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 改写九月日忆山东兄弟

小学作文 zuowen 2浏览

【 – 小学作文】

【篇一】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设计

六年级 朱勋

一、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 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

3、 初步学习理解古诗的方法。

4、 激发学生热爱古诗,体会诗人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内容:

2、想像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3、指导朗读,背诵古诗。

三、教材分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亲人而作,书写游子思乡怀亲之情。游子在外,举目无亲,正逢佳节,百感交集。全诗写得非常朴素,感情十分自然。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独在异乡为异客”,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就把那种独自在外、人地两疏的情形表达出来,同时传给人们一种寂寞的心情,很自然地为下面思念的内容奠定了基础。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节倍思亲”,一个“倍”字,真切地表达了诗人在重阳节极度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此句已成千古传诵的佳句,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表达了亿万炎黄子孙共同的生活感受。

四、教学方法、思路及设计理念:

引领学生最大限度地走进诗文化,潜心会文,虚心涵咏,熟读精思,切己体察,让诗文化滋养学生心智成长。我打算运用情境教学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整体上把握古诗,通过层层诵读的方法去指导学生体会它独特的意韵美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法: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应该“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诗诵读课更应该以读为本,读中感悟,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和情感体验。所以本节课力求采取以读促思,读中感悟的学习方法。

五、教学过程

一、感情调动,导入课题

1、板书“佳节”(课件展示)

师:同学们喜欢过节吗? 为什么呢?

2、师:看来,大家在过节时都是开开心心的。那么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呢?(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课件展示))知道重阳节吗?它是哪一天?(九月九日(课件出示))

是啊,过节时我们都是高高兴兴的,可唐朝有位诗人(课件:诗人头像)在重阳佳节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课件展示出:“每逢佳节倍思亲”)大家知道这句诗出自那里吗?(对,它就是出自我国著名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王维的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请打开课本。

二、初读古诗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这首诗!要求是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顺。

2、指名读,正音。

3、同学们真不错,字音读得准,诗句也读顺了。

4、我们刚刚说了九月九日是重阳节,那么它在古时候又有什么习俗?(课件出示:说起重阳节,它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据说,在皇宫中,每年阴历九月九日,都要佩带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到了东汉,民间又有了重阳节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了。 课件出示茱萸:是一种落叶小乔木,有浓烈香味,茎可入药。据说重阳节这天佩带茱萸,可以避邪、消灾。)像在端午节这天,大人们都要在自家的大门口插上一种避邪、消灾的植物一样。见过吗?

5、请同学们把课题齐读,想想,题目中的“忆”是什么意思?(想念、思念")

简述“山东”的意思。(山东:是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与今天说的山东省不同。) 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题目的意思?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交流。(重阳节这天,诗人很思念自己在家乡的兄弟们。)

6、对于我们的诗人王维,同学们又知道多少,谁来说说?(课件出示简介王维: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他多才多艺,擅长绘画、书法,精通音乐,宋苏轼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并称“王孟”。)

7、老师介绍(诗歌的创作背景)课件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诗人在十几岁时离开故乡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二十岁考中进士,在这段时间内,他一直漂波在外,自然产生思乡念亲之情。特别是在尤其是佳节到来之际,这种情感更为强烈。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的。

8、现在我们了解了题目的意思,也知道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那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好吗?同学们有什么感受?

9、恩,真不错!现在我们来欣赏朗读。课件出示

明明是合家欢聚的重阳佳节,诗人为何会有如此的感叹呢?让我们走进这首诗背后的一段故事中,你可能会有新的感受。

三、读文悟情

1、生读诗,师巡视。

2、读了故事,是不是又有了新的感受了?生交流。(师板书课件出示:倍思亲)。

3、课文中的哪些句子给了你这样的感受,一边默读课文,一边画出这些句子,试着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课件: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我们先来看看这两句诗的意思,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给的字义,自己试着说说它的意思。(课件出示:独:独自一个人。异乡:他乡。异客:外地生活的人。逢:遇到。倍:加倍。整句诗意:我独自一个人在他乡作为他乡的客人,每当遇到佳节就加倍的思念亲人。)

4、交流:谁想第一个把自己的感受和大家分享?

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A、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的是什么?

B、(学生说不出时)你离开过你爸爸妈妈一段日子吗?多久?心情如何?

(谈得出时)是啊!王维小小年纪就远离家乡到外求学(板书华山东边是家乡,西边是长安)它的家乡在华山以东的蒲州,长安在华山以西,他这一别就有两年了。两个“异”字,更突出了诗人的“独”。想想实际生活中,你离开过你爸爸妈妈一段日子吗?多久?心情如何?而王维是整整两年没有与亲人相见啊!他是多么的想念自己的亲人啊!你还想再读读这句话吗?相信你现在一定能读出自己的感受来。(指名读)

四、读中体会感情,理解课文

1、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

2、学生交流。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一副画面?

3、课文中哪些句子能让你感受到这种欢度节日的场面?(指名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遥想兄弟们正在登高望远”)

4、欢度节日的场面总是欢乐的、高兴的,让我们再次感受下那欢乐的节日气氛吧!

5、以前王维和兄弟们也是这样过重阳节的。欢乐的时光总是令人难以忘怀的,当诗人看到这欢乐的情景后,他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如果谈不出:想想过节日,特别是像春节、元宵节、中秋节这些团圆的大节日期间,假如你是在外地上学的人,或者是自己在外地打工的亲人因种种原因而不能回家与你们团圆,你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遗憾,更加的思念亲人。)

(如今王维只身一人身处长安,他在山的这头,家乡在山的那头,他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的思念家乡的亲人。)

我们的诗人现在正是这样的心情,课文中哪一句可看得出诗人的这种心情?(课件出示:遍插茱萸少一人。“都插上了茱萸才发现少了我一个人”)这是多么令人遗憾的画面呀!“少一人”是诗人最大的痛,“少一人”在诗人的心中不断地撞击着。我们来共同表达诗人心中那无奈的呐喊吧。

一组读后两句诗,其他组接连重复“少一人”。

六、情感涌现,吟诗抒情。

1、师导:王维独自一人在他乡求学,重阳佳节这天,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想起了在家乡时和兄弟们欢聚的情景,思乡之情愈发浓了,思绪万千之时,就将这浓浓的思念融进了四行诗句中""(课件出示古诗,教师范读整首诗)

2、刚才,老师在诵读这首诗时,把自己当作了王维,借这首诗来表达我对家乡的思念,老师相信你们也一定也体会到了诗人的心情,那就来吟诵这首诗吧! 3、指名读。两名学生读后,对比评价,体现个性化朗读。

请同学们也像这两位同学一样,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指名读)

七、情感延伸,课外拓展:

1、“每逢佳节倍思亲”,有这样感叹的又岂止王维一人呢?我国历代就有不少诗人借诗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情感。老师从其中选取了唐代诗人李白的诗文给大家赏读,请同学们根据注释来读读诗,体会同样的思乡之情,选择你喜欢的一首读给大家听。

2、学生自由练读《静夜思》。

八、情感升华,再次吟诵。

1、 在这饱含浓浓思乡情的乐曲声中,我们也即将结束这堂课了,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吟诵

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吧!

2、 配乐齐诵诗文。

九、课外作业

请采访一下你的家人或亲友,他们外出学习、务工的时候,过节是否思念故乡 和亲人,请亲身体会一下“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情。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设计

六年级

朱勋

【篇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设计

人教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

2.学科:语文 人教 三年级 上学期

3.课时:1

4.学生课前准备:

(1)、初读课文,了解诗文大意。

(2)、自学生字词,读准生字的读音,想想诗句的意思。

(3) 写出自己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

3、初步学习理解古诗的方法。

4、激发学生热爱古诗,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教材分析:《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人教版语文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首古诗。是七言绝句,千古佳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亲人而作,书写游子思乡怀亲之情。游子在外,举目无亲,正逢佳节,百感交集。全诗写得非常朴素,感情十分自然。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独在异乡为异客”,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就把那种独自在外、人地两疏的情形表达出来,同时传给人们一种寂寞的心情,很自然地为下面思念的内容奠定了基础。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节倍思亲”,一个“倍”字,真切地表达了诗人在重阳节极度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此句已成千古传诵的佳句,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表达了亿万炎黄子孙共同的生活感受。

四、教学方法、思路及设计理念:引领学生最大限度地走进诗文化,潜心会文,虚心涵咏,熟读精思,切己体察,让诗文化滋养学生心智成长。我打算运用情境教学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整体上把握古诗,通过层层诵读的方法去指导学生体会它独特的意韵美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法: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应该“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诗诵读课更应该以读为本,读中感悟,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和情感体验。所以本节课力求采取以读促思,读中感悟的学习方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唐代诗人王维写的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生齐读课题两遍。古诗播放(请同学们边听边思考这首诗说了些什么?) 播放诗配乐,生齐读全诗。 小组讨论这首古诗说了些什么?并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二、解题。

解题: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古诗,首先请同学们想一想“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课题的意思? 1. 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师:重阳节又是什么节?(生:老人节)

2. 忆:想念,思念。

3. 山东是指的什么地方?(古时候指华山以东的地区,并非专指今天的山东省。在这里专指华山以东,作者家乡蒲州。)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诗人王维: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天的山西省永济县),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正在长安谋取功名。他多才多艺,擅长绘画、书法,精通音乐,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他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并称“王孟”。

三、初读课文,了解诗的大意。(自由读)

四、读懂全诗。(下面我们来学习这首古诗)

1、独在异乡为客

独:孤身一人;独自一人。

异乡:他乡、外乡。就是家乡以外的地方。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诗意:我独自一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做外乡的客人。

2、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每当。

逢:遇到。倍:格外;加倍、更加。

"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为什么这一天王维"倍思亲"?(因为他独自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寂寞。)

诗意: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3、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遥知:在遥远的地方猜想。

为什么要登高?(古时候有这样一种习俗,就是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人们都要登高避灾。)

茱萸(zhū yú):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一种香草)古时候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人们都喜欢插戴茱萸,据说这样可以避邪、消灾。

诗意: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阳节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们都插戴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遗憾的是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4、齐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加深理解全诗的意思。理解诗句的意思。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可分为几层?每层写了什么? 第一层(前两句):写身处他乡异地的诗人,每逢佳节就更加思念亲人。 第二层(后两句):写作者想象兄弟们重阳节登高的情景。

五、朗读、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齐读、个人背、男女生背、师生背、全班背。

六、拓展: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思考:1、谁能来说说诗的哪两句最能表达出诗人的思念之情?

(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

2、"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为什么他每逢佳节倍思亲?

(生:1、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2、因为他独自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寂寞、孤单。)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以叙述的口气,把这首诗编成故事,讲给同学听。

(诗人王维因为要在长安谋取功名,不得不与自己的故土和亲人告别,作客他乡。远在外地的他,时常想起家乡的朋友和亲人。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王维想:家乡的亲人、

兄弟们一定在插满茱萸的高山上祝愿我在外乡一帆风顺吧!遗憾的是,我无法与亲人、兄弟们一起度过这美好的时光。)

师:这首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达了身居外地的诗人,适逢重阳佳节,更加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师:在我们学过的古诗中,你们还学过哪些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古诗?请你来背一背(生:李白的“静夜思”)

板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释]

1.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2.忆:想念。

3.山东:指华山以东作者家乡蒲州。

4.异乡:他乡、外乡。

5.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6.逢:遇。

7.倍:格外。

8.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9.茱萸(zhū yú ):一种香草。古时重阳节人们插戴茱萸,据说可以避邪。

课后反思: 我认为本节课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达成了教学目标,没有出现偏离教学结果的问题。提出指导学生理解诗意的方法,先让学生说说读懂的词语意思,提出不懂的词语,教师引导或同学合作理解词语,再连起来说说诗意的建议,让孩子从朗读中去感悟诗意,领悟诗情。我在古诗教学中,理解词语时出示难理解的词语让学生理解,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应该让学生说理解的词语意思,还有哪些词语不理解,老师再引导或同学合作解决,这样学生就学得主动了。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孩子们对“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的“佳节”理解为“重阳节”,我及时引导孩子“佳节”在本诗中指重阳节,其实一切美好的节日都可以叫佳节。孩子对插茱萸的习俗不了解时,我没有补充介绍,应该向学生介绍插茱萸的习俗, 拓展知识,帮助学生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我们在古诗教学中,要多搜集与古诗有关的资料,如写作背景、拓展阅读、知识背景等,多做课前准备,以便应对学生的问题。

【篇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认识生字,会写生字。

2、理解字词意思及诗句的意思。

3、体会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教学重点】

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唐代诗人王维17岁时离开家乡,告别经亲人,谁能说说当时是怎样的动人情景? 生:兄弟送了一程又一程,依依不舍。(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描述当时的情景)

师:那分别后的王维会怎么样呢?

生:想家乡,想亲人。

师:对,王维在九月九日生阳节这天在繁华的京城长安,望着那热闹的场面和兴高采烈的人们,便想起了自己的亲人,挥笔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板书课题

二、出示诗句,解题.

师:谁来给我们读读题目?

生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大家快速思考讨论一下题目的意思?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我们来一起看看题目的意思。

师:九月九日是什么日子?(九月九日——指的是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在我国古代,重阳节是一个重要的节日,这一天要举行各种活动,如:登高、插茱萸、赏菊、喝菊花酒等。如今,这个古老的节日又增加了新的内容,成为一年一度的“老人节”。因为两个九意味着生命长久、健康长寿。)出示课件图片:登高、插茱萸、菊花酒。

生:是重阳节,是亲人团聚的日子。

忆——思念、想念

师:“山东”是山东省吗?(不是,他的家住在华山 以东的地方,所以诗题称之 为“山东”。)

兄弟——此处的“兄弟”可以是王维的同胞兄弟,也可以是王维的亲人,朋友;

经过我们共同思考学习可以知道题目的意思是:重阳节思念自己家乡的兄弟亲人。

通过课题的引导,引出诗人的生平介绍。

三、介绍诗人的背景和诗的创作背景: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被后世誉为 “诗佛”。他的家住在华山以东的地方,所以诗题称之 为“山东”。他多才多艺,擅长绘画、书法,精通音乐 ,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并称“王孟”。

王维很小就离开家乡,到长安去谋取功名。这段时间他一直漂泊在外,自然会想到家,尤其是过节的时候,这种感情更加强烈。这首诗就是诗人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时写的。 四、读懂全诗。(下面我们来学习这首古诗)

1、独在异乡为客

独:孤身一人;独自一人。 异乡:他乡、外乡,就是家乡以外的地方。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①思考这一行诗的意思,并指名回答。

②教师指导:(诗意)“我”独自一人在外地,举目无亲,做外乡的客人。

过渡语:作者在异乡求功名,那么到了节日的时候,诗人的内心是怎样的呢?现在我们来看第二句。

2、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每当。 逢:遇到。 倍:格外;加倍、更加。 亲:家乡的亲人 ①“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

②为什么这一天王维“倍思亲”?(因为他独自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寂寞。)

用诗中的一句诗来回答是哪一句?(独在异乡为异客)

诗意: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③师:“是啊,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见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独、寂寞呢?

⑤这是一种很真切的感情啊。“每逢佳节倍思亲”,它已成为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的名句――让我们再次朗读一二行。,读出诗人寂寞的,极度思念亲人的感受。

过渡句:看到长安菊花开,他会想到的菊花盛开的样子;看到长安的亲人团聚,

他会想到(谁干什么);看到长安的人们重阳登高,他又会想到(谁干什么)?现在让我们来学习第三和第四句。

3、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遥知:在遥远的地方猜想。

登高:登上高处。古时候有一种习俗,就是在重阳节这天,人们都要登高,他们认为登高可以避灾。

①诗人极度思念亲人,想到兄弟们干什么?(登高)

遍插:都插上了

茱萸(zhūyú)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一种香草)。古时候有这样一种习俗,就是在重阳节这天大家在头上插上茱萸,登上高处,据说可以避邪,消灾。

诗中说“遍插茱萸少一人”,请大家想一想,到底少了哪一个人呢?并指名回答。(少了诗人) 作者变换视角,以家人的身份进行想像:在人人头插茱萸登山之时,突然发现独独少了一个人!这一个缺少深深地刺痛了家人的心。

作者不说自己如何思念亲人,反说亲人如何思念自己,这一想像具有相当的冲击力和原创性。 ②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词语的解释,想想这两行诗的意思。

诗意: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阳节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们都插戴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遗憾的是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4、齐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加深理解全诗的意思。理解诗句的意思。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可分为几层?每层写了什么? 第一层(前两句):写身处他乡异地的诗人,每逢佳节就更加思念亲人。

第二层(后两句):写作者想象兄弟们重阳节登高的情景。站

5、请大家结合诗句意思想一想诗人在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或者说诗人写这首诗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思考:1、谁能来说说诗的哪两句最能表达出诗人的思念之情?

(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6 现在同学们快速读一遍全诗,我们来说说全诗的意思:(指名)

我独自一个人居住在他乡,每到过节的时候我就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兄弟们都登上高处,他们都插上了茱萸,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7 我们都了解本诗的意思,现在试着有感情诵读全诗(注意间隔),品味作者情感。 8 思维拓展

每到中秋,天上月圆。远在海外的游子思念家乡,思念祖国,他们会吟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诗句“____,____。”

【课堂小结】

家是永远温暖的港湾,同学们,无论未来的你会展翅高飞到何处,别忘了家乡,因为有一个被称为家的地方才是你的归宿。(引导学生抒发对家乡对亲人的爱,体会亲情的重要,懂得感受亲情,珍惜亲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

【 课后作业】

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用故事的形式讲给同学们听

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篇四】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

篇一:人教版《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设计

篇二:三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鲁教版【小学学科网】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一、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 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

3、 初步学习理解古诗的方法。

4、 激发学生热爱古诗,体会诗人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内容:

2、想像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3、指导朗读,背诵古诗。

三、教材分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亲人而作,书写游子思乡怀亲之情。游子在外,举目无亲,正逢佳节,百感交集。全诗写得非常朴素,感情十分自然。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独在异乡为异客”,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就把那种独自在外、人地两疏的情形表达出来,同时传给人们一种寂寞的心情,很自然地为下面思念的内容奠定了基础。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节倍思亲”,一个“倍”字,真切地表达了诗人在重阳节极度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此句已成千古传诵的佳句,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表达了亿万炎黄子孙共同的生活感受。

四、教学方法、思路及设计理念:

引领学生最大限度地走进诗文化,潜心会文,虚心涵咏,熟读精思,切己体察,让诗文化滋养学生心智成长。我打算运用情境教学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整体上把握古诗,通过层层诵读的方法去指导学生体会它独特的意韵美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法: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应该“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诗诵读课更应该以读为本,读中感悟,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和情感体验。所以本节课力求采取以读促思,读中感悟的学习方法。

五、教学过程

一、感情调动,导入课题

1、板书“佳节”(课件展示)

师:同学们喜欢过节吗? 为什么呢?

2、师:看来,大家在过节时都是开开心心的。那么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呢?(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课件展示))知道重阳节吗?它是哪一天?(九月九日(课件出示))

是啊,过节时我们都是高高兴兴的,可唐朝有位诗人(课件:诗人头像)在重阳佳节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课件展示出:“每逢佳节倍思亲”)大家知道这句诗出自那里吗?(对,它就是出自我国著名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王维的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请打开课本。

二、初读古诗

1、请

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这首诗!要求是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顺。

2、指名读,正音。

3、同学们真不错,字音读得准,诗句也读顺了。

4、我们刚刚说了九月九日是重阳节,那么它在古时候又有什么习俗?(课件出示:说起重阳节,它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据说,在皇宫中,每年阴历九月九日,都要佩带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到了东汉,民间又有了重阳节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了。 课件出示茱萸:是一种落叶小乔木,有浓烈香味,茎可入药。据说重阳节这天佩带茱萸,可以避邪、消灾。)像在端午节这天,大人们都要在自家的大门口插上一种避邪、消灾的植物一样。见过吗?

5、请同学们把课题齐读,想想,题目中的“忆”是什么意思?(想念、思念?)

简述“山东”的意思。(山东:是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与今天说的山东省不同。) 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题目的意思?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交流。(重阳节这天,诗人很思念自己在家乡的兄弟们。)

6、对于我们的诗人王维,同学们又知道多少,谁来说说?(课件出示简介王维: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他多才多艺,擅长绘画、书法,精通音乐,宋苏轼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并称“王孟”。)

7、老师介绍(诗歌的创作背景)课件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诗人在十几岁时离开故乡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二十岁考中进士,在这段时间内,他一直漂波在外,自然产生思乡念亲之情。特别是在尤其是佳节到来之际,这种情感更为强烈。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的。

8、现在我们了解了题目的意思,也知道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那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好吗?同学们有什么感受?

9、恩,真不错!现在我们来欣赏朗读。课件出示

明明是合家欢聚的重阳佳节,诗人为何会有如此的感叹呢?让我们走进这首诗背后的一段故事中,你可能会有新的感受。

三、读文悟情

1、生读诗,师巡视。

2、读了故事,是不是又有了新的感受了?生交流。(师板书课件出示:倍思亲)。

3、课文中的哪些句子给了你这样的感受,一边默读课文,一边画出这些句子,试着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课件: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我们先来看看这两句诗的意思,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给的字义,自己试着说说它的意思。(课件出示:独:独自一个人。异乡:他乡。异客:外地生活的人。逢:遇到。倍:加倍。整句诗意:我独自一个人在他乡作为他乡的客人,每当遇到佳节就加倍的思念亲人。)

4、交流:谁想第一个把自己的感受和大家分享?

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a、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的是什么?

b、(学生说不出时)你离开过你爸爸妈妈一段日子吗?多久?心情如何?

(谈得出时)是啊!王维小小年纪就远离家乡到外求学(板书华山东边是家乡,西边是长安)它的家乡在华山以东的蒲州,长安在华山以西,他这一别就有两年了。两个“异”字,更突出了诗人的“独”。想想实际生活中,你离开过你爸爸妈妈一段日子吗?多久?心情如何?而王维是整整两年没有与亲人相见啊!他是多么的想念自己的亲人啊!你还想再读 读这句话吗?相信你现在一定能读出自己的感受来。(指名读)

四、读中体会感情,理解课文

1、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

2、学生交流。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一副画面?

3、课文中哪些句子能让你感受到这种欢度节日的场面?(指名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遥想兄弟们正在登高望远”)

4、欢度节日的场面总是欢乐的、高兴的,让我们再次感受下那欢乐的节日气氛吧!

5、以前王维和兄弟们也是这样过重阳节的。欢乐的时光总是令人难以忘怀的,当诗人看到这欢乐的情景后,他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如果谈不出:想想过节日,特别是像春节、元宵节、中秋节这些团圆的大节日期间,假如你是在外地上学的人,或者是自己在外地打工的亲人因种种原因而不能回家与你们团圆,你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遗憾,更加的思念亲人。)

(如今王维只身一人身处长安,他在山的这头,家乡在山的那头,他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的思念家乡的亲人。)

我们的诗人现在正是这样的心情,课文中哪一句可看得出诗人的这种心情?(课件出示:遍插茱萸少一人。“都插上了茱萸才发现少了我一个人”)这是多么令人遗憾的画面呀!“少一人”是诗人最大的痛,“少一人”在诗人的心中不断地撞击着。我们来共同表达诗人心中那无奈的呐喊吧。

一组读后两句诗,其他组接连重复“少一人”。

六、情感涌现,吟诗抒情。

1、师导:王维独自一人在他乡求学,重阳佳节这天,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想起了在家乡时和兄弟们欢聚的情景,思乡之情愈发浓了,思绪万千之时,就将这浓浓的思念融进了四行诗句中??(课件出示古诗,教师范读整首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

2、刚才,老师在诵读这首诗时,把自己当作了王维,借这首诗来表达我对家乡的思念,老师相信你们也一定也体会到了诗人的心情,那就来吟诵这首诗吧!3、指名读。两名学生读后,对比评价,体现个性化朗读。

请同学们也像这两位同学一样,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指名读)

七、情感延伸,课外拓展:

1、“每逢佳节倍思亲”,有这样感叹的又岂止王维一人呢?我国历代就有不少诗人借诗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情感。老师从其中选取了唐代诗人李白的诗文给大家赏读,请同学们根据注释来读读诗,体会同样的思乡之情,选择你喜欢的一首读给大家听。

2、学生自由练读《静夜思》。

八、情感升华,再次吟诵。

1、 在这饱含浓浓思乡情的乐曲声中,我们也即将结束这堂课了,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吟诵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吧!

2、 配乐齐诵诗文。

九、课外作业

请采访一下你的家人或亲友,他们外出学习、务工的时候,过节是否思念故乡 和亲人,请亲身体会一下“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情。

篇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第二首古诗

课时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

理解诗意。 4、想象画面,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反复吟诵,想象画面,感受诗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后两句是从“兄弟”的角度来抒发思乡之情。

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重阳节与王维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紧扣诗眼,从“心”出发

1、师:读一读诗题,你能得知什么?

2、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重阳节和王维的资料。(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据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到了东汉,民间又有了重阳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

3、师:怎样记住“忆”?竖心旁表示什么?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

回忆源于内心,回忆往事,免不了融入个人的情感。诗人在重阳节回忆起亲人,会有着怎样的情感呢?我们到诗中去发现。

【读诗题,了解创作的来由。交流资料,为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打下基础。抓住诗眼“忆”,从偏旁入手,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写这首诗时会有着怎样的情感,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理解诗意,以“意”铺陈

1、师:圈出生字,多读几遍。放声读古诗,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2、同桌互读,给出评价,尤其注意生字的读音。

3、同桌互相交流识字方法。

4、师:小声读,将自己未读懂的字词做上记号。

5、组内交流,讲讲自己已经读懂的,以及还没读懂的。

6、结合生字教学,由字及词,解决“不懂”。

重点引导:

(1)“异”——“异乡”“异客”

推荐识字方法:与形近字“导”区别

学生口头组词:异国、异地??

师:什么叫“异国”?(其他的国家)那“异乡”“异客”是什么意思?

(2)“逢”

推荐识字方法:换偏旁(峰、蜂、锋)

学生口头组词:逢年过节、相逢??

师:联系生活实际,想想“逢年过节”是指什么时候?

师(范写):应先写里面,再写外面,把走之儿写得长一些才美观。

(3)“遥”——“遥知”

师:诗人身处长安,而家乡在华山以东,近两百公里。这么远,他怎会知道兄弟登高处,还遍插茱萸呢?

(4)“插”——“遍插”

师范写,引导学生注意右半边的笔顺。

师:“遍插”到底插哪儿呢?(提供资料: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

形成注释:异:别的,其他的;逢:遇到;遥知:远远地推想;遍插:身上到处插满。

7、师:再读古诗,借助书上的注释和大家讨论后形成的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

【以“多读”为基础,每一次读都有明确的目的,从读通,至读准,到读出“懂”与“不懂”。教学侧重“不懂”, 结合生字教学,由字及词,理解词意。生字教学,侧重难点字,回顾多种识字方法,注意字的笔顺,指导把字写美观。理解词意采取多种方法,或由熟词入手,或联系生活实际,或根据相关资料,或联系上下文。基于本课注释较少,将难点形成注释,为学生自主理解降低坡度。学生刚刚接触注释,给予充分时间,鼓励学生自己读懂诗意。】

三、想象画面,由“意”入心

(一)领:想象“独”,体会“思亲”

1、师:读一读,想一想:17岁,王维身处“异乡”作为“异客”是什么滋味呢?(“独”)

2、师:“独”的背后隐藏着一幅幅画面。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走近王维当年的生活,寻找一幕幕中他那孤独的身影。

他 来到大街,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而路过大院,亲朋相聚,举杯痛饮,而 出门远游,游人结伴,互帮互助,而

3、师:诗人的心中在想什么?(“思亲”)

4、指导朗读:再怎么想念亲人,你仍在“异乡”;再怎么孤独,你仍为“异客”。

5、揭示学法:古诗的语言精炼,学习时可以结合诗句,想象文字后的一幅幅画面。身临其境,自然能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处。

(二)扶:想象“佳节”,体会“倍思亲”

1、师:反复地读一读,第二句诗让你看到怎样的画面?

2、全班交流,统一意见:佳节,往往是家家户户团圆的日子。目睹周围人家的其乐融融,诗人势必会想起与家人团聚的情景。

3、师:你知道有那些佳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

4、师:把你们想到的画面与大家分享,一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提供句式:每逢 节,我便想

起)

5、指导朗读:平时也就罢了,而佳节来临时别人家举杯畅饮,庆祝团圆,而诗人却只能孤独地回忆这一幅幅画面,你能说说他此时的心情吗?(“倍思亲”)

(三)放:想象“少一人”,体会“兄弟情深”

1、师:读一读后两句,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组内交流。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略作点拨:兄弟们会说些什么?(“少一人”)会祝愿些什么?(联系茱萸的资料:茱萸可以避难消灾。)

3、静静地默读,这幅画面最令人遗憾的是什么?(“少一人”)

4、余音式朗读:“少一人”是诗人此时最大的痛,“少一人”在诗人的心中不断地撞击着,我们共同来表达诗人心中无奈的呐喊。一组读后两句诗,其他三组接连重复“少一人”。

5、师:表面上写兄弟们想念诗人,但这一切都是作者的推想,你能看出什么?(诗人想念兄弟,兄弟想念诗人,可见“兄弟情深”啊!)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

四、回扣诗眼,感悟诗“心”

1、师:学完整首诗,再来看看“忆”,单单只是回忆吗? “忆”怎样解释才更为贴切?(思念)

2、师:王维既然如此思念亲人,为什么不回去呢?(了解创作背景:诗人当时只有17岁,正在长安想取得功名,实现个人的理想。)

【篇五】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材分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朝诗人王维在重阳节因思念家乡亲人而作。游子在外,举目无亲,正逢佳节,百感交集。全诗写得非常朴素,感情十分自然。独在异乡为异客,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就把那种独自在外、人地两疏的情形表达出来,同时传给人们一种寂寞的心情,很自然地为下面思念的内容奠定了基础。每逢佳节倍思亲,一个倍字,真切地表达了诗人在重阳节极度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此句也已成千古传诵的佳句,表达了亿万炎黄子孙共同的生活感受。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我班学生思维活跃,想法新颖,对新鲜事物兴趣浓厚,勤于思考,善于发现,敢于质疑,勇于否定,加上有一定的自学能力,所以,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针对学生情况,我追求了这三个字:新、活、放。

【教学设计】

一初读,二浅思,三深悟,四背诵,五表演。

【课堂实录采撷】

一、在解题中不经意地出现的小高潮

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本课的前两首古诗,大家还记得吗?大家一起来背诵一遍,好吗?

生:(齐答)记得!学生齐背《望庐山瀑布》和《山行》。

(开课前复习旧知识,既可以温故,集中学生注意力,又可以引起学生兴趣,壮大气势,烘托一个热闹的气氛。)

师:《望庐山瀑布》描写了庐山瀑布壮丽的景色,抒发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山行》描写了深秋山间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深秋美景的喜爱之情。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又表达了怎样的一种感情呢?

板书: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老师赞美的语气回顾已学古诗,再一次让学生体会到了古诗的美,也自然地进入了新诗的学习、品味中。

师:(简介诗人王维)请同学们齐读题目。(生读题目)

师:看到这个题目,能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这个题目的吗?

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古人有在重阳节登高,佩带茱萸,饮菊花酒的习俗。

生:我不明白茱萸是什么意思?

师:有谁知道,谁能帮助他?请高高地举起你的手。

生:我是从书上的注释里面知道的,茱萸是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据说可以辟邪、消灾。

师:很好,你读书的时候很仔细,大家都要向他学习。课题中还有不能理解的地方吗?请继续!

(孩子们长在城市里,都没有见过茱萸,虽然书本上也解释得很清楚,但如果能亲眼看一看这种植物,就可以使得抽象模糊的东西变得直观清晰。所以,应该在学生介绍茱萸这种植物的同时,老师即可出示有茱萸的画面。)

生:山东,就是今天的山东省,说明作者的家乡在那里。

生:不,你的说法是错误的。山东是指华山以东,今山西一带,因此王维的家乡应该是在山西。

师:对,这里的山是指华山。那么兄弟你们是怎样理解的呢?

生:兄弟就是弟弟的意思。

生:不对,应该是哥哥和弟弟的意思。

师:大家想一想,既然作者的家乡在山西,那他的家里仅仅只有哥哥和弟弟吗?他就没有别的亲人了吗?

生:老师,我明白了,兄弟除了指他的哥哥、弟弟,还包括他家乡所有的亲人。

生:老师,我补充,兄弟还可以包括他在家乡的朋友。

师:这样理解就更加全面了,有谁能完整地说一说兄弟这个词的意思?

生:兄弟指作者的亲人和朋友。

生:老师,我发现还有一个字被我们漏掉了,就是忆字。

生:我知道忆就是回忆的意思。

师:没错,但谁能把这个忆字的意思说得更贴切一些呢?

生:我觉得忆字在这里解释为思念、想念更好,因为从忆山东兄弟可以看出作者是身在他乡,重阳节到了,他不能和家乡的亲人朋友在一起登高,畅饮菊花酒。而往年他在家的时候,却可以和亲人们一起欢度重阳节,所以回想起以前那些美好的日子,此时的他是多么想念家乡的亲朋好友啊!(热烈的掌声)

(仅仅是解释诗的题目,孩子就能通过一个忆字领悟出整首诗的深刻意义,确实是我没有想到的。孩子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快速地捕捉出诗的内涵,其一在于之前逐词逐词理解的铺垫做得很好。其二在于一个忆字用得好,用得妙,用得神。重阳节时忆亲人,不就已经明明白白地诉了读者,此时的作者正是背井离乡,孤单寂寥,落寞惆怅,正是在这样举目无亲的时候,才会更加真切地思念家乡亲朋。因为有了解题时的深切领悟,所以进入古诗学习环节时,不管是小组讨论,还是课堂汇报,学生能把握住重点,水到渠成,异常轻松地学习。)

二、在表演中捕捉学生灵魂,强化训练目标

师:诗人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一天,满怀心事的他独自出来散步,一不小心误入了时空隧道,来到了科技发达的今天。而你就是王维,今年又正好是我国一年一度的传统佳节,你的面前就放着一部电话,诗人王维,你能紧扣住自己所写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中所表达的感情,发挥你大胆的想象,向你远在家乡的亲人倾诉你的思念之情吗?

众生:(笑)好啊,好啊,我可以!

生:老师,我有个问题,王维在现代社会,那他的亲人不是在唐朝吗?唐朝那时侯有电话吗?

师:你的这个问题问得很好,这就是想象,大胆的想象,这不正是超级变变变吗?(齐笑,掌声)

注:超级变变变是日本的一个娱乐节目,该节目要求参赛者发挥出大胆的想象,运用一切可以运用的道具表演出生活中的事物或者现象。该节目不仅在日本创下了很高的收视纪录,在全球发行也取得了不斐的成绩,我班就有很多这个节目的超级fans。老师急中生智,用上这

个孩子喜欢的节目的名字,在无意当中为这个环节激了趣,造了势,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下面是两个学生的表演:

生1(扮演王维);生2(扮演姑姑)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

生1:喂,您好,请问是姑姑吗?我是您的侄子王维。

生2:喂,你好,我是姑姑,你是王维啊!你现在在哪里呀?

(在口语交际中随时注意使用礼貌用语,表示对别人的尊重,这样的训练将会使孩子受益终生。)

生1:姑姑,今天是中秋节,我是在两千多年后的现代给您打电话,姑姑,我可真想家里人啊!

【篇六】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

9、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

9、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石东小学

教学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感受诗中的意境。

3、能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

1、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诗中字词,诗句的含义。

2、诵读诗句能感受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和对故乡、亲人的思念。

教学准备:课文插图和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习《夜书所见》

(一)导入新课:

1、复习背诵学过的古诗,让学生看课件感受新诗。

2、介绍诗人。

3、读题、解题。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为了突出“夜”和“见”字 )

(二)初知诗意

1、自主学习,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读正确。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学,互相评议,相互指正。

3、指名读古诗,正音。

4、学生掌握朗诵古诗的节奏。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三)合作学习

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结合图意,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划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2、分小组交流,借助课文插图,你们看到了什么?

3、学生互相补充诗意,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心情。

5、感情诵读全诗。

6、请学生跟着课件练习背诵。

(四)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

2、让学生学会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五)拓展活动

请学生说出当你有家人或亲人离开你一段时间,你会有什么感觉? 板书设计

夜书所见

见: 梧叶 挑促织 一灯明

听: 寒声

感: 动客情

第二课时:《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一、复习背诵《夜书所见》

二、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是唐代著名

诗人王维。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写的。

三、初读感知

1、我们先把诗读正确、连通顺。

2、教师指名读。再听录音,读准节奏。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3、请再读题目,想一想,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离开亲人的心情?(忆)

围绕“忆”字,你可以组成哪些词语?

四、小组合作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

1、四人一组思考,交流你收集到的有关资料以及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2、根据学习《夜书所见》的学习方法自学。

3、让学生汇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如:第一句诗。

突出独、异、倍。

如:第二句诗

①诗人极度思念亲人,想到兄弟们干什么?

②诗人在家时,总和兄弟们一起登高,现在独自一人在外面,多么遗憾 呀。他知道家乡的兄弟们此时此刻也会在思念着诗人。现在,就请大家 诗人的弟弟妹妹,说说家乡的兄弟们会怎么想,怎么说?

4、朗读指导,并背诵。

①自由练读

②配乐范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五、拓展活动

1.今天就是重阳节,我们也会想念远在外地的亲人,就让我们说一说。

2、写字指导

重点写“异、遥、插”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

板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 异乡 异客

倍思亲

遥 登高

遍 少一人

10、《风筝》教学设计

石东小学

教学目标:

1、会认“依、歇、丧”等5个生字,会写“精、希、却”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精心、依然”等13个词语。

2、通过朗读课文内容,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3、课前预习,通过上网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资料。

教学重难点、关键:

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不同心情。

课前准备:

让学生提前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图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激发情感。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代诗人高鼎的一首《风筝》诗,把阳春季节儿童在草地上争相放风筝的情形写得活泼可爱,读来令人欣喜。可是,看到风筝,文学大师鲁迅却感到悲哀。这是为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著名散文诗《风筝》,去触摸大师那颗敏感的心灵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学生在课件悠扬的旋律中,朗读全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对重音、读准节奏、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

2、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出示卡片认读生字,纠正后鼻韵母、平舌音。

3、学生读要求掌握的词语,能结合课文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4、要求学生划出“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句子,反复诵读。

5、引导学生发现、质疑:读这些句子后,你有什么发现?产生什么疑问,与大家交流。

(三)细读课文,体验情感。

1、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学生朗读,老师提出思考:如果是你在做风筝,你心中会想些什么?

2、让学生展开想象,拓展学生的视野,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齐读全段。

(四)课堂练习

1、小组合作,出示生字,认真读字,组词。

2、指导学生书写。

第二课时

一、检查反馈,复习巩固。

1、老师出示生字新词卡片,抽读检查。

2、放课件,让学生再次感受放风筝时的高兴心情。

二、诵读回味,表现情感。

请学生选择1~3段中自己最喜爱的一段读给大家听,读出感情。

三、细读课文,体悟感情。

1、学习第三自然段。

1)进行角色转换:风筝做好了,这时你最想干什么?

2)创设情景:让我们一起去感受放风筝的欢快场面。

3)品味课文内容,用心去读,想一想哪些地方写出了孩子们和我们一样的感受。

2、引导学生用老师教给的方法学习第四自然段

3、小组合作,能发现“我们”的心情变化吗?

4、从同学们的朗读中,你觉得他们读得怎么样?你能找出让我们感受到快乐或难受的词句?

5、学习第五~八自然段。

教师引导:当风筝断线时,你的心情会怎样?我们看看这些小朋友是怎么做的,从中体会孩子们难过而又不甘心的情感。

细细品味课文最后一句话,联系全文理解。

四、课后拓展,亲身体验。

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做风筝,到空旷的地方放一放风筝,感受一下当中的快

乐。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五、布置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风筝

做风筝 充满憧憬 却快活

放风筝 拼命奔跑

找风筝 随头丧气 继续寻找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 改写九月日忆山东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