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东莞的春节作文 东莞的春节作文500

高中作文 zuowen 2浏览

【 – 高中作文】

第一篇:《舌尖上的东莞优秀作文》

番薯的故事

高一19班 朱兰芳

从古至今,极致的美食是留给最勤劳的人们。有一千双手,就有一千种味道。番薯糖于而言,是幸福的味道。

小时,番薯糖是幸福、甜蜜的象征。当然,这也许只是于我罢了。

番薯糖,顾名思义是番薯和糖的融合体,可做起来,讲究可多了。在二十世纪中期,番薯可谓是农民的主粮。日升而作,日落而息的人们对粮食极其珍视。在东莞,甘蔗的种植更是多之又多。蔗糖则是普通人家亲自去搅。奶奶常和我讲起那时干活的艰辛:早上四点多捡完树叶回来后,挑着一大担子的蔗糖长途跋涉去隔几条村的千头村搅糖。勤劳的人们,糖是唯一能带给他们甜蜜的食物。

制作番薯糖,首先得将番薯切片,薯片的薄度要均匀适中,有利于充分恰时煮熟、入味。其次是得备糖,蔗糖是最佳材料,甜度任君喜欢,但不能太少。准备好食材后,将番薯和蔗糖同时放入已加热的锅中,中火慢煮,同时用勺子不断搅拌。火候至关重要,太旺糖容易焦,太温则难入味,所以用柴火煮是最佳选择,容易控制。

当糖煮至粘稠,番薯煮熟且与糖亲密黏住后便大功告成了。此时的蔗糖浓稠发亮,番薯的甘香夹杂着蔗糖的甜蜜弥漫在空中,使人垂涎欲滴。

美味的前世是如画的风景,番薯糖的前世是大片的翠绿与娇黄美景。心灵手巧的人们将眼前的画卷魔法般变成舌尖的美味。

他们寻找着消除劳累的美味,寻找着消除劳累的甜蜜。他们春种秋收,夏耕冬藏,生活的苦境鞭打着他们不断劳作。番薯糖是可以解决温饱且带去甜蜜的食物,视作人间美味;番薯糖是“苦中作乐一点甜”的实物;番薯糖更是人们对幸福、甜蜜、轻松的美好象征品。它融入了太多太多,所以必须把自己表现得淋漓尽致。

现时,番薯糖是告诫我们不忘艰辛,努力生活的告诫品。

家常美味,也是人间百味。我品着,感悟着!

新春的味道

高一19班 刘泽菲

略带湿气的寒气仍笼罩着东莞的每个角落,万物还未被和煦的春风唤醒。

临近春节,奶奶家的厨房里充斥着谈笑声,就似春天到了般,温暖、热闹。

奶奶和亲戚朋友们欢聚在一起,就为了制作出唤醒春天味觉的特色小吃——“鱼笼”。 “鱼笼”,即东莞人的年糕,也称“贻笼”。过年家里有个“鱼笼”,寓意着“年年有余”。如今市面上也有做好的“鱼笼”出售了,但奶奶还是更喜欢恪守传统,每在春节临近时,便会邀请亲朋好友一起到家里,亲自动手做“鱼笼”。

之前为了方便,奶奶家里早已换了煤气灶,但为了更好地掌握制作“鱼笼”的火候,它还是执意要儿女们给她搭个烧柴的灶头。“鱼笼”的制作很是讲究,先浸糯米,浸泡透后,取出,磨粉。磨粉是用一个直径约有四十厘米的大研钵作为工具,磨粉这项工序既要有技术,更要有足够的耐心,不然磨出的粉,绝对做不出好吃的“鱼笼”。磨好的粉放至教干的时候,加入配料和水,搅拌好后,倒入铺有冬叶的竹笼中,放入锅中蒸 。

制作过程,也是一个巨大的“茶话会”。一边做食物,一边聊着天,脸上洋溢的喜悦被上翘的嘴角得意地勾住。锅内的蒸汽也忍不住跑出来凑个热闹,寒冬包裹住一房子的暖意。

出锅后的“鱼笼”,一部分摊凉后被封起来,各自带回家中,待至春节来临,伴着热闹的鞭炮声享用;而剩余部分 ,则被立即切开,人手一块,再喝上一杯温水或是清茶,笑肌再次被唤醒。

“鱼笼”有咸、甜两种口味。在我们家乡,甜口味的“鱼笼”制作相对简单,只需加入红糖调味即可;咸的就变化多端,随你的个人喜好各有不同,一般可加花生、虾米和腊肠,也有人会加入一些火腿、油鸭或是红枣,吃起来风味各有千秋,香味十足。

“鱼笼”除了可直接切片食用外,亦可以煎着吃,口味更佳。油倒入锅中,随着烟气的上升,放入切好的“鱼笼”片和搅拌均匀的鸡蛋,让两种食材贴合在一起,然后煎至金黄即可。“鱼笼”的糯香与与与浓浓的蛋香一块融入口中,美味不言而喻。

寒风仍在东莞游荡着,舍不得离开这座富含情感的城市。只有春天温和的劝告,它才肯缓缓挪走。春天的即将到来,阳光欢腾地照射着大地,就为了照绿几片叶子以召示春天不断靠近的脚步。

“鱼笼”制作好了不久,中国的农历新年便将来临。咬下一口“鱼笼”,新春的味蕾自然开启,新一年的味觉旅程就此开始。{东莞的春节作文}.

家乡的味道

高一19班 杜志康

美食,一种比音乐和财富更无国界之分的事物,历史悠久,已无从追溯。其中,有一种美食会被人藏在记忆深处,那,被人们称为家乡的味道。

杜屋村,位于东莞市西北部的一座小村庄,这是水乡,我的故乡。这里并不缺小桥流水,但是随着大厂大路对水乡文化的驱逐、绞杀,属于水乡的文化已寥寥无几。唯一不变的,便是属于我们的家乡味道——远近闻名的东莞烧鹅!

三月的雨,淅淅沥沥,这是清明走来的脚步声。又快到一年一次烧鹅的时候了!可在春雨中的鹅,体态已远不及入冬时的肥壮了。此时村民们会挑出自家最美的鹅并对其实行增肥措施。他们会让鹅含住一条中空,并往竹筒中放入稻谷。最后,村民对竹筒吹气,使谷物直接进入鹅的食囊。这样的操作被称为“吹谷”。如此“吹谷”几个星期,鹅的体态甚至会比入冬时还要肥壮。

清明前一天,村民们会把各家挑出的活鹅,交给村中懂得古法烧鹅且唯一一名拥有烧鹅器具的村民。这位村民,江湖人称“大包”。每次到这一天,“大包”都得接下村内外的上千张订单!自此,烧鹅开始!送到的活鹅,首先会被他的助手们整理为去翼、脚和内脏的整鹅,接着,吹气,使鹅皮涨出并与鹅的脂肪层分离。

紧接着,助手们会往鹅的肚内外抹五香料,并用稻草绳缝肚。然后用沸水烫皮,使鹅皮收紧,再过冷水,使鹅皮变得紧致。过一会儿后,助手们会用麦芽糖、水,以及当地盛产的蜂蜜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的糖水匀皮。

接下来是决定成败的两部曲:晾皮,使鹅皮表面的糖水蒸发成糖浆,并让鹅肉有充分时间吸收肚内的五香料。时间过短,烤后的鹅皮会变黏,肉也会无味,因此晾皮应越

久越好。然后,就是考验“大包”基本功的烧鹅:在燃烧的荔枝柴上方滚动已被处理过的鹅。这是鹅与火的舞蹈,过久则焦,过短则生,只有恰到火候才能有皮脆肉嫩的口感。

最终,鹅三小时后迎来了“复活”。刚烤制出来的烧鹅,色泽金红,切块后更是芳香扑鼻!一只烧鹅,一瓶美酒,便是在清明时节给祖先最好的祭品。

这,就是传统的东莞烧鹅。这,就是我们的家乡味道。

金色油角香,年味浓又浓

高一20班 陈恩怡

作为土生土长的东莞人,我想大家对“油角”,这种普通而又传统的食物并不陌生。 油角,是东莞传统的贺年食品之一。其外表像金黄色的元宝,外脆内酥,让人看见不禁垂涎三尺。然而,其制作过程也凝聚着深深的亲情与友情。

在离过年大约还有半个月的时候,家家户户就会开始开油锅,炸油角。经常是亲朋好友聚在一起,大家一起分工合作,边做边聊,聊天的话题大到国家政治,小到家常儿女,这可是一年中联系感情最好的机会。

油角外形小巧精致,其制作过程可是十分的严密,非常考验技术与经验。

首先,得花大约二十分钟搓好做皮的面团,然后在制作馅料。馅料有精细的砂糖,饱满的花生,有时也会放些芝麻和椰丝,味道都十分好,搭配和谐。其馅料的原材料皆为甜食,寓意甜甜蜜蜜。熟练的人们总是飞快地把油角包得严严实实,防止它油炸时爆开。最后的步骤也是最为关键的步骤,那就是下锅油炸。开始要往锅内倒入足量的花生油,开火至其沸腾就可以放油角了。期初,油角都会往下沉,但随着时间推移,待其炸的差不多的时候就都会浮起来。在炸的过程中,要不停的把它们翻转,这样炸出来的油角不仅质量好,还寓意着财源滚滚。等到油角变为金黄色时,就可以捞上来,待其变凉,即可品尝。

亲朋好友常常三五成群围成一桌,共同分享快乐,品尝美味。小孩往往左手一个,右手一个,不停地往嘴里塞。脸上永远洋溢着喜悦的笑容""..这小小的油角寄托着亲友间无限的祝福,富含的永远是无法复制的家乡味道。

油角,东莞美味的传统食物永远烙印在每个东莞人的心中,正如《舌尖上的中国》所说:“无论脚步走多远,在人的脑海里,只有故乡的味道熟悉而顽固,它就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一头锁定了千里之外的异乡,另一头则永远牵绊着,记忆深处的故乡。”故乡的,美味,让我们铭记于心。

这简简单单,普普通通的美味,至今仍受人追捧与喜爱,尝一个小油角,浓厚的年味便在心里荡起了涟漪".然而,我们所喜爱的,所品尝到的又何止是止于舌尖的美味?

舌尖上的东莞

高一20班 邝晓晴

东莞,南粤历史文化名城。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里气候温和,依山傍水,孕育了东莞别具一格的特色风味。

寮步是莞香之都,除了人人皆知的莞香之外,寮步人还很会用天时地利加工一类传

统食品——豆酱。豆酱是以黄豆加工,黄褐色,配上酒,粗盐发酵,用老坛乘着豆酱,在天然的日光浴后,坛子就会发出香醇的豆酱味,刺激着人们舌尖上的绽放。

值得一提的是,寮步都将采用纯手工的做法,在机械化的时代,向机器发出挑战,保证传统的美味。豆酱亦是四季皆宜的调味料,是适合家庭、饭店烹制美食佳肴必不可少的秘密武器。聪明的寮步人总会想到如何利用自己的汗水孕育出的食物来获得质朴的美味,如豆酱蒸鱼,豆酱拌四季豆,豆酱蒸五花肉等等。

吃过豆酱的人都对它有一种别有的眷恋,因为纯手工下的豆酱具有耐人寻味的味道,这种风味是现代化工艺不可替代的,也是制作豆酱时付出汗水、坚持的人才明白。

糖,人人熟悉。但石龙人最懂糖。石龙人从来没有把自己束缚在一张乏味的食品清单中,而是怀着对食物的理解,不断尝试寻求转化的灵感。于是糖柚皮便是这灵感的产物。

据历史记载,在咸丰六年,糖柚皮由老字号”李和全”创制。它的制作方法复杂繁琐,每一道工序都要求精益求精。所以说“自然的风味总会眷念给最勤劳的人”

选用优质的广西沙田柚,去掉果皮,只取柚皮,晒干后再用清水长时间浸泡,目的是去掉鲜柚皮的苦味,然后去掉表面上的柚青,剩余部分切成数个薄片,用事先制好的麦芽糖,经祖传秘制腌制,带漫长的等待,糖柚皮释放出甘甜鲜美的味道。

糖柚皮不仅卖相橙黄诱人,点燃人们的食欲,还入口润滑,细腻无渣,甜而不腻。 从不起眼的黄豆经智慧之手变成风味十足的豆酱;从平凡无奇的柚皮经勤劳之手变成人人叫赞的风味小吃。所有这些充满智慧想象的转化,它们所打造出来的风味和对营养的升华令人叹为观止;这是东莞人转化的智慧,这是东莞人勤奋的硕果,并形成一种文化,得以传承,得以熠熠发光!

盛开在望牛墩人手中的“手中花”

高一20班 李曼晴

手中花,俗称“手抓”,是镇上最家喻户晓的传统食品之一。做法简单,入口香糯,深受人们喜爱。

听外婆说,望牛墩镇已有500多年历史,想必手中花这道美味也历经了悠久历史的洗礼。旧时,在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一,家家户户都溢漫着米香,花生麻油香味儿。家庭主妇们纷纷放下农具,入厨做“花”。细幼的粘粉,在温水与揉搓下渐渐成型,撕下一小块,宛若食指粗长,还可加入榄角、花生、麻油等香料,未完成已引人垂涎欲滴。最后放在手心,五指轻握,留下手指的印痕,入锅蒸熟即可。这也是“手抓”俗名的由来。、

时代变迁,如今人们做、食手中花已不受时节的限制。饿了馋了到街市转一转,便可搜罗到各式各样的小吃,但传统食品愈发减少,传统手艺也只能在老一辈人之间流转。手中花的做法、味道可能会被逐渐遗忘,但淳朴的民风,望牛墩的曾经都已经深深融入人们的灵魂,永不消散。

手中花不但盛开在每个望牛墩人手中,更盛开在每个望牛墩人的心上。

第二篇:《作文小学组》

第三篇:《民风民俗》

1.咸丸!东莞人冬至、除夕、元宵都吃。表示合家团圆之意.东莞咸丸用料精细、讲究、糯米粉制作,随意捏成团,不加馅。用鸡作,佐以鱿鱼、虾米、冬菇、腊肉碎粒、咸菜鲜甜美味,是东莞传统美食。

2.【冬果】:东莞人说的冬果绝非冬天的水果,其音为“终果”,是年终、过年用的小食。春节时,冬果与瓜子、糖莲子、糖瓜条、糖椰角、糖椰片、糖木瓜等各种各样的糖果,组成很有风俗特色的春节糖果。家家户户的八仙台上都摆有糖果盒(称全盒,内多有八卦和8个间隔),盒中必有冬果。冬果多用糯米制作,因为糯米椿成粉后,起胶,坚韧,保留时间长,可以度过整个年节,时间达三个月久。饼家所制冬果品种极多,一般有雪条、雪耳、雪符、雪扣、雪绳、雪球、通条、蛋扣(亦称鹅肠)、油榄、云耳、云片(称粉片)。雪者熔白糖捣拌上面后,其色白如雪之谓也,其余的是未经上糖,保持原色。冬果经猛油炸脆后,摊冻,熔糖,搅拌,再摊冻,擎分,放在空糖缸或龙埋里,用布封住,随时可以取用。冬果制作的关键是浸米,需经二次浸泡和晒晾。浸泡时间长,或遇到雨天,容易发霉变味。浸泡时间短,会特别坚硬,咬不动。冬果的糯米粉需人力制作——椿粉。冬果在春节主要在于品尝居民制作冬果要小巧玲珑,雪条做得要小于末指,才显得高雅雪耳、云耳都像小猴子耳朵般。雪符更讲究,符上有红粉作线,似古笺身符一般。粉底是黄色,像玉扣仔,炸出来像挂在身上的护。

3.【麻橛】:橛者,东莞人称之为一小段。麻橛是东莞春节前的传统小食。祖母(阿嫲)多在制作炒米饼时,随手先做一些,给孙子解馋,人们戏称是“阿嫲从炒米饼中,割出一些米,给小孙子吃”的小食,讹称麻葛。麻橛常常在炒糯米粉中,拌入炒花生(研碎),更有芝麻。一粒粒麻橛大小相近,若2—3公分长,如榄尖形,即菱形,其色如麻。一把麻橛在手,往往相桑相连,成方胜图案。菱形相套,中国民间称为方胜图案,

用于建筑、什器、服饰,妇女用作首饰,寓意为方正无邪,同心合意,优胜吉祥。因此春节期间麻橛成为东莞人互相赠送的小食,互祝吉祥如意。{东莞的春节作文}.

4..【鱼龙】:年二十四为小年晚有开龙、炸油角。俗语说“鱼龙是本,碌堆是利。”家家户户少不了鱼龙、鱼龙即年糕。东莞风俗年糕叫“鱼龙”,取步步高升、取鱼跃龙门之意。因多是出嫁女送娘家礼品或姑嫂姐妹、亲家互送礼品,亦写作“贻笼”。旧俗不论贫富,家家都有鱼龙、碌堆。富有的大些、用料好些。鱼龙制作讲究,用料精良。先要浸糯米、磨粉、干粉,制粉最好在冬至节前做,叫冬前粉。在粉里加配料,咸的加虾米、腊肉、金华火腿、油鸭等,熟前加枣在面上,以求早(枣)日高(糕)升。甜的加黄糖即可,而今有的加瑶柱等。同样,熟后加红枣。为求体面,鱼龙越大越厚越好,往往要炊一日一夜,而且非熟不可。半生不熟,被认为来年不顺,因此异常小心,十分繁琐。

5.【松糕】:年二十五炊松糕,祈求来年高升。松糕亦用糯米粉做,将糖粉和入糯粉中,栖入松糕格内。到一半时,放人花生米碎与糖粉。然后再栖满糯粉,蒸熟。新鲜时松软香甜,美味可口。

6.【煎堆】:明农历正月十九日,东莞旧俗家家户户煎堆。煎堆,在广州、香港、澳门等地,是指拳头大小、油炸糯粉团,表面满是芝麻的食品。东莞人称的煎堆,广州人称作薄罉,是用糯米粉加糖、油炸花生碎、芝麻等,放到锅里用油煎成。若怕太糯、太粘、吃后饱胀,可加2—4成粘粉。东莞煎堆以艾堆为最佳,正气、去湿毒。这种艾是春头天越冬的稻田里野生出来的,常常是嫩绿的一片,枝头淡黄色小花,采摘回来,用滚水煮过,用刀斩碎,和糯米粉、糖,用油煎就。由于煎堆的做法最简单,一些来不及做年果的人,除夕之日,只好最简便的方法做年果——煎煎堆,因此有“年晚煎堆 人{东莞的春节作文}.

登黃旗山 重阳登高可谓妇孺皆知,而春节登高可能就不那么出名了。事实上春节登高在岭南地区还是较流行的。东莞黄旗山作为历史上的“岭南名山”,春节登此山者不在少数。

去年登过黄旗山的东城李伯告诉记者,春节登高的首选地想必就是黄旗山。不仅可以登山,还可以到黄旗古庙求神祈福。

大年三十晚吃完团年饭后,旗峰公园的人流便迅猛增加了。这些人中的大多数,会在这里呆上一夜,期待着幸运之神眷顾,能在凌晨之时将头炷香供奉给神灵,祈求菩萨保佑新的一年好运

客家人“点灯”送祝福:

农历新年到元宵节期间,樟木头客家人会举行“点灯”的仪式。凡是在过去一年增添男丁的家庭,都会“点灯”,这一传统风俗延续到现在。今天,我们就

去看看客家人是如何点灯的。

在樟木头田心洞,村民孙伯正在为孙子举行隆重的“点灯”仪式。点灯的“灯”,与客家话中男丁的“丁”同音,寓意为“添丁”。

孙伯:“我做‘点灯’爷爷,我养了儿子,儿子养了我孙子,为孙子点灯的好日子,就是点灯。”

“点灯”是客家人一种古老的仪式,凡是在过去一年增添男丁的家庭,都会“点灯”。仪式当天,要从祠堂里“请灯”,还要请麒麟“贺灯”,仪式之后宴请亲戚朋友,以这种形式为新生男丁祈福。而在樟木头,“点灯”仪式一般会在年初六至元宵节期间举行,每条村举办的日子不尽相同。

孙伯:“初六‘点灯’,十五‘结灯’,小孩子就快高长大,听听话话,聪明伶俐的意思。”

据介绍,“点灯”习俗在客家人中代代相传已经有数千年,随着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后人在传承传统民俗文化的同时,也赋予其新的含义。如今,“点灯”仪式不再是重男轻女的一种表现

大扫除

习俗来源:踏入农历十二月,特别是接近过年的前几天,走在大街小巷触目可及的总少不了那些躬身清洗家具打扫卫生的男男女女。虽然打扫卫生的时间是没有规定的,但多数人家还是会看看日子才“动工”,老人尤其注重此细节。

打扫房舍,曰“扫尘”。但在莞城,如果留心的话,你会发现当地居民一般称“扫除”。这里面还有点文章,原来莞城话的“尘”和“陈”音同,“莞城人中姓陈者不少,自家姓陈的人自不愿意称‘扫陈’,不姓陈的居民也不想触陈姓友邻的霉头,于是乎大家约定俗成地叫了‘扫除’”。莞城的陈先生说。

祈求蕴意:大扫除(广东话称“洗邋遢”)象征除旧迎新。需要注意的是,扫把往往被认为是不洁之物,所以年廿八大扫除之后,各户人家会将扫把收好。扫地则由大门向屋内扫,寓意将财扫入自家宅第。而且春节期间的垃圾是不能丢的,否则被认为是“丢财”,要等到年过了,一般是年初六之后,才会扔垃圾。

此外,家中小件物品和摆设,能换新的一般家庭都会换,一来本身小件物品不耐用、二来价格不贵、三来寓意辞旧迎新。

舞麒麟

麒麟,是中国古籍中记载的一种动物,与凤、龟、龙共称为“四灵”。麒麟是我国民间的传说中的仁兽、瑞兽,象征吉祥、喜庆。客家人有过春节舞麒麟拜年的习俗,在过去的农村,几乎整个正月期间,都会有各村的麒麟队彼此到各家各户拜年,村中小孩则尾随麒麟队穿街过巷。当麒麟拜过年后,户主要点燃鞭炮,并给舞麒麟队一个红包,这和潮汕人舞虎狮类似。

凤岗镇以客家人居多,全镇12条村中就有10条村是讲客家话的。“在过去,过年舞麒麟在凤岗民间很活跃。”凤岗镇宣传办主任邓岳良说,最近这些年则相对冷了很多。当地很多年老的村民表示挺怀念当年麒麟穿街过巷拜年的情景。

今年的大年初一,在凤岗文化广场,目睹了客家麒麟。从大年初二开始,这十几只麒麟将到各村继续拜年,给这个春节增添祥瑞之气。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东莞的春节作文 东莞的春节作文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