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高中作文】
第一篇:《2015届高考备考作文预测论述类之“脚踏实地,体悟人生”》
2015届高考备考作文预测论述类之“脚踏实地,体悟人生”
2015届高考备考作文预测论述类之“脚踏实地,体悟人生”孙延堂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位青年拜老玉石鉴赏家为师,学习鉴定玉石。第一天,老师拿一块玉叫他捏紧,开始讲三皇五帝等中国的历史,没有提及玉石。第二天,老师拿一块玉叫他捏紧,继续讲夏商周中国历史,一句也不提玉的事。一周,老师仍拿一块玉叫他捏紧,讲风土人情、哲学思想和生命情操,还未提玉。数月后,青年急了,鼓起勇气,请老师讲鉴定玉石的学问。老师仍拿一块“玉”叫他捏紧,青年大叫:“老师,不是玉,是石头!”
老师笑了:“你现在可以学习鉴定玉石了。”
这个故事带给你怎样的启发和感悟?请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脚踏实地,体悟人生
著名作家韩寒曾说:“这个世界没有毫无道理的横空出世。”一个对人生没有大量积累与感悟的人,是无法获得人生的真谛的。正如青年学习鉴定宝石,不能每次把玉捏紧,脚踏实地的感受玉与石头的差别,平心静气地学习和理解玉的内涵,便无法学会鉴玉。其实,体味人生也如这鉴定玉石一样,只有对人生脚踏实地深层的体验,才能获得人生的真谛。 不急不躁,稳步前进。要想体悟人生,急躁冒进是不可取的。在主观方面,必须具备不急不躁的心态,认你风生水起,我也稳坐钓鱼船,这样才能稳步迈进,逐步体味坚实的人生。谢安在苻坚百万大军南下的紧张形势面前,不急不躁,以对战围棋的心态,彰显了沉稳地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风度,从而稳定军心,终在淝水一战中以少胜多,让不可一世的前秦皇帝苻坚感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狼狈而逃。诸葛亮的空城计不也是如此吗?由此可见,不急不躁的心态,稳如磐石的意志,脚踏实地坚定才能成功。而急躁冒进,反受其害。 踏实肯干,攀升阶梯。心态决行为,有了良好的心态,就要有扎实肯干的行动。曾经的亚洲首
富李嘉诚先生在塑胶化领域初有成就之时,他并未因此而飘飘然,满足现状。反而更加踏实理性地分析香港经济走势,来为他下一步的投资做好准备。正是他多年养成的踏实肯干、一步一个脚印的习惯,使他在后来的房地产业迅速崛起,稳居亚洲首富十余年。他的每一次成功,都是财富的积累,人格的提升和事业的腾达,尽管马云异军突起反超首富,他亦不温不火,并盛赞马云能干。李先生在事业中真正享受了脚踏实地的快乐。事实证明,谁踏实肯干,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谁的事业和人生就会不断攀升。
好高骛远,终成败笔。有人不顾基础而好高骛远,不善触类旁通而目光短浅,存在着一种短期效应心理。只求眼前不顾及长远利益,不能脚踏实地的去做事,想必他们不仅不会在体味人生中收获成效,反而自饮苦酒。拿破仑在多次击退反法联军后,野心膨胀,强行讨伐俄罗斯,结果因先前准备不足,士兵根本无御寒衣物,轻而易举地被俄军击败,终结了法军不败的神话,为拿破仑光荣的人生留下了千古败笔。试想,若拿破仑若不好高骛远,一时冲动,而是理智地分析情况,脚踏实地的研究双方形势,错过寒冷冬天去讨伐俄国,那么欧洲今日的版图或许都会改变。如此说来,不顾基础与实情,盲目追求,好高骛远的人,为自己写下败笔是早晚的事,他是永远体会不到脚踏实地的快乐。
诗人勃朗宁曾说:“谁脚踏实地的去生活,谁就会真心实意地去爱。”看来,我们只有脚踏实地的生活,才会体味出人生的真谛。那么,就让我们把良好的心态作为人生大厦的基石,
把踏实肯干作为攀登的阶梯,把坚的强意志作为动力,把杜绝好高骛远心急气躁作为良药,在攀登奋进中体味人生的真谛,享受奥妙无穷的魅力人生!
辽宁省沈阳市第四中学2015届9班
范文麒
指导教师:孙延堂
【注释】此文刚刚发表于《创新作文》《2015年高考作文最后一题》一书中。
第二篇:《体悟人生》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专题“体悟人生”自编练习
一、基础题(22分)
1.下列括号前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
A.摭(zhí)拾 不啻(dì) 骸(hái)骨 不屈不挠(náo)
B.抹煞(shā) 藐(miǎo)视 犄(qí)角 开天辟(pì)地
C.干瘪(biě) 思忖(cǔn) 水泵(bèng) 妄自菲(fěi)薄
D.甄(zhēn)别 吮(shǔn)吸 沉湎(miǎn) 瞠(táng)目结舌
2.下列各项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寥廓 急燥 斑斓 历历在目
B.遨游 琐碎 啮噬 至高无尚
C.感慨 摇曳 决择 容销金镜
D.祈祷 淘汰 妥帖 幸灾乐祸
3.下列各句中的加线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我不能在自己孩子面前唱反升学主义的高调,尽管我希望你能从心所欲
B
C济,偏偏给了我这样一块不毛之地。
D.再重新开始吧,这样浅显的经验却需要别人付出加倍的代价来记取。不应该悲天悯人,
会有一个时辰,留给我检点自己。
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相信未末》每一节的最后都由“相信未来”四个字结尾,而且用冒号把它们凸现出来,{体悟人生的作文}.
如音乐中的主题句反复出现,强化了作品的主旋律。
B.十七八年龄的孩子充满了独立的意识和反叛的渴望,对父母的教育表现出强烈的反感和
不以为然的幻想。
C.诗人把他对生命的理解与思考送诸于笔端,显示出一颗绝望中诞生信念的灵魂。
D.父辈、祖辈不仅爱读毛泽东的诗词,而且青年人也喜欢毛泽东诗词中磅礴的气势、广阔
的胸怀。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
A.诗人说:“在东方似是晨曦初露,乍回身,已是大地明亮”。
B.怎么,昨天和今天,竟是十八年的光阴了!
C.冬冬,假如人生能够重来一次,我真会情愿溺爱你的!
D.你读过《金缕曲》吧,劝君惜取少年时,孩子,多珍重!
6.下面各句话中,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杨子,本名杨选堂。历任《新生报》、《中华日报》、《中国时报》主笔。著有小说《浸洒的
花朵》、《变色的太阳》等,散文集《感情的花季》《画夜记》等。
B.屠格涅夫: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长篇小说:《罗亭》(1856)、《高老头》(1859)、
《前夜》(1860)、《父与子》(1862)、《烟》(1867)、《处女地》(1859)。
C.乔治o吉辛(1857—1903),英国小说家,他的小说以描写下层社会生活和文坛人物著称,
如《黎明的工人》、《德谟斯》、《新格鲁勃街》,但这些小说的影响远不如他的散文集《四季
随笔》有名。
D.米哈伊尔o肖洛霍夫前苏联作家。1923年加入莫斯科共青团作家和诗人的文学团体“青年
近卫军”,发表小品文《考验》、《三人》和《钦差大臣》等。
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今天的日子很短,正在自己的脚下悄悄地流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经营好每一个今天就等于经营好昨天和明天。
① 今天的事应该今天完成,不能推到明天
② 脚踏实地,全身心地经营好今天,才会有一个个实在的昨天
③ 因此,面对今天,我们不要太多地怀念过去
④ 接力棒交得好,才能走向辉煌的明天
⑤ 如果总是站在今天望明天,结果明天也会悄悄地溜走
⑥ 今天是昨天和明天的接力处
A. ⑤①⑥②④③ B. ⑤⑥①④③② C. ⑥④③②①⑤ D. ⑥②③①④⑤
8.下面是一位母亲的“家庭教育观”。请你写一段话给这位母亲,得体地告诉她她所理解的
“家庭教育不正确”。(不超过50字)(4分)
你问我是怎么对孩子实行教育的?我的做法是:花钱,上重点学校;请老师辅导;还有在晚
上做作业的时候盯着他,别让他走神;做完作业给他检查;有时候还给他默写单词,辅导他
写作文,给他出算术题等等。你对这位母亲说:
9.仿照下面画线的句子,以“走”为话题,再续写一个句子,以诠释温总理“就是走也要
走到灾区去”这句话的内涵。 (4分)
难以忘记总理面对险境时质朴而又坚定的话语“就是走也要走到灾区去”,这个“走”,透视出总理对严峻局势的充分察识! ! 总理走过来了,走上断壁残垣,深情呼喊,给被困群众送来生还的希望; ;总理走过来了,走到整装待发的救灾部队面
前,殷殷嘱托:“是人民在养你们""”
二、阅读唐元峰的散文《小心落叶》,回答10—13题(22分)
(1)落叶是微不足道的。谁能去关注一片落叶呢?只有当它从高高的枝头跌落,那飘
荡的曲线,也许会划亮一下你暗淡的目光。
(2)是的,匆忙劳碌,苦苦奔波,早使我们疲惫不堪,我们甚至不知道每个季节怎样
来临,从不留意黄叶如花,装点你消逝的年华;甚至惊诧为什么这样快就下雪了呢,而上一
场雪仿佛是上个星期下的吧?
(3)有一位俄国诗人在他的一首诗中提到,每到秋天,莫斯科街心花园里,都挂出一
块木牌,这块小小的木牌上写着四个字:小心落叶。
(4)这四个字久久挤在我的脑子里,我知道这是一个十分友善的提醒。落叶在脚下飘
动,那是一种悲壮,一种无言的辉煌。我看见那些苍绿蓬勃的枝叶,转眼间枯萎,不禁令人
深思。
(5)许多无知和错误都过去了。我生命的绿树曾苍翠如水。我倘佯的脚步曾充满稚气,
也漫不经心。在潮润的幼林中我挥霍着,因为我不相信春光能消逝,不相信几阵秋风就能像
梳子一样,把树叶捋光。
(6)那是多么让人难以忘怀的时光,而今终于看到它一去不复返了!我还清楚地记得:
那欢笑是怎样惊散树上的群鸟,是怎样在绿草上滚向无涯的远方,又是怎样感染着蛙鸣和虫
唱。我也记得那透明的欢笑,在清澈的河面上欢跳,在悠悠的白云上飘摇""
(7)但从什么时候起,这一切,竟被一团浓重的浊气所取代了呢?无法回想,我们生
命里所有鲜活的枝杈,是怎样颓败的,如今只剩下光秃秃的躯干,孤零零,呈现着令人伤感
的灰暗!
(8)我在丛林中漫步,树林也由此充满灵性,充满了爱与悲哀,美丽与死亡。在许多
方面,应该承认,我们人类对自身的感悟远不如树木来得灵透。瑞士小说家赫曼o黑塞把树
木比做兄长,他把居所前后的每棵树都用自己亲人的名字命名,崇敬并爱戴它们。与它们低
语,和它们交流,向它们倾诉。他把它们当作朋友、父兄。可见在他无比深邃的心灵里,有
着比常人更悠远的世界,他由此在自然中获得了灵感和艺术生命。
(9)落叶无声,在萧瑟的秋风里,它仍怀有最后一次奋舞的悍勇。当它伏在柔嫩的枝
条上,刚刚绽开鹅黄色的初梦时,它看到的是什么呢?是浩渺的长天,悠远的白云;还是嘈
杂的市井,被践踏过千百次的小径?融融春光中,那金黄的季节怎样孕育?又是怎样,一步
一步,准确而缓慢地向它移来?在它离开母体的一瞬间,是平静快乐,还是惆怅郁怀?当它{体悟人生的作文}.{体悟人生的作文}.
完成生命中仅有的一次飞翔之后,坠入大地无边的怀抱,是否会溅起一次悠远的回声?它在
泥土和寒雪的覆盖下,会不会再一次叩响春天的大门,进入那永无穷绝的枯荣?
(10)小心落叶。
(11)这充满着善意与博爱的提醒,也许就是对人自的一种珍视,一种期望。
(12)对于这片小小的随风飘舞的落叶,假若你投以生命的关注,那么,你就会感悟到
生命的真谛,一股震颤就会油然而生。你会感到这片不值一提的落叶实在是你自身的写照。
而它却来得比你从容,比你超脱,也比你奔放。面对这小小的一片落叶,你的思绪会被扯向
生命的极限,跨越千年,包容万里。
(13)可否?让我在岁岁深秋里,在你生命的花园里挂出一块木牌:
(14)小心落叶。
10.(1)在第(5)段中,“无知和错误”指的是什么?(3分)
答:
(2)第(8)段中作者提到赫曼o黑塞用亲人的名字给树木命名的作用是什么?(3分)
答:
11.(1)文中三次提到“小心落叶”,“小心”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2分)
答:{体悟人生的作文}.
(2)三次提到“小心落叶”,各自的作用是什么?请分别说明。(6分)
答:
12.作者从“落叶”中感悟到了什么?(4分)
答:
1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
A.第(2)段叙写我们日常匆忙劳碌、以至忽略了对自然的观察和感悟的生活状态,使下文
“小心落叶”的提醒具有了现实意义。
B.第(9)段,作者用诗化的语言回顾了树叶的生命历程,对树叶即将离开母体、飘零枯萎,
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和惋惜。{体悟人生的作文}.
C.结尾部分作者运用第二人称和拟人手法,直抒胸臆,具体细致地表明了对落叶的喜爱、
对生命的追求以及对读者的期望。
D.面对落叶,作者反思了自己生命的历程,并对人生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全文感情基调昂
扬向上,富于哲理气息和思辨色彩。
E.树叶飘落,其生命即将走到尽头,这与人生暮年相似。作者运用了人人熟悉的落叶作类
比,把抽象的人生思考表现得形象易懂。
三、文言文阅读、古诗词鉴赏(21分)
(一)、文言文阅读(14分,选择题每小题2分)
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
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
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
之。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于是孙子谓田忌曰:
“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及临质,孙子曰:“今以
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
而再胜,卒得王千金。于是忌进孙子与威王。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
其后魏伐赵,赵急,请救于齐。齐威王欲将孙膑,宾辞谢曰:“刑余之人不可。”于是乃
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师,居辎车中,坐为计谋。田忌欲引兵之赵,孙子曰:夫解杂乱纠纷
者不控卷,救斗者不搏撠。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
于外,老弱疲于内;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是我一
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也。田忌从之,魏果去邯郸,与齐战于桂陵,大破梁军。
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
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
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
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窃,入吾地
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
马陵道狭,而旁多阻碍,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下。”于是令齐军善
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
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
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
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4. 下列各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