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悲痛欲绝的散文 悲痛欲绝的意思

高中作文 zuowen 2浏览

【 – 高中作文】

第一篇:《悲痛之后是坚强(散文)》

【2008年高考语文试题四川卷作文】

请以“坚强”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点评及解析】独词类话题,作文审题难度不大,紧扣汶川大地震,很多考生是含着眼泪写成的。应该说这个题目才真正是给了考生情动于中而发之于外的触发点。这一点,也给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和高考作文命题提出了一个课题:如何让学生饱含深情的写作。

看到四川高考作文题目时,一点儿都不激动,这个题目根本就没难度,于考生而言省去了审题的烦恼,立意的纠缠,而且与成都市08级的“一诊”作文题《种植阳光》类型基本相同,相较而言,今年的作文就“温柔”多了,它没有去年作文悄然考查学生辨证思维能力的思维陷阱。以“坚强”为话题,考生首先会想到是灾区人民的坚强,解放军战士的可敬,全世界仁爱之士的可佩。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试着想像,考生看到这个题目时,很多人先是一愣,然后会意一笑,为文时情到深处泪自流。但,对这种熟悉透的作文,真还有种下笔容易写好难的尴尬。

今年四川高考作文命题专家为什么会一如既往地坚持呢?这里有一个背景,四川汶川

5.12大地震,国人悲痛,世界垂泪。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即语文。故此,用生活之水浇作文之树也是高考作文考查的常态,考生把地震期间感人的事动人的情倾吐出来,在为文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一次灵魂的洗礼。这才是作文命题专家命制的宗旨所在,更何况这个题目也可以不谈赈灾的问题,所以,这种变通的考法深得考生好评。

在行文过程中,考生可能出现大量地罗列抗震救灾过程中感动的人和事,述例不精当,例子与例子之间缺乏理性的分析。而且所举事例都是平行的,缺乏向纵深方向挖掘的意识。笔者认为,写这个作文时,可以用下面的标题作为文章的题目:《阳光总在风雨后》《在风雨中微笑》《中国人民的脊梁是压不垮的》《大难从来就兴邦》《不屈的民族》《多难兴邦》。在行文过程中,不要满篇都是抗震救灾的事例,处理事例时要点到为止,关键还在于理性分析,用情抒写。从行文思路来看,可以这样处理,一个深处逆境的人需要学会坚强,比如司马迁、史铁生、贝多芬。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和国家亦如此,这样的话,作文就会有深度。

【考生佳作】

悲痛之后是坚强

谁也没有料到,2008年的5月12日,以四川汶川为中心发生了7.8级地震。 谁也没有料到,这次大地震波及了全国那么多的省市和地区。 谁也没有料到,在我们举国上下迎奥运,群情激昂地进行奥运火炬接力的时 候,山蹦地裂又让举国同悲,万民流泪。

近一个时期,大家关注的地方就是四川汶川,大家关注的就是在地震中一个又一个顽强存活下来的生命。当我们为那些在废墟中被抢救出来的生命而激动欢呼的时刻,我们又感激着那一个又一个不顾劳累,没有吃喝的解放军、武警官兵;感激那一个又一个公安干警;感激那一个又一个医生和护士;感激那一个又一个投入抢险的自愿者。

这个时候,我们看到的是大家一家亲,社会一家亲,祖国一家亲。我们欣慰的是,我们的党,我们党的领导人,都在第一时间来到了灾区,来到了灾区的群众中。我们流泪了,这是激动的泪水,是幸福的泪水,我们只有一个信念,有党的坚强领导,再大的困难,我们都能克服。

然而,我们看到废墟下一个又一个失去生命的人被挖出来,被抬出来,我们流泪了。无论是现场的救援人员,还是远隔千里的我们,都在承受着心里的痛楚。在地震中失去亲人的灾民哭了,受了伤痛的孩子哭了,我们温总理哭了,电视主持人哭了。这是一个民族所经受的巨大灾难中,举国共同的悲痛,举国共同的感受。“你们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温总理的话代表着全国的人民的心声。

灾难,让我们悲痛,灾难也让我们激发了人性中最为美丽的一面,也激发了东方这个最伟大的民族坚强的潜质。尽管我们泪流满面,尽管我们悲伤痛苦,但我们不会绝望,灾区的人民不会倒下,在悲痛之后,我们,我们的灾区人民都会重新拾起奋勇前进的信心和决心,悲痛之后,我们会变得更加的坚强。

我们都愿意相信,当灾难让我们悲痛之后,当温暖的阳光照耀着灾区的时刻,灾区的人民一定会重新挺立在这方热土之上,第二个唐山的奇迹一定会闪烁在天府之国的大地上。

【名师点评】5.12汶川大地震中所体现出来的国人的坚强意志足以感动世人。把它作为高考作文试题顺理成章,况且这个话题也可以不写大地震,应该说考生都可以写,难就难在能不能写得更好一些。很多考生是流着眼泪写成的。或是感动、或是感恩,这不正是我们一直要求的感情真挚的最自然最真切的流露吗?这篇文章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却能打动评判老师的心,就在于它的朴素自然。

第二篇:《散文的魅力》

散文的魅力

都喜欢上散文是从鲁迅的《野草》、《朝花夕拾》散文集中的一些篇章起步的。 “文革”前后,也正值自己的青少年时期。那时,虽然在文化领域清规戒律颇多,各种读物被禁锢,但鲁迅的著作是可以公开阅读的,甚至很流行。

鲁迅多议论式的散文,那力透纸背的文字,那幽默讽喻的语言,那刚烈悲壮的风格,那峻冷峭拔的态势""给我以极大的诱惑。郑板桥有一副名联:“隔靴搔痒赞何易,入木三分骂亦精!”用此来说明鲁迅的文章,应该是准确的,正所谓“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也正是缘于此,才使我爱上了散文,爱上了文学,以至于后来又读过不少名家名作。

冰心曾说过:“中国是个散文成绩最辉煌,作者最众多的国家”。自“五四”至今,宏观中国散文的发展变化,确如群岳朝天,百川归海,连绵浩荡,难以计数。面对流派纷呈、灿若群星的散文世界,对于一个爱好者来说,犹如春蚕蠕动在嫩绿、茂盛的桑叶上,鱼儿畅游在清澈、碧透的海底里。无论记事或者写景,不管抒怀还是言志,我都是如饥似渴的。再说,工余无聊,假日休闲,枕边案头,窗前灯下,随兴所至,信手翻阅,神游于广阔无边的多极世界,其乐融融,也堪称最有味、有益的消遣之一。

散文的独特美在于其“散”。无论抒情、写意、叙事、状物""“散”是散文的基本神态。用朱自清的表述,散文之散,当为潇洒自然的意思。散漫中透着潇洒自然,让人读起来便有一种宽松、舒适的感觉。从形式上来看,散文较其它文学体裁更为自由活泼、变幻多样。鲁迅在《怎么写》中指出:“散文的体裁,其实是大可以随便的。”冰心在《谈散文》中也说:“散文比较自由”。因而,散文可以记人、叙事、状物、写景、抒情、说理、呐喊、怒吼、抨击、赞颂、幽默、讽刺、高歌、浅唱、漫谈、絮语、嘻笑怒骂、妙语解颐""各式各样、应有尽有。再者,散文可以自由、灵活地选用各种体裁,赋铭、速写、游记、书信、日记、序跋、偶感、随笔、评论、回忆录、读后感""任我选择,因人而异,都能写成佳作。周作人、梁实秋、林语堂等人的散文就是成功的范例。读他们散文的最大感受是,你几乎看不到作家用力的地方,他们的力量好像不知不觉被分解到了那些文字的碎片之中;这种文字在阅读者的心灵中所起到的效果,也非以冲击力取胜,它更多的是给人智慧,让人舒适。

形散神收,博而不杂是散文的一大特色。宋代大散文家、诗人苏轼在《文说》中说:“吾文如万斛泉涌,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例如周作人的散文《山中杂记》,无论从取材,还是从行文上看,乍读都给人以支离、繁杂的感觉,但仔细一读,就会发现其“杂”中有“精”,似散漫而未尝无伏线。又如秦牧的散文《社稷坛抒情》,是既“散”又“博”的,尽管它天上地下,古今中外,包罗万象,却始终围绕着“歌颂赞美养育我们的土地和创造我们伟大民族文化历史的劳动人民”这一主题思想。

有人称散文是文艺战线上的“轻骑兵”,就是因为散文具有篇章短小精悍、形式灵活自由的特点。我国古代散文的名篇多数是极短的,如韩愈的《马说》150字,柳宗元的《小石潭记》193字。现当代散文的名篇大多也是很短的,如鲁迅的《好的故事》890字,茅盾的《白杨礼赞》1074字。当然,较长的优秀散文也是有的,但它与一般记叙文相比,仍是精悍之作。

散文也常因以小见大,言近旨远而倍受人们的喜爱。譬如许地山的《落花生》仅用了400多字,便揭示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的哲理。比《落花生》的字数更少的则是郁达夫的《怀鲁迅》,文章尽管短的不能再短,但细读仍耐人寻味;虽系怀念死者的文章,可郁达夫却没有写得悲悲戚戚,令人心碎肠断。文章叙事部分采用短句形式,白描手法,使读者似乎听到作者急促的足音,似乎看到作者悲痛得近似雕塑的面容,也似乎看到参加葬事的一万余人的庄重神情。由此可见,郁达夫的艺术魅力堪称是“绝”啊!

优秀的散文在文体或曰风格上,给予读者的感觉,总是十分清新舒适的,也总会令人产生特殊的美感和快感。就象郑振铎所描述的那样:譬若清新的朝曙,皎洁的夜月,翠绿的森林,澄明的碧湖,今天看他是如此的可爱,明天看他也是如此的可爱,今年看他是如此的美丽,明年乃至无数年之后看他,也固是如此的美丽""清新的文体,常使人耳目为之一新,精神为之一爽,具有引人入胜的魅力和长久的生命力。今天,我们重读鲁迅的《朝花夕拾》,周作人的《雨天的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沈从文的《湘行散记》""尽管隔着时间的距离,却也能够获得新的知见与审美的享受。读鲁迅的《藤野先生》,既能读出作者的爱国情怀以及对异邦师长的深情,也能看到中国人作为弱国子民备受异族人的欺侮的悲惨现实;读茅盾的《白杨礼赞》,可以看出茅盾怎样从平凡的白杨树身上联想到北方农民的坚强不屈和英勇豪迈的形象;读袁鹰的《井冈翠竹》,可以领悟作者从普通的毛竹思考到井冈山人民的献身革命与建设的精神品质""真个是各领风骚,各有千秋! 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里,正是结合作家性格来分析其文体、风格的。他说,鲁迅是“一味急进,宁为玉碎”,“尽是诛心之论”,表现事物,只求抓住要害,三言两语,把主题道破,文字“辛辣干脆,全近讽刺”,其文体“简炼得像一把匕首,能以寸铁杀人,一刀见血”。而周作人则性喜平和、中庸,作文追慕朴素自然,故其文笔舒徐自如,平和冲淡。他评论冰心,曰:“意在言外,文必己出,哀而不伤,动中法度,是女士的生命,亦即是女士的文章之极致”。其它像:郭沫若、朱自清、刘白羽、丰子恺""其文体的特征,无不同其生平、性格有直接关系。散文文体之美,确实是丰富多采,难以形容的。梁实秋在《论散文》里曾说:有上帝开天辟地的创造,又有《圣经》那样庄严简炼的文字,所以我们才有空前绝后的《圣经》文学。《圣经》文学,是否“空前绝后”,我们姑且不论;但是,既有“高超”的思想、

第三篇:《散文随笔》

散文随笔

乡 情

周末的黄昏,邀约几位同仁,踏上裸露着原始本色的乡村之路,和着优美的节拍,一路嘻哈,向河边默默沉甸的柑橘园里走去。刚入果园,便见那诱人的柑橘,和着土里野葱的芳香,在轻风中阵阵扑面的袭来,我们稍解嘴馋,就迫不急待的用木棍去撬挖土里的野葱。在收获体验累累硕果的喜悦中,不忘调侃身边的同事。

黄昏过后的乡村,它没有那繁华城市的喧嚣,也没有那荒芜人烟深山的空静,它有的是一种独特的自在与悠然。我们穿行在这金色的园里,吸取着天然的氧吧,赏心悦目,尽享江界河美丽迷人的田园风光!置身于干燥的泥土,和着摇曳的果木和幽幽的绿叶,让阵阵清香在身边萦绕,吮吸着大自然清新宜人的气息,心旷神怡,生活和工作中的郁闷烦恼化作淡淡的轻烟消散在蓝天碧野之间,荡然无存。田园风光,真是陶冶性情激发灵气的绝妙之所,难怪恬淡寡欲的陶渊明“性本爱丘山”了。那污浊的官场岂能容你率真本色的自然宣泄?容身于原野,我也有了“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的审美新发现。

当夕照拉长了小伙子与姑娘的影,当乡村的秋夜泛起点点繁星,我们体验了这份沉重,站在这硕果与绿水蓝天之间,享受着大自然赐于的风光,深吸一口带着泥土清香的空气,带着满满的愉悦,踏上了归途!

雨中的情景是一幅耐读的图画

雨中的情景是一幅耐读的图画——画家喜欢描绘春之美丽的现象;诗人爱探究秋之底蕴的内涵;而我则喜欢品味夏的多情——题记

有雨的日子,喜欢看远山上的苍茫的雾气,喜欢看像露珠串起的雨的幽梦,喜欢听雨动情的哭泣的声音,喜欢脚踏在水中溅起的白白的水花。起风了,下雨了,独漫雨中,静听细雨轻叩花草心扉时的美妙润彻心底;有雨的夏夜犹如一支流韵有致的乐曲,于是不经意间,巴山夜雨,西窗红烛,缠绵悠扬的雨韵,又激起我遥遥无期的怅惘;雨是死了的雪的精魂,淘洗了欺骗的泥沙,洗涤了万物的污垢,更洗净了我们灵魂的原色;雨中听雨打芭蕉、梧桐细语,于是又镌刻成不见人约黄昏后的凄婉记忆。

雨有一种神奇,它能弥漫成一种情调,浸润成一种氛围。沉醉在雨的世界里,伸手触摸河底那些美丽而忧伤的诗句,一种微凉的水声淹没了我的思绪。

感悟生命

生命是一朵鲜花,有艳丽也有凋落;生命是一杯酒,有香甜也有苦涩,生命是一种品味,有欢乐也有痛苦.生命是灵魂的情人! —-题记

夜阑人静,我独坐灯下备,突然一个似惊雷的声音响彻耳际:快点,寝室里一个学生不行了!我起身飞下家楼,直冲男生寝室,师生一起抬起发病的学生直往医院跑去。可是不争的事实还是让我呆若木鸡:一个幼小的生命如流星般消逝在我的面前,我双脚一软,蹲在了地上,全身不禁打了一个寒颤!让我又回到三年前那个寒冷的冬夜,那个让我痛彻心际的夜晚,那个让我哭干了泪水的寒夜;没来得及拾起痛裂的心,一个月后,奶奶因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也离开了我们;两年后,又是那个该死的冬季,姐夫的车祸,让我再次悲痛欲绝! 生命是什么哦?生命应该是一个又一个的轮回。一个轮回湮没,紧挨着就会有另一个轮回重生,可是我看到的生命为什么总如即逝的流星,如流淌着的血液,怎么也抓不住哦!岁月的吻痕尽是伤痛与呻吟,没有一个花朵会放出自己绽放的声音来洗礼我忧伤的灵魂。 生命如流星在刹那间璀璨在刹那间消失!今天,让我再次感到生命的脆弱生命的弥足珍贵!欢乐也好,痛苦也罢,都应该珍视拥有的,抓住生命里最绚丽最灿烂最记忆深沉的颜色,让它演绎黄昏那片美丽吧!

第四篇:《秋的散文诗5篇》

秋的散文诗5篇

1、懂秋

秋天飘落一地的叶子,与我对视。

我清理一些时光,一些往事,一些踟蹰。大孤独和着美,轻灵灵坐在你面前。

一枚叶子呼吸、咳嗽、悲喜……打开车窗,甜与蜜在秋天撒欢儿奔跑。

虚而实的镜头,和一颗高大的白杨树比肩。想摘取北斗七星吗?

我想,小气的词语,瓦解了时光,免不了一败涂地的宿命。

从一卷纸宣开始,抖擞九万斛霸气的王,恰好中锋转笔绾起虞美人。

几度惊魂若等闲?凉亭下一个王凝神,理直气壮梳理他的花瓣儿,一寸一寸醉了。

隐忍。为一个王心甘情愿。秋天,触及了一个宇宙,超能量的。

还认识自己吗?衣裾飘飘的女子。

怀揣豆蔻十八春,布下迷魂阵。我不能给小坎布拉设疑,我只想,用羸弱香肩扛起世态炎凉。

你说,男人是一座山,顶天立地的王。我说,女人是一池活水,水柔而坚韧的水。

倏然,眼窝湿漉漉的,幸福的泪夺眶而出。与你同行,削山如泥,坚定如铁器。

我听到两个字在秋天飞。美誉天籁。

收获,义正言辞。我想,一枚叶子就在我心里。心尖颤了一下。

深处,再深处。一滴进入我的身体,相视一笑,真好。

毒性的一朵花,开在悬崖峭壁上,月光轻轻缠绕。

慢些。再慢些。不管怎样,一路心照不宣走来。

不要天空,也不要大地。懂秋,在暴雨风霜里过关斩将。

一枚樱桃,颤了谁的嘴唇?

我的字,在你的枝桠饱满,你一定看到了,圣洁.

这个世界我们独钟形而上,与泰戈尔,惠特曼谈天。

懂秋,深埋了两厢情愿,弥散灵魂的香。够了。

2、飞秋

雨打的秋天,清冷中有捂热的暖。

喘着秋天气息的词语,从一枚叶子开始呼吸,一扇窗子打开。

懒洋洋的落叶,化作蝴蝶翩翩飞。

月亮刚好挂在树梢,窥视秋天的风,弯曲的枝桠固守清雅。

预见,秋天一起飞。

谁说没有飞秋?灵动的秋天,就是憨态可掬的小孩子,长翅膀的天使。

第五篇:《我是散文迷》

漫笔轻写夏季的热情,播洒一季微风,送进秋雨怀抱,枝枯落叶为你离别,为你着迷,为你入泥化为尘。笔下慢滑一道彩虹般的弧线,轻盈进入冬的灵魂,你用蚀骨的眼眸一眼融化冻的冰心,你用柔情呼唤小草,你用温暖轻拥溪水潺潺,你带着四季的情怀化作诗一样的篇章,令人痴迷,令人神往。

兰儿从小就爱读书。故事会、读者、小说月刊是兰儿儿时常常阅读的书籍。有次姐姐从外地回买一本书到家就说:兰儿,送你一件礼物,你一定喜欢,打开看原来是一本书《丁玲散文集》那是我第一次接触散文阅读散文。

时光流转,习惯未变,每天习惯阅读,总是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籍阅读,细品书中含义,学书中知识。多年来也不知不觉迷上散文,喜欢它清清爽爽,自然真实,简简单单。自从有了网络,无疑给更多人提供一个学习的平台,我也不例外,便经常上网看书听音乐,在网海里书多,知识更多,也有机会再次接触到散文,每天沉浸于此乐不思蜀。

散文是一种文体。始于秦代汉代,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文章均为散文,到了汉代散文推广中到历史的高峰。唐宋后有主张作品在古文运动的推动下,产生了不少优秀的山水游记、寓言、传记、杂文等,明代代散文:先有七子以拟古为主。清代以桐城派为代表的注重义理的体现。现代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戏剧的文体。

散文是用自己的语言通过对事或物等特点描述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散文常以作者第一人称开始写作描述,文章自然真实,文辞流利优美,体现了作者对事物的感受和观察。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悲痛欲绝的散文 悲痛欲绝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