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九个严禁九个一律四个必须四个必谈四凡 九个严禁九个一律内容

高中作文 zuowen 3浏览

【 – 高中作文】

篇一:《黑龙江省哈九中2016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带答案》

2016 年哈九中高三学年第四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一卷(阅读题)和第二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 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一卷( 阅读题,共 70 分 )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药学源流中药,在我国古代只称“药”, 《说文解字》释为“治病草”。在西医西药传入我

国后,为区别起见,出现了“中药”一名。

中药种类繁多,可分为植物、动物和矿物三类。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中药资源十分

丰富。据清代以前典籍所载,已逾 3000 种,经目前调查整理,则达 12800 种。这些宝贵资源的开

发与有效利用,一直是中医药学发展的坚实的物质基础。几千年来,以之作为防病治病的主要武器,对保障人民健康和民族繁衍起着重要的作用。

我国西周时已有专业的“医师”。先秦诸子书中有关药物的资料为数不少。 《诗经》中涉及的植

物和动物共 300 多种; 《山海经》载有 127 种动植物药;20 世纪 70 年代初出土的帛书《五十

二病方》载方近 280 多个,说明至迟到秦汉之际,药学发展已经略具规模。到西汉时,本草学已经

成为医生必修的学科,现存的最早的药学专著、成书于东汉末期(公元 2 世纪)的《神农本草经》

载药365 种,书中简述了药学的四气五味、有毒无毒、配伍法度、服药方法及丸、散、膏、酒等多

种剂型,是中药学发展的基础。所记载的药物功效,如常山抗疟、黄连治痢、苦楝子驱虫、麻黄定

喘、当归调经、阿胶止血等均科学可信,沿用至今。

两汉至南北朝时期,医药学家对药物的研究有了进一步深入,表现为药物种类增多,内容包罗

生药的形态、生态条件以及与之相关的物候知识等,并出现了中药炮制学的雏形。南朝刘宋时期的

《雷公炮炙论》 ,是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全书收录了 300 种药物的炮制方法,叙述了药物通过适宜的炮制可以提高药效、减轻毒性或烈性。该书的出现,标志着本草新分支学科——炮制学的产生。

隋唐时期,由于政权统一,版图辽阔,经济发展,与海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增加,医药学有较大发展。相继从海外输入的药材品种亦有所增加,丰富了我国药学宝库,各地使用的药物总数已达千种。唐显庆四年(公元 659 年)颁行了由苏敬等主持编纂的《新修本草》 (又称《唐本草》 )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也是最早的一部药典,比公元 1542 年欧洲纽伦堡药典早出 800 余年, 对世界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宋代用药数目更有较大幅度增加,生药的形性鉴别和药物生长环境生态研究有进一步发展,非常重视道地药材和质量规格。制剂也大有发展,制定了制剂规范,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即是这方面的重要文献。宋代已经将重要的配伍禁忌药物具体加以总结,列出其名称,即后世所遵循的“十八反”“十九畏”。

明代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以毕生精力,亲历实践,广收博采,实地考察,对本草学进行了全面的整理总结,历时 27 年编成了《本草纲目》 。全书 52 卷,约 200 万言,收药 1892 种,其中新增达 374 种,附图 1100 多幅,附方 11000 余首。 《本草纲目》开创了我国中古时代最完备的中药分类系统,是我国科技史上极其辉煌的成就。该书综合了 16 世纪以前动物学、植物学、矿物学和冶金学等多学科知识,其影响远远超出了本草学的范围,被誉为“16 世纪中国的百科全书”。该书17 世纪末即传播海外,先后有多种文字的译本,对世界自然科学有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向是()

A.在我国古代最初并没有“中药”这一称呼,人们都称“中药”为“治病草”,后来为了区别西医西药才有了“中药”这一称呼。

B.作为防病治病主要武器的中药种类繁多,资源十分丰富,经目前调查整理,达 12800 种,对保障人民健康和民族繁衍起着重要的作用。

C.两汉至南北朝时期,医药学家对药物的研究有了进一步深入,出现了中药炮制学的雏形。 隋唐时期相继从海外输入药材,品种亦有所增加,丰富了我国药学宝库。

D.宋代用药数目更有较大幅度增加,制定了制剂规范,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即是这方面的重要文献,后世所遵循的“十八反”“十九畏”即在此时总结形成。

2.下列关于中药书籍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末期,是现存的最早的药学专著,载药 365 种,所记载的药物功效科学可信,沿用至今,如常山抗疟、黄连治痢、苦楝子驱虫、麻黄定喘、当归调经、阿胶止血等。

B.《雷公炮炙论》成书于南朝刘宋时期,收录了 300 种药物炮制方法,叙述了药物通过适宜的炮制可以提高药效、减轻毒性或烈性,是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该书的出现,标志着本草新分支学科——炮制学的产生。

C.《新修本草》是唐显庆四年颁行的,由苏敬等主持编纂,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也是最早的一部药典,比公元 1542 年欧洲纽伦堡药典早出 800 余年。

D.《本草纲目》成书于明代,内容丰富,开创了我国中古时代最完备的中药分类系统,是我国科技史上极其辉煌的成就,标志着我国首次对世界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向是()

A.《诗经》 、 《山海经》及 20 世纪 70 年代初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等书中相关记载和内容均能表明至迟到秦汉之际,药学发展已经略具规模。

B. 隋唐时期,由于政权统一,版图辽阔,经济发展,与海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增加,医药学有较大发展。可见,国家的政治经济形势良好会促进中药学的发展。

C. 《本草纲目》先后有多种文字的译本,对世界自然科学有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被誉为“16 世纪中国的百科全书”,因此其影响远远超出了本草学的范围。

D. 本文按时间顺序叙述了中药学的起源和发展,可以看出中药学源远流长。在众多医药学专家的努力下,中药学既能在继承的基础上有创新,又能接纳别的国家的精华,对保障人民健康和民族繁衍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 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青霞先生文集》序

茅坤

青霞沈君,由锦衣卫经历上书诋宰执。宰执深疾之,方力构其罪,赖天子仁圣,特薄其谴,.....徙之塞上。当是时,君之直谏之名满天下。已而, 君累然携妻子家塞上,会北敌犯,而帅府以下恣敌之出没。甚且及敌之退,则割中土之战没者与野行者之馘以为功。而父之哭其子,妻之哭其夫,兄之.哭.

其弟者,往往而是,无所控吁。君既上愤疆埸之日弛,而又下痛诸将士日菅刈我人民以蒙国家也,数呜咽欷歔,而以其所忧郁发之于诗歌文章,以泄其怀,即集中所载诸什是也。君故以直谏为重于时,而其所著为诗歌文章,又多所讥刺。稍稍传播,上下震恐,始出死力相煽构,而君之祸作矣。君既没,而一时阃寄①所相与谗君者,寻坐罪罢去。又未几,故宰执之仇君者亦报罢。而君之门人给谏俞君,于是裒辑其生平所著若干卷,刻而传之,而其子以敬来请予序之首简。茅子受读而题之曰:若君者,非古之志士之遗乎哉? 孔子删《诗》 ,自《小弁》之怨亲, 《巷伯》

之刺谗而下,其间忠臣、寡妇、幽人、怼士之什,并列之为“风” ,疏之为“雅” ,不可胜数。岂皆古.

之中声也哉?然孔子不遽遗之者,特悯其人,矜其志,犹曰“发乎情,止乎礼义” , “言之者无罪, 闻之者足以为戒”焉耳。予尝按次《春秋》以来,屈原之《骚》疑于怨,伍胥之谏疑于胁,贾谊之疏疑于激,叔夜之诗疑于愤,刘蕡之对疑于亢。然推孔子删《诗》之旨而裒次之,当亦未必无录之者。集中所载《鸣剑》 《筹边》诸什试令后之人读之其足以寒贼臣之胆而跃塞垣战士之马而作之忾也固矣他日国家采风者之使出而览观焉,其能遗之乎?予谨识之。 ..

(选自《古文观止》,有删改)

【注】①阃寄:阃,郭门的门槛。寄,托付。专指在外负责军事专职的人。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集中所载/《鸣剑》 《筹边》诸什/试令后之人读之/其足以寒贼臣之胆/而跃塞垣战士之马/而作之忾也/固矣/

B.集中所载《鸣剑》/《筹边》诸什/试令后之人读之/其足以寒贼臣之胆/而跃塞垣战士之马/而作之忾也/固矣/

C.集中所载《鸣剑》/《筹边》诸什/试令后之人读之其/足以寒贼臣之胆/而跃塞垣战士之马/而作之忾也/固矣/

D.集中所载《鸣剑》/《筹边》诸什/试令后之人读之其/足以寒贼臣之胆而跃/塞垣战士之马/而作之忾也/固矣/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锦衣卫经历:锦衣卫,明代官署名,原为护卫皇宫的亲军,后兼管刑狱、缉捕等事。经历,锦衣 卫设有经历司,掌管文牍之事。

B.馘:古代战争中割掉敌人的左耳,计数献功。这里指所割的左耳。

C.雅:分为《大雅》 、 《小雅》 。 《大雅》是周民族叙事性史诗,生于庙堂之上。内容就是歌颂从后稷到武王之间王公贵族的历史功绩。 《小雅》多属贵族的作品。

D.采风:也称为“采诗” ;风,民间歌谣。古代有采风制度,朝廷派出官员到民间采集歌谣,从中考察民风和政令得失。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这篇《序》 ,文气畅达,作者爱憎分明,语及沈君之事,极尽敬颂之情;言及奸臣,虽话语不多,却能尽切齿之恨。

B.沈君敢于直谏,受到敬重,他写的诗文,又对时政多所讽刺,致使朝廷上下震惊恐慌。于是他们造谣陷害,这样沈君的大祸就发生了。

C.此文突出了沈君的忠烈刚直,为了宏扬沈君诗文的战斗精神,沈君的朋友收集了他一生的若干卷著述,刊刻流传,并请茅坤为之写序言。

D.茅坤认为评价沈君的诗文不必以“古之中声”来衡量,他用孔子删《诗》 ,未必皆中声;屈原以来的一些忠臣义士之作,未必皆中声作论据。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⑴宰执深疾之,方力构其罪,赖天子仁圣,特薄其谴,徙之塞上。 (5 分)

⑵君既没,而一时阃寄所相与谗君者,寻坐罪罢去。 (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以下问题。

过吴江有感

吴伟业①

落日松陵道,堤长欲抱城。

塔盘湖势动,桥引月痕生②。

市静人逃赋,江宽客避兵。

廿年交旧散,把酒叹浮名。

注:①吴伟业:明末清初诗人,明崇祯四年进士,清顺治十年被迫赴京出仕。

②月痕生:月属阴象,因而在古诗词中往往用来比喻外族。

8.请赏析本诗的构思脉络。 (5 分)

9.诗人康熙七年(1668 年)春,从家乡江苏太仓往浙江吴兴,途经吴江,深有感怀。请从“落日” “湖势” “月痕”三个意象中任选两个分析其中深意。 (6 分)

篇二:《必修3第四单元第九课课后达标检测》

[学生用书单独成册]

一、选择题

1.在实现中华文化复兴的征途中,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是因为中国共产党( )

①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②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③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④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A。党指导思想的先进性和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作用,决定着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①②符合题意。③④因果倒置。

2.2014年以来,“全国道德模范故事汇”曲艺基层巡演,已在全国17个地区完成37场演出;“我们的价值观——相声百场进社区”活动,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用导向鲜明的优秀文艺作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上两项活动的共同点是( )

①始终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②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③坚持“两为”方向,坚持“三贴近”原则 ④坚持把经济效益放在文化工作的首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B。“全国道德模范故事汇”曲艺基层巡演与“我们的价值观——相声百场进社区”,都是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坚持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体现了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曲艺基层巡演”“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体现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和“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①③符合题意。②材料体现不出,④观点错误。

3.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总目标。这个目标( )

①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 ②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相统一 ③与我国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 ④也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选C。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这个目标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相衔接,与我国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①③正确,②错误。培育“四有”公民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④错误。

4.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这一路径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主要包括( )

①我国的社会制度、发展道路 ②继承各种传统历史文化的要求 ③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意愿 ④我国经济发展的自身规律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B。本题考查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原因,①③正确且符合题意。②错误,“传统历史文化”应为“优秀历史文化”;④错误,“经济发展的自身规律”应为“文化自身发展的规律”。

5.下列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方向和目标的关系 B.核心和措施的关系

C.路径和目标的关系 D.基础和保障的关系

解析:选C。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因此,二者是路径和目标的关系,故选C项。

6.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前进,关键在于( )

①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②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③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④更好地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识记能力,②③应选。①④不是关键,应排除。

7.

任重道远

漫画《任重道远》启示我们,要对中华文化充满自信。这种底气源于( )

①中华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③中华文化比其他民族文化更优越 ④当代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生命力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D。文化自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因此,中华文化自信的底气源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和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生命力,②④符合题意。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这是所有文化的特征,①不合题意。中华文化比其他民族文化更优越,是民族优等论观点,③应排除。

8.某市贯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就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市作出具体规划。这一规划中可能提出的发展措施有( )

①增强全市人民的文化创造活力 ②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③将文化发展作为本市工作的中心

④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实践和推动工作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选D。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向着文化强市的目标前进,关键是增强全市人民的文化创造活力,需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最重要的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①②④符合题意。③表述错误,应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9.“德是根,物是花,厚德才能载物”“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等优秀传统道德文化在今天物质丰裕的年代依然灼灼其华。这启示我们( )

①人的精神活动以物质活动为载体 ②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要全面发展 ③要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④市场经济要与思想道德相互适应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选B。“厚德才能载物”“君子以厚德载物”都是强调思想道德修养对一个人发展的重要性,这启示我们要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坚持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②符合题意。“优秀传统道德文化在今天物质丰裕的年代依然灼灼其华”,这就要求我们要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③符合题意。①干肢不符。经济是基础,经济决定文化,④观点错误。

10.2014年9月4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的实施意见》在招生计划分配方式上明确了两大目标:一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九个严禁九个一律四个必须四个必谈四凡 九个严禁九个一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