立刻就会相见了,用不着再写信了"。 ①你觉得这种理解正确吗?为什么?(2分) 答:

②从诗歌赏析的角度看,那位同学的理解跟整首诗还有哪些方面不相符?(3分) 答案:

①答:不正确。这种理解,把"马上"本来的意思是"骑着马在路上"(或"骑在马上")错误地理解为表示"立刻"的时间副词"马上"。把表示"没有"的"无"理解为表示"用不着"的"毋"。此诗后两句的意思是骑着马走在路上突然遇见了入京使者,身边没有纸和笔可以写信,于是就托入京使者带话给自己在京城的家人告诉他们诗人是平安的。

②答:①这样的理解改变了诗歌表现的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②这样的理解不符合题意,"逢"的是入京使,而不是与家人相见。

③这样的理解与诗歌前两句描写的伤心情感不合,既然马上就要与家人见面了,还伤心什么呢?

【篇二】七年级下册古诗

部编本七年级下册古诗赏析阅读练习和答案

部编版七下课内课外古诗赏析(全)

竹里馆 唐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

2、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能体现使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一些?

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和愉悦的心情。 独坐、弹琴、长啸

3、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表现出来的画面。

月夜,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高声呼啸。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林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一、【译文】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译:月夜,我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一会儿弹弹琴,一会儿吹吹口哨。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译: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却有明月陪伴,殷勤来相照。

二、【赏析】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三、【考试链接】

1、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诗人的活动的两句是: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2、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情景的两句: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春夜洛城闻笛 唐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更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2、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试赏析“暗”和“散”的表达效果。 “暗”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

3、“折柳”的寓意是什么?历代评论家说“折柳”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试加以说明。

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4、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它表达了诗人听到《折柳曲》后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5、触发诗人故园之恋的句子是此夜曲中闻折柳。简单作一下分析。

古人离别常折柳枝相赠,表依依不舍之意。《折柳》既实指曲名,又代表一种风俗,一种情绪,《折杨柳》这支汉乐府古曲抒发的也正是旅人伤别之情。诗人借笛中吹奏的《折杨柳》曲,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6、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 “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

无限的隐忧;“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一、【译文】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译: 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七年级下册古诗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译: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有谁不会勾起思乡之情呢?

二、【赏析】

1.”闻”。这首诗当是开元二十三年(735)李白游洛阳时所作。全篇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前三句描写、叙事,末句抒发思乡之情。这一切皆由“折柳”一词关联起来,而这首诗的“诗眼”是“闻折柳”。

2.诗歌表达了诗人对故乡亲友的思念和当年与友人分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折柳曲让诗人不由得想起曾经与亲友在春风中折柳赠别的情景,猛然触动了诗人孤独伤感的情绪。)由于“柳”、“留”谐音,古诗中的“柳”暗含希望对方留下来之意。《诗经》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句子。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 三、【考试链接】

2、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点明远游路线,抒发依依惜别情思的两句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3、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形容笛声悠扬、深远、飘忽不定情状的两句是: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4、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家乡的依恋和思念之情的两句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逢入京使 唐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2、描绘“故园东望路漫漫”所展现的画面。

这句诗是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自己的家园,“ 东望 ”点明家园的位臵,也说明自己在走马西行 。“路漫漫”三字,说明离家之远。诗人辞家远征,回首望故乡,自觉长路漫漫,平沙莽莽,离家已越来越远 。“漫漫”二字,给人以茫茫然的感觉。

3、“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 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又无可寄托,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

4、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

5、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

不矛盾。“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这“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一、【译文】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译:回头东望故园千里,路途遥远迷漫;满面龙钟两袖淋漓,涕泪依然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译:途中与君马上邂逅,修书却无纸笔;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二、【赏析】

诗写游客邂逅京使,托他捎带口信回家的情境。诗来自生活,反映生活,信手写去,不事雕琢,亲切不味,真挚感人。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是生活中常见之事,一经艺术提炼概括,多么典雅感人,富有生气! 三、【考试链接】

1、 岑参《逢入京使》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家乡、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的两句是: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2、 岑参《逢入京使》一诗中,写诗人由于行者匆匆,只好用捎口信方式表达怀亲之情的两句是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晚春 唐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韩愈的晚春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找出几个表达拟人的关键词语进行赏析。 答:知春:赏析中应突出其消息灵通的特点。斗芳菲:赏析韩愈的晚春时应突出其互相比赛的特点。惟解:只知道。赏析中应突出其诚实可爱的特点。

(2)《晚春》是韩愈诗中颇富情趣的小品,人们对诗意的理解诸说不一。请对第三、四句中“杨花榆荚”的形象做分析,谈谈你的看法。

A、劝勉说:劝人珍惜光阴,抓紧时间多读书,以免像“杨花榆荚”那样白首无成。

B、揶揄说:故意嘲弄“杨花榆荚”没有红紫美艳的花,一如人之无才华,写不出有文采的篇章。

C、怜惜说:“杨花榆荚”也是花。虽无大红大紫,亦有其可称道之处。

D、哲理说:诗有寓意。韩愈为“文起八代之衰”的宗师,他欣赏“杨花榆荚”的勇气,刻意在诗中描画出一个“杨花榆荚”的形象,以鼓励“无才思”者应有不甘落后,敢于创造的精神。“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门弄斧之讥,避短用长,争鸣争放,为“晚春”添色,岂不是诗人所鼓励的么?

20-1登幽州台歌 唐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评析】

1.这首诗是诗人登幽州台有感于燕昭王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史事而作。诗中,作者通过抚今追昔的感慨,深刻表达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或者渴望知遇、实现雄伟抱负的强烈愿望)的思想感情。同时由于它是在平定契丹叛乱时所写,其中肯定也包含的希望平定叛乱、巩固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感。

2.“古人”、“来者”指的是像燕昭王那样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君。独字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凄凉的心境。整首诗通过采用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具有苍凉悲壮的感情基调。

1、诗人登上幽州台,看到无穷无尽的天地,先想到古人,再想到来者,不禁怆然涕下。

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人”“者”是指什么人?

任人唯贤的人。

3、“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一句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诗人不被理解赏识的孤独和对封建统治者不能重用贤才的不满,抒发了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哀。

4、赏析诗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两句诗从时间角度写出来时间之悠久绵长,表现了了主人公的孤独,又表述了对古代那些礼贤下士的明君的崇敬之意。缅怀古人的同时,写尽了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为下文抒发悲怆的心情作铺垫。

5、“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有两个“不见”,它们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两个“不见”都表达了作者感叹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凉心境。“不见”的

“古人”和“来者”,都是指像燕昭王那样礼贤下士、重用人才的明君和贤臣。这两句缅怀古人,感慨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

不同点:前一个“不见”是感怀历史,后一个“不见”是对将来提出希望,悲怆之情递进,由古及今。

6、“独怆然而涕下”属于何种描写?写出了什么?“独”有什么作用?

神态描写。形象逼真地描写了诗人热泪飞洒的情态和悲愤;渲染了诗人心中不可名状的孤独和悲愤。

7、作者在高处观景,为何会“怆然”呢?

是因为作者内心的悲哀与苦闷。

8、诗人选择登“幽州台”而歌,有何深意?

幽州台:即蓟北楼、燕台,为战国时燕昭王所建,原名黄金台,是燕昭王招贤纳才之地。这就暗示:诗人登临的是燕昭王招贤纳才之地,如今昭王不在,贤才无举。

9、《登幽州台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孤独地站在幽州台上,仰首责问苍天,大地茫茫,空阔寂寥,没有一个知音,内心满怀悲愤。

10、《登幽州台歌》中直抒胸臆的诗句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1、《登幽州台歌》中表达陈子昂怀才不遇的诗句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12、《登幽州台歌》中抒发诗人独立于悠悠天地间,孤独寂寞之情的诗句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3、《黄鹤楼》中“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两句传达出诗人登楼时内心的孤寂,与《登幽州台歌》中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20-2望岳 唐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本诗的作者是唐代伟大的“诗圣”杜甫 。

2.分析本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通过描写泰山的神奇秀丽,表达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以及青年时期的豪情和远大抱负。

3.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的景物,请简要分析“钟”“割”字好在何处。

①“钟”是“聚集”意思,大自然将神奇秀丽集中于泰山,运用拟人,将大自然写的有情,生动形象的写出大自然的神奇秀丽,抒发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②“割”是“分开”的意思,写出了泰山将山南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隐天蔽日的奇险,抒发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试分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雄心和气概?并品析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实现自己远大抱负的雄心壮志。

人生哲理:人生如登山,只有不畏艰难险阻,奋力登上“绝顶”,才能享受“一览众山小”的胜利的喜悦。

5.描绘画面“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一面明亮,一面昏暗,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

[评析]:该诗描写了泰山的高大壮美。颔联:用夸张手法突出形容泰山的高,因太高,以至于阳光不能同时照到它的两面,形成一面如同清晨,一面如同傍晚的奇观。尾联:诗的字面意思是(某一天)"我"定要登上泰山,到上面俯视群山,群山就显得渺小了。表现了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这也是想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必备心理条件,所以该诗影响深远,至今

还被人们广泛引用以勉励自己——人生如登山,只有不畏艰难险阻,奋力登上“绝顶”,才能享受“一览众山小”的胜利的喜悦。 (1)齐鲁青未了一句写出了初望泰山时兴奋、惊叹仰慕之情;一个“割”字,炼得极好,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2)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之意愿,道出诗人的雄心和气概的一个名句是: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1、“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巍峨(高大)的特点。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的人生哲理是什么?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站得高,看得远;只有登上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只有努力战胜困难,才能享受成功后的自豪与喜悦(答出一点即可,从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也可);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3、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钟”字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情感,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得神奇秀丽,从而表现泰山的神奇秀丽景象。

4、“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高大;“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决眦入归鸟”一句蕴藏了诗人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5、“阴阳割昏晓”中的“割”字使用精当,请简要赏析。

形象地表现出泰山高耸陡峭的特点,像一把利剑把世界分割成明暗两部分,用字极富神韵。

20-3登飞来峰 北宋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评析】第一句用夸张手法突出塔高的气势。塔高千寻又立在峰顶,才能站在塔顶看日出。也才不怕“浮云遮挡观日的目光”。其中包含:“要想头脑清楚目光远大,就要“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

【练习】

1.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

2.诗人善于把抽象的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只要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3.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1、这首诗中正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飞来山上千寻塔;侧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闻说鸡鸣见日升。

2、这首诗处处写景,又另有所指,如“浮云”既是实写眼前景,又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诗中的“最高层”,字面是指 千寻塔的最高层,实则指 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4、说说“不畏泘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一句所蕴涵的哲理。

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七年级下册古诗

5、诗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不畏泘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6、这首诗中,“泘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

【篇三】七年级下册古诗

上海七年级下古诗文整理

背诵七年级下古诗词

每周一诗【第一单元】

春寒七年级下册古诗

【宋】陈与义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宿甘露寺僧舍

曾公亮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壑 [hè]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每周一诗【第二单元】

偶 题

【宋】 朱熹

门外青山翠紫堆,幅巾终日面崔嵬。 嵬 [wéi]

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来。七年级下册古诗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擎 [qíng]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第三单元文言文两篇

陋室铭

【唐】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爱莲说

【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每周一诗【第三单元】

春晚二首(其一)

【宋】 王令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浪淘沙

【唐】刘禹锡

七年级下册古诗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漉 [lù]

每周一诗【第四单元】

至节即事

【元】马臻

天街晓色瑞烟浓, 名纸相传尽贺冬。

绣幕家家浑不卷, 呼卢笑语自从容。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每周一诗【第五单元】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七年级下册古诗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1

鲁山山行

【宋】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 ,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课内诗词 【第六单元】

江城子 密州出猎

【宋】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浣溪沙 苏轼(其一)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蝶恋花 【宋】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浣溪沙 【宋】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采桑子 【宋】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 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卜算子 【宋】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如梦令 【宋】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每周一诗【第六单元】

望江南 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梦江南 皇甫松

兰烬落,屏上暗红蕉。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萧萧,人语驿边桥。

每周一诗【第七单元】

咏怀古迹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题乌江亭 【唐】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七年级下册古诗

每周一诗【第八单元】

题都城南庄

【唐】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蝶恋花 【宋】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2 缫 [sāo]

【篇四】七年级下册古诗

七年级上下册古诗大全

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下册

【篇五】七年级下册古诗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外背诵古诗篇目

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外背诵古诗篇目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注释】选自《王右丞集笺注》(中华书局1985年版)卷十三。这是《辋川集》20首中的第17首。竹里馆,辋川别墅的胜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

⑴幽篁(huáng):幽是深的意思,篁是竹林。 幽深的竹林。 ⑵啸(xiào):长声呼啸。魏晋名士称吹口哨为啸。 ⑶深林:指“幽篁”。 ⑷相照:与“独坐”对应。

【译文】月夜,独坐在幽深的竹林里;时而弹弹琴,时而吹吹口哨。 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独坐幽篁,无人陪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注释】(1)洛城:洛阳(现在河南洛阳)。 (2)玉笛:精美的笛。 (3)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4)春风:另一版本作“东风”。 (5)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四:“《乐府杂录》云:‘笛者,羌乐也。古典有《折杨柳》、《落梅花》。故谪仙《春夜洛城闻笛》’杜少陵《吹笛》诗:‘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王之涣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皆言《折杨柳》曲也。”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

(6)故园:指故乡,家乡。

【译文】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 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 有谁的思乡之情不会油然而生呢?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注释】(1)故园:指长安,作者在长安有别墅。(2)龙钟:这里是沾湿的意思。(3)凭:托。

【译文】回头东望故园千里,路途遥远迷漫;满面龙钟两袖淋漓,涕泪依然不干。途中与君马上邂逅,修书却无纸笔;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注释】(1)此乃《游城南十六首》之一,作于元和十一年。此时诗人已年近半百。 (2)不久归:将结束。 (3)杨花:指柳絮 (4)榆荚:亦称榆钱。榆未生叶时,先在枝间生荚,荚小,形如钱,荚老呈白色,随风飘落。 (5)才思:才华和能力。

【译文】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竟相争妍斗艳。就连那没有美丽颜色的杨花

和榆钱也不甘寂寞,随风起舞,化作漫天飞雪。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注解】(1)秦淮:河名,源出江苏省溧水县,贯穿南京市。(2)商女:卖唱的歌女。

(3)后庭花:歌曲名,南朝后主所作《玉树后庭花》,后人亡国之音。

【译文】烟雾弥漫秋水,月光笼罩白沙;小船夜泊秦淮,靠近岸边酒家。歌女为人作乐,那知亡国之恨?她们在岸那边,还唱着后庭花。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注解】(1)宣室:汉未央宫前正室;(2)逐臣:指贾谊曾被贬谪。(3)才调:才气。

【译文】汉文帝在宣室求问被贬谪的贤臣,贾谊的才华和格调更是无可比伦。谈至深夜汉文帝挪动双膝靠近他,可惜他不垂询民生却是穷究鬼神。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注释】(1)选自诚斋集。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水现在江西吉水人。宋代诗人。此诗是绍熙三年诗人在建康江东转运副使任上外出纪行之作。松源、漆公店,地名,在今皖南山区。(2)赚得:骗得。

【译文】不要说从山岭上下来就没有困难,这句话骗得前来爬山的人白白地欢喜一场。当你进入到万重山的圈子里以后,你刚攀过一座山,另一座山马上将你阻拦。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注释】⑴约客:邀请客人来相会。⑵黄梅时节:五月,江南梅子熟了,大都是阴雨绵绵的时候,称为“梅雨季节”,所以称江南雨季为“黄梅时节”。意思就是夏初江南梅子黄熟的时节。家家雨:家家户户都赶上下雨。形容处处都在下雨。⑶处处蛙:到处是蛙声。⑷有约:即为邀约友人。⑸落灯花:旧时以油灯照明,灯心烧残,落下来时好像一朵闪亮的小花。落,使掉落。灯花,灯芯燃尽结成的花状物。

【译文】梅子黄时,家家都被笼罩在雨中,长满青草的池塘边上,传来阵阵蛙声。时间已过午夜,已约请好的客人还没有来,我无聊地轻轻敲着棋子,震落了点油灯时灯芯结出的疙瘩。

附:七年级下册名著阅读篇目:《骆驼祥子》 《海底两万里》

(殷书相整理,资料来源于网络)

【篇六】七年级下册古诗

七年级下古诗

背诵七年级下古诗词

每周一诗【第一单元】

春寒 【宋】陈与义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宿甘露寺僧舍 曾公亮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壑 [hè]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每周一诗【第二单元】

偶 题 【宋】 朱熹

门外青山翠紫堆,幅巾终日面崔嵬。 嵬 [wéi] 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来。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擎 [qíng]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第三单元文言文两篇

陋室铭 【唐】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爱莲说 【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每周一诗【第三单元】

春晚二首(其一)

【宋】 王令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浪淘沙 【唐】刘禹锡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漉 [lù]

每周一诗【第四单元】

至节即事 【元】马臻

天街晓色瑞烟浓, 名纸相传尽贺冬。 绣幕家家浑不卷, 呼卢笑语自从容。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每周一诗【第五单元】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鲁山山行 【宋】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 ,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课内诗词 【第六单元】

江城子 密州出猎 【宋】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浣溪沙 苏轼(其一)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缫 [sāo]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蝶恋花 【宋】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浣溪沙 【宋】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采桑子 【宋】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 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卜算子 【宋】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如梦令 【宋】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每周一诗【第六单元】

望江南 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梦江南 皇甫松

兰烬落,屏上暗红蕉。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萧萧,人语驿边桥。

每周一诗【第七单元】

咏怀古迹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题乌江亭 【唐】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每周一诗【第八单元】

题都城南庄 【唐】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蝶恋花 【宋】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七年级下册古诗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