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贾母的去世 贾母李婷去世视频

高中作文 zuowen 2浏览

【 – 高中作文】

第一篇:《高三语文文科附加题练习十二》

高三语文文科附加题练习十二

《红楼梦》第110-120回

一、判断题

1、由于贾政回家,贾府设酒宴请诸位亲友。忽然,锦衣府堂官赵老爷带领司官进来,又有西平郡王带来圣旨,贾政才知道因为贾赦交通外官等罪过,要被查抄。贾府的男丁全被押走。贾母、凤姐惊吓病倒,后来贾琏放回,贾赦、贾珍被割去世袭官职,发配边疆。( )

2、贾政告知贾母贾府银库早已亏空的情况,贾母听了,又急得眼泪直淌。哭毕命人将自己的箱笼都打开,将自己几十年积攒的东西都拿出来,按各房一一分派完毕,连宝玉、李纨母子都没有漏过。又单给贾琏五百两银子,用来疗养王熙凤的病。( )

3、为博贾母欢心,湘云建议给宝钗过生日,大家借此玩乐一番。宝钗生日这天,大家也不过强颜欢笑而已。王熙凤见气氛冷清,便提议大家掷色子行酒令,倒也十分有趣。宝玉环顾四周,见少了许多人,又看湘云、宝钗都在,只是不见了黛玉,不禁滴下泪来。( )

4、贾母死后,鸳鸯已哭得晕了过去。待她醒转,想到老太太死后自己或做妾或配人的结局,倒不如死了干净,于是走回老太太的屋里。鸳鸯取出一条汉巾,上吊自尽了。( )

5、贾宝玉素日对甄宝玉心神相往,一日有缘相见,谁知谈起话来,竟十分的不投机,因为甄宝玉的话题无非是仕途经济、显身扬名之言,宝玉听了烦闷之极。回头说给宝钗,宝钗也劝谏宝玉“做一个男人原该要立身扬名的,不该像你一味的柔情私意”等话。(

6、王仁乘贾琏不在家,和贾环等串通一气,要将巧姐儿卖给一外藩王爷家,对贾府却哄骗邢夫人等说是要嫁给那王爷作偏房。平儿觉得事情蹊跷,便私下里打听,终于知道了真相。自己便把巧姐藏起来,骗贾府的人说是巧姐失踪了。( )

二、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小说第一百一十一回写到,贾母去世以后,鸳鸯想到老太太死后自己或做妾或配人的结局,倒不如死了干净,于是上吊自杀。鸳鸯之死,一切照着她自己的估计与准备而实现。她既对自己的命运看得很透彻,因此,也无所留恋,可以说她是主动地迎接死,而不是仓皇之间受到了死的袭击。

B、《红楼梦》序曲说妙玉:“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暇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续作者高鹗根据这一序曲,将妙玉的结局写成忽然被强盗劫走,最后不甘受辱而死。但评点家王昆仑认为这一结局写得太过于残酷粗暴。

C、赵姨娘是个可恨之人,但也有可怜之处。小说第一百一十二回写到她的惨死,不管她是否应该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受到阴司的严惩,在她暴病惨死的过程中,周围人对她的冷漠的确叫人寒心。她曾经同床共枕的丈夫贾政听说她中了邪了,冷冷地说了一句:“没有的事,我们先走了。”邢王二夫人也都撒手不管;亲生的儿子贾环也想跟着大伙走;惟有周姨娘感慨:“做偏房的下场头不过如此!”自荐留下来照顾她。

D、贾府中的种种丑恶,使惜春“将那三春勘破”皈依佛门,决意在“青灯古佛旁”了此一生。小说后四十回里,写了惜春的一些故事,如王夫人等都在铁槛寺为贾母守灵,委托惜春看家,于是她经历了妙玉被劫,家财被盗,这使她更加看破红尘,最后,入栊翠庵

带发修行,并要求紫鹃随身伺候。正所谓:“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E、贾府世交甄应嘉被复还原职,马上要起身征剿贼寇,顺道来拜祭贾母,并与贾政辞行。宝玉因此终于有缘一见甄宝玉。谁知谈起话来,竟十分的不投机,因为甄宝玉的话题无非是仕途经济、显身扬名之言,宝玉听了烦闷之极,又不好冷淡,只得将言语支吾。

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小说第百十六回“得通灵幻境悟仙缘”,写宝玉病中魂魄出了窍,来到太虚幻境,重阅了“金陵十二册正册”,竟然有所领悟。后来又见到了迎春、凤姐、秦氏等人,这些人都热情地与他打招呼并称其为神瑛侍者。醒来后宝玉把神魂所历的事呆呆地细想,便哈哈笑道:“是了,是了。”从此宝玉竟像换了个人,不但厌弃功名仕进,也把儿女情缘看淡了。

B、贾赦病重,贾琏前去探望。凤姐的哥哥王仁乘贾琏不在家,提议将巧姐儿卖给一外藩王爷家为奴婢,对贾府却哄骗邢夫人王夫人说是要嫁给那王爷作偏房。平儿觉得事情蹊跷,便私下里打听,终于知道了真相。最后幸好有刘姥姥帮忙将巧姐和平儿带到乡下自己家里,暂时躲避。

C、宝玉出家以后,袭人本想一死,但怕对不起贾府。回到自己家里死吧,又怕对不起哥哥。她只好嫁了优伶蒋玉菡。嫁后,才知道丈夫对她又那么好,自然也不应该对不起丈夫了,结果就只好活下去。这是续作者高鹗给与袭人的难堪的嘲讽。但也有人认为,我们不必对袭人责之太深,讥之太刻。大某山民评蒋玉菡、花袭人之姻缘曰:“虽曰夫优妇婢,居然一对玉人,亦称良匹。”

D、“纨者,完也。”李纨是一个“标准寡妇”,是一种被礼教强制而牺牲的典型人物。小说后四十回写李纨的结局是儿子贾兰中举,以后又做了高官,李纨得到封诰,大概总是“善终”的了。然而原作所写李纨,从青年就失去“绣帐鸳衾”而长期生活在骄奢淫逸的包围中,她不知通过多少矛盾与痛苦,才能保持自己不得不苦守的封建节操,直到贾兰长大,中举,做官。这不是把自己的青春和全部生命已经断送完了吗?

E、按照曹雪芹原来的艺术构思,贾府最终败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小说后四十回基本上完成了这一悲剧结局,但留下了“延世泽”及“兰桂齐芳”的光明尾巴,似不尽合雪芹原意。

三、简答题

1、《红楼梦》中有一位被作者刻画得栩栩如生的小人物——村妪刘姥姥,书中写到她三进荣国府。作者曹雪芹为什么在描写“诗礼簪缨之族”“钟鸣鼎食之家”的荣宁二府和花团锦簇、美女如云的大观园中,不惜笔墨去刻画这样一个与周围环境,人物极不协调的刘姥姥呢?请简述你的看法。

2、阅读下面文字,简述薛宝钗和袭人“谏痴人”的过程。

却说宝玉送了王夫人去后,正拿着《秋水》一篇在那里细玩。宝钗从里间走出,见他看的得意忘言,便走过来一看,见是这个,心里着实烦闷,细想他只顾把这些出世离群的话当作一件正经事终久不妥。

高三语文文科附加题练习十二参考答案

一、

1、“贾府的男丁全被押走”错,押走的是“贾赦、贾珍、贾琏”。

2、“用来疗养王熙凤的病”错,是“作为送黛玉灵柩回南方的费用”。

3、“王熙凤”错,是宝玉。

4、对。

5、对。

6、“便自己把巧姐藏起来,骗贾府的人说是巧姐失踪了”错,是“刘姥姥将巧姐儿和平儿带到乡下自己家里,暂时躲避。”

二、

1、CD(C宝钗暗地里托周姨娘照应赵姨娘D紫鹃自愿去服侍惜春)

2、AB(A后来又见到了迎春、凤姐、秦氏等人,只是没人理会他B贾环提议将巧姐儿卖给一外藩王爷家为奴婢)

三、

1、刘姥姥三进荣国府见证了贾府的繁荣、鼎盛和衰落,是贯穿《红楼梦》的重要线索。作者安排这一人物的用意是从一个局外人的角度来看贾府的变化,并且借助这样一个穷苦人的切身感受,显示出封建社会的贫富悬殊。作者用她引出故事,推进情节,拓宽并深化了小说的主题。{贾母的去世}.

2、这段判词写的是王熙凤。其中的“一从”是指王熙凤在贾府顺从最高统治者贾母;“二令”是她在贾府可以发号施令;“三人木”的“人木”合成一个“休”字,是指她最终要被休弃的。王熙风的娘家在金陵(即现在的南京).被休后的她只有哭着回去,下场更悲哀。但续书写王熙凤因病而亡,这与曹雪芹的原意显然不符。

第二篇:《贾母为何弃黛择钗》

贾母为何弃黛择钗

—— 家族利益的算计是宝黛钗三人爱情悲剧的元凶

{贾母的去世}.

(影视剧《红楼梦》中的贾母;图片来源于网络)

曾经有红楼爱好者给我留言说:“一直在关注您的文章,也深信您的观点。这段时间您一直在忙于讨论版本的问题,有一个问题我想大多数人也很关注,那就是贾母在宝玉的婚事上,为什么最后选择了宝钗而不是黛玉。认为《红楼梦》是两个版本的专家的观点是贾母的实意是想选择黛玉的,是续写者改变了原著人的观点。而且贾母选择宝钗从情理上也有些说不过去,毕竟黛玉与她关系更亲密了。能有空讲述一下这个问题吗?谢谢了!”{贾母的去世}.

几年来,我用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来做《红楼梦》版本的研究和讨论,这一努力未必是大家完全能理解的;“红学界”好像巴不得大家都不去做版本研究,而是把精力和时间用在所谓“小说文本”及其“艺术成就”的讨论上;旅美著名华裔学者余英时也曾倡导“红学革命”,即“把红学研究的重心放在《红楼梦》这部小说的创作意图和内在结构的有机关系上”。

可是,当前80回和后40回的关系并不明朗时,我们究竟要以前80回的内在结构,还是以全部120回的情节来探究作者的“原义”或“本义”呢?当小说真正的作者还没有确切答案时,我们究竟如何根据作者及其家世背景、撰述情况来把握作品的“全部意义”呢?在考据研究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情况下,余英时所倡导的“红学革命”就缺乏合理的文本基础和史料基础。

版本研究作为考据研究不可或缺的一环,它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红楼梦》鉴赏和研究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对“小说文本”、人物乃至“艺术成就”的研究分析,都将是空中楼阁。古人云:“书非校不能读也。”版本研究就是“校雠”的一项重要内容,而辨别版本的真伪则是“校雠”的第一要义。

以贾母择孙媳舍黛玉而选宝钗这一情节为例,不明版本真伪,就会出现“贾母的实意是想选择黛玉的,是续写者改变了原著人的观点”这种毫无根据的推测。要讨论《红楼梦》的任何一个情节和人物,我们所依据的唯一正确的版本,不是任何“脂砚斋评本”或以“脂本”为底本校改的任何版本,当然也不是任何“脂批”,而是程甲本——程甲本才是唯一接近小说原著的版本,“脂本”全部都是后世伪造的假古籍。不确立这样一个前提和基础,关于《红楼梦》的任何一个问题都无法正常讨论下去。

所以,回到网友所提的问题上来,我要强调的是——版本研究是一项“正本清源”的工作,我希望每一位真诚喜爱《红楼梦》的朋友、读者都能对这个问题高度重视和关注。

贾母在宝玉的婚事上为什么最终选择了宝钗而非黛玉呢?这的确是一个长期困扰广大读者的问题。我今天要给出的答复,也许有些方面是前人已经讨论过的,但这并非掠人之美,只能说“英雄所见略同”而已;我相信,有些方面肯定是本人独到的见解,而没有本人此前的一系列研究,那是完全不可能提出如此见解的。 中国古代社会的儿女婚姻,从来都是名门望族“家族利益”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关系到一个家族的稳定、发展和繁荣。最极端的例子,就是清代的“指婚”制度,皇帝通过“钦点”“鸳鸯谱”,强化满蒙联盟,笼络和控制权臣。从“家族利益”的逻辑来考量,儿女个人的爱憎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就是绝大多数青年男女的宿命。

贾宝玉的婚事毫无疑问也是贾府“家族利益”的重要内容,因此贾宝玉究竟喜欢谁,从一开始就不是贾府“家族利益”所必须迁就的内容;相反,是贾府“既得利益者”要求贾宝玉必须按照家族的利益、家长的意志去成婚。

贾宝玉择妻的最终决定权在贾母,而精明老练的贾母在贾宝玉婚姻大事上一开始选择的,既不是林黛玉,也不是薛宝钗,而是薛宝琴。

林黛玉虽然美丽、聪明,而且很可能有探春那样精明持家的才能,但她有两大“弱势”而终不为贾母所喜。林黛玉的“弱势”并不是她的小心眼和口齿尖酸,而是她的“离经叛道”和“身体虚弱”。

林黛玉的“身体虚弱”众所周知,常年药罐子不离身,咳嗽一直没好过,一副“痨病鬼”的可怜相,贾母怎么可能看上她呢?不过,众人所不知道的是,林黛玉的“身体虚弱”根源在于心病,这个心病就是害怕不能与贾宝玉长相厮守。

第89回和第90回写到黛玉听说宝玉定了亲,“立意自戕”,绝食半个月,差点一命呜呼;但是澄清误会之后,“阴极阳生,心神顿时清爽了许多”,很快就好

起来了。众人以为黛玉“病也病得奇怪,好也好得奇怪”,只有贾母“略猜着了八九”——她猜到林黛玉的死去活来是爱上了贾宝玉,但她毫不同情这种“不成体统”的自由恋爱。

精明的老太太对自由恋爱是非常敏感并且痛恨的,这从两个情节可以看出端倪。 第54回,元宵佳节,两个女先儿来贾府说书,讲的是《凤求鸾》的“自由恋爱”。刚一开口,贾母就不高兴了,说了一大堆痛斥“佳人才子”的话,例如:“这小姐必是通文知礼,无所不晓,竟是绝代佳人。只见了一个清俊男人,不管是亲是友,想起他的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书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那一点儿像个佳人?就是满腹文章,做出这样事来,也算不得是佳人了。” 按照贾母的逻辑,为了贾宝玉要死要活的林黛玉,算是什么佳人呢?

第92回,贾宝玉给巧姐讲《列女传》,一讲到“文君、红拂是女中的”,话还没完呢,贾母立即打断,不让他再继续说下去:“够了,不用说了。你讲的太多了,他那里还记得呢?”实际上,贾母并不是担心巧姐记不得,而是担心巧姐听到了文君红拂这种自由恋爱“淫奔之徒”的故事。

第90回明确写到了贾母舍弃林黛玉的说法,贾母说:

“林丫头的乖僻,虽也是他的好处,我的心里不把林丫头配他,也是为这点子。况且林丫头这样虚弱,恐不是有寿的。只有宝丫头最妥。”

贾母的这种说法,其“遵守礼法”的逻辑是一以贯之的。那些胡说“后40回与前80回种种不合”的人,不妨就贾母的性格逻辑好好考察一下,看看贾母究竟有什么不可思议的突变。

贾母最终舍弃了林黛玉,很可能还有一个因素,即元春更喜欢薛宝钗。第28回,元春打发太监送来端午节的礼,贾宝玉和薛宝钗得的礼物一样,“上等宫扇两柄、红麝香珠二串、凤尾罗二端、芙蓉簟一领”,林黛玉却“只单有扇子同数珠儿,别的都没有”。

元春为什么会更喜欢薛宝钗呢?元春喜欢宝钗,当然是因为省亲当天美丽的宝钗表现很好,“应制诗”写得很漂亮。美丽的林妹妹当然也写得很漂亮,但是林妹妹在集体作诗的正殿上玩了一个小动作,帮贾宝玉作诗,“写在纸条上,搓成一个团子,掷在宝玉跟前”。元春看没看见这个小动作呢?小说没有明写,但元春当时就坐在正殿上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林黛玉明显的小动作未必不会被元春看在眼里,而元春当然是不会喜欢这样的小动作和小聪明的。

贾母虽然最终认为“只有宝丫头最妥”,但她一开始并没有选择薛宝钗,而是看中了薛宝琴。

薛宝琴美丽、聪明、活泼、随和,一来到贾府就招人喜欢,“王夫人已认了薛宝琴做干女儿,贾母喜欢非常,不命往园中住,晚上跟着贾母一处安寝”(第49

回);贾母还送了宝琴一件用野鸭子头上的毛做的斗篷,“金翠辉煌”,湘云都说老太太“这么样疼宝玉,也没给他穿”(第49回)。

第50回,贾母向薛姨妈问起宝琴的年庚八字,为宝玉求亲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只不过宝琴已经许给了梅翰林的儿子,贾母这才不再提起。

贾母为什么一开始没有看中薛宝钗呢?我认为,原因很可能是贾母觉得薛宝钗这个孩子缺乏生活的情趣。第40回,贾母游大观园,来到薛宝钗所住的蘅芜苑,进屋一看,“雪洞一般,一色的玩器全无,案上止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

贾母对此“狠离了格儿”的素净感慨地发了一大通议论:“使不得,虽然他省事,倘来一个亲戚,看着不像;二则年轻的姑娘们房里这样素净,也忌讳。”

薛宝钗也许有意在众人面前摆出一副“清心寡欲”的形象,但是却给贾母留下一个十分无趣、“狠离了格儿”的印象。

尽管如此,在婚姻大事这个严肃的问题上,薛宝钗在多方面有着林黛玉无可比拟的优势,从“家族利益”来考虑,林黛玉理所当然会被牺牲掉。从小说情节来看,促成贾母必然选择薛宝钗的人和事,主要有三。

第一,首先提议选择薛宝钗的,正是王夫人和薛姨妈的侄女王熙凤。人精王熙凤难道不知道贾宝玉和林黛玉相爱吗?她当然知道。可是,她在第84回毫不含糊地提出了宝玉和宝钗是“现放着天配的姻缘”。

王熙凤的提议,恰恰就是“家族利益”的逻辑,而不是个人爱憎的计较。很明显,贾薛的联姻,不但是“强强联合”,而且是“亲上做亲”;最重要的一点,从多方面来看,王熙凤才是这场联姻的最大获利者。联姻的成功,将使王熙凤在贾府的地位更加稳固,她因此可以利用这一点为自己的小家庭牟取更大的私利。 王熙凤的提案一出台,王夫人和薛姨妈是根本不会反对的,相反却会尽力促成。这同样是“家族利益”的考量。

王熙凤自然不会明说这种家族利益,她却提出了“‘宝玉’配‘金锁’”的传言,仿佛贾薛的联姻出自天意。可是大家仔细想一想,“‘宝玉’配‘金锁’”的传言,难道不是薛姨妈一进贾府就放出来的风声?“姨太太曾说宝丫头的金锁,也有个和尚说过,只等有玉的便是婚姻,”(第96回)。

薛家是“四大家族”中首先衰落的,薛姨妈进京,说起来是为了女儿薛宝钗能入选宫中侍读的才人赞善,可是自进贾府之后,从没见这事再被提起过。第22回,宝钗已经15岁,按婚俗已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可是也从未见薛姨妈忙着为女儿张罗婚事。依我看,薛姨妈的小算盘是打得叮当响的。

第85回,王夫人去向薛姨妈提亲,“姨妈倒也十分愿意”——她能不愿意吗?这两个婆娘是亲姐妹呢!

第二,薛家因为薛蟠打死人一案四处行贿,整个家业都被败光了,薛姨妈巴不得抱住贾家这棵尚未崩塌的大树,依仗贾家的财势渡过难关。

第三,贾宝玉因失玉而犯病,贾母认为娶宝钗过来可以“冲冲喜”,救宝玉一命。这个“冲冲喜”的说法,不是来自贾母本人,而是来自一个算命先生。第96回写到,贾母对贾政说:“我昨日叫赖升媳妇出去,叫人给宝玉算算命,这先生算得好灵,说要娶了金命的人帮扶他,必要冲冲喜才好,不然只怕保不住。” 这个算命先生的鬼话,可以说对贾母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可是绝大多数读者很可能没有想过,这个讲鬼话的算命先生是不是王熙凤一手设计的?

我认为,这当然是王熙凤一手设计的骗局,因为促成这门婚事,于己于薛家都有利;而王熙凤见利忘义拆散苦命鸳鸯,用算命先生的鬼话害人,这都是有“前科”的。在狠毒王熙凤的精心摆弄之下,贾母无法不最终选择薛宝钗。

绝大多数读者很可能没有注意到的另一个问题是,贾母为什么会相信算命先生的鬼话呢?算命先生并不是在说“‘宝玉’配‘金锁’”,而是在说“要娶了金命的人帮扶他”。薛宝钗怎么会是“金命”呢?

八字命理以五行论命时,判断命的属性是金、木、水、火、土之一,根据的是生年地支的五行属性。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各有五行属性,其中亥、子属水,寅、卯属木,午、巳属火,申、酉属金,戌、辰、丑、未属土。

宝钗如果是“金命”,那么她必然是申年或酉年出生的。从第95回来看,按照正确的存年数来计算,生于甲申年的元春于乙卯年去世时31岁,比贾宝玉大了15岁,因此贾宝玉应该生于己亥年;由于宝钗比宝玉大两岁,因此宝钗生于丁酉年——正好是金命。

按照本人论著《破译红楼时间密码》和以往专栏文章还原的小说真实年代序列,贾宝玉生于丙戌年(1706年),因此薛宝钗生于甲申年(1704年)——还是金命。

算命先生说宝玉要娶“金命”的人,正好说中了宝钗的生年,这既符合宝钗生年的实际,也正好符合了贾母的心意,所以贾母才会说“这先生算得好灵”,非要宝玉娶宝钗不可。

家族利益的精心计算、天地鬼神的安排、王熙凤的大力撮合,几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才使得薛宝钗走进了以悲剧告终的婚姻,而林黛玉在此之前就悲惨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贾母的去世 贾母李婷去世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