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

小学作文 zuowen 2浏览

【 – 小学作文】

【篇一】八年级上册文言文

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注释

21.课

武陵:古代郡名。今湖南常德一带。

为业:以……为生。为:作为。

缘:沿着,顺着。

行:前行,这里指划船。

远近:偏义复词,这里指远。

忽逢:忽然遇到。

夹岸:两岸。

杂:别的,其它的。

芳:指花。

鲜美:鲜艳美丽。

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缤纷:繁多的样子。

甚:很,非常。

异:对···感到惊异。

欲:想要。

便:于是,就。

穷:穷尽。这里是走完的意思。词类活用,形容词作动词。

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得:看到。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的不真切的样子。

若:好像。

舍:离开。

初:开始。

才:副词,仅仅,刚刚。

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

通:通过。

222. 课

陋陋室铭:

(1) 在:在于,动词。

(2) 名:名词作动词,出名。

(3) 灵:形容词作动词,灵异,神奇,也有灵气的意思。

(4) 斯:指示代词,这。是:判断动词。陋室:简陋的屋子。

(5) 惟:只有。

(6) 惟吾德馨:只是我(住在屋中的人)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德馨:品德高尚。馨,香气,古代常用 来形容人的品德高尚。吾,我,这里指作者,陋室的主人。

〔7〕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眼帘。说明来拜访刘禹锡的人少。草色入帘青,庭草不除,反映了室主人淡泊名利的心态,渲染了恬静的气氛。

(8) 鸿儒:即大儒,此指博学而又品德高尚的人。鸿:大。儒:旧指读书人。

(9)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什么学问的人。

(10)调(tiáo)素琴:调,调弄,这里指弹琴;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11)金经:古代用泥金书写而成的佛经,泛指佛经。

(12)丝竹: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13)之:助词,插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14)乱耳:使耳朵扰乱(使动用法)

(15)案牍(dú):官府的公文。牍,①古代写字用的木简。②文件;书信。

(16)劳形:使身体劳累(使动用法)。形,形体、身体。译为:使身体劳累。

(17)南阳:地名,今河南省南阳市西。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卧龙岗中隐居躬耕。 (18)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这两句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仕前曾隐居南阳郡隆中山中。扬雄,字子云,西汉时文学 家,蜀郡成都人。庐,简陋的小屋子。

(19) 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呢?之,助词,无实意,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全句意为“有何陋

((爱莲说)):

蕃(fán):多。

予:我。

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

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染:污秽。

濯(zhuó):洗涤。

清涟(l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美丽而不庄重。

焉:声词,相当于现在的“啊”。

李唐:指唐朝。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称谓“李唐”。

通:贯通;通透。

直:挺立。

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

不蔓(màn)不枝:没有缠绕的蔓,也没有旁逸的枝(此为意译,可以只直译为:不牵牵连连,不支枝节节)。 蔓: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蔓。

枝: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节。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更显清芬。

远:形容词做动词,远播,远远的传送出去。

益:更,更加。

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

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竖立。

近:靠近,走近(形容词)。

亵(xiè)玩:轻慢而随便地玩弄。亵,轻慢。

谓:认为。八年级上册文言文

隐逸者: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者:……..的人。 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噫(yī):叹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唉”。

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

之:语气助词,

鲜(xiǎn):少。

闻:听说。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宜乎众矣:当然人很多了。

宜乎: 应该。

宜:适当。

众:众多

223.核舟记

1 奇巧人:技艺奇妙精巧的人。奇巧,奇特的技巧。奇,奇特。

2 以:将。

3 径寸:直径一寸。用来形容物体的细小。径寸之木,直径一寸的木头。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

4 为:做。动词。这里指雕刻。

5 器皿:器具。

6 余:我。

7 木:木头。

8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都能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仿那些东西的形状。罔,无不,都。因:就着。象,模仿。

9 尝:曾经。

10 贻:赠。

11 盖大苏泛赤壁云: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大苏,苏轼(公元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宋代眉山(现在四川省眉山县)人,著名文学家。人们称他和他的弟弟苏辙为“大苏”“小苏”。泛:泛舟,苏轼曾游赤壁,写过《赤壁赋》《后赤壁赋》。赤壁:苏轼游的赤壁在黄州(现在湖北黄冈)城外的赤壁矶,而东

汉赤壁之战的赤壁,一般认为在现在湖北嘉鱼东北,云,句尾语助词。

12 八分有奇(ji):八分多一点儿。有,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奇,零数。

13 高可二黍许:大约有二个黄米粒那样高。可,大约。许,上下,左右,光景。 14 中轩敞者为舱:中间高起而敞开的地方是船舱。

15 蒻(箬)篷:用箬竹叶做成的船篷,蒻,“箬”的异体字。

16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苏轼《后赤壁赋》里的文句。

17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苏轼《赤壁赋》里的文句。徐:缓缓。兴:起

18 石青糁之: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19 峨冠而多髯者:戴着高高的帽子而且有很多胡须的人。峨冠,高高的帽子。髯,胡须,这里泛指两腮的胡须。

20 佛印:人名,是个和尚,苏轼的朋友。

21 鲁直:宋代诗人,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字鲁直。他也是苏轼的朋友。

22 手卷:横幅的书画卷子。

23 卷端:指画幅的右端。

24 卷末:指画幅的左端。

25 如有所语:好像在说什么似的。语,说话。

26 微侧:略微侧转(身子)。

27 两膝相比:苏东坡的左膝和黄庭坚的右膝互相靠近。比,靠近。

28 各隐卷底衣褶中:各自隐藏在卷子下边的衣褶里。意思是从衣褶上可以看出相并的两膝。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

29 绝类弥勒:极象佛教里的弥勒菩萨。绝,极; 类,像。弥勒,佛教菩萨之一,像寺中常有他的塑像,袒胸露腹笑容满面。

30 袒:裸露。

31 矫首昂视:抬头仰望。矫,举。

32 不属:不相类似。属,类似。

33 卧右膝:卧倒右膝。

34 诎:通“屈”,弯曲。

35 念珠:又叫“佛珠”或“数珠”,佛教徒念佛号或经咒时用以计数的工具。 36 倚之:(左臂)靠在左膝上。

37 历历数也:清清楚楚地数出来。历历,分明可数的样子。

38 楫:船桨。

39 舟子:撑船的人。

40 椎髻:椎形发髻。

41 衡:同“横”。

42 攀:扳着。

43 若:好像。

44 执:拿。

45 若……然:好像….的样子。

46 其人视端容寂:那人眼光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其,那。端,正。

47 若听茶声然: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48 船背稍夷:船的背面稍平。背,这里指船底。夷,平。

49 天启壬戌:天启壬戌年,就是一五二二年。天启,明熹宗朱由校年号。

50 虞山王毅叔远甫:常熟人姓王名毅字叔的。虞山,现在江苏省常熟县西北,这里用来代替常熟。过去文人常常用自己家乡的名胜的籍贯。叔远甫就是“字叔远”的意思。甫,通“父”,是中国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51 了了:清清楚楚。

52 墨:黑。

53 篆章:篆字图章。

54 丹:红色。

55 通:全。

56 为人五:即为五人,雕刻了五个人。

57 并:连词,和。

58 有:通假字,通“又”。

59 曾不盈寸:还不满一寸。曾,尚、还。盈,满。

60 简:通“拣”挑选。

61 曾:还

62 修狭:长而窄。

63 技亦灵怪矣哉:技艺也真神奇啊。“矣”和“哉”连用,有加重惊叹语气的作用。

64 以至:一直到。

65 因:就着。

66 启:打开。

67 望:对着。

68 徐:缓缓地。

69 兴:起。

70 糁:用粉末状物体填充。

71 居:处在。

72 执:拿。 (maya,累死我了。。。我要分,我要旗子,我还要GOOD手指) 73 可:可以。

74 计:计算。

75 为:刻有。

24.课

1.选自《礼记·礼运》

3.为:是,表判断。

4..〔选贤与(jǔ)能〕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与,通“举”,推举,选举。八年级上册文言文

5..〔讲信修睦(mù)〕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修:培养。

6..〔亲〕意动用法,用如动词,以……为亲,抚养。下文“子其子”中的第一个“子”也是动词。

【篇二】八年级上册文言文

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桃花源记

陶渊明

【人物介绍】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全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翻译】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他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

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

(那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作了回答,(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又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晋两朝就更不用说了。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罢),他们都感叹起来。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临别时)村里人嘱咐他道:“(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划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高兴兴地打算前往,但未能实现。不久,他因病去世。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探寻(桃花源)了。

【重点注释】

1、缘溪行缘:沿着

2、落英缤纷 落英:落花

3、甚异之异:诧异

4、豁然开朗 豁然:开阔的样子

5、俨然 整齐的样子

6、阡陌交通 交通:交错相通

7、黄发垂髫 老人小孩

8、怡然自乐 怡然:喜悦的样子

9、具答之具:详尽

10、咸来问讯咸: 都

11、率妻子邑**子:妻子儿女 12、绝境 与世隔绝的地方

13、不复出焉复:再 14、无论魏晋 无论: 更不必说

17、欣然前往欣然:高兴的样子 18、无问津者津:渡口 19、便扶向路。 扶:沿、顺着;向:从前的、旧的 20、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2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类 22、欣然规往。规:计划 23、寻病终。寻:不久 【重点句子翻译】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译文:芳香的野草鲜艳美丽,落花到处都是。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译文: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译文: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老人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 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译文: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译文:这个人详细的介绍了自已所听到的事。 7、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了。” 译文:这里的人告诉他说:“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8、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译文:寻找以前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不到路。 9、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此后就再也没有探访的人了。 10、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译文: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狗叫的声音。 11、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译文:男女穿戴,完全与桃花源外的人一样。 1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1、写出描写桃花林自然景色的语句(用原文) 答: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写出描写挑花源中人们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用原文) 答: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并怡然自乐。 3、写出本文出现的三个成语:豁然开朗、世外桃源、怡然自乐、(无人问津) 4、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什么? 答:甚异之 5、文中描写挑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什么?(用原文) 答: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句子什么?(用原文) 答: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7、表现 “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哪些? 答: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8、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有哪些? 答: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9、“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什么? 答: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0、“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是什么? 答: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11、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答:为桃花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他们一直过着痛苦生活而叹惋。 12、桃花源中的人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答:不希望外人破坏桃花源的宁静、详和。

13、桃源中人“不复出”的原因是什么?

答:原因是他们饱受战乱之苦,厌恶外界的战乱;同时,他们进来后能安居乐业。

【整体把握】

本文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借助这个美好的境界,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桃花源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争,和平安定。但作者描写的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一、整体感知:

1、本文线索:本文是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

2、渔人的行踪是:发现桃花源——进入(探访)桃花源——离开(辞别)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3、各自然段段意:

第1段:写渔人捕渔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2–3段:写渔人所见的桃源风光及农民古朴淳真、热情好客的生活情趣。

A、第2段:写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全文重点)。

B、第3段:写渔人在桃花源中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4–5段:写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

4、出自本文的成语有:世外桃源;豁然开朗;鸡犬相闻;怡然自乐;无人问津。

5、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怎样?

答:①自然环境:美丽富饶; ②社会环境:安定平和;

③生活状况:安居乐业; ④精神状态:自由快乐。

6、作者笔下的桃花源是个怎样的社会?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你对作者这一用意有何看法?

答:作者笔下的桃花源是个环境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没有压迫剥削、没有战乱,人人自食其力,安居乐业,和平安宁的美好社会。这也是作者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其用意是寄托作者的社会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要求摆脱压迫剥削、摆脱战乱的愿望,这是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批判否定。但这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是一种空想而已。

7、在现代生活中,有人对自己周围发生的事茫然然不知,他的朋友说:“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竟成了桃花源中人了。”这个人说的话意思是什么?用简洁的话来回答。 答:说他与世隔绝,孤陋寡闻,不问世事。

【篇三】八年级上册文言文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古诗正文及翻译全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正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林,在小溪两岸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别的树,芳香的青草鲜艳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十分奇怪。便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的好像有点光亮。(渔人)便舍弃了船,从洞口进去。最初,山洞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渔人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有桑树、竹林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的人们,男女的穿着打扮和外面的人都一样。老人和小孩,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都详细的一一作了回答。村中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杀了鸡做饭来款待他。村子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人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所以跟桃花源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这里的人)问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所知道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拿出酒菜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他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说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最终迷路了,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名叫刘子骥的人,是位高尚的读书人,他听到这个消息,高兴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但是没有实现,他不久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陋室铭 刘禹锡

正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爱莲说 周敦颐

正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啊!(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八年级上册文言文

核舟记 魏学洢(背诵2—4段)

正文: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 、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译文:

明朝(有一个)有特殊技艺(技艺精巧)的人名字叫王叔远。(他)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还有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根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的情形)。

船头到船尾大约长八分多一点,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中间高起而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着它。旁边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打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就看到一副对联,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个字,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个字,用石青涂在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浓密的人是苏东坡(苏轼),佛印(苏轼的好友)位于右边,鲁直(黄庭坚)位于左边。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幅书画长卷。苏东坡右手拿着卷的右端,左手轻按在鲁直的背上。鲁直左手拿着卷的左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苏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身子都)略微侧斜,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意思是说,从衣褶上可以看出相并的两膝的轮廓)佛印极像佛教的弥勒菩萨,袒着胸脯,露出乳头,抬头仰望,神情和苏东坡、鲁直不相类似。佛印卧倒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竖着他的左膝,左臂上挂着一串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简直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名撑船的人。位于右边的撑船者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倚着一根横木上,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呼喊的样子。在左边的人右手拿着一把蒲葵扇,左手轻按着火炉,炉上有一把水壶,那个人的眼光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声音似的。

船的背面较平,作者在上面提上自己的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笔画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一枚篆书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字的颜色是红的。

总计一条船,刻了五个人,八扇窗户;箬竹叶做的船篷、船桨、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计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还(竟然,尚且)不满一寸。原来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雕刻而成的。嘻,技艺也真灵巧奇妙啊!

大道之行也

正文: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译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

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

神奇自然会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的黄昏。

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

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译文:

(作者我)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里来强征兵。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 差役吼得是多么凶狠啊!老妇人是啼哭得多么可怜啊!(作者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邺城服役。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刚刚战死了。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

(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他母亲)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让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声。(诗人)天亮临走的时候,只同那个老翁告别。(老妇已经被抓去服役了)

三峡 郦道元

正文: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译文:

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悬崖 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等到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下行或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挡了,不能通航。有时候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山峰之间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答谢中书书

正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正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和我一起

【篇四】八年级上册文言文

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中考试题及答案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中考习题练习

《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的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甲文《答谢中书书》和乙文《记承天寺夜游》,完成9—12题。(18分)

【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9.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2分)

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晓雾将歇( ) (2)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3)怀民亦未寝(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沉鳞竞跃。

(2)相与步于中庭。

12.填空。(8分)

(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和 “__________”。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4分)

(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之美”,乙文描写了“ 之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________”的语句中。(4分)

9.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10.(1)消散 (2)参与,这里指欣赏 (3)睡觉 (4)只是

11.(1)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2)我们一起在庭院中做步。

12.(1)猿鸟乱鸣 沉鳞竞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山川 月色(月夜)

热爱自然,沉醉山水(意思对即可)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爱莲说》

一、(2012年山东聊城)

(一)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2分)

①濯清涟而不妖 ②不蔓不枝

2.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3.文末为什么将前文“菊、牡丹、莲”的写作顺序改为“菊、莲、牡丹”?(2分)

答案:

1.①洗涤 ②生枝蔓 说明:本题2分。

2.对于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说明:本题2分。

3.为了突出作者对当时追名逐利世风的讽刺与批判,深化文章的主旨。说明:本题2分。 2012年浙江温州)

(一)(10分)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4分)

(1)不见曦月 (2)沿溯阻绝 (3)或王命急宣 (4)每至晴初霜旦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文章结尾引用“巴东三峡巫峡长,袁鸣三声泪粘裳”有什么作用?(3分)

答案: 1.(4分)(1)日光,这里指太阳 (2)逆流而上 (3)有时 (4)早晨

2.(3分)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3.(3分)渲染秋天萧瑟的氛围,表现三峡的凄婉美。

二、(2012年四川凉山)

三 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阙,通“缺” B.沿溯阻绝 沿,顺流而上

C.其间千二百里 间,相距 D.清荣峻茂 荣,茂盛

2.下面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B.或王命急宣 或以钱币乞之

C.哀转久绝 沿溯阻绝

D.素湍绿潭 可以调素琴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文中依次写出了夏季的三峡呈现奔放美;春冬的三峡显示出清幽美;而秋季的三峡却展示着凄婉美。

B.第三段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素湍绿潭”的静景,也描写了“回清倒影”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C.第四段中写“高猿长啸”突出了秋天三峡的凄冷。

D.文章第四段中作者引用渔歌歌谣,是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手法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了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

4.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3分)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答案:1.B 2.A 3.D

4.3分,常常有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持续不断,异常凄凉。(大意1分,“属”“异”各一分)

(2012年广州市)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郦道元《三峡》)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则素湍绿潭 B.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吴广素爱人 家富良马,其子好骑

C. 空谷传响 ,哀转久绝 D.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夜久语声绝, 如闻泣幽咽 属予作文以记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5分)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至于夏水襄陵。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一千二百里长的三峡两岸,高山对峙,怪石嶙峋,峭壁重叠,群山绵延不断。

B.夏天的三峡有许多险滩,过往的船只不论是顺行还是逆行,其航道大都被阻隔断绝。

C.每逢到了春冬之季,三峡江水变得缓慢安详,青翠群山 静静倒映在碧绿清澈的潭面上。

D.在雨后初晴或秋霜初降的早晨,三峡的山林水涧又展现出清凉热闹的另外一番景象。 答案:

2. C

3. (1)假如不是正午或晚上,是不能看见太阳和月亮的。

(2)到了夏天江水慢上山陵的时候。

4. B

《湖心亭看雪》

一、(2012年福建泉州)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下列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组是( )。(3分)

A.湖中人鸟声俱绝 哀转久绝 B.是日更定矣 问今是何世

C.问其姓氏 望其旗靡 D.强饮三大白而别 乃记之而去

2.解释加点词。(4分)

①余孥一小舟 ②见余大喜 ③及下船 ④客此

3.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湖上影子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所表现的景色。(5分)

, ;

4.在文中,作者所表现的情感较为复杂,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一个“痴”字,表达了痴迷于山水、痴迷于世俗之外的情趣。

B.借所描写的雪景,寄托了人生天地两茫茫的深沉感慨。

C.字里行间流露出与民同乐的情怀。

D.委婉地传达出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怀念故国的淡淡愁绪。

答案: 1.(3分)B

2.(4分)①通“桡”(携,带.拿) 非常,十分 等到 客居,寓居

3.(5分)湖上映出的影子,只剩下一道若有若无的长堤的痕迹,一个墨点般的湖心亭,和我那一片小草叶般的小舟,以及小舟上两三个如米粒般大小的人影罢了。(意思对,略有文采满分;其余答案酌情扣分)

(2012年福建南平)

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③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④南阳刘子骧,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

①阡陌交通( )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③无论魏晋( ) ④处处志之(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②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3.文中体现“村中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是:① ② 。(2分)

4.选文第①段中.作者虚构了一个怎样的理想社会?(2分)

答案:1.(4分)①田间小路②妻子及儿女③不要说,(更)不必说④做标记

2.(4分)①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2分,重点考查“俨然”“属”的理解,1分,语言表达1分)②村中人告诉(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2分,重点考查“语”“足”的理解,1分,语言表达1分)

3.(2分)①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②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4.(2分)答题要点:环境优美,物产富饶,和平安宁,人们安居乐业,幸福快乐。(如只答到“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给1分。)(答到三点满分,意近即可)

008重庆市

山不在高,有仙别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9、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4分)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 (2)谈笑有鸿儒( )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 (4)无丝竹之乱耳( )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11、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B、选文在描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活情趣之雅。

C、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

D、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

1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4分) 2008重庆市

9.(1)名:有名(或“出名”“著名”“成了名山”)(2)鸿:大(3)调:调弄,这里指弹奏(4)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泛指奏乐的声音10.(1)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或“这间简陋的房子,好就好在主人有美好的德行”)(2)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内(或“苔藓给石阶铺上绿毯,芳草将帘内映得碧青”) 11. D(“陋室”不陋的原因在于屋主人品德高尚)12.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示例①:这种交友方式可取,我们就是要与那些有知识有学问的人交往,这样才能不断进步。示例②:这种交友方式不可取,他自命清高,看不起平民百姓。

2007武汉市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子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篇五】八年级上册文言文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课内外比较阅读集锦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课内外比较阅读集锦

南充市

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24-27题(10分)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

[注]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24.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2分)⑴对感到惊异 ⑵交错相通 ⑶ 束缚,约束 ⑷停止(2分) ⑴渔人甚异之( ) ⑵阡陌交通( ) ⑶颖脱不羁 ( ) ⑷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 )

25.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1分)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1分)

26. 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也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3分)

答:26.不是,他只是作出抚琴的样子。(1分)这反映了他无拘无束,本性率真,面对穷困的生活,自得其乐的性格。(意对即可)(2分)

27.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老人和小孩,都和悦幸福,自得其乐。

⑵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译:只要懂得琴中的真意所在,何必非要在琴上奏出美妙的音乐呢?”

太原市

阅读文言文,完成9~12题。(13分)

〔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八年级上册文言文

〔乙〕房玄龄①奏:“阅②府库甲兵,远胜隋世。”上③曰:“甲兵武备,诚不可缺;然炀帝④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⑤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房玄龄:唐太宗时任宰相。②阅:查看。③上:指唐太宗。④炀帝:指隋炀帝。⑤乂(yì):安定。

9.用自己的语言回答:甲文村中人来到桃花源的原因是 ;乙文唐太宗论述治国更需重视民生时举的事例是 。(2分)

10.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同“邀”,邀请 (2)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3)确实 (4)终于

(1)便要还家 要: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

(3)诚不可缺 诚: (4)卒亡天下 卒:

11.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竟然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2)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如果你们尽心竭力,使老百姓安定,这是我的武器装备(或盔甲兵器)。

12.甲乙两文都传达着使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望。如何实现这一愿望呢?选一个角度具体说说你从古文学习中获得的启示。(3分)

〔帮帮你〕可回忆《治水必躬亲》、《捕蛇者说》、《岳阳楼记》、《邹忌讽齐王纳谏》、《陈涉世家》等文章内容。我认为关注民间疾苦可以使百姓安乐。《捕蛇者说》中蒋氏等人的悲惨遭遇说明了“苛政猛于虎”。减轻赋税,关注民生,这是使老百姓安居乐业的关键。

济宁市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子曰:“吾与回(颜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论语))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8.①博学的人。鸿,大。儒,旧指读书人。②无法忍受。

①谈笑有鸿儒 鸿儒 ②人不堪其忧 不堪

9.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①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②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②课余(我)考查颜回私下里的言行,(发现他)也算得上能够充分发挥(我课上讲的内容),他并不愚钝。

10 [甲〕文在写法上的特点是托物言志 ;〔乙)文颜回采用的学习方法是课上 ,课下巩固、发挥;他安心于尊师悟道,将学问做好做透。(4分)

11.刘禹锡和颜回一居“陋室”,一在“陋巷”,对此,他们的态度如何?体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品质?(3分)

答案: 9.答案: 10答案: 倾听、思考、记忆 11.答案:刘禹锡:陋室不陋;颜回:不改其乐。安贫乐道。

厦门市

三.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14—17题(14分)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①也日益②,赐也日损③。”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好与贤己者④处,赐好说⑤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视⑥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⑦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⑧,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选自王肃《孔子家语》)

[注释]①“商”和下文的“赐”皆为孔子弟子。②益:长进。③损:减损。④贤己者:比自己贤良的人。⑤说:谈论。⑥视:看,比照。⑦化:融和。⑧鲍鱼之肆:卖咸鱼的店铺。

14.解释下列句中的划线词语:(3分)①博学的人 ②使身体劳累 ③所以,因此

①谈笑有鸿儒 ②无案牍之劳形 ③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15.在《古汉语词典》中,“日”字有以下几个义项。请根据语境判断哪一个义项最适合[乙]段“则商也日益”一句中的“日”字。(只需填序号)(2分)D

日: A.太阳 B.白天 C.日子 D.每天,一天天地

1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商好与贤己者处,赐好说不若己者。 ①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显得简陋了。 ②商喜欢和比自己贤良的人相处,赐喜欢评论不如自己的人。

17.简答题:(5分)

(1)[乙]段中的“芝兰之室”,后人常用来喻指贤士居所。[甲]段中的“陋室”以及文中提到的“ 诸葛庐(南阳诸葛庐)”和“子云亭(西蜀子云亭)”都称得上是“芝兰之室”。(2分)

(2)[甲]段“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乙]段“不知其人,视其友”、“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等,涉及的都是“交朋友”的话题。在“交朋友”方面你有怎样的个性化感悟?请联系文段内容自选角度具体谈谈你的看法。(3分) 交朋友应交有品位、有追求的人,与这样的人相处自己便能不断受到好的影响而不断提高。这就是所谓的近朱者赤,就如商一定会在贤于自己的朋友的影响下成长一样。

阅读下面古文,完成7—12题。(12分)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度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宋]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①,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以红粉笙歌② 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尝秋夜坐钓月矶③,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④,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⑤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

([明]李流芳《游虎丘小记》,有删改)

[注]①虎丘:苏州名胜。 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 ③钩月矶:在虎丘山顶。④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 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

7.下列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D)(2分)

A.月色人户 木兰当户织

B.然终不若山空人静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时闻风铎 隔簋竹,闻水声

D.生平过虎丘才两度 道不通,度已失期

8.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和“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中的“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2分)

A.公与之乘,战于长勺B.万钟于我何加焉

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D.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9.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10.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2分) 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

11.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2分)

答:用比喻来描写夜色。积水喻月光,藻荇交横喻月下竹柏影。

12.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2分)

答: 月色美好;幽静。

浙江省宁波市

文言文阅读(16分)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

兰之味,非可逼而取①也。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氲氲无所②,故称瑞③耳。体彩④,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馀,而名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其真文王、孔子、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 (选自张大复《梅花草堂集》)

[注释]①取:这里是嗅取(兰的香味)。②氲氲(yūnyūn)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③瑞:吉,善。④兼彩:兼有各种颜色。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树立 ②少 ③说出 ④酷似,逼真(“相似”亦可)

①亭亭净植 ②陶后鲜有闻

③而名之不可 ④莫能肖也

19.《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逼”字有以下几个义项。根据上下文,“非可逼而取也”中“逼”最恰当的解释是( B )。(2分)

A.强迫 B.接近,迫近 C.狭窄 D.威胁

20.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2分)

A.体兼彩,而不极于色 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

B. 纯以情韵胜 皆以美于徐公

C.花之富贵者也 辍耕之垄上

D. 其真文王、孔子、屈原之徒 其子好骑

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莲)从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沾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22.对“善绘者以意取似”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擅长绘画的人因为个人的原因只能类似模拟。

B.善于画画的人也只能凭自己的感受把兰画得像样。

C.善于画画的人也只能用自己的意思去理解它。

D.擅长绘画的人已经描绘得很相似了。

23.同为花中君子,莲与兰有相通之处,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填在下面空格里。(2分)

香味:莲—— 香远益清; 兰——氲氲无所。

品位:莲——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兰—— 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

24.(甲)文以莲为托物言志的对象,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乙)文将兰比作“文王、孔子、屈原之徒”,让我们领悟到兰高洁的品性。

厦门市《爱莲说》

阅读两则与“赏荷”有关的文言文,完成6—10题(15分)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余忆年少时,住西湖。每至夏日,临湖赏荷,便欣然忘食。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兴正浓,忽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少时,雨过天晴,波澜不惊,湖天一色。荷花为雨所

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为花中仙子也。李太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余以为妙绝。

6.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2分)

①亲近而不庄重 ②美妙到了极点(或:奇妙到了极点;奇妙极了等)

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②余以为妙绝( )

7.《古汉语词典》对“鲜”字有以下几种解释。请根据语境,选出对“陶后鲜有闻”中“鲜”字的解释最恰当的一项。(2分)

A.读xiān,活鱼。 B.读xiān,新鲜。 C.读xiān,鲜艳。

8.根据语意,下列语句停顿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晋陶渊明独/爱菊 B.世人/盛爱牡丹

C.荷花为雨/所洗 D.余忆年/少时

9.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②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

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或:像我一样爱莲的,还有谁呢?)

一天,(我)和几位好友一起,在湖边的亭子中观赏荷花。

10.读文赏荷:(5分)

(1)赏荷,可观其形美。[乙]段描绘雨中荷花的语句是“ 荷花尽作飘摇之态”,描绘雨后荷花的语句是“ 鲜妍明媚,袅娜多姿”。(用原文填空)(2分)

(2)赏荷,可品其神美。[甲]段称莲为“花之君子”,[乙]段赞荷为“花中仙子”。你更喜欢哪一种赞誉之辞?请联系文段内容谈谈你的看法。(3分)

例一:我喜欢称莲为“花之君子”。因为莲具有“出淤泥而不染”的特点,这与君子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是相通的……

2010年山东东营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①。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②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③。仁智所乐,岂徒语哉!——吴均《与顾章书》

注释:①薜( bì)萝:薜荔与女萝,皆为香草。后人常以薜萝为隐者服饰。②英英:声音和盛之貌。③办:具备。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四时俱备 前人之述备矣 B.遂葺宇其上 择其善者而从之

C,仆去月谢病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日 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邑人奇之

11.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下面语句所表现的情景,(!分)

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

12.两文写景的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其作用是什么?(2分)

13.对画线语句所表现出的共同的处世态度,你是怎样理解和评价的?(2分)

2010年山东临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言选段,作6-9题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篇六】八年级上册文言文

八年级上册古文正文加解释

桃花源记

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shě)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huò)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qiān)陌(mò)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suì)与外人间(jiàn)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wǎn)。余(yú)人各复延

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wèi)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jùn)下,诣(yì)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qiǎn)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注解

武陵:郡名,现在湖南常德一带。 为业:把……作为职业。为:作为。 缘:沿着,顺着。 行:走。 远近:偏义副词,这里指远。 忽逢:忽然遇到。 夹岸:两岸。 杂:别的,其它的。 芳:泛指花朵。 鲜美:鲜艳美丽。 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缤纷:繁多的样子。 甚:很,非常。 异:对……惊异、诧异。 欲:想要。 穷:尽,穷尽,此指走完。 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便:于是,就。 得:看见。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若:好像。 舍:舍弃。 初:起初,刚开始。 才:仅仅。 通:通过。 复:又。 行:行走。 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而明亮。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 平:平坦。 旷:宽阔。 舍:房屋。 俨然:整齐的样子。 之:助词,起语法作用,无实意。 属:类。 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东西走向的叫陌。交通,交错相通。 鸡犬相闻:(村落间)可以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种作:耕种劳作。 衣着:穿着打扮。 悉:全,都。 外人:指桃花源以外的人,下同。(有更好的翻译:另外一个世界的人,因为桃花源人从秦到晋一直与世隔绝) 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黄发,旧指长寿的特征,这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这里指小孩子。(借代修辞) 并:都。 怡然:愉快、高兴的样子。 乃:竟然。 大:很,非常。 从来:从……地方来。 具:详细、

详尽。 之:代词,指代桃源人所问问题。 要(yāo):通“邀”,邀请。

咸:副词,都,全。 问讯:询问打探(消息)。 云:说。 先世:祖先。 妻子:指妻子、儿女。 邑人:同乡的人。乡邻。 率:率领。 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复:再,又。 焉: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从这里。 遂:于是。 间隔:隔绝。 今:现在。 乃(乃不知有汉的乃):竟然。 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古今异义) 为:给。 具言:详细地说。(具:通“俱”详细、具体。) 所闻:指渔人所知道的世事。(闻:知道,听说) 叹惋:感叹惊讶。 延至:邀请到。(延,邀请。) 停:停留。 辞:告辞。 去:离开 语:对……说,告诉。 不足:不值得。 为:介词,向、对。 便扶向路:就沿着原来的路回去。扶:沿着、顺着。向:原来的。 处处志之:处处都做了标记。志:名词作动词,做标记。 及:到达。 郡下:太守所在地,指武陵。 诣: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如此:像这样。 即:立即,马上。 遣:派遣。 寻向所志:寻找原先所

做的标记。所志,所做的标记。志:标记。向:旧的。 遂:最终。 复:再。 得:找到。 高尚:品德高尚。 士:隐士 欣然:高兴的样子。 规:计划,打算。 未:没有 果:实现。 寻:不久。 终:死亡。 问津:津:渡口。问津:问路,这里是探访,访求的意思。世外桃源现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译文

晋朝太元年间,一个武陵人把捕鱼作为职业。(有一天)他顺着小溪划船,忘记了路程的遥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两岸足达到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艳美丽,坠落的花瓣交错杂乱。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又向前划行,想要走到桃花林的尽头。 桃花林的尽头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看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离开小船,从洞口进入。开始非常狭窄,仅仅能一个人通过。又向前走了几十步,眼前一下子开阔敞亮起来。(呈现在眼前的是)(这里)平坦的土地,整整齐齐的房屋,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林这类的景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互相都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在其中人们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全都和桃花源外面的人不一样。老人和小孩,都非常快乐的样子。 ( 桃花源里面的人)见了渔人,竟然非常吃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都详尽地回答了。他们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询问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和儿女及同县的人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隔离不通音信。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桃源里的人)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用说有魏朝和晋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他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都各自邀请(渔人)到自己家中,

都拿出酒和食物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就告别离开了。桃花源里的人对他说:“(这里的事)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 他出桃花源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之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到处做标记。到了郡城下(武陵郡城),拜访了太守,说了在桃花源的奇遇。太守立即派人跟随他前往,寻找先前所做的标记,最终还是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到(通往桃花源)路。 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名士。听说了这件事,高兴地计划要去(探访)。没有实现(愿望),不久就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主题思想

文章描绘了武陵渔人偶入桃源的见闻,用虚实结合,层层设疑和浪漫主义的笔法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及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是对黑暗现实社会的否定与批判。

陋室铭

山不在①高,有仙则名②。水不在深,有龙则灵③。斯是陋室④,惟吾德馨⑤。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⑥。谈笑有鸿儒⑦,往来无白丁⑧。可以调素琴⑨,阅金经⑩。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

山不在乎多高,有了神仙居住就会出名。水不在乎多深,有龙就显得有灵气。这虽然是一间简陋的房子,不过,只要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会感到简陋了。苔藓痕迹碧绿,爬上台阶,草色青葱,映入帘里。在这里与我谈笑的人都是知识渊博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一个是知识浅薄的人。平时可以弹奏不加修饰的古琴,潜心阅读佛经。(既)没有(嘈杂的)管弦乐声扰乱耳鼓,也没有(繁杂的)官府公文使我身心劳累。(我的陋室真比得上)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它们虽然简陋,但因为居住的人很出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敬仰。)孔子说过:“(既有君子住在里头,)(又)有什么简陋的呢?”

注解

题目:选自《全唐文》卷六〇八。陋室:简陋的屋子。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多用韵。后来发展成一种文体。 (1) 在:在于,在乎,动词。 (2) 名:有名,这里作动词。 (3) 灵:灵验,神奇。

(4) 斯是陋室:这是简陋的屋子。斯:指示代词,此,这。是:判断动词。陋室:简陋的屋子。 (5) 惟吾德馨:只是我(住 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

了)。惟:只。吾,我,这里指住屋的人自己。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德馨:品德高尚。馨,香气散布的远,古代常用来形容人的品德高尚。吾:我,这里指作者,陋室的主人。 〔6〕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中。这句话的重心在“绿”和“青”这两个字上,这两个字是什么呢?是本色呀!这句话反映出作者不改本色的节操。上:动词,长到,蔓到。 (7) 鸿儒:大儒,博学的人,学识渊博的学者。鸿:大。儒:有学问的人。 (8) 白丁:原指平民百姓,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9)调(tiáo)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琴。调:弹奏。 (10)金经:指佛经。 (11)丝竹: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12)之: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 (13)乱耳:使耳朵扰乱(使动用法)。乱:扰乱。 (14)案牍(dú):官府公文。牍,①古代写字用的狭长的木简。②文件;书信。 (15)劳形:使身体劳累(使动用法)。劳:使……劳累。形,形体、身体。 (16)南阳:地名,今河南省南阳市西。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卧龙岗中隐居躬耕。 (17)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这两句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仕前曾隐居南阳郡隆中山中。扬雄,字子云,西汉时文学家,蜀郡成都人。庐,简陋的小屋子。 (18)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呢?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全句意为“有何陋”。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本文只用“何陋之有”,兼含着“君子之居”的意思。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爱莲说

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解释

水中和陆地上的花草树木,可以喜爱有的很多。晋代的陶渊明独爱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人们很喜欢牡丹。唯独我爱莲花,它出自淤泥却不沾染污秽;经清澈的泛着涟漪的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中间贯通,外形直挺,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香气传

播得越远越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观赏但不能亲近而不庄重地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象征)隐逸的;牡丹,是花中(象征)富贵的,莲花,是花中(象征)君子的。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后就很少耳闻了。对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牡丹的喜爱,应当有很多人吧。

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浔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县)人,东晋著名诗人。是著名的隐士。他独爱菊花,常在诗里咏菊,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从唐朝以来,人们很爱牡丹。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世人,社会上的一般人。唐人爱牡丹,古书里有不少记载,如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盛:特别,十分。甚:很,十分。 之:的。 可爱:值得喜爱。 甚:非常。 者:花。 蕃:通“繁”多 独:只,唯独。 自:自从。 予(yú):我。 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际意义。 出:出自。 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染:沾染。 濯(zhuó):洗涤。 清涟(l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美丽而不端庄。 焉:声词,相当于现在的“啊”。 李唐:指唐朝。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

唐”。 通:贯通;通透。 直:挺立。 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 不蔓(màn)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蔓: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蔓。 枝: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节。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更加显得清芬。 远:遥远,空间距离大, 远播,远远的传送出去。 益:更,更加。 清:清香

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亭亭:耸立的样子。植:“植”通“直”,立。 近:靠近,走近(形容词)。 可:只能。 亵(xiè):亲近而不庄重。 玩:玩弄。 谓:认为。 隐逸者: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 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者:……的人或物。随着前面的名词而变化,例如:“有黄鹤楼者”中的者意思就是……建筑 噫:感叹词,相当于现在的"啊"。 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之:语气助词,的。(一说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鲜(xiǎn):少。 闻:听说。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宜乎众矣:(爱牡丹的)人应该是很多了。宜乎:当然。宜:应当。众:多。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