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常熟城际铁路规划图 京津冀规划城际铁路图

小学作文 zuowen 2浏览

【 – 小学作文】

第一篇 常熟城际铁路规划图
《关于规划建设长三角地区苏州—嘉兴城际铁路的思考》

文章编号:1003-1421(2008)1l—0050—04中图分类号:F570.3文献标识码:B

关于规划建设长三角地区

苏州一嘉兴城际铁路的思考

何文彪

(铁道部经济规划研究院,北京

00844)

三角的区域融合,加速长三角的现代化进程,促进长

摘要:从城际铁路对满足人们出行、带动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为出发点,归纳总结长江三角洲地区铁路规划建设特点,论述建设苏州至嘉兴城际铁路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进行与沪宁和沪杭通道铁路形成“A”字型格局的建设方案探讨和可行性效果分析,提出应纳入长三角综合交通运输网统筹考虑,尽快建设发挥效益。

关键词:规划;长江三角洲;城际铁路;建设

三角都市群的可持续发展都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长三角铁路网规划建设特点

长三角核心城市带是以上海为中心,沿沪宁、沪

杭、杭甬构成不等长“z”字型的图形分布,铁路网规划建设以沪宁、沪杭(甬)为两交通主轴、向两翼拓展的城际客运网,如图l所示。现将其主要特点归纳如下。

(1)规划的沪宁、沪杭、杭甬3条城市客运快速轨道交通带,与既有京沪铁路沪宁段、沪杭、浙赣、宣杭铁路,在区域主要干线通道上将实现完全客货分流。

、廿入21世纪以来,中国铁路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

心!r时期,按照《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我国将在长

江三角洲(以下简称长三角)、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和其他城市密集区发展城际轨道交通。我国第一

(2)形成以京沪高速、杭长、杭甬深客运通道为骨

条城际铁路——京津城际铁路的开通运营,实现了北京一天津问的半小时到达,运营1个月客流较2007年

同期增长128.4%,以高密度、高速度、平稳、舒适赢得了各方好评,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城市密集和经济发达地区建设城际轨道交通网,不仅能满足人们出行的需要,也有利于促进区域内城市间技术交流和合作,带动沿线社会经济发展。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三大经济区之一,它以占全国1.04%的土地面积,占全国5.89%的人口,完成了占全国19.5%的国内生产总值,成为我国城镇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综合经济实

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上海一南京城际铁路已开工建

设,拉开了长三角城际铁路网建设的序幕。城际轨道交通的建设作为现代交通方式的有效手段,对推动长

图1

长三角城际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示意图

万方数据 

_聪,。期

架,沪宁、沪杭、杭甬城际铁路为快速城市通道,相关客货混跑提速线路为连接线的快速客运网,构成由高速铁路、城际、客货混运等多种运营形式,满足人们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出行。

(3)加强长三角区内沪、宁、杭、甬4个中心城市之间的联系,加快建设沪宁(高速、城际)、沪杭(磁浮、城际)、杭甬(高速、城际)、宁杭(高速、城际)主干通道,构建长三角内主要城市实现1小时到达的都市幽。

(4)以主干客运网为依托,适时建设以上海为中心,辐射苏(州)(无)锡常(州)、宜(兴)湖(洲)嘉(兴)、杭(州)绍(兴)甬(宁波)等多个经济发达城市圈内中小城市的城际铁路网,可完善区域内城际铁路

交通网络,带动经济全面发展。

2.2满足区域内交通量的增长、保障区域可持续发展

苏嘉通道是长三角地区交通运输最繁忙的通道之一,目前旅客运输主要由公路承担,部分绕道上海通过铁路运输。2006年苏嘉通道客流量达到5200万人,苏嘉高速公路最大断面车流量日均已达8万辆,接近其最大通行能力。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客运需求大幅度增加,苏嘉通道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苏嘉沿线地区土地资源匮乏,人均耕地面积333m2,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苏嘉通道呈南北长、东西窄的狭长形态,受太湖和上海市城市建设的影响,南北向运输通道资源极其宝贵。

建设苏嘉城际铁路,单向输送能力高峰小时可达1.67j"人次,在相|一】运量条件下,占用土地资源仅为公路的1/4。将极大的提高通道输送能力,满足区域内交通量的增长,节省有限的运输通道资源,优化区域交通运输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

2.3

2建设苏嘉城际铁路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苏(州)一嘉(兴)沿线地区地处长三角核心区域环太湖经济带,城市化程度高、经济发达。苏嘉城际铁路作为长三角城际铁路网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沪、宁、杭三角地区的中部,连接沪宁、沪杭两大交通主轴,形成有效连接区域中心城市和次中心城市对外快速客运体系,对满足人们出行,加强主要城市带之间的纵向联系,加快地区城市化城镇一体化发展、带动长三角开发和发展环太湖经济带有着重要的交通支撑作用。随着沪宁城际铁路和沪杭甬客专等铁路的建设,尽快规划建设苏嘉城际铁路显得十分必要和非常迫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建立苏锡常和杭绍甬都市圈快速便捷通道,促进长三角区域融合和共同发展

都市圈的实质是由经济的集中化再走向一体化,

谋求区域经济的协调和共同发展。在长三角建立以上海为核心的大都市圈已形成共识,加强长三角区域各城市间的合作,促进“流动、融合、分工”的区域经济

一体化格局是长三角地区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目前,沪宁城市带上的苏卅INn无锡经济总量分别占区内第2和第4;杭甬城市带上的杭卅INn宁波分别占区内第3和第5。苏锡常与杭绍甬两大都市幽经济发展水平高,但长期缺少便捷的铁路通道,两者之间的联系均需绕道上海。建设苏嘉城际铁路可在长三角核心区域内,与沪宁和沪杭通道铁路形成“A”字型格局,缩短两地运输距离,密切江苏和浙江相互经济关系,对带动长三角经济开发有着重要的交通支撑作用。2.4完善区域路网布局,发挥长三角铁路城际网作用常熟城际铁路规划图

从长三角铁路网布局和交通现状及发展分析,干线铁路均沿沪宁、沪杭通道引入上海枢纽,使得上海枢纽通过能力紧张。建设苏嘉城际铁路,向北延伸和苏北的泰州、南通联系,可以补充和完善区域过江通道不足的弱点,起到加强中部,带动全局的作用;向南延伸,与规划的跨杭州湾大桥形成r苏南、苏北以至北部沿海地区与杭州、宁波、福州等东南沿海地区快速便捷通道,使区域内快速铁路连成整体,带动欠发

苏嘉城际铁路是促进和加快沿线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

长三角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最主要的地区之一,

苏嘉沿线地区作为长三角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其经济竞争力的最重要方面是对区域内城市进行有机整合,修建覆盖主要城市的快速客运网,以提高运输效率,降低企业成本,实现生产力要素的快速流动。

目前,苏嘉沿线地区城镇密集,城市间的协同发展程度较低,城际间人们的出行主要依靠公路交通。规划建设苏嘉城际铁路将成为城际间公共客运交通骨干,缩短沿线各城市(城镇)间的时空距离,有利于城际间的快速联系,实现区域内产业的协同发展,为沿线地区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经济水平目标的实现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和设施保障。

万方数据 

第30脒11_

卷第

期■■

关于规划建设长三角地区苏州一嘉兴城际铁路的思考何文彪

达地区经济发展。

目前,沪宁城际铁路已开工建设,预计2010年建成通车;沪杭、杭甬客专正加紧进行前期工作,即将开工建设,基本形成长三角的骨架网。但沪宁、沪杭两大主轴之间,苏锡常、杭绍甬两大都市圈之间缺少连接线路,与其绕道上海,加大上海枢纽压力,不如尽早建设苏嘉城际铁路,以充分发挥长三角城际网作用。

苏州工业园站位于城市工业园区北侧,周边用地相对较为宽松,向北延伸跨越长江条件也较好。苏嘉城际铁路引入沪宁城际铁路,可实现苏嘉城际及未来的跨长江通道和沪宁城际的互通互联,运输径路灵活。研究认为,苏嘉城际和沪宁城际车场合场设置,能够实现各方向的联轨运输,投资相对较小,建议推荐,并在相关工程中做好预留。3.1.2嘉兴地区引入方案

嘉兴地区有既有沪杭线嘉兴站和拟新建沪杭客专嘉兴南站共计2个客运站,苏嘉城际铁路引入嘉兴地区研究了引入两站方案如图3所示。

3苏嘉城际铁路建设方案探讨

苏嘉城际铁路在长三角路网定位,是以满足长三角区域内部跨线城际客流为主,少量长途跨线客流为辅,是适应沿线城际客流运输需要的轨道交通线路。为完善路网规划发展,苏嘉城际铁路建设方案,不能仅限于修建连接苏嘉两地的线路,需要预留向南和向北延伸的条件,应结合城际铁路特点,考虑“环太湖”理念,比选出有利于带动沿线经济发展和满足人们出行需求的主要技术标准、线路走向和站点布置。3.1两端引入方案研究

3.1.1

苏州地区引入方案

京沪高速铁路在苏州地区新建苏卅I;It站,苏州站衔接既有京沪铁路和沪宁城际铁路,沪宁城际铁路在苏州另设有苏州工业园站。结合城市既有现状和发展规划及干线铁路车站的设置,苏嘉城际铁路引入苏州地区可考虑在苏州站、苏州高速站和苏州工业园站引入的3个接轨方案,如图2所示。

苏州高速站为新建高架桥车站,引入该站不仅工程投资大,也不利于组织地区城际列车。苏州站位于城市中心,与城市交通衔接顺畅,但车站周边建筑物密集,线路引入和车站扩建条件困难,可操作性差。

图3苏嘉城际铁路引入嘉兴地区接轨方案示意图

嘉兴站位于城市中心,主要办理既有沪杭线上的客货列车作业。引入该站,可充分利用车站及城市既有设施,方便旅客乘降与集散,吸引客流能力较强。但该方案线路从市区穿过,拆迁量大。而既有站是客货兼顾,新建的苏嘉车场需高架于既有站上,工程复杂投资大,施j二期间对既有线干扰大。向宁波方向延伸困难。该方案不宜采用。

新建嘉兴南站位于城市规划的新区,由沪杭客专车场和磁浮车场共同组成,办理沪杭客专和沪杭磁浮的客车作业。沪杭客专建成后,嘉兴站将成为城市新的对外交通中心,苏嘉城际引入该站可与沪杭客专车场联轨运输,实现长三角城际网和客专网的互通互联,同时可与规划建设磁浮交通实现客流换乘。研究认为,苏嘉城际以引入嘉兴南站为宜。3.2线路走向方案

图2苏嘉城际铁路引入苏州地区接轨方案示意图

万方数据 

目然。。明

关于规划建设长三角地区苏州一嘉兴城际铁路的思考

何文彪

线路走向需要发挥本线城际功能,考虑环太湖铁路网布局,线路宜从苏州工业园站引出,从澄湖两侧沿苏嘉杭高速公路东侧走行,经吴江市、周庄镇跨沪嘉湖高速公路折向东南进入浙江省嘉兴市,过天凝镇、七星镇引入沪杭客专嘉兴南站。

站点布置结合环太湖路网布局,着重带动沿线经济发展,考虑沿线城市规划和沿线经济据点分布情况合理设置,站间距可缩短至10km左右,部分客流相对较小的车站,可按简单的侧式站台进行布置。3.3速度目标值

宁城际铁路引入新建上海虹桥站普速场通过既有沪杭、杭甬铁路跨线运输问题,实现沪宁沿线往嘉兴、杭州、宁波等方向的旅客列车快速化问题,达到进一步完善区域路网的目的。

4.4苏嘉城际铁路的可延伸性分析

苏嘉城际铁路的建设,为适时建设沪宁北翼常州

一江阴—张家港一常熟一苏州城际线和南部规划湖州一嘉兴一乍浦一宁波城际铁路创造了条件。向北延

伸可以补充和完善区域过江通道不足的弱点,向南延伸使得未来的规划跨杭州湾铁路大桥有着更为广泛的用途。苏嘉城际及其延伸线对于完善长三角城际网结构有着重要的作用。4.5长三角城市群体系分析

2007年长三角城镇体系修编中提出一核六带的城镇体系概念,其中一条重要的经济带就是环太湖经济带,而从目前铁路建设的情况来看,环太湖的发展还缺少便捷的城际铁路作为支撑。苏嘉城际和沪宁城际、沪杭客专、宁杭铁路、锡宜城际一起,可形成环太湖铁路通道,对长三角开发和发展环太湖经济带有着重要的交通支撑作用。

苏州一嘉兴间交通距离约78

km,高速公路车程

约1小时。苏嘉城际两端衔接的线路分别为沪杭客专(速度目标值300km/h预留350km/h)和沪宁城际(速度目标值200km/h,预留有进一步提速条件)。从客流构成分析,跨线客流比重较大,约占全线的65%左右,向南北延伸对路网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苏嘉城际速度目标值宜采用200km/h以上。

常熟城际铁路规划图

4建设苏嘉城际铁路可行性效果分析

4.1

苏嘉城际铁路承担通道客运量分析

根据预测,长三角地区2010年全社会客运量将达

到30.5亿人,2020年全社会客运量将达到53.5亿人。苏嘉城际铁路建成后,2020年断面客流量将达1950万人次/a,全13断面客流53300人次/d,高峰小时断面客流将达4900人次/h,占通道断面城际客流量的42%。主要为本线客流和跨线(换乘)客流,其中本线客流约占35%左右,跨线城际客流占较高比重。4.2主要城市交通联系分析

到2010年,随着沪宁、沪杭甬、宁杭干线铁路的相继建设,沪、宁、杭、甬4个中心城市之间的联系得到极大的加强,沪宁、沪杭、宁杭、杭甬间均基本可实现1小时到达。建设苏嘉城际铁路沟通沪宁、沪杭两常熟城际铁路规划图

5结论和建议

长三角核心城市带按沪宁、沪杭、杭甬3条不等边的“z”字型分布,随着城市带快速轨道交通的建成,三大城市带之间城市其纵向联系显得不甚便捷,建设苏

州一嘉兴城际,连通沪宁城际铁路和沪杭客专,与沪

宁和沪杭通道内铁路形成“A”字型格局,可以起到加强长三角中部重要城市之间的纵向联系,增强区域路网的可连通性。向南延伸可以形成苏锡常城市圈和浙江省南部的便捷通道,向北延伸可以形成苏北到长三角杭州、宁波等城市的又一便捷通道,对带动长三角开发和发展环太湖经济带有着重要的交通支撑作用。苏嘉城际铁路应尽快开展前期研究工作,结合城市规划、沿线自然条件等情况及时提出铁路线走向方案,加快开工建设发挥效益。建议长三角区域内城市应将城际网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和综合交通运输网统筹考虑,以提高工程的可实施性和发挥综合交通的作用。

收稿日期:2008-09-10责任编辑:尹红

大主轴,苏州一嘉兴间可减少绕道上海铁路距离约

102km,缩短运行时间约40min,极大提高通道客运能力,增加居民出行选择的多样性。4.3长三角区域路网连通性分析

长三角区域在沪宁通道上,将形成客专长途旅客列车和城际列车基本分线运输的格局;在沪杭甬通道、宁杭通道上,客专和城际列车共线运输还将保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修建苏嘉城际铁路可以解决近期沪

万方数据 

黔目

E期

关于规划建设长三角地区苏州—嘉兴城际铁路的思考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何文彪, HE Wen-biao

铁道部经济规划研究院,北京,100844铁道运输与经济

RAILWAY TRANSPORT AND ECONOMY2008,30(11)

本文链接:

第二篇 常熟城际铁路规划图
《高铁新城概念规划》

第三篇 常熟城际铁路规划图
《铁路用地规划》

第四篇 常熟城际铁路规划图
《区域规划—高新区 完成版》

区域规划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1311

王雨、叶志晨、周季君、丁鑫、吴嘉伦

坎基比比、张政勇、印畅、石天泽

——人文地理1311第四组 第一部分 苏州高新区区域发展条件分析

一、自然地理概况分析

(一)地理区位分析 (叶志晨) """""""""""""""" 3

(二)自然资源分析 (王雨) """"""""""""""""" 6

(三)地质地貌 (丁鑫) """"""""""""""""""" 9

(四)气象气候 (丁鑫) """"""""""""""""""" 10

(五)水文水系 (丁鑫) """"""""""""""""""" 11

二、社会经济概况分析

(一)历史沿革 (叶志晨) """""""""""""""""" 14

(二)行政区划与人口 (坎基比比) """""""""""""" 15

(三)人口分析 (印畅) """"""""""""""""""" 17

(四)区域发展背景分析 (周季君、吴嘉伦) """""""""" 18 国际层面、国内层面 (周季君) """"""""""""""" 18 江苏层面、苏州层面、高新区层面(吴嘉伦) """"""""""" 20

常熟城际铁路规划图

(五)区域发展技术条件分析 (石天泽) """""""""""" 24

(六)区域发展阶段分析评价 (张政勇) """""""""""" 25常熟城际铁路规划图

(七)SWOT分析 (王雨、叶志晨、周季君) """""""""" 27

——人文地理1311第四组

第一部分 苏州高新区区域发展条件分析

一、自然地理概况分析

(一)地理区位分析

1.绝对地理位置

东经120°,北纬31°左右。地处北温带,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温热适中。

2.相对地理位置

苏州高新区位于苏州古城西侧,东临京杭大运河,南临吴中区,北接相城区,西至太湖,是苏州城市“一体两翼”发展格局中的重要一翼。

3.经济地理位置

A.国际层面

①国际产业转移:

根据产品周期理论,经济能量的集聚和扩散会导致经济增长重心的转移。一个经济波动周期大概为五十年,而现在正处于第四阶段到第五阶段的过渡时期,这不失为苏州产业转型的一个机遇。

②在国际产业链中的位置:

苏州是国际产业转移链条中的一个环节,但它从事的都是简单的装配工作,是一个高科技产业链条末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环节部分。而苏州高新区设立的思想

就是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外向

型经济聚集区、现代化新城区“三位

一体”,因此它也肩负着苏州高新技

术产业发展的重担。

B.长江三角洲层面

①苏锡常都市圈层面:

苏州地处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

洲城市密集区的二级中心,

毗邻我国常熟城际铁路规划图

图二 长三角沪南杭辐射范围

经济发展的核心—上海。在这种条件下,苏州在进行区域规划时,把自己定位于制造加工业基地,实行“错位发展”的战略。这能够形成两市在城市功能、产业结构上的互补,避免盲目竞争,有利于两市的经济发展。

其次,苏锡常三市大体属于小区域强中心的状况,中心城市直接吸引范围互有交错,而且苏锡常不管是在产业结构、区域条件、还是在政府政策上都有相似,所以这三个城市之间的竞争是在所难免的。所以,高新区要想实现持续发展,就必须尽快调整现有的产业布局,及时提升产业结构,形成自己的特色经济发展。

②苏州环太湖都市圈层面:

环太湖城市圈是环太湖文化圈、环太湖生态圈、环太湖旅游圈的重要载体,更是环太湖区域共同市场的重要载体和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枢纽。作为环太湖城市圈的核心,苏州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而濒临太湖水域的高新区这时更是占据重要的地位。

常熟城际铁路规划图

4.交通位置

苏州高新区位于古城西侧,交通十分便利,通过周边发达的高速公路、铁路、水路及航空网与中国各主要城市相连。

长三角交通现状图

机场:上海虹桥国际机场、浦东国际机场上海、南京禄口国际机场、杭州萧山国际机场、苏南硕放国际机场,其中最近的是苏南硕放机场,距离苏州仅20公里;

港口:上海港、张家港、太仓港、常熟港,其中太仓港被列入港口开发区; 公路:一条国道(312国道),两条高速公路(沪宁高速公路、绕城高速公路);

铁路:京沪铁路、沪宁城际铁路、京沪高速铁路从境内穿过轨道交通;

轨道交通:新建的苏州轨道交通1号线。

结论:高新区地处沪宁沿线发展带以及沿太湖发展带,靠近特大城市、省会城市,交通发达,区位条件较好,预期未来发展迅速。

(二)自然资源分析

Ⅰ自然资源现状

1.1旅游资源

苏州高新区、虎丘区东接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的苏州古城,西濒三万六千倾烟波浩淼的太湖,南与葱翠绵延数十里的江南丘陵连为一体,石湖风景区、洞庭东西山风景区、天灵风景区和枫桥寒山寺、虎丘风景区环绕四周。区域吴文化源远流长,积淀丰厚,有“江枫古韵”、“寒山钟声”等历史文化遗产和“金山石匠”、“镇湖刺绣”等传统工艺,还有建于南宋的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万佛石塔”,建于明万历年的市文物保护单位“文昌阁道院”和建于清乾隆年间的市文物保护单位“三里亭”,是一块集江南山水秀丽和吴中文化温柔于一体的“风水宝地”。

1.2矿产资源

苏州市主要矿产资源较为集中的分布于吴中区和高新区、虎丘区低山丘陵地区,数量达80%以上,除银铅锌铜等多金属矿和高岭土矿为地下开采外,大部分矿产为露采。

1.3森林资源

苏州地处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植被丰富,自然高新区也不例外,大阳山国家森林资源、上方山国家森林资源位于其内,可见其森林资源极其丰富。

1.4水资源

苏州市地处长江、太湖下游,境内地势平坦,水网密布,河道纵横交错,有各级河道2万多条;湖泊星罗棋布,大小湖荡300多个。总水面积为3609.4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8488.42平方千米的42.5%。并且苏州依靠其优越的气候优势,年降水极其丰沛。

然而这只是其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区位优势,因其工业的快速发展,水资源也日益呈现出极不乐观的现象,湖水质污染仍然较重;太湖、阳澄湖等水上餐饮业的快速发展和急剧膨胀,加剧了对湖面的污染;地下水超采严重,地质灾害隐患依然存在;水生态日益恶化,湿地沼泽大量减少,水生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水系的自净能力不断下降;农业面源污染量大面,农村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成为影响水质的重要原因;河道水系严重破坏,河水的自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常熟城际铁路规划图 京津冀规划城际铁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