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古代诗歌漫谈 古代诗歌意象漫谈

小学作文 zuowen 4浏览

【 – 小学作文】

【篇一】古代诗歌漫谈

漫谈中国古代诗歌(三)

欧阳修还有一首《长相思》,把美人和花相比,直夸人胜于花:

  深花枝,浅花枝,深浅花枝相并时;花枝难似伊。

  玉如肌,柳如眉,爱着鹅黄金缕衣;啼妆更为谁。

永叔这首词写得俗气,被陈廷焯批为“鄙俚极矣”(《白雨斋词话·卷五》)。“啼妆”是从东汉就开始流行的一种女人化妆款式,在眼角下薄施脂粉,视若啼痕。最后一句“啼妆更为谁”是男子装糊涂,“女为悦己者容”,还用问吗?

北宋张先的一首《菩萨蛮》描写夫妻调笑,也是将人花相比:

  牡丹含露珍珠颗,美人折向帘前过。含笑问檀郎:花强妾貌强?

  檀郎故相恼,刚道花枝好。花若胜如奴,花还解语否?

“檀郎”本来是指西晋的美男子潘安,小字檀奴。据《世说新语》记载,他驾车出门,常有追慕他的女子掷果给他,总是满载而归,即所谓“掷果盈车”。后代还有人作诗吟咏这个故事,如南朝梁·李孝胜的《咏安仁得果诗》:“潘岳河边返,情知掷果多。闭甍听不见,无奈识车何。”后人诗文中常用“檀郎”来泛指俊美情郎,“檀”又隐含檀香之意,颇为香艳。这首词中的檀郎有意说花枝更美,惹美人生气,是调情的高手。南朝梁·沈约《六忆诗》云:“笑时应无比,嗔时更可怜”,美人生嗔是难得一见的娇态。末句“花还解语否”用了一个典故,《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唐玄宗与杨贵妃共赏太液池中盛开的千叶白莲,左右皆叹羡,帝指妃曰:“何如此解语花也”。“花若胜如奴,花还解语否”是妻子用反问的形式告诉丈夫:即使花比我美,它也不能象我一样善解人意吧?

两宋之交的女词人李清照与赵明诚婚后生活甜美,写了一首《减字木兰花》,将美人既想与花比美,又患得患失的心态描写得很生动: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鲜花斜插在美人鬓发上,两相映照,正如唐玄宗所言:“此花尤能助娇态”,是所谓的“助娇花”。花变成了美人的一部分,花美人更美,郎君自然无法说“奴面不如花面”,因此坚持要郎君观赏自己插花的样子。“徒要”是“偏要”的意思,末句描绘了美女在情郎面前撒娇的神态。

清《白雪遗音·卷一》有一首《马头调》,描写人花比美,也很有趣,只是艺术水平在前代大家面前相形见绌:

  整残妆,挽乌云才把菱花照。喜孜孜的,戴上朵碧桃。

  淡淡点朱唇,果有闭月羞花貌。带笑问才郎,还是花好奴的容颜俏。

  玉郎说是花香貌美,都是一般样的娇娆。论风流,千金难买腮含笑。

  佳人半含羞,更显他那姣姣滴滴面带燥。

当然,并非每个妻子都是小鸟依人的模样。明朝唐伯虎自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喜欢与美人打情骂俏。他的《题拈花微笑图》,写佳人与鲜花争妍,败下阵来,便对情郎大发娇嗔,使出了独特的惩罚手段:

  昨夜海棠初着雨,数朵轻盈娇欲语;佳人晓起出闺房,将来对镜比红妆。

  问郎花好奴颜好,郎道不如花窈窕。佳人见语发娇嗔,不信死花胜活人。

  将花揉碎掷郎前,请君今夜伴花眠。

元曲大家关汉卿是风月老手,所谓的“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据说他有一位凶悍的夫人,一次醋劲发作,写了一首《戒夫诗》,对他讽刺挖苦带警告:

  闻君偷看美人图,不似关羽大丈夫,金屋若将阿娇贮,与君打破醋葫芦。

关汉卿自称是“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铛铛一粒铜豌豆”,自然不怕醋葫芦,而有些害“妻管严”的男人,遇到悍妇,日子就不好过了。北宋大词人苏轼有一好友叫陈季常,自称龙丘先生。宋·洪迈《容斋三笔·卷三》记载,陈季常“好宾客,喜畜声妓,然其妻柳氏绝凶妒,故东坡有诗云:‘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河东是古代郡名,柳姓的郡望,这里指陈季常的妻子柳氏。狮子吼是佛家用来比喻佛讲经时的威严,陈季常好谈佛,苏轼就以此来奚落他。其实这位柳氏的凶妒程度必定有限,大概只会虚张声势,陈季常既然“喜畜声妓”,“狮子吼”毕竟还是吓不住他。

有时候女人妒火中烧,真的大打出手,就不好玩儿了。南宋有个张仲远,其妻性颇妒,常偷看丈夫与宾客间的书信,寻找其偷情的蛛丝马迹。张仲远的好友姜夔,是南宋著名词家,后代崇拜者一度送给他“词仙”的美称。姜夔也是个风流才子,曾有“小红低唱我吹箫”的香艳情事。他故意写了一首情意缠绵的《百宜娇》寄给张仲远,词云:

  看垂杨连苑,杜若侵沙,愁损未归眼。信马青楼去,重帘下、娉婷人妙飞燕。翠尊共款。听艳歌、郎意先感。便携手,月地云阶里,爱良夜微暖。

  无限风流疏散。有暗藏弓履,偷寄香翰。明日闻津鼓,湘江上、催人还解春缆。乱红万点。怅断魂、烟水遥远。又争似、相携乘一舸,镇长见。

词中“重帘下、娉婷人妙飞燕”、“月地云阶里,爱良夜微暖”、“有暗藏弓履,偷寄香翰”等句表现男女情爱非常露骨,这一下惹起的何止是河东狮吼,张仲远回家后遭妻子盘问,百口难辩,甚至被抓伤面皮,多日不能见客。如此恶作剧,也算是词坛上一段趣话。

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古代交通不便,加上常有社会动荡,亲人之间常常聚少离多,由于时间和空间上的长远阻隔,自然会生出思念之情,并经久不绝。中国古代情爱诗歌中,有关相思的作品占了相当一部分。《诗经》中有不少思人怀远之作,《邶风·雄雉》的“瞻彼日月,悠悠我思。道之云远,曷云能来?”就是妻子远望日月,思念丈夫,而路途遥远,不知他何时才能归来;《桧风·羔裘》有“岂不尔思,劳心忉忉”、“岂不尔思,我心忧伤”、“岂不尔思,中心是悼”,说的是女子思念贵族男子,忧心忡忡,伤悼不已;《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朱熹《诗集传》云:“此亦男女相悦而相念之辞”。

用长夜难眠表示相思不尽是古诗中常用的手法,如南朝齐·谢朓《玉阶怨》:

  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长夜缝罗衣,思君此何极。

诗中的主人公夜不能寐,思君之情如帘外的流萤一般此伏彼起。长夜缝衣表达的正是相思没有穷尽,她细腻、柔密的感情,都在手上缝衣的动作和绵长的丝线中透露出来。

唐·张仲素《燕子楼诗三首》其一,描写一名家姬关盼盼怀念故主:

  楼上残灯伴晓霜,独眠人起合欢床。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不是长。

“残灯伴晓霜”就是一夜未眠,“独眠人起合欢床”将“独眠人”与“合欢床”对比,更显得相思之凄苦。“相思一夜情多少?”将相思的多少与时间长短联系起来,一夜的相思地角天涯都不可比,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相思有多少,自不待言。明代才女张倩倩《蝶恋花》的“万转相思才夜半”,是用时间之短来突显相思之多,晏殊《玉楼春》的“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和晏几道《清商怨》的“要问相思,天涯犹自短”,则都是以天涯地角仍为短,来衬托相思之长。

元稹《折枝花赠行》送别友人:

  樱桃花下送君时,一寸春心逐折枝。别后相思最多处,千株万片绕林垂。

这首诗想象奇特,如果一片枝叶代表一份相思,则“千株万片”既代表数不尽的相思,又表示心绪烦乱。“一寸春心”就是寸心,古人认为心的大小在方寸之间。与此类似的有北宋?李冠的《蝶恋花》(一题李煜作)

  遥夜亭皋闲信步。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

  桃杏依稀香暗渡。谁在秋千,笑里轻轻语。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相思之情千头万绪,然天下之大,除了远离自己的心上人,还能向谁倾诉呢?由“一寸相思”联想到李商隐的“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寸灰”不仅表示时间缓慢流逝,也表示寸心随着蜡烛的燃烧而受煎熬,极为凄苦。唐末诗人刘兼《秋夜书怀呈戎州郎中》的“鸾胶处处难寻觅,断尽相思寸寸肠”,更是伤痛欲绝。“寸肠”一说有个典故,《世说新语·黜免》载:“桓公入蜀﹐至三峡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其母缘岸哀号﹐行百余里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絶﹐破视其腹中﹐肠皆寸寸断。”

其它表现相思的手法还有很多,姜夔《踏莎行》“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和朱希真《鹧鸪天》“相思恰似江南柳,一夜东风一夜深”,都给相思加上了颜色;晏几道《临江仙》“琵琶弦上说相思”和吴文英《莺啼序》“漫相思,弹入哀筝柱”,都是用乐器的哀诉表示相思之情;张先《更漏子》“休苦意,说相思。少情人不知”和晏几道《长相思》“欲把相思说似谁?浅情人不知”,都是感叹只有情深的人才能理解自己的相思之苦,情浅的人无法知道;晏殊《诉衷情》“心心念念,说尽无凭,只是相思”和晏几道《鹧鸪天》“相思本是无凭语,莫向花笺费泪行”,都是抱怨相思再多,口说无凭,对方难以了解。最典型的手法之一是用流水表示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如魏·徐干《室思》六首其三“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李白《寄远》十二首其六“相思无日夜,浩荡若流波”、唐·鱼玄机《江陵愁望寄子安》“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欧阳修《千秋岁》“离思迢迢远,一似长江水。去不断,来无际”等等。

《文选》载汉无名氏《古诗十九首》之十八写相思很有创意: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

  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着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

  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

此诗用一位思妇的口吻来写。丈夫从远方托人带给她绣着“双鸳鸯”的一端绮,她欲将其裁为“合欢被”,两人正是心意相通。“着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的意思,按杨慎《升庵诗话·卷三》的考证,是用“长相思”填充被里,用“不解”之结缀上被沿,以丝缕络绵交互网之,表绸缪之意,可知妻子对丈夫的深情厚意。末句“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有情人即使“相去万余里”,也仍然如胶似漆,形影不离,简直有点痴心妄想了。

清·厉鹗《杨柳枝词》云:

  玉女窗前日未曛,笼烟带雨渐氤氲。柔黄愿借为金缕,绣出相思寄与君。

“柔黄”是指窗外鹅黄细嫩的杨柳枝。在古诗中,杨柳本身就含惜别和思念之意,《诗经·小雅·采薇》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东晋谢玄认为是《诗经》中最优美的句子,刘熙载《艺概》评为“雅人深致,正在借景言情”。“柳”谐“留”音,有留客之意,垂柳随风飘动,轻拂人身,确实给人依依不舍的感觉。折柳赠别是旧俗之一,用杨柳枝作金线来绣出相思,更表示思念之深,也是痴情之语。

关汉卿《沉醉东风》有“本利对相思若不还,则告与那能索债愁眉泪眼”,“本利对”就是“驴打滚”的高利贷,是100%的利率,一年过后,加倍偿还。这句诗用高利贷来表示相思程度的快速加深,并要状告那不还债的心上人,可谓独出心裁。

说到告状,清《霓裳续谱·卷四》有一首杂曲《寄生草》,写“相思告状”,句句带“相思”:

  得了一颗相思印,领了一张相思凭。相思人走马去到相思任,相思城尽都害的相思病。

  新相思告状,旧相思投文,难死人,新旧相思怎审问。

冯评《挂枝儿·卷三》有一首《喷嚏》,用打喷嚏的次数衡量相思的多少,很有想象力:

  对妆台,忽然间打个喷嚏,想是有情哥思量我,寄个信儿。

  难道他思量我刚刚一次?自从别了你,日日泪珠垂。

  似我这等把你思量也,想你的喷嚏儿常似雨。

“相思”是木边之目,田下之心,表现在内就是寸心受煎熬,表现在外就是双目泪长流。特别是女性,远离亲人,过的常常是以泪洗面的日子,许多古代诗歌就用眼泪之多来表现相思之苦。《诗经·陈风·泽陂》的“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是说思念爱人的女子辗转反侧,眼泪一把鼻涕一把地伤心不止。李白是写相思的好手,有两首以《长相思》为题的诗,其二有句“忆君迢迢隔青天,昔日横波目,今为流泪泉”,用词巧妙,将“横波目”与“流泪泉”对照,前者是水汪汪之美,后者是泪汪汪之悲,造成巨大的反差。范仲淹《苏幕遮》的“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晏殊《渔家傲》的“多少意,红腮点点相思泪”、宋·石孝友《蝶恋花》的“多少相思都做泪,一齐泪损相思字”等,都是写相思泪的名句。

宋朝游次公《卜算子》里面的眼泪不少:

  风雨送人来,风雨留人住。草草杯盘话别离,风雨催人去。

  泪眼不曾晴,眉黛愁还聚。明日相思莫上楼,楼上多风雨。

“风雨”两字出现了四次,不是天气不好,而是佳人相思泪太多,以致“泪眼不曾晴”。佳人通过泪眼来看世界,才会感到风雨永不止歇。万物皆着我之色,正是王国维所谓的“有我之景”。

南宋·陈袭善《渔家傲》的泪水更多:

  鹫岭峰前阑独倚,愁眉蹙损愁肠碎。红粉佳人伤别袂,情何已,登山临水年年是。

  常记同来今独至,孤舟晚扬湖光里。衰草斜阳无限意,谁与寄?西湖水是相思泪。

“西湖水是相思泪”,那是一辈子也流不完的。冯评《挂枝儿·卷三》有一首《泣想》,用“东洋海”表示眼泪,比西湖之水还多:

  青山在,绿水在,冤家不在。风常来,雨常来,书信不来。灾不害,病不害,相思常害。

  春去愁不去,花开闷不开。泪珠儿汪汪也,滴没了东洋海。

说“灾不害,病不害”,其实还是在害病,就是相思病。《诗经·卫风·伯兮》的“愿言思伯,甘心首疾”,“愿言思伯,使我心痗”,就是为情所困,忧思成病;欧阳修《千秋岁》的“厌厌成病皆因你”,也是如此。欧阳修《洞仙歌令》还有“便直饶、伊家总无情,也拚了一生,为伊成病”,“拚”读“pàn”,大概意思是“豁出去了”;即使对方无情,仍然青春不悔,要死心塌地,将相思病害下去。

相思病的症状之一是寝食不安,容颜憔悴。《古诗十九首》之一: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是用变瘦变老来表示相思之苦。类似的有北齐·邢邵《思公子》:“绮罗日减带,桃李无颜色。思君君未归,归来岂相识?”女子心情矛盾,既盼君归来,又怕自己红颜销减,对方难以相认。

隋炀帝杨广荒淫无道,却很有才情,唐·颜师古《大业拾遗记》载,他曾宠幸侍儿韩俊娥,常召她侍寝。后来萧后将韩俊娥“诬罪去之”,杨广“暇日登迷楼忆之,题东南柱二黯黯愁侵骨,绵绵病欲成。须知潘岳鬓,强半为多情。又云:不信长相忆,丝从鬓里生。闲来倚楼立,相望几含情。”诗中的“潘岳鬓”指少白头,潘岳在《秋兴赋》序中说:“余春秋三十有二,始见二毛”,二毛是说鬓发黑白相间,后代诗文中常用“潘鬓”来感叹忧思难解,未老先衰。

唐·张九龄《赋得自君之出矣》脍炙人口:

  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作者用代言体写女子思念丈夫,“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比喻新颖独特,正是在感叹红颜易逝。

五代·冯延巳《蝶恋花》描写美人怀念“旧欢”,哀叹今日的孤独冷落:

  萧索清秋珠泪坠。枕簟微凉,展转浑无寐。残酒欲醒中夜起,月明如练天如水。

  阶下寒声啼络纬。庭树金风,悄悄重门闭。可惜旧欢携手地,思量一夕成憔悴。

“思量一夕成憔悴”,比“夜夜减清辉”瘦得还快。柳永《迎春乐》云:“近来憔悴人惊怪,为别后、相思煞”,憔悴得让别人大惊小怪,相思病也着实不轻。

元·徐再思《折桂令·春情》里的佳人相思病更重,离鬼门关不远了:

  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身似浮云,心如飞絮,气若游丝。

  空一缕余香在此,盼千金游子何之。

  证候来时,正是何时?灯半昏时,月半明时。

南宋词人汪元量的《卜算子》提出了一个治相思病的办法:

  我向河南来,伊向河西去,客里相逢只片刻,无计留伊住。

  去住总由伊,莫把眉头聚,安得并州快剪刀,割断相思路。

现今太原地区古时称并州,以产优质刀剪闻名,“安得并州快剪刀,割断相思路”就是要用快刀斩乱麻的手段,割断相思带来的愁苦。但恐怕这个办法难以奏效,姜白石云:“算空有并刀,难剪离愁千缕”,正好唱反调;李后主也早就说过:“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白居易《偶作寄朗之》有“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张元干提出“相思除是,向醉里、暂忘却”,要用酒精麻醉自己,才能暂时忘却,也只是个权宜之计。李白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酒醒之后,相思之情更加浓厚,相思病也会更加沉重。

【篇二】古代诗歌漫谈

古诗漫谈》教学案例

《古诗漫谈》教学案例

语文出版社八年级(上)第六单元口语交际

江西省奉新县教育局邓井英

设计意图:

围绕古诗,进行谈话训练。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古典诗词作品的丰富多彩,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体会中华诗词的博大精深,感受古典诗词作品的丰富多彩,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培养学生运用多种形式解读古诗词的热情,树立学生学习诗词的自信心,增强合作意识。

3、培养学生思维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教学重点:

学生运用多种形式解读古诗词,积累古诗词

教学难点:

掌握赏析古诗词的方法,在交谈中谈出新意,并有理有据。

教学流程:

一、营造氛围,创设情境

多媒体展示:

播放两首歌曲,一是《水调歌头》(苏轼词);另一首是《虞美人》(李煜词)。(随着歌的播放,屏幕上不断出现各种与歌词相符的画面,让同学们乘着歌声的翅膀,细品古诗的韵味,直观地进入亦诗亦歌亦画的情境中。)

1、同学们,听完这两首歌曲后,请谈谈你的感受。

学生自由地谈。

2、同学们,我知道大多数同学对流行音乐情有独钟,对优秀的古典诗词也是耳熟能详,其实,在中国古代,《诗经》和历代的词曲都曾经是配乐歌唱的,随着诗歌的发展,虽然与音乐逐渐分离,但仍保留了音乐的某些特性。因此,我们可以说诗歌与音乐就像一对孪生姐妹。现代的流行歌曲中就有不少是用古诗词填曲的,同学们知道吗?能唱上几句就更欢迎了。

学生自由讨论,然后回答。(如:周杰伦演唱的《东风破》《青花瓷》、伊能静的《念奴娇》、《月满西楼》等)

有人说,诗歌是情感的音乐,心灵的舞蹈。读诗就是沟通情感,写诗就是重塑情感,热爱诗歌就是热爱生命!

诗歌是如此美丽,我国以诗的王国著称于世,自《诗经》以来,诗歌作品浩若烟海,博大精深,透出了我国人民丰富的想象力、炽烈的情感和杰出的智慧。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吟咏古诗,畅谈古诗,张扬我们的个性,遨游诗海。

二、朗诵激趣,领略意境

朗诵诗歌能激发我们的想象、联想和情绪,能让我们随着吟诵时声音的抑扬顿挫、语速的疾徐变化、腔调的婉转曲折走进作品的意境之中,从而充分领略古诗的意境之美,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吟读诗歌时,要读出诗味,声音洪亮,舒缓有致,抑扬顿挫,咬准韵脚。

1、朗诵诗歌

A、以小组为单位,互相朗诵自己最喜欢的一首或几首古诗,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向介绍者提问、交流。(教师巡视,参与小组活动。)

多媒体展示:

小组交流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⑴表达时要有自信心,朗诵诗歌时要有激情,抑扬顿挫,努力用语言打动别人。 ⑵别人提问时要认真倾听,了解主要内容,并就不理解的地方向别人请教,不同见解可以争论,但要尊重他人,不随便打断他人的话。

B、各小组推选代表在全班发言。

提倡同学们发言的形式多样,诸如可站在讲台上,可走进同学中间,可坐于小组中娓娓而谈等。为了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教师给同学示范,即兴发言。

2、发挥想象来描绘自己喜欢的诗中图景。

3、背诵诗词

多媒体展示:

问题1:请你背一背下列诗人的诗: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王安石、苏轼。注意背诵时的节奏。

(请同学们自由站起来背诵,也可两人或几人合背。)

问题2:请你背一背有关描写春、夏、秋、冬四季或有关花草树木的古诗。 (请同学们思考后举手背诵。)

问题3:老师说上句,让同学以接龙形式对出下句。可以选一些脍炙人口的诗句,例如:“独在异乡为异客,————————”“月落乌啼霜满天,————————”“横看成岭侧成峰,———————”“国破山河在,——————”“安得广厦千万间,——————”等。

三、品读古诗,体味诗情

我们开始播放的歌曲《水调歌头》》(苏轼词),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词上片写望月奇思,幻想游仙于月宫;下片写赏月后的体悟与希望。从月亮的转移变化,盈亏圆缺,联想到人生的悲欢离合,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流露。情韵兼胜,境界壮美。这首诗为什么在千年之后还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呢?就是因为诗歌表现了一种旷达的情怀,同时也表达了真挚的祝愿,所以它跨越了时空,直达每个读者的心里。古人云:诗言志也。诗歌能引起我们的共鸣,就是因为其中包含了真挚的情感。作为初学者,我们要读懂诗歌包含的情感,有什么办法呢?

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话题。

㈠把握“情”向

所谓把握“情”向,就是把握诗歌情感的方向。中国诗歌,浩如烟海,从《诗经》到现代的诗歌,数量之多,题材之广,令人赞叹不已。但在鉴赏诗词的时候,只要能够初步确定它的题材,情感的方向也就大致可以确定了。诗歌的题材主要有哪些呢?

请学生谈。

教师小结(多媒体展示):咏史怀古诗、伤春伤别诗、羁旅行役诗、山水田园诗、边塞征战诗、赠友送别诗等,每一类题材所抒发的情感也各不相同。 请同学们互相说说你知道的这类诗歌有哪些,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讨论、相互请教,准备好后小组推荐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

㈡品味“情”词

1、留意诗题中表情感的词。

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暗含高兴之意,该诗表面没有表情感的词,但只要明白杜甫的忧国忧民的思想,那一个“闻”字,已经让我们看到杜甫的喜形于色了。

古代诗歌漫谈

下面同学们互相说说你知道的这类诗歌有哪些?并说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举手发言。

教师总结:

(多媒体展示):诗题往往对诗歌内容有或明或暗的提示、总领作用。因而很多诗词的感情通过题目即可窥见一斑。在鉴赏的时候尤其要注意诸如“怨、恨、送、别、忆、赠、吟、怀、寄”等字眼。

古代诗歌漫谈

2、留意诗句中表情感的词

感情词是理解某一句或某一联情感的的关键字词。鉴赏古诗词的时候,只要抓住了诗句中的感情词,就能够迅速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

(多媒体展示)如: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悲”即悲凉之意,你看杜甫悲离家万里,悲常年漂泊,悲年老多病,悲孤苦伶仃,无限悲愁之绪,尽在“悲”字之中。

请同学们来举例说说?

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总结。

㈢辨识“情”物

所谓“情”物,当然是指寄托情感的事物,让我们来读一首诗,请说出这首诗寄托的感慨。它是通过哪些“情”物表达出来的 。

(多媒体展示):

《乌衣巷》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注:王谢指东晋时的王导、谢安,为当时最大的士族,他们居住的地方称之为乌衣巷,就在朱雀桥畔。

学生思考后讨论并回答。

教师总结:这里的朱雀桥、野草花、乌衣巷、夕阳、燕子都带上了浓厚的主观情感,诗歌中的这种情物,我们称之为意象,阅读诗歌,我们要善于辨识意象里包含的主观情感。

(多媒体展示):

意象是诗歌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意”即审美者的心意、情志,“象”即形象、物象,意象即审美主体眼中的形象或心中的物象,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有形与无形的统一。欣赏一首诗,不仅仅是词语与词语的连接,还是意象与意象的组合,这些组合担负着表达诗人思想感情(意境)的任务。

思考:请找出下列两首诗的意象,想一想这两首诗各表达了什么情感。 (多媒体展示)

《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墨梅》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学生讨论,然后发言。

教师总结:

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由一系列单个的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组成。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恋,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伫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来表达。

王冕的《墨梅》诗中只有一个意象——墨梅。细细品味,我们能感受到诗中有一种狂放不羁,特立独行,安然自适的艺术境界,这种境界是通过这树梅形成的,这就是本诗的独特意境。一般咏物诗大都如此。

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诗人总是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一些物象上,久而久之,一些物象也就积淀了一定的,为人所共识的内涵。比如,“杏花春雨”即为江南美景,而“大漠长空”则是塞外风光;“归雁”蕴含思归之意,“月亮”寄寓离愁相思;“松”多喻坚贞,“兰”多喻高洁,“菊”多喻隐逸,“竹”多喻劲健;而“夕阳”、“西风”、“残照”,既表示个人沉浮的身世命运,也代表历史沧桑变化的巨大。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课后同学们可以作进一步的归纳,了解了这些意象的内涵,对解读诗歌的情感将很有帮助。

四、畅谈收获,教师总结

1、畅谈收获

谈谈你在这次活动中的收获。

古代诗歌漫谈

(引导学生大胆说,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2、学生总结

(以上各个步骤交流时同学们可能产生不同的观点,允许大家评析、争论,但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争论时要尊重他人,不能随意打断别人的话,与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使用文明语言。)

3、教师总结

古代诗歌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最灿烂的一笔,它以凝练的笔墨、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给人以美的享受,美的熏陶。本节课我们一起漫谈了古诗,收获还真是不少,不但积累了大量诗词,而且掌握了不少赏析诗歌的方法,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交流的内容有限。其实,古诗值得我们探讨的还有很多,例如:为古诗配画、配乐,改写古诗成散文,甚至改写成话剧(如辛弃疾的《天净沙.秋思》)等,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继承祖国的传统文化,多积累诗词,也可通过上网交谈,校外谈论等方式,走进古诗,学习古诗。

最后,老师送给同学们一句诗,与大家共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五、布置作业

1、课外以小组为单位每人每周至少背诵古诗一首。

2、选取适合自己的一种方法改写一首古诗。

3、通过多种方法(推荐网站,如《三槐居》中的《古诗新唱》栏目等),了解歌坛上以古诗为歌词的曲目有多少。

教学反思: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讲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

依据《新课标》关于口语交际的要求,我的教学设计始终贯穿着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课程理念,体现了学生主动发展的人本精神,能真正把学生自主求知的潜在动力调动起来,让他们在合作中品味、咀嚼古诗文的醇美与芳香,集体的智慧得到充分挖掘。

尤其小组自由诵读自己喜欢的古诗时,同学们充满感情、有模有样地吟咏古诗,深深地感染了大家。品读、感悟诗歌活动中同组同学能互相合作、请教,较好地达到了教学设计的预期目的。

本节课我的教学意图是:让学生学到的不仅是口语交际,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明白:“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语文世界即生活世界,生活处处有语文。古诗文是我国璀璨的传统文化精品,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我力求通过本节课,唤醒学生内心深处对古诗文的那份热爱,让他们除了在课内吟咏古诗外,课外会去积累,会灵活运用,例如:出外游览我国的山川河流时,注意收集古诗对联;就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创造性的改写;为古诗配乐、配画等。教学目标由“教给学生知识”向教给“学生方法”转换;教学目的由“完成任务”向“促进学生终身发展”转换。因而在课堂上我尽量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更多地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样做,课堂焕发了活力,学生在学习中获取了独特的感悟,进行了心与心的碰撞,丰富了师生的精神世界。

【篇三】古代诗歌漫谈

浅谈中国古代诗歌

浅谈中国古代诗歌

论文摘要:中国诗歌文化源远流长,在浩浩荡荡的五千年中从未断流。到如今,又有几人不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谁又不知唐诗宋词元曲;谁又不晓李白杜”

甫。也许诗歌并未占据中国文坛的每个时期的主宰地位,但不得不说它基本上占据了整个中国古代文坛的半壁江山。在中国古代,文人如果不会作诗都不能称当“才子”的名号。所以一直流传着这么一句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来也会偷”。中国古代诗歌描写的方面广阔,人、事、景都是描写的对象。诗歌不仅仅显示了文人的才华,更表达了他们的情感,同时还是他们扬名立万进入仕途的一种方式,甚至有时还是聊以谋生的方式。正因为如此,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不仅仅的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历史的发展。 关键字:中国古代诗歌 古代文坛 文人

一、 中国古代诗歌史简述

中国古代诗歌,一般称作旧诗,是指用文言文和传统格律创作的诗,广义的中国古代诗歌,可以包括各种中国古代的韵文如赋、词、曲等,狭义则仅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本文讨论的的是广义上的诗歌。

在历史上,人类许多民族在语言的发展中产生了适合本民族语言的诗歌形式。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其中最早的诗作于西周初期,最晚的作品成于春秋时期中叶。在中国的文学中,《诗经》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直至现在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到了战国时期,在南方的楚国华夏族和百越族语言逐渐融合。这一时期,伟大的诗人屈原创造了“楚辞”(又称为“楚词”)这一种诗体。在汉代,被刘向编纂成集,其中不仅包括屈原的作品,还包括宋玉等人的作品。《楚辞》突破了《诗经》的一些形式限制,更能体现南方语言的特点。《楚辞》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的诗歌集合。

汉代时乐府诗形成。乐府诗是为了配音乐演唱的,相当于现代社会的歌词。

这种乐府诗称为“曲”、“辞”、“歌”、“行”等。我们很熟悉的《木兰辞》、《孔雀东南飞》都是乐府诗的代表作品。乐府诗《上邪》“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被琼瑶缩减成“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后更为人知了,同时也导致很多的人以为缩减后的是原句,造成了误解。

三国时期以建安文学为代表的诗歌作品吸收了乐府诗的营养,为后来的格律更严谨的近体诗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出现了以“三曹”,“建安七子”为代表的诗人。他们的诗歌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建安风骨”。

到了唐代,中国诗歌出现了四句的绝句和八句的律诗。律诗押平声韵,每句的平仄、对仗都有规定。绝句的规定稍微松一些。

在宋代达到顶峰的词也是诗歌的一种重要形式。词的格式要依从一些固定的词牌,以便于配以乐曲演唱。

自元代开始,中国诗歌的黄金时期逐渐过去,文学创作逐渐转移到戏曲、小说等其他形式。汉语古诗在周边国家的影响。

本文主要讨论的就是《诗经》、唐诗、宋词以及元曲这几种最广为人知的中国古代诗歌的代表。

二、 诗经

《诗经》又称为《诗三百》,是儒家经典之一。《诗经》之所以又被称为《诗三百》并不是真的只有三百首作品,其实共有三百一十一首。据传,在春秋时期,流传下来的有三千多首,可是后来逐渐的失传了。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有很多的特点。《诗经》有“六艺”分别是“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对《诗经》的分类,“风”指的是国风,是地方民歌。“雅”有大雅和小雅之分,是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颂”是宗庙用于祭祀的乐歌和舞歌。“赋、比、兴”则是《诗经》通常用的表现手法,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比就是比喻之意,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兴也称为“起兴”,“兴”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朱熹曾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古代诗歌漫谈

《诗经》在结构上多才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例如在《秦风·蒹葭》中“蒹葭苍苍”、“蒹葭凄凄”、“蒹葭采采”就属于这种情况。这种结构让人觉得《诗经》

朗朗上口,容易背诵。在笔者的阅读经历中,这种重章叠句的手法在后世用的就比较的少了。唐诗、宋词、元曲中就很少出现这种情况,反而到了现代这种情况用的有多了起来。特别是现代流行歌曲的歌词中经常运用这种手法。这也算的上是一种复古吧。

《诗经》采用的是四字结构,有时为了满足这种结构甚至会堆叠一些无意义的预期词来凑足数字。同时由于《诗经》非常的古老,很多的字词到现在都基本不用或者是早就已经改变了意义,再加上那些无意义的语气词,造成了《诗经》还是较难完全的理解。但是这些并不影响《诗经》的美。也许这种时代的古朴感更加的凸显了《诗经》的美感。

三、 唐诗

唐诗泛指唐代的诗歌作品。说到唐诗就不得不说到唐朝。唐朝是我过封建历史发展的最高峰。这时候的经济、文化、政治都处于世界最发达的水平。这些条件为唐诗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外来文化业为唐朝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更加新鲜的血液。唐朝时期也较为开放,没有后来时期那么严格封闭甚至可以说禁锢人思想的制度。文人拥有更加广阔的创作空间。同时,在唐朝完善起来的科举制度也将作诗放到一个进入仕途的举足轻重的地位。整个社会更加的重视作诗这一才能的培养。当然在魏晋时期诗歌的发展也为唐朝诗歌的繁荣提供了非常好的基础。

唐朝之前,我国的诗歌以《诗经》、《楚辞》为最早的高峰,但四言诗和辞赋在唐以前却已经衰落和僵化,一种新的诗体——近体诗在六朝时逐渐酝酿并得到发展。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它们的字数、句数、押韵、平仄等都有非常严格的要求。这些和古体诗有着很严格的区分。

说道唐诗就不得不提到那些著名的诗人了。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最为著名的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等。他们创作了大量的作品。这些作品至今都广为流传。这些作品反映的的题材非常广泛,在创作方法上,既有现实主义的流派,也有浪漫主义的流派,而许多伟大的作品,则又是这两种创作方法相结合的典范,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下面笔者列举两位最为著名的诗人。

李白则是唐代最为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更是被尊称为“诗仙”。他的作品《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月下独酌》等诗作都极力的显示了这一特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给我们描述了一个梦幻般的的仙境,也只有在仙境中才具有这般高耸入云的山川了。

杜甫则是唐代另一位最著名的诗人了,他和李白不同,他是一位现实主义的诗人。他的诗风沉郁顿挫,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笔者想,杜甫之所以被称为“诗圣”也许不仅仅是因为他那犹如天人般的创作才华,也因为他那忧国忧民的广阔胸怀。杜甫的“三吏”、“三别”就是一个很好的代表。它们深刻写出了民间疾苦及在乱世之中身世飘荡的孤独。这些写出了老百姓的困苦和对老百姓的同情和战争对老百姓的残酷,应该也有对于这种局面的无能无力的挫败感吧。

四、 宋词

宋词是中国文史上和唐诗并称为双绝的存在。宋词有很多的称谓,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都是它的别名。词,始于唐,兴于宋。它和唐诗一样有着严格的格式,讲究字数、句数、押韵等。

当唐诗经过唐朝的辉煌发展后,后来的时代已经无法再超越了。但是在北宋统一中国后,政治经济文化迅猛发展,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日益迫切。所以,宋词就应运发展了起来。宋词也分为很多的派别,最著名的是豪放派很婉约派。也许是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文化重心也在南移。在笔者看来,宋词相比唐诗多了一些江南的味道,个更加的委婉,含蓄,具有更多的细腻的美。

说道宋词就不得不说李清照,毕竟想李清照这中国古代文坛上有着极其大影响的女性很少见。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了。由于李清照是一位女子,在那个年代受到的限制本身就比男性要大的的,所以她的词多是闺怨词。“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一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表达了李清照此时会留恋自己喜爱的即将消逝的春日美景,惋惜美好时光的短暂,在表达闺中寂寞的同时也含有一丝少女“思春”的情怀。

婉约派的另一位代表是柳永。一个郁郁不得志的文人,一个官场失意情场得意却坎坷的一代词坛高手。柳永最具代表的作品应该是《雨霖铃》了“执手相看

泪眼,竟无语凝噎”“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些句子把柳永那种羁旅情怀淋漓尽致的抒发了出来。那种舍不得却不得走的情谊,那种前途寂寞迷茫的心情。刻画的入骨三分。

苏轼则是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他与辛弃疾合称为“苏辛”。他的豪放词词风慷慨中又带有一点的悲凉。同时也有很大的旷达之感。他的词《定风波》就很好的表现了旷达这一点“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五、综述

中国古代的诗歌实在是太多太多,经典作品也是多如牛毛。笔者不在多加列举。笔者认为说的再多都不如自己真的去读一读。那些祖宗们给我们留下的精髓的确是要切身体会才知其珍贵,也才知其中意味。听人说的再多在无法真真的了解其中三味。也许我们有时并读不出什么深刻的感觉:有时觉得似乎懂了些什么,但却是词不达意或者是根本无法表达:有时甚至还觉得这种事情都写下来,流传千年有点不合理。但是当我们真的仔细的阅读,不仅仅只是看那首诗,而是结合当时的背景,作者个人情况,深入思考才知道诗人真真要表达的感情。也只有读了才知道它是真的能改变你的内涵和思想的。

所以,闲暇时间读本诗吧,甚至可以不求甚解,久了就知道他有多美妙。

参考文献:

1. 马积高、黄钧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5月第一版

2.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第一版 3.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华侨出版社,2011年9月第一版

4. 王秀梅译注《诗经》,中华书局,2006年9月第一版

【篇四】古代诗歌漫谈

彼年红豆——中国古代爱情诗歌漫谈

目录

绪 论 //1

爱情是人类生活的永恒主题。掬取古代爱情诗歌中的朵朵浪花,感受情爱之真、人性之善、艺术之美。

少女怀春 //5

春的撩拨唤起少女的春情。怀春少女对于爱情充满着美好的期待,展现了风姿各异的春思情态,也流露出莫可名状的忐忑以及种种矛盾复杂的心态。

男士多情 //25

倜傥风流的才子被理想佳偶吸引得心驰神荡、意乱情迷。他们如饥似渴地慕恋绝色美人,为之浪漫痴想、神魂颠倒;单相思的结果,往往就是求之不得的惆怅怨恼。

青春邂逅 //43

青年男女偶然相遇,被对方的容貌身姿、举止风度深深吸引,强烈的欲念油然而生,擦出一见钟情的火花,刹那间的心灵碰撞充满着摄人心魄的迷醉与诗意。

花前月下 //65

才子佳人青春邀约,带着既兴奋又紧张的心情密林幽会,水边欢唱,尽享缠绵悱恻的柔情蜜意。临别时分,他们依依难舍,互赠信物,寄托永结同心的憧憬与期盼。

海誓山盟 //87

热恋中的青年男女经常指天发誓,或以松柏譬喻,突显执著爱情的坚贞不渝。痴情男女甚至希望化身为情人的衣领、腰带等等物件,以此表达朝夕为伴、长相厮守的美好心愿。

合欢绸缪 //97

步入婚姻殿堂的青年男女,陶醉于新婚的欢乐,两情绸缪的温馨。新婚娇妻常与春花争美斗艳,尽显娇憨、自矜的动人情态,也留下了闺房调笑的盎然谐趣。

伤心南浦 //109

情人相别,从别前的缠绵情语到别时的不舍、叮嘱,再到别后的无限相思。此类诗歌灵活运用情景交融、对比衬托、虚实结合、细腻白描、心理刻画、复叠语句等艺术技法,使得离别深情的抒写更加形象传神、真切感人。

别梦依依 //147

相爱的情人离别之后,各自忍受着孤身独处的凄凉。他们常常借助缥缈梦境来一解相思之苦,既有痴情梦寻的执著艰辛,也有梦中欢娱的缠绵旖旎,更有梦醒时分的悲怆凄楚,从而为古代爱情诗歌增添了朦胧浪漫的色彩。

相思愁怨 //161

描写男女相思愁怨的古代诗歌浩如烟海。由于角色对象的迥然相异、表达手法的丰富多彩,此类题材的诗歌作品构成异彩纷呈的艺术世界,展现出各色人等的情爱心理和深挚感人的相思情态。

久别重逢 //233

备尝离别之苦的男女久别重逢。他们欣喜若狂,互诉相思之苦,珍惜重聚的良缘;破镜重圆的夫妻更多饱经沧桑的人生感慨。离乱时代的重逢,则另具一番旋聚旋别、悲欢交集的复杂况味。

往事如烟 //247

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失恋、弃妇之作,流露出被抛弃的抒情主人公自怨自艾、悲愤激烈,或者爱恨交织的复杂情感。经历了爱情失落的男性主人公追忆逝水年华,则表达出人面桃花的咏叹、往事如烟的惆怅。

曾经沧海 //287

古代殉情诗歌,以决绝的态度表达爱情的忠贞不渝,产生令人感佩的精神力量。大量悼

亡诗歌则通过触景伤情、睹物思人、追怀往事、细诉衷肠、痴情想象等多种艺术手法的运用,异常细腻地传写出刻骨铭心的伤悼之情。

主要参考文献 //317

后 记 //325

绪 论

爱情是人类生活的永恒主题。掬取古代爱情诗歌中的朵朵浪花,感受情爱之真、人性之善、艺术之美。

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爱情。瓦西列夫《情爱论》指出:爱情是“在传宗接代的本能基础上产生于男女之间、使人能获得特别强烈的肉体和精神享受的这种综合的(既是生物的,又是社会的)互相倾慕和交往之情”。情爱是人的生理本能和基本权利,爱情是人类精神活动中最富于诗情画意的追求。爱情固然不是生活的全部,但完美的生活必然包括完美的爱情。歌德说:“人生之中有爱情,就恰如自然界有春天,大地上有鲜花。”雨果也说:“生命是一朵花,爱情是花蜜。”因此,对不可名状的爱情的热烈向往、痴狂追求与衷情歌唱,就成为诗歌的主要题材。正如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所说:“人与人之间的、特别是两性之间的感情关系,是自从有人类以来就存在的。性爱特别是在最近八百年间获得了这样的意义和地位,竟成了这个时期中一切诗歌必须环绕着旋转的轴心了。”

[1]清人袁枚也指出:“夫诗者,由情生者也。有必不可解之情,而后有必不可朽之诗。诗所最先,莫如男女。”[2]

中国古代的爱情诗经历了《诗经》《楚辞》时代、魏晋南北朝时代,到了晚唐李商隐的无题诗,近体诗歌抒写爱情的功能和技巧发展到了极致。与此同时,中唐以来兴起的曲子词凭借其合乐歌唱、长短参差的体裁优势,逐渐取代了近体诗表现爱情的地位,成为晚唐、五代以来描写爱情的“专业户”,从而形成了宋代所谓“诗词分疆”的功能定位、“诗庄词媚”的风格差异。钱锺书在《宋诗选注·序》中指出:“宋代五七言诗讲‘性理’或‘道学’的多得惹厌,而写爱情的少得可怜。宋人在恋爱生活里的悲欢离合不反映在他们的诗里,而常常出现在他们的词里。据唐宋两代的诗词看来,也许可以说,爱情,尤其是在封建礼教眼开眼闭的监视下那种公然走私的爱情,从古体诗里差不多全部撤退到近体诗里,又从近体诗里大部分迁移到词里。”[1]因此,抒写花前月下的儿女情思就成为了唐宋词最为擅长的题材。宋朝以后诗词、散曲、民歌当中对于情爱的抒写,意蕴丰富,别具魅力,为中国的爱情文学增添了多样的风采。

勃兰兑斯深刻揭示了爱情文学的时代价值:“在文学表现的所有情感中,爱情最引人注意;而且,一般来说,给读者留下的印象最深。了解人们对爱情的看法及表现方法对理解一个时代的精神是个重要因素。从一个时代对爱情的观念中我们可以得出一把尺子,可以用它来极其精确地量出该时代整个感情生活的强度、性质和温度。”[2]本书依循爱情、婚姻发展的先后阶段,掬取古代诗歌长河中的一朵朵浪花,形象展现青年男女在爱情、婚姻各个阶段的情感变化和心态特征,同时也体会到不同时代、不同题材、不同体裁爱情诗歌的风格差异,更为真切地感受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情爱之真、人性之善、艺术之美。

少女怀春

春的撩拨唤起少女的春情。怀春少女对于爱情充满着美好的期待,展现了风姿各异的春思情态,也流露出莫可名状的忐忑以及种种矛盾复杂的心态。

《诗·鄘风·载驰》云:“女子善怀,亦各有行。”是说女子多情善感。《诗·召南·野

有死麕》亦载:“有女怀春,吉士诱之。”所谓“怀春”,即“思春”,因情欲萌动而产生求偶欲嫁之念。少女怀春,是一种极自然的生理现象,也是一种美好的感情体验,德国文学家歌德在《少年维特的烦恼》中即称:“哪个男子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怀春少女对于爱情充满着美好的期待和莫可名状的忐忑。

◎春情萌动◎

◇青春的苦闷

怀春少女情窦初开,顾影自怜,常常生发出难言的青春郁苦。南朝神弦歌《青溪小姑曲》是一首民间娱神的祭祀歌曲:“开门白水,侧近桥梁。小姑所居,独处无郎。”青溪水神庙里的小姑塑像面对熙熙攘攘的瞻仰人群,天生丽质,却“独处无郎”;在她泥塑雕像黯然神伤的眉宇间,分明充溢着芳心难托的郁苦。这样的情状正如舒婷《神女峰》诗歌所咏:“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花间词人张泌《蝴蝶儿》词则以人、物莫辨的形态,抒写女子的感伤春思:

蝴蝶儿,晚春时。阿娇初著淡黄衣,倚窗学画伊。 还似花间见,双双对对飞。无端和泪拭胭脂,惹教双翅垂。

一位妩媚的少女面对三春芳华、彩蝶纷飞的美好图景,心中充溢着青春的喜悦,情不自禁地倚靠窗儿学起画蝴蝶来了。她“初著淡黄衣”,自己的心情也如蝴蝶一般生动地飞扬。但是就在此刻,内心的情感在外物刺激下发生了陡转,她由双双对对飞舞的彩蝶联想到人生的伴侣,自己闺阁深锁,纵然青春红颜,却不如纷飞的双蝶那样自由自在,于是禁不住落下了伤心的眼泪。“无端”二字就像是皇甫松词里的“无端隔水抛莲子”(《采莲子》)那样,将少女从充满青春向往到陷入情爱苦闷的心理变化,描绘成连她自己也不知其所以然的微妙过程;少女伤春情怀的萌动,就在瞬间由于外物的触引而真切地传达了出来。最后一句更是移情入画,画面中双翅的低垂,实则折映出女子此刻低迷的心态;这“双翅垂”的蝴蝶正是那位愁闷少女的自我写照,成为青春苦闷的一种象征。清人陈廷焯《云韶集》卷一评之曰:“妮妮之态,一一绘出。干卿甚事,如许钟情耶?”[1]

◇春的撩拨

春,在一年四季中是一个清新美好的季节。它往往代表万象更新、朝气蓬勃、青春年华、秀丽迷人等等意蕴,同时又常与青年男女的爱情密切相关。人们习惯以此来形容女性娇美的姿态,例如称娇艳的女子为“春娇”(梁鍠《狷氏子》:“忆事临妆笑,春娇满镜台。”)、“春人”(杨慎《扶南曲》之一:“春人辞曲房,罗绮杂花香。”),形容女子的眉毛为“春黛”(吴均《楚妃曲》:“春妆约春黛,如月复如蛾。”)、“春山”(李商隐《代董秀才却扇》:“莫将画扇出帷来,遮掩春山滞上才。”),形容女子姣好的面容为“春色”(柳永《梁州令》:“一生惆怅情多少,月不长圆,春色易为老。”)、“春华”(何景明《明月篇》:“红闺貌减落春华,玉门肠断逢秋色。”)、“春缬”(杨基《金陵对雪用苏长公聚星堂禁体韵》:“脂凝香靥罢晨妆,脸晕微涡散春缬。”),将女子的秀发比喻为“春云”,将女子的眼睛比喻为“春水”,将女子的手指比喻为“春葱”、“春笋”等等。相应地,称男女相爱的情意为“春情”(王融《咏琵琶》:“丝中传意绪,花里寄春情。”)、“春意”(南朝乐府民歌《子夜四时歌·春歌》:“温风入南牖,织妇怀春意。”),称男女情歌为“春歌”(李珣《酒泉子》:“别情遥,春歌断,掩银屏。”),称男女之间的缠绵欢爱为“春风一度”,表达恋情的书信为“春词”,彼此的相思之

病为“春病”,等等。

春天是万物复苏、生长、繁盛的季节,即如《吕氏春秋》所云:在孟春,“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繁动”[1];在仲春,“日夜分,雷乃发声,始电。蛰虫咸动,开户始出”[2];在季春,“生气方盛,阳气发泄,生者毕出,萌者尽达,不可以内”[3]。春气萌发,不但能够“动物”,而且可以“感人”,此即钟嵘《诗品序》所谓“气之动物,物之感人”[4]是也。如《淮南子·谬称训》所云:“春女思,秋士悲,而知物化矣。”高诱注:“春女感阳则思,秋士见阴而悲。”[5]正如万物因“阳气”感发而复苏、生长,女性亦因春天的“阳气”感发而产生怀春之意。《诗·豳风·七月》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郑笺》曰:“春女感阳气而思男,秋士感阴气而思女,是其物化,所以悲也。悲则始有与公子同归之志,欲嫁焉。”[6]

“花朝月夜动春心,谁忍相思不相见。”(萧绎《春别应令四首》其一)春天是人的性爱欲望最旺盛的季节,也是人的怀春、思偶欲念最强烈的季节。因此,古代诗歌描写少女怀春,非常着意渲染春天景物的触引,使得春景与春情之间构成了和谐美妙的同构关系。南朝吴声歌曲《子夜四时歌·春歌》其十就洋溢着春的气息:

春林花多媚,春鸟意多哀。春风复多情,吹我罗裳开。

这首短诗中描绘的各种春景无不渗透着情窦初开的少女的娇媚美艳,唱出了她的怀春心曲。特别是后面两句,踏青游春的少女在做着青春的白日梦,将春风吹开衣衫想象成一位多情的翩翩公子温柔地爱抚。春风吹开了她的“罗裳”,也吹开了少女的心花!这就把妙龄少女的痴情之态形象地展现出来,让我们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她的春情在春风的撩拨下迅速觉醒,像春草般疯长。这样的南朝民歌作品真率天然,不带有任何色情的成分,正如郑振铎所评述的那样:“在山明水秀的江南,产生着这样漂亮的情歌并不足惊奇。所可惊奇的是,他们的想象有的地方,较之近代的《挂枝儿》、《山歌》以及《马头调》,更为宛曲而奔放,其措辞造语,较之《诗经》里的情诗,尤为温柔敦厚;只有深情绮腻,而没有一点粗犷之气;只有绮思柔语,而绝无一句下流卑污的话。不像《山歌》、《挂枝儿》等,有的地方甚且在赤裸裸的描写性欲。这里只是有温柔而没有挑拨,只有羞却与怀念而没有过分大胆的沉醉。故她们和后来的许多民歌不同,她们是绮靡而不淫荡的。她们是少女而不是荡妇。”[1]

春潮潜涌,春色撩人,妙龄少女触景生情,春心萌动。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春情荡漾,年轻女子往往表现出心绪不宁、小鹿乱跳的举止神态。明人王世贞在《浣溪沙·江南词》中描绘一位年方十五的娇憨丫环的怀春情态:“织就双鱼成比目,偷将百草斗宜男。更无心绪喂春蚕。”她不仅织鱼比目,寄寓成双成对的美好期望;还偷偷地以宜男草相斗为戏,暗卜将来的婚育生活,更显痴迷可爱。结末一句写其无心劳作、神魂颠倒,完全被春思春情深深缠绕。

◎春思情态◎

◇喜悦与羞涩

“女性的羞赧常常是五花八门的,而少女身上这种羞赧更是美妙绝伦,令人如醉如痴,因为它展示了如花似玉的豆蔻年华,表露了少女的惊诧与羞怯。”[1]林语堂在《吾国与吾民》中形象地描摹出怀春少女的隐秘心思:

大概她正绣着一对鸳鸯,绣在送给一个爱人的枕套上,这种鸳鸯总是同栖同宿,同游同

泊,其一为雌,其一为雄。倘若她沉浸于幻想太厉害,她便易于绣错了针脚,重新绣来,还是非错误不可,她很费力的拉着丝线,紧紧地,涩涩地,真是太滞手,有时丝线又滑脱了针眼,她咬紧了她的樱唇而觉得烦恼,她沉浸于爱的河涛中。[2]

在古代诗歌中,怀春女子憧憬着美好的爱情,她们的内心既喜悦炽热又满含羞涩,往往借助女子采莲的歌唱,含蓄地表露对情郎的依恋。这样的表现方法在南朝乐府民歌和文人模仿民歌风格所作的作品中非常普遍,梁武帝萧衍《子夜四时歌·夏歌》即云:

江南莲花开,红光覆碧水。色同心复同,藕异心无异。

在南朝乐府民歌中,莲与“怜”(“恋”)谐音相通,成为青年男女表露爱慕之情的隐语。这里同样描写少女由碧水红莲的清丽景色,触引出对于爱情的美好向往。“色同心复同”,是说荷花的花瓣都是红色的,而其花心均呈淡黄色。“藕异心无异”,是说藕的形状各不相同,而其藕心皆为中空圆形。这两句表面上是写荷花和莲藕,其实“心复同”、“心无异”则是在反复强调女子对爱情的坚贞执著,以及对于所恋之人能与自己心意相通的期盼。这样的爱情表白由于采用了谐音双关和隐喻的艺术手法,所以显得含蓄蕴藉、意在言外。

唐宋词中也不乏此类情态的细致刻画。李清照《点绛唇》(蹴罢秋千)词描摹少女时代在后花园秋千嬉戏的欢畅之乐,下片写道: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少女一见生人闯入后花园,便慌里慌张地害羞回避。正当此时,仆人告知她,刚才进入后花园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未来的相公。她也很想一睹未来夫婿的样貌,为了不惹人注目,便倚靠着门边,回头张望;又怕厅堂内的公子察觉有人在窥视他,洞悉自己的一片芳心,于是巧妙地做了一个“却把青梅嗅”的假动作,表面上是回头嗅青梅,实则借机来偷瞄一眼未来的夫婿。结末三句脱胎于唐人韩偓《偶见》:“见客入来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门。”不过两者语言雅俗、境界隐显迥然相异。李词中的动作描写极其形象地展现出少女怕见又想见、想见又不敢直接地去见的微妙心理。因此明人钱允治《类编笺释续选草堂诗馀》评价此词说:“曲尽情悰。”长湖外史《草堂诗馀续集》卷上也称赞道:“片时意态,淫夷万变。美人则然,纸上何遽能尔。”

◇娇慵与闲散

怀春少女因为情无所属,常常表现出闲散、娇慵的意态。苏轼《浣溪沙·春情》词写道:

道字娇讹苦未成,未应春阁梦多情。朝来何事绿鬟倾。 彩索身轻长趁燕,红窗睡重不闻莺。困人天气近清明。

怀春女子在梦中见到情人,但是欢情未洽,美梦难成,因此带着青春的苦闷。为了排遣无聊,她荡起秋千,身轻如燕;然而孤身独处,难以释怀,索性红窗昼眠,遁入梦乡。清人贺裳《皱水轩词筌》评之曰:“如此风调,令十七八女郎歌之,岂在‘晓风残月’之下。”[1]最后一句更加通过少女的困倦娇慵,表现其落寞难言的

心绪。

吴伟业的《浣溪沙·闺情》词也刻画出一位怀春少女的幽寂

形象:

【篇五】古代诗歌漫谈

古今圣诗漫谈

你们要赞美耶和华。 我的心哪,你要赞美耶和华。

我一生要赞美耶和华。 我还活的时候,要歌颂我的神

(诗146:1-2)

基督教是一个充满诗歌的宗教。

许多人接触基督教,是从圣诗入门。信主之后,诗歌更是属灵生活不可少的一部份。无论是教会的大小聚会,或是信徒独处时的灵修祷告,诗歌都占了很重要的地位。

早年的耶路撒冷教会,经过两千年到今天的普世教会,这期间确实经历了很多巨大的变化。然而在古今的信徒身上,教会诗歌的影响却历久不衰。无论是流传久远的古典圣诗,或近代信徒所谱的现代诗歌,都是教会极宝贵的属灵产业。今天各地的信徒,无论男女老少,几乎人人可以说出自己所喜爱的圣诗。诗歌与信徒确实有很深厚的关系。

这份关系不是源自某处教会的特殊传统,更不是由于某位圣徒发起的信仰运动。若追溯基督信仰的根基,我们发现诗歌与信仰的密切关系,原是来自神所赐的这本圣经。

在圣经的首页,神就开宗明义以「创世之歌」启示祂的伟大创造。神不仅以美丽的诗歌叙述创造之工,事实上,神的创造之工本身就是一首壮丽的乐章。诚如诗人所言﹕「诸天述说神的荣耀,穹苍传扬祂的手段」。

在圣经末了的「启示录」,老约翰也记载了许多不同的诗歌。因为他在荣美的异象中,多次听见从天上宝座传来赞美的「新歌」,又有「神仆人摩西的歌与羔羊的歌」,还有极多天使天军所发出如众水般雄伟澎湃的赞美之歌。

若翻到圣经正当中,更看见包涵150篇的整卷「诗篇」。这是选民以色列百姓属灵经历的结晶,也是历代信徒属灵生命的共鸣。若以经文体裁来说,圣经中的「乔布记」、「箴言」、「传道书」、「雅歌」也都是道地道地的诗歌。

从这本圣经,我们看见神的信息不断与诗歌结合。借着诗歌,祂向世人说话,同时也接受世人的敬拜赞美。诗歌不仅在天地初创之时,也在天上荣耀宝座前。诗歌不仅在今生,也直到永世。若说我们世人喜欢诗歌,则神对诗歌的「偏好」更是明显了。

随着时间的累积,神不断将音乐、诗歌赐给我们。所以今天的基督徒在诗歌方面的丰富资源,真是所有先前历代圣徒所无法比拟的。面对这份丰盛无比的属灵产业,今天基督徒的认识却很有限。我们经常唱这些诗歌,然而对歌词与旋律的作者却很陌生,更对诗歌的背景毫无概念。

多年前,我第一次听见人分享「奇异恩典」的作者生平。原来这位纽顿弟兄从贩卖黑奴者变成牧师,一生经历奇妙转折,令人难忘。后来每次唱到这首诗歌,作者的真实改变历历在目,心中感受大不相同。随着自己年事,对诗词的体会更加深刻。这首诗歌虽然很短,旋律也很简单,却是愈唱愈觉真切宝贵。

有了这个深刻的体验,我就开始留意介绍诗歌背景的书籍。结果相当失望,因为这方面的资料确如凤毛鳞角。若是有,也是极为分散。因为历年来,很少人在这方面做收集整理的工作。随着年日,许多宝贵数据可能更已被人遗忘,或永远流失了。

两年前,在圣乐方面事主多年的顾明明姊妹,与我分享她有编撰「古今圣诗漫谈」的心愿。我一听真是喜出望外,立刻大事鼓励,并答应为她校稿。能先睹为快,何乐而不为!

在编写本书的过程中,顾姊妹多次告诉我,收集诗歌背景材料非常艰辛,几乎濒临放弃的边缘。然而,神却不让她停手,多次在她面前显出明确的证据,叫她无法推却神的托付。若要一一写出来的话,这本书的背后还有许多神迹故事呢!

1

顾姊妹为人很谦卑,她的心愿也很单纯。从一开始,她就是抱着服事众教会的心,要将这本书赠送给各教会的图书馆,并教会的牧者与从事圣乐的同工们。她很认真的对我说﹕「我像那一个持有五饼二鱼的小孩,自己做不到什么,惟有毫无保留的把一切献上,让耶稣祝祷后,与众分享。唯一的心愿是﹕所作的一切,都能合乎神的心意。」

感谢主,这是祂赐给我的特殊恩典,让我一步步亲眼看见这本书的成形。相信这本书一定能帮助信徒认识许多诗歌背后的美好故事,并从其中得到前所未有的祝福。

基督教确实是一个歌唱的宗教。借着诗歌,我们认识了真神。借着诗歌,我们敬拜赞美真神。借着诗歌,我们也要大大传扬真神。

最后,我向神感恩,也向祂祈求。愿祂大大使用这本书,如同五饼二鱼,祝福许多人。但不是只吃一顿,乃要使众人都能得享那存到永生的食物。特以为记。

愿一切荣耀归给父神!

许中生

2/02/02于美国洛杉矶谷区国语浸信会

2

恩友歌… 1古代诗歌漫谈

What a Friend We Have in Jesus. 1

奇异恩典… 2 Amazing Grace. 2

坚固保障… 3

A Mighty Fortress Is Our God.. 3

荣耀归于真神… 4

To God Be the Glory. 4

奇妙十架… 5

When I Survey the Wondrous Cross 5

与主相亲… 6

Nearer, My God, to Thee. 6

更爱我主… 7

More Love to Thee. 7

数算主恩… 8

Count Your Blessings. 8

平安夜… 9 Silent Night. 9

天父必看顾你… 10

God Will Take Care of You. 10

我心灵得安宁… 11

It Is Well with My Soul. 11

祷告良辰… 12

Sweet Hour of Prayer.. 12

引人归主… 13

Must I Go, and Empty-handed.. 13

主是盘石… 14

A Shelter in the Time of Storm.. 14

信靠顺服… 15 Trust and Obey. 15

我要耶稣… 16 I Need Jesus. 16

天父领我… 17 He Leadeth Me. 17

灵友歌… 18

Jesus, Lover of My Soul. 18

在花园中… 19 In the Garden.. 19

古旧十架… 20

The Old Rugged Cross. 20

你真伟大… 21

How Great Thou Art!… 21

主若是… 22

If The Lord Is. 22

我宁愿有耶稣… 23

I’d Rather Have Jesus. 23

你若不压橄榄成渣(又名 炼我愈精)… 24 Olives That Have Known No Pressure 24

伟大的爱… 25

O Love That Wilt Not Let Me Go.. 25

主爱改变我… 26

His Love Changed Me. 26

3

三一颂… 27 Doxology. 27

凭你意行… 28

Have Thine Own Way, Lord.. 28

靠主膀臂… 29

Leaning on the Everlasting Arms. 29

慈光导行… 30

Lead, Kindly Light. 30

你的光当照耀… 31

Let the Lower Lights Be Burning.. 31

我知谁掌管明天… 32

I Know Who Holds Tomorrow… 32

你可知道… 33 Do You Know?. 33

藉我赐恩福… 34

Make Me a Blessing.. 34

快乐日… 35

O Happy Day. 35

归家… 36

Softly and Tenderly. 36

因祂活着… 37

Because He Lives. 37

主耶稣,,我曾应许… 38 O Jesus, I Have Promised.. 38

洁净我… 39 Cleanse Me. 39

亲近,更亲近… 40 Nearer, Still Nearer.. 40

主复活… 41 Christ Arose. 41

主,我愿像你… 42 O, To Be Like Thee. 42

生命运河… 43

Channels of Living Water.. 43

灵里生活… 44 Spiritual Life. 44

亲爱主, 牵我手… 45古代诗歌漫谈

Precious Lord, Take My Hand.. 45

万古盘石… 46 Rock of Ages. 46

擘开生命之饼… 47

Break Thou the Bread of Life. 47

真神之爱… 48

The Love of God.. 48

圣哉!圣哉!圣哉!… 49 Holy, Holy, Holy. 49

守信歌… 50

Faith of Our Fathers. 50

青年向上… 51

I Would Be True. 51

救主全舍… 52

I Gave My Life for Thee. 52

恩爱永偕(又名完全的爱)… 53 O Perfect Love. 53

求主容我与你同行… 54

O Master, Let Me Walk with Thee. 54

这是天父世界… 55

This Is My Father’s World.. 55

主必保守我… 56古代诗歌漫谈

He Will Hold Me Fast. 56

神未曾应许… 57

God Hath Not Promised.. 57

主曾亏欠你吗?… 58

Did the Lord Owe You?… 58

母亲的爱… 59

A Mother’s Love. 59

主耶和华,求你引领… 60

Guide Me, O Thou Great Jehovah.. 60

我爱宣传主福音… 61 I Love to Tell the Story. 61

安居主怀… 62

Safe in the Arms of Jesus. 62

今要主自己… 63 Himself. 63

已负十架… 64

Jesus, I My Cross Have Taken.. 64 信徒如同精兵… 65

Onward, Christian Soldiers. 65

4

我今永远属祂… 66

Now I Belong to Jesus. 66

求主拣选我道路… 67

Thy Way Not Mine, O Lord.. 67

我灵镇静… 68

Be Still, My Soul. 68

靠近神的怀中… 69

Near to the Heart of God.. 69

No One Understands Like Jesus. 70

任主差遣… 71

I’ll Go Where You Want Me to Go.. 71

活着为耶稣… 72 Living for Jesus. 72

主, 我愿更亲近你… 73

Just a Closer Walk with Thee. 73

耶稣奇妙的救恩… 74

Wonderful Grace of Jesus. 74

来就上主羔羊(又名照我本相)… 75 Just As I Am.. 75

若这不是爱… 76

If That Isn’t Love. 76

荣耀十架… 77

In the Cross of Christ I Glory. 77

不住的歌唱… 78

He Keeps Me Singing.. 78

愿我家基督化… 79

God, Give Us Christian Homes. 79

教友联合… 80 Blest Be the Tie. 80

要遍传福音… 81

From Greenland’s Icy Mountains. 81

我知所信的是谁… 82

I Know Whom I Have Believed.. 82 恩雨大降… 83

Showers of Blessing.. 83

快乐歌… 84

Joyful, Joyful, We Adore Thee. 84

感谢神… 85

Thanks to God.. 85

以马内利乐境… 86

In Emmanuel’s Land.. 86

主活着… 87 He Lives. 87

开我的眼… 88

Open My Eyes That I May See. 88

谷中百合花… 89

The Lily of the Valley. 89

上主之灵… 90

Spirit of God, Descend upon My Heart 90

赎罪之泉… 91

There Is a Fountain.. 91

事奉祂愈久愈甘甜… 92 The Longer I Serve Him.. 92

兴起为耶稣… 93

Stand Up, Stand Up for Jesus. 93

信心仰望… 94

My Faith Looks up to Thee. 94

我愿做主俘虏… 95

Make Me a Captive, Lord.. 95

有平安在我心… 96 Constantly Abiding.. 96

野地的花… 97

Flowers of the Field.. 97

神带领我们… 98

God Leads Us Along.. 98

如果我能唱… 99 If I Could Sing.. 99

你认识我… 100 You Know Me. 100

祂为我开路… 101

God Will Make a Way. 101

蜡烛… 102 Candle. 102

万福恩源… 103

Come, Thou Fount of Every Blessing 103

靠主有福… 104

Blessed Is He That Is Trusting the Lord 104

5

我心献曲… 105 My Tribute. 105

与主同在… 106

Still, Still with Thee. 106

解忧歌… 107

Come, Ye Disconsolate. 107

清晨歌… 108

Golden Breaks the Dawn.. 108

我心之乐,我主耶稣… 109

Jesus, Thou Joy of Loving Hearts. 109

亚伯拉罕的神… 110

The God of Abraham Praise!… 110

与主耶稣交谈… 111

Just a Little Talk with Jesus. 111

耶稣珍宝… 112

When He Cometh.. 112

求主充满我杯… 113 Fill My Cup, Lord.. 113

万代之神… 114

God of Our Fathers. 114

跟随我… 115 Follow Me. 115

有福的确据… 116

Blessed Assurance, Jesus Is Mine. 116

祂使我喜乐… 117

He Has Made Me Glad.. 117

【篇六】古代诗歌漫谈

漫谈古代诗歌中的茶文化论文

2009至2010学年第2学期公选课《酒茶文化》课程论文

漫谈古代诗歌中的茶文化

内容提要: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学史中,咏茶诗词数量丰富,体彩多样,诗歌与茶

文化似乎有着说不尽、道不完的种种情缘。茶与饮茶行为,已经被文人墨客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阅读相关文论和观看相关视频后,试图从几位文人中找寻诗歌和茶文化的契合点。

中国的诗歌文化源远流长,而诗歌与茶文化在悠远的历史长河中似乎结下了千年不解之缘,在历朝历代的诗歌中,不乏迁客骚人以茶为主题所创作的诗歌千古流芳,诗歌与茶文化两者之间似乎有着一段难以割舍的情结。何解?本文试图主要从宋代文人们与词的结缘,浅析其中缘由。

一、以“茶”为载体的茶文化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历史非常悠久。中国作为茶的故乡,有关茶的故事自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烙下深深的印记。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及其发展,不仅仅是形成简单的一种饮食文化,而同样映射出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民族的精神特质。由于茶富有大自然美,具有提神益思的功能,饮茶使人心旷神怡,产生对人情美的联想,因而自古就成为诗歌吟咏的对象。

在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诗歌集《诗经》里面,就有不少介绍与茶有关的诗句,如《诗经·谷风》里面就出现“谁谓茶苦,其甘如荠。”等名句;而在赞美茶的诗词中,首推晋代诗人杜育的《茶赋》。“灵山惟岳,奇产所钟。厥生荈草,弥谷被岗。承丰壤之滋润,受甘霖之霄降。月惟初秋,农功少休,结偶同旅,是采是求。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器择陶简,出自东隅;酌之以匏,取式公刘。惟兹初成,沫成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敷。”赋中所涉及到的范围已包括茶叶自生长至饮用的全部过程。《茶赋》是我国古代诗词中第一次写到植茶规模,第一次写到秋茶的采掇,第一次写到陶瓷的宜茶,第一次写到茶汤特点的诗歌作品。这四个第一,足以奠定《茶赋》在中国茶文化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在此之后,茶文化成为了诗作中常见的题材,关于茶的诗歌不断涌现经久不衰。

二、唐宋与茶结缘的文人

唐宋时期是我国诗词高度繁荣的盛世,唐代的文人几乎无一不是诗人。此

时适逢陆羽《茶经》问世,饮茶之风更炽,茶与诗词,两相推波助澜,咏茶诗词大批涌现,出现大批好诗名句;此时饮茶成为一种高雅的风尚,也成为陶冶情操和友谊交流的一种主要方式,以茶为主题的诗词风靡一时。

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柳宗元等著名诗人都有无数富有哲理的茶诗留世。

李白在得到玉泉寺为僧的侄儿赠予的一种名为“神仙掌”的茶后写道:“常闻玉泉山,岩穴多乳窟,仙鼠(白色的蝙蝠)白如鸦,倒悬深溪月,茗生此石中,玉泉流不歇,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这首诗把茶的保健作用描写成了一个神话。

杜甫的诗中更是把茶与其生活的紧密联系一览无余的表现出来,其诗云:“落日平台上,东风啜茗时,石栏斜点笔,桐叶坐题诗”。诗人把他同友人品茶时心情之愉悦,环境之幽美,写得如同一幅高雅清逸的《品茗图》。

流传下来“茶诗”最多的诗人应数白居易,他留世的茶诗有50多首。其中,不乏体现茶在诗人心中地位的作品。白居易在他的《食后》中云:“食罢一觉睡,起来两碗茶:举头看日影,已复西南斜。乐人惜日促,忧人厌年赊;无忧无乐者,长短任生涯。”诗中写出了他食后睡起,手持茶碗,无忧无虑,自得其乐的情趣,充分的体现出了茶在诗人日常生活中的地位。白居易曾在庐山结草堂而居,过着"架岩结茅屋,断壑开茶园"的隐居生活,使他成为对茶叶生产、采制、煎煮与鉴别样样精通的行家,他在《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诗中说:“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如此可见诗人自称是鉴别茶叶行家是当之无愧的,从而也体现出了茶与诗人的生活的紧密联系。

谈及茶与古代诗人之间的情缘,其中不得不提及的一个诗人就是卢仝了。他借茶抒怀,是把饮茶升华到富有哲理的境界的代表人物,他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即后人称的《七碗茶歌》极富哲理性。诗人在抒发了品尝到友人赠予的“天子未饮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的《阳羡茶》的喜悦心情之后,咏唱道:“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飞往”。卢仝诗作未几,在唐代名声不大,但他的这首《七碗茶歌》却为历代爱茶的诗人广为传颂,因此,也使他与《茶

经》闻名的茶圣陆羽齐名。

到了宋代,文人学士烹泉煮茗,竞相吟咏,有关茶的诗歌也大量涌现,晏殊、欧阳修、苏轼、黄庭坚、辛弃疾等都留下了不少关于茶的妙句和逸闻趣事。词,这种当时新兴的文学形式,也为茶文化提供了更多样的表现方式。黄庭坚与苏轼、张洵、晁补之等聚在一起,常以精制的双井茶馈赠诸友,友人亦常和诗赞赏,扬名“双井茶”。苏轼有一首《西江月》的词云:“尤焙今年绝品,谷帘自古珍泉,雪芽双井散神仙,苗裔来从北苑。汤发云腴酽白,连浮花乳轻圆,人间谁敢更争妍,斗取红窗粉面。”词中对双井茶叶和谷帘泉水作了尽情的赞美,淋漓尽致的体现出了词人对茶的钟爱之情。

茶道大师王安石在他的诗作《寄茶与平甫》中写道“石楼试水宜频啜,金谷看花莫谩煎”,他不忘谆谆嘱咐其弟煎、品贡茶的要领,独自品饮宜小口慢饮。可见王安石其实也是个品茶专家。就像李清照,我们知道她写了很多关于酒的词,同时她也喜欢饮茶。李清照、赵明诚夫妇喜欢在饭后间隙,一边饮茶, 边考记忆,给后人留下了“饮茶助学”的佳话,亦为茶事添了风韵。

三、茶折射文人的淡雅之态

为什么古人们与茶如此结缘呢?其实我们的古人们很早就注意到饮茶的生理调节功能了。用今人的研究,茶含有11大类共350多种化学成分,既有一定的医疗保健作用,又丰富了人类的精神生活。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这与古人们向往的“清静、恬淡”的生活方式很是契合,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所以,品茶不仅是为了使人得到物质的满足,更多的是为了追求一种境界,一种修身养性的生活姿态。所以饮茶之词的文化意蕴,更大的意义在于表达人们的一种生活情趣和理想,这也许是我们诗词文化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吧。

【篇七】古代诗歌漫谈

漫谈古代诗歌教学中的“诵诗”“想诗”及“意境描绘”

龙源期刊网 .cn

漫谈古代诗歌教学中的“诵诗”“想诗”及“意境描绘”

作者:舒华

来源:《读与写·下旬刊》2012年第10期

摘要:作为一名语文教学工作者,在传承中华文学经典的教学活动中,怎样做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本文就此提出了两点看法:一是诵读,二是想诗及意境描绘。

关键词:古代诗歌;教学活动;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0-0082-01

语文课本是实现《课标》的有效载体。7-9年级对于欣赏文学作品的课程目标是“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对于古代诗词的课程目标是“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作为一名语文教学工作者,在传承中华文学经典的教学活动中,怎样做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

“诗无达诂”,对老师、对学生都是如此。

教学古代诗歌,关键在于老师如何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阅读诗歌,如果只是抓住了诗歌的主要内容,最多只能算是抓住了一些表象的东西,算不上读懂了诗歌,更算不上入其境、悟其神了。

入境,是读古诗的根本。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有效的情境,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去领悟古诗词中的意境美。

在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多种形式,如形象生动的语言、鲜明逼真的画面、优美和谐的音乐……通过这些手段,让学生张开学生想象的翅膀,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境,使自己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我认为,在诗歌教学中,有两点是值得特别注意的:

1.诵读

俗语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熟读”不仅能领略声调的变化,并且能熟悉诗的用宇、句法、章法。通过反复朗读、吟唱才能入境、察情。因此,教学古代诗歌,总应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务必使学生读足,读出诗的抑扬顿挫来,读出诗的轻重缓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古代诗歌漫谈 古代诗歌意象漫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