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倚老卖老作文 老人倚老卖老 作文

高中作文 zuowen 1浏览

【 – 高中作文】

篇一:《2014年北京卷满分作文》

2014年北京高考满分作文

1、谈谈那老规矩

在记忆中,老规矩都来自祖辈口中:“出门要给长辈打招呼”“勤俭持家是美德”“坐有坐相,站有站相”,等等。小时候,常常觉得这无数的老规矩像潮水般将我包围,我只好一步步退回屋中,摔上房门,自以为这一道木门能阻隔那喋喋不休的进攻。

随着几次搬家,搬离了祖父母,也搬离了那些曾经充斥耳根的跟不上时代的老规矩。近来看到网上流行起对老规矩的总结,那些看似应该放进博物馆的陈词滥调,却在突然间充满活力,活蹦乱跳地回到人们的谈天闲聊里。蓦然发现,那些老规矩背后存在一股力量,这力量影响了你的生活习惯,标定了你的思想来源。

有一种礼貌,叫打招呼。“出门回家,要跟长辈打招呼”,对此我们习以为常,视其为最基本的修养素质,下意识地判断不打招呼的孩子是不够礼貌的,甚而对其家庭教育有所质疑。这便是老规矩,它影响着你的价值判断,你的社会观念,你的处世哲学。而这种力量弱以时间为轴,可以上溯至你的父辈、祖辈、曾祖辈,可谓“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世世代代言传身教,流传不息;若以空间为界,它又影响着赵家、钱家、孙家、李家,影响着北京人、山东人、湖南人、广东人“老规矩”以其本源性的力量贯穿了家庭、家族、民族的历史,自始至终地影响了生于这片土地的每一个人。

同样,我们更习惯于听到的是“叔叔好”“爷爷好”这类辈分上的打招呼,而对西方直呼其名式的问好方式则大感不当,直呼其名那是对长者的大不敬。问好方式本身并无过错,究其本源,“尊称”背后所承载的,是沉甸甸的中国传统文化,注重长幼尊卑,讲究等级秩序,地域性的文化伦理,无声无息中渗透在生活角落中,映射在“老规矩”的影子里,标定了文化根的脉络。

讲究“勤俭持家是美德”,所以反对透支消费;在意“笑不露齿”,所以反感女孩子毫不遮掩的大笑;倡导“别让小事毁了和气”,所以困惑西方人动不动就上法院这便是老规矩的力量,如涓涓细流却绵绵无尽,温柔地却又无时无刻不在改变着你。其实,老规矩永远不会脱离时代,他们悄无声息地潜藏于时代道德之中。

没有老规矩,也许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寻不着文化的根

2、老北京中的“三味”

老北京有老规矩,老规矩有老味道。

在每一个北京的家庭中,这些老规矩时时刻刻地回响在孩子们的耳畔。这规矩中没有大道理,有的只是一种对立身行事的提醒。可对每个孩子而言,老规矩就是他们成长的模具,让人温润光泽;而对每个大人而言,老规矩中的字字句句都有“三味”。

一是“情味”。老北京最讲情义,也最重感情,自然在教育中要透漏出人情练达。“做人要懂礼尚往来,不能太小气”“借了别人东西要知道还,知道感谢,再借才不难”,这些耳熟能详的话总提醒着我们心中要含情,做人才不“硬”。懂得尊重别人的感情,学会建立情感的纽带,一个人才活得从容不迫。整个北京城,就是在这份“情味”的笼罩下,显得温润,显得温暖,显得温情。

二是“礼味”。北京人很重视家庭教育中的明礼。“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做客不许随便动主人家的东西”“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这一切都是要构建“礼”的社会。长辈是亲人,该有的礼数不能少;外人再亲近,又不能由着性子不讲礼貌。这便是北京人,纵然有情,不可少礼。如果说情是人与人沟通的桥梁,那么礼便是这桥梁的根根基柱。有礼,社会方治,立身方正。孔子云“不知礼,无以立。”正是这个道理。

三是“德味”。一个人长大总要持家行事,老规矩中自然要求“忠厚传世,勤俭持家”,自然告诫“俭以养德”。人人都希望孩子能顶立门户,那么这从小的教育,就是注重对德行的培养。其实,这是经邦济世的大教育。一个人有德行,家便能顺;每个人有德行,国便能兴。

情味,礼味,德味,实质是有情,明礼,养德,这寄托着每一个北京家庭对下一代的殷切期盼,也蕴藏着每一个华夏儿女对社会和谐、国家兴盛的深深祝福。

老规矩中的三味,是北京味,是人味。在此作诗一首:

回望老规矩,重品北京味。

3、老规矩,不能被遗忘

午后阳光,暖暖的,沏一壶清茶,听奶奶说老北京的那些老礼儿。絮絮叨叨间,我只听清了“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不许管闲事儿”。种种规矩,一板一眼,使我不禁想起了老舍笔下的祁老太爷——老北京规矩的典范。

老太爷也是穷苦人家出身,做过生意,当过苦工,身上有中国人传统的美德,勤俭节约,洁身自好,祁家的院子每块砖都是用他的血汗钱买下来的。虽没读过书,他却信奉那些儒家的信条,比读过书的人们还坚定,规矩做人,规矩行事,行端坐正,并以此教育儿孙,严慈并施。过去的北京城里,一个个祁老太爷,对老规矩身体力行,出门问好,见面作揖,街坊邻居间宽厚友爱,又各自有礼。他们是老北京礼数的丝丝缕缕、点点滴滴,似一段段京胡弦语,激越铿锵,余韵悠长。

然而,时代终究会推动“老北京”变成“新北京”,恰如《四世同堂》的主人公瑞宣,喜欢逛八面槽、大栅栏、琉璃厂,可他也惋叹“在不久的将来,这些店铺都会消失”。而随之逐渐远去的,还有那些人,那些老规矩,似一首挽歌,哀伤,令人留恋。

没有规矩,我们看到了大街上倚老卖老、假装摔倒讹诈行人的老人,于是感慨是老人变坏了,还是坏人变老了;不知规矩,没有人性,我们痛心地看到新闻里丰台某小区的年轻男子“摔女童”事件,灿烂如花的小生命瞬间被毁灭;缺少规矩,我们叹息于公共场合那些身着校服的少男少女们过于开放的亲密行为人们的思想行为怎么了?这个社会怎么了?

原来,老规矩既是规范人的一把戒尺,又是涤人心灵的一捧清泉,让人保有纯粹的心,坚守自己的净土。蕴含其中的,不只是待人接物的方式,更是驱动社会不断前进的文化主体。它用传统元素启蒙人,用现实价值警醒人,用未来意义鞭策人,规范行为,净化风气,使人们不至于道德出轨,使社会不至于道德滑坡。

老规矩,不能被遗忘。

4、老规矩不朽

北京的这些老规矩,也是中国人的老规矩。重新审视这些老规矩,感到很亲切。这些朴素的话语,犹如一位长辈在耳边谆谆教导。它要求做人律己正派,谦恭有礼,忠厚传世,勤俭持家,为他人着想这是一个民族风尚在道德领域的精炼概括,是百姓自我教育的人生信条。 老规矩历史悠久,传承了几年,是儒家思想在百姓当中的另一种体现。读书人读《论语》《孟子》《弟子规》等,老百姓读书少,但受教育的内容是一样的。老规矩说“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弟子规》说“路遇长,疾趋揖”;老规矩说“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弟子规》说“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老规矩说“忠厚传世”,《论语》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规矩说“勤俭持家”,《训俭示康》说“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老规矩是儒家思想在老百姓心中烙下的印记,处处影响到他们的为人处事。

老规矩是日常百姓安身立命的总则,是一种自我教育的经典语录,规定具体而细致。百姓读书不多或者没有读过书,但是这些老规矩口耳相传,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老百姓用它教育自己,也用它教育子女,规范后代的思想道德行为。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规矩,才形成了中国老百姓勤俭、忠厚、礼让、仁义的优秀品格,才出现了诸多的忠臣孝子、良将勇士。

老规矩不老,它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不是历史垃圾,而是和《论语》等儒家经典著作一样,是我们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拿来主义”的方法继承弘扬其中的优良传统。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有些人自私卑劣,有些人贪污腐败,有些人妄自尊大,有些人浑浑噩噩,有些人一掷千金现代社会,生活条件极大改善,而道德水平却不断下滑。老规矩在这些人眼里是陈旧的、过时的,殊不知这些老规矩是拯救他们心灵疾病的良方。

今年年初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家风是什么”栏目,许多人给出了他们的答案:“尊老爱幼,勤俭持家”,“诚实做人,诚信待人”,“做人要朴实一点,厚道一点,要实在一些”。这些对家风的解释,其实就是对老规矩的最好注解。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老规矩也能堪当大任。

老规矩不朽!

5、别让“老规矩”止于热议

北京过去渗透于大街小巷家家户户的“老规矩”,是衣食住行,包罗了生活的点点滴滴。这些细节到“牙齿”的规矩看似烦琐,动静之间的确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孝”甚至“温良恭俭让”展现得恰到好处。所以我认为,这些杂着“京腔儿”的老规矩应重新回到胡同弄堂里人们的生活中,并应借此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风范带回中华大地。

时代飞速的发展带来了现代文明的同时也瓦解侵蚀着我们悠久厚重的传统文化,社会的进步加速了“西化”,久而久之,则演变成了中华子女抛弃这些“古老”“厚重”礼节的“借口”。北京老规矩的褪色也不过是其中之一。曾在电视里看到节目中的老外品尝中国美食时“作揖”“敬酒”“轻拿碗筷”“细品菜肴”,这曾经是家家户户一日三次上演的画面。台下的中国观众却为老外的这一系列“动作”感到惊讶,随之而来的是更强烈的新鲜感,甚至带着一丝“不解”。我甚至能想象得到电视机前某一户人家,渴望让自家小孩“也守点规矩”的父母指着电视机里黄发蓝眼的外国人说道:“你看看人家。”想来是讽刺得很。

除此之外,比“现代化”更加速瓦解着传统文化的,是国人自身“崇洋媚外”的心理,而这心理背后,则是现代中国人内心的不自信造就的。自鸦片战争轰开国门后,中国人的崇洋媚外至今又延续了一百年。这固然曾为我们带来了民主的政治,富裕的经济,却也使我们落下了“后遗症”,将对本应视之如珍宝的传统文化弃之如敝履。唯有见到老外们争先恐后地学中菜、穿唐装,高吟《论语》,国人才再度“寻根”,想着复原国学。说白了,我们还是跟在洋人的身后去认可他们所“认可”的事物。

所以,这一次发源于北京网友的北京老规矩,则是开启了国人由内而外“复兴传统文化”的新阶段,这些从生活中的点滴出发的老规矩,就是最“接地气”的中华文化,托举着中华文明的精髓,传承于家家户户的碗筷之间。所以,别让“老规矩”只重回于微博界面中的图片文字里,在关闭界面后,却还是任凭小孩子把筷子杵在剩下的半碗米饭里拂袖而去。别让“老规矩”的回归止于热议,在七嘴八舌的评论过后,被下一个韩国明星的“热门话题”嚣闹着排挤到了脑后。

热议过后,应有行动。从下一顿晚餐开始,从明天的出门回家开始,从这一代80后们的新生儿的摇篮里开始,让老规矩的回归在皇城根下,带着中华传统文化,实现一次漂亮的“逆袭”。

6、老规矩,新内涵

每每听上年纪的长辈说起童年,总免不了“老规矩”的内容。见了面打招呼、上茶上酒的习惯、行为举止的礼节这些老规矩像一条条戒律,穿行于他们生命中,久而久之,也便成了老北京有规矩的“范儿”。

然而这一切于我,就像那夹菜过于匆忙时,被长辈的筷子制止而发出的“哒”声一样,并不真切地存在于童年里,它们大多停留在爷爷浑浊的烟酒嗓中,随晚风飘逝。无数的电子产品裹挟着洋风洋俗闯入了我们的童年,老规矩刻在我们这一代年轻人身上的印迹,大约也就注定了要淡于父辈,更要淡于祖宗了。

因此,当长辈不满于晚辈对于规矩的疏忽时,往往会责备一句“丢了规矩”。丢了规矩,丢了的是一言一行间的礼仪风范,看似也就丢了曾经流淌在这片土地上德某些文化血脉。

难怪老规矩被重提,即刻引来一片哗然。那么,我们就真的在丢失“老规矩”吗?

君不见,现在社会虽然少了对北京规矩的三令五申,但年轻人在成长教育中似乎也养成了另一番规矩习惯。我们讲求与人相处要谦和大度、对长者怀有尊敬、吃饭喝茶时的礼仪风度、为人处世时讲求合作、敢于表现自我、乐于追求自由细细想来,这些无不来源于老规矩,然而又是老规矩的延伸,恰如古树绽放的新芽,朝气蓬勃,生生不息。

有道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当今社会物资丰富、文化多元,人们的生活空间在悄然改变,继而延伸到衣、食、住、行、与人交往,等等,大数据云计算触及的不仅仅是人们的思维方式,更将浪花洒向了老规矩的神经。渐渐地,有着京味儿文化底蕴的老规矩,在人们生活秩序中也在发生着某些微妙的转变——但若细细品咂,它的内涵“风度不减当年”,变身为北京精神——“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生活并非一成不变的风向标,规矩亦不必拘泥于某些形式,只要那延续千年“礼”“仁”“真善美”的内核不变,老规矩亦将在21世纪文化交融的浪潮中,成为绘就公民生命意识的“点睛

之笔”。

怀一份对“老规矩”的尊敬思考之心,审视慎思,不离不弃;

走一条对“老规矩”的继承创新之路,求真求实,且行且思!

7、别让“规矩”老去

常言道:“不以规矩,不成方圆。”燕京大地,规矩颇多,这都是祖祖辈辈走过的生命印迹,像戒尺,像车辙般规整着后世人的脚步。无怪《史记.礼书》中有过这样的记载:“人道经纬万端,规矩无所不贯。”规矩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然而,随着自由之风越刮越强,规矩逐渐被人们视作束缚手脚的锁链,冠以“老”字,更流露出视其为落后之物的些许不屑。纵然,先辈们留下的各种规矩中,确有少数难登时代之堂的内容,但并不意味着应该被全然抛却。“出门回家要跟长辈打招呼”,劝导敬老之心,需从小养成;“做客时不允许随便动主人家的东西”,告诫他人物品,应尊重爱护;“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则是要注重个人的仪表修养,堂堂正正;而“忠厚传世,勤俭持家”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今天,更需处处践行。可见,多数规矩,放在何时都值得被遵从,这是个人乃至民族安身立命之术,能免于东海扬尘之变的洗礼。

孔子曰:“不知礼,无以立。”何谓“礼”也?即指平日的礼仪规矩,没有规矩,怎能立足于天下?放眼东瀛,日本严守祖辈老规矩,至今与长辈见面时仍行跪鞠礼,其国人文化素养历来为世界称道。韩国谨遵祖训,在现今时代仍对一家之长绝对服从,不得有违,国际上多赞之为“礼仪之邦”——恰恰是属于昔日中国的美称!

是的,从前的我们,前有《颜氏家训》 “诚孝、慎言、检迹” “慕贤,其人达礼” “去奢、行俭、不吝”之教诲;后有《弟子规》 “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的为人准则,又有《朱子家训》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的生活规范。老规矩以其温和仁慈的博爱深情滋养着这片古老的土地,不论是历史渊源还是影响意义上,均在为华夏文明保驾护航,礼俗之风甚至吹遍了东海之岸。可叹的是,如今受到熏染的异邦谨遵规矩受人称赞,而生长在老规矩文化之源,对于老祖宗留下的美德,我们年轻的心中留存了几许呢?

守住文化之根,别让规矩老去!

篇二:《不和谐的一幕作文》

那是暑假的一天,天气晴朗、微风拂面,令人十分惬意。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姥姥家玩。

一路上,我们有说有笑,一会儿讲个小笑话,一会儿猜个谜语,转眼间,已进入临沂市区了。啊!变化可真大呀!下了车,我们向姥姥家走去,走着走着,我看见了至今都让我难以忘怀的一幕。一个走在路边的老奶奶不知怎么摔倒了,正好有一位骑着自行车的阿姨从她身边经过,好心的阿姨赶紧下车搀扶起老奶奶。谁知这位老人反咬一口,拽着阿姨不放,硬说是她的自行车撞倒了自己,自己被摔骨折了,要阿姨赔她医药费。急地阿姨面红耳赤地向她解释,引来了不少看热闹的人群。不明真相的人们都在指责那位无辜的阿姨,有人要报警,有人厉声说:你家没老人吗?怎么这么无耻?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在替阿姨委屈的同时,更对这位老人的行为感到气愤。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我向围观的人们说出了自己所看到的事实真相,原来这位看似可怜兮兮的老奶奶确实在耍赖。围观的人们都非常气愤,话锋一转,纷纷指责老奶奶不道德,还有人说要带她去验伤,看看到底伤到哪里?她在大家的一片指责声中拔腿一溜烟地跑了,渐渐散去的人群还在说真气人、太没道德了等等一些指责老奶奶的话。

看到此情此景,我的心里真的很难受。为什么在提倡尊老爱幼建设和谐社会之际,还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呢?更何况这是一个本应该受人爱戴的老人?她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怨恨,更多的是深思。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是作为一个受人尊敬的老人,最起码应该先学会自己尊重自己,不能倚老卖老,更不能无理取闹。只有这样,这种不和谐的色彩才会在我们的生活中渐渐消失,尊老爱幼的美德才会在人们的生活中永不褪色!

不和谐的一幕作文

我的学校是我们市最大的一所小学,我们放学时校门口这条路常常堵塞,不和谐的现象就由此而生。

有一次,放学时,校门前的人和车又多又密集,车和车之间好像只有几分米的空隙,人与人之间好像只要稍稍一动就会发生碰倒。交通警察正在维持着秩序,每当我们学生的队伍到达时,交警叔叔都会让左右两边的车停下,让我们顺利过马路,于是,路上挤满了人和车,只有我们学生的队伍川流不息。

终于,有一位等得不耐烦的司机下了车破口大骂:前面是怎么回事,我在这等了老半天了,怎么还不好,非要我发飙啊!这时交通警察走了过来对司机说 : 同志您好,对不起,现在是放学高峰,我正在疏通。为了孩子们的安全请您耐心等待。司机听了,没说什么,就回到车上,坐在驾驶座上,手握方向盘,眼睛瞪着前方,手不停地按大喇叭,使正在等待的和正经过的人们都情不自禁地回头看上几眼。我也不例外,只见这个司机,黄黄的圆脸上满是麻雀斑,像烘焦了的黑芝麻大饼。我心想:这个司机外表和行为一样丑恶。

来到学校,我把这件事告诉了同学,大家都说这个司机太没道德了。这条路在上放学时间段是禁止汽车驶入的。在这里,我想对司机叔叔阿姨们说:请你们要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你们的一举一动,都担负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安全,希望你们在上放学高峰的时候不要将

汽车驶入这条路上,做一个遵纪守法,文明的好司机。

不和谐的一幕作文

一个早上,当我走到十字路口时,便看到了这样不和谐的一幕——

一位阿姨骑着电动车,由北向东驶去,而另一位阿姨由东向北驶去,他们两个骑着电动车,速度飞快,简直像离弦的箭一样,突然砰的一声,两辆电动车撞在了一起,两位阿姨也倒地了,一位阿姨腿受伤了,一直站不起来,这可围了一大群人观看热闹,而没有一个人去报警或打120,在十字路口站岗的警察叔叔竟然也无动于衷,大家都围在那里等这两位阿姨吵起来,可是并没有吵起来,那位没受伤的阿姨拍拍身上的土,说了声对不起,就急急忙忙地走了。可旁边仍围了一大群人,大家说说笑笑,没有一点散去的意思。于是交通堵塞,交警叔叔不得不疏散人群了。

多么不和谐的一幕啊,难道那些围观的人,都没有手机么,打一个电话不就什么事都没有了么?他们连一点爱心都没有么?这个原本文明的小城里竟然发生这种事。还有交警叔叔,他们的职责就是维护交通秩序,但当这里发生车祸时,他们为什么置之不理。我一直很佩服警察,因为他们为人民服务。可是今天,我不得不对他们说,我真为你们感到耻辱。

篇三:《我真的还小作文》

当我步入到初中的时候,就仿佛感觉到自己已不是个小孩子了,开始有自己的主见和想法了,慢慢地形成了自己的思考模式。在许多时候和场合,对于父母的建议总认为是多此一举,自己已明白如何去做,也相信靠自己的能力可以解决问题。 每当自己有一些情绪的时候,总是很喜欢在网上,找个朋友聊一下,才会觉得那样即舒服又安心,不必要担心些什么。聊天时,总有人喜欢叫我;小朋友”,不知道为什么总是隐隐觉得有些不开心,常常会说;我不是小朋友”之类的话,甚至有时还会认为他们是在倚老卖老。喜欢把自己说的很大。有时候,会有人对我说;你是还小,很多事情你不懂、不了解也不会明白。”那时的我,总感到迷茫,难道自己真的还很小吗,还是和他们比起来太小了?这一点我也不知道。 常常喜欢一个人听着音乐,想着事情,静静地聆听内心深处发出的声音,总认为那是种精神上的放松和解脱,能将疲惫不堪的身躯轻轻地安放。有时候,难免会碰到一些问题,总是会有一些让我觉得不舒服的话传进耳边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倚老卖老作文 老人倚老卖老 作文