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学作文】
【篇一】一年级阅读素养小结
小学一年级阅读改变了我主题活动小结
“读书改变了我”主题活动小结
朗朗读书声,悠悠伴我心,在即将过去的一学年里,我班全体师生进行了读书活动,增强了读书兴趣,拓宽了自己的知识视野,开阔了自己的眼界,思想获得了很大的提升,学生在读书中有了很多很多的收获。现在将读书活动总结总结如下:
一、展现的风采
在读书活动中,我班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相应的活动。如:利用早自习,让学生读美文、颂经典。内容主要以《三字经》为主,此外还有8种必读书目都纳入到我们的读书计划中来。我们还组织学生开展了集体诵读比赛,更是点燃了全校师生诵读的热情。而平时阅读要求学生坚持写读书笔记,鼓励学生积极投稿到,与众人分享读书之乐。通过阅读、积累与展示等活动,不但为学生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而且还为学生创造展示风采的特殊环境,把我校的读书活动推上新的台阶。
二、开展读书活动的措施
(1)要求学生老师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读书活动。
(2)利用家长会向家长宣传如何培养孩子读书的兴趣。
(3)要求家长、老师以身作则,带头营造浓厚的家庭读书氛围。
(4)鼓励学生多读书,家长要满足孩子的读书愿望。
(5)开展“我与家长共读一本好书”的活动,并按学校的要求填写好读书记录表,家长与孩子要同时写下读书心得体会,共享读书之乐。
(6)要求学生坚持写读书笔记,通过读书长智,通过读书明理。
当然活动中也有很多的不足之处,我们小学低年级家庭读书是个弱项,虽
然老师和学校做了多番的努力但还是有些家庭没有重视孩子的课文阅读,认为只要把课本读好就够了,更别说是共同阅读了。虽然困难重重,但我们相信只要一次次的努力,总会有效的。每天种一朵花,不久的将来就会是鲜花满园、芬芳迷人。
读书活动总结
读书,使我们的生活更丰富、更幸福;读书,使我们的思想更成熟、更健康。这学期,我们学校以“新课程课外阅读探究”为教研主题,以“遨游书海 沐浴书香”为活动基点,以争当红花少年活动为评价载体,以班级各种栏目为展示平台,开展了一系列读书活动,让师生亲近书本,喜爱读书,学会读书,让
读书成为师生的一种习惯,一种需求,一种乐趣。现将本学期开展的读书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统一认识,掀起读书新热潮
为读书活动扎实、顺利、有效地开展,为增强学生的读书意识,我们主抓三方面:
1、期初立即成立新一轮读书活动领导小组,建立以校长为组长、以教导为副组长、以各班主任为成员的管理体制,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落实到位。学校多次召开师生会议,提出各阶段的读书活动要求,做到期初有“碰头”,平时有“交流”,阶段有小结,期末有“总结”。
2、召开读书活动总结会,总结和推广各班的成功经验和具体做法,相互学习、交流、借鉴,强势推进读书活动向纵深开展。同时,通过家长座谈会、主题班队、板报宣传等活动,促使教师、家长、学生达成共识,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各种读书活动中去。
(二)拓宽渠道,营造读书氛围
1、搭建展示平台。本学期,学校统一在楼道设立展示台,专门展示学生积累的“好词、佳句”、读后感、手抄报等读书成果。展示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学生读书成果的展示,既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又达到与同学分享快乐,互相学习、互相借鉴、极大地鼓舞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有力地推进读书活动向纵深发展。
2、丰富学生书源。为保证学生有充足的阅读书籍,我们积极发动教师、学生、家长捐献书籍,并结合“节省零花钱 开拓知识面”活动,让学生平时的零食转化为书籍。开放图书室。期初,我们积极组织教师整理图书,筛选出
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以班级为单位,轮流向图书室借阅,并做好图书借阅登记,在班主任的精心组织下,在班级图书管理员的积极协助下,图书角的整理、借阅、归还工作,开展得有条有序。我们实行班级间 “好书交换看”, 提高书籍使用率,大大拓宽了学生的阅读量。
(三)活动引领,提高读书实效性
1、上好阅读课。本学期,我们以“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为教研主题,每班每周增设一节阅读课程,并把原来的写字课改为学生自由阅读时间,指定语文教师负责,通过佳作欣赏、好书推荐,读书经验,读书成果展示等交流活动,让学生感受读书的乐趣,获取丰富的读书方法,形成一定的阅读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语文修养。同时,找准教材切入口,能动地向学生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方面自然延伸、拓展,使课堂内外的语文学习形成浑然一体的强有力结合。现在,每位学生都有设置读书专用记录本,用于摘抄优美词句、精彩片段,写读书体会等,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现在已经逐渐养成。
2、举行读书主题活动。我们开展了“好书伴我成长”、“我读书 我快乐”等主题读书会,通过手抄报、读后感、书签、诗文朗诵、讲故事等比赛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进而激发学生“要读书”的欲望,为营造浓厚的校园读书氛围奠定坚实的基础。
3、开展师生共读活动。俗话说:“身教胜于言教”, 让学生喜欢读书,学会读书,让读书成为学生一生的习惯,教师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这学期,我们要求教师与学生同读一本书,利用早读课、课前十分钟等时间,跟学生谈一谈书中的精彩之处,聊一聊读后的感受;还定期走进书店,搜索好书,向学生推荐,带动学生读好书,爱读书,会读书。
(四)评选优秀,激发读书兴趣
为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风气,我们把读书活动与“四星学生”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开展了一系列评选活动,促进读书活动向纵深处开展。
1、展示成果。每月举行一次读书笔记、优秀习作、读书小报评比活动,每次我们把各班推选出来的优秀读书笔记、读后感进行汇编,在班级间传阅,从而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培养学生爱读书的习惯,形成人人读书的氛围。
2、读书活动开展以来,我们欣喜地看到,整个校园掀起了一个读书、爱书、用书的热潮,师生们也逐渐养成了“喜动笔墨喜读书”的良好习惯,同学间的合作、交流意识明显增强,学生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良好的训练。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读书活动能否持续开展,离不开学校的精心策划(如增添书籍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离不开教师的用心指导(如教师也写一写读后感),离不开家长的密切配合(如为学生创设环境,帮学生选购书本等)。
读书活动总结
为了提高我校广大师生的人文素养,带动全体师生养成“好读书,读好书”的学习习惯,同时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达到以环境育人的目的,结合学校实际,本学期开展了读书活动。
现将具体情况作如下汇报:
一、指导思想
【篇二】一年级阅读素养小结
一年级人文素养教学总结
一年级人文素养教学总结
一、了解了小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内涵
人文素养主要指一个人所具备的人文知识,以及由这些知识所反映的人文精神内化在人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气质和修养。小学生的人文素养主要指智慧品质、自主品质、责任品质、关爱品质、合作品质和交往品质等各方面的人文品质。这些品质是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而科学素养主要指一个社会公民应该具备的一般的科学素养。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就是培养他们的科学意识、科学思想和创新精神,培养他们探索科学奥秘的情趣和志向,丰富和积累科学基础知识,培养他们一些基本的科研能力及不怕困难、积极探索、敢于攀登等良好的科学意志和品格。
二、了解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整合的基本规律
学校在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初步探索出了整合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基本规律,即同步、综合、和谐。同步,指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互相渗透、互相包含,学生在同一学习、活动过程中可以获得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的同步发展。综合,一方面指小学生学习活动的目标、内容、策略的综合性;另一方面指将校内外一切教育资源综合起来,通过综合性的育人目标,综合性的教育活动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和谐,指学生的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的发展是协调的、并重的,同时,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培养都要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使小学生容易理解、掌握且能够终生受益。
三、掌握了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培养的基本方法与途径
国家课程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体部分,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素养全面提升的主渠道,是实施小学生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和谐发展的主要途径。每个学科中都蕴藏着丰富、独特的人文资源和科学资源,不同的学科,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方面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并各有侧重、互相补充。因此,研究实践中就要努力做到对各学科课程资源的深入挖掘与整合。
其次,结合学校自身的优势及周边的有利资源,依托校本课程的开发,对学校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新构建,开设了一系列的特色课程,突出了学校课程结构向多元化课程的转移。开展形体、游泳、阳光体育健身、户外课堂等特色课程,使学生在身体素质、内在修养、求生技能、意志品质、人际交往和实践能力等方面都得到良好的发展。
再次,开展特色活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特色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活动中感悟,促使学生的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四、认识了开展课题研究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大意义
通过开展课题研究,不仅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有效的提升,展示出了较高的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同时,教师通过参与课题研究,也促进了自身的专业成长和综合素养的发展,能很好地做到教研相长。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积极投身于课题研究中去,不断探索和总结研究经验,同时,不断吸收和消化现有的研究成果,并转化为教育资源,努力促进学生总体素养的提高,为学校课题研究的深入实施和学校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篇三】一年级阅读素养小结
一年级阅读教学总结
一年级阅读教学总结
《语文课标》对小学课外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小学一二年级的阅读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在阅读中积累词语;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景,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黄毅老师更是提出“每年的阅读量在15万字”的目标要求。切实落实阅读目标,培养学生终身受益的阅读习惯,是我们应十分重视的问题。今学期,我校各年级都开展:“课外阅读,提高语文素养”的活动,收到一定的效果过,下面谈谈本人的做法。
一.进行读书动员
学生和家长只有在真正认识到课外阅读的价值和意义的时候,才能更加迅速地萌动主动参与的意识,才能更有热情与激情。在实施阅读计划前,在家长会上重点和家长们进行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和阅读指导”的探讨,并请一位家长代表进行亲子阅读的经验介绍。然后在班上开展读书动员大会,通过举例说明广泛阅读的重要性。同时,自己也现身说法,给学生讲自己读书的故事。请班中爱读课外书的小朋友,向全班学生演讲他们读书的乐趣。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动员,让学生明白阅读的重要性,产生主动阅读的兴趣。一年级阅读素养小结
二.创设读书环境
教师要在学生常规的校园生活中有意识地创设一种浓厚的读书氛
围,让学生在良好的阅读氛围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在教室里设立图书柜,摆放学生爱读的课外书籍。走进教室,学生就会感受到浓浓的阅读氛围,学生课余可以随时在图书角上翻阅自己喜欢的图书,享受阅读的愉悦。
黑板报上专设读书栏目,如“我喜爱的名人名言”、“本周推荐书目” “我喜欢的词句”等内容。这些内容不定期地更换,源源不断地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参考和引领,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3.指导读书方法
三外阅读重视从扶到放的指导过程,重点指导学生精读和细读相结合。按月有重点地向学生推荐共同阅读书目,以便于指导阅读与交流。除午间12:20-12:40为自由阅读时间外,每天回家安排不少于半小时的阅读,每周还抽一节课为大阅读课,开始指导学生做阅读笔记,尝试自己解决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读书笔记的具体要求是:每周2篇,每篇包括10个好词,3个好句。
四.推进“亲子阅读”
亲子阅读是课外阅读活动得于顺利实施的保障,需要每一位家长都能为这一项活动出一份力。课外读物里的许多词语学生不能理解,要边读边与家长探讨读懂的。像成语故事,学生的感想更多了,其实其中的许多故事他们都是似懂非懂,需要家长放下手中的事与孩子一起探讨,把难懂的故事再用通俗的语言讲解一次。课题组成员要利用家长会、家校联系单、家访与家长交流,向家长介绍亲子阅读这一特殊的读书活动,倡导他们尝试亲子阅读,家长与孩子共读一本书,共
同探讨书中的一个话题,家长间互相探讨家教读书经。
五.交流读书体会
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后,会有表达读书收获或者感受的欲望,希望得到大家的认可与赞许。 教师通过组织各种读书活动,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与交流的平台,从而发展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如适时举行读书交流会、故事会、智力竞赛、猜谜语等。也可预先让学生根据某一主题自主选择课外读物,然后组织交流。还可布置了一个读书竞赛栏,学生每读完一本书,就把图书的名称填在评比栏里。班级就产生了你追我赶的读书氛围,增强阅读课外书的劲头。
六、研究结果
通过实验的前测与后测的比较,结合我们对整个实验过程的分析,我们认为:
(一)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要靠老师的培养。学生只有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开发心智,主动去了解、研究,在了解和研究的过程中,渐渐培养学习的持久性,提高自学能力。教师须成功地激发他们的阅读动机,使他们在头脑中将阅读与乐趣相联系。
(二)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在课外的延伸。搞好课外阅读,关键在于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使学生会读。当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了兴趣,就必须重视学生读书的有效性。加强课外阅读,是不是说课内的阅读教学就不重要了呢?当然不是。叶老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在课堂要结合"例子"引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然后在课外求拓展、求提高。
(三)帮助学生选择有益课外读物非常重要。
七、分析及反思
通过一年多的研究实践,课外阅读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实效,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更新了教师的教学观、质量观 。据调查,以往的课堂教学,96%的教师只满足于课本内容的教学,总觉得学生只要掌握课本内容就可以了,没有必要也没有时间让学生阅读课外读物。通过一年的实践研究,教师的教学观有了转变,其质量观也发生了质的变化。教师评价学生从单一的看学生课本知识掌握的情况转向对学生的综合评价。综合评价要素之一就是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态度和效果。
(二)提高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学生逐渐养成了阅读课外书籍的习惯。根据本年级的特点,经常阅读课外读物。
(三)扩大了学生的课外阅读量 。根据家长的记录和与学生谈话, 98%的学生达到了大纲的基本要求,其中有50%的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超出大纲要求的一倍以上。
(四)提高了学生的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包括信息识别能力、信息筛选能力、信息储存能力和信息提取应用能力。在众多的课外阅读材料中,教师指导学生面对大量的信息进行正确的判断、整理、处理,并做出相应的选择。因此,在课外阅读中,学生的信息(活用)能力得以提高。
【篇四】一年级阅读素养小结
一年级语文期中小结
一年级语文期中小结
期中考试结束了,一年级参加考试的学生20人,优秀率不高。我就教好语文谈以下三点内容。
一、成绩方面:
1.多数学生书写工整,态度认真。
2.多数学生能够正确完成看拼音,写词语;组词;够正确辨别字音、同音字;正确认读二类字,并完成练习题。
3.能将词语排成句子,并记得加标点。
4.能够根据语境,填空。
二、问题及原因:一年级阅读素养小结
1、少数学生对于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书写汉字出错。
2、部分学生有漏题现象。
3、对于古诗句的填空,完成不好,比如“童、声、意、闭”出错。
4、少数学生读不懂题意。
三、措施与方法:
通过这次质量测试,我不仅全面了解了我班学生近阶段在语文知识、语文能力方面的基本情况,而且对我今后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1、加强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认真书写,做事细心的习惯,认真审题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2、要督促学生熟读、熟背课文。会做的题目就不应该出错。
3、要培养学生认真读题,仔细答题,反复检查的好习惯。
4、针对一年级小学生的语文学习特点,字词教学应以积累为主。通过各种渠道多认字,写字一定要认真、规范。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养成自觉积累优美词句的习惯。同时,在教学中要加强词句的训练,提高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应用词句的能力。
5、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应立足于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重视阅读方法的培养和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同时,要将阅读延伸于课外,鼓励学生在课外多阅读一些有益的书籍,丰富积累,提高自身的阅读水平。
本次测试,既检查了每个孩子近阶段的学习情况,也给我的教学指明了方向。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结构,抓住识字、写字的教学重点,在让学生练好基本功的同时,引导学生多读书,多说多练,全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篇五】一年级阅读素养小结
一年级语文素养社团活动总结(下)
一年级语文素养社团活动总结(下)
在历史的长河里,劳动者在创造生活的同时,也创造了身边的艺术——民间工艺美术。由于这一类艺术是劳动者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而创造的,因此在日常社会生活中无所不在,渐渐地也就成为了一个地方文化与艺术的代表了。现代化的冲击,使传统民间工艺正从我们身边悄然逝去,随之消逝的,还有人与物的沟通,生命与自然的和谐。民间工艺是手艺,更是文化通过它可以更真切、更深刻地了解一个民族。一年级阅读素养小结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是美术课程中有机组成部分。课程不仅仅指课堂教学,还可延伸至课外、校外。地方性教材无疑是扩展课程的好资源,如本地的宗教信仰、历史和地理、工艺美术、舞蹈、戏曲、地方语言和文化等等。其中,民间工艺则又是美术乡土教材的重要资源。开发与利用民间工艺,可培养学生对民间艺术的兴趣与爱好,加深他们对民间艺术的理解;学习民间美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文明,热爱家乡的信念和历史责任感;借鉴民间艺术的方法、形式,汲取其中的优秀传统,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都能得到锻炼与提高。
自开展社团活动一学期以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具体表现在:一年级阅读素养小结
1、教学内容丰富化
向民间母体文化的学习,其过程便是逐渐理解和感受,然后加进自己的情感进行再创作。学生们通过教师的引导,并根据自己的认识和理解,设计出各种不同类型的民俗绘画作品及民间手工艺作品。
2、教学形式多样化
主要运用儿童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搜集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如民间工艺美术品,民间传说故事,以及有关方面的网络媒体资源,这样不仅从多方面确保“激趣”这个教学目标的实现,还可以培养儿童的审美情趣,拓展小学美术教学的课堂,增强课堂的开放性,让学生贴近生活、贴近自然、走向社会。并且,还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让美术课的教学走出校门。这不仅是儿童喜欢做的事情,同时,还体现出“加强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思想。艺术作品之所以为人们所欣赏,是因为它们反映了民众的所喜所爱,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这些参观和学习,无疑扩大了学生的艺术视野,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使我们的教学形式更为丰富多彩。
3、教育内容综合化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意与其它学科融会贯通,使学生易于产生共鸣,从而激发学生对民间美术知识的兴趣,促进理解和消化。新课标指出,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任何一门学科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着,与其它学科的融会贯通,不仅有利于促进本学科的学习,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民间工艺美术,不仅与现代绘画、雕塑、设计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与历史、文学、地理、科学等学科也有数不清的结合点。一件民间艺术品有着它一定的历史背景,或是有一段美丽的传说故事……教学实践证明,与多门学科相贯通的教学方法,其教育效果是很好的。在实施研究活动中,我们始终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实事求是,不急于求成,努力减少功利性,真正做到与美术课的教学融为一体。这样,学生乐学善思,美术课堂丰富多彩,充满无穷的情趣。学生的所学既来自现实,来自熟悉的生活,同时,又高于生活,他们在快乐中求知成长。
4、教学内涵人文化
文化来自乡土,文化积淀深厚的民间陶艺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而美术课程的基本性质即是人文性。民间工艺拥有多元的人文背景,开发与利用民间工艺,体现了尊重民族文化特色,丰富学生美术体验,发掘作品人文内涵的教育新理念;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学生关注人文精神,提高学生对民间艺术的兴趣与爱好,加深对民间艺术的理解。体现了民族性、文化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原则,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有老师和学生不理解乡土文化和民间美术,以为民间美术是“过时”的艺术,是“粗俗”的艺术,与现代生活距离较远,不容易接受与学习。然而在当今全球一体化的过程中,保留自己本民族文化艺术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乡土美术正是我们自己的“根”与“本”。我们应该意识到开发与实施乡土课程,对教师与学生的文化修养的培养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乡土文化所蕴含的审美成分和它发自自身深处的本体成分,是任何其它艺术种类所无法匹敌的。民间美术最让我们深深敬仰和感动的,莫过于从它身上所反映出来的,数千年来,存在于中华民族劳动人民身上的那种善良、勤恳、坚韧、乐观和智慧的品格。我们所要培养的人才,不正是需要这些中华民族优良的品质吗?乡土文化的艺术,作为我们美术教育的载体,在弘扬我们民族精神与民间艺术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乡土文化与民间工艺美术一样有可能是被丢掉的真正的文化。身边的东西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当我们注意到它们的美时,却往往消失了。通过对乡土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我们希望能使学生从小关心家乡的民间艺术与传统文化,让他们在生活中去体验美、创造美。
【篇六】一年级阅读素养小结
一年级二班阅读伴我成长活动总结
阅读伴我成长活动总结
一年级二班 杨静宜
阅读的过程是一个将语文素养细细糅合的磨合过程,对于刚刚踏入学校的一年级学生,这是一个非常难啃的大蛋糕。为了让学生首先树立阅读的概念,我教学的步骤遵循先朗读,再阅读,最后开始做题的步骤。对于书本里的内容,我的要求是熟读成诵,通过学生一遍遍朗读,让学生培养语感和对文字的理解力,学生慢慢开始爱上文字,慢慢学会沉下心享受阅读的快乐。在读到喜欢的文字时学生会用动作表达 情绪,能够通过触及文字引发想象画面。
1.坚持完成年组共同推进的“大手拉小手,共享亲子阅读”活动,每周要求家长和学生一起分享一篇文章,打开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桥梁。教师也能从学生的反馈中掌握孩子们的思想动态,从而调整和制定自己的教学计划。在本学期7次亲子阅读的作业中,家长从刚开始的不是很积极,到最后都非常期待每周与学生共享文章的乐趣。
2.充分利用班级图书角,要求每位学生自带至少2本带拼音的读本,学生每天可借阅一本书,由班干部负责记录借阅人和借阅书籍。自开放班级图书角以来,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涨,早自习过后都会争先恐后地排队借书,课下疯闹的情况也越来越少,相信孩子们从图书中体验到了意想不到的乐趣。从本次期末考试的阅读内容《巴巴熊的破屋顶》可以发现目前阅读题材的取向,本班许多课外书籍的内容都与阅读题有异曲同工的妙处。在看似简单的故事情节之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通过读故事让学生体会到一些大道理,而不是空洞的说教。并且,
现在的故事结局开放性也越来越大,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拓展想象空间。
3.每周我们班都会抽出时间学习一到两篇《巅峰阅读》,阅读形式多种多样:有时以作业形式要求家长和孩子一起完成,有时是在课堂独立完成随后教师讲解,有时是全班一起阅读一起体会。两个月过去,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极大提升。不过通过本次课外阅读成绩来看,成绩并不是太理想,扣分的情况比较严重,有少数同学几乎全部扣光。因此下学期要加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提高学生做阅读题的技巧。
4.利用绘本开启学生的想象空间:从9月开始,我每个月都会介绍一本绘本给班上的学生,从最开始的《大卫不可以》、《大卫上学去》、《大卫惹麻烦》,到后来的《好饿的毛毛虫》、《疯狂星期二》都成为学生特别喜爱的阅读书籍,在班级故事会上许多学生都重新编排了故事,给老师带来了大大的惊喜。学生积极参与绘本的再创造和新编的,精彩的表现令人刮目相看。从本学期的成果来看,学生是非常热爱绘本作业的,因此下学期我会坚持将绘本作为打开学生思维空间的突破口。
4.鼓励学生阅读《现代少年报》,用平时所学的知识去读懂上面有趣的文章,做到学以致用,学有所得。
阅读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对生活的体悟和积淀,增加学生生活经验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