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高中作文】
第一篇:《2013上海秋季高考作文讲解(“重要的事”、“更重要的事”之感)》
“生活中,大家往往努力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但世界上似乎还有更重要的事。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人们对此的思考不尽相同。
请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题目自拟,全文不少于800字,不要写成诗歌。”
“重要的事”、“更重要的事”之惑
中国当代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毛继东教授点评上海作文题目时表示,“这是一道深度的人文关怀题。”毛继东说,它的寓意是“有时我们不断向前,却忘记了出发的目的”。其他涉及人性伦理的题大都停留在浅层次,而这个题沉下去了。按此题的走向,势必会抽取出这样的启迪:错把手段当成目的。“我对它的欣赏其实是寄托了一种期待,在孩子们的内心播撒悲天悯人的种子,时刻提醒我们是人。”[1]考生感言
多数考生觉得有话可说,有发挥的余地,但想要写得“出挑”就比较困难。从继光高级中学走出考场的一位高三女生说,她看到题目后认真思量了什么是最重要的事,“我在作文中提到了沿路的风景带给自己的感受,主要围绕淡泊名利展开,也提到了一些名人大家。”但在她看来,此次作文着实不太好写,“范围太大了,有些品质、人格可能多数同学都能想得到,想要写得出挑很难。”[2]
从写作者的角度讨论作文题目,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要求写什么?可以怎样写?
首先是,要求写什么?
今年的作文题目貌似材料作文,但与往年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首先,背景材料与往年不同,就上海卷而言,往年的背景材料,要么是哲理名言,要么是历史素材,要么是生活故事,而今年的材料是一种现象,是一种心理体验,而且予以高度抽象的表达。
写作任务的变化更加明显,往年的写作任务都是“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今年改为“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人们对此的思考也不尽相同。请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特别强调了学生自己的思考。真正实现了立意的开放,海派的特色更加明显,也更加有利于具有独立见解的同学的发挥。 写作要求没有变化。
“这种现象”是一种什么样的现象呢?对此的准确把握,是完成此次写作的关键之所在。“生活中,大家往往努力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但世界上似乎总还有更重要的事。”
强调了生活的体验,这种体验是人人皆有过的:人们在做事的时候,什么是优先去做的事情,常常会让我们很纠结。如果有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重要的事”、“更重要的事”之惑。
我们的写作就应该围绕这种困惑、矛盾的心理体验去思考,去表达。需要注意的是,这里对现象的描述是抽象的,它可以涵盖不同的人的不同经历,每个人都可以在此找到自己。
所以,同学们在写作时,既可以抽象地讨论这种现象(议论文),也可以将此坐实,写出自己的经历、体验与思考(复杂的记叙文或散文)。比如讨论如何判断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哪一个更重要,等等。也就是说,虚着写,实着写,都可以。不同的同学完全可能是在不同的经历中感受过这种现象的,他完全可以从自己熟悉的经历入手,写出自己在其中的真实感受,真实思考。
下一个问题,可以怎样写?
对于这类现象类的材料作文,展开思考的方向、路径(议论的思路)无外乎三条: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或者兼而有之。
所谓“是什么?”也就是写作阐释类的议论文。
通过具体的材料,将材料所描述的生活体验更深刻地揭示出来。所谓更深刻,也就是可以让人看到在“重要”与“更重要”的纠结中,暴露出来的价值观的冲突(个人的价值与普世的价值),时代风尚的变迁,人生恒久的价值,等等。需要注意的是,在材料的表述里,还有“往往”、“自己认为”、“似乎”、“总还有”等词,这些词语的存在让这个材料的价值判断就显得不是那么唯一了。比如“自己认为”,并不等于“做自己的事”,当然也可以是为自己,但也可能是为别人,所以,“自己认为重要的事”不一定是不高尚的事。“似乎”一词的存在就让“更重要的事”的重要性有了质疑的空间。“往往”一词,表明了这种现象的普遍性。
“总还有”,可以理解为“总归还有”,与“老是有”。这两种理解直接导致对于“更重要的事”的态度:前者是正面,有一种欣慰的认定;后者是一种烦躁,是对层出不穷的“更重要的事情”的无力、无奈感。由此可见,这个材料存在着诸多的解读空间。
为什么?那就要从“重要”与“更重要”的纠结产生的主客观原因入手进行分析。比如,许多同学写到,当我们努力挣钱的时候,又会觉得亲情更重要,等等。如果涉及的是这个话题,我们就应该分析为什么当前这种冲突会那么普遍?是这个时代特殊的产物吗?
所谓“怎么办?”就是在文章中具体回答“到底什么更重要?”或者“要不要理会更重要的事?”“当我们遇到‘重要’、‘更重要’的纠结时怎么办?”等现实的问题。从这个角度来写,应该是最难的,也最容易出现问题。比如,当我们认为“亲情更重要”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把它与目前正在做着的什么事比较着写,要体现“更”字,而不是孤立地谈论亲情的重要性。
写到的话题:亲情和孝道、生命和尊严、诚信、个人的价值、活在当下、奉献、和平。
出现的问题:跑题。一直在写亲情,而忽略了“更”这个比较意义的词。
一直在写最重要的事,最和更的区别说大也大,说小也小, 真正地读懂题的话可能改几个字就能得到较高的分。
观点。很多人在写学习和个人价值以及与家长观点的关系时,过于地情绪化,这个话题可以写,但要理性地思考,不能简单地片面地下一个定论。
逻辑。你在写作前确定自己是抓住一个论点写,还是多个论点有层次地论述。不能刚写着亲情,毫无转折地跑到工作又跑到学习上去。我建议你从一个观点全方位的论述,毕竟只有800字。
语言。在一些批语中我写到说理无力,那是因为说得太少,要紧跟例子写出自己的观点,如果你想先列例子,那一定要在倒数二三段对例子进行总结升华,记得在合适的地方(例子后的说理部分)随时点题。 缺少出彩点。在你说理说不清的时候,可以采用一些反问句,把问题抛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例子的选取有一定的层次,在结构上讲究一定的对称(整体排比或首尾呼应)。
更重要的事
什么地方没有这样的险山恶水呢?山上天梯石栈钩连不断,水中暗流处处令人心惊。
可还是有这样的人——他们跋山涉水,只为途中与盛放的自己相见。
记得那逆流而上的三闾大夫吗?举世皆浊只有他一人昂然行吟泽畔,只给这乾坤之间写下诗行,清气浩然。楚王最终没有醒悟,屈原也早已自沉汨罗。可是他文辞间的清气早已穿透进了每个中国人的灵魂。
谁能不敬佩这样的人呢?
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这样的人。
我敬佩罗曼·罗兰为反战而振臂疾呼,可我也同样敬佩湄公河畔的少女杜拉斯。并不是每个宗主国的人都应为了殖民地人民的权益而抗争,杜拉斯对殖民地的人民是不关心的,她就是执着于儿女情长,就是忘不了那个中国少年李云泰。这样勇敢的女人,怎会不比年轻时更美?
我折服于海明威、拜伦等作家的亲上战场,可我同样认为茨威格无比伟岸。他痛心于欧洲精神家园的毁灭,于是写下了《昨日的世界》;他对欧洲精神家园的复兴日渐绝望,于是他与第二任妻子绿蒂在巴西服毒自尽,成为欧洲文化的殉难者。我只喜欢他这样一种人:厌恶平凡,渴望燃烧,像超新星爆发一般,发出最耀眼的绚烂光芒。
所以,到底什么才是更重要的事?
每个人年轻时都有梦,每个人都想成为祖国的脊梁,但更重要的那些事就这样被脸谱化,成了为了全人类解放而抛头颅,洒热血——这真的是比一切都更重要吗?
曾经我们都想改变世界,可到最后才发现,只有先改变自己,才能改变这世界。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井然的次序不容打破。一味仰首繁星会掉进陷阱里,打着做大事旗号的人往往摔得最惨。
美剧《别对我撒谎》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飞行员因重要的飞行任务而焦躁不堪,与家人的关系也紧张起来,他的妻子便悄悄让他服用抗焦虑药物,这才让飞行员与家人的关系和好如初。但药物反应却导致那架凝结着美国最高科技的飞机坠毁。可我还是认为那位妻子没错。
当然,那位飞行员也这么认为。他紧紧拥抱了他的妻子。
所以,到底什么才是更重要的事?——先改变自己,然后改变这世界。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更重要的事
“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一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份。如果海浪冲掉了一块岩石,欧洲就减少。如同一个海岬失掉一角,如同你的朋友或者你自己的领地失掉一块。每个人的死亡都是我的哀伤,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所以,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它就为你而鸣!”
这是海明威的小说《丧钟为谁而鸣》扉页上的一段话,与这段材料的含义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每个人生活在世上都不是一个人,我们与众多看似不相关的事有着莫大的联系,有时候其实我们认为重要的事或许并没有那么重要,又或许,还有更重要的事。
有时我们不断向前,却忘记了出发的目的。史铁生曾经觉得“残疾”是重要的事,因为这不健全的身躯他失去了太多,他认为他的人生不可能再有任何的辉煌和意义,可是,在迷上写作以后他发现了人生新的意义,原来,生活里还有“更重要”的事。曾经的苏轼将为官当成是重要的事,“乌台诗案”使他的人生倍受打击,人生的大起大落使他最终明白什么才是“更重要的”事,于是,他成就了自己诗词创作的黄金时期,也成就了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耀眼的一段历史。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有多少人在顿悟之后迎来了自己的新时代,或许我们可以称之为“重生”。我们常常犯的错就是本末倒置,有时候我们抱怨自己的生活条件太差,工作环境太差,学习氛围太差,可是,比我们不幸的人有很多。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别抱怨自己的鞋不好,要知道这世上还有很多人没有脚;别抱怨自己的房子不够大,要知道这世上还有很多人连世界的样子都没有见过。”所以,当很多时候我们觉得重要的事,觉得了不起的事放到世界的汪洋中时才会显得那么微不足道,因为还有更重要的事。甘地说:“世界再大也是一个村庄,村庄再小也是一个世界”。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独善其身,重要的是我们自己,可是更重要的应该是我们身处的环境和心态。著名作家王安忆在复旦大学毕业典礼上的一段讲话的启发,王安忆的原话是:“不要尽想着有用,而更多地想些无用的价值。这个世界上有用的事物已经太多了,所有的因果逻辑都是循着用途连接和推动,生活和人生本来是弥漫的氤氲般的形状,质地也具有弹性,如今越来越被过滤干净,因而变得光滑,坚硬,并且单一。”为什么我们会越来越单一呢?那就是我们错把自己当成“更”了。但是,值得欣慰的是,如今有那么多的“最美xx”就是因为他们知道“更”字的含义,这是大爱。
每个人心中都对重要有着不同的定义,有人的重要是成功,有人的重要是成功之后的荣誉和金钱,可是在你成就了所谓的重要的事情之后,你会突然发现,为了成功,为了这份荣耀你忽略了太多,人生告诉我们,慢慢走,慢慢欣赏;人生告诉我们,周边的风景才最美,真正的成功在哪?真正的成功就是你内心普遍感受到了幸福。所以,你知道吗?幸福的来源可能是我们内心真正坚守着自己的理想,真正的重要是我们内心的宁静和淡泊,是对这个世界的依赖和保护。
第二篇:《谈作文需要科学的指导》
谈作文需要科学的指导
摘要:运用查阅有关写作知识的各种资料,根据当前学生写作的实际情况及教学中遇到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充分的分析研究,为避免教师引导学生走入写作误区,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提出作文需要科学指导。
关键词:主要问题;认知规律;良好习惯;个性创造
作文教学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教学。它既是语言文字的训练,也是认识水平的训练。在这个训练过程中体现着听、说、读、写多方面能力的培养。作文水平的高低,直接体现着学生的整体素质的高低。学生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他们有着很强的的表达欲望,他们在一起往往有说有笑,滔滔不绝。但与之矛盾的是,作文课上他们却常常口叼笔杆,眉头紧锁,冥思苦想,下笔艰难,最后不得不涂抹几笔,敷衍了事。其实,学生并非缺乏生活素材,也不是不会遣词造句,而是我们教学方法陈旧,训练方法的陈旧、单调,训练内容的枯燥乏味,大大限制了学生的写作欲望,使他们失去了对作文的兴趣。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调动一切有利因素以多样化、综合性的教学方式、训练方式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写作空间和氛围,激发他们作文的积极性,从而能动的反映他们多彩的生活。
一、作文指导必须针对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根据当前作文教学现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详细具体的分析:
1,教师自身素质低下引发学生作文水平不高。
“教育在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江泽民在第三次全代会上的讲话)没有教师质量就没有教育的质量。那么站在21世纪门槛上的广大中小学教师要培养新一代高素质的人才就必须具备广博深邃的文化知识和高深的教育教学能力。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知识涵养和业务素质。知识涵养是“一口井”,“一条河”,储存越多越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相对于其它学科来说,语文知识性更强,涉及面更广:字、词、句、段、篇相辅相成,互相渗透。而作文教学又是这几个方面的综合体现。作为从事基础教育的中小学教师就需要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不仅如此,还要有深邃的专业知识。只有对本专业的知识掌握一定的深度和广度,熟悉本学科发展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它的研究方法,惟有如此,才会在教学上成绩突出。
2 、作文课前教师准备不充分,使学生作文水平不高
这其中包括三个环节:备课、讲课和修改。(1)备课。在教学教改不断发展的今天,对于作文教学的改革只不过是口头泛泛而谈,甚至还没有一套完整的作文教材供站在第一线的中小学教师参考使用。因此谈到备作文课,老师们只不过以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
更有甚者,部分教师在上课之前根本不进行“备课”这一环节。因此课上呈现教师头脑不清,课堂结构不严谨,学生盲从教师无头绪等状况,使他们的作文积极性不高。(2)上课 。传统的作文课大多数是教师让学生读通、读懂作文要求,然后教师进行作文辅导,包括文章体裁、写作思路、中心思想。结果学生只能用教师的语言写教师的思想,写出来的文章好象是一个模子里雕出来的。这实质上埋没了学生自身真实的想法,背离
了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文贵于真”不是学生自己的思想又怎能写出感情真挚的文章?
(3)修改。 到目前为止修改作文只限于自改、小组修改、教师修改这三种。修改过程简单,只是对文章中好词好句勾勾画画,看句子是否通顺,中心是否明确,修辞是否准确等。为此,学生写出来的作文要么华而不实,要么过于空洞,文章结构不严谨,中心不明确,感情不真挚。
3、作文指导必须针对学生作文的主要问题
语文教师大多认为作文前必须有指导,从立意说到构思再说到结构。其实,作前指导越详细,越束缚学生的思维。作文前不必作详细指导,至多只在审题方面作一些提示,应放手让学生写,学生作文写好,老师批过以后,结合作文评讲进行作文指导却是最有效果的,因为这样的指导有针对性,能有效地解决学生作文的实际问题。针对学生作文的主要问题,是作文指导的重点。目前学生作文的主要问题有三个方面:
(1)是假话套话多,甚至胡编乱造。
学生生活单调枯燥,没有真实的体验,作文成了无米之炊,是产生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让学生写出内容充实感情真实的文章,根本的办法是不能把学生整天关在教室里,而应该组织活动引导学生走出学校投入社会,不仅是用眼睛去观察生活,抓住事物的特征和人物的特点;而且要用心去体验生活,善于发现平常的事中隐含的意义;更进一步用头脑思考生活,通过联想和想像,对生活中的人和事,想出点意思来,悟出点道理来,品出点情趣来。
(2)是思路单一和混乱。
文章思路清晰与否,与写作者思维是否有条理有关;文章思路是否开阔,与写作者思维是否扩展有关。思路是写作者的思维在文章中的反映。思路单一或者混乱,是学生作文常见的毛病,这是学生的写作思维缺少有效的指导造成的。写作的全过程贯彻着积极思维的活动,从丰富复杂的生活现象中一下子就能发现和把握本质和主流,这是思维的敏锐;清楚地认识事物发生的过程或者事物形成的经过,这就是思维的条理;由一个事物联想到某个事物,或者由事物的正面联想到它的反面;由事物的结果联想到原因,或者由原因联系到结果,这就是思维的拓展;由一个事物的触发,想像产生新的事物,
这就是思维的创新等等,可以说,作文是思维的成果,写好作文,思维的锻炼和指导不可缺少。教师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加强思维敏捷性、连贯性(条理性)、集中性(深入性)、发散性、辩证性、创新性的指导,不断提高学生写作思维的能力。
(3)是语言贫瘠和污染
写作语言的指导,可能是作文教学最薄弱的环节。长期以来,学生写作语言的形成和发展靠的是自然自发的写作实践,在如何通过准确生动鲜明简洁连贯得体的语言表达思想表明观点表现情感方面,我们的指导显得软弱无力,以致于相当多的学生虽然抄录了不少精彩的语句但不会移植,不会运用,文章语言相当苍白;而有的学生又不能从纷繁的语言材料中选择最贴切的,不动脑筋地移花接木,或词语堆砌,或满纸油滑。这是应该引起语文老师反思的。写作语言的指导,起码可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是指导积累,要求学生建立作文仓库,一积写作素材,二积生活体验,三积思想火花,四积语言材料;其次是指导模仿,对范文中的词 语、句子、片断和写作方法进行仿写;第三是类推,以自己所接触到的有限的言语形式为起点,拓展到更多的言语形式;第四是创造,丢掉“拐棍”,摆脱模仿,对积累的语句加以变化,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独立灵活地运用语言。写作语言的指导,主要通过实例的运用及其变化进行,要让学生从语言变化的对比中和错例拨正的分析中领悟到语言妙用的魅力,防止以语言知识的讲授来代替语言运用的实践。
二、作文教学过程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作文水平的提高,是长期积淀的结果,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更是一个综合各种因素的整体推进的过程。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小学生写作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教材中远就学生习作做出了向导: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说就怎么写。而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又指出:是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基础上,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适当的运用议论、抒情等表达方法。要达到上述要求,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创新,需要进行精心的策划。而过去,我们不懂得作文指导需要策划和如何策划。我们只是要求学生一篇篇做作文,而且要多做,不去研究每个学期、每个学年、每个学段作文水平要达到的目标和如何达标,这是一;其二,我们也不怎么研究以读促写的策略方法。语文教学在阅读上化的时间最多,阅读有两个功能,一是为读的能力而读,二是为写的能力而读。实现第二个功能,必须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可是,不少语文老师把两者的结合误解为写作特点、写作技巧抽筋剥皮式的归纳,思想情感、人文精神与写作方法技巧成为互不依附的两张皮。
第三,我们并不明了作文技能形成的规律。学生从不会写作文到会写,有一个训练切入的问题。不少语文老师不知道从哪里切入 。学生学了那么多文章,除了提高阅读能力之外,这些文章不就是学生作文的范本?例如,我们曾经学过《我的老师》这篇文章,作者通过运用语言、动作、神态等人物描写方法,用朴实的语言把老师蔡云芝先生描绘的淋漓尽致、栩栩如生,充分体现了学生对老师的尊敬和爱戴。学了这篇文章,我让学生回想教过自己的老师哪一位曾经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仿照《我的老师》写一篇记叙文《我的老师》。结果同学们都联系实际,通过通俗的语言,巧妙的运用各种人物描写方法,写出了一篇篇感情真挚的文章。仿写,正是学生学写作文的起点。由模仿到感悟到类推到创造,是学作文的必由之路。
小作文的训练系列,突出自由写作实践的思想,引导学生写观察日记,写生活思考,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