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2016年东城二模语文 东城2016高考语文二模

高中作文 zuowen 1浏览

【 – 高中作文】

篇一:《东城高三语文二模(4.25)答案》

北京市东城区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综合练习(二)

语文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2016.5

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4分。

1.(3分)C

2.(3分)要点: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岁月中形成的核心价值系统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能帮助我们面向未来创建新文化。

3.(3分)C

4.(2分)B

5.(2分)D

6.(2分)B

7.(4分)要点:

①步入全球化发展时代的需要,对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有积极影响。(1分)

②增强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1分)

③不仅传承了中华民族文化经典,而且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影响世界文化)。(2分)

8.(5分)结合文本,言之成理即可。

二、本大题共7小题,共24分。

9.(2分)A

10.(2分)A

11.(3分)C

12.(2分)D

13.(4分)开阔自己来获取知识,修养自己来达到没有欲望的境界,(这)大概(就)差不多了!

14.(5分)所培在本也/良玉韫于石/不待剖而山自润/明珠含于渊/不待摘而川自媚/莫邪藏于匣/不待操而精光自烁/人不可正睨者/何也/有本在焉/其用自不可秘也。

15.(6分)要点:

①两人都认为学文前先要有根基。孔子是从“德”与“文”的关系角度谈学文,认为学文的基础是做人。袁宗道是从创作规律的角度谈对文艺的看法,认为写作以博大的识见、宽厚的胸襟为根基,而见识是胸襟的基础,要扩大自己的学识,必须加强后天的学习和修养。(3分)

②谈对以上说法的认识,言之成理即可。(3分)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18分。

16.(3分)D

17.(9分)

①(3分)C

②(6分)言笑晏晏 言既遂矣 红酥手 黄縢酒 满城春色宫墙柳 泪痕红浥鲛绡透

18.(6分)答案示例:

辛弃疾《永遇乐o京口北固亭怀古》上片写词人赞颂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率军北伐、气吞胡虏的

刘裕,表示要像他们一样金戈铁马为国立功。下片借讽刺刘义隆冒进误国表明自己坚决主张抗金的立场和态度,并以廉颇自比,既表明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随时准备抗金杀敌的决心,也表现出担心报国无门的忧虑。全词塑造了一位为国忧心、老骥伏枥的爱国诗人形象。

刘克庄《沁园春o答九华叶贤良》上片塑造了一位能文能武、期待建功立业的英雄形象,借李密、虬髯客的事迹表现所与交游的人若非饱读诗书之士,便为行侠仗义之人。下片回忆自己未能出击强敌,像古代英雄那样登燕然山勒石纪功,只能草草归故里的经历,如今华发苍颜,不能再展抱负,只好以酒浇愁。全词塑造了一个满腔忧愤的爱国诗人形象。

(形象特点或思想情感2分,结合用典手法分析诗句4分)

四、本大题共7小题,共24分。

19.(2分)A

20.(3分)B

21.(3分)A

22.(5分)要点:

①为北平的陷落焦急 ②推想中日战事与世界的关系 ③忧虑一家人乱世中的生计 ④痛恨侵略者,希望为国尽力,不做亡国奴 ⑤忠孝无法两全,焦虑惶惑,无所适从

23.(3分)要点:

不同。前者表现出瑞宣绝不作亡国奴的爱国情怀,坚定,不容置疑;后者则表现出瑞宣要承担全家的生计而无法出城抗敌、为国尽忠的无奈、痛苦与忧愤。

24.(3分)要点:

文中三次提到天气晴朗,阳光明亮,突出强调了自然环境的美好,以此反衬日寇光天化日之下的侵略暴行令人发指,与九门紧闭的北平城形成对比,突出后者陷落后的死寂。

25.(5分)答案示例:

用排比的手法列举了北平城有代表性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概括了北平人为人处世的方式与生活特点,强调北平城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北平人淳朴温和,美好文明,指出北平是中国的象征,中国和中国人热爱和平。这样的国家和人民却无端遭受日寇的入侵,“不为什么,不为什么”,以反复的手法突出侵略的野蛮与横暴,与末句“强暴”这一拟人化手法呼应,表达了对侵略者的痛恨。整段文字强烈表达了瑞宣对北平的无比热爱和对侵略者的无比痛恨,也传达出作者对北平、对中国的无限深情。

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26.(10分)(略)

27.(50分)(略)

参考译文:

士人(要)力戒有意炫耀自己的才能,(因为)有发挥才能的根本存在啊。(如果)有意炫耀自己的才能,那就不用说他的根本(已经)断绝而神气泄露到外面,而且他的才能也是拘谨平庸的,对于社会没有一丝一毫的用处。只有杜绝机巧保住纯真,安定在深沉的寂寞之中,即使自己掩藏自己的才能,终究不能不显露(出来)。因为他的根基建立,他的作用自然不能被隐藏。今日花朵繁茂,人们看见树木的华美,而种树的人本来不曾先浇溉树的枝叶,而先浇溉树的根,为什么呢?(因为)培植的(首要)在于根本啊。美玉藏在石头中,不必等到剖开而山自然润泽;明珠藏在深水里,不必等到摘取而水自然明媚;莫邪藏在

剑匣里,不必等拿(在手中)而光芒自然闪烁,使人不能正目而视。为什么呢?有(事物的)根本(属性)存在其中,它的作用自然不能被隐藏了。

然而晚代文人,没有看到事物的根本,每天唠唠叨叨偏爱自己(那些)像泥土枯草(一样的文字)而在人面前夸耀。某个文词偶然(和古人的)相合,就志气高扬自以为了不起;零散文字(与古人的)意思相通,就傲视千古。说除了左丘明、屈原以外,没有另外的人才;除了诗词文章以外,没有另外的学问。因此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铺陈词藻,然而听到(他)骗取钱财的行径的人(要为他)羞愧了。谢灵运在“池塘生春草”的诗句中表现出奇才,可是听说他谋划反叛的人(都)不屑谈起(他)了。下到卢照邻、骆宾王、王勃、杨炯,也都是因为(刚愎自用)不能适应世俗而招惹灾祸,这难道是他们的才华不足吗?(这)是(因为)根基没立起来。根基没立起来,是什么原因呢?他们的器度实在狭小,他们的见识实在低下。因此君子,口头不谈论写作(方面)的学问,而先树立他的根基。聚精会神而敛藏志气,回转光采而照亮内心,收敛锋芒而隐藏名声。他的器度像(容纳)万斛的大船,没有什么不能装载的;他的学识像登上泰山顶而瞭望远方,(所见)近在咫尺(其实是)千里(之遥)。因此当自己(把才华)掩藏起来默默地修养,(作出任何事都)不能胜任的逊退的样子,像田园里的农夫一样胸中没有一点才能。然而等到他不得不说(的时候),一开口就都是经世济民(的道理),随便说的话(都)成了计策谋略;响着玉磬般的声音,显耀着龙虎般的光彩;像星星太阳一样光亮,像天地一样(永垂)不朽。怎么能像那些拿着写字竹板写文章的人一样,以词藻工整华丽而自负以写月亮雨露而夸耀,像用泥土作饭用土作汤,(对)危急的事没有(任何)补益作用呢!

从前大禹、伊尹、仲虺、召公这些人,都具备了圣明美好的品德,他们的器度见识深沉浑厚,不能(测到)边际。而且如今读《尚书》中的《训》《诰》《谟》《典》、《诗经》,(文词)是多么近于雅正(内容是多么)深广宏大啊!千年以来,(被人们)尊崇颂赞,(虽然)不敢用文人来看待他们,然而也争相推崇(他们)作万世文章的开创者。(这)就是我说的他的根基树立,他起的作用自然不能被隐藏。的确啊,器度学识和写作方面的学问,(如)外和内互相需要,如果(是)器度和学识拘谨浅薄的人,那写作方面的学问也就一同失去了。虽然这样,器度学识(占)首要(地位),然而学识尤其重要啊。凡是学识不宏大博远的人,他的器度必然浮浅;而包罗世界的胸怀度量,一定依赖有(能把)天地四方看得清清楚楚的学识见解。扩大自己的学识的人应该怎么样?回答(是):开阔自己来获取知识,修养自己来(达到)没有欲望(的境界),(这)大概(就)差不多了!

篇二:《2016年北京市西城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6年北京市西城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8题。

材料一

作为宋代词人中的杰出代表,苏轼开创性地将“豪放”的词风与本属“婉约”的词体统一在了一起。这种统一,固然离不开苏轼横溢的天才,但当考察苏轼的宦迹行踪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豪放词的出现,无疑受了地域文化的强烈影响;豪放风格与词体的和谐统一,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创作者对不同地域文化进行整合的结果。

熙宁七年(1074年)十二月,苏轼到密州任知州,至熙宁九年(1076年)十一月离任。在密州的两年,苏轼词的创作进入了一个非常关键的转折时期,虽然创作数量不如杭州时期多,但这时苏轼开始有意识地追求词体“自是一家”的面目,使自己的作品“一扫绮罗香泽.

之态”,在词的创作上真正走向了成熟。《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脍炙人口的名篇就产生于这一时期。 .

苏轼创作上的这些变化,与密州的民风以及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密州,北宋时属京东路。《宋史·地理志》说京东路的人“大率东人皆朴鲁纯真,甚者失之滞固”,欧阳修也说“河朔之俗,不知嬉游”。并且,由于是孔子的故乡,京东路儒学相当兴盛,“专经之士为.

多”。密州一带的京东人在北宋以强悍勇武闻名。围猎是密州人生活内容中重要的一部分,苏轼知密州后,便时常参与其中。

密州特定的文化环境对苏轼词风改变的影响力是不能低估的。作为苏轼革新词体的背景,文化氛围、地域民风以及文学传统,这些因素我们不能轻易地忽视。深沉厚重的儒学传统,会促使作者在词作中更多更深地寄托自己的政治怀抱;纯朴而“不知嬉游”的民风,也会促使作者进一步减少词这种体裁中固有的脂粉气;而以习武知兵为重要目的的围猎活动,慷慨.

悲歌的文学传统,更无疑会有助于作品豪壮风格的发扬。而苏轼在密州这一时段的创作,正体现出这一倾向。

可以说,是密州特定的文化环境、文化氛围促使苏轼自觉地以豪壮的声调、超越的意识入词,最终使词这种体裁完成了从伶工歌女之歌词向士大夫抒情言志诗体的转变,词体的疆域也因此而得到了极大的拓展。所以,要清晰地认识词体的革新、转变,地域文化这一背景因素无疑应当引起我们更多的关注。

(取材于吴德岗《地域文化与苏轼词的创作》)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绮罗 qǐ B. 脍炙人口 kuài ..

C.河朔 suò D. 脂粉气 zhī ..

2.下列关于密州地域文化特点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当地儒学兴盛,传统深沉厚重。

B.密州一带百姓以强悍勇武闻名。

C.当地很多人都很看重围猎活动。

D.词风豪放能寄托人的政治怀抱。

材料二

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特别是在乡土文学中,地域文化对作家创作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其中,沈从文的地域意识尤为突出,湘西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对他的创作有着深刻影响;而沈从文则用自己的作品,构筑了一个独特的湘西世界。

湘西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汉族杂居地,其文化内涵是复杂的。少数民族在不断的迁徙发展过程中,有战争、有冲突、有同化、有融合,但依然保持着本民族的民族特性和风俗人情。

历代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实行的多是钳制、镇压的政策,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及文化生活等各方面都是受歧视的,是被压抑的群体。而沈从文关于湘西少数民族生活的作品,能站在少数民族的立场,从人性出发,表现少数民族丰富的情感和对美的追求。他将故乡生活与都市生活进行比较,清晰地意识到僻地、边城的弱势地位。同时,这也激发他寻觅和展示湘西文化中蕴含着的顽强的生命力量、积极健康的优秀品格和原始粗犷的少数民族生活中凝聚着的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

在沈从文早中期的散文作品中,他对故乡的介绍角度独特而又全面深入。他有意略去当时行政区域的划分,由屈原而到沅水,由沅水而到川黔交界之处,突出湘西悠久的历史、楚文化传统和凤凰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然后逐一描绘人的生存状态和地方古朴民风,体现井然的社会秩序和人神共治的情形。

除了散文以外,在小说创作中,沈从文也总是用大量的篇幅集中描绘地域文化特征。在其代表作品《边城》中,就专门详细周到地介绍了小城依山傍水的地形地貌、以吊脚楼为主的建筑格局,河岸的景色,小镇的屯兵和形形色色的住户,然后才进入故事,引出主要人物。沈从文的小说非常重视故事的地域背景,总是不忘表现湘西的人杰地灵和与众不同,选择最能体现湘西文化精神内核的东西加以表现,因此也在写作风格上呈现出一种独具风韵的审美形态。

沈从文给中国现代文坛带来一股清新自然的山乡野风,也让偏居一隅、被世人忽略的湘西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展现在世界面前。他那独特的地方意识和对地域文化的浓厚兴趣、准确把握,是他研究中国社会、剖析中国文化的切入点和有效途径。

(取材于包晓玲、姚克波《论沈从文与湘西地域文化》)

3.下列与“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的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宋词最初以“婉约”为正宗,此派代表人物有柳永、李清照等。

B.“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苏轼《水调歌头》中的名句。

C.《边城》中的小城叫茶峒,小说中的人物有翠翠、天保和傩送。

D.作家沈从文的小说代表作有《边城》《长河》《四世同堂》等。

4.下列对“材料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沈从文对湘西的少数民族同胞抱有深切的同情和关注。

B.沈从文认为,湘西的古朴原始才是最理想的生活状态。

C.沈从文对湘西的热爱,使他热衷于表现湘西地域文化。

D.湘西地域文化的精神内核在于它的顽强、质朴和积极。

5.为表现湘西地域文化,沈从文在文学创作方面做出了哪些努力?请根据“材料二”的内容加以概括。答出两点即可。(4分)

材料三

文学之有地域性,是一个基本的事实。《文心雕龙》称北方的《诗经》“辞约而旨丰”“事信而不诞”;而南方的《楚辞》则“瑰诡而惠巧”“耀艳而深华”,明确提及地域与文学的关系。

论及地域,首先不能回避的当然是自然。决定人类生活和命运的基本因素,从来就是气候、食物、土壤和地形。北方寒冷干燥,北方人于是魁伟刚健、勇敢剽悍;南方湿润潮湿,南方人于是温柔细腻,机灵敏捷;秦岭隔开了长江与黄河两大流域,黄河以北以狩猎游牧见长,黄河以南则以旱作粗放种植为主,到了长江两岸,水稻的精耕细作蔚然成风,不同区域

孕育出大不相同的历史文化景观。地域的不同,就有山川形制的不同,就可能产生出不同的族群""复杂而广阔的地域,使中国的地域性既鲜明又丰富驳杂,从而大有别于世界的其它文明古国。

另外,对地域的关注和理解,恐不能过于集中于山川、气候、物产之类自然因素上,更要看到自然的背后是沿袭悠久的人文环境,诸如特定的历史沿革、民族关系、人口迁徙、教育状况、风俗民情、语言乡音等。地域对文学的影响,必然通过地域文化而起作用。越是后来,人文环境对文学的影响就越是复杂与深刻,这便是齐鲁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陕秦文化、三晋文化、燕赵文化、闽台文化、岭南文化、客家文化、关东文化等说法的由来。如果说,地域文化影响并决定该地域族群生存发展的精神和品格,那么,它也顺理成章成为文学重要而深厚的源泉。

地域、自然、文化和文学的关系,归根结底是一个互动、碰撞、融合的复杂过程;但在今天,不论怎么强调地域性对于文学的意义都不为过。一方面,若是论及文学及其价值,人们有理由首先关注文学中浸染着的地域性灵魂;另一方面,若是发掘文学中带有的普遍性意义,人们也一定需要借助地域特征去作表达和阐释。在全球化和互联网几乎抹平并且遮蔽了所有地域特征的时代,这既是文学抗拒同质化的唯一途径,更是文学保持其源源不断的生命力的不二法门。

(取材于何志云《谈文学的地域性:地域文化决定族群的精神和品格》)

6.下列对“材料三”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诗经》和《楚辞》的最大差异在于南北方文化不同。

B.南北方的气候条件对人的性格形成起着最关键的作用。

C.地域文化决定了文学作品的风格以及作者的精神品格。

D.在今天,文学抗拒同质化要靠强调自身地域性来实现。

7.根据上述三个材料,简要说明“地域文化”这一概念中所包括的要素。(3分)

8.材料三结尾处说:“若是论及文学及其价值,人们有理由首先关注文学中浸染着的地域性灵魂。”你在哪位作家的作品中关注到了其中的“地域性”?请结合具体的作家作品谈谈你的认识。(4分)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4题。

【材料一】

姚崇尝有子丧,谒告十余日,政事委积,卢怀慎不能决,惶恐入谢于上。上曰:“朕以..

天下事委姚崇,以卿坐镇雅俗耳。”崇既出,须臾,裁决俱尽,颇有得色,顾谓紫微舍人齐..

浣曰:“余为相,可比何人?”浣未对,崇曰:“何如管、晏?”浣曰:“管、晏之法虽不能施于后,犹能没身。公所为法,随复更之,似不及也。”崇曰:“然则竟如何?”浣曰:“公可谓救时之相耳。”崇喜,投笔曰:“救时之相,岂易得乎!”

怀慎与崇同为相,自以才不及崇,每事推之,时人谓之“伴食宰相”。 .

臣光曰:昔鲍叔之于管仲,子皮之于子产,皆位居其上,能知其贤而下之,授以国政,,为其僚者,..

爱身保禄而从之,不顾国家之安危,是诚罪人也。贤智用事,为其僚者,愚惑以乱其治,专.固以分其权,媢嫉以毁其功,愎戾以窃其名,是亦罪人也。崇,唐之贤相,怀慎与之同心戮力,以济明皇太平之政,夫何罪哉! .

(取材于《资治通鉴》)

【材料二】

唐卢怀慎,清慎贞素,不营资产。器用屋室,皆极俭陋。既贵,妻孥尚不免饥寒,而于故人亲戚散施甚厚。

后为黄门监兼吏部尚书,卧病既久,宋璟、卢从愿常相与访焉。常器重璟及从愿,见之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2016年东城二模语文 东城2016高考语文二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