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高中作文】
篇一:《2016年高考地理十大热点问题》
2016年高考地理十大热点问题《当代中学报》
一、从地理视角分析2015年高考十大热点问题
在高考命题中,地理的重点集中在本年度的重要热点问题及其发生地区。近年来,高考命题十分注重运用热点问题作为试题的背景材料,设计全新的情境,考查热点地区有关的地理特征或者运用所学知识、原理、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准确预测2015年高考命题的具体区域和热点问题,并且对这些区域有关的自然、人文特征进行综合复习是复习的重中之重。
命题者十分注重运用热点材料设置的背景,使试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同时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根据试题的要求调动所学知识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命题者以当前的时政热点问题作为背景资料和具体的区域图为切入点,但也不是刻意去追求知识与热点的结合,而是采取更加隐性的方式创设试题情境,使试题既立足于学科教材之上,又游离于教材之外,正是“题在书外,理在书内”。2015年高考应重点关注以下十大热点问题:
一、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其贯穿欧亚大陆,东边连接亚太经济圈,西边进入欧洲经济圈。“一带一路”具有强大辐射能力的贸易和交流网络,“一带一路”战略具体包括以下几条线路: 中蒙俄经济带:主要通过环渤海、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蒙古等国家的的交通与能源通道,并向东连接日本和韩国,向西通过俄罗斯连接欧洲。 新亚欧陆桥经济带:通过原来的亚欧大陆桥向西通过新疆连接哈萨克及其中亚、西亚、中东欧等国家。 中国-南亚-东南亚-西亚经济带:通过云南、广西连接巴基斯坦、印度、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马来西亚、越南、新加坡等国家;通过亚欧陆 桥的南线分支连接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土耳其等国家。海上战略堡垒:分别由环渤海、长三角、海峡西岸、珠三角、北部湾等地 区的港口、滨海地带和岛屿共同连接太平洋、印度洋等沿岸国家或地区 “一带一路”的意义: 有利于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扩大和深化对外 开放;有利于推动区域合作,走向共同繁荣;有利于增强中国实力,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从未来态势看,建设“一带一路”既有利于我国 西部开发,实现产业升级,又使沿海地区更加便利地开展全球贸易;既加强了与沿线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 又开拓了国际市场,为国内产业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市 场空间。
【热点案例1】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4年5月21日,习近平在亚信峰会上提出,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为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开启了新的机遇之窗。
材料二:“一带一路”示意图。
(1)“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自然景观的变化主要体现了 的地域分异规律。“海上丝绸之路”沿线,马六甲海峡附近常年受_ 带控制,风浪较小;夏季科伦坡附近向
(东/西)航行的船舶能顺风顺水。
(2)“海上丝绸之路”的东端A区域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是 。“一路一带”的西端B地区乳畜业发达,其有利的社会经济条件主要是 _。
(3)“丝绸之路经济带”,联系了我国资源丰富的西部地区和德国鲁尔区等传统工业区,西方传统工业区的成功转型对我国西部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借鉴意义有 , 。
【答案】:(1)从沿海向内陆 赤道低气压带 东(2)季风水田农业(水稻种植业) 城市水平高,传统饮食习惯,市场需求量大(3)优化产业结构 治理污染,美化环境
【热点案例2】 材料一 近年来,我国提出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希望通过道路联通、贸易畅通等“五通”逐步形成从中国到中亚及西亚等地区的区城大合作促进所在地区经济文化共同发展。下图为我国新疆与中亚局部地区图。 材料一 2014年06月22日,由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为首例跨国合作、成功申遗的项目。
材料三 下图为不同时
期咸海卫星图片对比(1)图中锡尔河的补给方式是 。该河流域农业发展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
(2)图示卫星图片反映了咸海的变化,分析产生这种变化产生的原因 。
(3)中亚哈萨克斯坦国近年来与我国经贸文化来往密切,试分析该国与我国开展经济文化合作的有利条件。 。
【答案】:(1)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
光照充足,热量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有灌溉水源.
(2) 自然原因: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暖) 蒸发旺盛 降水少
人为原因: 无节制引水灌溉(过度引水)
(3)该国是我国陆上邻国,边境漫长有利于发展边境贸易(1分)该国矿产资源丰富经济欠发达,我国拥有资金、技术等优势,两国经济互补性强(1分)欧亚大陆桥连接两国,交通便捷
【热点案例3】综合分析“一带一路”建设对我国资源、交通、工业、农业、商贸、文化等的影响。
【答案】只要言之有理,能根据具体情况分析回答就可酌情给分。
资源:和沿线国家形成资源互补,沿着“一带一路”进行资源的全球配置;增加中国的资源能源安全。
交通:
将东北亚与东南亚通过中国大陆高铁网便捷的沟通在一起,真正形成亚洲地区南北向的交通大通道。“一带”主要是从通路着手,通路所推进的地区基础设施薄弱,提升空间更大,其对接的是西部广阔的腹地,将在交通设施建设和油气管道建设上发力。或“一路”在国内,特别是一旦上海自贸区试验成功后,就可以以上海(含
宁波舟山)和泉州湄洲湾港的超级深水港为依托建设国际中转港,真正带动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首先着手的必将是通路、通航
工业:
在中国国内近年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形势下,中国和中亚乃至向西更多国家的工业合作
也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中国的发展经验和成果,可以为中亚等各国借鉴。公路、铁路、油气管道、网络通信设施等不断修建,中国过剩的工业产能能得到有效利用。建立健全合作机制,为双方企业创造更多合作机会。
农业:深化与农业资源丰富的沿线国家农业种植和畜牧业养殖合作;增加农、林、渔产品的进出口及农业技术交流。
商贸:与沿线更多国家和地区发展自由贸易关系,逐步形成立足周边、辐射“一带一路”、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贸区网络;如上海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掌控国际贸易主导权,定价权和资源配置权。宜加强与沿线各国贸易投资促进机构、行业协会、进出口商会的交流合作。
文化:扩大人文合作领域,促进民间交流合作,为深化合作夯实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
通过双边、多边场合和媒体传播等渠道,宣介“一带一路”核心理念及影响力大、示范性强的经济合作和民生项目。
二、《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
《穹顶之下》是一部由柴静自费100万左右拍摄的雾霾深度调查
纪录片,该记录片于2015年2月28日播出。《穹顶之下》通过视频网站、社交网络等共同的力量,让数千万乃至上亿人再次认识到雾霾的危害。该纪录片形象化地对雾霾的构成做了解读,而且通过柴静的行为来告诉我们自己可以做些什么。
柴静个人出资拍摄的雾霾纪录片《穹顶之下》在短短两日内在互联网上的点击率超过一亿次,令环保问题在“两会”前成为热门话题,将推出环保相关政策。2015年3月1日,新任环保部部长陈吉宁对引起关注的柴静雾霾纪录片《穹顶之下》表示赞赏,称其行为值得敬佩。
雾霾天是指空气中因悬浮着大量微粒而形成的混浊形象。2013年,“雾霾”成为年度关键词。这一年的1月,4次雾霾过程笼罩30个省(区、市),在北京,
仅有5天不是雾霾天。有报告显示,中国最大的500个城市中,只有不到1%的城市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空气质量标准,与此同时,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有7个在中国。
【热点案例1】:右图为“美国国家航
空航天局地球观测站公布的一幅卫星照片”,读图完成1~2题。
1.图示信息显示,我国华北北部地区正经受的主要自然灾害是
A.暴雪 B.雾霾C.地震 D.泥石流
2.日本称本国也受到了此次灾害的影响,促使此自然灾害东行的动力可能是
A.千岛寒流 B.日本暖流
C.东北季风 D.西北季风
【答案】:1.B 2.D
【热点案例2】:左图为我国某地雾霾 气前后对比图,右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3.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
A.① B.③ C.④ D.⑤
4.雾霾天气时,右图中的
A.①减弱 B.②减弱 C.③增强 D.⑤增强
【答案】:3.C 4.D
5. 有关雾霾天气叙述正确的是
A.雾霾吸收地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 B.雾霾增强了地面辐射
篇二:《2016高考政治时政十大热点预测》
2016高考政治时政十大热点预测
篇三:《2016高考热点冲刺及‘2015-2016’学年十大地理热点透析》
2016高考热点冲刺及‘2015-2016’学年十大地理热点透析
资料来源:学科网 编辑者:28272288(百度用户)
特别说明:个人在学科网资料基础上融合部分知识点内容,请各位使用者转载时注明出处及编辑者
一、知考情·析规律
热点事件、现象的成因、影响、应对措施及背后的地理规律、原理运用;热点地区自然、人文地理特征分析。
2015·考查一览
规律透析
全国卷Ⅰ
①城市问题——以我国快速城市化中出现的城市缺水、内涝等社会人点为背景。
②水资源问题——以华北地区水资源极端短缺为背景。
③重大工程——以青藏铁路冻土防护为背景。
①素材选择多为重大社会议题,如城市问题,资源、能源问题。
②近期的社会热点,如高铁出海、中非合作、路带建设、京津冀一体化、电子商务等着重考查。
③极端天气中的台风、沙尘暴问题,连续、多地出现。显示其成为天气、气候这一主干知识的重要素材,应引起重视。
全国卷Ⅱ
①生态农业——以珠三角地区基塘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变化为背景。
②极端天气——以2013年某次沙尘暴为背景。
③中非合作、高铁出海。
【知能整合】二、析知能·巧攻略
【复习攻略】 (一)理解热点问题、掌握应对策略
1.理解——功夫在诗外:热点问题本身不是高考考查的主要内容,多作为命题的背景或切入点,不刻意追求知识与热点结合,往往采用隐性的方式创设试题情景,使试题既立足于教材之上,又游离于教材之外,也即“题在书外,理在书中”。
2.策略——“地理眼,看世界”:
(1)热点问题地理化。要运用地理学科知识来剖析热点问题,分析探究教材知识与热点问题的联系,并用教材的主干知识对热点涉及的知识进行一次条理化“修订”。
(2)热点问题区域化。要把热点问题放在特定的区域中去复习,落实到图上,细化热点地区的特征。如位置、轮廓,便于空间定位,增强判断的准确性。
(3)热点问题考点化。弄清问题发生的地点及背景,注意这些问题与教材主干知识的密切结合,把握其因果缘由及影响,使热点问题考点化。注意不要过于关注热点问题,忽略地理基础知识的巩固与运用。
(二)长效热点问题整合分析
【注意】粮食安全和能源安全是长效热点的重点。保证粮食安全的根本措施:保护耕地、提高单产,提高土地生产力。我国目前耕地减少的主因是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城市、交通等建设占用耕地是次要因素。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要注意分析我国能源资源的分布、消费结构特点及变化等。保障能源安全的措施:进口途径多元化,石油储备基地建设,促进新能源的应用等。 (三)世界热点区域整合分析
地震带模板:位于xx和xx板块交界处(举例: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主要位于太平洋板块分别与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交界的地带, 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又称“欧亚地震带”:位于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运动频繁(活跃)。
板块运动过程中的相互作用,是引起地震的重要原因。
(板块之间有三种相对运动方式:聚合、张裂与保守(错动)三种方式,聚合型板块边界是板块相互挤压的地区,在地貌上表现为海沟、火山岛弧、褶皱山脉等。张裂型板块边界是板块相互拉张的地区,在地貌上表现为裂谷、中洋脊等。错动型板块边界(保守性板块边界)是两个板块互相摩擦的地区,转换断层发育,其运动方式类似地表的走向滑移断层,面积无改变而称之为保守性。)
全国生态脆弱区保护规划纲要:
我国生态脆弱区大多位于生态过渡区和植被交错区,处于农牧、林牧、农林等复合交错带,是我国目前生态问题突出、经济相对落后和人民生活贫困区。同时,也是我国环境监管的薄弱地区。加强生态脆弱区保护,增强生态环境监管力度,促进生态脆弱区经济发展,有利于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
1.东北林草交错生态脆弱区
重点保护区域:大兴安岭西麓山地林草交错生态脆弱重点区域。主要保护对象包括大兴安岭西麓北极泰加林、落叶阔叶林、沙地樟子松林、呼伦贝尔草原、湿地等。
【具体保护措施】:以维护区域生态完整性为核心,调整产业结构,集中发展生态旅游业,通过北繁南育发展畜牧业,以减轻草地的压力;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已经发生退化或沙化的天然草地,实施严格的休牧、禁牧政策,通过围封改良与人工补播措施恢复植被;强化湿地管理,合理营建沙地灌木林,重点突出生态监测与预警服务,从保护源头遏止生态退化;加大林草过渡区资源开发监管力度,严格执行林草采伐限额制度,控制超强采伐。
2.北方农牧交错生态脆弱区
重点保护区域:辽西以北丘陵灌丛草原垦殖退沙化生态脆弱重点区域,冀北坝上典型草原垦殖退沙化生态脆弱重点区域,阴山北麓荒漠草原垦殖退沙化生态脆弱重点区域,鄂尔多斯荒漠草原垦殖退沙化生态脆弱重点区域。
【具体保护措施】: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和沙化土地治理为重点,加强退化草场的改良和建设,合理放牧,舍饲圈养,开展以草原植被恢复为主的草原生态建设;垦殖区大力营造防风固沙林和农田防护林,变革生产经营方式,积极发展替代产业和特色产业,降低人为活动对土地的扰动。同时,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增加生态用水量,建设沙漠地区绿色屏障;对少数沙化严重地区,有计划生态移民,全面封育保护,促进区域生态恢复。
3.西北荒漠绿洲交接生态脆弱区
重点保护区域:贺兰山及蒙宁河套平原外围荒漠绿洲生态脆弱重点区域,新疆塔里木盆地外缘荒漠绿洲生态脆弱重点区域,青海柴达木高原盆地荒漠绿洲生态脆弱重点区域。
【具体保护措施】:以水资源承载力评估为基础,重视生态用水,合理调整绿洲区产业结构,以水定绿洲发展规模,限制水稻等高耗水作物的种植;严格保护自然本底,禁止毁林开荒、过度放牧,积极采取禁牧休牧措施,保护绿洲外围荒漠植被。同时,突出生态保育,采取生态移民、禁牧休牧、围封补播等措施,保护高寒草甸和冻原生态系统,恢复高山草甸植被,切实保障水资源供给。
【土地荒漠化及其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
(1)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干旱原因:远离海洋,加上高大山地,特别是青藏高原隆起对水汽的阻隔,导致本区成为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时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
景观特征:水分条件自东向逐渐变干,自然景观以草原和荒漠为主要特征
荒漠改造:地质时期自然过程形成的原生沙质荒漠和砾质荒漠,水资源比较缺陷乏,改造难度大。人类活动形成的荒漠,其实质是类似于荒漠景观的严重的土地退化,表现为土地下伏沙层裸露,原因固定的半固定的沙丘活化,例如乌兰布和沙漠、科尔沁沙地等。这些荒漠的水分和植物条件相对较好,容易治理和利用
2.荒漠化的原因与防治
(1)荒漠化的成因
从自然因素看,西北地区的地表除山丘陵外,平地覆盖着深厚的疏松沙质沉积物,加上大风日数多而且集中,这就为风沙活动提供条件
气候因素特别是年降雨量的变化,往往影响着荒漠化的进程。多雨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相反,持续干旱则促进荒漠化的进程,但并非决定性作用
人类不仅是造成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也是荒漠化的受害者。人为因至素主要表现为过度樵柴(在干旱的绿洲边缘地区,主要是过度樵柴破坏固定沙丘的植被造成沙丘活化)、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在内陆河流和山麓冲积扇地区)和工矿交通不注意环保等方面
(2)荒漠化的防治
核心:人与自然的协调
内容:一是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危险的土地(建立早期预警系统);
二是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
三是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土地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