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2016南昌高考考点 2016年南昌市高考考点

高中作文 zuowen 2浏览

【 – 高中作文】

篇一:《2016高考历史核心考点》

2016高考历史核心考点

必修一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点1、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西周的建立:公元前BC1046年

(1)分封制

①内容:周武王把王畿以外地区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古代帝王后代,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诸侯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等。诸侯权利: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②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2)宗法制

①特点: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核心是嫡长子继承。

②内容:周天子为天下大宗。按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

③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和政权的结合;尚未形成中央集权。

★考点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秦朝的统一:BC230-221 灭六国顺序:韩赵魏楚燕齐

(1)皇帝制度:君权至高无上

(2)秦朝的中央机构:三公九卿。三公的职责:① 丞相:百官之首,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②太尉:负责军务;

③御史大夫: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监察百官。

(3)郡县制:郡县的长官由皇帝任免。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4)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维护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考点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汉初郡国并行制 封国制的存在是对中央集权的威胁

(2)唐朝三省六部制 把握好三省六部的职权范围、工作流程:中书省(负责决策、草拟诏令)–

门下省(负责审批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宰相权力一分为三。

(3)元朝的行省制度 行省制的实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是现在省制的开端

(4)汉到元政治制度的特点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集中在君主手中,中央不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

★考点4、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至此中国古代的宰相制度被废除,君主专制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2)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雍正时设立,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3)影响: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加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却妨碍了社会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

二、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考点5、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割地、赔款、通商、协定关税)

(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原因:①根本原因:夺取更多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打开中国的大门; ②直接原因:中国的禁烟运动;③导火线:虎门销烟。

(2)禁烟运动高潮:林则徐虎门销烟,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侵占香港岛

(3)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反侵略精神,定海战役中,葛云飞牺牲

(4)1842年,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①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银元;

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5处为通商口岸;④关税——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5)影响:①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

的矛盾,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肩负的任务是反侵略反封建。 ③战后中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考点6、第二次鸦片战争

(1)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其发生的根本原因——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2)①1856年英国和法国发动,1857年组成英法联军。 ②1858年清政府与英法美俄签订《天津条约》。

③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洗劫并焚毁皇家园林圆明园。 ④1860年清政府与英法签订了《北京条约》。

(3)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考点7、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

(1)背景:①19世纪末,经过明治维新的日本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②1894年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③清政府寄希望列强调停,消极备战。

(2)经过:①1894年丰岛海战标志着爆发;③平壤战役回族将领左宝贵牺牲;

②李鸿章一味避战求和致使平壤战役、黄海大战、辽东战役和威海卫战役中均告失败。

④黄海大战邓世昌牺牲,日本取得黄海海域的制海权。

⑤辽东战役中,日本在旅顺实行野蛮的大屠杀。⑥1895年的威海卫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结果:签订《马关条约》,规定(一厂二两三岛四口岸)

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③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④允许日本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4)影响:反映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瓜分中国的侵略要求,侵略进入新阶段,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考点8、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

(1)“扶清灭洋”,反帝爱国。显示中国人斗争勇气,粉碎帝国主义瓜分中国计划,打击清政府反动统治。

(2)1900年6月初,八国组成侵略联军,镇压义和团运动。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完全确立。

★考点9、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1937年12月,南京沦陷,日军对放下武器的中国军人和手无寸铁的中国市民进行了杀戮,30万人被杀害。

★考点10、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1)建立的原因: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建立的过程:① 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宣布抵抗暴力。

②八一三事变后根据国共两党协议,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

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3)建立的意义:发展成为由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共同参加的全民族抗战,是抗战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考点11、正面战场的抗战 正面战场主要战役:凇沪会战、太原会战与平型关大捷、徐州会战与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

★考点12、敌后战场的抗战

①洛川会议:37年8月,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制定了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全面抗战路线。

②1937年9月,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首府为延安。陕甘宁边区成为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

③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在华北进行了威震中外的百团大战,沉重地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

★考点13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历史地位

(1)1945 年8月15日,日本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签订投降书,中国抗战取得最后胜利。

(2)原因:全民族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和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支持。

(3)意义:①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②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③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考点14、太平天国定都天京(1853年)★考点15、《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1)1853年颁布,要求废除封建地主阶级所有制。根据"凡天下田,天下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不论男女,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规定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的产品分配原则。他们试图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建立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农民反封建斗争思想结晶。但平均分配土地办法,不符合实际,《天朝田亩制度》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实行过。

(2)1859年,为了振兴天国,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主张向西方学习,进行经济、政治和文化改革。这是中国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中国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迫切愿望,具有一定进步性。由于缺乏社会基础,以及处于战争环境,《资政新篇》未能真正施行。

★考点16、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①三个团体:。②时间、地点:1905年日本东京。③建立者:孙中山。

④性质:中国近代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考点17、武昌起义:①时间:1911年10月10日。 ②参加力量: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

③影响:成立湖北军政府,各省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考点18、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成立:1912年元旦南京成立。中华民国纪年,民国元年为1912年,五色旗为国旗。孙中山临时大总统。

★考点19、《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颁布: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主要内容:①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享有人身、言论、著作、集会等权利。

②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

(3)性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4)意义:具有反封建的积极意义。

★考点20、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①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②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③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考点21、五四运动

(1)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收回国家主权的正当要求遭无理拒绝。

(2)过程:①1919.5.4-6月初,中心北京,主力学生,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②1919.6初开始,中心上海,主力工人。

(3)初步成果: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亲日卖国贼职务,中国外交代表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4)性质意义:五四运动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考点22、中共的"一大"和"二大"

(1)中国共产党"一大",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召开。

A主要内容:①大会规定党的任务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阶级差别,实现共产主义。

②会议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B意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2)中国共产党"二大" 制定民主革命纲领:①时间:1922年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②主要内容: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③意义:制定了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考点23、国民大革命

(1)兴起:1924年初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国民革命运动由此兴起。

(2)高潮: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1927年初,占领南京、上海。

(3)失败及原因:①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分别制造了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国民革命失败。

②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共产党处于幼年时期,犯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

(3)意义: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考点24、南昌起义 ①时间及领导者: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等率领革命军在南昌起义。

②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考点25、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建设

①1927年秋,毛泽东发动秋收起义。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来井冈山地区,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工农武装割据”星星之火。在革命根据地,中国共产党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的土地革命。土地革命使广大贫雇农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有保障。为了保卫胜利果实,他们积极参军作战,努力发展生产。 ②1931年冬,在江西瑞金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

★考点26、红军长征

(1)长征原因:博古、李德等人执行王明"左"倾教条主义路线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2)长征过程: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开始长征,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同在陕北的红军胜利会师,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3)长征意义:①红军长征粉碎了国民党"围剿"红军、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②红军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宣传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考点27、遵义会议:(1)召开:1935.1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

(2)意义:①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在事实上确

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②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妥善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矛盾和分歧,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标志。

★考点28、挺进大别山 47年6月刘邓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序幕。 ★考点29、三大战役:48.9至49.1,辽沈、淮海、平津,歼灭和改编国民党150万,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 ★考点30、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1)时间地点:1949年3月,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召开。

(2)内容:党的工作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一切工作中心。报告确定了全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以及中国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 ★考点31、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①结束了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奴役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当家做主,真正成为国家主人。

②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建立起一个统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③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对比,有力地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增强了世界和平力量。

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考试3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成立: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毛泽东主席。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采用公元纪年。

(2)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是继俄国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世界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

★考点33、建国初民主政治建设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标志着中国人民政治生活进一步民主化,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会议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为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健全社会主义发展奠定初步基础。

②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49年举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本制度。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召开,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1982年中共十二大确立了中共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使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进一步完善。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党和人民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是各民族平等联合,团结在祖国大家庭内,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最恰当的制度。 ★考点34、新时期的民主与法制建设

①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此后为刘少奇案平反;82年,通过修订《宪法》 ②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建立村民民主自制制度。

③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更明确规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④99年,九届全国人大把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写进宪法,民主法制建设达到新高度,中国法制建设里程碑 ★考点35、"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①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发出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呼吁。

②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首先在解决香港问题上得到成功的运用。

③1982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问中国,邓小平就香港前途问题与他进行了会谈

④1984年中英两国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987年中葡两国签署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

⑤台湾成立海基会、祖国大陆成立海协会。双方达成了"九二共识"。

⑥1995年初,江泽民就现阶段进一步发展两岸关系,推进和平进程提出八项主张。

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2016南昌高考考点 2016年南昌市高考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