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高中作文】
篇一:《也谈新型材料作文》
龙源期刊网 .cn
也谈新型材料作文
作者:郑建伟
来源:《学周刊·下旬刊》2014年第07期
一、新型材料作文的特点及优势
全国高考话题作文已连续使用多年,2006年全国高考卷中新材料作文的出现,让全体师生耳目一新,这种材料作文具有如下特点。
1.继承并发展了旧材料作文。20世纪90年代末的旧材料作文形式,优点是用材料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必须从材料中得出见解作为主题,才能成文。思维与表达是语文能力中的核心能力。学生作文差的根本原因是思维能力差。一个文学家,首先应该是思想家,没有思想,就无从谈起主题的“深刻”“透彻”。学生作文中常常出现的无理性思考,让作文见解低下,成了制约文章水平的瓶颈。新型材料作文,要求考生自己从话料中提炼话题,确定主题,进行多元思考,继承并发展了旧材料作文训练思维的长处。
2.继承并发展话题作文。话题作文的闪光之处是三自原则——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极具开放性。其历史任务是超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在审题、立意、题目上的限制。 话题作文是命题者自行从材料中提炼话题,考生对话料不必进行太深思考,有的话料干脆不对话题限制,纯粹只是引用,甚至有的话题作文没有话料,直接说“以杂为话题作文”。话料的思维价值没有发掘出来。
新型材料作文要求考生从材料中自选话题,既发掘了材料的思维价值,又把三自原则扩展成四自原则(增加了自选话题一项),更加具有开放性。
3.教学适用性。学生在自由写作实践中,常常表现出思考能力差的问题。当然这跟教师思维训练不足,指导不力有直接关系。很多原始材料生动活泼,富有深意,学生发掘不出主题,散乱不能成文,根源是不能够分析出材料中蕴涵的话题。新型材料作文的设计,要求考生自选话题,旨在通过高考这根指挥棒引导中学语文教学训练思维能力,受益的是学生。这也算遵从学生为本的原则。从材料中析出话题进而确立主题,这是遵守了通过多元思考进行写作的自然过程。
4.考试适用性。用材料做限制,依然保证考试的公平性。材料本身包含什么话题,是固定的、有限的。在限制下现场作文,就保证了考试的公平性。
用材料做限制,也有利于发挥其选拔功能。新型材料作文要突出思维考查,考生对材料认识上必有高下之分。这种区分也很好地体现了高考的选拔功能。
篇二:《也谈创新作文》
也谈创新作文
创新作文重在一个“新”字,它是针对模式作文而言的。创新作文就是要打破传统作文的模式,自由自在地抒写、表达作者内心的感受。其核心就是鼓励创造,张扬个性。正是因为创新作文讲求创造性和个性,所以它要求学生必须具备创新的能力。作为教师,我们在从事作文教学时,就更应该着重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 营造民主的气氛,让学生有自信和热情。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那种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那种压抑的郁郁寡欢的心情,不利于创造能力的发挥,只有乐观的、和谐的、民主的气氛才是发挥创造力的沃土温床,而作文正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如果把作文课上得严严肃肃的,一堂课从头至尾让老师绝对控制整个课堂,即使老师讲得唾沫横飞,也很难收到好的效果。因为这样的课堂失去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没有了自由想象的空间,自然也就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
相反,如果能在课堂上建立起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出良好的民主氛围,让学生有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感觉,那样效果就会好得多。正如心理学家罗杰斯所说:“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如果作文教学的课堂有了这样一个前提,就会让学生对写好作文充满自信和热情。
本来,我们每个人心中都蕴藏着丰富的作文材料,既有活生生的人、感动人的事、鲜活的思想、细腻的情感、亮丽的风光,更不乏摩云拿月的想象力——真是“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可是作文时学生总是觉得没有材料可写,无话可说。究其原因,乃是缺乏自信,缺乏对自己创造能力的认识。如果我们的课堂是一个民主的课堂,那么师生就会站在平等的位置对话,鼓励学生说心中之想说、想心中之所想,然后引导学生下笔成文,让自己的生活、思想、感情流露于笔端。这样写出来的文章由于反映的是个人的生活感受,自然就与众不同,也自然就符合了“创新”的要求。
热情是作文成功的又一重要因素。黑格尔说过:“世界上的事业,凡缺乏莫大热情的,从不曾成功过。”作文是一项复杂的心智性劳动,不可能一蹴而就,“无情则无文”,刘勰说:“情动而辞发”,只有有旺盛的写作热情,才会想象丰富,文思泉涌,才会有旺盛的创造力。 因此,课堂上一定要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要多给予学生以鼓励,甚至在作文课上与学生就某个话题进行平等的探讨,不要时时记着我是老师的身份。这样的课堂能够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满怀热情地投入,自然也容易写出激情满怀的文章来。
民主的课堂让学生有了自信和热情,写出了有创造性的文章,也就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多角度开拓,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李真微老师在《激活作文创意的新思路》(《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2.5)中指出:“我们面对一个事物、一种现象或一道作文题,思维不能只走一条路,要呈辐射状态展开。即从事物的每一个方面、每一个特点,甚至每个因素出发,展开思考、联想,这样,每条思维射线的落点,就可能产生一个新的立意。”
我们在作文教学时,最不愿看到的就是千人一面、千部一腔的作文面孔。要想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就得对学生就同一事物、同一现象或者一道作文题进行多方引导,将学生的思维引向四面八方,从而让学生有新的发现、新的理解。
例如写《大云山游记》,对于这样的作文题,我们在教学时就可以进行多方位的引导:1、对大云山秀丽的山川景色进行描写,抒发自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2、登高远眺,视野开阔,低头俯瞰,众山皆小,抒发站在成功顶峰的万丈豪情;3、由登高远眺时的喜悦想到登山时的艰辛,说明要想攀登成功的顶峰,就必须经过艰难的跋涉;4、登山时有同学面对巍峨的大山心存畏惧,在老师同学的劝说下终于登上山顶,享受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也谈施舍作文}.
众山小”的喜悦,从而获得坚持就是胜利的启示;5、采用对比手法,将大云山的过去与现在进行比较,来赞美时代的变化——通过多角度多方位的引导,就能让学生有选择的余地,选择自己熟悉的、擅长的角度来作文,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就能达到新、奇、美的境界,也就避免了雷同的现象,也就自然地训练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如果我们在作文教学时能长期对学生进行多向思维引导,让学生的思维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类别扩散、拓展,久而久之,就会提高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流畅性,让他们对同一事物、同一题材能够“横看成岭侧成峰”。只有当学生的思维引导到这一步,才会让学生目光敏锐,随时都会有新的发现,有独到的见解,随时都会写出与众不同的文章来。
三、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分析事物的能力。
我们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常常会举一些范文来供学生借鉴参考,让学生有一块好的垫脚石。这当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许多学生就是踩在范文的垫脚石上来进行模仿的。通过模仿,在描篇布局、辞彩甚至立意上都得到了提高。这种方法对于初学作文的学生或基础差的学生来说,是很管用的。可是当学生的作文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这种方法就不太管用了,甚至还会扼杀学生的创造力。因为总是去模仿别人的东西,就会消磨学生自己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和感受。还是陆游说得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得引导学生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不平凡,在人们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发现不寻常。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的作文标新立异、见识不凡。
例如,熊颖同学的《三角梅》(发表在《阅读与作文》2003年2月)就是以三角梅与芙蓉花的对比中发现了三角梅不张扬,持久温和的特点。叶丹青同学的《啊,校园里的那棵白杨树》(发表在《作文周刊》中学版)就是从一次拔河比赛中看到了那种团结一致、积极向上的精神,从而歌颂具有这种精神的集体和民族。
日常生活中极普通的生活现象,都可以作为我们写作的素材,关键是如何从这些材料中挖掘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哲理来。哲理不一定要深、要透,而是在于独到,把这种独到的见解写出来就是创新,这种能力就是创新能力。
附:作者简介
熊红:1965年出生,1988年毕业于岳阳师专中文科,现任教于岳阳市第五中学,中学高级教师,苗圃文学社社长,《阅读与作文》驻岳阳通联站站长,《作文与做人》兼职编辑,《作文周刊》读写辅导员。有多篇学术论文和教学论文获奖与发表,有多首诗词、多篇文章在省市报刊上发表,2002—2003年度,被《作文周刊》社评为全国优秀读写辅导员。
篇三:《也谈作文教学》
也谈作文教学
小学生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也是语文学科的重要标志,作文教学的效果如何,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有着重大的影响。所以,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小学语文教学的听、说、读都是为作文教学这个最终目的服务的。有关作文教学的论述在各种媒体上屡见不鲜,也是语文教师一直研究和思考的重要课题。
通过几十年的小学语文教学,我认为,小学作文教学要让学生愿意写、有东西可写、知道怎样写,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主观察、自主思考,自主动手。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作文教学既要培养学生遗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可见,加强作文教学是是一个非常值得探究的重要问题。首先,要激发和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1、从思想上,彻底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神秘感、恐惧感。让学生明白作文不是堆沏华丽的词藻,也不是搜集或编造重大的或离奇的故事。作文不过是用笔来说话,用明晰通晓的语言写自己熟悉的事情和真实的思想感情。2、用成就动机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成就动机是指一个人力求实现有价值的目标,以便获得新的发展或赞扬的一种内在推动
力量。成就动机越强的学生,其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坚持性就越强,就越能乐学。根据这一理论,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应尽量为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比如,开展优秀作品展,建立写作之窗等活动,使好的作文或作文有进步的同学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其次,要明确各年级作文教学的具体目标和要求。学生认识事物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作文教学应循序渐进,进行扎扎实实地训练。 语言的发展和思维的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小学阶段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针对这一规律,对各年级的作文教学应有不同的侧重。1、低年级着重训练连词造句的能力。这一阶段,不要求学生写出的句子有多么好、多么优美,只要求通顺就可以了。具体方法不是传授词法和句法,而是训练学生语感,让学生写完一句话后,先读一读,自己听一听或同学之间互相听,看句子通不通,不通就把它改掉。具体写的内容,可以是按教师所给的词造句,也可以是教师让学生根据某一具体事物的某一点写一句或几句话。2、中年级着重训练连句成段的能力。这是在低年级连词造句训练基础上的发展和提高。刚开始教师可以针对某一事物提出几个连续的问题,让学生根据每一问题答一句话,连贯成一{也谈施舍作文}.
段话。这样与直接让学生写一段话比较,学生不会觉得太突然。经过这样一个过渡后,学生觉得写一段话不是很难,练起来也就顺手多了。但是脱离老师给出的问题,学生自己写一段话,叙述顺序就可能不太恰当。可以这样,写完一段话后,让学生自己读一读,句与句之间是否连得起来,连不起来的,调整句子顺序,再读,再调整,直到自己认为通顺了为止,然后同学之间互读互改,通过这种方法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3、高年级着重训练连段成篇的能力。这是在低、中年级训练连词成句,连句成段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这一时期要求学生写的作文“有中心”,围绕中心组织的材料,有详有略。“有中心”的训练是通过两条途径进行的,第一,通过指导学生阅读的教学,分析课文作者的立意,从中受到启发;第二,通过讲评学生典型作文,因势利异,这一时期作文“有中心”的要求是初步的,所写文章有个主要意思就行,并不要求“中心明确”、“中心突出”,不然会使学生对作文望雨生畏,挫伤他们作文的积极性。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是个有机的整体。每一年段的教学都是这个整体的组成部分。作文教学,既要立足本年段,又要心中有全局,这样才能明确目标,年段为全局服务,使学生作文能力扎扎实实地逐步提高。 最后,多给以学生
创造实践机会。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虽有很多可写的东西,但由于生活空间的局限性,选材内容往往局限于某几个方面。这就要求我们为学生参加学习实践、社会实践创造广阔的天地,让他们在实践中积累材料,开阔视野,有更多的、更新鲜的东西去写。
总之,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不外科乎是在让学生愿写、有东西可写、懂得怎么写这几方面下手。解决了这几个问题,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就初步形成了。
篇四:《也谈作文教学》
也谈小学作文教学
一、小学作文的初步情况。
小学作文是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部分,它与课文阅读、口语交际紧密结合注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不断激发学生,正确的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对事物的认知。
当今的作文教学,很多人只侧重于以范交代替学生的思考,以仿写为重点,阅读与写作分家,重套式训练,轻口语交际与动机启发.重分步开始.部件组装,轻整体一次性训练。整天让学生进行重调乏味的由字到词、由词到句、由句成篇。用形式套内容,学生对课文一知半解就开始写随堂作文,损耗了智力,对阅读、作文的提高极为不利。结果使作文教学的投入大、收效低。
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
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首先应培养学生认识作文中的各种因素。①、从思维上变难为易,每次的写作要求不要提的过高。如低年级练写几句连贯完整的话,中年级认识事物的发展,练写一部分事件的过程,高年级学习篇章,进行整合训练。但这是一种手段,而最终目的是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写作兴趣。②、把要“我写变”成“我要写”,让学生弄清为什么要练习写作,而不是老师要让我写,使学生认识要学好语文,就要学好各方面知识,就必须写好各种类型的文章,从灵魂深处认识到人世间有许多人和事需要我们去写,祖国山川的秀美景色更需要我们去描述,认识到写作的重要性。③、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只要对事物产生好奇心,就会对事物详细观察,把观察的结果写下来,就是一篇文章。其程序是:好奇——观察——文章,有时学生还会时好奇的现象加以猜测。把作出判断和多种想象写下来,也就是一篇好文章,其程序是:好奇——猜测——文章。还有的对事物产生好奇心时,要动脑.动手、勤于实践,寻找资料、请教老师,把活动过程、结果写下来,
就是一篇科技短文,程序是:好奇心——勤奋——文章。④、多鼓励,少批评,就是指在作文讲评时,学生写的好文章里存在不足之处,而最差的文章里也有优点,教师应注意把学生的优点给予充分肯定,对于文章中存在的主要缺点也不能放过,可经常用一些鼓舞信心的语言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使他们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又愿意去在写作上下功夫。如果学生的写作理念与教师的目的不符时,尽量少用教师的观点.语句去修改,而只是在学生原文的基础上作关缝性的修改,这样使节生既理解丈章仔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又达到提高学生写作兴趣的能力。 。
三。教给学生写作方法。
①、广泛阅读,丰富语言。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小学作文中应指导学生多读,读后了解原文章的结构方法、优美的词语、写作的意境,用书面语言丰富课堂语言、丰富自己的写作语言,由想到说,由说做做,由做把所做过程写出来,可一文一得(即一课一得),有时也可一文多得,所谓“得”就是思维的过程,但又不能太多,只限文章素材的需要、理念的更新、理解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目的,才能收到下笔有神的效果。
②、仔细观察,搜集素材。要让学生有事可写,这就需要注意观察,搜集素材,从目前的小学课文内容来看,基本上遵循了季节与科学的发展,教师在备课时掌握重点、难点、觉得学生最不容易理解的地方来指导观察,当然不是所有课文反映的事都能看到,那就需要有目的设计教案,进行观察理念指导,这主要是因为事是人做的,文章是人写的,可先做后写,也可先写后做,如写叙事性的文章,有时是先把文章写好,再去做事,最后只把做事的主要特点和结果、以及文章所涉及到的人或事写出来,略加修改,便是一篇好文章。除此以外还可结合音乐课,陶冶情操、美的感受;体育课激发姿态美的体会;社会课让他们了解地形方位和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史加深时代
背量的印象;美术课指导欣赏看图作文,画面结构的思维……。像这样,学生大脑中的材料多了,在写作中就会有事可写,有文可作。③、区别各异,少讲空话。在指导观察事物时,一般不需面面俱到,只需要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作以区别,把相同的方面作以比较,把不同的地方进行区别,让学生的思维紧扣不同的地方,抓其要一点。当抓住要点时.根据内客所需进行描写,常用方法是先概括一句,再把一句中所要阐述的事写清楚即可成为一段,有时是先把事写出再总括一句,内容相同的作略写,如蜻蜓点水点到为止,这样文章的内容就显得充实,而目前许多学生总是爱写总括句,形成错误思维方式,多头绪,致使文章假空。当然纠正这些问题也不是一时就能做到的,而是需要经常指导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四、加强辅导,培养能力。
①、标形立意,突出重点。当一篇文章的主题思想确定之后,首先应当让学生明确:这些文章应写明哪些方面的事,根据主题思想哪些方面该祥写, 哪些方面应略写,祥写达到什么目的:略写达到什么目的,最后反映出一个什么样的意义。教师应做创造性思维方而的指导,抓其形写其神,不一定每篇作文都要写例句,范文,提纲应灵活些,不要把学生限制的太死,放开学生手脚,写他想要写的人和事。
②、指导得当,注意创新。作文离不开生活实践,每个学生都有生活经历,但又不可能每个学生都能写出好文章,生活经历是一回事,通过作文实践,活生生地写出文章中的事又是另一回事。如何让学生把生活经历的思维变为作文内容,在作文训练中关键在于“导”,所谓“导”,就是精心指导,用提出问题法引导学生从生活深处钻探中提炼命题,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全过程写下来而又在于训练,采用采掘强烈印象法,引导学生将自己埋藏在内心的激动情感引导出来。用提炼法,引导学生从平淡无奇的事物中导出新意来。用筛选法引导学生从众多的同类事物中悟出道理来。这样的作文训练,
把看、想、做、写结合起来,定能收到好的效果。{也谈施舍作文}.
④、从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写阅读作文打基础是训练的手段;写生活实践作文应提高文章创作的深度、广度,还在于课外、课本外。因此,“课内打基础,课外练功夫”,这两者是互相依靠的,又是互相并存的。但任何一件事太真实、太具体、太呆板,也不能写出好文章,只能把真实具体的各方面事物与反映主题相关的内容上,再加上思考创造,去发展,去想象,去推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才能达到真实确切的反映主题。{也谈施舍作文}.
对于作文辅导,除精心指导,就是多写多练,要指导学生多写多练,遇事就写,专一训练,不以篇幅的长短、素材的好坏而限制,写了再改,改了再写,日积月累,提炼成章。
总之,既不能死搬硬套,又不脱离实际教材,既写真实的事物又不呆板的就事论事,而是根据文章的主题的需要而定。
当然事情总是说着容易做着难,需要在长期的作文训练中,从低年级入手打好基础,到高年级做好指导,不断总结经验,逐步探索研究,在教学中才能觉得心应手。
篇五:《也谈作文教学》
也谈作文教学
大千世界,物华纷呈,各具其形,各投其影,各发其声,各呈其色,各含其味。作为以形象反映社会生活为根本特征的文学,要使读者有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之感,就离不开绘形、绘影、绘声、绘色、绘味,因此,作文教学应重视以下五方面的训练。 形,就是客观事物的外部形态,它往往首先和审美主体发生关系,并引起审美主体的好、恶、喜、惧等不同情感。成功的绘形,不但可以发现人物性格、作者的态度,而且可以丰富或深化作品的主题,请看,鲁迅先生笔下的杨二嫂, “我吃了一惊,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髋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故乡》)读着这段文字,简直用不着思索,一个既不尊贵又不朴实的泼妇就站在读者的眼前了。鲁迅先生的厌恶之情自不持言,更重要的是引发了读者对当年的“豆腐西施”变成如此模样的原因的思考,从而拓宽了作品的思想内涵。
形神兼备,不只是人,物也一样。茅盾在《白杨礼赞》中这样写道:;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